《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

时间:2024-06-26 15:11:3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1

  教学要点:

  1、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2、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作者、出处及写作背景:

  选自《岑参集》。

  岑参(714-770),江陵(现在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二、 字词:

  裘qiú 衾qīn 瀚hàn 羌qiāng 掣chè 白草折shé

  胡天——指塞北一带的天空。胡,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与“珠帘”都是指军中上层人物住的地方。

  角弓——两端用角质装饰的弓。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的意思。

  三、 诗句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一层:写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第二层:用反衬法写雪天的奇寒。

  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第三层: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以上为第一部分:描写漫天大雪中边塞酷寒的奇丽景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第一层:写军中设宴饯别。

  各种乐器助兴,气氛热烈,友情洋溢。这些乐器充满异域情调,更添征人的.悲壮情怀。帐内宴饮的热闹场面,热烈气氛,更衬出帐外之苦寒,如此大风都吹不动红旗,世界好像被封冻了。帐外之寒又反过来衬出帐内送别情景之热。

  作者把宴饮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来写,体现出他当时浓重的离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恶劣天气归京而担忧;另一方面为归客去后自己留边的孤寂而伤怀。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进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二层:写轮台东门送别。

  最后四句从下面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

  作者紧扣当时当地的节气风物去描写送别场景,且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以上是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的情景。

  四、 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这首诗奇丽、豪放的风格,正是岑参浪漫、豪迈、乐观的诗风的本色,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附板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岑参集》

  第一部分:写边塞大雪奇寒的壮丽景象。(照应“白雪歌”)

  第一层(1~4句)写边塞大雪纷飞的奇景。

  第二层(5~8句)用反衬手法写雪天的奇寒。 写景

  第三层(9~10句)用夸张的笔法总写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的景象。

  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情景。(照应“送武判官归京”) 抒情

  第一层:(11~14句)写军中设宴饯别。

  第二层:(15~18句)写轮台东门送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 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二)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 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3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前让大家通过网页中的“课前预习”局部进行预习,大家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很好,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文学习,我们就可以对这首诗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我们来看看课题,有没有同学能从中发现这首诗有哪些特点?

  生1:是在描写雪天场景的。

  师:哦,也就是“咏雪”,对吧?

  生2:我从“送”“归”两个字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好,你真敏锐。从题目中我们不难发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融合了“咏雪”、“送别”两个主题的边塞诗。

  从七年级至今,大家学过不少“咏雪”或“送别”的诗,能否举例说说你所学过的“咏雪”、“送别”诗中都包括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1:高适的《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祝福。

  生2:柳宗元的《江雪》,他把自身比喻为渔翁,表示出一种独立寒江的高傲。

  师:高傲这个词用得不够好,我想把它换成清高自诩是不是更贴切些呢?

  生3:李白的《赠汪伦》,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深挚的友情。

  师:两人的感情真比桃花潭水更加宽广、深厚啊!

  还有同学举例的`吗?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读过《沁园春雪》?其中“江山如此多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些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师:…… 很好!

  从刚才同学们的举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传达出的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希望大家能用心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是如何歌咏白雪,如何抒写朋友间的送别的。

  二、内容理解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读书声渐渐小了,看来大家都已经读完了课文,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丰满的热情走进课文吧。

  岑参作为唐代最突出的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打出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来感悟这个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在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打开书再读课文,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把文中有关奇情奇景的描写找出来,并用短语“________奇________”加以概括。我想提请大家注意,这里的“奇”既有奇特又有特别的意思。例如某某人奇高,前面是名词,标明对象,后面用形容词补充说明。现在就请大家抓紧时间开始,看看哪位同学找得多,找得快,概括得准确、恰当。

  学生考虑讨论,圈点勾画,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我们就进行交流,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展现自身的才气。

  生1:从“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我看出了雪的威力奇大。

  师:怎么卡出来的,请解释一下。

  生1:雪把红旗冻得动不了了,所以说雪的威力奇大。

  师:的确如此,按常理,红旗是随风飘扬的,可这里红旗却凝结不动,可见雪的威力之大。她很细心,概括得好,发现得妙。

  生2:从“胡天八月即飞雪”看出胡天奇冷。

  师:八月是什么季节?

  生:夏季。

  师:在许多地方,八月还是烈日炎炎,可胡天已是雪花纷飞了,可见其天气的寒冷,八月飞雪,的确很奇特。

  生3:从“瀚海阑千百丈冰”看出瀚海奇阔。

  师:是啊,不单是阔,还是一派冰封千里的浩瀚景象呢。

  生4:从“千树万树梨花开”看出梨花其繁。

  师:梨花?

  生:是雪花!

  师:写雪花的什么?作者把雪花比喻成梨花是一番怎样的风貌?

  生:有百草丰茂的感觉。

  师:百草丰茂往往在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用花团锦簇的梨花来比喻压枝欲低的梨花,写出了雪花的什么特点?想想该怎么概括?

  生4:雪花奇美。

  师:笑,你很聪明,反映得很快嘛。

  生5:作者想象奇丰富。

  师:何以见得?

  生6:把雪花想象成梨花。

  师:是啊!作者把雪花想象成梨花,就使阴冷的天空突然增加了亮色,寒冷的天气突然变得温暖,盎然的春天瞬间绽放枝头。想象何其丰富、神气。

  生7:胡天奇冷。

  师:解释一下。

  生7: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可以看出。

  师:这一句是互文见义。大家知道什么是“互文”吗?就是一个句子拆分为两个,翻译时把它还原成一个句子。这里的将军、都户应放在一起来翻译。即“将军都户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这一句的确写出了边塞天气的严冷。过去是“一生能掰五雕弧”的将士,现在是“角弓不得控”,过去是“金甲夜不脱”,现在是“铁衣冷难着”,可见天气冷到了如此地步。

  生8:“愁云惨淡万里凝”看出愁云奇多。

  师:“凝”怎么理解?

  生:凝结,凝重。

  师:可见云很厚重。那云与雪有什么关系?

  生:雪压得云很低。

  师:雪凝结得又厚又密,云便更显得凝重了。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短语来形容这个景象──“彤云奇密”。

  师:以上诗句不着一个雪字,却处处能见到雪的身影,感受到雪的威力。这就是作者讴歌的飞雪的精神,这就是作者对雪的赞美。同学们对“奇”的分析多集中在前面的内容,有没有人从后面的四句读出什么?

  生1:从“去时雪满天山路”可见雪奇多。

  师:胡天上下一白,都笼罩在茫茫的白雪中,雪真的又多又密。

  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又看出了什么?

  生1:环境的奇孤独,在茫茫白雪中只有马迹没有人迹。

  生2:山路奇迂。

  师:“迂”字用得很好,表示了山路的崎岖、久远。

  生3:可见两人情义奇深,已经看不见了,还站在那里。

  师:对,已见朋友渐行渐远了,还站立在那里,目送其远去,可见两人情义的深厚。

  师:刚才我们通过作者绮丽的文字,欣赏了边塞奇异的景色。然而学习这篇课文,仅达到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就如我国近代著名评论家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和情有机融合,文章才有鲜活的生命,现在就让我们读进文字,看看作者在其中都传达出了哪些的情感?(出示幻灯“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看出将军对将士的怜悯。

  师:怜悯用得太过哀惋,我觉得换成“怜惜”一词是不是更好一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诗歌,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感受边塞瑰丽的雪景,体会作者与武判官的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激发学生阅读边塞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注、悟的方式研读诗歌,感受边塞瑰丽的奇特的雪景,体会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流信息

  请同学围绕课题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个人资料。

  二、研读课文,体验感悟

  1、诗人从哪些地方送他的朋友武判官?要求:默读课文,作一下记录。

  答:①中军主帅的营帐

  ②辕门(注解解释)

  ③轮台东门(注解解释)

  ④天山

  2、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中军主帅的营帐里为朋友武判官饯行,在辕门口为武判官送行,在轮台的东门为武判官送别。通过这一路又一路的送别,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依依不舍。

  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下这八句诗句,感受诗人为即将远行的朋友送别的气氛。

  3、假如你是诗人,当你在中军主帅的营帐里、当你在辕门口、当你在轮台东门为武判官送行时,你观察到些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要求:①自读,在书本上批注;②找出相应的诗句,并发挥你的想象;③同桌互相讨论。

  (1)师:当岑参坐在中军主帅的营帐里,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环境恶劣。又一场大雪要降临了,担心朋友的归家之路。

  师:为什么不用“乌云”而要用“愁云”呢?

  生:突出离别时凄凉、悲伤的心情。

  师:要求朗读这一句,读出感情。(个别读、齐读、闭上眼睛试背、学生个别背、有感情地背)

  (2)师:诗人在中军主帅的.营帐中,还听到了什么呢?

  生:“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都是声音凄凉的音乐,和朋友告别时心情凄凉,同时在送别时也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依依不舍、凄凉。

  (3)师:但是天下无不散的筵席,送别到辕门口,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生:“纷纷暮雪下辕门”,雪很大,说明武判官归京之路的艰辛,诗人也担心朋友回家的安全性。

  师:要求朗读这一句,“掣”字要加强语气。红旗本应该呼呼地迎风飘扬,现在却“冻不翻”,可见天气之寒冷。

  (4)师: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当他送别朋友武判官至轮台东门时,什么映入了眼帘呢?

  生:“山回路转不见君”,山路曲折,一会儿就看不见武判官,诗人于是担心朋友回京之路。

  生:“去时雪满天山路”,大雪铺满天山的路,山路很危险。

  (5)师:朋友走远了,为何诗人还站在那儿呢?

  生:依依不舍,目送着友人,想多看他一会儿。

  师:在冰雪的旷野之中,凝望着朋友远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脚印伸向远方。在这一瞬间,作者久久不愿离去,他可能在想什么呢?

  生:为朋友的归京之路担忧。

  生:何时能再见,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了。

  (6)师:天苍苍,野茫茫,站在塞外,眺望京城,朋友已经远去了,任天上的大雪纷飞,“我”站在雪原中,静静地、静静地陷入了沉思。

  结尾之处把雪景和送别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写得可谓回味无穷。

  朗读最后四句,感受站在雪原上的心情。站在雪原上,你就是诗人。所以要读得缓慢,体会诗人的心境。(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师:在读这一句诗时,该如何处理感情?(请学生评价小组读的情况)

  生:“马行处”要读得缓慢。

  师:背诵这四句诗。(自己背、个别背、齐背)

  师:朗读“瀚海阑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十句。

  (7)师:望着朋友的身影远去,望着地上留下的长长的马蹄印,望着这条回归故乡之路,诗人思绪万千。从南方来的“我”,还将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生活下去呢?围绕诗歌的前八句,感受一下。(同桌讨论)

  生:“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天气寒冷,环境恶劣。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狐裘”、“锦衾”都是质地十分好的材料、很保暖,但在北方不管用。南方来的诗人不适应北方的生活。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由此联想到南方的梨花。雪非常大,都压在树上了。

  生:“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农历八月在南方还应该是秋天,秋高气爽,但是北方却在下雪,令人难以忍受这样的环境。

  生:“悲愤卷地百草折”,草一般不易折断,因为天冷、风大,所以被折断了。

  师:第一句该如何朗读?

  生:“折”、“即”重读。

  师:朗读诗歌的前八句。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为他的朋友武判官送别。既有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也有对自己在塞外孤寂落寞生活的惆怅、失落。望着这条归京之路,朋友远去了,依依不舍。然而“我”哪一天也能踏上这条回归故乡之路。诗写到这儿,真可谓意犹未尽、荡气回肠。一起朗读全诗。

  三、小结全诗,拓展延伸

  打开唐人的诗卷,送别诗比比皆是。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滔滔江水引得李白滚滚情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尺潭水牵动着离人的情怀,也表达了对友人的谢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洗离愁别恨,写得诗境高远)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一杯酒中,承载着王维对友人的挚诚)

  “不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得慷慨悲歌,发自肺腑)

  这一首首唐诗,不禁让我们更深刻地体验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后作业:

  1、抄写古诗、解释加点字。

  2、背诵诗歌。

  3、搜集送别诗,其中不少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流露出作者的真挚情感,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飞雪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读教学也落在了实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01-26

《红星歌》教案优秀09-22

《姓氏歌》教案优秀12-09

红星歌教案优秀07-12

《花牛歌》教案优秀12-12

(荐)《姓氏歌》教案优秀3篇02-20

有关《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3篇05-12

白雪公主大班教案03-18

《白雪公主》中班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