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

时间:2024-06-27 11:15:14 教案 我要投稿

《伯牙绝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通过预习,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预习,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首动听的歌曲,请欣赏-----

  (出示课件古筝伴奏《高山流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从中领悟音乐的魅力,从而走进文中的意境中。

  2、欣赏完这美妙的歌曲,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说出高山、流水等,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音乐有关的故事《伯牙绝弦》。这是一个流传了千年,也被吟诵了千年的故事,为什么千古流传呢?让我们去读读吧。

  二、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预设: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为什么绝弦?伯牙为谁绝弦?)

  2、刚才同学们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文中找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质疑,唤起学生对“伯牙”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中的伯牙为什么绝弦?伯牙为谁绝弦?等问题的探讨,带着问题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正所谓“学贵在疑”。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朗读要求。

  出示:自由读,放声读,把字音读准,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板书“哉”和“兮”)

  3、分别讲解“哉”和“兮”的意思。

  出示:哉:文言语气助词。

  a.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如“何哉?”“有何难哉?”b.表感叹,相当于“啊”,如“快哉!”。

  哉:语气词,在文中表示感叹。

  兮:文言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

  4、知识扩展。

  引出“哉”和“兮”在其他古文中的句子,并读一读。

  出示:关于“哉”的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吾何以观之哉!”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示:关于“兮””的句子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5、指导写字。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字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和韵味.)

  1、检测朗读。(一个学生读一句)

  出示: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老师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3、提示节奏,让再学生放声读。

  出示文章的节奏: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指名朗读。

  5、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个人读、老师范读、全班读等形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熟悉,为文章的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理解诗句。

  1、在全文中,你读懂了哪一句?(小组讨论)

  2、分享交流诗意。(分别请几个学生说说。)

  3、教师小结诗意。

  出示全文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别人弹的`琴。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式方法。

  六、课堂小结。

  七、全班齐读全文,加深印象。(配乐《高山流水》)

  八、布置作业:

  1、背熟全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背诵全文和复述故事内容是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过渡。

《伯牙绝弦》教案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感情朗读。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谱写。

  四、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伯牙绝弦》教案3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建议

  1.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如: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有条件的,可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5.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案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教学设计: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闫学)

  五、相关链接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六、拓展阅读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伯牙绝弦》教案4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3.、感情朗读。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板书: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所念 绝弦(知音)钟子期善听必得之 死26 月光曲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学习生字词语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理解谱写。四、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案《第八单元教案》。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伯牙绝弦》教案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教案6

  一、默写全文。

  二、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师旷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鹊翱翔,坠投。”(古人,以五羊白鹊为“玉音协和,声教昌明”的瑞征)师旷曾为晋平公奏“清徽”,一奏,“有玄鹤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领而鸣,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云从西北方起,风雨骤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1、翻译全文。

  2、描写师旷技艺精湛的句子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答案:

  一、(略)

  二、

  1、师旷曾经为晋平公奏“清徽”,当他用奇妙的指法拨出第一串音响时,便见有2只玄鹤从南方冉冉飞来。当他继续弹奏时,玄鹤的鸣叫声和琴声融为一体,在天际久久回荡。师旷又为晋平公弹奏“清角”,当一串玄妙的音乐从师旷手指流出,人们就见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徒然滚起乌黑的浓云。当第二串音响飘离殿堂时,便有狂风暴雨应声而至。当第三串音响骤起,但见尖厉的狂风呼啸着,掀翻了宫廷的房瓦,撕碎了室内的.一幅幅帷幔,各种祭祀的重器纷纷震破,屋上的瓦坠落一地。

  2、(略)

  相关资料:

  师旷,名旷,字子野,晋国主乐大师(今山西洪洞)人。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平年间。师旷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是当时著名的大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

《伯牙绝弦》教案7

  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

  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炊烟袅袅”,你们根据我的提示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雨雪霏霏 芳草萋萋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年荡气回肠的故事,叫《伯牙绝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这是一篇文言文,希望大家都能喜欢。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37页,请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次,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还要求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大家可以看屏幕来练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文,评。

  范读。

  3 齐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来说一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好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看注释2联系上下文3多读课文,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变通))

  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3.交流。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擅长。

  板书:伯牙 钟子期

  介绍:伯牙是名满天下的琴师,官拜上大夫。子期是为樵夫,也就是打柴为生的人。

  善哉!

  善:好啊!真美妙啊!

  志:心里想着。

  峨峨:巍峨屹立。

  洋洋:广大,浩瀚无边。

  念:想。

  得:领会。

  谓:认为。

  复:再,重新。

  ……

《伯牙绝弦》教案8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全文共77字,5句话,语言凝炼典雅,抑扬顿挫,内涵丰富,堪称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中的经典,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艺术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册教学目标将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作为教学课文时主要依据的要求以及本专题“感受艺术魅力”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背—说—讲”。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太少,因此,课前让学生准备课文的预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一)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简述“绝”字的本意。

  (二)指导读好课题

  (三)质疑导入。

  二、纵情吟诵

  (一)尝试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反复练习后,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聚焦第一至第四句,多角度、多层次指导朗读、背诵。

  1. 展示读──按句子朗读。(出示四句话)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能读得正确、流利即可。

  2. 模仿读──按人物朗读。把四句话变换为:

  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合作读,在范读中指导学生读出停顿、韵味。

  3. 思考读──按总分结构读并理解字词:

  ⑴出示插图,了解伯牙、子期何许人,找出写出两人特点的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并找出具体体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善听的句子(二至四句)。

  ⑵出示:(第一句字体的颜色与其余三句不同)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朗读句子,引导学生从朗读中去发现一至四句先总后分的结构。

  ⑶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与二、三句中 “善哉”的“善”字义的不同。

  ⑷理解“念”与“得”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句字体颜色不同)

  通过朗读明确第四句是二、三句的总结句。

  ⑸强化总分结构:这一念,一得,(板书:念 得)可不是一般的朋友能做到的默契啊!咱们再来读一读,感受这种默契。

  出示句群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 想象读──语言表达训练:

  ⑴分角色读二、三句,作好仿写铺垫。

  ⑵展开想象,仿照课文二、三句的句式写句子,渗透写字要求。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高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流水)

  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 !”(清风)

  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细雨)

  志在 ,

  ⑶学生汇报,分角色朗读。

  5.拓展读──拓展课文(将仿写的句子加入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志在细雨 ,钟子期曰:“善哉,蒙蒙兮若细雨!”……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朗读。

  再次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明白“所念”“必得”的意思。(板书:所 必)

  6.诵读──由扶到放,指导背诵:

  ⑴出示填空式:伯牙善鼓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伯牙所念, 。师读横线外的,生读横线内的。

  ⑵提高难度。出示:伯牙 ,钟子期 。伯牙 , 钟子期 ! ,钟子期 !伯牙 ,钟子期 。

  师读横线外的,生读横线内的。

  ⑶终级考验:师说每句话的第一个字,生背。

  三、读懂故事

  (一)学习古文,我们不仅要会读,会背,还要读懂。把课文第五句话加进去,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还原课文,学生练说。

  (二)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相机小结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古文的方法。

  (三)多形式检测学生对字词以及个别句子的理解:出示个别词语,生说意思,出示个别句子译文,生说句子。

  (四)鼓励学生再次练习用自己的话跟同桌讲一讲这个故事,再指名说。(板书:知音)

  (五)师:是啊,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伯牙和子期的这次相遇让他们彼此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就在相会之日,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

  引出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配乐朗读。

  (六)口头表达训练:假如你就是苦苦等待知音的伯牙,面对子期冰冷的墓碑,你会说些什么?

  (七)拓展课外资料,师生朗诵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八)解决问题:现在你知道伯牙为什么要绝弦了吗?

  四、传唱知音

  (一)浏览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

  (二)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诵读全文。

  (三)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让更多的人把“知音”的典故传诵下去。

《伯牙绝弦》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案10

  教材简析: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意味深远。“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设计理念: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怎样使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本设计采用读—解—悟的方式,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感情,感悟友谊,进而主动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文言文的兴趣,自觉吸收祖国经典诗文。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伯牙为什么绝弦。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欣赏音乐(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听过这首曲子吗?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2、引入课题,释题:什么叫“绝弦”?“绝”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引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相机板书。)

  3、你们知道伯牙是为谁绝弦吗?对于他们你们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3、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划分节奏。再次指名根据节奏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初解绝弦

  (过渡:课文我们读通了,现在我们来把它读懂。)

  1、小组学习,用以上方法交流读懂的句子。

  2、汇报交流。预设:

  ①四个“善”(出示带有“善”的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善哉”文中注释的意思是什么?如果要你用现代语言来说,你怎么夸?(太好了!妙极了!真棒!……)

  ②师:哪些句子写到伯牙善鼓琴?你觉得这句子中什么字最能表现伯牙心里所想?(志、念)适时小结:同一个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字又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由此可见中华汉字的内涵丰富,韵味深远。

  3、生再次品读句子。

  4、句子读懂了吗?根据刚才的交流加上自己的'理解,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四、品析词句,感悟知音

  (过渡:故事我们读懂了,现在我们再来感受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伯牙为什么绝弦?他们是什么关系?(穿插故事。大屏幕背景音乐及图片)面对此情此景,伯牙感到无比心痛。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你认为俞伯牙的琴声还能表现什么景物?(想像说话。大屏幕出示)师生接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现在请告诉我,何谓“知音”?(相机板书)

  4、子期死,伯牙怎么就认为世上无知音了呢?伯牙绝的仅仅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是要表达什么意思?适时小结:俞伯牙用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失去知音的悲痛,更是向世人宣告,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至死不渝的。正是因为他们对待知音的这种至纯至真之情,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交友的楷模。

  5、指名感情朗读最后一句话。

  五、感情升华,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这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大屏幕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读,师生接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从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于是摔琴绝弦,决心再也不弹琴,只留下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3、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延伸课外,积累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描写知音或友谊的诗句,积累背诵。

《伯牙绝弦》教案1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的真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信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对“知音”会有更深的理解。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初读。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

  2、检查预习情况。

  (1)写两个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解释“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3、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请几个学生说说解意,并询问他们是读了几遍后才了解其意。

  三、感悟知音

  用故事串起文章,体会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经过。

  一天,伯牙乘船路过汉江,船至汉口遇大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两人相谈甚欢。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1)指导朗读“善哉”,男女分读。

  (2)伯牙的琴声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请模仿课文第2名,练习表达。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

  (在表达前,师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第2、3两句中所描述的都是美好的景物,表达时都是以AABC的形式出现。而类似的词语还有:悠悠白云、袅袅炊烟、绵绵春雨、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等)

  (3)这就是文中所言“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知音的含义就是和自己心心相通,情投意合的人。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整整畅谈了一宿。

  (4)两人偶然相遇,子期虽只是一个樵夫,但伯牙所念他必得之,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5)议议:当时的伯牙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唯独把子期当做知音呢?听到不着边际的恭维性的赞美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他内心渴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忘年之交,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今日在此相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3)为什么世上谓可无伯牙,却不能没有钟子期,子期死,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

  (4)议议: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5)无人理解,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出来,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6)体会伯牙的悲痛欲绝,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5句。

  (7)面对痛苦与绝望的俞伯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四、深悟“绝弦”

  1、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的悼词”,深悟绝弦。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得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情境朗读。

  五、课堂小结

  1、背诵。

  2、师总结:子期死,俞伯牙又回到了以前那无人能理解、无人能分享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让人们去真切地感受着真知己的境界。

  3、学生用心欣赏《高山流水》。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 知 ︳音 善听

  所念 ∣ 必得之

  绝弦 (悲痛欲绝) 死

  (情深意重)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课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识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故事,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

  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继续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并试着背诵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依依杨柳,绵绵春雨,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拓展说话,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

  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延伸阅读方面内容,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学生范读了,学生也尽量模仿了,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学生还是未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老师评价:

  韦老师的课,不仅让学生对故事有了深入的认识,也让学生对人性、对社会的交往、对群体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语文与生活嫁接一处,语文课堂便有了广度。此时在加上课后拓展环节,课堂就有了张力。全课设计以““三品知音””为线索贯穿前后,一气呵成,既让孩子扎扎实实地接受了一次语言文字训练,又在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滋养,课堂的语文味浓重,学生学习效果凸现。

《伯牙绝弦》教案12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指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指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指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指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指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指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思考: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指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教案13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1.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2.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5.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7.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五)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六)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七)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八)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相关链接: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伯牙绝弦》教案14

  一、音乐导入,揭题课题

  老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学生用心倾听。然后谈感受,这就是有名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这个好听的音乐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将要学习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伯牙绝弦 注意指导“弦”的读音,与学生交流伯牙资料。“弦”就是琴弦,“绝”就是断绝,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伯牙既然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他一定会把自己的琴视为心爱之物,那他为什么要把琴弦挑断呢?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品味韵味

  出示课件:【读课文,注意停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学生自由的,大声的读课文,遇到不好读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

  2、点名读课文,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3、老师范读课文。

  4、学生继续自由练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品词析句,研读文本,初悟绝弦

  1.品“善”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分别是——是伯牙和钟子期,师板书:(伯牙 子期 )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谁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抓住“善、鼓”理解。

  2、品“志”“善哉”

  (1)文中那句话具体写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学生会读第2句话)

  (2)你是怎么从这句话中看出伯牙善鼓琴?(伯牙志在高山,就能弹奏出高山;志在流水,就能弹奏出流水来)“志”怎么理解?(想)伯牙想到哪就能弹到哪,想到什么,就能弹出什么,可见善鼓之名果然名不虚传啊!

  (3)你是从哪看出子期善听的?(……)哪个词说明山高?(峨峨兮)“兮”也是语气词,相当于“啊”,高高啊,意思就是说山非常高,可以说是巍峨挺拔,你能不能通过读表现出来?……【课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中“善”怎么理解?(太好了、太妙了……)这个“善”和第一句中的“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这就是文言文中的一字多义。谁能把那种太好了、妙极了的赞美之情读出来!【课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从哪个词看出江河浩大无边?(洋洋兮)你能把江河的浩的无边读出来吗?【课件: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品“所念”“必得之”

  (1)想象善鼓的伯牙,还会志在什么地方呢?善听的子期,又会怎样赞叹呢?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志在潇潇细雨、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皑皑白雪……善听的子期又会怎样赞叹呢?出示课件:[仿句练习]

  (2)不管伯牙志在哪里,善听的子期都能从他的琴声里明月他的所想,这就是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板书:所念 必得 这就是知音啊!板书:知音 再想想,善听的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心声、情怀、志向、苦恼、快乐……)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就是知心人。板画心图案。

  (3)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出示资料[伯牙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听到的,都是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他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却能听得懂他的琴声。]

  (4)当伯牙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他心里会怎么想?(欣喜、喜极而泣、异常开心……)带着你的感受读——课件[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4、品“绝弦”,谢知音

  (1)无奈世事难料,一年后,当伯牙千里迢迢去江边赴约,却只看到了子期冰冷的坟墓。他从一位老人口中得知,子期不幸去世并留下遗言,把墓修在江边好听朋友的琴声。一瞬间,多少企盼、多少喜悦,都化为无尽的悲伤之中。伯牙此时心情怎样?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呢?出示课件【“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齐读句子。如果你是伯牙,站在子期的墓前,你会对地下的子期说些什么呢?

  (3)学生练笔,写下来。

  学生汇报,老师评价……

  5、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现在,你知道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吗?板书:谢知音

  千百年来,无数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课件: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酒逢知己千杯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也许我们没有伯牙子期这样的知音,但生活中应该怎样和同学、朋友相处呢?

  四、回味绝弦,试背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破琴绝弦谢知音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动容。后人就用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让我们再次伴着《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音乐,去体会这个故事,一齐试着背背课文。

  课件:【 (  )善(  ),(   )善(   )。( )鼓琴,志在( ),( )曰:“善哉,( )兮若( )!”志在( ),( )曰:“善哉,( )兮若江河!”( )所念,( )必得之。( )死,( )谓世再无( ),乃( ),终身( )。】。

  五、作业:

  1、把课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谢

  伯牙 子期

  善鼓 善听

  所念 必得

  知音

《伯牙绝弦》教案15

  这个周二下午,听了公开课《伯牙绝弦》。一边听着一边想着在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回到家中又查看了闫学老师、钱峰老师的设计,思索中略得一二。

  (一)听课实录

  听课过程中,有些地方听得不是很清楚,只能勉强做个记录,对课堂结构的划分也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听到一些有所感的地方,我也做了旁批。

  一、课前交流,引入

  1、师生谈友情。

  2、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文本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开始,是对课堂情绪的铺垫。课题中“弦”的读音强调及时。不过我觉得“绝”字更能体现文本展示的价值观,此时不妨问问学生“绝”的意思,待到教学尾声时再问,学生的理解如能从简单的摔琴到不再鼓琴再达到深层的对友情的眷念、对理解的呼唤,岂不更有味道?)

  二、读通文本,进入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强调文言文要读出节奏,PPT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指名读。

  (读好文言文,必要读出停顿。教师的提示及时。)

  3、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

  (在学生读的不够好时,及时地听录音或自己范读,在学生最需要的时间给予最及时的帮助。课堂上,学生的读还是有些问题:①一味按PPT上的节奏读,缺少轻重变化。②学生读“哉”接近四声。于此,教师的指导不够。)

  4、学生齐读。

  (总观朗读部分,教者对读是非常重视的。学生的学习有了读的准备,相信后面的教学会很轻松。)

  三、理解人物,深入

  1、初知人物。

  ⑴文章中写了那几个人物?(板书)齐读第一句。

  ⑵从第一句中看出个人有什么特点?从哪一个字看出来?

  “善”是什么意思?“鼓”是什么意思?

  ⑶再次齐读,读出人物的特点。

  (此处教学干净利落。)

  2、理解人物。

  圈点勾画:文中哪些句子能体现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PPT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汇报。

  (读书有方法,及时的渗透读书方法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百利。但方法尽量让学生自觉应用,若只是每次公开课秀一下,就丢去了方法的意义。)

  ⑴读第一句,从哪个字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 生:志;若

  (伯牙琴声流淌即心中所想,一个“志”字写出了伯牙的琴艺高绝。课本注释中解释“志在高山”为“心里想到高山”是很浅显的,“志”还衬出了伯牙的志向、胸襟和情怀。“若”字从钟子期出,恰能说明子期善听,而非伯牙善鼓。)

  ⑵钟子期的话中,那个字说明他善听?甚至是标点符号。 生:善

  “哉”的意思。看注释是学习的好方法。语气词表示语气非常强烈。

  (教师随时随地关注学习方法的渗透与养成,值得学习。古汉语中语气词有很多,如陈述语气词“也”“矣”;疑问语气词“乎”“欤”“邪”;感叹语气词“夫”“哉”等等。“语气词表示语气非常强烈”的表述不明确。)

  “善哉”就是太好了!钟子期是怎样感叹的? 生读。

  这一句话中还有一个语气词,为什么一句话中有两个语气词呢?教师自答:使语气更加强烈。

  (这个问题太难了,这里涉及到古汉语的语句特征、构句方式。教师自答有问题。如果换句问话“钟子期把两个感叹词都送给了伯牙,他的心情怎样?他的语气怎样?”然后指导读。再问学生“伯牙的琴声在钟子期心中竟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这更说明钟子期听。”)

  我们学过哪些写泰山的词语?文章中却只用了一个词“峨峨”,文言文简约而不简单。

  (此处似乎读的不够。)

  ⑶读第二句,谈理解。学生自读,汇报。

  (由前面的扶到这里的放,教师修好了台阶,学生的阅读水到渠成。)

  ⑷古人作文时,常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伯牙借琴声在表达什么呢?伯牙琴艺高超,他还会表达什么?PPT出示:清风明月图。请学生说几个abcc式词语。PPT展示词语。

  学生仿写: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明月!”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

  ……

  (语文教学的根要落在语言文字上,教学始终紧扣文字展开,又在仿写中积累词语、了解句式、提升兴趣。个人觉得在“理解人物”的教学中,过于强调了文本的逻辑行而一句一句教学,使得人物的相互沟通、相互印证、相互欣赏没了着落。建议教学整体把握文本的二三两句,放手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3、深入人物。

  ⑴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明月!”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这些话正说明了什么?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

  “念”是什么意思?上文中哪个字和它的意思一样? 生:志

  学习中就应该这样联系上下文。

  ⑵钟子期仅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吗?还听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板书:知音)

  (学生似乎还没有走进文本,情感游离在外。如果有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打底,不知是否会好些?)

  四、文曲交融,余思

  1、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在一次偶然中相遇,PPT出示阅读材料。

  在伯牙的生活中并不缺少赞美,但别人听不懂他的琴声,伯牙的内心会怎样?他在呼唤什么?

  2、你就是伯牙,你有什么话要对子期说,写一写。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学生汇报。

  3、伯牙再访子期,只看见了子期的坟墓,伯牙在知音的墓前鼓琴。低沉哀怨的《流水》响起,约一分钟后,琴声戛然而止,传来摔琴的声音。

  伯牙破的仅仅是琴吗?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4、齐读最后一句。

  (当音乐响起,报告厅里有一种别样的氛围。学生忽然间离文中人物近了,听课老师们也在静静回味。教学音乐的运用妙在自然、妥帖。)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所念

  子期 必得 知己

  (二)自说自话

  对于《伯牙绝弦》的文本一直都不很熟悉,听课时一边听一边胡思乱想。在中国和友情的故事里,“伯牙绝弦”堪称绝唱。这个友情悲剧恰好对应了中国人对友情的认识,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伯牙绝弦》中的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充满了“知音”的浪漫,然人鬼殊途时,俞伯牙摔琴时的心灰意冷才真正道出了“知音”的永恒价值。

  人,总是孤独的。没有人可以完全的了解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伯牙绝弦》更像是一则寻求理解、挑战孤独的寓言。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开篇第一句介绍了两个不相干的人,相干是后面的事。“善”写出了他们的音乐才华,也暗示了彼此的内心孤独,如同苏轼说的“高处不胜寒”。 善鼓者期待着善听者,善听者期待着善鼓者。两个人要么永不相遇,一相遇必定灵光乍现、天乐齐鸣。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在很多现代的故事版本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充满曲折,据说上文是俞伯牙在乐理上考考钟子期。这一段写伯牙,重在心理,写子期,重在语言。一个“志”字,写出伯牙心中所想,写出了伯牙的琴艺高绝,还衬出了伯牙的志向、胸襟和情怀。面对一个有着大志向、大胸襟、大情怀的'俞伯牙的钟子期,真诚地赞美并把飘逸的琴声绘成气势宏大的图画,也足见子期的胸怀志向。这两句话里每句都写到两个人,两个人的行为又互相唱和、互为印证,写活了前文中的“善”字。从开头的陌生到这里的相遇进而欣赏,两个音乐天才必将奏出最美妙的琴声。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句话是对上句的补充说明,全称肯定句式的运用突出了钟子期对俞伯牙的理解。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再加工文本是早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句中的“必”字就是写作者及故事传播者对“知音”的态度。《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那么这个“必”字是不是正说明现实中知音难求呢?

  读到这里时,有些困惑。“知音”的基础应是相互间的理解。看前文似乎只能看出钟子期理解、体会了伯牙,而看不出俞伯牙是否了解子期啊。教学中可以在此补白,补出伯牙的心理状态。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偶然相遇到相互欣赏再至互为知音,千古的美谈因子期的死而走进沉痛之中。伯牙失去唯一的知音,他无边孤寂,他选择了“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个旷世选择更流露了他对友情的怀念与忠贞。好多教学设计上都有一问:“伯牙破的仅仅是琴吗?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如果教学仅止于此,这是浅易的。我再补一问:“伯牙留下了什么?”他留下了记忆、孤独……当在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发出深深感叹时,引领学生去珍惜友情、去寻找知音。稍再深挖一点,可以问问孩子“伯牙孤独吗?”当然,这个问题可以随便回答。最后说句废话------“知音”是人为摆脱永恒孤独的挑战。

【《伯牙绝弦》教案】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教案02-12

人教版伯牙绝弦教案09-07

《伯牙绝弦》教案15篇03-01

《伯牙绝弦》教案(必备15篇)11-18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02-02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6-13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2-03

伯牙绝弦教学及反思03-28

(优秀)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