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29 14:28:39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篇【实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篇【实用】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机械是什么》、《制造平衡》、《我们撬起地球》、《我的滑轮》

  教学要求:

  1、?认识身边的机械,了解机械的发展史。

  2、?平衡在机械中的作用,探究怎样让杠杆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

  4、通过简单实验理解杠杆原理,感知杠杆的作用。

  5、?探究使用滑轮的原理,区别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6、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充分认识科学来自于艰苦的探索之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机械给我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方便。

  2、科学解释机械的工作原理。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机械是什么?

  教学目的:

  1、能认识身边的机械,亲历尝试身边的机械,了解它的运动方式和功能。

  2、?了解机械的发展史,机械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重点:应认识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机械时时伴随在我们身边。

  难点:人类与机械的相互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具: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小机械。

  课内作业:什么是机械。机械与我们的关系?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什么是机械。机械与人类相互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完成某些工作必须借助工具才能完成,如做手工,需要标尺、剪子等,它使我们省力和方便,这些装置统称机械。

  机械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人们在远古时期为了生活发明了简单的工具(石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具也从简到繁科学的发展着,所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机械的发展,机械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说:机械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这就产生了一个辩证的关系:人类——生活——智力——劳动——工具——智慧······。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工具,工具的种类很多、五花八门:小的有剪刀、锤子等等。大的如:出门有自行车、汽车、飞机等,外出旅游有登山包、旅游鞋等。

  这些都是工具类,所以说:机械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有了它们,就如同延长了我们的肢体,加大了我们的力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

  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创造了无限的空间。

  第二课时???制造平衡

  教学目的:

  1、?利用木工标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平衡条件的研究,观察的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2、?探究怎样让杠杆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

  重点: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条件的研究。

  教学方法:指导、参与

  教具:标杆尺、钩码

  教学过程:

  在制造平衡这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平衡的条件,如何平衡,通过实验亲身体会,要认真观察、探究和记录。

  1、“你能坚持多久”,作一平衡游戏,意在了解自身的平衡能力。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初步体验平衡需要的.条件。

  2、利用简单的尺子作一平衡试验。利用这一实验,体会平衡在条件转换下如何继续制造平衡,为下一步研究埋下伏笔。

  3、利用杠杆尺和钩码进行平衡条件变化下的实验,这一环节主要进行等臂和不等臂的实验。?实验进行中,让同学们加强小组合作,发挥自身能力,进行不同的平衡实验,作好记录。

  在以上三个简单实验中主要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以便找出平衡的规律,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平衡培养同学们观察世界能力的扩展。

  第三课时??我能撬起地球

  教学目的:

  1、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利用杠杆的原理,做好实验记录。

  2、利用杠杆尺的平衡,研究杠杆是否一定省力。

  3、通过以上实验让学生自己领会杠杆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

  重点:学习领会杠杆工作的三种规律。

  难点:分析找到杠杆省力、不省力、费力的三种规律。

  教学方法:引导

  教具:杠杆尺、钩码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学过了什么是机械,杠杆则是最原始的机械之一,也是我们运用最广的机械,现代的很多工具都是依据杠杆的工作原理发展而来的。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

  这虽然是句大话,但也不无道理,杠杆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中一直是我们最常用,最理想、最方便的工具之一。下面我们几个实验,从中找出杠杆的工作原理。

  1、准备一杠杆尺、支点、重物

  在这一活动中,当你根据你想把重物撬起来这一动作体会将有那几个环节在起作用,在此基础上认识杠杆这个简单的机械及三点的知识。在此活动中让同学们大胆猜想、放手试验、充分思考,联系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过杠杆。

  2、?体验杠杆与支点之间的关系。

  杠杆如撬起重物,必须有支点,支点的移动会带来它们三点的哪些变化。

  3、阅读“阿基米德大话”。?

  第四、五课时??我的滑轮

  教学目的:

  1、利用滑轮、钩码、测力计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使用滑轮的原理,做好分析实验记录。

  2、研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是否省力。通过实验找出证据、得出结论。

  重点:体验机械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难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工作原理的区别

  教学方法:指导

  教具:简单机械实验盒

  板书设计:滑轮的基本概念:

  1、定滑轮: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是杠杆的变形转轴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是工作方便。

  2、动滑轮:转轴的位置随起吊重物一起移动的叫动滑轮。

  使用动滑轮可省一半得力,但不能改变作用力的方向。

  3、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在一起可组成各种形状的滑轮组。滑轮组不但省力,又能改变作用力的方向。

  课内作业:滑轮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滑轮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发展而来的,它用途广泛,其形式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有它们可组成滑轮组,它们有各自的工作特点,使用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为人类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所以说:“它们是人类的朋友”。

  一、?滑轮是简单的机械,它给我们工作中带来了什么。是省力、是方便,我们下面做一个实验体会一下:

  1、定滑轮?

  2、动滑轮??

  3、滑轮组

  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同学们充分发挥小组的团体的协作精神,大胆想象做各种实验,边做实验边做记录,培养同学们科学的定论来自实验的理念。

  二、 整理数据,各小组交流。

  三、老师总结。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教 学 课 题 :植物的生长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

  2、能利用多种方式(包括文字、图画、照片、实物等)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及变化。

  3、能归纳出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

  4、能设计对校园进行绿化的规划图。

  5、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终止植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6、能结合自己种植植物的过程,说出两点以上不能浪费食物,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原因。

  7、能表现出对太空种植粮食的科学研究感兴趣。

  8、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9、能推测出农业技术和设备在种植植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 学 重 点 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 学 难 点 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各个时期的图片。

  教 学 过 程 授课变更

  (一)导入新课:

  师:随着我们种的植物一天天地长大,我们的观察和记录做得怎么样了?有哪些发现和收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二)学习新课:

  1、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们种的植物在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时期,从自己的记录中找一找?

  (2)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3)分小组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汇报。

  (4)教师展示一下自己的观察记录,以便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2、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1)师:在种植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是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交流。

  (3)整理发现,并检验发现是对还是错。

  (4)师:通过这次终止植物的过程,同学们都经历了劳动的辛苦。现在谁来谈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怎样理解?

  (5)教师小结。

  3、绿化校园,美化生活。

  师:让我们利用有关种植的知识和技能,亲自动手,种更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校园,种更多的花来美化我们的环境。

  (三)拓展:

  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新的科技信息。

  板书设计

  12植物的生长

  按时浇水、防虫、除草……

  作业:课本练习

  教学反思

  略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观察蚕卵和蚁蚕;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准备:

  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哪里来的?(蚕吐的)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蚕宝宝吃什么?如果没有桑叶,可以用什么代替桑叶?(告诉学生可以用莴笋叶代替桑叶,但要记住不可以两种叶子混吃,如果用莴笋叶,一开始就用并不要改变。)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

  画的形式描述蚕卵。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看书上第15页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用语言描述蚁蚕。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讨论:

  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教材简析】

  《种子长出了根》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3课。

  教科书中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本课的研究任务:植物根的生长变化、类型和作用。书中安排了大量的主题研究活动:1.研究植物根的生长。这是一个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观察前一课中已经种下的种子的变化,因此前一节课的课后延伸与本节课的课前作业是一致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凤仙花根的发展变化的过程。2.分析归纳根的类型。师生共同收集一些带根的植物,让学生全面观察,利用简单的表格对根进行记录、分析、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研究根的作用。我们从教科书中遴选部分资源,再结合本地植物根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植物不同的根以及根的作用。

  【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种植凤仙花》两课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单元教学中承上启下的一课,承上是需要用到前两节课学生种植后对植物的观察记录,启下是为后面能够有序地研究茎和叶的变化及作用做好铺垫。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存在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的现象,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让学生聚焦观察植物的根部变化,从根的生长、类型和作用三方面进行观察与思考,引发学生对植物根的生长变化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种子可以萌发成幼苗。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根总是向下生长。

  根能够吸收水分、矿物质以及固定植物,维持植物生存。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基于观察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根吸收水分的实验现象。

  能以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为依据说明根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环境影响植物生存,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知道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通过实验验证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前一节课的课后观察记录表,凤仙花种子发芽实验观察杯,一些带根的植物。

  教师准备:种在玻璃杯中的凤仙花的种子,一些带根的植物。

  【教学过程】

  一、聚焦观察、寻找规律

  1.谈话:通过精心培育,我们播下的凤仙花种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凤仙花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1)通过交流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先长小芽,这个小芽逐渐长大就会变成根,凤仙花的根就是由这个小芽长大形成的。

  (2)大家能不能给这个小芽起个名字呢?

  学生:对,这个小芽叫根芽!

  教师:你知道根芽是种子里的哪部分变成的吗?(胚根)

  2.上节课,大家观察了不用种子也能发芽的植物。现在,我们来交流讨论一下自己的发现。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总结出,根生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我们发现,根都是向下生长的。也就是说,不管我们种的时候怎么放种子,它的根永远是向下生长的。同时我们还发现,根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几天时间就长出来了。

  3.研讨:为什么刚才汇报的同学有的说种下的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针对问题、分析归纳

  1.说一说,除了刚才观察的凤仙花的根,你还见过哪些植物的根?(学生回答)

  2.老师课前让大家带一些比较完整的植物的根,大家带了哪些呢?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葱、菠菜、香菜、狗尾草、胡萝卜、甘薯等常见植物的根。

  3.观察植物的根,填写实验观察表。

  植物名称

  根的形态特点

  4.先根据植物根的形态特点进行分类,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起个名字。

  5.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出直根系、须根系、变态根这三种根的类型。

  6.留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的根,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根。

  三、实验总结、发展思维

  1.同学们想想,植物为什么能固定在土壤中?它的什么部分起了关键的作用?

  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作为证据证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3.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8页右下图,种子萌发先长出了根,推测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拿出课前布置的根的作用实验记录表,观察记录表上的数据和我们画图记录所看到的现象并思考:试管中的水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同学们都养过花,在养花的时候是需要细心呵护的,例如定时给花浇水施肥、松土等。想一想,我们给花浇的水、施的肥到哪里去了呢?

  5.小结: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应用、实践体验

  1.课后了解植物根的有关知识。

  2.制作不同植物根的标本。

  3.不同植物的根,形态特征不同。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根的图片并分类,说说根在维持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4.继续观察实验瓶里植物吸水的实验,想想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再把它画出来。

  【板书设计】

  种子长出了根

  胚根—根芽—根

  生长变化根向下生长

  速度比较快

  直根系

  植物的根类型须根系

  变态根

  固定植物

  作用

  吸收水分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出大致的探究思路。能在前两课用多种方法观察花的基础上,进一步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物体进行专题观察的过程。

  2、有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3、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了解花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准备:

  1、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无油菜花的也可用白菜花、萝卜花等)。

  2、显微镜2台。

  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或挂图。

  4、初春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园里种上几株南瓜(或丝瓜等),让科技小组或有兴趣的同学做做人工授粉的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可是学校科技组的同学在南瓜棚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南瓜的雌花,有的结了瓜,有的却结不成瓜。苹果、桃子、玉米、油菜等植物也有开了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根据原有经验提出自己的解释。 这许多解释哪些是正确的呢?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油菜花很小,雄蕊和雌蕊更难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看清楚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通过观察雄蕊和雌蕊作出正确的解释呢?

  (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师生共同归纳研究方法。 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 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小组可以自行到讲台左侧的'实验台观察。 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其他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吗?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花会结果,有的花不会结果?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4)全班研讨。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

  (6)浏览课文: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油菜的花朵开始凋谢。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观察油菜的果实。做一个游戏:分组按成长的顺序把实物排列在纸上,并指出哪一部分是刚刚受精后的果实雏型。 (2)小心剥开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角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再数数一株油菜可能长多少个角果荚,算一算一株油菜的种子有多少?(3)说说为什么豌豆荚里有的豌豆很饱满,有的却只有很小的一粒?

  3、思考:

  (1)果农为了防止果树不结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为什么?(2)科技组的同学课外要做一个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怎样才能成功?(选未开花的雌南瓜花两朵,分别用纸袋包扎好,不给于授粉的机会。待花开时,给其中一朵进行人工授粉,另一朵不进行人工授粉,两朵花继续分别用纸袋包扎好,看哪一朵花能结果?)

  三、作业:

  我来做一朵“油菜花”,玩玩“蜜蜂授粉”的游戏。

  板书设计:

  2.3 花、果实和种子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和摩擦力。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减小运动物体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摩擦力。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结果。科学知识:

  1、认识摩擦产生的条件,知道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2、了解减少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正负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教学准备:

  1、砖块、人游泳活动,物体在空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

  2、弹簧秤、带钩的重物(或钩码)、圆杆铅笔、油。

  3、橡皮泥若干、洗洁精或油、透明塑料瓶、秒表、鲸或海豚体形照片。

  4、流线型火车的图片。

  5、生活中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事例的图片或实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学生活动:用小拇指推砖块或把手平放在桌面向前推。

  2、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是摩擦力?

  3、谈话:今天我们来认识“摩擦力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认识摩擦现象及摩擦力

  1、讨论:摩擦力是从何处产生的?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讲解:摩擦力。

  3、提问: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物体在水中或空气中运动是否产生摩擦力?

  4、出示图片或放录像讲解。

  活动二:认识摩擦力的正负效应。

  1、谈话:冬季,我们必须及时清理街道上的积雪,而当滑冰时,我们会专门冻一个冰场。由此,你想到什么?

  2、讨论:你认为哪些是摩擦力的“功”?哪些是摩擦力的“过”?出示图片,让学生辨析。

  活动三:研究减小固体间摩擦力的办法。

  1、谈话:当物体运动时,怎样减小两个物体间的摩擦力呢?利用桌上所给的材料,自己想想办法。

  2、提问: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强调注意事项。

  3、学生活动,要求尽可能多的想出办法。

  4、汇报。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活动四:研究减小物体在水中受到阻力的办法。

  1、谈话:物体在水中运动,怎样减小它受到的摩擦力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认识。

  2、出示鲸或海豚的图片启发:为什么鲸或海豚的身体是两头尖,中间大,这有什么作用?

  3、讲解实验方法。

  4、学生活动,用秒表计时。

  5、汇报。

  6、小结。

  活动五:了解流线型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较小。

  1、出示流线型车或火车图片,问:怎样减小物体在空气中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呢?设计方案,并进行研究。

  2、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完善。

  3、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

  活动六:了解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事例。

  1、提问:摩擦力的存在有时有用,有时又给人带来不便,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2、学生讨论、汇报。

  3、出示一组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图片,让学生辨析。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

  2、提问:假如世界上不存在摩擦力,将会怎样?

  作业设计:

  1、观察自行车的构造,哪些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是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2、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并想办法解决。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讨论蚕的一生的变化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教师揭示本课内容:养蚕活动结束了,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养蚕的经验交流会。

  [评析]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学生们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直接的.揭示内容,与学生的内心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养蚕经验交流会

  1、由学生小主持人宣布交流会的开始。

  2、主持人讲解交流会的活动方法。

  3、主持人宣布:参观各展室的资料。

  4、学生们开始有次序的参观大家的资料和作品。

  [评析]30多天的观察研究,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图片、照片、视频等。通过参观交流,他们会发现,谁的记录最好、谁的观察最细致、谁的蚕养的最大、以后再观察我都应该怎样做。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资源共享的过程。

  5、主持人宣布进行信息发布。

  6、学生们开始由各组依次进行养蚕信息发布。

  [评析]在信息发布中,学生们不但能够提炼出蚕的一生变化,还可以弥补在参观中漏掉的信息。并且给学生充分的表述机会、交流机会。

  7、主持人宣布本单元的养蚕小能手及蚕学小博士的评选条件。

  ·养蚕的成功率高、蚕宝宝大。

  ·资料、观察日记,图文并茂、新颖、丰富。

  8、学生互相评价

  9、主持人提出问题:·还要那些未解决的问题?·蚕与蝴蝶的区别在哪里?

  [评析]学生们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还有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惑等。通过对未知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不但是解决学生的困惑,更是科学学习的继续和延伸。

  10、教师小结并宣布评选结果。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大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的兴趣。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收集证据的能力,通过图、文等手段记录和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意识到空气质量直接影响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群体的生存,了解大气污染的部分原因,激发他们为保护环境而奔走呼吁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收集证据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讲解、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气味的扩散”

  同学们,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在家里、路上或是教室里,某一时刻会突然闻到某种气味,比如家里炒菜的香气,路上汽车尾气的味道,这些气味是怎样来的?这说明一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成分子散发到空气中,它们就形成空气的组成部分。

  (二)、观察与猜想:“空气里有什么?”

  结合书上的插图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进行广泛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人为的众多的空气污染源,思考讨论: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污染到底对我们生产和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激发同学们去实验、调查及进一步研究的欲望。

  (三)、实验与调查“空气中的颗粒或汽车尾气污染”

  调查后大家交流研究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如何在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上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讨论:空气污染物会到哪里去?怎样才能让我们呼吸到新鲜空气?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9—20页的内容进行。

  (五)、科学自助餐:呼吸卫生与健康

  知道:1、扫地应洒水。2、不吸烟。3、不随地吐痰和乱丢脏物。4、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5、坚持锻炼,增强免疫力。6、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用手帕捂住口鼻或戴口罩。

  (六)、课堂小结。

  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当你现在有机会学习各种经验时,一定要倍加珍惜。靠混日子是混不了一辈子的,许多过程都是不能省略的,至少学会这些经验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的最优的选择,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隶,当你觉得生活轻而易举,成就感爆棚时,很有可能你只是选择了基础难度,而在你的圈子外,还有很多很多比你厉害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从一开始就是最高难度且现在比你财富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你所谓的成功,也许只是他们眼中短暂歇脚的驿站。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只有走出自己的心灵舒适区,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一生。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也许有些路好走是条捷径,也许有些路可以让你风光无限,也许有些路安稳又有后路,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

  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一句简单的问候,是不简单的牵挂;一声平常的祝福,是不平常的感动;条消息送去的是无声的支持与鼓励,愿你永远坚强应对未来,胜利属于你!行为胜于言论,对人微笑就是向人表明: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喜欢见到你。最值得欣赏的风景,就是自己奋斗的足迹。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当机会呈现在眼前时,若能牢牢掌握,十之八九都可以获得成功,而能克服偶发事件,并且替自己寻找机会的人,更可以百分之百的获得成功。相信自己,坚信自己的目标,去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磨难与挫折,不断去努力去奋斗,成功最终就会是你的!相信你做得到,你一定会做到。不断告诉自己某一件事,即使不是真的,最后也会让自己相信。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领悟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够按要求操作,感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2.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

  3.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一些肌肉运动;

  4.知道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重量占人体的40%;

  5.会制作手臂以及膝关节的简易模型。

  教学重点

  了解骨骼的运动是由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引发的。

  教学难点

  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教学准备

  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了解人体肌肉的作用

  二、展示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让这副骨骼的四肢动起来嘛?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仅靠骨骼和关节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还必须有其他组织的参与,是谁在帮助骨骼运动呢?

  4.学生交流讨论

  5.揭示课题:肌肉

  (二)触摸:了解自身肌肉的'分布

  1、找一找,在你们身上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2、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多,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少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是比较多的)

  3、小结:肌肉占到了人体体重的40%,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

  三、反馈

  第二课时

  一、预习:了解肌肉是怎样工作的?

  二、展示:

  (一)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做一个简单的动作,听口令后停止动作,然后摸一下运动部位的正反面肌肉,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模仿动作示范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小结:刚才做的各种运动都是肌肉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二)总结扩展

  1、制作一个手臂活动模型

  2.学生制作模型的展示和评比

  三、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肌肉

  人体有肌肉600多块,占人体总重量的40%

  肌肉收缩带动骨骼完成运动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身边发生的变化现象。

  2.能对不同的变化进行分类。

  3.明白记录物体变化的意义,并能设计具体的记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定分类标准,对变化进行分类。

  2.设计记录物体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等科学探究必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身边的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认识到世界是变化的。

  2.明白正确的记录有助于活动的进行,对于科学探究非常重要。

  3.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记录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身边的世界是变化的;

  2.记录物体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1.制定标准,对变化分类;

  2.涉及记录方案。

  四、教学用具

  投影仪、冰块实物或多媒体素材(如冰块为图片,可能还需要水的图片)。

  五、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知道变化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然后进一步讨论变化的分类和如何记录物体的变化,并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和变化过程进行探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冰块,教师借助于冰水转化的例子进行导入。

  同学们,这是什么呢?对,这是冰块。大家知道冰块是怎么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冰是由水冻成的。

  (教师)嗯,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水成了冰,其实就是一个变化过程。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多不多呢?

  (学生活动)说一说。教师要求学生说说印象中其它的变化现象,并简单说说是如何变化的。

  (课堂作业)教师将学生说出的变化现象写在黑板上,也可以要求学生将提到的变化填写在课本第一页的空白处,方便课余时间的观察活动。

  (承转)刚才大家举出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过程,可见我们身边的世界到处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说说理由。

  (活动)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变化吗?让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看看这些变化之间有什么区别?你们能不能自己讨论确定一个标准,然后对这些变化进行分类。

  目的是培养学生喜欢集体讨论、学会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事物间的不同之处,学会提取有用指标进行学习的习惯,加深对科学过程的认识。在比较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各种办法:书写、画表、绘图等。

  (展示与评价)学生小组说说自己的结果(如果必要,可以使用投影仪等电化设备)。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注意进行积极的评价,对于不太正确的说法,可以通过让同学补充的方法进行改正。

  (承接)我们虽然知道了很多很多的变化,也知道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再变化,但是,我们却不可能完全凭大脑记忆,即使现在能记住的,以后也许就会忘记。大家说,我们该怎么办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学生回答)做记录。

  (教师)真不错,通过做记录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不但可以帮助记忆物体的变化现象和过程,还可以方便地和别人进行交流。

  (教师)我们知道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变化。那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变化,小组讨论一下:我们怎样来记录这种变化?需要什么工具?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应该采用的记录方法,并设计一个观察记录的过程。

  (评价)让其他同学看看某一方案,说说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在学生小组的方案确定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进行自己的观察,在实践中检验和评价自己的纪录方案。

  七、教学流程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

  一、借助助学提纲回顾旧知,进行复习:

  1、在开学的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骨骼和关节的知识,好,下面共同回忆一下这两节课的知识。1、人体共有__块骨头。2、骨骼具有__、__、__的作用。3、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的地方叫做___。4、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_,它能制造___。以上四道题,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我们来看第五题:5、如果想让我们的全身都运动起来的话,靠什么来完成呢?(学生回答)缺少其中的一项,可不可以,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肌肉是如何帮助我们运动的。(板书课题)

  评析回顾旧知这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二、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其中的关键词。PPT(看完没有,都清楚了吗?)

  1、在助学提纲中,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两道预习题,现在我们就这两道题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之后,由小组派出代表来进行汇报。 2、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

  1、你吃的肉的纤维是什么样子的?(不同动物的肉,或同一动物不同部位的肉。)

  2、体验一:自己身上都有哪些地方有肌肉,哪的地方肌肉多,哪些地方的肌肉少,总结并板书: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体验二:学生边做动作边汇报,加上教师指导的体验活动,(弯腰屈臂敲桌面…)当我们感觉肌肉硬硬的,我们就说,肌肉收缩了。强调“收缩”这一概念并板书。

  评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初步感知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绍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真切的体验。

  三、教师精讲:

  1、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有关肌肉的话题,但我们也知道肌肉在皮肤的下面,虽然我们能摸得到,但是却不能直接看到,有些人的肌肉是非常发达的,比如说专业的健美运动或喜爱运动的人,但大多数人的肌肉并不是这么发达而明显的。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人体的肌肉图,我们来看一下:出示PPT,提问:看图,仔细地看这个图,有什么发现:

  从大小上看,从颜色上来看,从形状上来看,从纹理的走向来看,肌肉的两端是肌腱,是白色而强韧的,附着在骨的上面。当然人身体各部位由于功能不同,肌肉的形状和大小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来看下,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一丝一丝的肌肉,还有其他形状的。PPT

  说明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的介绍,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1、肌肉究竟是如何带动骨骼工作的呢?我们接下来以屈臂和伸臂的动作来体会一下:

  首先,我们屈起我们的手臂,感觉一下大臂上方的肌肉,再感觉一下大臂下方的肌肉。

  下面我们再伸平我们的手臂,再来感觉一下大臂上方的肌肉,再感觉一下大臂下方的肌肉。

  2、活动这个模型,(出示挂图)讲解附着骨头上肌肉它们一般附着于邻近的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跨过某一个或多个关节,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收缩后的肌肉摸上去又紧又硬,还会变短,带动相领的两块骨头靠近。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手臂活动模型。

  3、做活动模型,教师演示,学生做,提问:为什么将卡纸的一头剪成弧形?为什么要用大头钉将他固定住。学生做好后演示,当上面的肌肉收缩时,就…

  当下面的肌肉舒张的时候就…..(板书)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产生动作

  评析使骨骼产生运动的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的研究重点——骨骼肌。通过观察挂图、触摸等多种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与分布。

  四、拓展延伸

  当然人们身体像这样的肌肉还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初步了解一下我们全身肌肉的分布及作用。

  马上提问,PPT人全身肌肉有多少块?占身体的多少?板书。650块,40%

  思考一下:1肌肉除了协同骨骼一起完成运动以外还有什么作用?

  2、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评析对学生们从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教师要提供机会把在课堂上、在户外、或者在实验室里的探究活动大都集中在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上,让学生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调查。

  五、小结本课内容:

  今天我们在骨骼和关节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关于肌肉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一下小结,PPT

  接下来我们有两道题要共同解决一下,提问:

  1、哪块肌肉画对了。

  2、填空。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的内容都掌握的非常好了。评价小组活动。优胜的小组说说自己收集了哪些有关本课的资料,全班交流一下。

  反思与分析

  在准备这课前,我要准备出这节课的“助学提纲”,这不同于单纯的给学生在课前留的查资料,复习等作业,毕竟我们是小科,要是占用孩子太多时间,未免有些喧宾夺主,这时候我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学生的话,我在家里要做语文、数学、英语作业,再加上弹琴等等,剩下的可支配的时间就不会太多了,如果要是再花上稍长点的时间准备第二天的科学课,这也不太现实,所以我只留了几个小小的填空,作为与本课相关联的复习,再有在“我会预习”里,我所留的一想、二看、三摸、四数、五感觉的作业都是比较简单而又有趣的活动,这让学生看起来也不会那么的反感。在后面所说的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其实在这里也没有对孩子们作太高要求,如果他们有精力来完成自然很好,如果没有时间,那么我提供的一些资料也足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积累材料。在材料准备这一栏,我把任务分工弄的很明确,要准备的材料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后面再画个方框。谁准备什么就在后面打勾,或者是准备好了就在后面打个勾,这样让学生准备材料不至于丢三落四。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观察与描述是认识物体的重要方法。

  2.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属性,条痕、软硬是矿物的重要属性。

  教学准备:

  金属矿物若干、白色磁砖(背面无釉)若干、花生果、小木块、回形针、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这节科学课按课程表的安排理应是第三课,但今天我们提前到第二节上课,这主要是今天全市优秀的青年科学来研究我们的科学教育。虽然上课地点放在了这里,但我们还应像平日上课那样,认真研究、积极发言,尽量不要受听课老师的干扰。好吗?

  二、了解观察与描述的方法

  师:上课的时间到了,我想先来做个游戏,看看谁的本领大。

  师:游戏是这样的:①等一会儿我请一名学生上台,我给他看一样东西(当然也可以动手摆弄甚至尝一尝),其它同学不充许看;②他看了东西以后,可以根据这样东西的颜色、形状、大小、结构、味道、用途等描述给同学听,但不充许说出这样东西的名称,③我们台下的同学可根据他的描述,猜猜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东西。看谁最先说出这样东西的名称。听懂了吗?

  (指一名学生上台观察与描述“花生果”,让台下的学生猜。如果这位学生不会观察与描述,可以再请一位,刚在的一位站在旁边观看。这样可以比较两位学生的观察与描述方法的差异。)

  (根据当时学生观察与描述的情况,可再增加对“橙子”的观察与描述)

  师:刚在的游戏我们给它取个名称“观察与描述”(板书课题)

师:通过这个“观察与描述”的.游戏,你能从游戏中懂得了什么?(期望的答复:观察要细致、描述要正确,这是认识物体的重要方法。)

  三、观察与描述矿物

  师:今天,我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盒东西,有的你们可能见过,有的你们可能没有见过。(出示:金属矿物标本盒)

  师:你们知道金属是什么吗?

  (期望的答复:金、银、铜、铁等物质)

  师:你们知道矿物是什么吗?

  (期望的答复:自然形成的内含某些金属物质的岩石)

  师:这个盒子里有九种金属矿物的标本,在矿物都标有编号,在盒上有对应的名称,等会儿我发给大家之后不能弄乱了,拿一个看一个,看好之后放到原来的位置,编号有脱落的,有胶水的把它粘好,没有的暂且放到原位。

  师:现在给大家的任务是:选择一块矿物进行观察与描述(用笔写下来),然后让其他小组猜一猜你描述的是几号矿物,它的名称是什么?看哪一组观察细描述好。

  (每桌一盒金属矿物标本,并开始观察与描述。)

  四、介绍两种观察矿物的特殊方法

  师:刚在同学们通过颜色、颗粒等特征描述矿物,其实矿物还有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我向大家介绍一下。

  1.条痕:什么是条痕呢?就是把矿物在无釉的瓷砖上划痕,看看这个划痕的颜色是怎样的?不同的颜色说明其中的成分不同。这是地质工作者鉴别矿物的重要手段。我来试一下,给大家看一看。

  2.硬度:不同的矿物其硬度是不同,我们通常把硬度分为软、较软、较硬、硬四个等级。用指甲能划出痕迹的——软用回形针(或铜钥匙)能划出痕迹的——较软用小刀划出能痕迹的——较硬用小刀不能划出痕迹的——硬板书:指甲——软回形针——较软小刀——较硬小刀无痕——硬

  师:现在我给各组一小片瓷砖,看看他们的划痕有什么不同?注意:这是标本,是化钱买来的,我们划了一条条痕之后就放下,不能像磨刀那样磨来磨去,不然标本会很快被你磨光了。懂了吗?

  师:再用指甲、回形针和小刀试一下,哪一块最硬?哪一块最软?现在开始!(作一简单的交流与汇报,教师作适当的板书)

  五、回顾与总结

  师:下课的时间马上要到了,哪一位同学简单地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懂得了什么?

  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之后)观察与描述是认识物体的重要方法。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属性,条痕、软硬是矿物的重要属性。

  那么矿物还有哪些属性呢?请同学们课后读读课本、查查资料,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再来研究。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

  教学难点:对实验条件的精密控制。

  能力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原理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解释。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但他还不会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这是本课立体解决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光的折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提出有关光的折射问题。

  课前准备:玻璃杯,水槽,鱼缸,烧杯,硬币,筷子,激光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欣赏图片,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光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神奇的`自然景观,好吗?师边出示投影边介绍:在茫茫无际的荒漠中,一队人马在长途跋涉,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匹非常高大的骆驼,骆驼上还做着一个美丽的新疆小姑娘,不远处,还隐隐约约出现了一座城堡。再来看第二副。师陆续播放,不只是在沙漠中,有时在平静的海面、湖面、草原、城市上空等地方,偶尔也会出现这种神奇的幻景。大家知道这种自然奇观是什么吗?

  生:应该是海市蜃楼。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二、实验探究,观察现象,了解概念。

  1、筷子折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小组长操作,组员观察)。

  把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板书课题:筷子折了

  师:筷子是真的折了吗?拿出来看看。

  师:所以,我要在折字上打“引号”。为什么筷子在空气中是直的,一旦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看上去就像是折了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吗?你觉得可能与什么有关?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谁说的更科学更准确?让我们再一起来做个科学实验,或许能从中发现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一起合作,为大家做个示范?

  师出示实验器材:激光灯、厚玻璃板、纸屏。并强调实验时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师操作实验,生观察现象。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师:为什么会这样?谁来试着解释一下?机会难得,积极参与,说得不好没关系。

  师板书:光、空气、玻璃。通过刚才这个观察实验,同学们仔细分析一下,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哪几种物质?光走的路线怎样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同学们设计的这些实验,都呈现了一种同现象,我们再联系刚才的两个实验,其中空气、水、玻璃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物质?生:透明物质。师板书:一种透明物质——另一种透明物质。所以说,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从而给我们的眼睛造成了一种假象。

  师: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

  、现在,我们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你能再来解释刚才第一个实验中筷子为什么折了吗?

  你能再举几个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有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他看到河水又清又浅,于是他想到河里捉鱼,行吗?为什么?

  师:为什么看上去浅实际深呢?

  看来,光的折射现象随处可见,关键是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光的折射现象不仅会使我们的眼睛“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自然奇观。比如,开课时我们欣赏的海市蜃楼,下面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种罕见的自然奇观。(师播放投影)除了海市蜃楼,还有一些由光的折射产生的自然幻景,如云海佛光、三日同辉,一起欣赏一下。

  生:筷子在水面处好像“折断”了,筷子变粗了

  生:不是真折,是看上去像折了一样。

  生:光点偏了。

  生自由发言: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空气再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所以看上去光点偏了。

  生交流完毕,师生共同总结:在这个实验中,光在传播过程中,从空气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现象。

  生发言,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平时我们看树叶的叶脉看不清楚,但是如果树叶上有水珠,透过水珠看叶脉就非常清楚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举例说明,如:鱼变大了等,并解释现象。

  生:危险,因为河水看上去很浅,其实很深。

  生:光在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欣赏图片,解释现象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但是关于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复杂很深奥的秘密有待于我们去探究和发现,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索,好吗?下课!

  板书设计:

  什么是光的折射?

  光从一个透明物体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式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终于了解到了筷子为什么放在水里之后就折了,站在河边看到的水比实际要浅些等,不足之处就是学生认识不够深刻。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

  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

  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运动和摆动。

  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不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不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不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3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儿童认知的特点、水平出发,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探索和调查

  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

  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板书:木块 → 移动 →纸风车 → 转动钢尺、橡皮筋 → 振动单摆 → 摆动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油菜花开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观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 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本课内容既是本单元学习的引子,又要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开花的油菜植株,镊子、放大镜、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同学们,你们觉得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自由发表对春天颜色的看法。

  我觉得春天是金黄金黄的,不信?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走进金黄的春天吧!(放油菜花的视频)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呼吸着,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你们看,油菜花开了。

  出示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出示图片:一整株油菜花)学生观察,你准备怎么观察它?想想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提示:联系学过的凤仙花。指出油菜花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小结: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

  有谁知道它的果实和种子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花)那让我们一起去研究这些神奇的花吧!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 观察:

  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油菜花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你能分别说出这几个部分的名字吗?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这个环节一边演示一边出示同步课件,明确要求)

  为了更细致、更清楚的了解各部分的特征,让我们一起来解剖一朵油菜花。

  怎样解剖呢?首先我们要用到的一个工具是镊子,它是在解剖实验中最长用到的实验工具。第二,解剖的时候注意夹住植物的根基部分,然后小心的把各部分分别取下来。

  解剖的顺序是由外向内。

  边示范边讲解: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小组合作解剖一朵油菜花。

  并且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请同学们调动你的视觉、嗅觉,甚至味觉等,仔细观察解剖后油菜花的各个部分。并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生一边汇报,师一边出示课件)(提醒下,属于十字花科)

  (3)交流。(如果老师是一位盲人,多么渴望知道这透着清香的油菜花是什么样的啊,哪个同学能根据你刚才的解剖、观察向我描叙一番吗?)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在这一株油菜花上,你观察到了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 取下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

  试着画一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课堂作业

  完成活动手册

  四、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那花是怎么结成果实的呢,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起去探索吧!

  五、作业布置

  网上查看植物开花的过程。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15

[精品]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篇06-09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21

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06-26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05-23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6-07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6-27

六年级科学下册《摆的秘密》教案12-31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