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3 10:55:10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 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

  1、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

  2、 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

  3、 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 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

  三、练习。

  完成P11 1~3题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 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学生互评,自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探究除法计算的验算过程,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验算除法。

  难点: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42÷2=   27÷9=   64÷2=

  84÷4=   80÷8=   36÷3=

  26÷2=   46÷2=   36÷4=

  2.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

  (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毽子每个1 元,皮球每个 2 元,跳绳每根3元。)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1、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 3 6 元,他可以买多少根跳绳?

  学生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你们算出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学生思考后回答。

  回答预设:

  (1)再算一遍;

  (2)用乘法验算。买一根跳绳需要3元,买12根跳绳就是12个3元,每根跳绳的`单价乘根数,应该等于总价钱。

  引导学生尝试写出乘法验算的竖式。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板书验算的过程。

  2、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 6 5 元,可以买几根跳绳,还剩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这个结果算得对吗?你能验算吗?在小组里交流。

  集体交流想法:每根跳绳3元,21根是63元,再加剩下的2元,正好是65元。

  提问:你能像前面一样试着用竖式表示你的验算过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验算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3、比较方法。

  提问:没有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时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

  小结:在对除法进行验算时,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再加上余数,最后看看得数和被除数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共同明确每组中两道题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验算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除法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交流。

  小结:计算要细心,书写竖式时数位对齐,用哪一位数除商就写在对应被除数的上面,验算能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提示:要比较哪种树苗每棵贵些,可以先计算什么?(每种树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出示题目,学生看图读题。

  45个轮子可以装多少辆车?还剩几个轮子?要求的其实是什么?(是求 4 5 里面有几个4)

  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追问:可以装12辆车吗?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余下的 1 个轮子,不够装一辆车,所以最多只能装11辆车。

  5、完成想想做做第 5 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评价。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过程: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笔算

  65÷3=21(根)……2(元)

  2 1

  × 3

  6 3

  + 2

  6 5

  验算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答:可以买21根跳绳,还剩2元。

  列竖式计算时,第一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写在被除数的

  十位上面,第二步用余下的数与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重新组合,再除以除数,商写在原来被除数的个位上面。可以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在教学时,安排口算题,以为既然能口算了就必定能列竖式。其实能口算只是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要想把生活经验转变成数学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学生单凭对着算式说算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时通过各种操作能帮助学生非常形象地理解过程,让他们较好地理解每一步的算理,突破难点。学生单凭对着算式说算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时通过各种操作能帮助学生非常形象地理解过程,让他们较好地理解每一步的算理,突破难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能迁移、类推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 点:迁移、类推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复杂,湿地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广,因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如丹顶鹤、蜥蜴、麋鹿和狐狸等都是我国湿地的珍惜野生动物。(课件出示第36页主题图和统计表)

  提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些什么信息?

  2.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师选择主要的两个问题板书或课件出示:

  (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271+22=

  271+31=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合作探究。

  试算第一题:271+122,小组内交流讨论,看看应该怎样算。

  2.汇报交流。

  (1)学生交流算法,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2)让学生看教材第37页例1的内容,指名学生说说教材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相应竖式,并作重点讲解。

  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加起。

  3.计算271+31。

  学生先试算,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十位上7+3=10,十位上满十在百位上进一,在十位上写0。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独立完成竖式。

  【教师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完成第3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八第2题。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估的?然后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交流检查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练习八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在新授课时,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小组充分讨论,最后得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节课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索,交流合作中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能力,培养了主体参与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1、同学们做习题,小华做了75道,小明做了85道,小青比小华和小明的总数少30道,小青做了多少道?

  2、学校有14棵杨树,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柳树比松树多4棵,有多少棵柳树?

  3、三年级(1)班有46人,其中21人是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4、公园有7只大猴,小猴的`只数比大猴多9只,公园一共养了多少只猴?

  5、甲有140元,甲的钱数是乙的2倍,甲乙共有多少元?

  6、一列火车早上5时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120千米,下午3时到达乙地,但实际到达时间是下午5时整,晚点2小时、问火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7、一辆汽车早上8点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下午4时到达乙地、但实际晚点2小时到达,这辆汽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8、小宁、小红、小佳去买铅笔,小宁买了7枝,小红买了5枝,小佳没有买、回家后,三个人平均分铅笔,小佳拿出8角钱,小佳应给宁多少钱?给小红多少钱?

  9、三个好朋友去买饮料,小亮买了5瓶,小华买了4瓶,阳阳没有买、到家后,三个人平均喝完饮料,阳阳拿出6元钱,他应给小亮4元钱,给小华2元钱、

  10、用一个杯子向空瓶里倒牛奶,如果倒进去2杯牛奶,连瓶共重450克;如果倒进去5杯牛奶,连瓶共重750克、一杯牛奶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第36——37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听算:

  20+33=35+12=24+37=51+43=

  16+25=36+60=43+20=30+25=

  2.笔算

  56+28=47+39=66+25=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师: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2.教学例1

  (1)出示课件,图中画了哪些动物?

  师:狐狸、麋鹿属于哺乳动物,丹顶鹤属于鸟类,蜥蜴属于爬行动物。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中国特有动物中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几种?

  (3)列竖式计算。

  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一行独立完成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要注意什么。

  (2)补充: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吃苹果。

  13732436

  +561+475+360

  ------------------------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进位加法

  271+122=

  271

  +122

  --------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第37页例2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59+7785+6859+89

  2.笔算。

  758+207=302+439=286+423=

  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学习新课

  教学例2。

  昨天我们了解了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的种类,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国已知动物的种类。(出示统计表)

  你能算出爬行类和哺乳类一共有多少种吗?

  1.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笔算:271+31=

  271从哪位算起?

  +31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3.小结:列竖式计算时。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个位1+1=2,个位上写2,十位7+3=10,满10向前一位进1,在百位右下方靠近横线处写一个小“1”,十位上写0,百位上2加上进上来的1等于3,百位写3.

  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第二行学生笔算,集体订正。

  2.练习八的第一题。

  3.补充:看谁算得快。

  259+670789+250533+364187+453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271从哪位算起?

  +31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和简单的验算

  教学内容:第38页例3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208+344475+68297+612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课件出示: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师:针对已知种类提出数学问题,并列竖式计算。

  (1)学生提出问题。

  (2)指导列式。

  (3)列竖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

  方法一:445

  +298

  ————

  个位5+8=13,向十位进1,个位写3.十位4+9=13,加进来的1,得14,向百位进1,十位写4.百位4+2=6,加进上来的1,得7,百位上写7。

  方法二:口算

  观察加数中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2来口算。

  445+298=445+300-2

  =745-2

  =743

  师:那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验算可以帮助我们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通常检验加法的方法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师:那445+298该怎样验算?

  板书:

  298

  +445

  ————

  2.做一做。38页

  学生独立完成。

  讲评。

  3.小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学生笔算练习八的第4题后,集体订正。

  2.补充:看谁算得快。

  259+673789+254536+364187+493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445+298=743

  445

  +21918

  ------------

  743

  验算:298

+445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教学目标:

  1. 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 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与 两位数相乘 的不进位笔算。

  教学重点:

  1. 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会用语言描述算法多样性。

  2. 一位数与两位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具准备:书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一. 复习引新

  1. 出示:19×6= 3×12=

  师: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题来算一算。

  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2. 小结:计算十几乘几时,只要把十几分拆成几个几加减几个几可以很方便算出结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出示课题: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二. 探索算法

  1. 出示:第16页的`主题图

  师:观察一下主题图,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问:谁会列出算式?

  3×42=?

  师:这道题你们会计算吗?。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

  (1)3×42=42+42+42=126

  (2)3×42=3×40+3×2=120+6=126

  (3)3×42=3×50-3×8=150-24=126

  (4)3×42=3×30+3×12=90+36=126

  ……

  2. 师:真聪明!你 们想出许多方法解决新的问题,请你们来看看小巧的算法,看得懂吗?

  出示;小巧的算法

  3×42=( )

  3×40=( )

  3×2=( )

  ( )+( )=( )

  师:谁能说说小巧的计算方法?

  把她的算法与你们刚才的算法比较一下,谁的方法更加好呢?

  3. 练习

  1) 模仿练习(16页的第1、第2排)

  53×3= 71×6= 4×24= 3×28=

  50×3=

  3 ×3=

  □+□=

  师:说说你的算法。

  问:在计 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时,都可以怎么想呢?

  小 结:两位数乘数分拆成几十和几,分别与另一个乘数相乘,再将两个部分积相加,这样计算又方便又好。

  2) 强化练 习(16页的第3、第4排)

  师:请小朋友选择其中的两题独立的做一做。

  11×7= 23×3= 9×58= 6×86=

  三. 竖式的引入

  1. 师:3×42=?不仅可以用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计算,你们看小丁 丁和小巧是怎样算的?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书第17页。

  小丁丁:

  3

  × 4 2

  6… 2×3

  1 2 0 … 40×3

  1 2 6

  小巧:

  4 2

  × 3

  6… 3×2

  1 2 0 … 3×40

  1 2 6

  竖式中的6表示什么?120是怎么得到的?

  师: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

  得到:a. 按数位对齐进行书写;

  b. 一位数乘数分别与两位数乘数分拆得到的几十和几相乘;

  c. 将两个部分的积合在一起得到 答案。

  师:这与我们刚才的口 算方法是一样的。120就是40与3的积,6是2与3相乘的积,最后把两部分的积120和6相加得到126边介绍竖式一般写法,边板书

  (1)一般把多位数的数放在上面。

  (2)注意数位对齐。

  4 2

  × 3

  1 2 6

  (3)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的每一个数相乘,把积写在相应位置上。

  总结

  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难点:能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

  教师:这是哪儿?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

  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

  (学生很容易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至于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虽然教材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但学生并不一定就一无所知,如果学生能说出,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没说出,教师可以补充)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演示课件:把学生发现的图形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当学生全部回答完后,课件只留下图形,其他内容全部隐去。

  2.教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想一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了。

  你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意见。

  2.找一找。

  教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有的学生可能会把长方体也涂色,可能有两种情形:一是把长方体的三个面涂上颜色,因为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二是涂的就是整个长方体,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混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如果是第一种,不盲目否定,要指出这个图形虽然每个面都是四边形,但整个图形不是四边形。如果是第二种,教师要给予指正,让学生认识到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3.讨论四边形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四边形的家”里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

  (如果学生能说出“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教师要给予表扬;如果学生说出“有四条边,有四个角”,教师可出示““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是不是四边形,使学生理解四边形的边是直的边)

  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例题1中涂色的几个图形为什么是四边形,另外几个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教师板书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同桌相互说一说四边形的特征,再分别指一指例题1中四边形的边和角。

  4.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5.画四边形。

  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2题。

  (1)在点子图上画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2)展示学生作业,评价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三、教学例2

  1.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条让学生观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正方形的4条边都叫边长。

  板书:长、宽、边长。

  2.深化练习:

  (1)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做一做第2题(用长方形纸剪出一个正方形,展示剪法)。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判断,说理由)

  2.练习十七第2题。(独立填写,集体反馈)

  3.练习十七第4题。(填一填,为什么这样填?)

  4.练习十七第5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实验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因“有余数的除法”前移,此单元后移至本册。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用估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贴近学生生活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本单元遵循这一原则,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参观“世博会”的情境,提出买车票的张数、比较各种车票的价格、“海宝”的销售量等实际问题;为估算教学设计了“看巨幕电影能不能坐下”等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增强了时代感。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独立思考,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仍然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呈现两位学生不同的口算方法,还通过小精灵的提问“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可能还有其他算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也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突出估算的策略

  估算是近似地猜测事物数量的行为,估算能力是指个体懂得在什么情况下无法或不必做出精确的数字处理或数字运算,而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策略给出近似答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还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本单元教材,在注意结合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一是教学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估算的策略。通过例4及下面的问题,给出了两种估计的策略:往大估或往小估,通过得出的中间数与准确数和座位数之间的关系,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例如,例4通过往小估,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出总人数大于座位数,坐不下,解决了问题。二是教学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例4,通过先选择的估算单位(接近的整百数)不合适,不能判断;再进行调整,选择了合适的单位(接近的几百几十数)后,通过中间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判断解决了问题的编排,让学生经历选择单位的过程,体会要根据数据的情况,不断调整估算方法,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口算

  1、主题图

  (1)主题图呈现了六个年级同学准备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图中给出了每个年级两个班的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提供现实背景。

  (2)主题图中蕴含着大量数据,不仅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还为巩固练习已学的口算提供了条件。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

  (1)例1(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通过小精灵的问话,明确要求用口算计算,并提示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学生的两种不同的口算思路,并增加了表示计算过程的思路图。转化成已学过的口算: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渗透转化思想。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反思自己的算法。

  (2)例1(2),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只呈现了一种口算思路,再由小精灵的问题提示学生中可能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3、例2(两位数减两位数)

  (1)例2(1)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口算,突出了一种口算思路:把减数看作是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组合,先减去整十数、再减去一位数。

  (2)例2(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口算,没有给出具体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小精灵的话提示,教学时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反思自己的算法。“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所提出问题的解答可及时巩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二)笔算

  1、例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例3,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包括进位和退位的情况。

  (2)两个小题,都呈现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两个小题给出的口算方法,都提示学生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来进行口算。两个小题都通过小精灵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3)“做一做”,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安排了不进位和不退位的情况,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解决问题

  2、例4(用估算解决问题)

  (1)未学习过“221+239”的精确计算,可适当避免先精确计算,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更好地体会什么情境下需要估算。

  (2)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给出了应用往小估的策略得出中间数,并不断调整估算方法,最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安排先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相加的结果即是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不能判断总人数与座位数的关系。再进一步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相加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那么总人数也一定大于座位数,坐不下。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体会需要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3)“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理解用估算解决实际的问题时,有时需要对估算方法进行调整。

  (4)在解决问题时,由于数据的原因学生可能用口算求出精确的结果,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优势。

  (6)在例题的情境下,进一步提出“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让学生应用往大估的策略找到中间数,再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多是在前面学习的计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35+34=35+30+4 65—54=65—50—4本质上是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等情况的组合。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380+550想38+55个十)是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教学中应注意复习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知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内容的教学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但也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帮助。同时,还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另外,“百以内加减法口算”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后续计算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必要的训练。《标准(20xx)》对“百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要求是“3-4题/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3、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型的创造性活动,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且第一学段的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的方法都在形成过程中,这就要求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进行合理的估算。一方面,要创设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总结规律,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时,要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感受到估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估算往往要涉及在哪个数位上进行计算的问题,如果选择的单位不合适,即使估算的策略选择正确了,也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需要在计算之前针对实际背景选择适当的单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9。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1、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方法,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一、引导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

  出示例9。

  (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达题意更直观?(画图)

  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①观察图示,想一想: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的这条信息,可以算什么?(小组内议一议,全班交流)

  ②再想:知道了这些钱有多少,再算什么?(全班交流)

  ③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④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9。(板演齐练)

  a、分步解答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b、谁是用综合算式解答的?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3)回顾与反思。

  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做什么?怎样验证结果呢?

  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总价钱一样。

  (4)整理解题思路:回顾本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参照例9“分析与解答”)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2页做一做。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题过程,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3)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4)综合算式怎样列出?每一步求的什么?

  2、练习十五第12题。

  (1)尝试解答。

  (2)同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3)全班交流。

  (4)展示综合算式解题法,说说算理。

  3、练习十五第13题。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法:你先求的是什么问题?再求的是什么?(先求8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再求用这些小棒可以摆多少个正方形?)

  (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注重解题思路的展示与表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好解题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第11课时被除数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是0的都都是等于0” 。

  2、学生经历探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以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学例8(出示情境图)观察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回答: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子去摘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怎么列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6÷3 = 2(个)

  提问:平均每只猴能摘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0÷3 =

  谈话:同学们,三只猴子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几个桃呢?(一个都摘下到)

  引导:那么0÷3就等于多少呢?(0)(板书:0)

  提问:如果是4只猴子摘桃子呢?9只呢?它们的得数都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

  0 ÷4 = 0 0 ÷9 = 0

  引导学生说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9(出示图),提问:要求“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怎样列算式?(306 ÷3)

  2、谈话:306÷3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提问:3 0 6 ÷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估算的?

  (1)估计3 0 6 ÷3的商比1 0 0大些。

  (2)3 0 0 ÷3 = 1 0 0 6 ÷3 = 2 1 0 0 + 2 = 1 0 2

  3、谁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述:这样写比较简便。

  边写竖式边做如下交代: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完,十位上的0除以3直接商0,再除各位上的数。

  提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4、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让学生是计算过程。

  小结:从被除数的高位依次除以除数,遇到0除以除数直接商0,除得的商写到被除数的上面。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这个0一定要商在对应被除数的上面。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回忆图形名称。同桌交流,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

  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观察,说出图意。

  要求6 0 5米布最多能做多少套,就是求6 0 5米里面最多有多少个3米,余下的米数不够做一套。

  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评价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被除数上有0的除法

  306÷3=102(个)

  在计算三位数(某一位上有0)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前一位上能整除,后一位是0的,就直接在后一位上商0。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也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并不陌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起来比较轻松。在教学中,鼓励同学独立思考,体验探究的真正乐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订校服。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2.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解决问题 ,应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填空谁最棒。

  (1)由三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条高、( )条底。

  (3)三角形具有( )性。

  2. 思维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稳定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复习单位

  师:这个是一份上海市的地图册,老师也带来了一张,同学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张地图册的厚度是多少呢?生:3毫米

  师:那它的`宽度有多长?生:7厘米

  师:现在我把这张地图册展开,现在它的宽度变成了多少呢?生:1米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三个长度单位,你能给这三个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 生:毫米、厘米、米(老师板书)

  它们用字母如何表示?生:mm、cm、m(板书)

  (2)生活中的mm、cm、m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生:蚂蚁,硬币的厚度

  你觉得1毫米是长还是短? 生:很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指甲盖的宽度、回形针

  你觉得1厘米是长还是短? 生: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红领巾

  你觉得1米是长还是短? 生:有点长

  1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米

  1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0米

  10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00米(板书:1000米)

  (3)引入

  这是哪里? 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今年开园了。

  我们康城学校距离上海迪斯尼乐园大约有5()千米

  以前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那1千米有多长呢?

  这个1千米和我们1000条红领巾连起来的1000米有什么关系?一样长

  生活中的1千米有多长呢?

  (1)操场绕的1千米

  你们去操场上跑步过吗?100米跑过吗?操场上的这一段直线跑到就是100米,整个一圈跑道是400米,想一想。1千米要跑几圈呢? 2圈半

  (2)直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走出校门,沿着康新公路往南走1千米能走到哪里呢?

  11号线康新公路站

  (3)竖着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把1千米竖起来,它有多高呢?陆家嘴金融中心聚集了很多高楼大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千米比这些高楼都要高很多,要2幢上海环球中心大厦叠起来那么高。大概需要300层楼那么高。

  你觉得1千米长不长? 长所以:千米通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路程或者长度。

  3、认知千米的练习

  (1)填合适的单位

  (2)请你改一改(练习纸)

  小胖的爸爸妈妈在迪士尼开园不久,就带他去游玩了,小胖还特点写了一篇日记来介绍迪士尼。但是同学们看了这篇日记之后都偷偷的笑了,为什么呢? 有错误 请你帮助小胖改一改,完成练习纸第一大题

  (3)请你填一填(练习纸)

  这是什么?中国地图,下面的这条线代表的是我国最长的河长江,上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他们的起源地是同一个地方就是时间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有世界是最高的山峰,就是珠穆朗玛峰,你能填一填他们各自的长度和高度吗?(同桌讨论一下)完成练习纸第二大题

  4、单位转换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里会运用到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小胖说:我去迪士尼的路上看到过2次,第一次是这。

  但是没有千米啊,原来公里就是千米,是千米的另一种说法。

  小胖说:第二次是高速公路上就看到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你看。

  这个指示牌上没有千米啊?Km就是千米的字母表达式。

  距离我们可以用路牌表示,还可以用数射线表示。

  看到路牌的地方就是0,那下一个出口在哪里?A出口呢?B出口呢?

  上海工业区呢?

  1000米就是1千米,观察数射线1千米里有几个100米?

  我们学校出发去迪士尼需要5千米?

  5千米里有()个1千米,几个这样的1000米。所以,5千米=5000米

  (2)一起练

  8千米=8000米(8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7000米=7千米(7000米里有几个1000米)

  2千米=20xx米(2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6000米=6千米(6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3)自己练

  2km= m 5km=m

  11km= m4000m= km

  6000m= km 28000m=km

  8km+1km=m 12km-6km=m

  5000m-2km=m

  5、总结

  今天你学到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

  评价

  对比这张课堂评价表的要求,你觉得你这节课,上课表现得怎么样?能给自己打几颗星?请你说说看。

  你的同桌呢?也请你来说一说。

  板书:

  千米的认识

  很长

  毫米mm(很短) 厘米cm(短) 米m(长)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xx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

  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平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习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习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红色小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习: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习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习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P7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

  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二)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10

(合集)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01-0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08-0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数学教案06-0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09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八2》数学教案06-08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多彩的"分数条"》数学教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