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07-18 17:03:52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习仔细观察画面,发现画面中细小的线索。

  2、通过汇总、比对、筛选、排除等方法,结合关键性线索进行合理推断,找出目标人物。

  3、对侦探活动感兴趣,有好奇心,萌发初步的探究欲望。

  重点难点

  通过汇总、比对、筛选、排除等方法,结合关键性线索进行合理推断,找出目标人物。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

  2、自制教具:神秘房间立体板,人物立体板,线索卡等

  3、工具:放大镜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人物猜测,情境引入侦探活动。

  教师:猜猜他是谁?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原来是侦探啊!大侦探拿着放大镜在查看线索呢,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找线索吧。

  二、观察画面,依次发现线索进行猜测、推理动物。

  教师:你发现了哪些细小的线索?可能是什么?

  1、幼儿观察,发现第一个线索,随意猜测

  这些圆点在哪里?可能是什么?(幼儿讨论)

  教师:原来是脚印。这些脚印什么样子的?会是谁留下的脚印呢?

  小结:这些脚印看起来圆圆的,大大的。有可能是大型动物留下的。

  2、幼儿观察,发现第二个线索,叠加猜测

  你还发现了什么?我们放大看一看,会是什么呢?同时留下脚印和这个线索的会是谁呢?

  3、幼儿观察,发现第三个线索,综合推断

  教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教师:脚印,牙齿,水,会是谁同时留下这三个线索呢?(大象)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你们还记得,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大象的?

  教师小结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三、根据房间里找到的线索,进行汇总,推理神秘人。

  1、逐步寻找3个线索,通过线索的累加,学习用排除法筛选。

  教师通过房间,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线索。

  PPT出示线索:领带。

  师:这里有四位神秘人,找找看会是几号呢?为什么?谁最不可能是神秘人?

  小结:3号没有领带,所以肯定不是3号。我们把3号排除掉。

  师:还有其他线索吗?(眼镜,包)可以排除几号?说出你的理由。

  幼儿最后用排除的方法,锁定目标,确定神秘人。

  2、幼儿分组操作,小组讨论,找出5个线索,通过汇总、比对、筛选、排除等方法得出结果。

  小侦探们4人一组,观察规则图示,回忆、讨论出合作的方法。

  (规则:首先,一起在房间里寻找线索;接着,汇总线索,把线索插在线索卡上;最后,确定神秘人,把她的照片贴在板上。音乐结束拿着你们的线索卡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教师讲评。

  师:你们蓝色房间找到了哪些线索,认为是几号神秘人?说说你的理由。

  师:红色房间里有什么线索。神秘人是几号呢?说说你的理由。

  如果孩子答案发生分歧时,鼓励孩子思考判断,先验证线索,再通过线索,让孩子相互交流,找出关键性线索。

  大侦探验证最后的结果。

  教师总结:你们很厉害,经过找线索、汇总线索,找出了这两个神秘人。

  四、综合运用比对、筛选、排除等方法,在活动现场找出神秘人。

  提问:神秘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线索?

  幼儿通过这些线索,找出现场提前安排好的配教老师。

  配教老师:小侦探们真优秀,很快就把我找出来了。我不是坏人,我是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我带走大象是为了检查大象有没有受伤,大象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小侦探们,你们放心吧!

  活动总结

  纲要中有句话: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并学会与同伴协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活动开始,我以动物失踪案为前提,引起幼儿的好奇,并提供一定的线索,让幼儿进行仔细分析、寻找,利用不同的方法对所有的线索和人选进行对比、印证,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了活动的效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前儿童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本次活动正是建立在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为基础。所以整个活动我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游戏一直是活动的核心,并且注意密切联系孩子的生活进行科学的教育,幼儿自始至终都处于寻找、分析、对比、验证的氛围中,积极性得到很大的调动。

  “只有让幼儿真正去动手实践,操作,他们对获得的经验才能感兴趣,而教师此时是他们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指导者。”通过活动,我对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2、运用比较的方法,感知空间、数量的变化。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室的东西摆放变了

  1、我们的活动室有变化吗?哪里变了?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观察的结果。

  二、活动室的玩具变了

  1、请你们把新玩具找出来,数一数多了几种。

  2、你是用什么方法快速数玩具的?

  3、请幼儿闭上眼睛,改变新玩具的'排列顺序,请幼儿说说与原来相比哪里变了。

  三、哪里变了

  1、幼儿观察幼儿用书,说说上下两幅图的不同。

  2、你是怎么找到这些不同的?

  3、一共有几个地方变了?

  4、说说这些不同点。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小丑倒立与辅助物的轻重及位置之间的关系,感受杠杆、平衡的原理和现象。

  2、大胆猜测,仔细操作观察,并清楚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范例小丑(贴好硬币)、底座(小杯子、橡皮泥、吸管);大记录单、笔、黑板;音乐等。

  2、学具准备:小丑图片(贴好衬底)、底座(小杯子、橡皮泥、吸管)每人一个;硬币、燕尾夹、回形针每组一份。

  3、经验准备:幼儿知道身体各部位名称。

  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发现硬币贴在小丑两边手上可以让其倒立。

  ⒈幼儿尝试小丑倒立。

  师:你们看,今天谁来跟我们做游戏啊?你们喜欢他吗?为什么?

  师:我们知道小丑会做倒立的杂技表演,他今天要来给我们表演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就是在吸管上倒立!

  ⒉提供硬币,幼儿尝试用硬币帮助小丑倒立。

  师:老师这里也有硬币,你们试试看,小丑有了硬币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每人取两个硬币去试一试,看看怎样做小丑能倒立起来。(教师发硬币)

  ⒊幼儿用硬币进行尝试。(时间一分钟)

  ⒋交流操作结果。

  师:有了硬币就可以让小丑倒立起来吗?有人成功了吗?请你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做的。请你来给我们表演一下。

  5、探索、发现硬币贴的位置和小丑倒立的关系。

  (1)引发幼儿思考和猜测。

  (2)幼儿操作验证。

  6、交流、记录幼儿的实验结果。(让小丑休息)

  师:你试了哪里?小丑可以倒立起来吗?

  7、引导幼儿小结硬币贴的部位与倒立的关系

  师:硬币贴在哪些部位成功了呢?硬币贴在哪些部位不成功?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总结:只有在小丑的手部贴2个一样重的硬币,小丑身体才能平衡,就能倒立了。

  二、探索用燕尾夹、回形针帮助小丑倒立的方法,发现小丑倒立与悬挂物重量之间的关系。

  ⒈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把硬币贴在小丑头部以下的位置上都让小丑稳稳地倒立了起来,那其他的东西在小丑头以下的位置帮帮忙,是不是小丑也能倒立呢?

  (2)出示大记录单,猜测是否可以帮助倒立。

  (3)幼儿猜想,师做统计记录。

  ⒉幼儿第一次实验。

  ⒊交流实验结果,了解辅助物重量与小丑倒立的关系。

  教师小结:当回形针达到一定重量的时候,小丑就能够倒立成功了。

  4、梳理小丑倒立成功的秘密:在头部以下悬挂重物。

  师:原来呀,小丑直直地稳稳地倒立起来的秘密就在这里,首先要选重的东西,然后就是要贴在小丑头部以下的位置上,而且要贴在两边。

  三、活动延伸:

  回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让小丑倒立起来。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幼儿感知各种袋子及其功用。

  2、了解各种袋子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重点:

  1认识各种袋子及其功用。

  2知道袋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三、活动难点:

  1、了解各种袋子的用途。

  2、知道怎样做才能减少袋子对环境的污染。

  四、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袋子(塑料袋、网袋、布袋、纸袋、蛇皮袋、麻袋等)。

  2、准备球、玩具、水果、小食品等若干;毛巾四条被擦手用。

  3、废袋子制成的环保服装;快节奏音乐磁带一盒,录音机一台。

  五、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上的课题是《袋子与生活》,在上课以前,老师先带大家到同乐市场里面去逛逛。老师想知道,小朋友们高兴吗?(高兴!)老师也高兴。但去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待会儿,我们买的东西怎样带回家?

  (让幼儿充分地说,比如:可以用袋子装,用篮子装……)

  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多!好!咱们现在就走进市场里面看一看,看了以后,待会儿,请小朋友们告诉老师,市场里,卖东西的人用什么装东西,买东西的人用什么办法把东西拿回家?(出示课件——内容,同乐市场卖东西的与买东西的所用盛东西的袋为主)

  请看,这是热闹的同乐市场。

  好!现在哪个勇敢的孩子,来告诉老师,卖东西的人用什么来装东西?买东西的人用什么办法把东西拿回家?(让幼儿充分地说)

  刚才呀!小朋友们的观察可真仔细,说的也不错,那些卖东西和买东西的人,大多都是用袋子来装东西,是呀!袋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那小朋友们认识的袋子有哪些呢?能说给老师听听吗?(让幼儿充分的说)

  (二)、认识活动

  (1)认识常用的袋子

  (出示实物袋子——网袋、塑料袋、麻袋、布袋、纸袋、蛇皮袋等让学生一一认识)。

  通过看、摸、说引导幼儿认识各种袋子。

  (2)认识常用袋子的用途(从正反对比来认识,强化感知袋子的用途)。

  小朋友们认识的袋子还真不少!老师还带来了一些袋子,小朋友们想不想看?(想)请小朋友上来站好队和老师一齐去看。

  它是什么袋子?(纸袋),它能不能装水?(不能),为什么?(因为它是纸做的,会湿了,烂了)。它不可以提过重的东西,它可以装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由回答)

  这是小朋友们说的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它是用一种特殊塑料做成的,这种塑料埋在地下二百年都不会腐化,用塑料袋来装东西很方便,但容易被尖东西戳破,所以它就不能装刀之类的尖东西,它可以装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由回答)。

  网袋、蛇皮袋它们是用一种化学材料聚乙烯做成的,小朋友们说一说,用网袋来装米可不可以?(不可以)因为网袋上面有洞,它只能装个大的东西,象洋芋、红薯、柚子等都可以装。

  它是什么袋子,小朋友们肯定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还是让它给我们作自我介绍吧。

  “我是麻袋,是用麻线做成的,你瞧我这么结实!肚子这么大,虽然我很难看,但能装好多好多很重的东西,如果小朋友今后要装很多很重的东西,可千万别忘了我。”

  (三)、操作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用合适的袋子装东西)

  大家认识了各种袋子的用途,也听了麻袋的介绍,下面老师让小朋友们走进超市,尽情地挑选你喜欢的东西,再找个合适的袋子把它们装起来。好不好!老师看看谁坐得端正,就请他去。

  呀!我看见许多小朋友都用塑料袋来装自己喜欢的东西,那老师想知道,你们回到家里以后,袋子里的东西拿出来用了,袋子该怎么办?

  (让幼儿自由地说。好的做法进行表扬,乱扔的进行引导。)

  (四)、讨论活动,袋子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及怎样减少环境污染(尤其是塑料袋)

  有的`小朋友说把它扔掉,扔了以后,会怎样呢?请看:(出示课件:袋子对环境污染的图片)

  (幼儿边看边听老师解说,最后回答问题)

  我们的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我们在这美丽的地方幸福成长,但是,由于我们经常使用不易腐化的袋子,随意乱扔,对我们的家园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你看,水面被污染了,休息台被污染了,城市街道被污染了,再看,农村道路被污染了,农民伯伯的田也被污染了。请大家想一想,长期这样,我们美丽的家园会成什么样?请大家再想一想,我们从现在起该怎么做?(自由回答)

  总结过渡:看了这些被扔了的袋子垃圾,小朋友们有什么想法想告诉老师?(让幼儿自由发言)

  针对小朋友的发言,教师总结。

  你们的想法真好!老师相信以后,每个小朋友,都不会乱扔袋子了,做得到的,举举手,让老师看一看,老师也请每个小朋友回到家里后,告诉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不要乱扔袋子,能用的尽量重复用,像麻袋、蛇皮袋、布袋、网袋,这些袋用过以后,就把它洗干净收好,下次再用。塑料袋我们应该少用,买菜的时候就多用菜篮子、背蒌。

  老师再告诉小朋友们一点小知识:可以把不用的塑料袋收集起来,卖给废品收购店,收购店再送进加工厂,加工成汽油、柴油。蛇皮袋还能加工成绳子。

  (五)、欣赏时装表演、结束活动

  接着,老师让小朋友们猜一猜,废袋子能做成服装吗?到底能还是不能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请欣赏时装表演!

  告诉你们吧,这些环保服装都是用废袋子洗干净后做成的,发给小朋友们的奖品,也是用废袋子洗干净做成的工艺品。小朋友们想不想做呀?(想!)那我们下次活动就专门来制作环保服装和这些工艺品,好吗?现在请小朋友听着音乐,跟着小模特们一起出去表演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5

  设计意图:

  空气是游戏的好伙伴。置身游戏之中,空气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具体的、有趣的,与具体环境相联系,是能够诱使幼儿积极探索的一个学习对象,引发他们质疑、探究、发现、验证的一个现象,支持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一个学习境脉。

  活动目标:

  1、探索让报纸贴着身体走的各种方法。

  2、在活动中感知空气的存在。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张报纸

  2、丝巾、垃圾袋、桌布、厚纸、皱纹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报纸跟我走

  1、出示一张报纸,“这是什么?你们跟报纸做过游戏吗?那今天,我们就来与报纸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报纸跟我走”。你们能不用手帮忙,让报纸贴着自己身上走而不掉下来吗?好,到后面每人拿一张报纸去试试看。

  2、幼儿用报纸自由探索各种玩法。

  3、好,下面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使报纸不掉下来的?

  (报纸顶在头上走,夹在腋下走,手臂上走,夹在腿中间走……等)

  二、贴着报纸走一走

  1、刚才小朋友想了好多办法,使报纸跟着自己走不掉下来,真不错。那我又要考考你们,你们能把报纸摊开贴在胸口走而不掉下来吗?

  2、幼儿进行探索(鼓励幼儿不用手帮忙,也不用其他材料,大胆尝试)

  3、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办法使报纸贴在胸口走而不掉下来的'?(请快步走的幼儿示范)

  4、好,那小朋友去试试看这种办法行不行,看看快速跑时有什么感觉?

  5、幼儿再次尝试、探索。

  6、那贴着报纸快速跑时,有什么感觉?(像有一种力量,把报纸紧紧贴在身上)

  7、你们知道是谁给了报纸这么大的力量呢?(空气)

  三、接受挑战

  1、对,是空气给了报纸这么大的力量,使报纸贴在胸口跑时不掉下来。那想想看,如果把丝巾、厚纸、桌布……这些东西贴在胸口快速跑,会不会也能不掉下来呢?

  2、幼儿探索。

  3、你们发现了什么?

  4、留下问题,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掉下来?有的却不会呢?我们下次再来讨论,好不好?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6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了很多模式,如ABABAB模式、AABAABAAB模式、ABCABCABC模式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大班幼儿能够识别构成模式的基本单元,并且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和创造模式。据此,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

  我们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纸牌(扑克牌)作为活动材料。由于纸牌含有颜色、数字、花色等多种特征,因此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适应的方式来表现和创造模式。例如,能力弱的幼儿可能会按照颜色“红黑红黑红黑”来排序,而能力强的幼儿可能会按照花色“草花红桃草花黑桃草花红桃草花黑桃”来排序。这也可以增加活动中幼儿相互猜测各自排列的模式的可能性和趣味性。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回忆已有的玩纸牌的经验。在该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对纸牌的花色及数字的表述方式是否一致,以便为之后游戏的开展减少障碍。第二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抽取纸牌中不同花色的A,并且出示模式“红桃A、黑桃A、红桃A、草花A、红桃A、黑桃A、红桃A、草花A”。对于这个模式,我们既可以按照颜色将它描述为“一张红一张黑一张红一张黑”两个一组间隔排列的模式,也可以按照花色将它描述为“一张红桃一张黑桃一张红桃一张草花”四个一组间隔排列的模式。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环节能够认同同一种纸牌的摆放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模式表述。第三个环节是活动的重点。幼儿被分成4组,每组摆放一种模式,其他组轮流猜测。在这过程中,幼儿需要观察教师提供的材料,思考怎样排才能成功,并且将纸牌用完。猜测时,幼儿需要观察其他组摆放的模式,寻找构成模式的基本单元,发现模式的规律。从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幼儿对于模式排序的真实经验。

  表面上看,本次活动所涉及的数学核心经验是“模式”,但事实上也蕴含着集合与分类的数学元素,因为根据物体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与根据物体不同的属性进行模式的识别和创造,在本质上都是促使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条理化、清晰化,这也就是集合与模式相通的地方。

  目标:

  1.在纸牌接龙游戏中感知不同模式构成的基本单元。

  2.体验参与竞赛游戏的乐趣。

  准备:

  1.纸牌(数字1~10)若干,用KT板自制插纸牌用的有一定长度的三棱柱台卡(正反两面都可用,外面覆盖透明插袋)。

  2.宜进行分组教学。

  过程:

  一、认识纸牌

  1.教师抽出几张纸牌让幼儿辨认:这是什么?有哪些花色?

  2.教师归纳:在这些纸牌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红桃、黑桃、方块、草花四种花色,每张纸牌上都有数字。

  3.教师告诉幼儿游戏的名称:今天我们用纸牌来玩一个接龙的游戏。

  二、开展“接龙”游戏

  1.教师交代玩法:先看清楚纸牌的排列规律,然后一张一张出牌“接龙”,直到每个人手中的纸牌全部用完。如果不符合“纸牌接龙”的规律,就表示失败。

  2.教师提供若干四种花色的纸牌A(以14人参加活动为例,可提供7张红桃、3张黑桃、4张草花),让幼儿抽牌,人手一张。

  3.教师在三棱柱台卡上依次翻开6张牌:红桃A、黑桃A、红桃A、草花A、红桃A、黑桃A,并提问:这些纸牌是按什么规律接龙的?

  4.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是按什么规律进行纸牌接龙的,看瞳后自己接着把纸牌插放到三棱柱台卡上。

  5.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纸牌是几张一组,是怎么排列的?

  6.教师归纳:按花色来说,1张红桃A、1张黑桃A、1张红桃A、1张草花A,1张红桃A、1张黑桃A、1张红桃A、1张草花A,是四张一组间隔排列的;按照颜色来说,有1张红、1张黑、1张红、1张黑,是两张一组间隔排列的。如果从颜色、数字、花色不同的方面来说,同一条“龙”有不同的排列规律。

  三、开展分组“接龙”竞赛游戏

  1.教师可提供以下难度递增的四组材料:

  (1)12张纸牌的数字相同,花色不同,分别为3张红桃、3张草花、3张黑桃、3张方块。

  (2)12张纸牌中含两个不同数字,花色分两种,分别为6张红桃、6张草花。

  (3)12张纸牌中含两个不同的数字,花色分三种,分别为4张红桃、4张黑桃、4张草花。

  (4)12张纸牌中含三个不同的数字,花色分两种,分别为6张黑桃、6张方块。

  2.教师交代玩法:幼儿分4组比赛。每组根据拿到的纸牌先“接龙”,然后让其他组幼儿猜一猜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猜对得1分,猜不出或猜错不得分。

  3.教师强调规则:

  (1)每组必须先商量按什么规律排列纸牌。

  (2)采用轮流猜的方法互相说说纸牌排列的'规律,即第一组猜第二组的,第二组猜第三组的,第三组猜第四组的,第四组猜第一组的。没有轮到的小组要耐心地听,判断其他组说得正确与否。

  (3)猜对得1分,猜错不得分。如果轮到的小组没有猜对,其他小组可以抢答得分。

  4.教师预估幼儿游戏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回应方式。

  (1)当幼儿无法按照一定的模式排列纸牌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将纸牌分类,将相同的纸牌放在一起,看看每种纸牌有几张,以便按照规律排列。

  (2)当幼儿无法表述“几个一组”时,教师可以按规律将纸牌一组一组分开,让幼儿辨别“是否每组都是一样的”,从而让幼儿理解模式的基本单元。

  (3)当幼儿猜测的结果与设计者的想法不一致时,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猜测结果是否成立,发现同一种接龙方式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模式表达。

  5.教师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记录每次接龙涉及的纸牌属性,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6.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得分情况,公布获胜队,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将活动材料作为个别化学习材料放到活动区中,让幼儿两人一组,先各自设计、摆放模式,再相互猜测模式。

  2.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正确表述模式。

  评析:

  1.活动材料简便易得

  扑克牌对于教师来说简便易得;玩扑克牌对于幼儿来说又是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活动,大多数幼儿都具有一定的经验。

  2.活动设计寓教于乐

  在活动中,教师将数学教学目标隐藏在游戏中,既能为幼儿所接受,也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此外,该游戏的规则和竞争性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分组和轮流游戏的设计也增加了幼儿的参与性。

  3.活动过程层层递进

  活动难度逐步提高:一是活动中幼儿的学习难度体现出了梯度。如第二个环节的集体“接龙”游戏指向的是模式的识别与扩展,第三个环节的分组“接龙”竞赛游戏指向的是模式的创造与识别。二是教师引导幼儿对物体属性的认知从一维发展到多维。如第一个环节的熟悉纸牌是为了引发和梳理幼儿关于扑克牌的已有经验,为之后的接龙游戏做好准备。第二环节的集体接龙游戏中,教师出示的模式的基本单元为“1张红桃A、1张黑桃A、1张红桃A、1张草花A”,排除了数字这个维度,引导幼儿先后从颜色和花色两个维度总结模式,以帮助幼儿完成从一维到两维的认知跨越。第三环节的分组接龙竞赛游戏中,第一、二组纸牌的差异属性有两维,第三、四组纸牌的差异属性有三维,纸牌的差异属性维度逐渐增加,难度逐渐增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7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玩火”,如:划火柴或玩打火机,或者用火点燃纸,破布等等。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成人所不允许的。看到这一现象,一方面我感到不让幼儿“玩火”会扼杀幼儿对火的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学会自我保护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我也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所以我结合了“空气在哪里?”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主要让幼儿通过探索观察蜡烛燃烧时的一些有趣现象,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

  1、观察蜡烛燃烧,发现许多的.有趣的现象

  2、产生观察兴趣,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三、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玻璃杯,一支蜡烛,一张画纸,一盘颜料,一块碎蜡。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师:昨天晚上停电了,屋里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怎么办?

  (幼儿自由回答)蜡烛可以照明,今天我带来了很多种蜡烛,请小朋友看一看。

  2、幼儿观察、发言、都有些什么蜡烛。

  (工艺蜡烛、喜庆蜡烛、杯烛、生日蜡烛等)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蜡烛会在什么地方用到。

  3、小结:蜡烛可以照明,可以做蜡笔,蜡纸。

  (二)燃烧蜡烛

  1观察燃烧的蜡烛

  (1)师:蜡烛可以照明,点燃的蜡烛还有许多的现象(点燃蜡烛)我们来看看蜡烛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幼儿自由说)

  ①蜡烛的火焰中间和外边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中间是蓝色的火苗,外边是黄色的火焰。

  ②蜡烛的火焰像什么?(幼儿自由想象)

  (2)感知蜡烛发出的光和热

  ①请一名幼儿前来用手拢着火苗,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②师:蜡烛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它的火苗在不停的跳动,忽上忽下。

  2、实验一:《蜡烛在空气中的燃烧》

  (1)师:点燃的蜡烛不要把它吹灭,它会怎么样?(一直燃烧不会熄灭)如果给点燃的蜡烛罩上一个玻璃杯,蜡烛会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言,讲述)

  下面我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①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②蜡烛的熄灭是因为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被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的空气被蜡烛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③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3、实验二:《吸水的杯子》

  (1)师: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盛水的盘子中,再把蜡罩上玻璃杯会有什么现象?(幼儿讨论发言)

  (2)幼儿操作,观察现象

  (3)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彩色的水会被吸到杯子里,(幼儿讨论其中的原因)

  (4)小结:点燃的蜡烛被罩上玻璃杯后,玻璃杯里的空气被点燃的蜡烛燃烧完了,杯子里的大气压变小了,外面的大气压就会把盘子里的水挤压到杯子里。

  4、实验三:《蜡烛花》

  (1)师:蜡烛燃烧时,周围会流下很多的蜡烛油,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下面请小朋友把蜡烛油盛水的盘子里。

  (2)幼儿观察蜡烛油滴在水中的现象。

  (3)小结:蜡烛油滴到水中,它会像荷叶那样漂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所以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蜡烛花”。

  (三)总结

  通过实验一,观察燃烧的蜡烛这一环节,让幼儿知道蜡烛在燃烧时火焰的中间和外边的颜色不同的,充分让幼儿自由想象火焰像什么?从而知道蜡烛在燃烧时是会发出光和热。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六、活动延伸

  蜡染画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8

  一、活动题目

  科学活动――食物到哪里去了

  二、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使幼儿感知人体消化系统中主要消化器官的名称、作用,了解食物在人体消化系统内变化的过程。培养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兴趣及分析观察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饼干、自制人体消化系统的拼图、水彩笔、VCD光盘(消化系统)。

  五、活动过程

  探究的问题:食物到哪里去了

  找一找,摸一摸。

  操作人体消化系统磁铁图片,饼干娃娃以童趣的语言,自述自己在人体主要消化器官内的变化过程。同时,幼儿在自己身体上探索,指出消化器官(口腔、食管、胃、肠)的位置。

  (1)饼干娃娃:我是饼干娃娃,我到了小朋友的嘴里,牙齿把我嚼碎了,唾液(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口水)把我变成了食团。经过吞咽,把我送到食管。

  幼儿在自己身上探索,用手指出食管的位置(在脖子里)。

  (2)饼干娃娃:经过食管我到了胃,胃就动起来。小朋友,你知道胃在哪里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

  幼儿在自己身上探索,指出胃的位置(左上胸部)。

  (3)饼干娃娃:胃里有一种像水一样的消化液,这种液体和我在胃里翻过来倒过去,我就变成了食糜,就像稀饭一样的东西。经过胃的运动,我就到了小肠。

  (4)饼干娃娃:小肠里有许多的.消化液把我消化成了像水一样的养料,养料被小肠吸收了,小朋友就长高长大了。

  幼儿探索,在自己身上指出小肠的位置(腹部)。

  (5)饼干娃娃:我被小肠吸收后,残渣就送到了大肠,变成大便,排出体外。

  幼儿探索,在自己身上指出大肠的位置(小肠周围)。

  看一看。

  (1)实验:咀嚼饼干。

  ①幼儿咀嚼几下饼干,相互观察,口中饼干变成什么样子(变小)。

  ②多咀嚼几下问:嘴里是干的还是湿的引导幼儿理解唾液(口水)能帮助食物形成食团吞咽下去。

  (2)幼儿分段观看VCD(消化系统)实录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牙齿把食物嚼碎、变小。

  (2)和口水一起变成食团。

  做一做:摆拼图。

  (1)幼儿摆出消化系统主要器官的正确顺序。

  (2)幼儿用简笔画形式在记录卡画上自己的认识:食物在人体内变化过程。食物 口腔内食团食管胃食糜小肠养料(吸收)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9

  目标:

  1、让幼儿参与实践活动,从中了解周围环境中的垃圾是哪里来的,并认识起危害。

  2、启发幼儿积极思考解决环境卫生的好办法,并表达出来。

  3、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

  准备:

  1、活动前通知家长和孩子一起调查、收集周围环境的垃圾分布情况,并帮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记录。

  2、PPT(幼儿园各场地、周围环境、各种清洁机器)、多媒体。

  3、幼儿操作材料:橡皮泥、积木、铅画纸、水彩笔。

  过程:

  一、组织交流情况

  1、这几天,老师请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并作好记录,现在谁来说说自己的调查成果呢?(5人左右)

  2、播放PPT1(幼儿园场地卫生)

  在操场上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走廊上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教室里我们发现了什么?

  除了这些地方,我们还发现哪些地方有脏东西?

  3、为什么这些地方总是有垃圾?它们从哪里来的?

  二、了解垃圾危害

  1、播放PPT2(周围环境卫生)

  这些有垃圾的地方给我们什么感觉?

  对人、动物、植物有什么危害呢?

  2、垃圾有这么多害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怎样爱护环境

  1、播放PPT3(各种清洁机器)

  怎样才能是我们周围的环境保持清洁?

  介绍各种清洁机器。

  工人叔叔发明了这么多机器,让我们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我们应怎样向他们学习呢?

  四、幼儿尝试操作

  1、介绍材料,让幼儿选择。

  2、鼓励幼儿动脑筋,尝试操作,把自己的想法做出来或画出来。

  3、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五、课后活动延伸

  1、老师介绍“绿色回收箱”,告诉幼儿这是专门用来放可以回收的废品的装置。

  2、出示幼儿收集的垃圾,看看是什么?

  3、说说哪些是可以回收的?哪些是不能回收的?活动后组织幼儿进行分类、放置。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0

  活动目标

  1、知道将青蛳尾部剪掉露出小孔是让空气有一个循环的道,便于将青蛳肉吸出来。

  2、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产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煮熟的青蛳(部分尾部剪掉,部分未剪)、纸巾、小勺、筷子、各种颜色的青蛳壳(头端钻个小孔),软针、细绳、剪刀,青蛳壳制作的成品

  活动过程

一、吃青蛳,引课题

  1、让幼儿品尝煮熟的青蛳

  2、让幼儿说说吃青蛳时发现了什么问题,(有的能吸出肉来,有的却吸不出来)你是怎么办的。

  3、什么样的青蛳能吸出来,什么样的吸不出来?(尾部剪掉的可以吸出,未剪的吸不出来)

  二、讨论:为什么尾部剪掉的'可以吸出,未剪的吸不出来?

  1、教师出示一张对流图,讲解青蛳尾部剪掉是为了让空气有一个循环的道,即空气对流。当我们吸的时候里面的空气就循环流动,青蛳肉就随着空气流动被吸出来了。举例:天热时把门窗打开,我们会感觉凉快一些

  2、剪得孔大一些,流动的空气多容易吸出来,剪得孔小,流动的空气少,不容易吸出。举例:门窗开的大,更凉快些

  三、废物利用,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1、出示教师用青蛳壳制作的成品,让幼儿欣赏,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2、教师提供清洗干净的青蛳壳,让幼儿大胆创作,提醒幼儿要注意安全。

  四、作品展示,互相欣赏。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1

  设计意图

  时间是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里,大多数的孩子做事都比较拖拉,那该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知道一分钟很短,但只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需抓紧时间。

  活动目标

  1、在游戏和操作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感受一分钟时间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关系。

  2、增强幼儿的时间意识,尝试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简单分析。

  3、知道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体验一分钟与生活有关的事情。

  活动难点:尝试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简单分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认识时钟生活经验,简单记录总数量的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PPT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时钟1个、电池1个、时钟表图1张、黑板1个、音响、大夹子4个、6种记录表记录表共38张、蓝色水彩笔7支、记号笔7支、剪刀7把、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龙眼、毛巾、面团6份、大红豆、筷子6双、爱心涂色表6份、剪图形6份,盘子若干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经验交流、

  手指游戏《包子和卷子》导入幼儿的时间观念。

  导语:刚才的手指游戏你们知道用了多长时间吗?

  提问: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大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大家都觉得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每一分钟,那么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

  小结:我们请时钟走一分钟让小朋友感受一分钟吧。

  二、生活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感受一分钟有多长。

  导语:时钟可以告诉小朋友,一分钟有多长。老师请出走动时钟,幼儿观察钟面的针走动,体验一分钟。

  提问1:我们都认识钟,请问哪一根针在转动一圈呢?(秒针)

  提问2:秒针怎么走能告诉小朋友一分钟到了呢?

  现在我们跟着秒针走一圈(60小格),请大家体验一下一分钟。

  小结:秒针走了钟面一圈(60小格),就是一分钟。

  导语:(教师出示时钟图)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利用分针来体验一分钟。

  提问:分针怎么走表示一分钟到了呢?

  小结: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一分钟到了。

  解析: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60小格),表示一分钟;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小格,表示一分钟。

  在此感知一分钟音乐游戏(三只小熊),在这一分钟里,充分让小朋友和音乐做游戏,充分感知一分钟有多长。

  2、一分钟能做什么?

  导语:人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师上网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一分钟点钞机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跑车大约能跑1200米;

  一分钟主持人能说800个字;

  一分钟小朋友能跑200米,从幼儿园彩虹跑道起点跑至终点,刚好200米;

  一分钟人能包60个饺子;

  足球队员抓住最后一分钟进球了,赢得了足球比赛。

  3、实践操作:我们小朋友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导语:大人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体验一分钟,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亲自体验一分钟能做什么。

  提问1: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

  规则:(1)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表格前面写上属于你的.图标,表格后面写上你的总数量,配课老师监督幼儿填表。

  (2)体验规则的主导体是一分钟MP4。

  (3)MP4开始想起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由小组的最后一名完成的小朋友把表格交到老师处交流汇总,坐回自己的位置,教师对记录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A、请看一下剥龙眼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剥多少颗龙眼?

  B、请看一下搓圆子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搓多少颗圆子?

  C、请看一下整理毛巾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整理多少条毛巾?

  D、请看一下夹豆子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夹了多少颗豆子?

  E、请看一下剪图形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剪了多少个图形?

  F、请看一下爱心涂色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涂了多少颗爱心?

  提问1: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每组的结果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提问2:最多的数量是多少?最少的是多少?

  小结:虽然时间相同但是每组的数量不一样。

  解析:同样是一分钟,每组操作的材料不同,数量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所以数量结果也不同。

  4、分享交流。

  导语:小朋友请看这张“搓圆子”游戏活动记录表,同一组队员的统计数量一样吗?

  提问:为什么最高的数量和最少的相差这么大呢?(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小结: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熟练程度不一样,有快有慢,有些时间浪费掉了,所以数量不一样。

  解析:重点讨论前后两次不同的游戏结果,进一步让幼儿感受时间与生活节奏的关系,懂得做事情要专心、抓紧时间不拖拉、动作就快了。我们小朋友以后做事情珍惜时间,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

  5、课程游戏化、

  挑战一分钟游戏:《金鸡独立》

  导语:小朋友敢不敢挑战一分钟的游戏?

  规则:一个脚站立着,保持一分钟身体平衡。

  导语:敢不敢向自己发起挑战一分钟游戏?

  鼓励幼儿回家后于爸爸妈妈一起开展“一分钟”游戏比赛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

  三、活动延伸,如何珍惜时间。

  导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叔叔阿姨是怎样珍惜时间的。

  1、警察叔叔就溺水的人,早去一分钟这个人就多一份生存的希望,与时间争分夺秒。

  2、医生与护士工作中在奔跑,争取每一分钟抢救病人,早一分钟存活就多一点希望,晚一分钟就会抢救生命无效。

  3、地震灾害,救援官兵抢救受灾人们,早去一分钟多一点有生存的希望;如果迟去一分钟,灾情更严重。

  4、火灾,早去一分钟,早点灭火,减轻灾难;迟去一分钟,大火会越来越大,财产人身安全更危险。

  导语:对于刚才的灾难,一分钟重要吗?

  提问:你会怎样珍惜时间?你如何在早晨的时间里珍惜时间?

  小结: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上学的时间要抓紧,不要拖拉时间,珍惜每一分钟,不浪费每一分钟。相信你们都是珍惜时间的好孩子,做个珍惜时间的小主人。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2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类的经验有创意的给脚趾起名字。

  2、大胆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给脚趾头起名字的有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音乐、用KT版制作的方形底板4块,每个底板一面是脚丫图片,一面是汽车、鼻子、饼干、圆形。

  经验准备:在区角中玩分类游戏,具备基本概念的分类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我们都有名字,连手指头都有名字,可是脚趾头没有名字,他们要为自己起名字。

  二、脚趾头起名字--感受脚趾头用类的经验起名字的有趣。

  1、第一个脚趾起名字【五个脚趾名字全部出现,让幼儿初步感受归类的经验以及脚趾头起名字的有趣】

  提问:看第一个脚趾起了什么名字?(12345都是?)(PPT:脚趾头自我介绍,我是1、我是2……,为后面幼儿起名字铺垫)小结:12345他们都是数字,第一个脚趾用数字起名字,真有创意。

  2、第二个脚趾起名字【五个脚趾名字全部出现,让幼儿初步感受归类的经验】

  提问:第二个脚趾用什么起名字?(红、黄、蓝、绿、橙都是?)(PPT:脚趾头自我介绍,我是红色、我是黄色……,增加趣味)小结:红、黄、蓝、绿、橙都是颜色,用同一类的方法起名字真有趣!

  3、第三个脚趾起名字【只出现第三个脚趾的名字,让幼儿猜第三个脚趾用什么起名字,并尝试猜测其他脚趾叫什么,猜的过程挑战思维,为后面运用类的经验起名字埋下伏笔】

  提问:这次,第三个脚趾想用什么起名字?猜猜其他脚趾可能叫什么名字?

  (PPT:脚趾头自我介绍,我是苹果、我是梨……,增加趣味)小结:孩子们你们真聪明,一看就知道脚趾头是用水果起名字。

  用数字、颜色、水果一类一类的起名字可以有无限创意,真有趣。

  【PPT的制作凸显趣味性,脚指头起好名字后,动画效果自我介绍,第一人称来介绍,为后面幼儿给脚趾起名字介绍铺垫】

  三、大家给脚趾头起名字--在游戏中运用分类的方法给脚趾起名字,乐于动脑大胆想象与创造。

  游戏一、踩脚丫起名字1.要求:翻出图片,看看脚趾喜欢用什么起名字,大家一起来起名字。

  2.游戏:教师观察重点:关注每个幼儿不同分类的想法。(同一张图片激发幼儿不同的想法,如汽车,既可以用汽车的种类,也可以用汽车的品牌)小结:同一图片有不同的'起名字方法,这样用同一类的方法起名字真有趣!

  【提供六个脚丫翻板,反面是圆形、车、草、鸟、瓶子、饼干,这六张图片可以引发孩子多种思维,引发幼儿根据线索给脚趾起名字。】

  游戏二、大家一起起名字1.要求:

  五个朋友一组,一起讨论用什么类起名字。

  大家都要用这一类起名字,起好名字来自我介绍。

  2.讨论:五人一组,分成三组讨论。

  3.游戏:指导要点:幼儿运用类的经验情况,以及同伴间的认同合作情况。(教师关注幼儿细节的观察,同样是用**理由不一样)4. 小结:孩子们你们真是创意无限,有的用**,有的用**,有的用**,这些都是一类的,这样起名字越来越好玩了。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倾听同伴和同伴说的是一类的名字,增加同伴间的互动】

  延伸: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脚趾头起名字,真有趣,现在脚趾有那么多与众不同的名字,第四第五个脚趾说我们也来试试!(第四个脚趾用字母起名字,第五个脚趾用音乐起名字)(最后的PPT:呈现太空中不同星球,从近到远,从熟悉的到陌生的,拓展孩子思路,进一步激发孩子起名字的兴趣)我们回去和朋友一起再起有趣的名字,把这个故事编的更加有趣!

  【到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幼儿可以继续给五个脚趾起名字】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3

  一、设计意图:

  五彩的彩泥是幼儿喜欢的手工材料之一,经过他们的摆弄,创作出了许多稚趣盎然、神采奕奕、千姿百态的作品,给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有一天,一个孩子问我:老师彩泥怎么来的?这小小的问题引起了一群孩子的好奇,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于是我决定引领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自己配制彩泥。

  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方法探究配制彩泥的秘密。

  2、尝试做简单的实验记录。

  3、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各种水彩颜料、面粉、水、葱、芝麻、豆类等配方材料以及毛巾、盘子、笔、两张事先画好配方的表格、记录纸两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问题导入法: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团彩泥)

  这团彩泥是我自己配方后制成的,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用多种方法配制彩泥

  1)幼儿实验前教师先介绍配方表格记录纸

  表格上画有许多材料(同文字相配),你用了什么材料,用了多少,请在表格的相应位置打。

  2)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方法开始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3)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4)幼儿相互交流自制彩泥的心得,并交流配方:

  (1)幼儿介绍配制成功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2)幼儿介绍配制失败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3)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成功和失败的表格进行比较)

  三、幼儿第二次尝试用各种方法配制彩泥

  1、每个幼儿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重新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情况,并在第二张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2、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3、展示彩泥配制成功的记录表2,彩泥配制失败的记录表2。

  4、幼儿对记录表进行比较交流。

  四、延伸活动

  1、彩泥配制成功的幼儿进行手工活动创作。

  2、个别创作失败的幼儿允许他们再次尝试,从种感受配方的秘密。

  教学反思

  活动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小朋友的反馈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也不会一次就把活动组织的完美无缺。事实上,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挖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小朋友和老师都受益,使活动迈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试上《有趣的泡泡》一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吹泡泡时有倒吸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对幼儿可能要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告戒我们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一个活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实验,也许每次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提高,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4

  设计思路: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喜欢动物是幼儿的天性,但幼儿缺少和动物接触的机会,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小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同时通过饲养和管理几种小动物,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有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活动目的:

  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乐意与同伴交流经验,并用肢体动作表现,萌发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

  3.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动物午睡PPT

  2、地面游戏棋,筛子

  活动过程:

  一、昨天中午小朋友午睡了吗?你知道自己午睡的姿势吗?观看PPT,幼儿讲述

  讲诉孩子们几种睡觉的姿势:趴着,咬被角,蒙着头,蜷着……

  二、人需要睡觉,动物需要睡觉吗?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幼儿边看边猜,并模仿)

  1.观看PPT,观察动物特殊的睡觉方式并讲述。

  蝙蝠:倒挂着睡,蝙蝠是倒吊着睡觉的。睡觉时,后肢钩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一旦遇到敌害,便可松开脚爪展翅飞去。

  丹顶鹤:单脚站立睡觉。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小刺猬:变成球睡,刺猬睡觉时,除了把嘴和鼻露在外面外,还把身体蜷成球形,棘刺直立,鼻子稍稍露出外面。这样全副武装的睡觉,可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小金鱼:睁着眼睡,因为它没有眼睑。鱼儿睡觉时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每隔十几分钟就有节奏地变换一次。

  马:站着睡,马是站着睡,如果马躺倒睡觉,说明这匹马已经有病了。

  乌龟:缩到壳里睡,更好的保护自己。

  小狗:狗常常用前肢捧着鼻子睡觉,这是因为它的鼻子特别"珍贵",所以要好好保护。

  小猫:猫是侧着头,一只耳朵紧贴着前肢睡觉。它的耳朵特别灵,周围稍有动静,就会引起警觉。

  2.集体讨论:动物为什么这样睡觉?逐个讲述小结:动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

  3.动物睡觉方式一样吗?哪些是站着睡觉的?马、鸳鸯;谁倒挂着睡?蝙蝠;谁是趴着睡的:小狗、小猫

  三、游戏棋活动《动物睡觉的'秘密》

  (1)出示游戏棋教师:今天,黄老师还带来了一副关于《动物睡觉的秘密》游戏棋,你们想不想玩?

  (2)认识游戏棋谱,了解游戏棋规则认识起点终点,行径路线。

  游戏棋规则:走到有小动物图片的格子里时,必须模仿小动物的睡眠姿势,模仿对的小朋友可以往前进一个,模仿的不对的请后退或停止。

  四、结束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午睡?"

  教师: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中午还要再睡一会,这样,大脑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

  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你觉得有趣吗?自然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睡觉的方式,也很特别,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去观察,小动物睡觉的方式。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到活动区继续探讨小动物的有关知识,丰富幼儿的认识。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5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盐水》老师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常见、熟悉的现象沉浮入手,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一个幼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一、材料选择合理有效

  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的密切作用。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此活动我们尝试了多种材料,如小番茄、山芋、莴苣这些材料在盐水中很容易浮起来,对盐越多浮力越大,很难让孩子感知,而土豆块虽实验现象也是比较明显的,但由于是切开的很容易吸收盐份,浮起来的土豆块吸收盐后又会沉下去,这里面的知识很多,对孩子来说不易理解,反而会让孩子混肴。最后我们选择了葡萄,葡萄的色、形对幼儿更具诱惑力,更重要的是实验操作结果明显。能帮助幼儿发现实验现象,了解科学知识。其次提供水的多少、勺子的大小都不能随意,这样才能体现科学活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材料的准备不容忽视,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材料的投放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巧妙的.投放安全、适量和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材料,那么科学活动一定会让幼儿感到更精彩。

  二、活动过程自主开放

  老师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氛围,积极为幼儿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多途径的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首先让幼儿知道葡萄在水中是沉的,然后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说让葡萄浮起来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之后,老师又故弄玄虚的施以魔法让葡萄在另一只杯子中浮起来,将幼儿的注意力拉到杯中的水上,这不仅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而且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接着进行了两次实验,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尝试中发现现象,然后再揭示其隐含的科学知识。一次次的实验让孩子获得了一次次的惊喜,他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欲望。

  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两次实验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孩子们自主组合、合作默契。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老师运用了一些启发性、开放式和递进式的提问。所有的实验结果及其隐含的科学知识都是和幼儿一起归纳得出的。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经验迁移激发兴趣

  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相应的科学经验后,将话题延伸到自然界的现象中(死海之谜),让幼儿了解更多与此活动相关的科学知识,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满足幼儿对知识的渴求。活动结束时,教师又将幼儿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一是材料的迁移(葡萄—土豆),其次是大、小土豆块在同一盐水中的不同现象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使活动终而不止。整个活动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培养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的爱好、情感和态度,重在激发幼儿的发现兴趣和探究欲望。最后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热门】大班科学活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7-18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2-22

大班科学活动《茶》教案11-22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转动01-26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土壤01-17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开锁03-25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光的反射》12-31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茫茫的沙漠03-25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教案11-17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热门】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习仔细观察画面,发现画面中细小的线索。

  2、通过汇总、比对、筛选、排除等方法,结合关键性线索进行合理推断,找出目标人物。

  3、对侦探活动感兴趣,有好奇心,萌发初步的探究欲望。

  重点难点

  通过汇总、比对、筛选、排除等方法,结合关键性线索进行合理推断,找出目标人物。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

  2、自制教具:神秘房间立体板,人物立体板,线索卡等

  3、工具:放大镜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人物猜测,情境引入侦探活动。

  教师:猜猜他是谁?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原来是侦探啊!大侦探拿着放大镜在查看线索呢,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找线索吧。

  二、观察画面,依次发现线索进行猜测、推理动物。

  教师:你发现了哪些细小的线索?可能是什么?

  1、幼儿观察,发现第一个线索,随意猜测

  这些圆点在哪里?可能是什么?(幼儿讨论)

  教师:原来是脚印。这些脚印什么样子的?会是谁留下的脚印呢?

  小结:这些脚印看起来圆圆的,大大的。有可能是大型动物留下的。

  2、幼儿观察,发现第二个线索,叠加猜测

  你还发现了什么?我们放大看一看,会是什么呢?同时留下脚印和这个线索的会是谁呢?

  3、幼儿观察,发现第三个线索,综合推断

  教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教师:脚印,牙齿,水,会是谁同时留下这三个线索呢?(大象)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你们还记得,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大象的?

  教师小结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三、根据房间里找到的线索,进行汇总,推理神秘人。

  1、逐步寻找3个线索,通过线索的累加,学习用排除法筛选。

  教师通过房间,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线索。

  PPT出示线索:领带。

  师:这里有四位神秘人,找找看会是几号呢?为什么?谁最不可能是神秘人?

  小结:3号没有领带,所以肯定不是3号。我们把3号排除掉。

  师:还有其他线索吗?(眼镜,包)可以排除几号?说出你的理由。

  幼儿最后用排除的方法,锁定目标,确定神秘人。

  2、幼儿分组操作,小组讨论,找出5个线索,通过汇总、比对、筛选、排除等方法得出结果。

  小侦探们4人一组,观察规则图示,回忆、讨论出合作的方法。

  (规则:首先,一起在房间里寻找线索;接着,汇总线索,把线索插在线索卡上;最后,确定神秘人,把她的照片贴在板上。音乐结束拿着你们的线索卡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教师讲评。

  师:你们蓝色房间找到了哪些线索,认为是几号神秘人?说说你的理由。

  师:红色房间里有什么线索。神秘人是几号呢?说说你的理由。

  如果孩子答案发生分歧时,鼓励孩子思考判断,先验证线索,再通过线索,让孩子相互交流,找出关键性线索。

  大侦探验证最后的结果。

  教师总结:你们很厉害,经过找线索、汇总线索,找出了这两个神秘人。

  四、综合运用比对、筛选、排除等方法,在活动现场找出神秘人。

  提问:神秘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线索?

  幼儿通过这些线索,找出现场提前安排好的配教老师。

  配教老师:小侦探们真优秀,很快就把我找出来了。我不是坏人,我是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我带走大象是为了检查大象有没有受伤,大象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小侦探们,你们放心吧!

  活动总结

  纲要中有句话: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并学会与同伴协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活动开始,我以动物失踪案为前提,引起幼儿的好奇,并提供一定的线索,让幼儿进行仔细分析、寻找,利用不同的方法对所有的线索和人选进行对比、印证,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了活动的效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前儿童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本次活动正是建立在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为基础。所以整个活动我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游戏一直是活动的核心,并且注意密切联系孩子的生活进行科学的教育,幼儿自始至终都处于寻找、分析、对比、验证的氛围中,积极性得到很大的调动。

  “只有让幼儿真正去动手实践,操作,他们对获得的经验才能感兴趣,而教师此时是他们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指导者。”通过活动,我对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2、运用比较的方法,感知空间、数量的变化。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室的东西摆放变了

  1、我们的活动室有变化吗?哪里变了?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观察的结果。

  二、活动室的玩具变了

  1、请你们把新玩具找出来,数一数多了几种。

  2、你是用什么方法快速数玩具的?

  3、请幼儿闭上眼睛,改变新玩具的'排列顺序,请幼儿说说与原来相比哪里变了。

  三、哪里变了

  1、幼儿观察幼儿用书,说说上下两幅图的不同。

  2、你是怎么找到这些不同的?

  3、一共有几个地方变了?

  4、说说这些不同点。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小丑倒立与辅助物的轻重及位置之间的关系,感受杠杆、平衡的原理和现象。

  2、大胆猜测,仔细操作观察,并清楚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范例小丑(贴好硬币)、底座(小杯子、橡皮泥、吸管);大记录单、笔、黑板;音乐等。

  2、学具准备:小丑图片(贴好衬底)、底座(小杯子、橡皮泥、吸管)每人一个;硬币、燕尾夹、回形针每组一份。

  3、经验准备:幼儿知道身体各部位名称。

  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发现硬币贴在小丑两边手上可以让其倒立。

  ⒈幼儿尝试小丑倒立。

  师:你们看,今天谁来跟我们做游戏啊?你们喜欢他吗?为什么?

  师:我们知道小丑会做倒立的杂技表演,他今天要来给我们表演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就是在吸管上倒立!

  ⒉提供硬币,幼儿尝试用硬币帮助小丑倒立。

  师:老师这里也有硬币,你们试试看,小丑有了硬币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每人取两个硬币去试一试,看看怎样做小丑能倒立起来。(教师发硬币)

  ⒊幼儿用硬币进行尝试。(时间一分钟)

  ⒋交流操作结果。

  师:有了硬币就可以让小丑倒立起来吗?有人成功了吗?请你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做的。请你来给我们表演一下。

  5、探索、发现硬币贴的位置和小丑倒立的关系。

  (1)引发幼儿思考和猜测。

  (2)幼儿操作验证。

  6、交流、记录幼儿的实验结果。(让小丑休息)

  师:你试了哪里?小丑可以倒立起来吗?

  7、引导幼儿小结硬币贴的部位与倒立的关系

  师:硬币贴在哪些部位成功了呢?硬币贴在哪些部位不成功?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总结:只有在小丑的手部贴2个一样重的硬币,小丑身体才能平衡,就能倒立了。

  二、探索用燕尾夹、回形针帮助小丑倒立的方法,发现小丑倒立与悬挂物重量之间的关系。

  ⒈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把硬币贴在小丑头部以下的位置上都让小丑稳稳地倒立了起来,那其他的东西在小丑头以下的位置帮帮忙,是不是小丑也能倒立呢?

  (2)出示大记录单,猜测是否可以帮助倒立。

  (3)幼儿猜想,师做统计记录。

  ⒉幼儿第一次实验。

  ⒊交流实验结果,了解辅助物重量与小丑倒立的关系。

  教师小结:当回形针达到一定重量的时候,小丑就能够倒立成功了。

  4、梳理小丑倒立成功的秘密:在头部以下悬挂重物。

  师:原来呀,小丑直直地稳稳地倒立起来的秘密就在这里,首先要选重的东西,然后就是要贴在小丑头部以下的位置上,而且要贴在两边。

  三、活动延伸:

  回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让小丑倒立起来。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幼儿感知各种袋子及其功用。

  2、了解各种袋子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重点:

  1认识各种袋子及其功用。

  2知道袋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三、活动难点:

  1、了解各种袋子的用途。

  2、知道怎样做才能减少袋子对环境的污染。

  四、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袋子(塑料袋、网袋、布袋、纸袋、蛇皮袋、麻袋等)。

  2、准备球、玩具、水果、小食品等若干;毛巾四条被擦手用。

  3、废袋子制成的环保服装;快节奏音乐磁带一盒,录音机一台。

  五、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上的课题是《袋子与生活》,在上课以前,老师先带大家到同乐市场里面去逛逛。老师想知道,小朋友们高兴吗?(高兴!)老师也高兴。但去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待会儿,我们买的东西怎样带回家?

  (让幼儿充分地说,比如:可以用袋子装,用篮子装……)

  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多!好!咱们现在就走进市场里面看一看,看了以后,待会儿,请小朋友们告诉老师,市场里,卖东西的人用什么装东西,买东西的人用什么办法把东西拿回家?(出示课件——内容,同乐市场卖东西的与买东西的所用盛东西的袋为主)

  请看,这是热闹的同乐市场。

  好!现在哪个勇敢的孩子,来告诉老师,卖东西的人用什么来装东西?买东西的人用什么办法把东西拿回家?(让幼儿充分地说)

  刚才呀!小朋友们的观察可真仔细,说的也不错,那些卖东西和买东西的人,大多都是用袋子来装东西,是呀!袋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那小朋友们认识的袋子有哪些呢?能说给老师听听吗?(让幼儿充分的说)

  (二)、认识活动

  (1)认识常用的袋子

  (出示实物袋子——网袋、塑料袋、麻袋、布袋、纸袋、蛇皮袋等让学生一一认识)。

  通过看、摸、说引导幼儿认识各种袋子。

  (2)认识常用袋子的用途(从正反对比来认识,强化感知袋子的用途)。

  小朋友们认识的袋子还真不少!老师还带来了一些袋子,小朋友们想不想看?(想)请小朋友上来站好队和老师一齐去看。

  它是什么袋子?(纸袋),它能不能装水?(不能),为什么?(因为它是纸做的,会湿了,烂了)。它不可以提过重的东西,它可以装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由回答)

  这是小朋友们说的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它是用一种特殊塑料做成的,这种塑料埋在地下二百年都不会腐化,用塑料袋来装东西很方便,但容易被尖东西戳破,所以它就不能装刀之类的尖东西,它可以装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由回答)。

  网袋、蛇皮袋它们是用一种化学材料聚乙烯做成的,小朋友们说一说,用网袋来装米可不可以?(不可以)因为网袋上面有洞,它只能装个大的东西,象洋芋、红薯、柚子等都可以装。

  它是什么袋子,小朋友们肯定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还是让它给我们作自我介绍吧。

  “我是麻袋,是用麻线做成的,你瞧我这么结实!肚子这么大,虽然我很难看,但能装好多好多很重的东西,如果小朋友今后要装很多很重的东西,可千万别忘了我。”

  (三)、操作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用合适的袋子装东西)

  大家认识了各种袋子的用途,也听了麻袋的介绍,下面老师让小朋友们走进超市,尽情地挑选你喜欢的东西,再找个合适的袋子把它们装起来。好不好!老师看看谁坐得端正,就请他去。

  呀!我看见许多小朋友都用塑料袋来装自己喜欢的东西,那老师想知道,你们回到家里以后,袋子里的东西拿出来用了,袋子该怎么办?

  (让幼儿自由地说。好的做法进行表扬,乱扔的进行引导。)

  (四)、讨论活动,袋子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及怎样减少环境污染(尤其是塑料袋)

  有的`小朋友说把它扔掉,扔了以后,会怎样呢?请看:(出示课件:袋子对环境污染的图片)

  (幼儿边看边听老师解说,最后回答问题)

  我们的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我们在这美丽的地方幸福成长,但是,由于我们经常使用不易腐化的袋子,随意乱扔,对我们的家园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你看,水面被污染了,休息台被污染了,城市街道被污染了,再看,农村道路被污染了,农民伯伯的田也被污染了。请大家想一想,长期这样,我们美丽的家园会成什么样?请大家再想一想,我们从现在起该怎么做?(自由回答)

  总结过渡:看了这些被扔了的袋子垃圾,小朋友们有什么想法想告诉老师?(让幼儿自由发言)

  针对小朋友的发言,教师总结。

  你们的想法真好!老师相信以后,每个小朋友,都不会乱扔袋子了,做得到的,举举手,让老师看一看,老师也请每个小朋友回到家里后,告诉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不要乱扔袋子,能用的尽量重复用,像麻袋、蛇皮袋、布袋、网袋,这些袋用过以后,就把它洗干净收好,下次再用。塑料袋我们应该少用,买菜的时候就多用菜篮子、背蒌。

  老师再告诉小朋友们一点小知识:可以把不用的塑料袋收集起来,卖给废品收购店,收购店再送进加工厂,加工成汽油、柴油。蛇皮袋还能加工成绳子。

  (五)、欣赏时装表演、结束活动

  接着,老师让小朋友们猜一猜,废袋子能做成服装吗?到底能还是不能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请欣赏时装表演!

  告诉你们吧,这些环保服装都是用废袋子洗干净后做成的,发给小朋友们的奖品,也是用废袋子洗干净做成的工艺品。小朋友们想不想做呀?(想!)那我们下次活动就专门来制作环保服装和这些工艺品,好吗?现在请小朋友听着音乐,跟着小模特们一起出去表演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5

  设计意图:

  空气是游戏的好伙伴。置身游戏之中,空气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具体的、有趣的,与具体环境相联系,是能够诱使幼儿积极探索的一个学习对象,引发他们质疑、探究、发现、验证的一个现象,支持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一个学习境脉。

  活动目标:

  1、探索让报纸贴着身体走的各种方法。

  2、在活动中感知空气的存在。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张报纸

  2、丝巾、垃圾袋、桌布、厚纸、皱纹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报纸跟我走

  1、出示一张报纸,“这是什么?你们跟报纸做过游戏吗?那今天,我们就来与报纸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报纸跟我走”。你们能不用手帮忙,让报纸贴着自己身上走而不掉下来吗?好,到后面每人拿一张报纸去试试看。

  2、幼儿用报纸自由探索各种玩法。

  3、好,下面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使报纸不掉下来的?

  (报纸顶在头上走,夹在腋下走,手臂上走,夹在腿中间走……等)

  二、贴着报纸走一走

  1、刚才小朋友想了好多办法,使报纸跟着自己走不掉下来,真不错。那我又要考考你们,你们能把报纸摊开贴在胸口走而不掉下来吗?

  2、幼儿进行探索(鼓励幼儿不用手帮忙,也不用其他材料,大胆尝试)

  3、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办法使报纸贴在胸口走而不掉下来的'?(请快步走的幼儿示范)

  4、好,那小朋友去试试看这种办法行不行,看看快速跑时有什么感觉?

  5、幼儿再次尝试、探索。

  6、那贴着报纸快速跑时,有什么感觉?(像有一种力量,把报纸紧紧贴在身上)

  7、你们知道是谁给了报纸这么大的力量呢?(空气)

  三、接受挑战

  1、对,是空气给了报纸这么大的力量,使报纸贴在胸口跑时不掉下来。那想想看,如果把丝巾、厚纸、桌布……这些东西贴在胸口快速跑,会不会也能不掉下来呢?

  2、幼儿探索。

  3、你们发现了什么?

  4、留下问题,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掉下来?有的却不会呢?我们下次再来讨论,好不好?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6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了很多模式,如ABABAB模式、AABAABAAB模式、ABCABCABC模式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大班幼儿能够识别构成模式的基本单元,并且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和创造模式。据此,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

  我们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纸牌(扑克牌)作为活动材料。由于纸牌含有颜色、数字、花色等多种特征,因此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适应的方式来表现和创造模式。例如,能力弱的幼儿可能会按照颜色“红黑红黑红黑”来排序,而能力强的幼儿可能会按照花色“草花红桃草花黑桃草花红桃草花黑桃”来排序。这也可以增加活动中幼儿相互猜测各自排列的模式的可能性和趣味性。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回忆已有的玩纸牌的经验。在该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对纸牌的花色及数字的表述方式是否一致,以便为之后游戏的开展减少障碍。第二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抽取纸牌中不同花色的A,并且出示模式“红桃A、黑桃A、红桃A、草花A、红桃A、黑桃A、红桃A、草花A”。对于这个模式,我们既可以按照颜色将它描述为“一张红一张黑一张红一张黑”两个一组间隔排列的模式,也可以按照花色将它描述为“一张红桃一张黑桃一张红桃一张草花”四个一组间隔排列的模式。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环节能够认同同一种纸牌的摆放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模式表述。第三个环节是活动的重点。幼儿被分成4组,每组摆放一种模式,其他组轮流猜测。在这过程中,幼儿需要观察教师提供的材料,思考怎样排才能成功,并且将纸牌用完。猜测时,幼儿需要观察其他组摆放的模式,寻找构成模式的基本单元,发现模式的规律。从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幼儿对于模式排序的真实经验。

  表面上看,本次活动所涉及的数学核心经验是“模式”,但事实上也蕴含着集合与分类的数学元素,因为根据物体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与根据物体不同的属性进行模式的识别和创造,在本质上都是促使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条理化、清晰化,这也就是集合与模式相通的地方。

  目标:

  1.在纸牌接龙游戏中感知不同模式构成的基本单元。

  2.体验参与竞赛游戏的乐趣。

  准备:

  1.纸牌(数字1~10)若干,用KT板自制插纸牌用的有一定长度的三棱柱台卡(正反两面都可用,外面覆盖透明插袋)。

  2.宜进行分组教学。

  过程:

  一、认识纸牌

  1.教师抽出几张纸牌让幼儿辨认:这是什么?有哪些花色?

  2.教师归纳:在这些纸牌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红桃、黑桃、方块、草花四种花色,每张纸牌上都有数字。

  3.教师告诉幼儿游戏的名称:今天我们用纸牌来玩一个接龙的游戏。

  二、开展“接龙”游戏

  1.教师交代玩法:先看清楚纸牌的排列规律,然后一张一张出牌“接龙”,直到每个人手中的纸牌全部用完。如果不符合“纸牌接龙”的规律,就表示失败。

  2.教师提供若干四种花色的纸牌A(以14人参加活动为例,可提供7张红桃、3张黑桃、4张草花),让幼儿抽牌,人手一张。

  3.教师在三棱柱台卡上依次翻开6张牌:红桃A、黑桃A、红桃A、草花A、红桃A、黑桃A,并提问:这些纸牌是按什么规律接龙的?

  4.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是按什么规律进行纸牌接龙的,看瞳后自己接着把纸牌插放到三棱柱台卡上。

  5.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纸牌是几张一组,是怎么排列的?

  6.教师归纳:按花色来说,1张红桃A、1张黑桃A、1张红桃A、1张草花A,1张红桃A、1张黑桃A、1张红桃A、1张草花A,是四张一组间隔排列的;按照颜色来说,有1张红、1张黑、1张红、1张黑,是两张一组间隔排列的。如果从颜色、数字、花色不同的方面来说,同一条“龙”有不同的排列规律。

  三、开展分组“接龙”竞赛游戏

  1.教师可提供以下难度递增的四组材料:

  (1)12张纸牌的数字相同,花色不同,分别为3张红桃、3张草花、3张黑桃、3张方块。

  (2)12张纸牌中含两个不同数字,花色分两种,分别为6张红桃、6张草花。

  (3)12张纸牌中含两个不同的数字,花色分三种,分别为4张红桃、4张黑桃、4张草花。

  (4)12张纸牌中含三个不同的数字,花色分两种,分别为6张黑桃、6张方块。

  2.教师交代玩法:幼儿分4组比赛。每组根据拿到的纸牌先“接龙”,然后让其他组幼儿猜一猜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猜对得1分,猜不出或猜错不得分。

  3.教师强调规则:

  (1)每组必须先商量按什么规律排列纸牌。

  (2)采用轮流猜的方法互相说说纸牌排列的'规律,即第一组猜第二组的,第二组猜第三组的,第三组猜第四组的,第四组猜第一组的。没有轮到的小组要耐心地听,判断其他组说得正确与否。

  (3)猜对得1分,猜错不得分。如果轮到的小组没有猜对,其他小组可以抢答得分。

  4.教师预估幼儿游戏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回应方式。

  (1)当幼儿无法按照一定的模式排列纸牌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将纸牌分类,将相同的纸牌放在一起,看看每种纸牌有几张,以便按照规律排列。

  (2)当幼儿无法表述“几个一组”时,教师可以按规律将纸牌一组一组分开,让幼儿辨别“是否每组都是一样的”,从而让幼儿理解模式的基本单元。

  (3)当幼儿猜测的结果与设计者的想法不一致时,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猜测结果是否成立,发现同一种接龙方式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模式表达。

  5.教师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记录每次接龙涉及的纸牌属性,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6.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得分情况,公布获胜队,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将活动材料作为个别化学习材料放到活动区中,让幼儿两人一组,先各自设计、摆放模式,再相互猜测模式。

  2.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正确表述模式。

  评析:

  1.活动材料简便易得

  扑克牌对于教师来说简便易得;玩扑克牌对于幼儿来说又是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活动,大多数幼儿都具有一定的经验。

  2.活动设计寓教于乐

  在活动中,教师将数学教学目标隐藏在游戏中,既能为幼儿所接受,也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此外,该游戏的规则和竞争性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分组和轮流游戏的设计也增加了幼儿的参与性。

  3.活动过程层层递进

  活动难度逐步提高:一是活动中幼儿的学习难度体现出了梯度。如第二个环节的集体“接龙”游戏指向的是模式的识别与扩展,第三个环节的分组“接龙”竞赛游戏指向的是模式的创造与识别。二是教师引导幼儿对物体属性的认知从一维发展到多维。如第一个环节的熟悉纸牌是为了引发和梳理幼儿关于扑克牌的已有经验,为之后的接龙游戏做好准备。第二环节的集体接龙游戏中,教师出示的模式的基本单元为“1张红桃A、1张黑桃A、1张红桃A、1张草花A”,排除了数字这个维度,引导幼儿先后从颜色和花色两个维度总结模式,以帮助幼儿完成从一维到两维的认知跨越。第三环节的分组接龙竞赛游戏中,第一、二组纸牌的差异属性有两维,第三、四组纸牌的差异属性有三维,纸牌的差异属性维度逐渐增加,难度逐渐增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7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玩火”,如:划火柴或玩打火机,或者用火点燃纸,破布等等。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成人所不允许的。看到这一现象,一方面我感到不让幼儿“玩火”会扼杀幼儿对火的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学会自我保护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我也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所以我结合了“空气在哪里?”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主要让幼儿通过探索观察蜡烛燃烧时的一些有趣现象,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

  1、观察蜡烛燃烧,发现许多的.有趣的现象

  2、产生观察兴趣,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三、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玻璃杯,一支蜡烛,一张画纸,一盘颜料,一块碎蜡。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师:昨天晚上停电了,屋里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怎么办?

  (幼儿自由回答)蜡烛可以照明,今天我带来了很多种蜡烛,请小朋友看一看。

  2、幼儿观察、发言、都有些什么蜡烛。

  (工艺蜡烛、喜庆蜡烛、杯烛、生日蜡烛等)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蜡烛会在什么地方用到。

  3、小结:蜡烛可以照明,可以做蜡笔,蜡纸。

  (二)燃烧蜡烛

  1观察燃烧的蜡烛

  (1)师:蜡烛可以照明,点燃的蜡烛还有许多的现象(点燃蜡烛)我们来看看蜡烛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幼儿自由说)

  ①蜡烛的火焰中间和外边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中间是蓝色的火苗,外边是黄色的火焰。

  ②蜡烛的火焰像什么?(幼儿自由想象)

  (2)感知蜡烛发出的光和热

  ①请一名幼儿前来用手拢着火苗,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②师:蜡烛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它的火苗在不停的跳动,忽上忽下。

  2、实验一:《蜡烛在空气中的燃烧》

  (1)师:点燃的蜡烛不要把它吹灭,它会怎么样?(一直燃烧不会熄灭)如果给点燃的蜡烛罩上一个玻璃杯,蜡烛会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言,讲述)

  下面我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①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②蜡烛的熄灭是因为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被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的空气被蜡烛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③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3、实验二:《吸水的杯子》

  (1)师: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盛水的盘子中,再把蜡罩上玻璃杯会有什么现象?(幼儿讨论发言)

  (2)幼儿操作,观察现象

  (3)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彩色的水会被吸到杯子里,(幼儿讨论其中的原因)

  (4)小结:点燃的蜡烛被罩上玻璃杯后,玻璃杯里的空气被点燃的蜡烛燃烧完了,杯子里的大气压变小了,外面的大气压就会把盘子里的水挤压到杯子里。

  4、实验三:《蜡烛花》

  (1)师:蜡烛燃烧时,周围会流下很多的蜡烛油,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下面请小朋友把蜡烛油盛水的盘子里。

  (2)幼儿观察蜡烛油滴在水中的现象。

  (3)小结:蜡烛油滴到水中,它会像荷叶那样漂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所以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蜡烛花”。

  (三)总结

  通过实验一,观察燃烧的蜡烛这一环节,让幼儿知道蜡烛在燃烧时火焰的中间和外边的颜色不同的,充分让幼儿自由想象火焰像什么?从而知道蜡烛在燃烧时是会发出光和热。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六、活动延伸

  蜡染画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8

  一、活动题目

  科学活动――食物到哪里去了

  二、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使幼儿感知人体消化系统中主要消化器官的名称、作用,了解食物在人体消化系统内变化的过程。培养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兴趣及分析观察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饼干、自制人体消化系统的拼图、水彩笔、VCD光盘(消化系统)。

  五、活动过程

  探究的问题:食物到哪里去了

  找一找,摸一摸。

  操作人体消化系统磁铁图片,饼干娃娃以童趣的语言,自述自己在人体主要消化器官内的变化过程。同时,幼儿在自己身体上探索,指出消化器官(口腔、食管、胃、肠)的位置。

  (1)饼干娃娃:我是饼干娃娃,我到了小朋友的嘴里,牙齿把我嚼碎了,唾液(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口水)把我变成了食团。经过吞咽,把我送到食管。

  幼儿在自己身上探索,用手指出食管的位置(在脖子里)。

  (2)饼干娃娃:经过食管我到了胃,胃就动起来。小朋友,你知道胃在哪里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

  幼儿在自己身上探索,指出胃的位置(左上胸部)。

  (3)饼干娃娃:胃里有一种像水一样的消化液,这种液体和我在胃里翻过来倒过去,我就变成了食糜,就像稀饭一样的东西。经过胃的运动,我就到了小肠。

  (4)饼干娃娃:小肠里有许多的.消化液把我消化成了像水一样的养料,养料被小肠吸收了,小朋友就长高长大了。

  幼儿探索,在自己身上指出小肠的位置(腹部)。

  (5)饼干娃娃:我被小肠吸收后,残渣就送到了大肠,变成大便,排出体外。

  幼儿探索,在自己身上指出大肠的位置(小肠周围)。

  看一看。

  (1)实验:咀嚼饼干。

  ①幼儿咀嚼几下饼干,相互观察,口中饼干变成什么样子(变小)。

  ②多咀嚼几下问:嘴里是干的还是湿的引导幼儿理解唾液(口水)能帮助食物形成食团吞咽下去。

  (2)幼儿分段观看VCD(消化系统)实录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牙齿把食物嚼碎、变小。

  (2)和口水一起变成食团。

  做一做:摆拼图。

  (1)幼儿摆出消化系统主要器官的正确顺序。

  (2)幼儿用简笔画形式在记录卡画上自己的认识:食物在人体内变化过程。食物 口腔内食团食管胃食糜小肠养料(吸收)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9

  目标:

  1、让幼儿参与实践活动,从中了解周围环境中的垃圾是哪里来的,并认识起危害。

  2、启发幼儿积极思考解决环境卫生的好办法,并表达出来。

  3、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

  准备:

  1、活动前通知家长和孩子一起调查、收集周围环境的垃圾分布情况,并帮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记录。

  2、PPT(幼儿园各场地、周围环境、各种清洁机器)、多媒体。

  3、幼儿操作材料:橡皮泥、积木、铅画纸、水彩笔。

  过程:

  一、组织交流情况

  1、这几天,老师请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并作好记录,现在谁来说说自己的调查成果呢?(5人左右)

  2、播放PPT1(幼儿园场地卫生)

  在操场上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走廊上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教室里我们发现了什么?

  除了这些地方,我们还发现哪些地方有脏东西?

  3、为什么这些地方总是有垃圾?它们从哪里来的?

  二、了解垃圾危害

  1、播放PPT2(周围环境卫生)

  这些有垃圾的地方给我们什么感觉?

  对人、动物、植物有什么危害呢?

  2、垃圾有这么多害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怎样爱护环境

  1、播放PPT3(各种清洁机器)

  怎样才能是我们周围的环境保持清洁?

  介绍各种清洁机器。

  工人叔叔发明了这么多机器,让我们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我们应怎样向他们学习呢?

  四、幼儿尝试操作

  1、介绍材料,让幼儿选择。

  2、鼓励幼儿动脑筋,尝试操作,把自己的想法做出来或画出来。

  3、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五、课后活动延伸

  1、老师介绍“绿色回收箱”,告诉幼儿这是专门用来放可以回收的废品的装置。

  2、出示幼儿收集的垃圾,看看是什么?

  3、说说哪些是可以回收的?哪些是不能回收的?活动后组织幼儿进行分类、放置。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0

  活动目标

  1、知道将青蛳尾部剪掉露出小孔是让空气有一个循环的道,便于将青蛳肉吸出来。

  2、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产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煮熟的青蛳(部分尾部剪掉,部分未剪)、纸巾、小勺、筷子、各种颜色的青蛳壳(头端钻个小孔),软针、细绳、剪刀,青蛳壳制作的成品

  活动过程

一、吃青蛳,引课题

  1、让幼儿品尝煮熟的青蛳

  2、让幼儿说说吃青蛳时发现了什么问题,(有的能吸出肉来,有的却吸不出来)你是怎么办的。

  3、什么样的青蛳能吸出来,什么样的吸不出来?(尾部剪掉的可以吸出,未剪的吸不出来)

  二、讨论:为什么尾部剪掉的'可以吸出,未剪的吸不出来?

  1、教师出示一张对流图,讲解青蛳尾部剪掉是为了让空气有一个循环的道,即空气对流。当我们吸的时候里面的空气就循环流动,青蛳肉就随着空气流动被吸出来了。举例:天热时把门窗打开,我们会感觉凉快一些

  2、剪得孔大一些,流动的空气多容易吸出来,剪得孔小,流动的空气少,不容易吸出。举例:门窗开的大,更凉快些

  三、废物利用,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1、出示教师用青蛳壳制作的成品,让幼儿欣赏,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2、教师提供清洗干净的青蛳壳,让幼儿大胆创作,提醒幼儿要注意安全。

  四、作品展示,互相欣赏。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1

  设计意图

  时间是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里,大多数的孩子做事都比较拖拉,那该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知道一分钟很短,但只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需抓紧时间。

  活动目标

  1、在游戏和操作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感受一分钟时间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关系。

  2、增强幼儿的时间意识,尝试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简单分析。

  3、知道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体验一分钟与生活有关的事情。

  活动难点:尝试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简单分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认识时钟生活经验,简单记录总数量的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PPT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时钟1个、电池1个、时钟表图1张、黑板1个、音响、大夹子4个、6种记录表记录表共38张、蓝色水彩笔7支、记号笔7支、剪刀7把、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龙眼、毛巾、面团6份、大红豆、筷子6双、爱心涂色表6份、剪图形6份,盘子若干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经验交流、

  手指游戏《包子和卷子》导入幼儿的时间观念。

  导语:刚才的手指游戏你们知道用了多长时间吗?

  提问: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大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大家都觉得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每一分钟,那么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

  小结:我们请时钟走一分钟让小朋友感受一分钟吧。

  二、生活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感受一分钟有多长。

  导语:时钟可以告诉小朋友,一分钟有多长。老师请出走动时钟,幼儿观察钟面的针走动,体验一分钟。

  提问1:我们都认识钟,请问哪一根针在转动一圈呢?(秒针)

  提问2:秒针怎么走能告诉小朋友一分钟到了呢?

  现在我们跟着秒针走一圈(60小格),请大家体验一下一分钟。

  小结:秒针走了钟面一圈(60小格),就是一分钟。

  导语:(教师出示时钟图)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利用分针来体验一分钟。

  提问:分针怎么走表示一分钟到了呢?

  小结: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一分钟到了。

  解析: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60小格),表示一分钟;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小格,表示一分钟。

  在此感知一分钟音乐游戏(三只小熊),在这一分钟里,充分让小朋友和音乐做游戏,充分感知一分钟有多长。

  2、一分钟能做什么?

  导语:人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师上网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一分钟点钞机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跑车大约能跑1200米;

  一分钟主持人能说800个字;

  一分钟小朋友能跑200米,从幼儿园彩虹跑道起点跑至终点,刚好200米;

  一分钟人能包60个饺子;

  足球队员抓住最后一分钟进球了,赢得了足球比赛。

  3、实践操作:我们小朋友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导语:大人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体验一分钟,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亲自体验一分钟能做什么。

  提问1: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

  规则:(1)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表格前面写上属于你的.图标,表格后面写上你的总数量,配课老师监督幼儿填表。

  (2)体验规则的主导体是一分钟MP4。

  (3)MP4开始想起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由小组的最后一名完成的小朋友把表格交到老师处交流汇总,坐回自己的位置,教师对记录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A、请看一下剥龙眼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剥多少颗龙眼?

  B、请看一下搓圆子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搓多少颗圆子?

  C、请看一下整理毛巾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整理多少条毛巾?

  D、请看一下夹豆子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夹了多少颗豆子?

  E、请看一下剪图形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剪了多少个图形?

  F、请看一下爱心涂色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涂了多少颗爱心?

  提问1: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每组的结果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提问2:最多的数量是多少?最少的是多少?

  小结:虽然时间相同但是每组的数量不一样。

  解析:同样是一分钟,每组操作的材料不同,数量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所以数量结果也不同。

  4、分享交流。

  导语:小朋友请看这张“搓圆子”游戏活动记录表,同一组队员的统计数量一样吗?

  提问:为什么最高的数量和最少的相差这么大呢?(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小结: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熟练程度不一样,有快有慢,有些时间浪费掉了,所以数量不一样。

  解析:重点讨论前后两次不同的游戏结果,进一步让幼儿感受时间与生活节奏的关系,懂得做事情要专心、抓紧时间不拖拉、动作就快了。我们小朋友以后做事情珍惜时间,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

  5、课程游戏化、

  挑战一分钟游戏:《金鸡独立》

  导语:小朋友敢不敢挑战一分钟的游戏?

  规则:一个脚站立着,保持一分钟身体平衡。

  导语:敢不敢向自己发起挑战一分钟游戏?

  鼓励幼儿回家后于爸爸妈妈一起开展“一分钟”游戏比赛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

  三、活动延伸,如何珍惜时间。

  导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叔叔阿姨是怎样珍惜时间的。

  1、警察叔叔就溺水的人,早去一分钟这个人就多一份生存的希望,与时间争分夺秒。

  2、医生与护士工作中在奔跑,争取每一分钟抢救病人,早一分钟存活就多一点希望,晚一分钟就会抢救生命无效。

  3、地震灾害,救援官兵抢救受灾人们,早去一分钟多一点有生存的希望;如果迟去一分钟,灾情更严重。

  4、火灾,早去一分钟,早点灭火,减轻灾难;迟去一分钟,大火会越来越大,财产人身安全更危险。

  导语:对于刚才的灾难,一分钟重要吗?

  提问:你会怎样珍惜时间?你如何在早晨的时间里珍惜时间?

  小结: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上学的时间要抓紧,不要拖拉时间,珍惜每一分钟,不浪费每一分钟。相信你们都是珍惜时间的好孩子,做个珍惜时间的小主人。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2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类的经验有创意的给脚趾起名字。

  2、大胆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给脚趾头起名字的有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音乐、用KT版制作的方形底板4块,每个底板一面是脚丫图片,一面是汽车、鼻子、饼干、圆形。

  经验准备:在区角中玩分类游戏,具备基本概念的分类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我们都有名字,连手指头都有名字,可是脚趾头没有名字,他们要为自己起名字。

  二、脚趾头起名字--感受脚趾头用类的经验起名字的有趣。

  1、第一个脚趾起名字【五个脚趾名字全部出现,让幼儿初步感受归类的经验以及脚趾头起名字的有趣】

  提问:看第一个脚趾起了什么名字?(12345都是?)(PPT:脚趾头自我介绍,我是1、我是2……,为后面幼儿起名字铺垫)小结:12345他们都是数字,第一个脚趾用数字起名字,真有创意。

  2、第二个脚趾起名字【五个脚趾名字全部出现,让幼儿初步感受归类的经验】

  提问:第二个脚趾用什么起名字?(红、黄、蓝、绿、橙都是?)(PPT:脚趾头自我介绍,我是红色、我是黄色……,增加趣味)小结:红、黄、蓝、绿、橙都是颜色,用同一类的方法起名字真有趣!

  3、第三个脚趾起名字【只出现第三个脚趾的名字,让幼儿猜第三个脚趾用什么起名字,并尝试猜测其他脚趾叫什么,猜的过程挑战思维,为后面运用类的经验起名字埋下伏笔】

  提问:这次,第三个脚趾想用什么起名字?猜猜其他脚趾可能叫什么名字?

  (PPT:脚趾头自我介绍,我是苹果、我是梨……,增加趣味)小结:孩子们你们真聪明,一看就知道脚趾头是用水果起名字。

  用数字、颜色、水果一类一类的起名字可以有无限创意,真有趣。

  【PPT的制作凸显趣味性,脚指头起好名字后,动画效果自我介绍,第一人称来介绍,为后面幼儿给脚趾起名字介绍铺垫】

  三、大家给脚趾头起名字--在游戏中运用分类的方法给脚趾起名字,乐于动脑大胆想象与创造。

  游戏一、踩脚丫起名字1.要求:翻出图片,看看脚趾喜欢用什么起名字,大家一起来起名字。

  2.游戏:教师观察重点:关注每个幼儿不同分类的想法。(同一张图片激发幼儿不同的想法,如汽车,既可以用汽车的种类,也可以用汽车的品牌)小结:同一图片有不同的'起名字方法,这样用同一类的方法起名字真有趣!

  【提供六个脚丫翻板,反面是圆形、车、草、鸟、瓶子、饼干,这六张图片可以引发孩子多种思维,引发幼儿根据线索给脚趾起名字。】

  游戏二、大家一起起名字1.要求:

  五个朋友一组,一起讨论用什么类起名字。

  大家都要用这一类起名字,起好名字来自我介绍。

  2.讨论:五人一组,分成三组讨论。

  3.游戏:指导要点:幼儿运用类的经验情况,以及同伴间的认同合作情况。(教师关注幼儿细节的观察,同样是用**理由不一样)4. 小结:孩子们你们真是创意无限,有的用**,有的用**,有的用**,这些都是一类的,这样起名字越来越好玩了。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倾听同伴和同伴说的是一类的名字,增加同伴间的互动】

  延伸: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脚趾头起名字,真有趣,现在脚趾有那么多与众不同的名字,第四第五个脚趾说我们也来试试!(第四个脚趾用字母起名字,第五个脚趾用音乐起名字)(最后的PPT:呈现太空中不同星球,从近到远,从熟悉的到陌生的,拓展孩子思路,进一步激发孩子起名字的兴趣)我们回去和朋友一起再起有趣的名字,把这个故事编的更加有趣!

  【到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幼儿可以继续给五个脚趾起名字】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3

  一、设计意图:

  五彩的彩泥是幼儿喜欢的手工材料之一,经过他们的摆弄,创作出了许多稚趣盎然、神采奕奕、千姿百态的作品,给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有一天,一个孩子问我:老师彩泥怎么来的?这小小的问题引起了一群孩子的好奇,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于是我决定引领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自己配制彩泥。

  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方法探究配制彩泥的秘密。

  2、尝试做简单的实验记录。

  3、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各种水彩颜料、面粉、水、葱、芝麻、豆类等配方材料以及毛巾、盘子、笔、两张事先画好配方的表格、记录纸两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问题导入法: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团彩泥)

  这团彩泥是我自己配方后制成的,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用多种方法配制彩泥

  1)幼儿实验前教师先介绍配方表格记录纸

  表格上画有许多材料(同文字相配),你用了什么材料,用了多少,请在表格的相应位置打。

  2)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方法开始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3)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4)幼儿相互交流自制彩泥的心得,并交流配方:

  (1)幼儿介绍配制成功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2)幼儿介绍配制失败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3)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成功和失败的表格进行比较)

  三、幼儿第二次尝试用各种方法配制彩泥

  1、每个幼儿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重新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情况,并在第二张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2、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3、展示彩泥配制成功的记录表2,彩泥配制失败的记录表2。

  4、幼儿对记录表进行比较交流。

  四、延伸活动

  1、彩泥配制成功的幼儿进行手工活动创作。

  2、个别创作失败的幼儿允许他们再次尝试,从种感受配方的秘密。

  教学反思

  活动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小朋友的反馈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也不会一次就把活动组织的完美无缺。事实上,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挖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小朋友和老师都受益,使活动迈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试上《有趣的泡泡》一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吹泡泡时有倒吸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对幼儿可能要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告戒我们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一个活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实验,也许每次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提高,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4

  设计思路: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喜欢动物是幼儿的天性,但幼儿缺少和动物接触的机会,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小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同时通过饲养和管理几种小动物,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有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活动目的:

  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乐意与同伴交流经验,并用肢体动作表现,萌发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

  3.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动物午睡PPT

  2、地面游戏棋,筛子

  活动过程:

  一、昨天中午小朋友午睡了吗?你知道自己午睡的姿势吗?观看PPT,幼儿讲述

  讲诉孩子们几种睡觉的姿势:趴着,咬被角,蒙着头,蜷着……

  二、人需要睡觉,动物需要睡觉吗?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幼儿边看边猜,并模仿)

  1.观看PPT,观察动物特殊的睡觉方式并讲述。

  蝙蝠:倒挂着睡,蝙蝠是倒吊着睡觉的。睡觉时,后肢钩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一旦遇到敌害,便可松开脚爪展翅飞去。

  丹顶鹤:单脚站立睡觉。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小刺猬:变成球睡,刺猬睡觉时,除了把嘴和鼻露在外面外,还把身体蜷成球形,棘刺直立,鼻子稍稍露出外面。这样全副武装的睡觉,可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小金鱼:睁着眼睡,因为它没有眼睑。鱼儿睡觉时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每隔十几分钟就有节奏地变换一次。

  马:站着睡,马是站着睡,如果马躺倒睡觉,说明这匹马已经有病了。

  乌龟:缩到壳里睡,更好的保护自己。

  小狗:狗常常用前肢捧着鼻子睡觉,这是因为它的鼻子特别"珍贵",所以要好好保护。

  小猫:猫是侧着头,一只耳朵紧贴着前肢睡觉。它的耳朵特别灵,周围稍有动静,就会引起警觉。

  2.集体讨论:动物为什么这样睡觉?逐个讲述小结:动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

  3.动物睡觉方式一样吗?哪些是站着睡觉的?马、鸳鸯;谁倒挂着睡?蝙蝠;谁是趴着睡的:小狗、小猫

  三、游戏棋活动《动物睡觉的'秘密》

  (1)出示游戏棋教师:今天,黄老师还带来了一副关于《动物睡觉的秘密》游戏棋,你们想不想玩?

  (2)认识游戏棋谱,了解游戏棋规则认识起点终点,行径路线。

  游戏棋规则:走到有小动物图片的格子里时,必须模仿小动物的睡眠姿势,模仿对的小朋友可以往前进一个,模仿的不对的请后退或停止。

  四、结束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午睡?"

  教师: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中午还要再睡一会,这样,大脑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

  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你觉得有趣吗?自然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睡觉的方式,也很特别,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去观察,小动物睡觉的方式。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到活动区继续探讨小动物的有关知识,丰富幼儿的认识。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5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盐水》老师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常见、熟悉的现象沉浮入手,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一个幼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一、材料选择合理有效

  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的密切作用。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此活动我们尝试了多种材料,如小番茄、山芋、莴苣这些材料在盐水中很容易浮起来,对盐越多浮力越大,很难让孩子感知,而土豆块虽实验现象也是比较明显的,但由于是切开的很容易吸收盐份,浮起来的土豆块吸收盐后又会沉下去,这里面的知识很多,对孩子来说不易理解,反而会让孩子混肴。最后我们选择了葡萄,葡萄的色、形对幼儿更具诱惑力,更重要的是实验操作结果明显。能帮助幼儿发现实验现象,了解科学知识。其次提供水的多少、勺子的大小都不能随意,这样才能体现科学活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材料的准备不容忽视,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材料的投放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巧妙的.投放安全、适量和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材料,那么科学活动一定会让幼儿感到更精彩。

  二、活动过程自主开放

  老师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氛围,积极为幼儿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多途径的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首先让幼儿知道葡萄在水中是沉的,然后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说让葡萄浮起来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之后,老师又故弄玄虚的施以魔法让葡萄在另一只杯子中浮起来,将幼儿的注意力拉到杯中的水上,这不仅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而且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接着进行了两次实验,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尝试中发现现象,然后再揭示其隐含的科学知识。一次次的实验让孩子获得了一次次的惊喜,他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欲望。

  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两次实验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孩子们自主组合、合作默契。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老师运用了一些启发性、开放式和递进式的提问。所有的实验结果及其隐含的科学知识都是和幼儿一起归纳得出的。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经验迁移激发兴趣

  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相应的科学经验后,将话题延伸到自然界的现象中(死海之谜),让幼儿了解更多与此活动相关的科学知识,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满足幼儿对知识的渴求。活动结束时,教师又将幼儿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一是材料的迁移(葡萄—土豆),其次是大、小土豆块在同一盐水中的不同现象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使活动终而不止。整个活动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培养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的爱好、情感和态度,重在激发幼儿的发现兴趣和探究欲望。最后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