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庖丁解牛》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庖丁解牛》教案1
一、主题思想
庄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庖丁的形象。他宰牛时娴熟的动作、优美的声音、高雅的意境让文惠君叹为观止。庖丁解牛告诉我们更普遍意义的道理: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时,仍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二、写作特点
1、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2、文章用细致生动的记叙和描写阐明抽象的道理如开头介绍解牛的场面;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从庖丁开始解牛,到三年后解牛,再到今天的解牛,三个阶段的对比。
三、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⑥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⑦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⑧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四、练习:
1、通假字
①砉然向然:通“响”。②技盖至此乎:通“盍”,何。
③技经肯綮之未尝:通“枝”指支脉。④批大郤,导大窾:通“隙”,空隙。
2、一词多义
族①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②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
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③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乎①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介词,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介词,可不译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①砉然向然: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②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3、古今异义
①所见无非牛者:无非:古—没有不是;今—只,不外乎。
②依乎天理:天理:古—指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天然的道理。
③乃中《经首》之会:会:古—节奏;今—表示能力,会议。
④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⑤视为止,行为迟(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⑥每至于族(族)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⑦吾见其难为(难为)古义:很难做今义:使人为难
⑧因其固然(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4、词类活用:
①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词做状语,岁:每年;月:每月。
②足之所履:名词作动词,名词的“履”活用为动词“踩”“踏”的意思。
③以无厚入有间:形容词作名词,很薄的刀刃。
④吾见其难为:意动用法,对……感到困难。
5、特殊句式:
①技盍至此乎:省略句技盍至(于)此乎。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也。
③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④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6、句子翻译:
①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翻译:手触到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盖顶着的地方。
②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翻译: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探究)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③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翻译:我提刀站立,因为这一成功环顾四周,因为这一成功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拭擦好刀收藏起来。
④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翻译: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庖丁解牛》教案2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4、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买椟还珠”。这些寓言故事不仅给增添了我们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们从中受到很好的教益。今天我们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解题: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之道的关键。
四、串讲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
2、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3、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4、学生巩固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串讲三、四自然段。
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课文巩固词句。
三、文言知识归纳。
1、归纳“为”“乎”“于”“道”“解”“族”等虚词、实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一个是做的意思;后一个,因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④而况大軱乎!(表感叹语气,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于形容词词尾,助词。)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处所)
(4)道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自然的规律)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思想、学说)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⑤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⑤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5)解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④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解救、消除)
(6)族
①族庖月更刀,折也(众)
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交错聚结的地方)
③士大夫之族(类)
④族秦者秦业,非天下也(族灭)
2、古今异义:
①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副词,只,不外乎
②天理:
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依乎天理)
今义——
(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
(2)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
固然:
古义——本来的结构。(因其固然)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难为:
古义----很难下刀。
今义----使人为难。
3、通假字
向——响(砉然响然)
盖——盍,何,怎样。(技盖至此乎?)
善——缮,修治。文中指拭擦。(善刀而藏之。)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以无厚入有间(很薄的刀刃)
5、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
6、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纯熟高妙,做事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熟练的地步。
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第三课时
一、理清思路。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二、研习全文。
A、讲习第一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该段,其他学生思考并概括该段中心。
2、该段中心?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3、第一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主要作用是什么?
简要交代人物事件。
4、庖丁解牛的技术怎样?该段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技术超凡入圣。
作者从动作和摹声两个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动作: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一幅完整的解牛图。记叙这四个动作,突出庖丁手脚利索,活画出这位厨师的姿态。
摹声: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于节奏,具有美感。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5、结合生活实际,宰牛是异常残忍之事,但庄子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同时读者会产生急切了解庖丁的绝技是如何取得的念头。所以,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技艺高超的原因做了自然的铺垫。
B、讲习第二、三自然段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
2、概括这两自然段的中心。
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
第三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3、质疑、释疑。
【1】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技盖至此乎”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因此又起到过渡下文的作用。
【2】第三自然段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在该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3】庖丁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4】庖丁三年之后,就不把牛看成一头整牛,是不是他后来看问题片面了?
不是,因为他对牛的生理结构已经烂熟于心了,因而可以自由的拆卸了。从对整头牛的感受发展到零碎牛的感受,实际反映庖丁技术的精进。
【5】到现在,庖丁是凭什么感触牛?
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自己的感受来感受牛,这也说明庖丁解牛的技术由熟透到达升华的境地。
【6】庖丁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7】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的方法是什么?
“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8】“道”境的内在本质是什么?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9】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
“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保持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10】对比良庖(割)、族庖(折)、庖丁(解)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用意是什么?
通过良庖、族庖、庖丁的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同时也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三、最后,文章以文惠君赞叹作结,既肯定庖丁言论的正确,又画龙点睛,点出文章主旨。
------“得养生焉”,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四、探究主题: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处?怎样养生?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
牛的筋骨交错聚结就好像纷繁芜杂的社会,庖丁面对交错聚结的牛的筋骨,能够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他解牛时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人要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做到“游刃有余”,做到养生,就必须像庖丁那样:做事顺乎其理,毋强行,小心翼翼,虽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找准问题的薄弱环节,勇于面对。
3、处理问题时,应注意保存自己。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6、即使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但面对具体问题,仍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五、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轚踦,砉然向
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通过神态描写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对比,非常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板书设计:
庖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丁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
的话。
解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第二层(3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牛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庖丁解牛》教案3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先秦群星璀灿的夜空中,庄子是最耀眼的星座之一。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二、知人论世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手法,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三、解题
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丁是他的名。 解:分解。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四、阅读文本,积累知识
1、字词正音。踦yǐ(支撑,接触) 騞huō(象声词) 卻xì(同隙,空隙) 窾kuǎn(空) 綮qìng(结合处) 軱gū(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怵chù(害怕,恐惧) 謋huò(象声词)
2.自读课文,并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3、归纳一词多义。
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②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动词:①解;②作为) ③视为止,行为迟(都是介词:因为)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都是介词:因为)
于: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到)
然:①砉然向然(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②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③因其固然(……的样子) ④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⑤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
乎:①善哉!技盖至此乎?(语气词,表疑问兼感叹语气)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辄乎?(语气词,表反问语气)③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介词,用法同“于”,相当于“比”)④依乎天理。(介词,用法同“于”,这里无需译出)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可译为“地”)
4、词类活用字词。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5、注意几个重要句式。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者,……也”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
③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④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⑤新发于硎 状语后置
6、积累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批郤导窾:比喻处理问题善于抓住关键,因势利导。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新硎初试:比喻初次显示本领。亦作“发硎新试”。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五、探究文本
1、欣赏“解牛之美”。
(1)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2)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中《经首》之会”?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2、探讨解牛经过——生读第三段
探究一:向庖丁取经,看看他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
○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思考】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2)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和不懂规律固执蛮干的人。
3、合作探究: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满意足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
六、拓展提高
在文段的结尾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看这样一段文字:(设计意图:在个性化解读之后回归原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七、作业
1.背诵且翻译课文第三段。
2、发挥想象,编写故事。
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那今天庖丁的这段“神秘”往事就要靠我们来揭开。请大家结合课文,发挥想象,自选文体,以《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为标题,对原文加以改编。不少于800字。
《庖丁解牛》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2、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透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3、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二、解释题意: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这天我们学习这篇寓言,能够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课文朗读
四、整体感知
(一)串讲课文
1、第一段:
译文: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进刀时(发出巨大的)騞騞的声响,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分析: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自如,发出轻快的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当庖丁进刀的时候,听到的是更为响亮的哗啦啦的声音。这些富于节奏感受的声音十分美妙,和庖丁优美的动作相配合,就像奏乐,又像舞蹈,如同商汤乐舞《桑林》和尧时乐曲《经首》那样优美。
2、第二段
译文: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艺怎样到达这种地步的呢?”
分析:第二段紧之后写到了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文惠君对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产生了好奇心,引出下文从现象描述转入本质追索,从旁人的所见所感转入庖丁的个人体验。
3、第三段
译文:庖丁放下刀回答道:“我所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我最初宰牛的时候,(眼睛)所看到的没有不是整头牛的;三年以后,(就)不曾看到整头的牛了。此刻,我是以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我)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从没有碰撞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此刻我的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数千头了,而刀刃好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游进的刀刃来说必须是有很大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磨出来的。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刀子微微一动,(牛已经)哗啦啦解体了,好像泥土一样卸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而立,为之张望四方,为之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分析: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之后庖丁讲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第二个阶段是“未尝见全牛”;第三个阶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达于“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持续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留意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4、第四段
译文: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分析:这一段写文惠听了庖丁的一番话,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二)揣摩形象
1、庖丁解牛,在庄子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诵读第一段,体会其节奏感,按照“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眼光欣赏庄子对解牛所作的`描述。揣摩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的动作和“砉然”“騞然”的声音,想一想,庖丁所到达的境界,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
参考答案: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描述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到达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到达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正如庖丁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到达“道”的境界了。
2、结合课文的描述,揣摩“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是怎样一种情景。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作了详细描述,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的效果。找出这些描述文字,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参考答案:描述“目无全牛”的文字为:“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目无全牛”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能够拆卸的东西。
描述“游刃有余”的文字为:“依乎天理,批大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描述的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描述“踌躇满志”的文字为:“提到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踌躇满志”描述的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貌。
描述动刀过程的文字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由学生发挥想像,复述这段资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三)探究主题
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说透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好处的启示?
参考答案:
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留意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到达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庖下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通好处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应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就应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到达人之养生的目的。这天我们学习此文,能够得到以下的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应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应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五、写作特色:
1、善于透过场面和神态描述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轚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透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透过神态描述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比较,十分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庖丁论“道”,两次比较,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比较,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六、拓展延伸
下面一段文字是庄子《养生主》①的开头一小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
吾生也有涯②,而知③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④,殆已⑤!已而为知者⑥,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⑦,为恶无近刑⑧,缘督以为经⑨,能够保身⑩,能够余生,能够养亲,能够尽年。
注释①养生主――养生的主要关键。一说,生主为一词,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即养护人的精神。②吾生也有涯――吾生,指人的生命。③知――知识。④以有涯随无涯――有涯,指上句所说生命,无涯,指知识。随,追求。⑤殆――危险,疲困。已,语气词。⑥已而为知者――已而,既然如此。为知,追求知识。⑦为善无近名――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⑧为恶无近刑――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⑨缘督以为经――缘,顺。督,中,此处指自然之道。经,常。⑩“能够保身”四句――保身者,保护生命,不受刑罚;全身者,保全天性,不戕害思想;养亲者,养护精神,尽年者,享受天然的寿命。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养生的人)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作为处事的法则就能够保护生命,保全天性,能够养护身体,能够享尽天年。
七、文言知识归纳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表比较。)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句中音节助词)
④而况大軱乎!(表感叹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于形容词后面的助词。)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貌”。)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貌”。)
(4)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古今异义
天理: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依乎天理。)
今义――(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2)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
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因其固然)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3、通假字
向――响(砉然响然。)
盖――盍,何,怎样。(技盖至此乎?)
善――缮,修治。文中指拭擦。(善刀而藏之。)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次作状语,每年,每月。)
5、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决定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
6、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纯熟高妙,做事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到达十分熟练的地步。
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十分得意。
《庖丁解牛》教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情节,熟悉寓言故事内容。
2、积累文言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寓意。
3、引导学生学生敢于实践,培养探索、勤奋、专注、谨慎、不骄不躁等精神,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并运用规律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学习重难点
1、文言虚词积累;
2、领会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学习任务单
一、作家作品
大家心中的庄子及影响:庄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后世将他和老子并称“( )”。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主义,在认识论上属于相对主义,对生活的态度主张一切“___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__”,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 )和(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作品《庄子》,又被称为( ),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字词基础
(一)字音
庖( )丁踦( )砉( )然向( )然騞( )然
莫不中( )音肯綮( )大軱( )硎( )大郤( )
怵( )然更( )刀謋( )然大窾( )
(二)通假字
砉然向然:_________技盖至此乎:__________
批大郤:__________善刀而藏:____________
(三)重点实词
足之所履.:___________膝之所踦:___________新发于硎:___________
进乎技矣:___________依乎天理:_______________
乃中经首之会:___________如土委地:______________
技经肯綮:_____________
(四)一词多义
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____________吾见其难为:_______________
视为止,行为迟:_________________
于:合于《桑林》之舞而刀刃若新发于硎:_______________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每至于族:__________________
附:“为”字读音规律:
为:wèi作介词,①替、给②因为③为了
wéi作动词:做、谋求、作为、治理、成为、学习、研究等。作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疑问反诘语气,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五)成语解释
目无全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切中肯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刃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踌躇满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意理解
1、第一段:解牛场面
①连用了四个动词,手肩足膝的架势:“手之所,肩之所,足之所,膝之所”,和谐流畅,四个接触牛的部位用力也轻重有别,而且极富动作的美感,和谐流畅,一气呵成。②形象的词,“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表现解牛之悠然自得。
③还有两个:“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解牛的场景不同:音乐舞蹈表演,视听盛宴。(韵律和谐,动作优美声音悦耳)
这一段描写独特,我们看不见牛挣扎之状,听不到牛的惨叫之声,也没有血腥的场面,却像在欣赏乐舞表演,化、化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技艺的出神入化,妙不可言!
2、第二段:庖丁详述解牛过程
(1)研究解牛三阶段
时间段解牛所见(做法)对规律的认识境界(结果)
初始之时:
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充分认识,灵活运用:
(2)神厨炼成三境界
厨师分类更刀频率用刀方法境界
族庖:
良庖:
庖丁:
(3)神技炼成之后的阶段:
表现:
启发:
3、第三段:点题,悟养生之道
“养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庖丁的道:___________
文惠君的.道:______________
他们的相似点:________________
四、探究应用
1、概括填空,请用四字词语填空:
庖丁刚开始解牛之时:_______________→三年之后:_______________→当今之时:________________→见其难为之时:_________________
2、庖丁解牛工作达到如此高超境界的原因是什么?
①
②
③
3、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①
②
③
④
⑤
4、文章中的“牛”比喻,“刀”比喻。
五、拓展阅读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2、“异曲同工”的三境界:
与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治学三境界对比: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庖丁解牛》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庄子及《庄子》
3、课文正确解读
4、文言现象归类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解释了“实事求是”一词,请同学们明确一下。提问学生:“实事”指“求”指“是”指。师:客观事物之间,总是有规律可寻,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去“求”,怎样去“求”。今天,我们来共同复习《庖丁解牛》一文,再次感受一下“庖丁”的成功之道
(二)明确学习要求(小黑板展示)
1.熟悉课文。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庄子及《庄子》
3.正确理解课文寓意。
4.师生共同归纳文言现象。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正音。
将齐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找出来,共同纠正。
技盖至此乎?见其难为。行为迟肯綮大軱怵然
学生完成资料提供的拼音题。学生们齐读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1)完成资料提供的填空题
(2)学生读背
(3)检查:完成高考模拟题---五(1)题
(四)课文解读
1.文字疏通结构思路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一事一议的散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学生作答这件事是“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又是怎样写的?怎样议的'呢?
生描写了一个场面。师从几个角度正面描写解牛场面?生解牛时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师请同学完整翻译第一节。注意“所字结构”、倚、履、踦、向、中、乃、会。
《庖丁解牛》教案7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重要文言现象。
2、把握文章故事形象,理解寓言寓意。
3、正确评析作者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掌握文章重要文言现象。
2、把握文章故事形象,理解寓言寓意。
学习难点:把握文章故事形象,理解寓言寓意。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2、关于养生主
A.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B.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C.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D.原文前部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让同学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快乐着,成长着!
二、基础知识积累
1、字词正音及解释
踦騞卻窾綮
軱硎怵謋
2、文言基础知识
A.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③视为止,行为迟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2)乎
①技盖至此乎?②进乎技矣
③依乎天理④而况大軱乎!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然
①奏刀騞然②因其固然
③虽然,每至于族……④怵然为戒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虽然,每至于族
B.通假字
C.古今异义
D.词类活用
三、课堂探究
1、请分析文章第一段是从哪两个方面展示庖丁的技艺高超的?
2、联系文章第二部分(2、3自然段),思考庖丁为什么能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的呢?
四、总结提升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五、课堂检测读完本文,你收获了哪些启示呢?请撰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吧!
庖丁解牛《庄子》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字词正音及解释
踦yǐ(支撑,接触)騞huā(象声词)卻xì(同隙,空隙)窾kuǎn(空)
綮qìng(结合处)軱gū(大骨)硎xíng(磨刀石)怵chù(害怕,恐惧)謋huò(象声词)
2、文言基础知识
A.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B.通假字
C.古今异义
D.词类活用
二、课堂探究
1、请分析文章第一段是从哪两个方面展示庖丁的技艺高超的?
提示: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2、联系文章第二部分(2、3自然段),思考庖丁为什么能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的呢?
提示:A、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B、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C、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三、总结提升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提示:注意寓言的比喻义。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應該好好地收歛自己的態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還是容易受傷害的。
四、课堂检测
读完本文,你收获了哪些启示呢?请撰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吧!
提示:人们读书应当将精神状态调整到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不要刻意的为寻找知识而读书,也不要因为有什么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丧气。不论是刻意的寻找知识还是冥思苦想的试图去弄懂一些知识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会使人的精神变得紧张而疲惫,并且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谛。让精神顺其自然。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闲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到的,所以我们应顺虚以为常法,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享尽寿命。
《庖丁解牛》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
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重点:
1、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难点: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方法:
自主讨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读。
自读作业:
1、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
窾綮硎謋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3、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4、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5、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
《庖丁解牛》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眼光开掘其新义。
2、过程与方法:训练古文阅读能力;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反复实践的道理,并且从中获得感悟与启迪。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后得到的启示。教学难点:
对课文第三段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时候,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 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东施效颦”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三、知识积累
1、通假字 古今异义
2、虚词(1)为(2)乎(3)然(4)于
3、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省略句)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
4、积累文中成语
切中肯綮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5、翻译课文一二两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三四两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旧课
全班齐读课文,指名翻译开头两段。
二、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三、整体感知
提问:故事寓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庖丁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个怎么样的厨师? 这里的庖丁绝不是一般的庖丁,他是众多庖丁中的佼佼者,他高超的技艺曾让梁惠王赞叹不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庖丁解牛的精彩表演。一起朗读一、二段。
四、分析课文
学生朗读1、2段。
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庄子、梁惠王怎样评价庖丁解牛? 教师引导:庄子从那2个角度描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动作、声音)分析第1段:
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 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 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 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 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 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 界。
思考: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 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分析: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五、布置作业
思考第三段的结构层次。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分析
第三段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1、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2、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解牛的三个阶段。
3、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4、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
5、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
6、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思考:解牛讲究方法,庖丁讲什么方法呢? 臣之所好者,道也。
躲避矛盾,寻找部位 神遇 依乎天理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要依照牛的生理规律,顺其自然
思考:庖丁解牛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
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思考: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文惠君悟道: 在文段的结尾以及视频的最后我们都看到,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
养生(一切顺其自然)人世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象庖丁解牛一样回避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养生。
思考: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分析:以刀来比喻精神,保护刀的方法就是养生的方法。
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绝不勉强硬砍,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仍然锋利如新;养生的道理也是这样,只有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学生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学生交流、讨论,发言。教师从以下方面把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延伸:如果撇开庄子的本意,请你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其寓意(把它作为一篇独立的寓言去挖掘)
A、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B、实践出真知
C、小事可以悟出大道理
D、一切劳动都是美的,劳动可以得到享受 E、要避开矛盾 F、学无止境 G、要遵循规律 H、自信不可缺少
三、问题探讨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总结课文
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中的人生哲理。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这则寓言的寓意还有很多解读,留待我们同学日后在生活中逐步领悟。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及《拓展训练》。
板书设计:
庖丁解牛 庄子
⑴始解之时——目见全牛(不懂规律)⑵三年之后——目无全牛(认识规律)⑶方今之时——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牛体—(比喻)—社会 刀——(比喻)——精神
《庖丁解牛》教案10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难点: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串讲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字词正音:
yǐ踦(支撑,接触)騞huā(象声词)卻xì(同隙,空隙)窾kuǎn(空)綮qìng(结合处)
軱gū(大骨)硎xíng(磨刀石)怵chù(害怕,恐惧)謋huò(象声词)
二、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关于课文出处: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今天我们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
三、解题:
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四、串讲课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
接触的地方踩顶
奏刀騞然⑶,莫不中音⑷: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发出的响声进时发出的声音合乎音律合乎舞乐的节拍又合乎乐曲的节奏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第一句总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简要交代人物事件。
动作触(手按)、倚(肩靠)、履(足踩)、踦(膝抵)有条不紊,配合协调声音合乎音律,比喻“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由声音富有舞蹈节奏,想象动作之优美和谐。
在这里作者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写得简直如入化境,就十分自然地导入下面一段对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串讲课文第二部分,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串讲课文: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啊,太好了技术怎么到了这样(高超的地步)呢
盖同盍,何,怎么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喜欢(探讨)的是自然规律(这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
之:取独进:过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全牛整头的现在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视觉停止了,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按照牛的天然的生理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
天:天然理:生理结构卻:同隙:空隙导大窾:顺着窾:空然:样子,这里指结构
应为“未尝(碰)技经肯綮”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技应为“枝”,指枝脉经:经脉技经:脉胳相连的地方肯:骨间的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者
没有拿刀去碰脉胳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骨头,技术好的每年更换(因为)它是用刀割肉一般的砍骨头
族:众
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但口像刚从麻刀石上磨出的一样,那牛的骨节间隙没有厚度,把不的刀刃插入空隙的部分宽宽绰绰地它对于运刀很有回旋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之)止,行
因此(我的刀已经用了)即使这样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那地方下刀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线因此集中
戒同诫,警觉
为(之)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于)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动作缓慢轻地一声骨肉就分开了好像泥土散落在地上
站起来此四面看看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善刀而藏之。”
之:代解牛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擦试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懂得的道理了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点出寓意。
第2自然段,借文惠君的赞叹和提问,过渡下文。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总结下文)庖丁的观点。
他好的是“道”是指解牛规律,运用前后对照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掌握解牛之“道”的过程。
2.解牛的三个阶段勤学苦练的过程。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
3.良庖、族庖、自己的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
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都是先果后因
4.“视为止,行为迟”“怵然为戒”善于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这一段描写,可以说是对前面说理部分的一种补充。正因为庖丁爱好的是研究解牛的规律,而实际上已掌握了这一规律,所以解牛成功之后,既轻快,又自豪:“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里十分传神的神态描写,也正好与“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遥相呼应。
最后,文章以文惠君赞叹作结,既肯定庖丁言论的正确,又画龙点睛,点出文章主旨。
二、写作特点:
用细致生动地记叙和描写来阐明抽象的道理:
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
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三、文章的主旨: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三
《庖丁解牛》教案11
[教学目的]
一、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二、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并体悟作者的情感。
三、在朗读与解析中,认识如下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设想]
1、一篇课外自读课文,因而教学重点放在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在读后所能得到的启示上。
由于《庖丁解牛》的主题可以有二:一是庄子主观意图要阐发的“缘督以为经”的养生之道的思想;一是作为今天读者从中总结出的主题思想,即上述的启示。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的社会,动荡、复杂。因而他的政治思想、哲学观点也反映其复杂性;他的养生思想也如此,即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作为教学则应注重促进学生上进心,而且短短的一节课内,学生未必能理解其中道理。故对庄子要人们像庖丁那样找空隙下刀,避免来矛盾,逃避现实不让自己受损伤的苟且偷生的人生观,提出批判。并着重于从一则寓言中我们可受到启发,获取教益上从事教学。
2、学难点是文章的三个境界的理解。
庖丁学解中的头三年,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文章所创造的第一境界;
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游刃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极了、高级极了——第三境界。
庄周不愧为大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几百字内写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历程,写出了出语惊人的三个境界。用对话方式来写,从庖丁回答中得知。教学应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提醒学生学习注意。
3、教学方法:朗读与讨论并重。
4、教学用具:多媒体(或录音机)投影等。
5、教学时数:1课时。
6、预习(略)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庖丁解牛》,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自读程序及内容
一读
一字一词一句的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字词(预习中提出的),理会文义。
二读
整体阅读,理清思路。(思路体现在文章的段落层次中,文章的段落层次中又蕴含着思路。)
第一部分:(开头……乃中《经首》之会)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
第二部分:(从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结束)写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
三读
细细品读,体会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所给我们的启示,并对庄子人生哲学作粗略辨析:
庖丁解牛的场面:
庖丁解牛,文惠君观看。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并用两个拟声词:砉、騞,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的动作节奏感,刀锋所到异乎寻常。、
这段描写引人入胜,对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叙述抽象道理的依据。有之,才能使读者对庖丁的“经验之谈”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B.三个境界的理解:
文章从文惠君赞叹询问引出庖丁回答的一段话,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先总括一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然后分述原因和过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话作结,环环相扣,十分紧凑。并由之反映庖丁解牛三个境界,使我们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a.以“刀”贯穿全文:
奏刀——释刀——更刀——动刀——提刀(神态)——善刀、藏刀(精心),写出庖丁深得解牛之道,从而突出了中心思想。
三个境界的分析:(见教案关于“教学难点”内)
第一境界:(三年内)始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
这是积累上热知阶段,也是专心致志于学习解牛阶段,反复实践的阶段,通过“更刀”的过程。是认识阶段。
第二境界:(三年后)庖丁解牛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就可以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第三境界:
1.娴熟的技艺来自“依乎天理”,故能“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仍“新发于硎”这也用一个角度表现出他解牛技艺的“游刃有余。”
3.庖丁的解牛从不掉以轻心,每次都如此。“每至于族,吾见
其难为,怵然为戒,应乃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说明他真的是“道也,进乎技矣”。
c.由学生自己谈实践出真知等体会。
例:1胸有成竹。
2现代人弹钢琴。
3学习外语。
4练习射门……
引导学生抓住“熟能生巧”,“反复实践”、“积累经验”、“认识并掌握规律”等来谈,只要这样做了,就能够与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四读
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并能琅琅上口。(文言文学习应该注重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
A.成语解释:
1、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1. 2、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4、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B.翻译句子: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手之所触”等句均由指示代词“所”加动词“触”等形成名词性词组,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意为“接触的地方”。“手”为句中定语,“之”是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从未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尝,动词、试,这里可作“碰到”、“接触”之意。技经肯綮是“尝”的宾语,这里提到动词“尝”的前面,“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必有余地矣:
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恢恢宽绰的样子;乎,形容词尾;“其”,代词,代上文的“间”。)
怵然为戒:
怵然,害怕的样子,等到于说小心翼翼也。(戒,警惕;为(wèi)介词,后面肯略了宾语“之”字,下面“为止”、“为迟”皆同。)
C.概括本文主题
明确: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车船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
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D、读中体会本文描写细致生动,语言富有表现力的写作
特点,体悟作者善于把哲学思想和文学想象巧妙结合的用心:如技与道;目有“全牛”和目无“全牛”;“官知”与“神欲”、“无厚”与“有间”几组相对的哲理性概念,把读者思想引向深入,而“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的比喻,“良庖”、“族庖”间的对照,“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夸张,“踌躇满志”的精神描绘又使得想象力充分展示,把庖丁解牛的故事讲得妙趣横生。这是一篇难得的独具风格的哲理散文。
五读
扩展阅读
1、作者简介(略)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
2、充短文片断,了解庄子思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列近名,为恶无近利。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养亲,可以尽年。
3、你读《庖丁解牛》的感受。(课外作业)
三、总结:(略)
(见四读、五读)
附板书设计:
庖丁解牛《庄子》哲理散文
一个场面描写:
解、触、倚、履、踦、 (动词)
砉、騞(似声词)
《桑林之舞》、《经首》之会(比喻)
二个部分段落大意:
1、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反映其技艺高超。
2、记叙文惠君与庖丁对话,表现庖丁的三个境界
三个境界展示:
第一境界:所见无非全牛。 (三年内)
第二境界:耒尝见全牛也。 (三年后)
第三境界:神遇—目视;官知—神欲。 (十九年后)
《庖丁解牛》教案12
1.寫出本文的體裁和主旨。(4分)
2.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文惠君曰: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以上兩段文字與全文結構有何關係?試分別說明之。(4分)
3.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表現出怎樣的姿態和節奏,使文惠君讚歎不己?(4分)
4.庖丁解牛技術的養成可分為哪三個階段?(6分)為甚麼說庖丁解牛的方法最符合本文的主旨?(6分)
5.族庖、良庖、庖丁用刀的結果反映出他們解牛的方法有甚分別?(6分)
6.莊子於庖丁解牛一文中,運用了哪些方法說理?試各舉一例以說明。(6分)
a)層層遞進
b)善用比喻
c)善用對比
7.指出以下句子運用了何種修辭技巧:(4分)
a)謋然已解
b)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c)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d)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8.文中的刀、牛、解牛各比喻甚?(3分)用牛還是刀來寄託寓意,較符合莊子的原意?為甚?(4分)
9.解釋以下畫上橫線的字詞:(8分)
a)吾生也有涯
b)可以全生
c)族庖月更刀
d)每至於族
e)躊躇滿志
f)遊刃有餘
g)善刀而藏之
h)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8、《庖丁解牛》导学案
《庖丁解牛》
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庄子及《庄子》;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3、领会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庄子,名,时期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并称为“ ”。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解题庖:丁:解牛: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三、展示预习成果
1、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字词正音及解释。踦騞卻窾綮軱硎怵謋
3、划分层次,归纳大意。共4段,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4、课堂展示你所归纳出的文言知识点。(通假字、一词多义、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探究案
1、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梁惠王怎样评价庖丁解牛?
2、深层分析庖丁解牛三层境界。
3、庄子所要阐述的首先是养生之道,那么由解牛之道引发了怎样的养生之道?
4、庖丁解牛之道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结合生活实际)
训练案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不责碎玉吏韩魏公在大名①,有人献玉盏两只,表里无瑕,世之绝宝也。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酌酒对客。俄为一吏触倒,玉盏俱碎,坐客愕然,吏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亦自有数,吏误之,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叹服。”
【注释】 ①大名,地名,北宋时大名府又称北京。
翻译全文:
《庖丁解牛》教案13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大意,积累词语。
2、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及方法,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大意,积累词语。
2、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及方法,探讨作品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知识填空:
1)()丁解牛
2)目无()牛
3)()刃有余
4)()()满志
二、导入:
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下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给了一块能够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这天我们就一齐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三、了解庄子及庄子养生主:
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养生,保养生命;主,道理,方法,或精神。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
而知也无涯②。
以有涯随无涯③,
殆已④;
已而为知者⑤,
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
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
能够保身,能够全生⑧,
能够养亲⑨,
能够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那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那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状况。
⑥近:接近,那里内含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应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能够护卫自身,就能够保全天性,就能够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能够终享天年.
三,进入文本体会文本的魅力
1:翻译《庖丁解牛》。
2:用自己的话讲庖丁解牛的故事。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由解牛之道探究养生之道
教学过程:
一,欣赏“解牛之美”
○1划出文中描述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贴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二,探讨解牛经----生读第三段
庖丁是如何到达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2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
起初的迷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继而的执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最终的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探究: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不懂规律固执蛮干,容易受到伤害。
遇到事情不明白变通,也容易受到伤害
四,合作探究: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注意寓言的比喻义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應該好好地收歛自己的態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還是容易受傷害的。
五,由庄子的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哲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能够保身,能够全生,能够养亲,能够尽年。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能够保护生命,保全天性,能够养护身体,能够享尽天年。
告诉我们:人们读书应当将精神状态调整到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不要刻意的为寻找知识而读书,也不要因为有什么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丧气。不论是刻意的寻找知识还是冥思苦想的试图去弄懂一些知识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会使人的精神变得紧张而疲惫,并且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谛。让精神顺其自然。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闲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到的,所以我们应顺虚以为常法,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享尽寿命。
六,延伸拓展:
读庄子的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启示?生写100字左右的启示。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识世界,天真单纯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黑白颠倒,混淆是非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茅塞顿开,反璞归真
一,青少年时期:学习阶段,懵懂迷茫。
二,中壮年时期:工作阶段,技艺纯熟,成竹在胸。
三,老年时期:退休时期,顿悟时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
起初的迷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继而的执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庖丁解牛》教案14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词句。
2.诵读课文,研读文本,理解寓言的寓意,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词句。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释义:
足之所履:lǚ(踩)膝之所踦:yǐ(支撑,接触)莫不中音:zhòng(合乎)
批大卻:xì(空隙)导大窾:kuǎn(空)族庖月更刀:gēng(换)
新发于硎:xíng(磨刀石)怵然为戒:chù(害怕,恐惧)肯綮:qìng(结合处)
2.作家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3.出自本课的成语典故:
(1)游刃有余:厨师把整个的牛分割成块,技术熟练,刀子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着,没有一点阻碍。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2)目无全牛: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3)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4)深中肯綮(shēnzhòngkěnqìng):必要分析深刻,能击中要害,或能说到点子上。肯綮:书面语,名词,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事物的关键。
【文本研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目是何意思?
庖,厨师。丁是他的名字。解牛,分割牛、宰牛的意思。
2.故事寓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庖丁是个怎么样的厨师?
这里的庖丁绝不是一般的.庖丁,他是众多庖丁中的佼佼者,他高超的技艺曾让梁惠王赞叹不已。
(二)再读课文,粗通大意
1.划出文中1.2段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庄子从那2个角度描写解牛的精彩表演?
动作、声音
2.庄子、梁惠王怎样评价庖丁解牛?
庄子评价:庖丁解牛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是那么的和谐,他的动作就象《桑林》的舞蹈一样优美,他的声音又和《经首》一样有节奏,看他表演真是一种享受啊。
梁惠王:善哉!技盖至此乎?——可见庖丁解牛技术高超啊!
(三)三读课文,精通义旨
1.在文段的结尾以及视频的最后我们都看到,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
养生(一切顺其自然)人世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象庖丁解牛一样回避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养生。
2.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读到那些人生道理呢?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问题探究】
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促使庖丁成为“名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1.解牛讲究方法:躲避矛盾,寻找合适的突破口,神遇,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要依照牛的生理规律,顺其自然。)
2.“求道”的远大目标,不畏艰难,目标高远: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正是因为庖丁10几年艰苦的奋斗,才有了他如此高超的技艺,成为一代“名庖”。
【课时测评】
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①依乎天理(古义:形容词(属性词)+名词,生理上的天然结构。近义:名词,宋代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今义:名词,天然的道理。)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古义:副词+动词,没有尝试,不曾试过。今义:副词,未曾;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没”相同,但口气比较委婉。)
③因其固然(古义:形容词(属性词)+名词,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④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连词+代词,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⑤视为止,行为迟(古义:名词+连词,动作因此。今义:名词,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⑥所见无非牛者(古义:副词+副词,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3.通假字
①砉然向然(向,通“响”)
②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
③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④技经肯綮之未尝(技,应是“枝”字,指支脉)
4.重点虚词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一个是动词,解,下刀;后一个是介词,因。)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介词,因。)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介词,因。)
(2)乎
①技盖至此乎?(语气词,表疑问,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介词,到。)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介词,表凭借)
④而况大軱乎!(语气词,表感叹,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到。或说动词后缀)
5.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岁,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年,年年)
族庖月更刀(月,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每月,月月)
6.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
(2)如土委地(省略句,“委地”中间省略介词“于”)
(3)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介词“为”的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
(4)技经肯綮之未尝(倒装句,动宾倒装,结构助词“之”帮助宾语前置)
(5)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倒装句,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6)合于《桑林》之舞(倒装句,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7.翻译语段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8.达标检测
问题一:字音:
踦____(支撑,接触)
騞____(象声词)
卻____(同隙,空隙)
窾____(空)
綮____(结合处)
軱____(大骨)
硎____(磨刀石)
怵____(害怕,恐惧)
謋____(象声词)
问题二:分析文本
解题:庖,。丁,。解,。
问题三: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问题四:庖丁高超技艺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技艺怎样?说说你的体会。
始解之时——(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认识规律)
方今之时——(运用规律)
问题五:庖丁技艺高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六:没有掌握解牛规律的厨师又是什么情况呢?
问题七: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八:庄子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作这样的一则寓言故事,仅仅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这么一个技艺高超的杀牛师傅吗?
问题九:这个寓言给了你什么启示?(这则故事除了养生之道外,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问题一答案:yǐhuāxìkuǎnqìnɡɡūxínɡchùhuò
问题二答案:略
问题三答案:一个解牛技艺娴熟高超的庖丁形象。
问题四答案:目见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问题五答案: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掌握了解牛的规律
问题六答案:遵循“道”和不遵循“道”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通过对比,强调了遵循“道”
问题七答案:其一,探寻“道”。“臣之所好者道也
其二,遵循“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尊重事物的规律
其三,谨慎的态度。“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问题八答案: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相似之处。庄子想借这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养生之道。
问题九答案: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步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庖丁解牛》教案15
教学目标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难点、重点
1、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读。
自读作业:
1.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
窾綮硎謋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一)解题:关于“养生主”的理解
1、“养生”二字连续,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续,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二)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三)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四)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1、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2、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2)长期的探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补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3)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探究: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不懂规律固执蛮干,容易受到伤害。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也容易受到伤害。
(五)难点讲解
1、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注意寓言的比喻义。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满意足的同时,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则还是容易受到伤害的。本文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学习此文,我们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如何由庄子的“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哲学。
提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庄子哲学告诉我们:人们读书应当将精神状态调整到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不要刻意的为寻找知识而读书,也不要因为有什么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丧气。不论是刻意的寻找知识还是冥思苦想的试图去弄懂一些知识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会使人的精神变得紧张而疲惫,并且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谛。让精神顺其自然。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闲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到的,所以我们应顺虚以为常法,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享尽寿命。
【《庖丁解牛》教案】相关文章:
《庖丁解牛》教案02-13
《庖丁解牛》教案(精选15篇)05-09
《庖丁解牛》教学反思02-19
《庖丁解牛》读书笔记01-28
《庖丁解牛》读后感04-30
庖丁解牛读后感04-28
《庖丁解牛》读后感07-19
庖丁解牛读后感04-11
庖丁解牛读后感 9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