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四年级教案

时间:2024-07-26 11:21:53 教案 我要投稿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应用题四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的基本步骤,掌l握列方程解答两步简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审题的解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出示《今天我当家》录像

  ①、(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用零花钱中的20元买一份礼物送给妈妈,剩下60元捐给希望工程。)

  2、指名说出储蓄罐里已经积了多少元钱。

  3、让学生说出解法。(算术解、方程解)

  4、导人:怎样列方程来解答步数较多的应用题呢?。

  5、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1、出示录像

  ②、(今天正好又是星期天,爸爸说,该由我当家,让妈妈好好休息。早上,我煮好牛奶,拿着爸爸给我当家的钱就上街买了三个特香包,每个4元,还剩下98元。你猜猜,我爸爸到底给我多少钱当家呢?)

  2、学生列方程解答。

  3、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原有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剩下的钱数。

  解:设给我x元钱当家。

  x —4×3=98

  x —12=98

  x =110

  答:给我110元钱当家。

  4、检验。

  把x=110代入原方程,左边=11o—4×3×4=110—12=98,右边=98,左边=右边,所以x=110是原方程的解。

  5、出示录像

  6、让不同列法的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7、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8、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

  1、张艳从食品橱里取出3袋面粉包饺子,用去1.2千克,还剩0.3元千克,每袋面粉多少千克?

  2、张艳把8朵鲜花插到花瓶章中,这时爸爸捧回2束同样朵数的笔鲜花,现在一共有20朵,爸爸问:我捧回的鲜花每束有多少朵?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后列出方程。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有什么收获?

  五、开放性练习

  出示录像④。

  (忙了一整天,一顿丰盛的晚餐总算准备好了。我数了数钱,还剩下才46元,于是来到水果摊前,看到苹果j每千克5元、梨每千克4元、草莓每1千克8元、桔子每千克3元。可我犯难了,除了买水果外,还得留下18j元买生日蛋糕。)小组讨论,汇报可以怎么买。

  六、作业

  课本第78页第2.3两题。

  教学设想

  国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习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改革例题呈现方式,增大学生探索空间。

  数学的学习不应成为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而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基此认识,我们把要讲解的例题变成适合学生探究瓶的`素材,呈现出真实的有探讨价值的实际生活问题情境,以《今天我当家》中的上街购物用钱找钱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2、突破练习常规作法,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现代的数学教育观认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学数学,不同的学生要学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数学。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为此,我们打破传统教学的"巩固练习"常规,把数学教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提供具有一定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情境,给学生的求异思维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o采取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方式,面向全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优化数学建模过程,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以真实生活的原型进行数学建模,通过建模解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在视听采顿有关数据中掌握多种类型的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将应用问题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从己知的数量关系推理、联想、判断出属于哪类问题,如本节课的开放性练习,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之后,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答纯数学问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在获取问题信息、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数学答案,然后再把数学答案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即引导学生解模的过程正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深刻性、灵活性、多样性。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上述要求的同时,还注意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把课堂知识引向广—阔社会,引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中获得信息,体验情感,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学会理财,学会当家作主。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2

  教学内容:三步计算应用题--教材第18-19页例5,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五1-2题。

  教学目的:

  1.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4.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22=45÷(3+2×6)=

  168-17×4=100-100÷5×3=(100-100÷5)×3=

  2.复习题: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利用转板改复习题为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6.小结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只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而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巩固发展

  1.做一做第2题、第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五、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计算应用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只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练习五第2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4 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相遇问题,初步认识相遇问题求路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用不同方法解答,并认识两种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 i

  教具准备:

  男学生和女学生的人像、学校图片,复习题的问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做第36页复习题。

  小黑板出示。

  让学生依次提出问题,老师用卡片贴出问题卡片,并让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结合前两题解答提问:

  前两题是已知两个什么数量,可以求什么问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的?

  结合第(3)题解答说明:

  第(3)题求的是两人每分行的总米数,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两人的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1

  追问:什么叫做两人的速度和?第(3)题小明和小芳的速度和是多少?

  2.演示相遇问题。

  我们过去已经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今天开始,我们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问题。现在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一段路程,两名学生同一时间从路程的两端出发,(演示)这叫“同时出发”;(板书:同时出发)面对面走来,(演示)这叫做“相向而行”;(板书:相向而行)(继续演示)请大家看,两人在途中怎样了?(板书:相遇)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两名学生从两地怎样出发的?是怎样行走的?结果怎样了?

  说明:像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结果在途中相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两个物体运动中的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评析:先通过演示明确相遇问题里物体运动的特点,可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学习下面的例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同时贴出男、女学生人像和学校图片。

  提问:从图上看,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他俩的行走有什么特点?在哪里相遇?

  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在线段上表示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表示出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是哪两部分路程的和?求两家相距的米数就是求什么?

  要求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要先求什么?这道题要分哪几步来做?

  让学生在课本上先分步列式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同时指名两人板演,分别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

  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

  (2)教学第二种解法。

  提问:按照刚才的复习题,根据题里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可以求出怎样的数量?线段图上指的哪两部分的和?

  (用红色在线段上表示)他们经过4分相遇,两人4分走的路程就是几个这样的速度和?(用手势在图上表示)

  按照这样的分析想,要求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就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让学生在课本上先分步列式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与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提问:这里第一步求的什么?第二步为什么乘以47这样解答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板书:速度和x时间=路程)

  指出:速度和是两人每分一共走的路程,乘走的时间,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速度和,这样就可以求出两家相距的米数,也就是路程。

  (3)解法比较。

  想一想,这两种解法各是怎样的数量关系?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2.小结。

  这里第一种解法是先算每人4分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人一共走的路程;第二种解法是先求每分的速度和,再乘以时间就是两人4分一共走的路程。两种解法的算式正好符合乘法的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题。

  学生读题。

  提问:第一种解法可以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第二种解法可以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

  指名两人各用一种方法解答,其余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在练 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2.做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这里的题目和刚才做的有什么地方不同?从图上看,求两人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根据线段图上表示的题意,求两人4分所走的路程和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是相遇问题里求什么的应用题?(接相遇问题板

  书:求路程的应用题)怎样解答相遇问题求路程的应用题?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家庭作业:练习八第4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4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教材第20-21页练习五3-8题与15。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4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计算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法都对不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如果没有不同的解法,教师可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找出另一种解法,集体讨论、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5题。

  先请一位学生读题,说一说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要想求出平均每人做几朵花,先要求出什么?(先要求出两个班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能不能直接求出两个班一共做了多少朵花?(不能。)

  还要先求出什么?(先求出二班做花的朵数。)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注意发现和鼓励学生想出的不同解法。

  3.做练习五的第6题。

  教师可出示第6题的挂图: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教师借助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楚“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同的方向出发。”是什么意思。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接着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要想求出2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先要求出什么?(先要求出甲、乙2小时后各行了多少千米。)

  能不能直接求出?(不能。)

  还要先求出什么?(先求出乙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多少。)

  那么,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20×3×2-20×2=80)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提问: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可以先算出什么,再算出什么?

  引导学生想出可以先算出甲、乙二人每小时相距多少千米,再算出2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

  教师让学生自己试着列式计算。(20×3-20)×2=80

  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师提出问题:上面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一些呢?(第二种解法更简便一些。)

  二、增加条件的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7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怎样列式计算。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这是一道需要几步计算的应用题?(两步。)

  你能改变题里的条件,使它变成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吗?

  教师要求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改。引导学生想出只要把原题中的一个直接条件变成间接条件就可以了。(例如:把“五月份生产了2199件”改为“五月份比四月份多生产359件”或者把“四月份生产了1840件”改为“四月份比五月份少生产359件”。)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改成的三步题,在自己的作业本上解答出来。解答之后,可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做练习五的第8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教师可出示这一题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确:这是一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想求出扩建以后的操场面积,应该先求出扩建以后操场的长和宽;要想求出扩建以后操场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只要用扩建以后的操场面积减去扩建以前的操场面积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第15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试着编题、改题。首先编一道完整的一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之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加条件、改变条件的叙述方法、改变问题等,把这道一步应用题改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改编成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如两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一辆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这辆汽车比自行车平均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三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一辆自行车4小时行60千米。这辆汽车比自行车平均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三、作业

  练习五的第3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上的例4,完成“做一做”中第1-3题和练习四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做练习四的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4,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要求的是什么?给出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综述: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看到:要求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需要知道两个条件。但是,所需的两个条件不只一组,可以有两组。有哪两组?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把两组条件分别写在黑板上两个算式的下面: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

  第一队每天第二队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修了几天?

  修多少米?修多少米?一共多修多少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而且这两种解法,不但方法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应该掌握这种解法。我们平时在解题时,要注意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16页上“做一做”的第1、2、3题。

  第1题,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纠正。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5、6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练习十六第5—1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和乘、除法的有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些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乘、除法简单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些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计算、判断

  1.口算。

  练习十六第5题。

  2.练习十六第6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小黑板出示第6题。学生口答练习情况

  说明第(1)、(3)、(4)题为什么是错的。

  3.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

  (1)一个数的.5倍是65,求这个数。

  (2)128比一个数少28,这个数是多少?

  (3)45乘以某数得180,求某数。

  老师板书。要求学生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后,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让学生说明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

  指出: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题时,要先用x表示未知数,再根据题意表示的数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二、应用题练习

  1.根据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学校里女老师的人数是男老师的4倍。

  男老师有工人。

  女老师有68人,(2)水果店里苹果的箱数比梨多24箱。苹果有72箱,梨有x箱。

  (3)一个长方形长8米,宽x米,面积是48平方米。

  (4)学校有12行柳树,每行x棵,一共96棵。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结合提问列等式时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里四道题,都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

  指出:列等式时,都要先想题里的数量关系式,再按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

  2.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这道题是分哪几步做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步?

  3.练习十六第8~10题。

  说一说每道题中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列含有未知数省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用这样的方法解答应用题,先要用j表示题里的未知数,再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然后求出未知数j是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8—10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第7页“做一做”,练习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2、指导学生试算,感知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2、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81÷2716×5×4(25×3-15)÷5

  2、口答下列各题(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使学生感知到,利用“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这个已知条件,既可求出“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又可求出“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已知条件既能与人数相联系,又能与天数相联系o)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组织学生讨论:例1与刚才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两道复习题,思考:要想求出5人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

  (4)、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画出线段图(学生先汇报哪种,教师就先画哪种)。根据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回答:要想求5人4天编多少个,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小标题。再引导学生分步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形成板书:

  1个人1天编16个5个人1天编?个5个人4天编?个第一种解法:

  ①5个人1天编多少个?

  16×5=80(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1个人1天编16个,1个人4天编?个5个人4天编?个

  第二种解法:

  ①1个人4天编多少个?

  16×4=64(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64×5=320(个)

  (两次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初步感知理解。)

  (5)、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在书上第6页和第7页的空处填空

  指名同学板演列综合算式、解答的过程。

  第一种解法:16×5×4

  =80×4

  =320(个)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第二种解法:16×4×5

  =64×5

  =320(个)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6)、对比两种解法,讨论: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点是什么?

  (7)、教师归纳小结: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求5人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结果既与人数有关,又与天数有关。解答时,可以先从人数人手求,也可以先从天数人手求,两种方法都正确,我们都应该掌握。

  3.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

  先读题,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同桌讨论,要想求3台8小时铺路多少平方米,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请同学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第1-3题。

  2.补充条件或问题,并口头列两种算式。

  3.依照练习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编题,要求数目尽量小一些,能直接口算出结果。编完后请其他组同学口头列式解答,并当场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总结,指明这节研究的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连乘应用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4、5题。

  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8

  教学内容:教材14页例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引出新课,运用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新知。

  2.引导学生试算,掌握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确定求某个问题需知道哪两个直接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

  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2.改(3)为下面习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和四

  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缺少什么条件?

  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列式,分步解答。

  (二)探究新知

  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

  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3: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改变。)

  (2)、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三年级有多少人?四年级有多少人?

  (3)、让学生自己解答。

  (4)、想一想,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四第1、2题

  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

  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二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3题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

  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示例题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

  讨论题:

  (3)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引导概括

  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

  5、板书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17×4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求平均数是统计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老师从海盐来,到了咱们嘉兴以后,老师想带点咱们嘉兴的土特产回去,想送给海盐的老师尝尝,你们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一下咱们嘉兴有哪些土特产,(......)。咱们嘉兴的土特产还真多......

  一、谈话引入:

  教师刚买好了些五芳斋粽子,想送给两位老师,但感觉买的太少了,于是又去买了些。

  二、概念建构:

  1、感知:

  但是没注意,买的只数不一样,12只,8只。后来一想,要送给两位老

  师同样多的粽子,所以请同学们帮个忙,想个办法使两人收到的粽子同样多。

  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移完了是怎样的?

  老师操作,并问:这个别10是它们的什么数?(......)

  师:象这样通过移多补少,使不相同的几个数变的同样多,同样多的那

  个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好不好!

  揭题:“平均数”。

  ☆每次来到咱们嘉兴,总回想起我第一次来的情景,那次我才上一年级,我爸爸带我去公园,竟然没让我买全票,后来我才知道,原来120厘米以下不用买全票的,你们现在应该很高了吧!

  2、拓展:

  ①师: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有多高?是多少厘米?

  ②这么多同学愿意讲啊,我们抽一组,共请五个人。

  ③请生报身高,教师扳书。

  如:128、132、137、138(135)

  ④有135的同学吗,添上括号中的数。

  ⑤现在我们请这五位同学站到屏幕上来,请你观察一下,板书:“观察”,最高的是(),最低的是(),你能估计一下这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吗?。板书:估计。

  ⑥可以先和旁边同学说说看!

  A、请几名同学猜。

  B、你是怎么想的。

  C、那么这五名同学确切的平均身高到底是多少呢?

  D、那么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就按你想出来的办法办)。

  ⑦请生计算好后问:是多少厘米?(问2-3个同学),请生肯定计算结果。

  A、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果的?把你的想法告诉旁边的同学。板书:交流。

  B、请一生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补板书:“求”,使之变成“求平均数”)

  C、和这几位同学想法不一样的有没有?如结果一样,那么你是怎样想的?

  D、134是这位同学(最高的)的身高吗?是不是那么同学(最低的)的身高啊!那么是什么的高度啊!(是他们的平均身高)

  ☆过渡:咱们这五位同学的平均身高可真高啊,比咱们海盐的同学的平均身高要高,我就了解到刘波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三、情境辨别:

  情境一刘波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35厘米。(平均身高只是个代表数,他的实际身高并不知道,可能比135高,也可能低,也可能正好。)

  1、把你的想法说给旁边同学听。

  2、会是怎么样的?请生回答。我们来听听他的想法。(三个)

  3、你们认为在这几个同学中那位同学的说法更全面些?请生评价。

  4、有不同想法吗?

  5、用手势表扬。

  ☆过渡:我们那里还有一位同学叫杨杨,(出示情境二)

  情境二杨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不是40厘米,刘波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不是135厘米,所以杨杨要比刘波高。(不一定,可能高,可能低或相等。)

  1、把你的想法和旁边同学说一说。板书:讨论。

  2、请生回答(3个)。你们听清楚了他的想法吗?

  3、同学评价。

  4、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谁也能说说看。

  5、如一开使声的回答比较好,也要再请几个学生来讲。

  6、如果你跟杨杨比谁高呢?

  ☆过渡:杨杨同学很喜欢游泳,有一次他去游泳池学游泳:(出示情境三)

  情境三一个游泳池的平均深是120厘米,杨杨身高是140厘米,他想在这个游泳池里学游泳,很安全不会有什么危险。(不一定,如果在深水区,也许就有危险,安全比危险大可能性要大。)

  1、你们去过游泳池吗?

  2、让去过的同学讲一下平均水深是什么意思!

  3、相互讨论。

  4、发表意见(3个)。

  5、浅水区也要注意安全。

  四、实际运用: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感受到了平均数的含义,而且还回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你们觉得除了解决以上问题以外,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1、请生举例。

  2、如1--3月平均每月的家庭收入

  1--3月平均每月的家庭用水等。

  3、请生列式口答。

  4、①师:教师也收集一写数据,发现第一季度老师家用电情况如下:一月份20度,二月份96度,三月份102度,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算算老师家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的用电量是多少,好吗?

  ②学生计算汇报。

  ③现在,如果让你来预测一下四月份的老师家的用电情况,你觉得可能回是多少度?说说你的想法。

  ④生交流。

  ⑤汇报: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的?为什么这样估计?

  A、前3个月的代表性数据。B、今后的发展趋势

  ⑥如果每度电是5角钱你觉得老师四月大约该安排多少钱付电费呢?

  (可能有生说天渐渐热了,用电量会增长)。(机动)

  五、自主评价: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参与的很热烈,你们觉得老师与同学的这节课完成的怎么样?你有没有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人家评分的场景?那么请你给我们这节课打个分,并把它写在纸上。(100分制)

  教师板书学生的打分。

  ①师:那么我们这节课到底是几分啊?

  这么多同学打分,那我们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啊?怎么办?

  生答:计算平均得分。

  ②教师巡视。

  ③可能出现两种解法,同时板书。讨论:他们那里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呢?而且要加上算法指导,为何除以5的原因。

  ④生汇报交流,(离平均数误差太大)(和你比较好就打高分)(不好就打低分),要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

  六、小结收获:

  我们要谢谢打高分的同学,他给了我们大家鼓励。也要谢谢打低分的同学,他对我们要求比较高,鞭策我更努力提高水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师: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们学会的?......

  学生介绍。(观察、估计、交流、讨论)

  师:有困难时,同学间相互商量也是一个好办法。还有什么问题吗?

  七:课外实践:(机动)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9-11页的内容,练习三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三)通过对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对比,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在联系及互逆关系。

  (四)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是重点,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互逆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4米布,5台8小时可以织多少米布?(用两种方法解答。)

  2.全班同时口算:

  24×5×835×2×918×2×564÷8÷4120÷6÷4160÷5÷8

  订正第1题时,说出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改为: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布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1)观察、比较,例2与复习题有什么联系?

  (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看出:复习题中的条件是例2的问题,复习题中的问题是例2的条件。)

  说明这两种应用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

  每台8小时织?米

  5台8小时织160米

  每台每小时织?米

  (3)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根据题意,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出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再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4)怎样分步列式计算?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①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

  160÷5=32(米)

  ②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32÷8=4(米)

  (5)你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独立做在本子上)

  160÷5÷8(每台8小时)

  =32÷8(每台1小时)

  =4(米)

  答: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布。

  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

  (6)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要先算什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条件和问题?

  小组讨论,阅读课本第10页。

  在讨论、自学的基础上,把分步列式的标题填在书上,并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集体交流说思路。

  160÷8÷5(5台1小时)

  =20÷5(每台1小时)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

  3.师生共同总结。

  (1)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今天学习的是连除应用题。)

  教师把“连除”二字板书在课题的前边,即连除应用题。

  (2)通过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这道题,你发现这类连除应用题有什么特点?(题中的160米既与5台织布机有关系,也与8小时有关系。)

  教师总结概括:

  这类连除应用题的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化的量有关系,是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同学们所说,160米既与5台织布机有关,也与8小时有关系,因此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既可以先求每台8小时织多少米,又可以先求5台1小时织多少米。由于思路不同,就有不同的解答法,重在分析数量关系。

  4.对比。

  (1)1辆汽车1天运货20啊,4辆汽车5天运货多少吨?

  (2)4辆汽车5天共运货400吨,1辆汽车1天运货多少吨?

  同学们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二人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订正:

  (1)20×5×4(2)40÷4÷5

  =100×4=100÷5

  =400(吨)=20(吨)

  (两道题的区别:(1)题是连乘应用题,(2)题是连除应用题。这两道题又有内在联系,(1)题的已知条件是(2)题的问题,(1)题的问题是(2)题的已知条件。)

  教师进一步明确说明:连乘和连除这两种应用题是互逆关系,应用这种互逆关系,可以对应用题进行检验。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计算基本题。

  (1)3辆汽车4次可以运288筐苹果,1辆汽车1次可以运多少筐苹果?

  (2)光明中学的团员平整操场,35人3小时平整了1260平方米,平均每人每小时平整多少平方米?

  2.叙述条件有变化。

  一份稿件共960页,8个打字员共打12小时才完成,平均每个打字员每小时可以打字几页?

  3.改编题。

  每只鸡每天吃饲料4500克,照这样计算,6只鸡5天吃饲料多少千克?

  把上题改为用除法解答的应用题。

  4.变化提高题。

  4台碾米机3小时可以碾米4800千克,1台碾米机8小时可以碾米多少千克?

  (提示:要求1台碾米机8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求出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

  四、作业

  练习三第1~5题。

  附板书设计:

  连除应用题

  例2: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160米布,对比(1)1辆汽车1天运货20吨

  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照这样计算,4辆汽车5天运货多少吨?

  每台8小时织?米20×4×520×5×4

  =80×5=100×4

  5台8小时织160米=400(吨)=400(吨)

  每台每小时织?米答:4辆汽车5天运货400吨。

  (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对比(2)4辆汽车5天共运货400

  (2)每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吨,平均1辆汽车1次运货多少吨?

  32÷8=4(米)400÷4÷5400÷5÷4

  综合算式:=100÷5=80÷4

  160÷5÷8=20(吨)=20(吨)

  =32÷8答:平均1辆汽车1天运货20吨。

  =4(米)

  答: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布4米。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1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解答应用题的-般步骤,提高脱式记算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有的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有没有简便算法。)

  2.让学生做教科书第188页第(九)栏的口算题(直接写得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教师:“四则运算指的'是哪些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哪些是第一级运算?哪些是第二级运算?“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三条规定。)

  2.做教科书第151页第1题。

  先请四名学生说出这四道混合运算式题应当按什么顺序计算,再让全体学生在练习本上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错误,注意纠正。

  三、复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151页第2题,教师巡视。做完后,请-、两名学生说一说这道题要用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复习应用题

  1.教师:“解答应用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中,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指名学生简单地说-说。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151页第2题。教师巡视,要求学生用最近新学的方法写出检验过程(即把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往回倒推的方法检验)

  3.请三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并画出线段图。然后,结合线段图逐个分析这三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归纳:“这是有关联的三道题,最后要求的问题是柑同的,第一个条件也都相同,只是其余的条件不同。有的可以直接算出答案,有的需要先算一步才能求出解答最后问题的条件,有的需要先算两步才能求出解答最后问题的条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通过画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找到正确的解答步骤。解答以后,还要进行检验。通过以上的检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三道题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六的第1-5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2

  教学内容:教科书6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

  (2)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

  (2)例1与刚才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想求出5人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

  (3)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在上图的基础上,画出线段图。根据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指名板演,形成板书:)

  第一种解法:

  ①5个人1天编多少个?

  16×5=80(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第二种解法:

  ①1个人4天编多少个?

  16×4=64(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64×5=320(个)

  (5)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在书上第6页和第7页的空白处填空。指名同学板演列综合算式解答的`过程。

  第一种解法:

  16×5×4

  =80×4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第二种解法:

  16×4×5

  =64×5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4)对比两种解法,讨论: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点是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求5人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结果既与人数有关,又与天数有关。解答时,可以先从人数人手求,也可以先从天数入手求,两种方法都正确,我们都应该掌握。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第1~3题。

  2.补充条件或问题,并口头列两种算式。(投影出示)

  3.诊照练习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编题,要求数目尽量小一些,能直接口算出结果。编完后请其他组同学口头列式解答,并当场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总结,指明这节研究的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连乘应用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4、5题。

  板书设计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3

  教学内容:三步应用题--教材第14-15页例3,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四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三步应用题,掌握它们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一个已知条件和问题,口头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列式解答。

  ______,2小时行多少千米?

  有两辆汽车运货,每次______,一共运多少吨?

  ______做40道数学题,需要几分钟?

  2.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填上适当的条件,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解答之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时,自己是怎样想的,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二、新课

  教师把复习题改成例3(四年级的人数不直接给出,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38人”)。

  一个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想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提问:“要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什么?”(三年级和四年级各有多少人。)

  指名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

  第一步要算出三年级有多少人。由“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算出三年级的人数:

  40×4=160(人)

  第二步要算出四年级有多少人。由“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算出四年级的人数:

  38×3=114(人)

  第三步把两个年级的人数合起来,求出两个年级的人数。

  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解答完后,再让学生复述解题过程。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让学生独立解答,解答之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15页上“做一做”中的第1、2题,练习四第1题。

  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学生做完以后,教师可以再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步骤。

  四、课外作业

  练习四第2、3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4

  复习已学过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2页第4--6题和练习三十六的第6-12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有的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有没有简便算法。)

  二、复习解答应用题

  1.做第152页第4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同时请两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说一说两种解法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2.做第152页第5题。

  3.做第152页第6题。

  (1)先让全班学生一起看题,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十六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着重分析在这道题里怎样求“速度和”。求“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算。

  2.做练习三十六的第10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着重分析这道题中两辆汽车运行的方向,以及经过的时间与两车距离之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六的第7、8、11、12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复习第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之系和解题思路,更正确地解答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并提高灵解题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较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正确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答应用题的中间问题,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当题中有一重复条件时,也可以用两步计算解答。

  二、复习三步计算应用题

  1.做复习第1题。

  (1)请同学们把这道题做在练习本上。(同时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提问:做这道题你们是怎样想的?还可以从哪里想起?怎样想?

  指出:做三步计算应用题,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提问:如果把问题改为“运来的稻谷比小麦少多少吨”,(出示应用题)可以怎样想呢?

  (让学生从条件开始和从问题开始说一说怎样想)

  谁来说一说,怎样列式解答?(老师板书)

  提问:这两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相同?

  指出:解答应用题,在确定每一步求什么以后,要根据题里数

  量之间的联系,用适当的方法来解答。

  2.下面两题各要用哪一道算式解答?为什么?

  (1)同学们去秋游,四年级3个组,平均每组24人;三年级4个组,平均每组16人。三年级比四年级少去多少人?

  (2)四年级3个组,共有24人;三年级4个组,共有16人。三年级平均每组比四年级少多少人?

  [24x3——16x4; 24÷3——16÷4]

  学生选择后,要求说明理由。

  3.做复习第3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集体订正。

  提问:第一种解法是怎样想的?第二种解法是怎样想的?你能看出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为什么这道题可以有两种解法?

  指出:在求两个积的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里,积的因数有一个条件相同的时候,就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答,这样比较简便。

  (2)提问:如果把第3题问题改成“海棠花比玉兰花少多少棵”,(出示题目)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

  提问:第一种解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做复习第4题。

  指名学生分别口头提问题,老师出示,并口述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5.做复习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徐老师要带多少钱呢?

  指出:47元按50元估价,102元按100元估价,买羽毛球拍大约300元,买网球拍大约500元,徐老师大约要带800元钱。

  追问:你们能知道徐老师实际用了多少钱吗?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追问:我们估计带800元够不够?

  指出:在生活里,我们常常要估计,所以要学会估计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解答应用题时,可以用哪两种思路来想?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复习题第2题,第5题第(2)题。

  家庭作业:第6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连除应用题教案04-12

应用题参考教案04-04

幼儿园应用题教案02-24

四年级数学教案:复习应用题04-07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01-08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12-19

连除应用题教案15篇【推荐】04-17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04-03

关于9的乘法应用题的整理教案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