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16 07:29:56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数序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2、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20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法。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审清题意。

  教学难点

  关键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加减法的意义

  二、提高计算能力的训练。

  三、小结1、出示图。

  师: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用加法呢?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6+4=10。

  师:这帽图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4+6=10。

  师:在日常生活中,6+4=10这个算式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例子,说说加法算式的其他内涵。

  2、出示图。

  (1)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3)集体交流反馈,并结合图意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1、做课本97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计算答案写在算式的下面,以便于连线和比较大小。

  2、做题单中的'加减混合运算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做课本97页的第8题。

  (1)比一比谁开的花最美。

  教师说明完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做对的你的花才能开得美。

  (2)填空,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学互相订正。

  4、做98页的第13题。

  (1)想一想,算一算。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找出算式的规律后,独立完成。

  (2)破密码。

  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比一比谁最快打开保险箱的门。

  今天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还要自己复习两个加法表和两个减法表。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做口算游戏。每个同学对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要算得又快又对。

  学生快速口算。

  讨论:指名回答。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题单时,师巡视。作为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

  2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教学设计是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的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过程,用公式解决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策略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因数学的自觉性.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

  1、方程

  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等式性质的理解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确定位置

  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的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数对描述实际情景中的物体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的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

  3、公倍数和公因数

  重,难点: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认识分数

  重点: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及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应用.

  难点:单位"1",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5、找规律

  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难点:是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6、分数的基本性质

  重点: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难点:熟练,正确地进行约分,通分,分数大小的比较.

  7、统计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0×30000×3072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①9十3 9十7 9十4 9十6

  ②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9十( )=12 9十( )=13

  ②9十( )=14 9十( )=15

  ③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体温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224/2=112(本)112/4=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224/8=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想想做做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四、课堂作业

  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8页。

  教学案例

  师:说一个你最喜欢的100以内的数,并说说为什么?

  生1:我喜欢60,因为我们班有60位小朋友。

  生2:我喜欢7,因为我今年7岁了。

  (老师把学生说的数字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喜欢的数字。那么,你们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两个数字组成一道加法或减法算式?能的话将它写在卡片上。

  (把学生编好的.算式卡片贴到黑板上。)师:看着一黑板乱七八糟的卡片,你现在最想对它们做什么?谁愿意帮这个忙?

  生1:给它们分类。

  生2:按顺序排一排。

  师:小组内讨论一下,按什么顺序排?理由是什么?

  组1:我们组认为按得数大小排比较好。

  组2:我们组认为按计算方法排比较合理。

  组3:我们组同意2号组的意见。我们还把加法计算题分成两类:一类是进位加法,一类是不进位加法;还把减法计算题也分成两类:一类是退位减法,一类是不退位减法。

  师:说得真好!就请你上来帮老师来归归类。

  师: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道题说说你怎么算出来的?

  生1:我来说进位加法36+8。我是这样想的,先把8分成4和4,先算36+4得40,再算40+4等于44。

  生2:30+58,先算30加50得80,再算80加8等于88。

  生3:95—40,先算90减40得50,再算50加5等于55。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最好的方法,真了不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知道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

  2、通过比一比,估一估,进一步掌握比较多个数大小的方法,学会有根据的进行选择,提高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3、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多个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单双数的含义,学会有根据的进行选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请小朋友想想,我们这两天学了哪些数学知识?(数的顺序与比较数的`大小)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把这些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二、基础练习巩固

  1、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课本练习六的第1题,引导学生看题,你能填出空格中的数吗?认真观察这几个数,想一想,谁最接近90,为什么?那么97是接近100,还是90呢?为什么?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想想:93是接近100还是90呢?

  2、数一数

  练习六第2题,从21数到40,再从40倒着数到21。

  3、邮递员送信

  练习六第3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比大小,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三、综合发展练习

  1、练习六第5题

  接着填一填。让学生先观察找出排列规律。学生练习后交流结果。

  2、认识单数、双数

  (1)练习六第6题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明房子上的数是门牌号。提问:左边的门牌号是哪些数,你能接着数下去吗?右边的呢?53号在那一边?68号呢?它们各是单数还是双数?

  (2)练习六第7题

  圈一圈,读一读。

  3、练习六第8题。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差不多”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选择答案

  4、思考题

  读题,明确题意。交流结果。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了解了哪些内容?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10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至12页练习三的第1~6,9题。

  【教学要求】

  ⒈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后再思考,在思考中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

  ⒉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⒊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口算

  ⒈出示练习三第六题。

  ⒉学生口算。

  ⒊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笔算

  ⒈练习三第3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桌之间活动:一位同学估计商是几位数,再估计一下商可以是多少,另一位同学通过笔算来验证,然后两位同学交换,同桌比一比,看哪一位同学估计的最准。

  ⑶指名汇报。

  ⑷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么。

  ⒉练习三第4题。

  ⑴指名读题。

  ⑵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估计一下这些算式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商可能是多少组内同学讨论。

  ⑶分组将刚才估计的题目再笔算一下,来验证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学生练习。

  ⑷全班交流,订正。

  ⑸指名请出估计得最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三,解决问题

  ⒈练习三第5题。

  ⑴指名学生读题。

  ⑵质疑:要求养鸡只数是鸭九倍,应先求什么

  ⑶指名板演。

  ⑷集体证下。

  ⒉练习三第9题。

  ⑴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⑵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出示2个问题)。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小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⑸全班交流并集体订下。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经历十几减9的计算过程,比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能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探究计算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卡、小棒

  【教学过程】

  一、热身赛

  ①8+9= 15-9= 17-9= 6+7= 13-9=

  ②7+9= 18-9= 9+5= 14-9= 11-9=

  (1)集体订正

  (2)评讲:请你说说17-9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前面大家共同探究的十几减九的几种方法,那么老师希望大家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题。好,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十几减九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十几减九的练习课)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喜羊羊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今天喜洋洋他们来到我们的课堂了,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生:你们好

  师:今天一大早懒羊羊村长把大家召集了起来,交给他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原来灰太狼趁大家没注意,把羊村的宝藏偷走了,现在任务就是要小羊们找回宝藏。当然这一路上困难重重,大家有信心帮他们夺回宝藏吗?

  生:有!

  师:好,下面就进入我们的闯关活动。

  1.速度大作战

  师:我们来和喜羊羊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吧

  ①12-9 = 16-9 = 14-9 = 18-9 =

  ②17-9 = 11-9 = 16-9 = 13-9 =

  用你最喜欢的算法算算18-9= ( )

  2.看图写算式

  师:跑那么快,大家一定都渴了,看,同学们,我们来到了草莓地。

  3.力气大作战

  师:同学们吃饱了,大力士泰哥要和我们比力气呢(在圆圈里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于号)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和圆锥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些形状的物体。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圆柱和圆锥,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机会,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圆柱、圆锥的形状特点

  例2圆柱的侧面积

  例3圆柱的表面积

  例4圆柱的体积

  例5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圆柱和圆锥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解答疑惑。

  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师生及时共同进行评价)

  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的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柱立体图形

  板书:底面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1个曲面

  高两底之间的距离

  3、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从学生拿来的圆柱中随便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

  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

  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

  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使学生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

  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高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二)认识圆锥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观察结果。

  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

  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

  思考:圆锥有几条高?

  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学生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

  板书:底面1个圆形

  侧面1个曲面

  高1条

  2、交流对圆锥的认识

  3、小组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圆柱和圆锥

  观察—比较—归纳

  圆锥

  底面1个圆形

  侧面1个曲面

  高1条

  圆柱

  底面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1个曲面

  高两底之间的距离

  第二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的'例2、第12页的例3和第1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4~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师生各备一易拉罐,并把上下面用彩纸包好,剪刀、胶水、圆规、白纸一张、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渗透思想

  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我想让它站起来,你有什么办法吗?

  小结:原来在一定条件下平面可以“化直为曲”。

  ⒉把这个圆柱形的纸筒打开后是什么形状?

  小结: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曲面可以“化曲为直”。

  ⒊揭题:这节课将运用这个知识来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板: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

  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爱喝饮料,今天我们共同带来了一瓶椰子汁,看到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

  师引导:我们就来先来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商标纸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圆柱的侧面积)

  1、引导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商标纸的面积呢?

  ②全班交流: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再展平。

  ③小组合作探究: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听清要求:先独立剪开商标纸展开,再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接头处忽略不计。

  ④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指名上台拿着学具汇报,生。(师再追问:通过刚才同学的汇报,我们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呀?学生回答,师适时板书)

  ⑤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再次追问:为什么?(补充板书)

  ⑥小结:你们真不错,巧妙地运用化曲为直,探讨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①现在请你计算一下这罐椰子汁所用商标纸的面积(出示椰奶罐的底面周长约是厘米,高约是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②解决例2:

  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直接告诉你底面周长,例如怎么算?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指名一生板演,集体反馈。

  ③思考:要求一个圆柱的侧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④小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应用已知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然后求侧面积。

  (二)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①动手贴出圆柱表面积:拿着实物,光这样一个侧面能装饮料吗?还需加上(两个底面)我们把这个圆柱饮料罐各部分一一展开粘在纸上(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发现两种常见粘法)交流展示,最好这样放。

  看着圆柱展开图,让它在头脑中动起来(长方形的长等于…宽等于…)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想象出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指着图,由这些些部分组成了圆柱的表面积,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板书)

  ②动手画出圆柱表面展开图:下面我们要画圆柱的展开图,画前先算一算,学生算好后回答,师板书。

  要求画在书上的方格纸上,友情提醒:一要想要画出圆柱的哪几个面?二要注意每个方格纸边长厘米,根据算的数据合理布局。(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作评价)

  3、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例3中的圆柱表面积会算吗?

  独立做在书上,交流反馈: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出:解答时为清楚最好分步算出各部分面积。

  ②出示易拉罐的数据,图例:半径:2.5厘米,高:12厘米,求铁皮用料。

  ③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练习,巩固深化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圆柱体实物,你会根据实际算出它们要求的面积吗?

  1、教材第12页“练一练”(理解题意要求的是圆柱的哪部分面积后独立做)

  2、练习二第6题。(通过填表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三个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算法;整理侧面积、底面积与表面积之间的联系,使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思路更加清楚)

  四、全课总结,认识升华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4、5题。

  板书:

  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ch

  圆柱表面积=1个侧面积+2个底面积

  第三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第1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7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侧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集中分析评讲。

  2、练习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0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这个“博士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求哪些面的面积?

  (3)学生自主完成。

  (4)集体评讲,注重后进生辅导。

  5、练习二第11题

  (1)学生读题。

  (2)提问:要想求“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须先求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

  6、练习二第12题

  (1)学生读题。

  (2)引导思考。

  (3)集体练习

  7、练习二思考题(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引导思考:截成3段截了几次?一共多了几个面?几个什么样的面?那么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会做吗?接下来学生练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第四课时: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PPT课件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钱数的大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购物情境,体会购物的总钱数和购物的数量,积累购物的初步经验;感受购物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会元、角、分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角、分简单换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购物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做练习十第3题

  2、做练习十第4题

  3、做练习十第5题

  4、做练习十第6题

  5、做练习十第7题

  一、回顾引入

  1、回顾旧知

  提问:这单一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那些知识?请吧你的认识和大家说说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认识。

  2、引入课题

  小朋友真棒!为了巩固和应用小朋友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练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再现就知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说各是多少钱。

  2、口答

  提问:1元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可以换几张5角的?为什么?

  (板书:1元=10角)

  如果用分币来换,几分可以换成1角?(板书:1角=10分)

  1角2分=()分

  1元2角=()角

  1角2分和1元2角哪个钱多?

  3、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交流结果,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把1元几角换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来是十几角;把十几角换算成几元几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几角。

  4、做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在课本上,在集体交流。

  让学生说说怎样比的。

  提问: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够不够,说说自己想法。

  指出:三样商品各买一件,共需要28元,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多,就够了;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少就不够。

  先让学生了解价格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提问:把10元钱用完是什么意思?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情境,说说知道了什么,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里找回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组织交流算式和得数,要求学生口答,并提问:计算牛奶的价钱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口头列式,教室板书。

  提问:小宁买了什么?就要多少钱?如果付的都是10元的,应该付多少张?

  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应用练习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你知道吗?

  3、布置课后实践

  四、练习小结

  练习十第8题。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15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06-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9-0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