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8-26 12:36:58 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93——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器、小闹钟学具(学生人手一个)。

  教学重难点:

  学会看钟表上的半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出示丽丽上学、读书、运动、复习的图片。

  2.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丽丽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丽丽早晨7点半去上学。

  师:他在什么时刻读书呢?

  生:9时半读书。

  师:下午丽丽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丽丽做操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4时半他在做操。

  生:6时半复习

  揭示课题:丽丽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7点半去上学,9时半读书,4时半做操,6时半复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师: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2和3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2半。

  3. 依次出现2时半、8时半、10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2时半、8时半、10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师: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 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多个半字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师: 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师: 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课件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习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于我来说是堂遗憾的课,不得不说,同学们并没有在这节课中成长。会的依旧会着,不会的依旧不会,即便是我也想办法教了他们,可不会的还是不会。其实,这节课,我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应该借助上学期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准备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让同学们想办法得出黑板上的平面图形,其实这样的过程是有必要的,更易于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我想我必须再重新上一节动手操作课,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展开从实际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没有过程的学习,何来生成呀?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字眼,进行判断,助理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比较数的大小。 45、54、2、85、34、5、12、21

  二、知识探索

  1、设置故事情境

  (1)播放《数鸭子》儿歌。

  (2)这首歌真好听,唱歌的小朋友听说咱班的小朋友也非常喜欢小动物,想邀请你们去她的养殖场做客你们愿意吗?不过得帮助他解决一个问题才行,你们有信心吗?

  (3)“姐姐比我,爸爸比我”(大得多、大一些)不知道该怎样选择,你能帮帮她吗?

  (4)学生回答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2、课文主题图。

  (1)我们来到了这个养殖场,出示图。

  (2)养殖场理由那些小动物呢?

  (3)你能不能用“多得多”、“多一些”来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些漂亮的小动物,当一把小导游?

  (4)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多得多、多一些”使学生通过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将逐步建立数感。还可以怎样说?

  (5)让学生通过同桌互说、小组交流的形式讨论。

  3、运动会情况。

  (1)刚才小朋友们参观了养殖场。在运动会上,老师做了一个统计,跑跑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这里还有88人、12人、76人这三个数据,你能帮助老师判断一下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吗?

  (2)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中交流。可以分小组汇报,第2、3题有争议,只要学生能说清理由,就加以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2、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可以魔方“幸运52”中的游戏环节进行。

  老师在纸上写了一个两位数,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这个数是多少,当然在菜的过程中,老师会给你一定的提示。请一名学生与教师一同做这个游戏。让学生弄清游戏的规则及方法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游戏。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在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中,学生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2、能够正确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挂图、小棒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二、提出问题

  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三、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四、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五、课堂: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在南极考察时看到了天上有47贼鸥,冰上有32只贼鸥,看到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自由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如果出现“一共有多少只贼鸥?”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数出贼鸥的总数,如果有学生会计算的话,可以计算出来,但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提问出“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二、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有什么办法?”让学生知道问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其实就是比较47与32的大小,“怎么比较47与32的大小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想法。

  2、“自主练习”第5题。

  (1)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注意让学生把图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

  (2)在理解图意后列式计算。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4)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做第5题。

  3、“自主练习”第7题。

  (1)、先让学生明白题意。

  (2)、学生独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选择的结果和想法。

  (3)鼓励学生说己的想法。

  四、课堂: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单元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认识人币—2课时

  简单的计算2—课时

  1、认识人民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2(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12页—113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第1题。

  【知识要点】

  ⒈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收集数据时需要及时进行记录,记录数据可采用画“√”或画“正”字等方法,以提高效率;

  整理数据的方法:一是分类整理,二是分段整理。

  ⒉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便于对数量的多少直接进行比较

  折线统计图用不同位置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并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便于反映数量发展变化的趋势

  扇形统计图以一个圆的面积表示事物的总体,以相应的扇形面积表示各有关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数便于呈现总体与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明确收集、记录、整理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

  3、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二、教学建议

  复习统计的知识围绕书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展开讨论。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确各种数据收集、记录和整理方法的特点及作用;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不仅要让学生回忆学过了哪些统计图,更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说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练习与实践中,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并说说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再让学生用统计图表示出统计表中的数据,体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统计图的必要性。

  三、知识链接

  ⒈条形统计图(教科书三上、三下、四上)

  ⒉平均数(教科书三下)

  ⒊折线统计图(教科书四下)

  ⒋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教科书五上)

  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科书五下)

  ⒍扇形统计图(教科书六下)

  四、教学过程

  ⒈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⑴引导学生回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①广泛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原始数据。

  ②对数据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③数据处理、分类和计算。

  ④按一定的顺序或方式表示出来。

  提问: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

  ⑵提问:记录数据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如选举中队长统计选票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作图形符号的方法…)

  ⑶出示填空题。

  ()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的关系。

  ()统计图能清楚地直接比较出数量的多少。

  小结:我们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它们在描述数据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⒉指导学生完成第1题

  ⑴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说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第一张统计表,重点引导学生对各个城市的数据进行比较,突出最多量和最少量;第二张统计表,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发展变化趋势。)

  ⑵思考:这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进一步讨论这两种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⑷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

  习题精编

  ⒈填空。

  ①绘制统计图时,要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统计图。

  ②要制出能反映三个或三个以上项目以及关系的统计表,应制成()统计表。

  ③为了给病人描绘体温变化情况应选择()统计图。

  ⒉下面记录了某年某地区七月上旬、八月上旬的气温情况:

  七月:22。C、24。C、25。C、28。C、26。C、23。C、28。C、29。C、31。C、33。C

  八月:33。C、32。C、31。C、28。C、26。C、24。C、24。C、23。C、22。C、21。C

  整理数据,填写下表:

  22—24 25—27 28—30 31—33

  七月

  八月

  ⒊、根据统计图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长河公司计算机销售数量统计图

  1月

  A、第()季度销售量最高,是()台;

  B、全年平均每季度的销售()台;

  C、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的销售量提高了()%。

  ⒋下图是造纸厂四个季度的产值统计图,请你根据统计图填空:

  (1)第季度产值最高。

  (2)平均每个月的产值是万元。

  (3)第四季度的比第三季度下降了%。

  (4)你从这个图中还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统计与概率

  第2课时(总第2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12页—114页“练习与实践”第2~4题。

  【知识要点】

  ⒈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⒉不同统计图的画法。

  ⒊正比例量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及“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

  3、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二、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以书中的3道练习为主。在教学时,第2题要适当指导学生看图,再完成统计表,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看表说说每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画折线图,最后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的问题。在讨论哪辆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既要启发学生根据表示每辆车行驶时间和路程的图像作出判断,也要启发学生算出几组对应的数的比值,并注意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第4题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试着估一估每个节目的播音时间大约占每周波音时间的百分之几(或几分之几),再让学生依次解答教材提出的几个问题。

  三、知识链接

  ⒈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画法。(教科书三上、四下、六下)

  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科书六上、六下)

  ⒊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教科书六下)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二)出示教材113页的统计图指导观察统计图

  1、指名回答,这是什么统计图?

  2、组织讨论: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与普通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

  (①直条方向是横着的,也就是用横轴方向表示数量的多少;②表示同一组两个数量的直条不是并着排列的,而时是首尾相接。)

  3、独立完成统计表

  根据图中的信息将统计表填写完整。

  4、小组交流讨论教材中提出的4个问题

  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进行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三)指导完成第3题

  ⒈出示第3题统计表,说说从表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⒉引导学生完成折线统计图:描点、标数据、连线。(注意实线和虚线之分)

  ⒊指导观察完成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发现,乙车路程和时间所对就的点连接起来有何特点?(小组讨论)

  ⒋进一步分析每辆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明确乙车所行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

  ⒌在讨论中完成对两个问题的解答。

  (四)指导完成第4题

  ⒈讨论扇形统计图的有关特征?

  ⒉独立完成书上3个问题的解答,然后集体校对

  习题精编

  1、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并制成一个条形统计图。

  长城电视机厂第一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

  实际产量计划产量完成计划的百分数

  合计

  一月2400 125%

  二月3360 120%

  三月3780 3000

  2、下面是某公司下半年收支情况统计图,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某公司20下半年收支情况统计图

  (1)这个公司收入最多的是()月,是()万元。

  (2)这个公司盈余最多的是()月,是()万元。

  (3)这个公司亏损是()月,亏损()万元。

  (4)这个公司下半年共支出()万元,收入()万元。

  (5)这个公司下半年共盈余()万元。

  3、下面是某农场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已知粮食作物比经济作物多312公顷,这个农场一共耕种土地多少公顷?三种作物各耕种多少公顷?

  4、某同学完成数学作业后,因不小心将墨水泼在作业纸上(见下图)。请你根据提供的条件进行有关的计算,然后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条件:

  ⑴这个班数学期末考试的合格率为95%。

  ⑵成绩优秀的人数占全班的35%。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一、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三、编排特点。

  (1)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从情景中引入。

  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对人民币也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购物、上车买票,积攒零钱等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重要作用。

  ●加强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P47)

  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人民币的品种较多,从币值看:元、角、分;从材料看:纸币、硬币;版次看:新版、老版,为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材出示了整套人民币。只是当时还没有现在新发行的5元、5角,教学时,如有可能,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

  ●增加了认识商品价签(以小数表示)的.教学。(P50)

  人民币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品的价格,但在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一般都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的,而一年级学生还没学小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材只出现到角的价签,并且回避了小数的意义,只是通过(P50例6)结合几种商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由此认识商品价签的含义。

  (2)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购物活动,而购物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找钱、换钱等问题。

  ●设计了一些换钱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P48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角币之间、元币与角币之间的关系。P43例3。了解元币之间的关系。

  ●创设了许多购物情境,在模拟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在了解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后,创设了许多购物情境。

  如P51例7,通过买两种不同价钱的气球,一方面加深对小数表示的价签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解决购物活动中的计算问题(加法)。

  P52例8(减法)

  P86~87安排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扮成售货员、顾客购物,使学生在交钱、算钱、找钱的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解决在购物活动中的有关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四、教学建议

  1.通过多种活动,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实践活动,而学生年龄小,社会实践能力差,教学中可以通过摆、换、模拟购物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2.把握好教学要求。

  (1)商品标签的认识,不要出到分的。

  (2)人民币的计算,一般是相同币值的人民币相加减,不同币值的只是简单的,都是可以用20以内和100以内的计算知识解决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1、在多样化的数数活动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感受数数的乐趣。

  2、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数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数培养数感,感受位值。

  2、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感受数数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会认100以内的数。

  2、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数量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三、教学难点:

  数数时,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数是多少。

  四、教具、学具准备:

  一次性纸杯一个、花生、小棒各100。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数20以内的数。

  师:小朋友们,会数数吗?我们一起来数到20,好吗?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2)

  谁能接着数下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与数数有关。

  2、小朋友们,你家里有几口人?你一天吃几顿饭?每天上几节课?你知道咱们班有多少名同学?你今年几岁了?

  师: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生活中的数。大家认识它吗?(师出示实物花生)你知道老师这个纸杯里装多少花生吗?

  生:不知道。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花生。(板书课题:数花生)

  (二)探索新知

  1、师:想一想,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请小朋友们先自己估一估,然后抓一把,数一数。

  学生活动。

  2、师:淘气和笑笑两个小朋友却为了数花生发生了争执,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3)

  师:我们怎么帮他们呢?

  引导学生说出数出多少后,再比较大小。

  讲解二十九后面是三十,九十九后面是一百。(课件4)

  淘气有一百颗花生,笑笑也有一百颗,他们俩是一样多的。

  3、数一百。

  师:你能数出一百颗花生吗?

  学生活动数出一百颗花生。同桌相互检查是否是一百颗花生。师巡视其中,对于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

  活动后思考:可以怎样数花生?怎样数才能又快又对呢?

  4、教学数一百的方法。

  (1)一个一个地数

  师:让我们一起跟淘气一个一个地数花生,看谁能数到一百?(课件5)

  (2)两个两个地数

  师:笑笑可不一样,她是两个两个地数的,让我们一起跟她两个两个地数到一百吧。(课件6)

  (3)五个五个地数

  思考:怎么才能数得更快些?(课件7)

  思考后得到五个五个地数,然后师生一起跟随演示五个五个地数到一百。(课件8)

  (4)十个十个地数

  师:你还能数得更快些吗?(课件9)

  生:十个十个地数。

  师:你的反应真快!我们可以十个十个地数。

  师生一起跟随演示十个十个地数到一百。(课件10)

  5、再次数一百。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到一百。

  (三)巩固练习

  1、按要求数一数。(课件11)

  (1)活动一:一个一个地数,数出三十六个花生。

  学生自由数花生,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注意听整十数的数法。

  (2)五个五个地数,数出八十个花生。

  同桌互相数给对方听。

  2、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课件12)

  数出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九和九十五后面的五个数。学生先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课件演示。

  3、圈一圈,数一数。

  出示图片,让学生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再圈一圈,最后数一数。(课件13、14)

  (四)拓展延伸:

  出示情境图。(课件15)

  两种形状各有多少个,先估一估,然后再想出如何数的办法。

  学生活动,师行间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课件16)

  1.在数较多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还可以五个五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

  2.我能数到100了。

  六、板书设计:(课件17)

  数花生

  一个一个地数

  两个两个地数

  五个五个地数

  十个十个地数

  七、教学反思:

  《数花生》这节课主要结合多种数数活动,教会学生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数的意义。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已经有了10个一是1个十的经验,但由于认识的数只是限于20以内,因此还没有建立起以“十”为单位和按“群”计数的概念,所以在数数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遗漏和重复。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通过让学生自己的亲手操作,使学生自己感知数的组成规律进而对100以内数的数数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其内在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数,如,有一个一个的数,有两个两个的数,有五个五个的数,有十个十个的数。教学过程是愉快的,在数花生的时候,每位学生都是积极的,高兴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

  教学目标:

  1、 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 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1、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重点、难点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2、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

  教学要求

  1、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地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第一课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使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积木钉子板、水彩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一些图形。(板书:认图形)

  二、新授

  1、搭积木

  (1)每一组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套积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搭一搭。分小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拼搭的情况。

  (2)提问,观察拼搭的积木,想一想在拼搭的积木中哪些是已经认识的,哪些还不认识?

  (3)分类:

  教师从中取出1个长方体,让学生说出名称并要求学生把拼搭中的所长方体都拿出来放在一起。

  学生用类似的方法,把拼搭的积木进行分类。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类的情况。

  汇报分类结果,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平面

  ①首先观察长方体,观察各块长方体积木正向着我们的那个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样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形。

  板书:

  长方形

  观察长方体的每一个面与黑板上画的长方形一样吗?

  ②观察正方体,观察各块正方体积木正向着我们的那个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样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

  板书:正方形

  观察正方体的每个面与黑板上的正方形一样吗?

  ③观察圆柱。观察圆柱一个正向着我们的那个底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们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圆。

  板书:圆

  观察圆柱的两个底面与黑板上面的圆一样吗?

  3、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先指名说出图形的名称,同桌同学再互相认一认。

  3、小结。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一题图,看一看图中的小男孩是怎样用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画图形的`?

  (2)学生照样子画一画,每画出一个图形,说一说图形的名称?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想一想:画长方形可以利用哪种几何形体?画正方形和圆呢?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第2题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中哪些物体的画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2)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说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画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3、完成“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边看图边想:钉子板上围成的是什么图形?怎样围的?你也会围吗?

  (2)学生自己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在钉子板上能围出圆吗?让学生去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

  4、完成“想想做做”4。

  (1)先让学生在方格约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通过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你了解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哪些特征?

  四、作业布置。

  五、教学后记:以游戏形式.比较直观的教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

  第二课时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 图形、拼图形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世课我们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一些理面图形。

  二、新授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张纸是什么开头你能把一张正方形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板书:三角形

  (2)出示教材第43页第二组图,教师介绍:下面是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有三角形面的物体。)

  出示教材40页积木拼搭,认出有三角形面的积木,指一指哪个面是三角形的?

  2、平行四边形

  (1)拼一拼。

  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吗?

  板书:平行四边形

  (2)出示教材44页例题说明:下面都是生活中见到的平行四边形,你能从这引起物体上找到平行四边形吗?并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涂上颜色。

  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有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至第五题。(分小组比赛)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布置

  六、教学后记:以游戏形式.比较直观的教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

  第三课时:练习五

  教学内容:练习五。

  教学目的:

  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今天啊,我们将继续研究它们上一节练习课。

  二、练习。

  1、练习五1

  (1) 出示第1题,要求学生沿着图中的虚线折一折,说一说折出了什么图形?

  (2) 展开,说一说在折出的图形,哪些是你认识的?

  2、练习五2。

  (1)读题理解题意,什么叫两次对折?

  (2)学生选择一种折法在小组中交流,并说说折出的是什么图形?

  (3)集体交流并参与教科书说说正方形纸对折两次一般有几种折法?各折出什么图形?

  3、练习五3。

  (1)出示第3题图,说说图中有哪些图形?指指各种图形分别在哪里?

  (2)指导学生数图形的个数,要求学生把图形分成左、中、右三部分,从左往右,从上往下有序地数。

  (3)完成统计表,集体交流。

  4、练习五4。

  (1)要求学生用6根同样长的小棒搭出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搭的?(2)用8根小棒能搭出什么图形?试一试,让学生先搭,然后相互交流。

  5、练习五5。

  请学生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想一想怎样才能剪 出两个三角形,三个三角形、四个三角形。

  6、练习五6。

  (1)出示第6题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是怎样把长方形转化平行四边形。

  (2)学生动手按照书中的两幅图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7、练习五7。

  (1)用书附页中的图形,照样子拼出书上的三种图形。

  (2)试一试,你还能拼出别的图形吗?学生动手拼图,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三、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以游戏形式.比较直观的教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

  5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下)P100-101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以“米”、“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2.能正确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3.结合操作,明白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知道小数也是十进制计数。

  4.在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数学活动中,与人合作交流,培养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其含义、读、写。

  难点: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米尺、课件、计数教具

  学生:米尺、学习单、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在“米尺”中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结合情境)学生观察发现:课桌长1米。

  2.(继续情境)师:你知道课桌的宽、高分别是多少米吗?试着在学习单上写一写。

  (1)交流课桌宽。

  发现宽不足1米,答案可能有:

  ① 4/10米师:为什么用4/10米表示?

  ② 0.4米师:你是怎样想的?

  ③ 4米预留空间,让学生纠错。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4份可以写成4/10米,也可以用0.4米表示,也就是4分米。(板书:4/10米0.4米4分米)

  (2)交流课桌高。

  ①师:你是怎么表示高的?现在觉得还能怎么表示吗?(意在让学生用分数和小数表示)。

  ②在米尺上指出表示课桌高的长度,说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3.提问:在米尺上还能找到其它长度吗?

  学生分小组在米尺上指一指,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全班交流,概括小结。

  (1)同一长度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数表示。

  (2)十分之几米就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3)表示对应长度的方式不同,含义是一致的。

  5.揭示课题。(板书: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对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能从形象具体抽象到含义理解,利用长度测量和单位转换是较为直观渐进的方式之一。因此,以教材例题中测量课桌的宽和高为素材,引导学生从不满1米开始思考如何表示,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联系分数的含义,由十分之几米可以表示几分米,引入零点几米(小数)也可以用来表示。以此为基础,开始小数含义的认识历程。这种从源头起步,从需要出发的教学设计,对直观感知小数的含义十分重要。

  二、在“价格”中有所感悟

  1.师:这块橡皮的价格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1)学生先写一写、圈一圈。思考为什么这样表示?

  (2)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的理由。

  ①学生图示中表达的理由。

  ②数学含义中表达的理由。

  2.观察小数,了解各部分的名称,以板书强化对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的认识与书写。

  3.十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可以用零点几表示?

  ①学具操作,引导发现小数和整数一样“满十进一”。

  ②含义理解,明确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零点几表示。

  4.专项练习:几元几角与几点几元的互换。

  5.回顾反思,抽象概括。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初步感知小数的基础上,将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以图示、表达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小数含义的认识程度,再次让他们自主建立小数和分数的联系,使小数的含义由最初的感知渐进到理解,再通过学具操作,引导发现小数和整数内在的.“满十进一”共性。

  另外,设计直接让学生探索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一方面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新空间,另一方面是由熟悉的事物和环境实现认识纯小数向认识混小数的过渡与发展,避免“小数比整数小”的错误认识。

  三、在“设计”中巩固认识

  1.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设计自己想表示小数。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共同分享。

  (1)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2)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

  3.介绍自然数、整数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自己投入、自然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①因此,提供学习材料,预留学习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将小数与分数、整数融合,完成直观感知下的形象到抽象的认识。符合数结合形,自主构建小数的认识进程。

  四、全课总结

  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课本42、43页,七巧板。

  教学目标:

  1. 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3.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每人准备一副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玩玩具,(出示七巧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七巧板)七巧板是我们民间流传最广,也是一种古典智力玩具。

  二 初步认识七巧板

  1、为什么叫七巧板呢?

  生1:由7块板组成。

  生2:有7种颜色。

  生3: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了颜色不同的七块。

  2、认真观察,七巧板有哪些图形组成?

  生1: 三角形有5个,1、2、4、6、7号是三角形;5号图是正方形。

  生2: 3号图不知道是什么图形?

  师:这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

  3、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把七巧板的七块图形分类,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1:按图形分。

  生2:按颜色分。

  生3:按大小分。

  4、七巧板不但可以分一分,还可以比一比,通过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1:有大有小。

  师:哪些图形最大?哪些图形最小?(让学生拿起来互相看看)

  生2:这两个一样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放在一起比出来的,演示比的方法。

  5、介绍七巧板

  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七块图形组成的。它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19世纪初,七巧板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开来,被称为"东方魔板"。七巧板虽然只由七块板组成,只要我们动手又动脑,发挥我们的智慧,用七巧板就可以拼出多种多样的图形,想试试吗?下面我们就来拼一拼。

  三 按要求用七巧板拼出图形

  1、拼出正方形

  (1)说说你是用哪几个图形拼成的?

  (2)有没有和他拼的不一样的?

  (3)还有哪些不同的拼法?

  2、拼出三角形、正方形(一一展示不同的拼法)

  四 发挥想像,拼出自己喜欢图形

  1、看书43页第一题,拼一拼,想一想,拼出的图形像什么?

  2、七巧板不但可以拼出图形,还可以拼故事,看43页第二题,拼出的像什么?(人、树、兔)

  看到人、树、兔可以想到哪个故事?(守株待兔)找学生讲守株待兔的故事。

  3、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并展示给同学。

  五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漂亮;好玩;有趣;用七巧板能拼出许多精美的图案。

  六 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七巧板,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它是一种最常见的智力玩具,这样简简单单的七块板竟能拼出千变万化的图形,真是太奇妙啦。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来实现。

  2.明确数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研究数学,关注数学研究的方法,认识如何成为一个好学生。

  3.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明白每天的研究和作业都是为自己打基础,研究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人,每天的态度会决定未来的发展。

  4.通过梳理教材,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激发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本学期的研究态度,认真扎实地研究每一节课。

  2.认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掌握一些数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一年过去了,你们又长大了一岁,长高了,更懂事了。那么假期中你们都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你们是否做到了“我最棒、我最乖、我最快”?

  一个聪明的孩子如何做出一个“聪”字呢?

  1.耳到——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

  2.嘴到——积极回答老师问题和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的

  小朋友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能随便和别人说话,还要管好自己的小手,不随便摸东西,那样你就会错过老师的讲解。

  3.眼到——不东张西望,眼睛紧盯着老师或书本。

  4.心到——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二、回顾上学期的成绩。

  1.了解上学期期末检测的成绩情况,包括班总人数、及格人数、优秀人数、及格率和优秀率。

  2.讲解试题分析:共有六道大题,包括填空题、计算题、比较操作题、看图列式和解决问题。从同学们答题情况来看,计算和看图列式完成得很好,错误较少。失分较多的是填空题的第七小题,需要巩固数数策略。解决问题的第二十六题也是数数策略的排队问题,需要再次强化。此外,解决问题的第二十二题,学生对图意理解不清,需要更好地理解问题。比较操作题是开放性题型,学生第一次见识这类题型,需要鼓励他们多动脑筋。

  三、让学生说一说取得好成绩的方法或者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3、要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平时勤奋研究和认真完成作业,同时要多加复。不能想着走捷径,做出欺骗自己的事情。

  4、对于那些平时懒于研究的同学,我们提醒他们不能将精力放在研究以外的'事情上。

  5、在数学学科中,我们需要准备好研究用品,包括数学书、草稿本、铅笔、直尺和橡皮。同时,我们要注意书本的保护,不乱涂乱写。在课堂上,我们需要保持端正的坐姿、积极发言,注意听讲和看黑板。在教师办公室中,也要注意不随意讲话,排队时要有序等候。

  6、本学期我们将研究关于图形、数的分类与整理、人民币认识、加减法等内容,并进行总复。

  7、在数学思维大风暴中,我们将进行一些有趣的思维练,例如比较谁吃的包子多,计算小狗右边的小动物数量等。

  8、通过以上研究和练,我们希望能够提高数学学科的成绩和思维能力,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西师版)一年级下期第63页。

  【教学过程】

  计时方式的变化讲课教案:前面教学了认识钟表,在学生会认钟面上的几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小朋友都会认钟表了,现在我们通常都是钟表来确定时间的。但是古时候人们没有钟表,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确定时间的吗?

  教师:想知道吗?在你们数学第63页上有几幅画,它会告诉你古时人们是怎样来表示时间的。

  学生翻书看连环画,认不得的字可以相互问,也可以,教师也作一些适当的辅导,帮助学生看懂连环画。

  教师:看懂它们的意思了吗?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教师:你们看懂了连环画上的文字,还有哪些不懂的呢?

  教师:什么叫立竿见影?我们像古时候的人一样一起来做一做,好吗?

  教师在讲台上立一根竹竿,电灯泡绕着竹竿转,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竹竿影子的变化?

  教师:小朋友们注意看竹竿的影子,有什么发现?

  教师:为什么影子有时候长,有时候短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电灯在绕着竹竿转,影子就一会儿长,一会儿短了。

  教师:我们天天看见的天上的太阳像这样一个电灯泡吗?但是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你们看早上的太阳在天边,中午就到了头顶了,晚上呢,它到了这边山脚了。太阳在不同的位置竹竿影子的`长度都是不一样的,古时候的人呀就是看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是多少时间的,你看古时候的人多聪明呀!

  教师:日晷就是影子来判断时间的装置。你看这个圆盘上不是有一根小棒一样的细棍吗?太阳照着它,它的影子就投到圆盘上,古时候的人就可以看这个影子来确定时间了。懂了吗?

  教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没有太阳,也就没有影子了,古人怎样确定时间呢?这就要到书上说的滴漏了。什么叫滴漏呢?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胶带捆起来的瓶子,瓶口对着瓶口的,瓶口还一块纸块把它堵上了,指针把块纸块穿了一个小洞。上面这个瓶子装有细沙子,把这两个瓶子立起来,你们发现了什么?

  计时方式的变化讲课教案

  教师:这样的方法可以计算时间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时间越长,漏到下面瓶子里的沙越多,看下面瓶子里沙的多少就能判断时间了。

  教师:漏沙的方法来确定时间的叫沙漏,还有漏水的方法来确定时间的。

  学生抢着回答:那叫水漏。教师笑了笑说:小朋友们,那不叫水漏,叫滴漏,因为它是水一滴一滴往下滴,像你们家坏了的水龙头那样,滴水的多少来确定时间的。

  教师:看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小朋友们想说些什么?

  学生2:我知道不但可以用钟表,还可以用好多方法来确定时间……

  教师:是啊,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你不但可以看到古时候的人们用很多种方式来确定时间,在现在的生活中,也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确定时间呢。除了在钟表上看时间以外,你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确定时间?

  教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也很会动脑筋。放学后还可以继续观察,也可以从书上查一查,你会知道更多的确定时间的方法。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2-13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04-11

一年级数学最新下册教案01-07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模板01-06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减法06-30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12

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20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案03-20

《分类与整理》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2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统计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