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1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能体会作者的对六月西湖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而西湖又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她挥洒笔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揭示课题并解题昨夜的雨声让你想到了那首含晓字的古诗学生齐背<<春晓>>晓在这儿是早晨的意思,在这首诗里的意思也是早晨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早晨从净慈寺走出来送别好友林子方的'意思.
二.回顾以往学古诗的方法:
(一 )1.读一读诗句.2.说一说诗意.3.品一品诗眼.4.背一背古诗.5.悟一悟诗境
(二).引导四人一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想读的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同桌互读.1.请生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毕竟.四时.无穷碧.别样红.讨论共同解决.毕竟是到底的意思,为什么是四时而不是三时?理解无穷碧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如师问:你在哪儿见过此情景?(如麦浪.林海.草原)别样红就是与往日不一样的红.2.让生默读古诗,边读边在书上写出自己理解的诗句意思.3.指名说说诗意4.再读古诗读出赞叹之情.
三.指导诵读,注意停顿.
1.领读.2.师生对读.3.男女赛读.4.学着古人模样诵读.5.想读的一起站起来读.
四.结合插图,让生入境.
1.看图想象送别场景,假如你现在就是诗人杨万里,你该怎么吟诗送友呢?2.指名吟诗.相机表扬.3.指名表演.4.练习说话:假如你是诗人的朋友,你会怎么说呢?
五.自主选择作业,多元展示学习成果.
1.背诵课文.(评出最佳朗诵之星)
2.为诗配画.(评出最佳绘画之星)
3.收集杨万里的诗 优选择的背诵(评出最佳收集之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2
今天正好教这两首小诗,像往常教诗一样,我先用正楷将两首诗抄在黑板上,然后就开始了新课。简单地疏通了一下诗的意思之后,教学进入了赏析阶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首先从课题入手,仅仅11个字,就把时间、地点、事情交代清楚了,堪称简洁、精炼的好题。然后,我问学生:“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个字、词或者句子?”生:“翻”,资料上说是打翻的意思,我觉得解释为翻滚更好。黑云来势汹汹,从天边翻滚而来,抓住了夏雨“急”的特点来写,还从侧面写了风。生:“白雨”,雨本来是没有颜色的,由于雨下得大,像从天上倒下来似的,所以就成了白色。说明夏天的雷阵雨下得很大。生:“乱”,毫无章法,杂乱无章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暴雨打在船头,溅起的水珠像调皮的孩子似的,蹦蹦跳跳进了船舱。生:“忽”,一阵风将云和雨都吹散了,拨云见日,让人心情舒畅。说明夏天的雨来也快,去也快。……师:同学们都关注了诗中的字,从中读出了夏雨的特点,这很好!文章中写到了哪些自然景象和景物?作者是怎么把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生:“云”“雨”“风”“水”“山”“船”“地”“楼”生: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的,好像是从上到下,又好像是由远及近。反正是根据下雨的过程依次出现的。师:作者是“醉书”,自然是粗线条的概括,就好像用文字即兴创作了一幅写意水墨画。其实这幅画的作者不仅仅是苏轼,还有……生:大自然师:对,这就是大自然的杰作。作者如此巧妙的构思,如此精炼的语言,仅仅是为了写景吗?生:(思考片刻)师:可以联系作者的生平和遭遇来想想。生:作者写景的同时好像也在借景色抒发自己的情感。作者一生报国无门,所以经常会有一些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师: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诗人的心情好像夏天下雨之前一样,突然间就感到有些郁闷,心中有点不舒服,但是这种感觉还没有完全占据他的心(黑云翻墨未遮山)。然后,他来到望湖楼喝起了酒,天也下起了雨,几杯酒下肚后,诗人有些醉了(白雨跳珠乱入船)。一阵风吹来,天渐渐放晴了,诗人抬头看看周围,移步窗前,凭栏临风,顿时感到心里的阴霾一扫而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涌上心头。(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赏析也是从题目开始的。题目中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比前一首诗的题目还要好。紧扣“送”展开赏析师:从诗歌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具体体现在哪个字上?生:“送”师:可是诗歌的内容却在写西湖六月的景色,写了莲叶、荷花。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看来,大诗人写文章也有离题的时候。生:(有人说“是啊”,有人说“不是”,还有人在沉思)一生试探着举手说:我觉得没有离题,诗中写到了“莲叶”、“荷花”,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可能是诗人想对林子方说,我们俩的感情深厚,此时真是难分难舍。(生纷纷举手)生:诗人还写到“莲叶”“接天”、“映日”“荷花”,可能是说自己和友人的感情就如同这些一样,如果自己是“荷花”,那友人就是“日”,彼此互相映衬,相映成趣。生:“无穷”说明情深意长、“别样”说明与众不同。作者就是用这些比方来告诉友人,其实,他很希望友人能够留下来。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译文+赏析+练习
晓出①净慈寺②送林子方③
【宋】 杨万里
毕竟④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⑤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⑥,映日荷花别样⑦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②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④毕竟:到底。⑤四时:春夏秋冬四季。⑥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⑦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译文】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阅读训练】
(1)首句似以“突兀”的语气开头,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____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赞叹)
(2)三、四两句诗人用一“____”和“____”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莲叶无边,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_____”与“____”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碧 红 映日 荷花)
(3)诗人先写____,再叙_____,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得效果,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全诗明白晓畅。 (感受 实景)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3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三苏”之一的苏轼。 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和苏轼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他们是怎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二、出示目标(同上)
三、学法指导
1.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 。
2.听多媒体范读后,反复读诗。(注意节奏和感情)
3.精读全诗,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4.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5.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中成就最大的。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词语解释。何当:何时能够。却话:重提,再说。却,还,再。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相聚在西窗下 1.指名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大小李杜或苏轼的诗歌。
2.出示学习目标,并强调重难点。
3.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诗歌的方法。
4.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
5.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或点拨,着重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1.叫到名字的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名言,其余的补充。
2.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3.回顾并总结出学法要点。
4.明确学习任务及要求,并进行先学。
5.学生先查资料按名时地著称的要求整理出作者的情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剪烛长谈,再来回忆诉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墨:形容黑云像倒翻的墨汁。跳珠:形容雨点打到船上像跳动的珠子。
3.学习课文内容。(1)听范读两遍,跟读;(2)看幻灯片理解诗意;(3)读完诗歌《夜雨寄北》,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明确:两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两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4)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下来,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5)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天气变化之快,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来的?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五、检查学生的先学效果
诗句赏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了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感。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出现了两个“期”,有没有重复之嫌呢?(明确:从字面来看是重复,本来回避这种重复很容易,把第二个“期”改为“时”:“君问归期未有时”,也是可以的,但这样可能有些潜在意味的损失。因为第二个“期”,强调一种失望的感觉。你的“期”,是日期,更重要的是期待,二者通通没有,不但是近日期没有行期不能马上回来,就是未来何期,也没有确定。日期和期待,双重意味,表面上是日期,深层的是期待,是思念。两个“期”字表明诗人不想用委婉语,而用直率语正面冲击对方的心理。)
2.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6.指名学生逐一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尤其要照顾和了解中后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7.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找出差距与不同。
8.指导学生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做标记或记笔记。
9.点拨,纠正,补充,总结并延伸。
10.巡视,检查背诵与默写
11.梳理归纳要点,进行比较。 6.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翻译任务。
7.叫到名的'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做到语言简练,表达准确。其余学生纠正或补充。
8.看大屏幕,进行对照,及时记好笔记。
9.各抒己见,抓住重点,力求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上,能自圆其说即可。
10.练习巩固。
11.结合板书谈一谈收获或启发。
作 业
设 置 1.背诵默写本首诗。 2.预习其余三首诗。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
比较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赏析你喜欢的诗句。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4
一、美文导入
1、出示关于西湖的三段美文。(课件2:出示三段话)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美美地读一读。
3、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4、教师精练地赏析过渡: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今天,让我们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初读古诗,感知意境。
1、出示古诗。(课件3:古诗全文)
2、读通古诗。①自由读一读;
②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③齐读。
3、读懂古诗。
①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②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无穷碧)
相机板书:莲叶 无穷碧“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照应接天,指范围广。)(可能是指很绿,绿得很美,绿得难以形容。)
(件4:突出接天、碧。)(也许是指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
(阳光下的荷花,格外红艳!)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相机板书:荷花 别样红 “ 映日”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课件5:突出映日、红。)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4、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邻桌之间相互读一读吧。(生读后)请你来试试吧!(指名读)大家说他读得好吗?给点掌声!
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为了表扬同学们,老师特地为你们准备了一组荷花图,请看大屏幕。(课件6-13:配乐荷花景图组)
6、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好吗?(课件14:莲叶荷花淡景为背景的古诗)真是“荷塘美景现眼前,便引诗情到碧霄”啊!看来用心感受后,我们也能读得诗情画意、韵味十足!
7、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相机理解诗中的“毕竟”、“四时”。
三、想象画面,赏读悟境。
1、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后,从寺中走出,一副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侵入心脾,你会不由自主的吟诵。
(学生朗诵古诗)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 (学生朗诵古诗)
2、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诗人作诗也有走题的时候?(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或许也是杨万里诗风的精妙之处吧!
3、让我们继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绘制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画。想像着这么多美丽可爱的荷花荷叶就在你的眼前,清风徐来、荷香阵阵,同学们,你们瞧见了吗,那满塘的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再看那星星点点的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娇艳动人)此时,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枚荷叶,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你的动作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课件14:荷花图为背景的古诗)
4、配乐背诵。(课件15:送别图为背景配乐)(指两人背,齐背)
四、课外拓展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荷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泼墨抒怀的对象,老师再同学们推荐几句:
(课件16)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2、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宋·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4、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清
·曹寅《荷花》美美地读一读。 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
五、布置作业(课件17)
作业:
1、课内:补充练习
2、课外:美文赏读(见下发材料)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学诗句理解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大意。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一系列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习重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学习关键点
1、体会杨万里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的情感,感受诗人清新、明快的诗风。
2、体会古诗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
学法指导
1、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与不同诗比较,感受诗人清新自然的诗风,感悟杨万里高洁的人品。引导学生领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学习《采莲曲》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 同学们大家上学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大家学习了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番。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诗中的“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这首诗从大处着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的“红”字与杜牧笔下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字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3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二)古诗阅读。
1.A
2.不一样。此处的“红”是形容词,是“红色”的意思。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是名词,泛指各种颜色的花。
3.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好风光的由衷赞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晓出①净慈寺②送林子方③
【宋】 杨万里
毕竟④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⑤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⑥,映日荷花别样⑦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②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④毕竟:到底。⑤四时:春夏秋冬四季。⑥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⑦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译文】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阅读训练】
(1)首句似以“突兀”的语气开头,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____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赞叹)
(2)三、四两句诗人用一“____”和“____”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莲叶无边,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_____”与“____”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碧 红 映日 荷花)
(3)诗人先写____,再叙_____,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得效果,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全诗明白晓畅。 (感受 实景)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一、激趣导入。
1、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平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一朵朵荷花,向着初升的太阳,红得那么鲜亮,那么水灵!
2、 说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今天我们学习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是描绘这副画面的诗。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 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古诗。 [注释] 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三、指导自学
1、出示古诗。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习,你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诵读。
1、 配乐背诵古诗。
2、 试着诵读一下。
标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7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夜雨寄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教学设计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文体常识,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理解诗意并赏析诗歌。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传统文化魅力及诗的意境美。
重 点
难 点 重点: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 法
选 择 诵读、比较与讨论 课 型 新授课
课 前
准 备 查找资料、准备课件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是
教 学
时 数 1 课时 教学
时数 第 1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67 课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本诗特点(“诗中有画”、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等)。
3、通过文本细读,想象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预习作业:
1、正确、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声音读出来(用节奏、轻重音等方式);
2、熟读,争取上课前能够做到接近背诵的程度;
3、对不理解意思的字与词,查一查工具书;
4、若有条件,可在网上百度网站中分别输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中间是空格)以及“诚斋体”,有选择地查阅一两篇对这两首诗的鉴赏文章。结合着对重点词语的圈点,选择最重要的词句赏析,直接摘录在课本空白处。对感兴趣的,以及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赏析语句,可作摘抄。
5、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可从时间、地点、颜色、景物、诗人当时心情等你认为值得比较的方面来进行。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利用比较阅读简析本诗,兼巩固前诗,初读本诗。
用表格对前面一课所学的诗歌《望湖楼醉书》进行简单分析。
朗读诗歌《晓出》。(抽加齐读)
解决重点字词,相互解释诗句,全班交流。
交流预习表,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第二板块——分析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明示“诗中有画”,告知这是中国相当部分古诗的`典型特点。
欣赏诗——出示画《江雪》;
欣赏画——出示本诗。
讨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在讨论中,将对诗句的理解融为一个整体。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
通过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这也是本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通过和《望湖楼醉书》比较了解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
第四板块——精细化朗读诗歌。
教师出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本诗的朗读;
个人揣摩朗读;
小组交流朗读;
全班交流朗读——要说出如此朗读的理由。
第五板块——作业
可以搜集描写西湖和荷花的诗歌,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以前吟诵过哪些有关荷的诗歌。(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图片:西湖荷塘远景)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明白了,交流。
毕竟:到底。
无穷碧:无边的青绿。
别样红:和往常不一样的红。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四、指导诵读,悟诗情。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毕竟西湖六月中”:毕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啊,“风光不与四时同”:跟其他季节的风光就是不一样。
“接天莲叶无穷碧”:满湖莲叶、荷花一望无际,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
“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朝阳辉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红艳,片片莲叶更加青翠。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如果你能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就能理解得更深入。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3、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4、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设想一下,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5、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6、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六、拓展延伸
复习《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七十首》中的其他送别诗。
七、迁移运用,创诗文。
1、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常熟春景,写一两句诗或优美句子。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常熟春景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2、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3、反馈交流。
八、 总结:愿我们的大自然越来越美。
“广”与“深”的回味——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感
“积淀民族文化,诵读中华经典”是我校的特色课题,杨老师作为课题的负责人,敢吃螃蟹,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古诗词教学活动。在惊叹杨老师的.大胆之余,又被她课堂上展现的活力所吸引,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两点:
亮点之一——有广度。
亮点之二——有深度。
我也教过这首诗,在重难点的处理上与杨老师有所不同,我把它当作写景诗来组织教学,至于“为什么从题目看是送别诗,但内容却是写景呢?”这一问题只作为课外的延伸。我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其一,这首诗所在的单元主题是“人与自然”,所在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前一首是描写西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那么两首诗分别描绘了西湖不同时候的景色;其二,课后练习4是这样说的“诵读两首诗,说说在你眼前分别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不是写景文章的要求吗?基于以上考虑,我在组织教学时,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精炼的语言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夏天西湖与其它季节的与众不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10
一、 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终究”、“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
3、激起同学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规范》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同学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同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平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内容要点
学习水平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使用
时间
资料来源
媒体作用
媒体方式
导入
注意反应
CAI
课件
文字
(三首送别诗)
1分钟
自制
创设氛围
边读边想
范读
感受
CAI
课件
声音、图像、文字
(西湖美景)
0.5分钟
剪辑
整体感知引入意境
边看边听
作者简介
知识
CAI
课件
文字表达
(作者、时代背景)
0.5分钟
自制
提供资料了解作者
边听边记
感悟诗意
理解接受
CAI
课件
文字表达
(字词句意)
因同学而定
自制
提供资料协助理解
同学自查
感情吟诵
理解接受反应
CAI
课件
音乐、图像
(西湖美景)
1分钟
剪辑
再现意境
边播放边写吟诵
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接受反应组织
CAI
课件
背景音乐
5分钟
剪辑
渲染气氛、交流
边播放 边写画、交流
欣赏积累
知识拓展
CAI
课件
文字
(杨万里其它诗作)
2分钟
自制
提供资料
边看边读边记
六、教时布置: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1)CAI课件出示:《别董大》(高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赠别》(杜牧),同学读诗;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一起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送别之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CAI课件出示:西湖初夏时的美景,范读课文;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CAI课件)。
3、小组交流,感悟诗意:
(1)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解读诗意,遇到困难时,可点击鼠标,在多媒体课件中查找自已想要了解的内容;
(2)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同学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归纳、点拨。
(3)CAI课件: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同学反复吟诵古诗。
4、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1)各学习小组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CAI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同学作画、写话等)
(2)交流、评析。
5、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CAI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其它诗作,同学自已吟诵;
(2)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八、形成性练习:
1、课外搜集、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作,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课外搜集、背诵其它写送别的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诗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找朋友
诗句诗句意思连线。
5.填写诗的内容
晓出______送______,
______。
毕竟______,
风光______。
______无穷碧,
______别样红。
6.指名填空。
7.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欣赏荷叶荷花的图片,播放音乐
2.交流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3.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寄情于景(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六、背诵古诗
1.背诵古诗。
2.同学们课外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 ,读一读。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穷碧 寄情于景
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12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赤日、红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用比喻或者拟人手法来描绘一下?
(3)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美景?
5、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6、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六、背诵古诗,演唱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七、联系生活,学写诗句
1、老师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片美丽的风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
2、让我们学习作者,采用以景寄情的手法来表达我们的喜爱之情。要写诗,让我们先来看看杨万里的诗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内容:选取典型景物
形式:对仗、押韵
总结:我们哪一个季节的景色都可以写,但注意,一定要选取出最有特色的景物来写,如果能对仗和押韵更好,不能的话也不要紧,但注意要把景色写美了。
3、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出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情,走进文本。
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看到的。
一千多年前诗人杨万里在清晨走出净慈寺送别朋友林子方也看到了这幅景象,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范读古诗)
二、反复品读,感悟文本。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试一试,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看看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4、学生反馈。
(1)你从第一句中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一句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谁来说说西湖?(师补充介绍西湖: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就是浙江杭州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湖烟波浩淼、风景如画,是中外著名的游览胜地。)
(3)(出示图片)这就是西湖六月的风光。你看,荷叶一片连着一片,荷花格外的鲜艳美丽。谁来夸夸西湖的美?(指名读诗句)
(4)你还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西湖六月与其他季节景色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西湖四季图)
是呀,西湖的四季都美如画卷。而西湖的六月,比春季更富生机,比秋季更有活力,比冬季更色彩缤纷,莲叶,荷花是六月西湖最美的风景,作者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二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自由读第二句诗,说说读懂了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预设学生回答:
a 荷叶很多。“接天”:一片连一片,看不到尽头。读出荷叶的多。
b 荷叶很绿。“无穷碧”:绿到了及至,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读出荷叶的绿。
c 荷花很红,很特别。“别样红”:荷花红得特别,是因为“映日”的原因。读出荷花的别样红。
(6)映日的荷花别样红,(出示一朵荷花图)引导想象:清晨,走出净慈寺,你看到了什么?(师引导:清晨,六月的西湖里,荷花映着朝阳开放了,你瞧,它粉得那么可爱,红得那样别致。阳光洒下来,花瓣上的露珠反射出七色的光芒,映衬得荷花更加的娇艳,真是:·······)
(7)荷花仅仅只有一朵吗?满池都是娇艳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碧绿的荷叶,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这样的美景:······
(8)这时,一阵微风追来,你还闻到了什么?
(9)望着美景,闻着荷香,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诗人杨万里只用了十四个字,把你们想说的,想画的,全表达了出来,这真是:(生齐诵第二句)
5、回归全诗,加深理解。
(1)这美丽的画面是作者清晨送别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在西湖边所见而做,所以诗歌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诗题。
(2)把美丽的诗句吟诵给朋友听。(配乐)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互相推荐。
朗读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抹淡妆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
武钢十三小 胡思晶
古诗是我国文学长河中历久弥香的一朵芙蓉,韵律和谐、构思精巧、联想奇妙、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言简意丰。“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学生是阅读和体验的主体”,古诗教学如何抵达学生心灵,焕发诗情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我从以下三点进行突破:
1、读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古诗篇幅短小而琅琅上口,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时间给学生进行有层次性的阅读体验。首次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指导学生充分自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分句品读时,借助媒体、图片,让学生产生联想,诗画相融,用心读出诗,读出画。
2、入境。古诗“言尽而意无穷”,古诗教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倾听文字的脉搏,触摸作者的情思。本诗的画面定格在六月西湖,在教学中,我通过画面,教具,语言渲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解读、同化、丰富诗歌意境。从第一句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西湖六月“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印象,利用画面不断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形成印象,为后一句做下铺垫,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体悟古诗意境,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3、悟情。“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以情动情,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学生陶醉并沉浸其中,体味诗歌情绪。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14
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技能:
1、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品句析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情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理念:
依据古诗的特点,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力求体现“间间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为发展”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质疑、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送”
师: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送别、送礼、送行……(很多学生回答)
师:“送别”读来令人伤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时才能再次相见。因而临别依依,内心总怀有对友人的不舍(学生)所以古人们喜欢用诗来表达对友人、亲人的想念、不舍。那么你知道有那些送别诗呢?
生:《送别》、《送友人》……(很多学生回答)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送别诗,请看屏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古人写的送别诗吧。诗要读得字正腔圆,但他也讲究节奏美。因为不同的节奏,给予我们不同的享受。有慢慢读的,有快速读的。现在,我会特别注意听同学们的节奏。
生:齐读。
课件出示:《送别》——王维
《送友人》——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学生读得不是很好时)
师:同学们,刚才我已经讲到古诗要读出节奏。现在你们和我一起来读,我会给你们配上手势。请注意观察手势的节奏,来揣摩读的速度、语调。看看这样读是不是另一种滋味。
师配上手势分三种不同的速度读。(慢慢读、快速读、中速读)
生:跟着老师读,体会三种不同的读法。并了解古诗正确的读法。
(设计意图:运用手势方法补助学生诵读诗句,培养学生语感。《课标》指出语感是诉绪形象,依赖直觉,对语文文学的意蕴和情趣的领悟和品味的魅力。)
师:古人喜欢用诗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他们离别的不舍。我们再来看这几首诗,他们的诗题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送字
师:一个“送”字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怀念。看来这个“送”用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不然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送”记下来。
(设计意图:由疑激趣,通过读、找送别诗。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达到预期目标。并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动全身。)
二、解题。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它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生: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学生回答)他誉有宋朝四大诗人之称。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他一起(晓出)一起在(净慈寺)为朋友(林子方)送行。顾名诗意送的意思就是送别、送行(板书)
师:那杨万里为朋友送行是在什么时候,你从哪个词看出?
生:晓出
师:谢谢,那么这首诗的题意是?
生: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为朋友送行。
师: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是著名的佛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为朋友送行时看到了那些景物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28页,让我们读读这首诗,在聊一聊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紧抓贯穿全诗的关键词“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以及杨万里对林子方深深不舍之情。)
三、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引入意境。
1、指导读准节奏。
师:刚才我们讲到读古诗时要讲究读出节奏美来,现在看看你是怎样读这首诗的?
生:读古诗。(一位学生读)
(学生读得不是很好时,一句一句指导读。指导读时配上手势。)
师:(1)我愿意听你读慢些,把古诗的节奏美读出来。
(2)我愿意帮助你,我给你配上手势,注意读的速度要慢些。
(3)看,这回读得好多了,我们大家跟着他一起读。
(请三位同学读)
2、朗读,引入意境。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读吧!(老师配上手势读)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来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师:再来
师:再读后面两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训练重点。高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时,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节。这就表明朗读与诵读在感悟文本情景中的重要性。)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尽管我们只读几遍,那我们聊聊吧。作者在为朋友送行时看到了那些景物呢?
四、欣赏诗中描写的景物
指导学生品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反复诵读、抑扬顿挫、回旋曲折的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感情美。
(设计意图:朗读的过程实质就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模仿到理解再到形成语感,进而生成一定的知识模式,环环相扣,步步深化。亦即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身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己有。经过这样的内化、吸收和储存,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感能力。)
1、聊西湖。
师:西湖是世界文明的风景旅游胜地。其中西湖有十大景点最为出名。
那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西湖吧,聊你对他的理解。
生:自由畅谈自己对西湖的理解(很多学生回答)
师:自古以来,很多诗人把西湖的美景用诗记录下来。现在我们就来欣赏欣赏这些描写西湖的古诗吧!
欣赏课件: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春题湖上》
生:齐读
师:看,苏轼与白居易赞得西湖多美啊!那我们也去欣赏欣赏诗中的西湖吧。并谈谈你的感受。
生:欣赏课件:西湖十景
师:我看到你在赞叹,你赞叹着什么?
生:自由畅谈感受
师:对啊!这六月的西湖不一样了。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送进去读。
我相信你读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生:读第一句
师:就是这一份陶醉,这一份赞叹,让我们体会到西湖的美。请你带领着大家在体会体会吧。
生:读句子。(请两位学生读、男同学读)
2、谈莲叶
师:莲叶又是怎样的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自由畅谈
师:你发现就这么普通的植物它却在夏天里勃勃生机显得格外精神,让你这样的感叹。请你把这一份感叹读出来。
(个别学生诵读)
师:从你的读中让我想起一句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谁再愿意让大家感受一下这碧绿碧绿的莲叶,让这莲叶更(绿)更(多)更(一望无际)
生:个别学生诵读诗句、女同学读
生:齐读
3、谈荷花
师:刚才同学们把荷叶夸得那么有生气,朝气呀!谁也来夸夸荷花吧生:(自由夸荷花)
师:从你的表情中我看出你很喜欢出现在你眼前的荷花,请你读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个别读)
师:同学们瞧瞧他面前的荷花多美呀,我们也跟着他一起夸夸吧
(带领全班齐读)
师:听听你们把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读得多好,这又让我想起他写过的一首诗《小池》。
课件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李白
生:齐读诗句。
师;对呀,这绿绿的莲叶将我们眼睛染绿,这红红的荷花将我们的心肺滋润。如同同学们感受的一样这夏日的西湖真是()?真是()?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一次走到诗中。
生:有感情的诵读。(师给配上手势指导读)
师:听你们朗读,你们看到这些景物了吗?我有点没看见,光给你们做导游、光激动了。那莲叶、荷花、西湖我还没有看够呢,谁愿意在让我看一眼。
(请两位学生分别诵读)
五、整体感知整首诗(伴奏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师:让我们伴着乐曲再一次将所见到留在心中,让我们美美地体会夏天给予我们的愉快。
生:伴着乐曲诵读。(师做手势指导读)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进行“以读悟情”的训练。使整个教学环节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六、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1、学生自由畅谈,说说应给诗配上什么画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师:同学们,这就是朋友之间的送别。这样的西湖,这样普通的自然景物,在诗人的.笔下就变得不一样了。如果我要给这首诗配上画面我将要画些什么?请你在小组中讨论讨论。
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今天就由你们来教教我怎样为这首诗配上画。请你说出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自由畅谈(很多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2、老师按学生的口述作画,学生评画,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
师:按学生的口述在黑板上给古诗配上简单图画。(学生口述时并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画的原因。)
生(1):画莲叶
生(2):画荷花
生(3):画作者
……
3、学生自由评画,大胆发言。老师听取学生意见修改画面。
师: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他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那你们看我这幅画还有那些地方需要修改?
学生自由评画:
生(1):莲叶画多些, 【师提问,指导诵读:为什么要画多?你从诗中那个词看出?接的意思是?用一个成语来莲叶多的是?谁愿意来读一读?(个别学生读)我看到近处的莲叶好多啊!我还想看看远处的莲叶是怎样的?谁愿意让我再看看?(个别学生读)这回我看得远了。远方的莲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怎样?那我们也去欣赏欣赏吧。】
【欣赏课件莲叶】
【师提问:看到这连着天的莲叶,我的内心真是怎样?请你把你的激动用读的表示出来。(个别学生读描写莲叶的诗句)】
【师修改画】
生(2):荷花画红些,多些。
【师提问,指导诵读:为什么要画红的荷花?从那个词可以看出?你能把他读好吗?(个别学生读)这荷花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显得特别红的?难怪南朝诗人赞叹“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请你带着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吧!(齐读)(再个别读)】
【让我们也来欣赏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吧。欣赏荷花课件】
【理解“莲”与“荷”的意思。】
生(3):画朝霞
【师提问。指导诵读第一、二句诗句。并欣赏朝霞下西湖的课件。】
……
(设计意图:(1)通过师生之间互帮互助,营造一种人性化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也体现语文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2)唤起学生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变换角度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改变“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评”给予激励试的肯定和评价,这样的激励让每一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地学习,创新的火花不时地燃起。)
4、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学生自由畅谈这幅画面给你带来的感受,体会古诗含义。)
七、拓展、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此时你我都站在湖边我是林子方你是杨万里,你会怎样赞叹你今天说见的景色呢?(课件出示练习:啊!朋友。看,这夏日的西湖。)
生:啊!朋友。看这夏日的西湖就是与别的四季不一样,看那与天连在一起的莲叶多绿啊!在朝霞映照下的荷花是那样的红艳。
……
2、你想用什么话表达友人之间的友谊(学生自由畅谈,并把感受写到课文中。)
3、动笔抒发感情。
(设计意图:能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做进一步做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九、指导背诵古诗。
通过读再次感悟朋友之间的友谊,完成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十、总结
林子方留下了吗?其实刚才我们与林子方的对话是不存在的。那只是我们的想象,突然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心有多美,这西湖就有多美。我们之间的友谊就有多美。这一切都全凭我们的心情,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不在是伤心的,而是(愉快)的,(高兴)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再诵读一遍诗文吧!
伴奏诵读全诗
十一、课后延伸: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把这一幅画画的更美。
(2)收集更多的送别诗,给你喜欢的其中一首配上配画。在班上开个读书交流活动。
(以上两个练习可以任选一个来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15
一、说教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人教版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15课的一首古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美丽动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2)感受是词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抓住诗中重点句分析。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四、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导新课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茫茫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幅山水都是一副美丽的画。
2、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你们愿意背几首吗?《望庐山瀑布》《咏柳》《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
3、这几首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壮丽的山河。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吉水人。他平时力主抗金,秉性刚直,立朝廉洁,遇事感言。他作诗主张师法自然,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人称“诚斋体”。他工于奇绝,以写景咏物见长,著有《诚斋集》。
3、解诗题
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朗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四)抓字眼,明诗意
1、“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请同学们看注释,想象每句诗的意思,再和同学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自学情况
到底是西湖的夏日,风景与其他季节完全不同。远远望去,在阳光照射下,满湖碧绿的荷叶,衬托着鲜艳的荷花,真是美丽极了!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5、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来欣赏优美的景象。
六、课堂小结
风景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案】相关文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11-3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04-2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05-1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常用【15篇】06-1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热门】01-03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教学反思05-25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6-09
《小鸡出壳》教案06-27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