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贞观之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贞观之治教案1
各位考官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贞观之治”》。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本课介绍的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但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理解唐朝出现封建盛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锻炼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
评价李世民、武则天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图示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说说教学过程,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作业。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法,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贞观长歌》片段,并提出问题:电视剧《贞观长歌》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唐朝的建立者吗?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在学生回答后,我就顺势引入到《贞观之治》课程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同时我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唐朝的建立
1.出示隋炀帝实施暴政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而也复习回顾上节课的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出示材料,分析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能为后面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唐朝的建立”这一子目的内容,请学生划出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皇帝及后继者等。学生阅读完毕后,很容易了解到唐朝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我会以故事会的方式讲述“玄武门之变”,并让学生明确唐太宗继位的时间。
第二部分:“贞观之治”
1.出示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教材与材料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在5分钟的时间内去思考探讨问题:“贞观之治”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同时,提示学生可从治国思想、政治、经济、用人和纳谏等方面进行讨论。学生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小组代表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同时,也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2.给学生播放“贞观之治”繁荣局面的相关视频,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繁荣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设计意图】展示鲜活的历史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
第三部分:女皇武则天
1.展示武则天画像,强调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进而提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时,我会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从而让学生明确武则天在位时期,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措施。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2.出示问题:在你心中,你认为唐太宗、武则天是什么样的皇帝?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我会跟他们强调,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单凭个人喜好,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从而顺利突破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小结作业
1.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2.作业:课下查阅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相关史料或专著,加深对这两位封建帝王的理解和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内容的整体印象,便于记忆和理解;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加深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我采取了列框架的板书形式,既简明扼要,又条理清晰。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贞观之治教案2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目录
简介唐太宗爱民如子贞观之初法治天下强盛王朝收缩展开简介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爱民如子
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贞观之初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年代,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5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法治天下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强盛王朝
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在深层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遗产)上作出突出建树的有贞观王朝。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武则天才能做到“政启开元”,从而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开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为证。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几条文明成果使大汉民族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最最优秀的民族。
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贞观之治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的建立的史实,知道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交流、合作、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贞观之治”的表现。
【难点】
“贞观之治”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出示两幅图片——唐人街和唐装,并提出问题:在美国有著名的唐人街,很多国家的人都喜欢穿唐装,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个称呼至今还在一些国家中沿用。那么西方人对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学生可能会回答:与唐朝有关。教师趁势追问:那么唐朝是如何建立的?“贞观之治”是怎么一回事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唐朝的建立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隋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那就是唐朝。呢么,唐朝建立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由谁建立的呢?
学生阅读课文,得出: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过渡: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深谙隋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因此及时吸取了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其在位时期,出现了唐朝的盛世局面。那么,这一盛世被称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贞观之治”。
接着教师展示史料,提问:“贞观之治”是唐朝出现的第一个治世,治世局面的出现有哪些原因呢?唐太宗为何感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因在于他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由于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所以,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且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如房玄龄、杜如晦都是当时著名的宰相。
接着教师播放“贞观之治”的纪录片,提问:除此之外,唐太宗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组织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之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提醒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过渡: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基本形成。那么,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2.“贞观之治”的表现
教师继续播放“贞观之治”繁荣局面的相关视频,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繁荣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看完视频和教材后,得出: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作业:关于“开元盛世”你有多少了解,课下收集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贞观之治教案4
红安县两道桥中学熊月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盛唐景象
导入新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一、隋亡唐建之迷[提出问题]隋炀帝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谁能来为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隋炀帝暴虐无道。
生2:他经常远出巡游,骚扰地方百姓。
生3:他在位时,开通大运河,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加重人民的负担。
生4:
教师过渡:老师这里也有两个有关隋炀帝的故事,我请一个同学来为大家讲一下。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玩乐、献食、高丽之战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故事分享,请同学们解开“隋朝昙花一现”之谜。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启迪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的暴政。
生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讲述隋炀帝暴政的有关故事,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历史事实的展示,引领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从而理解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教师过渡:隋炀帝的统治正如时人所说的“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隋朝就这样昙花一现。取而代之的则是威震四海,人心所向的李渊父子。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过程。多媒体展示:唐朝的建立
设计意图:针对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的情况,老师把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盛世开创之谜
教师过渡: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并完成了对唐朝的统一。但是唐朝在他的继承者李世民统治时
期发扬光大并带领唐朝走向繁荣昌盛的。李世民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呢?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此人的人物档案。
多媒体展示:任务档案李世民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李世民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品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过渡:李世民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国君,他在继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局面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子目“贞观之治”,来揭开唐朝盛世开创之谜。
探究盛世之因1.开明的治国思想
教师过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探究一个国家的兴盛,首先我们要了解其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那么唐太宗是在哪种思想指导下治理国家的呢?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唐太宗的话,思考问题。多媒体展示:贞观政要
[提出问题]哪位同学来为大家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提出问题]唐太宗把人民群众比作水,又说“水能把船掀翻”这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问题?大家回忆一下是什么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生2: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
[教师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样的亲身经历会促使唐太宗产生怎样的治国思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他会爱惜百姓。
生2:他会重视人民。
生3:他会减轻赋税。
生4:
教师过渡:唐太宗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在开明思想的指导下于贞观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政策和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太宗的治国良策。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理解资料,论从史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认识到唐太宗的开明思想。
2.有效的治国良策
[提出问题]首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从经济、政治、用人三方面找出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方法引领:自主学习课本内容,然后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唐太宗在经济上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生2:唐太宗政治方面的措施有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生3:在用人上,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记忆治国措施。
教师总结:唐太宗作为国君不但从自身做起,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还想方设法通过减轻农民的徭役赋税、减少官吏的数量等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此外他还虚怀若谷、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使得贞观年间人才济济。特别是唐太宗虚心纳谏,成为贞观年间的一大特色。
[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课内外知识来讲讲有关唐太宗虚心纳谏的精彩故事。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讲魏征的故事。
生2:讲房谋杜断的故事。
生3:讲长孙太后的故事。
生4:
教师过渡:正是因为唐太宗开明的思想、宽广的胸怀,最终以其恢弘的气度赢得了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
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实施,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贞观之治的盛世之景。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们分享历史故事,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讲故事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感受盛世之景
景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景二“(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提出问题]这是不同时期的两段历史场景,它们各描绘了怎样的历史场景呢?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景一描绘了贞观初年茫茫千里,既无人烟也无家畜的荒凉萧条的社会景象。
生2:景二描绘了唐朝在唐太宗治理下,出现了经济富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提出问题]假如时光倒流,你回到了景一或景二的时期,谈谈你可能会有什么切身感受?
生1:如果回到景一,我会感到害怕,因为当时社会混乱。生2:景一让我感到饥饿,因为千里无人烟。生3:如果在景二,我会感到很安全。
生4:如果回到景二,我会感到幸福,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造成这两种不同社会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景一是由于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
生2:景二是由于唐太宗在开明的思想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国良策造成的。
(三)畅谈盛世之感
[提出问题]俗话说“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通过以上“因果关系”的探究,我们应吸取怎样的历史经验教训呢?谈谈你的感受。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要爱护百姓,人民才能拥戴你。
生2:要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生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历史材料,对比两则材料的不同,引导学生在史料中认识问题、理解问题,从而感悟历史的真谛。
教师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都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所以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的局面。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提出问题]但人无完人,唐太宗统治后期好大喜功,也做了不少不利社会发展的事情,但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从主流方面客观地评价。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做一个公正的评价。方法引领:引领学生学会客观、公正的、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学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教师总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是一位明君。教师过渡:唐太宗墓碑上清楚地记载了他的丰功伟绩。但在唐朝,却有一座“无字碑”,它是谁的呢?为什么又没有文字呢?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走进“无字碑”,探究无字之谜。
三、“无字碑”之谜
多媒体展示:武则天无字碑
[提出问题]为什么上面没有文字?
生1: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生2: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生3: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生4:
[提出问题]根据你的了解武则天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生1:她心狠手辣。生2:她很有心计。生3:她很残暴。生4:
教师过渡:那么在伟人眼中的武则天又是怎样的呢?毛泽东曾对武则天做出过这样的评价,说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可见,毛泽东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当之高,这说明武则天作为一个统治者是有突出政绩的。
[提出问题]你知道武则天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吗?她的统治在唐朝起了什么作用?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回答。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重视生产和重用人才。
生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提出问题]她有政绩,但她也有很多过失,如她任用酷吏,滥杀大臣等,那我们应如何公平、客观地评价武则天呢?
多媒体展示:评价历史任务的方法,进行方法引领,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述说对武则天的印象和评价,然后再展示伟人对她的评价,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师总结:当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是这样评价武则天的,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从政治上来看,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三、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小黑板。
简易含图片的演示文稿。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等基本知识。
采用自学互论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唐朝的建立:
1、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第1课的知识,讨论唐朝建立的背景。
如:⑴隋炀帝好大喜功,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修建东都……劳民伤财,人民不堪重负;
⑵人民揭竿而起。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说说有哪些王朝曾在长安建都。
如:以长安为都城的有:西周、西汉、西晋、秦朝。
4、讲解农民起义的任用,指出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行为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希望学生能够休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领会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5、唐朝建立后,又实施了怎样的统治?引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
1、观看唐太宗画像,讲述玄武门之变,太宗继位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提问:唐太宗为什么实行开明的.政策呢?
学生思考、回答:唐太宗是吸取隋亡教训,决心实行开明的政策以巩固统治。
3、布置学生讨论,唐太宗实行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老师归纳: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作用贤良、虚怀纳谏;
②经济上轻徭薄赋、重视生产4、指导学生阅读关于魏征直谏的故事,体会其不畏强权、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一切的优秀品质。
5、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提问:“贞观之治”的表现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治世局面的形成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之间的联系。
学生:“贞观之治”的表现是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学生:由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国家才有可能发展经济,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也才可能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6、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们杰出的政治家?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归纳:
贞观之治教案6
《新唐书·食货志》这么描述贞观之治的成就:“至四年(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就是说,贞观四年时社会生产力已得到最根本的恢复,社会治安已有最根本的改观,商业状况也得到最根本的扭转。
其实,用“米斗四五钱”来强调政绩显然缺乏说服力。《汉书·食货志上》就说:“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意思是粮价过低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粮价过高又会危及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说粮价过低不但不能算是治道上的成功,反倒可能酿成普遍性的社会危机。
再说,唐代京畿地区根本不可能会有“米斗四五钱”的咄咄怪事。同样是《新唐书·食货志三》,开篇就说唐都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虽称沃野,然幅员有限,所出并不足供京师消耗,所以常要靠东南漕米的接济。而漕米须经水、陆转运,水路自江淮至东都洛阳“率一斛得八斗”,也就是说漕米自出产地至东都洛阳,运价便要占去货物本身价值的二成。再以车或驮转运至陕,仅三百里地,“率两斛计佣钱千”,算下来每斗又需费去运价五十钱。如此一路折腾,纵是那些米都是天下掉下来的,不要一文钱,“米斗四五钱”,也仅及洛阳至长安那段旱路运费的十分之一呢!
长安米贵,本是不争的事实。贞元年间,关中和三辅地区的米价更有“斗千钱”的高纪录,而当时的国家储备粮库——太仓的储米,也仅能维持“天子六宫之膳不及十日”。所以,单高宗一朝,政府班子就曾有数次就食东都洛阳的经历。
贞元初年,当时的关中地区,还真有过一次谷贱的特例,宰相陆贽便建议政府趁机以平价向民间购买,计在途所费,到太仓后每斗谷子也得费“钱四十有余”,每斗米则要费“钱七十”。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翱在《疏改税法》一文中介绍说,建中元年(780年),“米一斗为钱二百”,经过政府的平抑,到元和十五年,“米一斗为钱五十”。(事见《李文公集》卷九。)
贞观时的米价,仅为谷贱时米斗“钱七十”的十四分之一,是经过政府平抑之后“米一斗为钱五十”的十分之一,这可信吗?这样的数字只能是史官的伪饰。
那么出现在初唐那一幕天下大同的治世,就很值得怀疑了。
当时的国际友人、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便一直认为初唐时的'国力,根本比不上前朝,他曾对自己的国民公开说过这样的话:“往吾入朝,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也。”(语见《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
其实,终李世民一生,大唐帝国不仅在经济上无法与前朝比匹,在人口上也不及前朝甚远。李世民故去三年之后,有一次,他儿子高宗皇帝李治问户部尚书高履行道:“去年户口增加了多少?”高履行答道:“去年共增加十五万户。”李治顺便又问起隋代及现在的人户情况,高履行答道:“隋代开皇年间全国有八百七十万户,现在全国有三百八十万户。”(事见《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九卷。)说明经过唐代立国之后近四十年间的休养生息,其人口仍不足隋代全盛时的一半。
从两代经济与人口情况的对比,贞观时的国力可见一斑。
《新唐书·食货志》所谓“人行数千里不赍粮”,也就是说行旅于途有得到食物补给的足够保障,无需自备干粮,这仅能说明商业的初步恢复。至于所谓的“外户不闭者数月”,只要参照麴文泰的“非复有隋之比也”的感慨,便不难明白。
其实,贞观之治的由来,是有其现成的摹本的,也就是说,“盛世”造假,早有人为之。所谓的贞观之治,不过是一帮御用史家依样画的葫芦罢了。
贞观之治教案7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并全面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虢国夫人游春图
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还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
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繁荣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了解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答案提示:(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二:女皇帝武则天
图片展示。
武则天像
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上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的开创
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阳),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载:“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亩)。
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
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
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带来的结果。答案提示:(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具体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课堂总结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在这一课中我们还学习了唐玄宗前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繁荣局面,封建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而在这其中,劳动人民发挥了聪明才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的局面,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还学习了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要让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居于先进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贞观之治教案8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教材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的评价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重点突破
“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难点突破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教案9
【学习目标】
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
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学习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
年, 即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
(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 ;制定 ,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 。(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 生产。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 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制度。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
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 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
整顿 ,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 ”,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 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盛世局面的的表现都有哪些?“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三、练习巩固
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别了短暂的隋朝,赢来了繁盛的唐朝,这一年是( )
年 年 年 年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
唐太宗 唐高宗 唐中宗 唐玄宗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现在失去了一面镜子啊。”他说的这位大臣是( )
长孙无忌 杜如晦 房玄龄 魏征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人曾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
吕后 慈禧 武则天 王昭君
所谓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
唐高祖 唐高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政治比较安定
经济繁荣发展 国力强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材料一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他在位时形成了什么治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什么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 长安
李世民 贞观 唐太宗
(1)三省六部制 法律 进士科 政绩 (2)农业
经济 贞观之治
官僚贵族 殿试 发展生产
开元盛世 姚崇
吏治 税制 开元 鼎盛
二、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隋朝创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经济的繁荣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唐太宗的个人作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劳动。
三、
(1)唐太宗。“贞观之治”。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
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她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就是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三、开元盛世: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五、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六、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七、作业: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贞观之治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的治国方法,了解他对唐朝的贡献,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2.了解“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的个人政治才干。
3.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方式等基本知识。采用自学讨论,老师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初步繁荣的“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难点是评价唐太宗。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唐太宗的治世方针、一系列统治政策和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通过预习能说出“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内容,能够准确的表达,及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既突出了重点,从而也了解决难点。
贞观之治教案1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作业:课后作业
贞观之治教案13
课题:“贞观之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初一学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史实;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史料,小组合作,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4)教材分析:本节课“贞观之治”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二课。可以说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下启第三课开元盛世,所以在本单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可以说繁荣和开放是从“贞观之治”开始的,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中也处于重要地位,所以要认真学习。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搜集有关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和武则天,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史料能力,并树立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原则;联系实际,使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一个片段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对隋朝的政治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就让我们接着学习我国的古代史,隋朝灭亡之后我国古代最繁荣的一个朝代——唐朝,在学习唐朝之前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视频(PPT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一段),然后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看完视频之后,老师想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所表现的重要人物是谁?
2、他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3、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生:回答略
师: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唐朝还是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第2课“贞观之治”》
师:在刚刚的的问题中,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回答。老师了解到同学们都知道唐朝的建立者并不是视频中所表现的重要人物,那么唐朝是谁建立的呢,我们先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一个子目——唐朝的建立,通过学习来解开心中的疑惑。
一、唐朝的建立(简要了解唐朝建立的史实,唐太宗李世民其人及其登上皇位的过程)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九页唐朝的建立这一子目的内容,然后找出唐朝建立的背景、时间、开国皇帝、都城。
生:唐朝建立的背景是隋灭,618年李渊建立,定都长安。
师:同学们对课本知识归纳的很好,下面老师补充一下有关唐朝建立的史实。背景: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
陷于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时间:618年(隋炀帝死后的同一年)开国皇帝:李渊(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年号武德都城:长安(现在的西安市)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唐朝建立的过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贞观之治之前,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贞观之治是谁统治时期形成的,他是唐朝的第几任皇帝以及他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
生: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事变登上皇位。
师:回答得非常对,看来同学们都有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同学们的预习以及课外知识的补充,知道了是李世民继承了皇位,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贞观之治”。他是通过玄武门事变登上皇位的,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玄武门事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生:讲述略
历史知识补充: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反隋和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帮助父亲稳定了新王朝,被封为秦王。
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功名日盛,盖过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李建成意识到李世民是自己皇储的地位的重大威胁,所以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双方展开了夺位之争。最终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引发了玄武门之变。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流血政变,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历史上将这次流血政变成为“玄武门事变”。
师: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并完成了对唐朝的统一。但是唐朝在他的继承者李世民统治时期却发扬光大,虽然李世民继位的过程在古代有违常理。但他在继位后励精图治,带领唐朝走向繁荣与昌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一位明君,他在继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局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子目“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重点讲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即开明思想的.影响和唐太宗治国的主要措施,以及贞观之治的最终形成。)
(一),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师:每一任皇帝治理国家,必定有一个主流思想进行指导,那么唐太宗在哪种思想指导下治理国家的呢,先来看看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思想。
1、开明思想的影响
师:出示文献资料请同学们理解回答(结合第8页注释,谈谈自己的看法)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准确,唐太宗因为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所以唐太宗以史为鉴,居安思危,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关系。贞观年间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制定的。
师:那么在这种开明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制定了那些具体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国家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
2唐太宗治国政策和措施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八页,从经济、政治、用人三方面找出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师:通过同学们阅读课本以及小组讨论,我找一位同学来说说唐太宗在经济方面做了哪些措施?
生:唐太宗在经济上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我们通过课本第八页中间绿色小字故事来看看唐太宗是如何从自身做起,落实“戒奢从简”的。这个故事讲了唐太宗为了不浪费民力,拒绝臣下在宫中建暖阁的奏请。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唐太宗从自身做起,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那么他在政治上有做了哪些措施,再请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唐太宗政治方面的措施有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对,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使得官吏减少,官吏减少之后,财政收入支出就会减少,农民所缴纳的税收就减少,所以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国家安定。
师:唐太宗他一人肯定无法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那么他是如何任用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治理国家的呢,再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在用人上,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对,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通过读课本中唐太宗与魏征的小故事以及你自己平时的课外了解,来给大家讲讲他们之间动人的故事。
生:讲述魏征直言不讳,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可以说正是因为唐太宗虚心纳谏,最终以其气度赢得了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在唐太宗治理下唐朝社会的发展情况,也就是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形成师:请同学们阅读以下两段史料
资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资料二:“(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理解了是正确的,上述两段史料分别记载了唐太宗治理前后社会现状的不同。通过资料一可以看出,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了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的景象。资料二与资料一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资料二可以看出唐朝在唐太宗治理下,出现了庄稼大丰收,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师:通过资料二以及课本内容,我们知道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欲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因为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学们在这里要注意一下,“贞观之治”不是贞观年间就已经存在的说法,而是后人对贞观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盛况的一种赞称。)小组讨论环节: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唐太宗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分小组,然后谈谈在你们的心中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该如何评价他?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对,评价都比较客观,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席纳谏,以农为本,减轻徭役,是一位明君。
师:我们学习了在唐太宗治理下唐朝形成了一种繁荣昌盛的局面,那么在唐太宗逝世后,唐朝又进入到了怎样的一个发展状况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三个子目——女皇武则天
三、女皇武则天
师:我想同学们都知道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么我想请问一下在当时一种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下,武则天是怎么登上皇位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九页内容,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回答略
师:通过同学的回答,老师来补充讲述一下,武则天登上皇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唐太宗逝世后,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李治,继位为唐高宗,但他体弱多病,很少理政,大部分政事都由皇后(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来处理,武则天在理政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实权,最后在晚年时候称帝,改年号为周。这就是武则天成为女皇帝的一个大致经过。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经艰难才登上皇位,我们来看看她登上皇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师:用PPT展示图片《无字碑》,这是武则天死后所立的无字碑,其用意是:她的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那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给这个众说纷纭的女皇一个客观公平的评价。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内容然后思考,归纳武则天主要有那些政绩。
生:回答略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老师讲武则天的政绩总结如下:(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2)选拔贤才(讲述第十页绿色小字故事,从事实出发,体现了武则天重视选拔人才);(3)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师:学习了武则天在位时的政绩,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下关于武则天无字碑的问题,结合我们所学的内容给她一个公平,客观的评价。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你的观点。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对武则天的看法有褒有贬,通过同学们回答,老师认为我们评价武则天应该从政治以及她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来评价,当代文学家郭沫若是这样评价武则天的,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从政治上来看,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通过本节课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我想同学们学会了从客观史实以及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来评价历史人物。
四、小结
师:最后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单元的《第二课“贞观之治”》,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常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么同学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联系自身,你学到了什么,又从中获得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益良多,老师非常高兴。也希望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通过历史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巩固。
板书设计:
第二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建立背景:隋朝灭亡
2、时间:公元618年
3、开国皇帝:李渊,年号武德(唐高祖)
4、都城:长安
5、第二任国君:李世民,年号贞观(唐太宗)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1、开明思想的影响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2、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
经济: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政治: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用人: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二)、“贞观之治”的形成
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欲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因为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贞观之治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更多内容请点击:
初中>初一>初一历史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知道有关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2、过程方法与能力
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武则天坎坷、传奇的一生,培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1)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参政掌政就近半个世纪(从当皇后开始参决朝政计算)。同时,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难点]
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
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新授讲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一、唐王朝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引用人民对隋炀帝憎恨的诗句来反映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通过多媒体演示: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A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
B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
C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
D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
(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
(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618年
(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
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教师总结;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为贞观之治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展示标题。
三、贞观新政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三目第一段起至第11页第2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做了哪些改革?
1、赋役制度方面突出了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3、编撰的《唐律疏议》,其原则就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4、沿袭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5、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教师总结: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请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巩固与小结]
隋唐时期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隆盛时期。唐前期统治者认真汲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施德于民。历数代而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治世盛世局面,为后世所景仰。我们生活在祖国腾飞的新时代,更应从中感觉祖国的辉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学习奋斗!
[板书设计]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1、隋朝的灭亡亡国之君:隋炀帝
原因:暴政
时间:618年
2、唐朝的建立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三、贞观新政:
改革赋役制度
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1、贞观新政修改法令,编撰《唐律疏议》
完善科举制
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2、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教案】相关文章:
贞观之治教案02-17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07-20
《贞观之治》的教案优秀02-26
高中教案教案03-05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10
教案06-18
小班教案社会教案10-11
中班音乐教案划船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