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1 09:52:19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合集)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作、一截、燃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日落景色。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全过程,可选择地势较高处为观察点。

  2、自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画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反复地读几遍,并谈谈自己初步的感受。

  (2)轻声朗读具体描写夕照的段落,边读边想。

  (3)整个夕照过程中,太阳有哪些变化,作者把它分别比作什么。

  (4)夕阳和我窗外的景物构成了怎样迷人的画面。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1、第一学时读通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及。写作顺序和方法。

  2、第二学时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9个生字的读音)。

  3、回忆《海上日出》的观察和。写作顺序与方法。

  (1)写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日出。

  (2)重点写晴朗早晨的日出全过程。

  (3)日出过程从天、水色彩的变化、形状的变化、富有情感的动作三方面写具体。

  4、《夕照》的作者又是如何观察与描写的呢?

  能了解到:

  (1)位置的变化——树梢——树杈——消失。

  (2)色彩的变化——橘黄色——微红——红云——象熟透的“大石榴”——像一团燃烧的烈火——消失。

  (3)动词:滑落——稳稳地站——向下溜了一截——出现——消失。

  5、读记词语:

  尽情、欣赏、迷人、挺拔、滑落、橘黄色、衰老、泻下来、镀上、顿时、晶莹、红润、波光粼粼、雀跃、杰作、踩碎、溜了一截、害羞、树杈、喜悦、石榴、溢出、矫健、绝妙、宛然、燃烧、油然而生、感慨、黎明。

  6、课后熟读课文,背诵1——4自然段。

  第二学时:

  1、写词语(见上)。

  2、填空:

  开始太阳从杨树上滑落下去,是____色的;没有了_____的光芒,这时的阳光下的房顶化作了____,每一片瓦都成了雀跃的____;然后,太阳又向下溜了一截,颜色开始泛出____,如____一般,红色又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的____;一会儿,出现在杨树中的____太阳,渐渐变红了,像一只熟透了的____;天色越来越暗,太阳却越发的红,宛然一团____。

  3、找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体会体会。

  重点体会:

  (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这里用“晶莹的湖水”比喻在金色阳光照耀下,整个房顶的景象,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铺在房顶上,镀上了阳光起起伏伏的就像光在“跳跃”,整个房顶就像“波光粼粼”的“湖面”了。这句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了动感,作者用了“跳跃”一词,更使得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这里“轻轻的”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阳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的“微”相照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收获的喜悦”是对着前一句的“熟透”的石榴来说的;又圆又红的太阳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得钻天杨笔直高耸的树干和枝枝杈杈显得格外清晰,形状、色彩、明暗的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这幅在天尽头形成的画面能引起人无限的遐想。

  (4)“天空的黑色渐渐漫了过来,几乎要把太阳包住了。太阳则变得越发的红,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这几句话描绘出天色越来越暗,而太阳却更红了这样一种特定的自然景象。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是抓住描写夕照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最后两节。)

  5、词语积累。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三、解决重难点的措施及方法:

  学习、运用练习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达到突破难点,解决重点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二战时期小英雄任务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学习他们的伟大精神。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1、介绍时代背景。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苏联从此开始了炮火连天的生活。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借助工具书,并标出自然段。

  (2)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

  3、师:课文比较长,咱们的检查就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吧!在朗读的时候,我要求大家认真听、仔细看,从课文的自然段之间你会有什么特别发现?

  4、领悟方法:课文读完了,文章最后的泡泡中有个问题……这个关系是什么呢?自由读读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首尾呼应)

  5、刚才给大家的任务还记得吗?看看谁的眼睛最亮。(意义段空行,表示独立讲了一个意思。)

  6、请快速地浏览第一部分,用自己最简洁又最明白的语言表达这部分内容。

  7、检查交流,根据回答板书词语(诱敌上勾)。继续检查第二部分的朗读与内容,根据回答继续板书。(密报敌情)你发现老师对以上两部分内容的概括……(都用四个字)。三、四部分学老师试试。(消灭敌人、继续候敌)

  8、认识小标题,整理内容。

  师:这四个词语表示了我们对文章四个部分的理解,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小标题”。下面,看谁能根据这四个小标题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9、通过预习,请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10、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夜莺的歌声出现了几次?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2、昔日热闹的村庄在战火中变得荒凉寂静,这时候什么吸引了德国兵的注意力?

  3、这一部分,还有什么地方也写到小男孩学夜莺唱歌?

  4、从两处描写夜莺歌声的地方,你读出了什么?结合上下文自己反复读一读这两处,也可以和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1)为什么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这说明什么?

  (2)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结合第二部分谈一谈你对小男孩这种行为的解释。

  5、(1)小男孩巧妙地用学夜莺唱歌的方式引诱迷惑敌人,由此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小男孩?

  (2)请画出课文第一部分里你认为能表现小男孩机智勇敢的语句。

  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4)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6、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通过这些语句,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勇敢机智镇定的小男孩,所以读小男孩的语言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童声稚气、天真活泼。)

  与小男孩比起来,德国军官总是想从小男孩嘴巴里探听到什么,他的话语中有诱骗,有恐吓,也有企盼。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处理他的语言?(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切入主题。

  1、自由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文中的`小男孩和敌人。(板书:小男孩、敌人)

  2、反馈,学生板书词语。

  二、以读代讲,理解课文。

  1、师生共同学习夜莺的第一次歌声,思考夜莺的第一次歌声有什么目的?

  (板书:诱敌深入)

  2、过渡:德国军官是那么好骗的吗?随随便便就相信一个敌对方的孩子吗?

  他是怎么盘问夜莺的?(课件展示德国军官盘问夜莺的话)

  3、面对德国军官的层层盘问,小夜莺是怎么诱敌的?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德国军官和夜莺的对话,学习体会。

  汇报交流,课件展示夜莺的回话,师:你准备用什么语气来读夜莺的话?为什么?(故作天真,装糊涂,迷惑敌人。)

  4、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等句子。

  5、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

  6、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

  7、学习夜莺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歌声,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目的?

  8、学生分组学习。汇报交流: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4)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5)“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此时此刻,你想对小夜莺说什么?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3、师总结: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正是有了有千千万万像小夜莺一样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孩子,正是他们团结抗敌,1945年德国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夜莺的歌声,是战斗响起的号声;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打击敌人的枪炮声;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夜莺的歌声,是一曲爱国抗敌的颂歌!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苏联卫国战争进行了四年,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了整整八年,我们也有像小夜莺一样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孩子,你知道吗?(王二小、雨来、张噶子等)

  2、课外阅读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心中的歌。推荐故事:卓娅的故事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语文教案 篇3

  创意说明:本设计为故事穿插法。《论语》涉及的人、事很多,在教读过程中若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穿插有关故事,对初识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对保护文言文阅读兴趣也会大有作用。

  教学步骤:

  一、由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导入。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

  三、对照注释逐则翻译,理解大意,不好翻译和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探究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可补充说话背景,可穿插相关故事,可引用《论语》中相近的观点,也可要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谈认识。

  四、记诵全文。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孔子及《论语》简介见教师用书。

  ②《论语》的几个“最”:

  《论语》共20篇,492章,是《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在我国,它最早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采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是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书中记录的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

  2.课文扩读材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综合性学习指导】

  漫游语文世界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要求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对“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切己的认识。

  2.要能够具体生动地讲述自己的见闻,能根据搜集来的素材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写出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的作文。

  二、活动策划

  课前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安排。完成选题、分组、制定活动计划、进行搜集和调查、小组合作编册等工作。

  课中主要用于交流活动感受、活动成果、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指导。课后总结和评价。

  三、活动指导

  1.明确活动目的、活动整体安排。主题:漫游语文世界/目的:在生活中学语文/整体安排(见策划)

  2.选题。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材料,或师生共同罗列生活中常见的语文现象若干,请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一题。

  3.分组。根据选题或调查途径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推选出各小组召集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时间表及活动具体方略,小组要进行细分工,成员之间注意联络合作。特殊情况可单独一人进行调查。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对搜集的材料做好选材取舍,科学分类,精当说明(点评),整齐誊抄,汇编成册、冠名,使之成为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

  5.课堂交流:成果展示。各小组召集人向全班口头汇报活动情况,“推销”小组成果。

  体验交流。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具体生动地口头陈述活动见闻。

  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对生活中语文现象的思考。

  6.作文。两类作文题,任选一题:

  ①结合这次语文调查的经历,以“从生活中学语文”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针对这次调查中发现的

  不纯净的语文现象,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

  写法指导:①选准切入点。一般来说,切入点要小一点、新一点,要用别人之所未用的角度和材料,以求文章在“实”和“新”上有过人之处。②充分利用手头资料。写记叙文,要侧重于生动描写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现象;写议论文,要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③注重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可根据所选语言现象的特点和自己文章的主题来设计作文风格,要善于化用鲜活的生活语言。

  四、活动评价。活动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合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

语文教案 篇4

  一、谈话导入。

  走进秋天,我们尽情享受到了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无数乐趣和无尽的遐想。让我们在秋天里快乐地学习,认真地思考,我想你会从学习中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二、我的发现。

  1、让我们进入我的发现这一题,你认真读读里面的内容,说说你的发现吧!

  2、出示课件,学生读3、学生汇报

  (每组都是以一个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打头,接着在这四个词的后面,扩展出表示前面这种颜色不同程度的新的词语。)

  3、祖国语言多奇妙呀!除了书上出现的一些词语外,你还能说出一些吗?(生说师随机板书)

  4、老师这里还收集了许多表示这些颜色的`词语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哪些你已经说过,哪些你还是不知道的。

  出示课件:

  黄 橘黄 枯黄 浅黄 柠檬黄 土黄 鸭黄 米黄 焦黄 蜡黄

  红 通红 淡红 暗红 玫瑰红 绯红 肉红 鲜红 猩红 杏红 血红

  绿 青绿 葱绿 草绿 橄榄绿 苍绿 油绿 品绿 石绿 水绿 军绿

  蓝 天蓝 石蓝 靛蓝 瓦蓝 品蓝 毛蓝 藏蓝

  5、颜色千变万化,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你还会发现更多的奥妙呢。

  三、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

  ⑴小朋友,接着我们要走进对对子中去,让我们先来读读对对子吧。

  ⑵学生自由读

  ⑶指名学生读,纠正错音。

  ⑷同桌互读,想想这首对对子里讲的内容跟什么有关?(所讲的事物都和秋天有关。)

  ⑸师生对读

  ⑹男、女分角色读

  ⑺齐读

  ⑻背诵对对子

  2、我会填

  ⑴小朋友,我们在读、背对对子中也体会到了快乐,让我们进入词语搭配这一题吧。

  ⑵自由读词,想想地后应该填什么?(动词)

  ⑶学生做题,教师巡回指导。⑷汇报。

  四、趣味语文

  1、我们刚才通过词语搭配的活动,积累了不少的词语呢,让我们进入趣味语文中的绕口令吧。

  2、出示课件:绕口令

  3、学生练读。⑴自由读。⑵指名读。⑶同桌互读。⑷比赛读。

  4、课件,出示《颠倒歌》、《兜装豆》、《狗与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绕口令读。

  5、交流读

语文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了解辩论的有关常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释自己观点的能力。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课时

  一课时。

  活动设想

  现在许多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但却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辩论往往被学生误解为争辩、争论,而忽略了其对个人风度、知识积累、语言机智、文学修养等综合素养的要求。基于此,本次综合性学习将努力使学生对辩论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辩论的真谛是“真理越辩越明”,辩论之美在于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

  所列活动项目中,任选一项。拟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围绕辩题分组讨论,

  双方正式比赛,赛后双方互评,学生共评达到上述目的。

  活动准备

  赛前分组:广泛征求学生意见,选好学生感兴趣辩题,以个人倾向分组,教师协调。

  教师指导:帮助两组学生各自选出四人充当辩手,其余同学协同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观点。教师可针对辩题,分别给两组同学讲解其有利及不足之处。

  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家中藏书、网络等。提倡学生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可向学生推荐《狮城舌战》《唇枪舌战》等书籍和音像资料。

  组内热身:由各组再选四名同学作陪练选手,模拟对手,进行演练。演练结束,本组同学帮助选手总结提高。提交成果:各组在辩论比赛前各交一份由全组共同协作而成,代表全组对该论题观点的文章。

  活动过程

  (设计辩论赛现场,学生主席一名,位居中央;正反双方各四名选手,分列两边;邀请的评委同学及老师坐下方第一排;各组组员分坐对应下方)

  闪亮登场

  主席宣布活动开始,介绍辩题及评委,双方选手上场,各用一句精彩自我介绍语开场。

  一语中的‘ 正反方按由正到反的顺序各推选一名选手陈述本方观点,将该组同学对辩题的理解作详细阐述。(每人时间限2分钟)

  你谈我问

  双方阐述观点结束后,由下面两组同学针对选手发言,结合辩题向对方辩手发问。

  辩手对问题作出回答,不得回避(问题各提3个)。

  口若悬河

  正反方按由正方到反方的顺序,各派一名选手对本方所持观点进行论述。

  针锋相对

  正反两方在听完彼此的论述后,各自再派一名选手针对对方的疏漏,予以反驳。本

  组成员可共同协商、讨论。

  唇枪舌剑

  正方两方由反方开始,围绕辩题进行自由辩论。主席同学在双方处于跑题阶段时,

  可进行引导。教师在此作好引导工作。

  ■一锤定音

  双方针对对方所持观点及阐述,结合本方对该辩题理解,派一名同学进行总结发言。

  他山之石

  在评判团商议评判结果之时,两组成员分别结合准备的资料及对方本次比赛表现,

  提出意见及建议,达到“真理越辩越明”,共同提高的效果。

  评委点评

  教师作为评委代表公布奖项:冠军队伍,最佳口才奖,最佳风度奖,最佳睿智奖,最佳博学奖。

  针对双方表现,结合活动目标对双方场上队员,场下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着重从个人修养、口头表达,思维角度进行评析。

  ■成果交流 。

  双方交换赛前提交的文章。互相学习,找到自身不足,以便提高。 .

  ■活动小结

  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培养了他们从资料中总结、归纳观点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辩论的认识,让他们领略到了汉语的无穷魅力。其团体协作精神,独立思考精神也在赛前、赛中、赛后得到培养和提高。

语文教案 篇6

  一、 导入课文

  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的古代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的啼鸣、飞舞表现了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二、作者简介

  孙犁 (1913~) 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研究课文

  1。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环境) 形色神态

  抗战 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一闪而过

  病中 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鸟市 悬空吊着 焦黄 凄惨

  江南太湖边 群莺乱飞 全部美丽 极致

  2。面对不同环境不同境遇的,作者感情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喜爱、遗憾——痴迷、惋惜——怜爱、愤懑——喜爱之极

  2 4-7 8-16 17 22-23

  朗读2 朗读6-7 齐读22-23

  3。根据作者对不同遭遇的态度,你能领悟在作者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而明白作者一生不能割舍的真正原因么?

  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板书主题一)是美的事物的代表和象征。作者对的追寻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的热切(或狂热)追求。(答案来源:第三自然段)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戕害美的丑恶行径)

  4。不难看出,作者认为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从几次记叙来看,的自由与美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景(环境)和物(形象神态)自然结合,互相发挥,达到最佳境界。

  5。揣摩文末四段文字,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从的遭遇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6。这几段文字与上文叙述的作者几次追寻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这几段文字是上文作者几次追寻的经历的.延伸和升华。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找到了的真正的家乡,看到了的全部的美丽。而且由转向大千世界,不仅,(板书主题二)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以哲理的启迪。可见,这几段文字是上文的必然延伸,那人生哲理也是从几次追寻的经历中升华出来的。

  7、由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推导出主题三:在文艺创作中,要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相和谐适应的典型环境。(讲的文艺创作规律)。

  主题四:呼吁为作家、人才乃至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创设宽松、和平、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一点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这一点也是教师用书所讲的,可以作为重点)

  8、小结本文的主题多元性。(参《中学语文园地》20xx年3期)

  四、语言运用技巧借鉴

  过渡语:散文的说理贵在含蓄,重在形象。

  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精选)语文教案08-06

(经典)语文教案09-24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03-24

语文教案03-25

语文教案03-23

语文教案03-23

语文教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