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精】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词,掌握“唾”的写法,掌握“喱”在文中的读法,通过小资料了解蜥蜴。
2、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老师的叙述和对话以及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字里行间体会师生之间的爱和不舍。
3、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4、通过练笔,让学生表达出对母校、老师、同学们的真情。
教学重点: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老师的叙述和对话以及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字里行间体会师生之间的爱和不舍。
教学难点:
通过练笔,让学生表达出对母校、老师、同学们的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读有关离别的古诗。
2、再过一个多月,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踏上新的路程,勇往直前、脚踏实地的去开辟自己的未来。你可曾想过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你将会做点什么?
3、学生畅所欲言。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莫斯卡了解他和学生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和作者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读课文。
回答问题
3、检查自读情况
A熟读人名:乔万尼·莫斯卡
马蒂尼里,克利帕,安东尼里,马尼利,斯巴多尼
奇奥蒂尼,达尼埃里
B、生词:
害臊,抽噎,簇拥,腮帮子
搬弄是非,热泪盈眶,噙着泪水
烟消云散,衣冠不整,聊以。
C、我脸上还有黏糊糊的唾沫印儿哩。
指导“唾”的书写,“哩”的读法。
D、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我”的学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2、学生畅所欲言:调皮、捣乱、不好好学习、勇于认错、热爱老师……
3、从哪些语句让你们感受到这群学生是这样的?用直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写批注。
4、小组交流。
5、汇报交流
过渡:可是,就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他们就要分别了,这群调皮的学生是怎么做的呢?(圈圈、画画)
6、生反馈:马蒂尼里噙着泪水朝我走来,其他的孩子跟在后面,把我团团围住。
奇奥蒂尼也是热泪盈眶。“没什么,老师,现在我这儿都长了个茧子了。”
“老师,”马蒂尼里抽噎着说,“那条蜥蜴是我放在你抽屉里的。”
于是,斯巴多尼鼓起挂着泪珠的腮帮子,发出那种古怪的声音。
7、指导体验马蒂尼里、奇奥蒂尼、斯巴多尼的`感情,利用课件了解小资料中的蜥蜴,指导个别读。
8、指导围绕课题引读这四个句子,体验师生之间的爱和不舍之情。在学校的最后一天,马蒂尼里……在我当老师的最后一天,奇奥蒂尼也是……在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最后一天,马蒂尼里……在这座城市的最后一天,斯巴多尼……
小结:没有刻意的修饰,一切都是真心的流露,作者用真实的语言,表现了一群真实的孩子,真实的感情。(板书:用真实的语言,表现了真实的人,真实的感情)
9、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想象师生的不舍。“同学们,你看见什么了?”
课件:(下课铃声响起)
为什么平时听起来那么轻松、愉悦的下课铃声此时从院子里传来,穿过走廊,闯进教室,揪紧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呢?
以至于马蒂尼里跳起来,拥抱我,吻我的脸颊,在我脸上留下了唾沫印儿。他们抓住我的手,拉着我的上衣。达尼埃里把那几张瑞士邮票塞在我衣袋里,斯巴多尼把他的笔帽也塞给了我。
全班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为什么呢?(学生对老师的爱)
小结:几个动作,透露的是学生对老师那浓浓的爱意。指着板书,依然是真实的语言,表现了真实的人,真实的感情。
10、课文中处处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但又没有直接写出来。你能说一说吗?
指导读最后一段。体会双重否定的好处。
对,这种感情不直接写出来,就叫间接抒情,它也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
四、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群调皮可爱的学生,他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与老师依依惜别,这份真挚的感情,这份纯真的师生之爱,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底。
这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学生送我情啊。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
2、学会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绘画并进行故事创编,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主动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梨子小提琴》。
二、活动准备:
1、《梨子小提琴》的图书(人手一本)
2、图画纸、蜡笔等
三、活动过程与指导:
1、出现“梨子”,“以梨子有什么用”引入课题;
2、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阅读故事:提醒孩子要一页一页地翻书,不懂的可以问老师或同伴;
3、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梨子小提琴》》。
(1)谁,捡到了什么?它用它做了什么?(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2)小松鼠用半个梨子做成小提琴后,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3)为什么大家都有了梨子提琴,大家在森林里干什么?(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4、请个别能力强的孩子上来讲故事。
四、延伸活动:
画画,编故事。
水平一:要求孩子能选择故事内容来绘画并进行讲述;
水平二:要求孩子能在原有图书画面的基础上画出新的图画,并创编新的故事情节;
水平三:能主动地将创编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五、评估:
由于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引起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大家也都能在老师的提醒下一页一页地翻书阅读。在延伸活动中,大多数孩子能在原有图书画面的基础上画出新的'图画,并创编新的故事情节。如岱逸小朋友,他把森林画得很美,而且狮子后面不只跟着小鸡,还带来了小老鼠等。但尚有个别孩子虽画得好、编得好,却未能主动地讲给同伴听(如芷欣)。总的来说,通过这个活动,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也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深人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2、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连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激励学生为征服新三峡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预习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
一、导人新课
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古往今来,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而面对这奇观奇景,又有哪一个热血男儿能无动于衷呢?李白曾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毛爷爷曾以神女(神女峰)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现代作家刘白羽更用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一通俗浅白的语言形容自己强烈而神奇的感受。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入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美景的美丽所在。那么,本文的作者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题目中的'漫想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由此可知,《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重山时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过万重山就是所有思绪的触发点,作者是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而任思想穿行于历史、今天、未来。
三、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习散文一定要体会它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是指内容涉及面广、取材自由、表现形式灵活;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行文中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阅读本文要体会各种材料之中蕴含的思想红线是什么,尽快把握文意。
四、提出问题:假如你就站在甲板上,面对如此壮观景象,你会想到什么呢?
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⑶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⑸千古兴亡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⑺面对汹涌的湍急的江流,航道的开辟者是谁?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
五、第一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挑出生字生词,并结合书中注释理解语句,此外的字词划出,课后查阅字典自己解决。
2.筛选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的语句或段落,达到快速理解文意。
提示:1.正音的字:怯(qiè)弱上溯(sù)凭舷(xián)眺望啃噬(shì)脊(jǐ)梁泯(mǐn)灭
3.在记叙文或散文中,筛选抒情或议论的语句,是快速把握文意的一种方法。本文所用材料很多,漫想翩翩,是形散的典型例子,而表明中心的语句又较明显,以此为突破口,先把握文意,再循序渐进,就可理清思路。
全文一共18段,较鲜明表达主题的有第11、12、14段,在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义,结合全文全段,不难理解第一个是指在未知领域,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的人,三峡是象征了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的领域,文章赞颂第一个向三峡进军的人,就是赞颂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样,通过这种方法,就大体上把握了文意。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认识生字12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理解各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学习过程
1.初读感知点: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⑵、出示12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2.细读感悟:
⑴、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2)、指定学生读5—10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10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勾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读一读。
(3)填空:这篇课文讲了-------事,反映出--对--的关爱。
3.能力训练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拓展延伸:
⑴、说一件自己和爸爸之间的感人事例。
⑵、查找有关冰灯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并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意境中感悟真情,明白道理。
二、教材分析
《尊严》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语言朴实,短小而蕴含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课文写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哈默,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在极度困难时还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后来成了杰克逊大叔的女婿,并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下的学生能读懂课文的大意,但通过文本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不强。本文尊严的内涵十分深刻,学生在理解上存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描写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的比较和感悟中体会人物的感情,从而训练他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另外,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蜜罐里,他们没有挨饿的经历,在解读文本时他们没法感受难民的那种饥不可耐,这使他们在理解哈默宁愿忍受饥饿而不愿意不劳而获时的那份尊严时会有困难。因此,借助媒体出示难民图,让学生有直观地感受,并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哈默与其他难民进行对比,从而感知哈默身上的尊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自主识字“朴、款、羡、僵、捶、惬、惫、堪”。理解并积累 “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一些描绘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
(二)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体会尊严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感受写成格言的形式,揭示“尊严”的内在含义。
(三)情感目标:
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流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三)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四)集体交流,深入内容。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逃难人日夜奔波、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片段。
2、请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就是这群逃难人中的一员,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如果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3、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
4、是啊,同学们真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老师相信,学了新课《尊严》以后,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段落读几遍,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小伙伴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3、当小老师到讲台上读自己感受深的段落。
4、全班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看看从年轻人的这些表现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相机点拨指导。
(四)集体交流,深入内容。
1、小组从下列汇报方式中选择一种作好交流准备:《出示课件》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片段,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B、排练课本剧,并演一演。
C、进行模拟采访。(提示:可采访“哈默”,也可采访“杰克逊大叔”。)
D、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2、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汇报学习情况,师生简单评议。
3、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
课件显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请学生谈一谈对尊严的理解,并讲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与尊严有关的小事情。
2、读。出示有关尊严的格言,请学生读一读。
3、编。学生自编关于尊严的格言。
4、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条关于尊严的格言,认真书写,贴于自己的书桌前。
板书设计
大叔: 善良 朴实 送食物 先吃再干 要求捶背 请求留下
哈默: 骨瘦如柴 脸色苍白 要求干活 先干再吃 干完吃饭 答应留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观察风雨中的景象,在观察、体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使学生乐于习作,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尽情表达各自内心世界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和描写,字里行间渗透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和描写,字里行间渗透情感。
教学准备
预习,搜集例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这节课下我们走进风雨的世界,去聆听风雨的声音,去感受风雨的魅力。!
二、述说风雨
(一)引导学生述说观察到的景象与感受。要求如下:
1、抓住特点
2、有序表达
3、大胆想象
4、语言生动形象
(二)拓宽思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风雨现象。
三、拟写初稿
师:让我们把看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吧!
四、确定内容,编写提纲。
1、想一想,你想写什么景象,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2、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学生自拟习作提纲,围绕“抓特点、有顺序”进行指导。
五、动笔习作。
1、想一想写风雨景象的要求。
2、学生自读文章,然后自主修改。
3、同桌互改习作。
六、欣赏习作,师生评议。
出示例文互读互评
例文:春天的雨
听,那淅沥淅沥的响声,听那噼噼啪啪的撞击声.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春雨所演奏的交响乐.春雨,给予了我们勃勃朝气,它给予了世界以活力.
春雨,滋润着大地,大地吮吸着春雨.
在春雨的淋浴下,小草冲出大地的束缚,探出脑袋,来迎接着又一个花季.
在着牛毛般的细雨中,柳树小姐也禁不住春雨的诱惑,也婆娑而来,为大地增添许多生机;它挥动着舞裙,让人们来评比春姑娘与他的舞姿.
在着晶莹剔透“珍珠”下,花儿更是少不了自己独有的.一份魅力,这针细般的春雨落在花朵上,在花朵上滚动着,不禁让人们端目详观.
松衫这些四季长青得树木,也在春雨沐浴下发生了十分大的变化,他们换上了新的绿装,严肃的面对着前面,自己监守着自己的岗位。
春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粉色给了桃树,粉色的桃花像一个个女孩的脸,在那微笑。它把白色给了梨树,白色的梨花像一个个很小的白手绢挂在那里。迎春花姑娘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金黄的、淡黄的、橘黄的......漂亮的迎春花姑娘在春雨里频频点头。
第二课时
一、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回顾习作要求
2.小组评改。
3.班级交流。
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4.提出修改意见。
5.学生修改。
6.学生互改作文。
二、抄写到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
一、赏析习作。
1、选几篇好的习作赏析。
2、指名读习作。
3、欣赏好的写法、词句、片段。
二、点评。
三、不满意自己作文的学生可再修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妇、稍、滑、艰、嫂、顺、颊、帽、捞、似、含、辈、嘛、何”共14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艰难”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雷锋冒雨送大嫂回家的事,感受他的祟高和伟大,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懂得能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是幸福的、充实的,也是祟高的,4、军民一家(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艰难”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嫂”的字形
教具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军民一家》(出示课题),谁愿意来读读课题?
2、对于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导入: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3、反馈检查
A、出示新词:妇女稍大一步一滑艰难大嫂顺着面颊
军帽捞上来似的含着一辈子嘛何必
B、自由朗读新词
C、指名朗读新词
重点读准“嫂、顺”
D、多形式朗读新词同桌互读齐读
E、你觉得哪个生字比较难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重点指导“嫂”的笔顺
4、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标出小节,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5、检查反馈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时纠正错误
三、学习课文一、二两节
导入:课文我们已经能够读通顺了,接下来我们具体地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节,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些什么?
2、检查反馈
重点让学生了解当时阴云密布,下着大雨,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4、军民一家(第一课时)》。
3、指导朗读第一节
导入:在那样一个阴云密布、下着大雨的日子里,雷锋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5、自由朗读第二节,你从这一节中读明白了什么?
研读:雷锋看见公路上有个妇女,一手抱着个孩子,一手拉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在大雨中一步一滑艰难地走着。
A、你从这句话中读明白了什么?
B、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妇女的艰难?一手抱一手拉&nb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03-12
语文教案(经典)08-10
语文指导教案11-08
【经典】语文教案10-14
[精选]语文教案10-15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8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