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8篇【优秀】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读懂课文,读中感悟熊猫的美,培养孩子们对熊猫的喜爱之情。
3、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恰当地理解词语,并从中感知文章的语言美,初步培养学生语感。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对熊猫是“国宝”的理解。
教具:CAI课件、熊猫彩图、熊猫轮廓图。
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谈话
②、释“国宝”
2、听录音读课文
二、细读开篇,让学生初步感知“国宝”。
1、课件展示句子,读懂第一段中心句。
①、我叫大熊猫,是一种动物。
②、我叫大熊猫,是一种珍稀动物。
2、引导比较读句子。
3、提问
三、品读重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国宝”。
出示熊猫彩图
1、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出熊猫样子。
2、读一读:师生互动读好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师带读
②、读重点词
③、师生合作读
④、同桌互读
⑤、师引背
⑥、指图背
⑦、提问:熊猫身上有几种颜色?
3、画一画:给熊猫轮廓图添画颜色。
①、生添画
②、师评
4、演一演:表演读好三、四自然段。
①、请学生上台做“慢悠悠”的动作
②、评价
③、表演读三、四自然段
四、精读结语,使学生更加喜爱“国宝”
1、齐读
2、师范读
3、指名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巩固课文内容。
六、拓展延伸。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伽利略的先进事迹,了解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了解本文巧妙构思的作用。
2、实验演示与文本阅读相结合,概括伽利略的伟大发现;品味文中精彩描写的词句,体会人物精神。
3、学习伽利略不盲从权威、崇尚科学、不断实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阅读人物传记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激情示标
1、走近“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
学生介绍搜集来的有关科学家伽利略的生平事迹。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根据拼音写汉字:qí do(祈祷) 卷zhì(帙) 妥xié(协) 威xié(胁) hè hè(赫赫)英名
解释下列词语:默默无闻 一劳永逸 心不在焉
二、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1、浏览全文,想一想文中主要介绍了伽利略的'哪些方面的事情或哪些时期的经历?
2、默读文章8~12段,想一想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孩童、求学时代就已经具备了哪些科学家的“伟人细胞”。
3、人物传记通常是依什么来安排内容的顺序的?而这篇文章是怎样安排的?这样的安排好吗?为什么?
三、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一)赏析“斜塔上的实验”写作特色
1、精读文章第三部分(13~19段),作者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让“斜塔上的实验”一事写得生动形象,让伽利略这位科学家栩栩如生,吸引读者?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欲扬先抑,层层铺垫(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3)场面描写,渲染氛围(4)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相结合。
(二)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伽利略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哪些精神)
师明确:不盲从权威、崇尚科学、不断实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结合探究练习二
四、探究发现,创新运用
学了本文之后,你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要怎样才能有创新精神?
五、巩固练习,反馈评价
拓展延伸,积累为科学献身者素材
1、了解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说而遭受的磨难。
2、在网络上搜索一下,看看古今中外还有哪些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勇于献身。
板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一、发现摆的规律 不断实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孩童求学时代 崇尚科学、甘于奉献
三、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不盲从权威、勇于探索、创新精神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助拼音会读课文中的带读字:“加”、“偏”、“旁”、“认”、“结”、“构”、“读”、“写”、“词”、“语”、“扩”、“句”、“吹”、“扶”。
2、6个生字:“江”、“法”、“树”、“倒”、“苗”、“字”。认识偏旁:三点水、木字头、单人旁、草字头、宝盖头。知道生字的结构:“江”、“法”是左右结构,“树”、“倒”是左中右结构,“苗”、“字”是上下结构。
3、根据生字组词。根据生字造句。
4、举例加偏旁可以构成生字(如;“红”、“好”)以便加深加偏旁构成汉字的方法的印象。
5、生在识字过程中,了解汉字的一些构字规律,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挂图一副,写有生字与词语、句子、偏旁、笔画的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新偏旁和生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导入 新课
1、卡片“开火车”认读笔画:“横”、“撇折”、“竖”、“横撇”、“竖弯钩”、“提”、“横”“折”。
2、第一课生字。
3、告诉学生:前一课我们学了《合起来,认一认》。知道了两个单独的汉字合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新汉字。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加偏旁,认一认》。
这一课我们要学的是一个偏旁加上一个汉字可以构成一个新汉字。
二、看卡片认字
引导学生看卡片,卡片上写有偏旁:三点水、木字头、单人旁、草字头、宝盖头;熟字:“工”、“去”、“对”、“到”、“田”、“子”。
三、字词教学
1、根据拼音,认读教学字与带读字。
2、由教师带读,学生跟读,同时指出学生读错的字词。
3、师生共同分析字形,理解字意。
“江”:是由那两个部分组成的?(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工字,合起来读江,长江的江,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江。)
告诉学生这是左右结构的字,然后让学生书空“江”。
“法”:是由那两个部分组成的.?(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去字,合起来读法。)
告诉学生这是左右结构的字,然后让学生书空“法”。
“树”:是由那两个部分组成的?(左边是木字旁,中间是又字,右边是寸字,合起来读树。)
告诉学生这是左中右结构的字,然后让学生书空“树”。
“倒”:是由那两个部分组成的?(左边是单人旁,中间是至字,右边是立刀旁合起来读倒。)
告诉学生这是左中右结构的字,然后让学生书空“倒”。
“苗”:是由那两个部分组成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田字,合起来读苗。)
告诉学生这是上下结构的字,然后让学生书空“苗”。
“字”:是由那两个部分组成的?(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子字,合起来读字。)
告诉学生这是上下结构的字,然后让学生书空“字”。
4、总结生字的结构,归纳出字形结构相同的字。
5、学生读一遍偏旁、生字、词语、以加深印象。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树”、“倒”。因为这两个字笔画较多。
注:学习基础较好的班级,新偏旁和新笔画的教学,可以出示拼音。让学生运用拼音自己学会,以增强自信和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生字、词语、句子,让学生用生字组词,进行练习以进一步巩固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学生朗读课文一遍。
2、认读偏旁、生字和词语。
3、生指出生字的结构,并且指出那些字的结构是相同的。
二、词组教学。重点是“江”、“树”、“苗”。
利用生字进行组词,并完成课后练习3
“江”除了组成词语“长江”之外,还可以组成什么词语。
“树”除了组成词语“大树”之外,还可以组成什么词语。
“苗”除了组成词语“禾苗”之外,还可以组成什么词语。
三、朗读句子,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1、读句子“大风吹倒了小树。”“我把小树扶了起来。”
2、让学生按照这种方式利用其他生字进行造句,以便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四、回顾全文,揭示课题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加偏旁,认一认”。这篇课文是教我们一个汉字加上一个偏旁可以构成一个新的汉字。这是我们汉字构成中的一条规律。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认识许多汉字。
五、练习指导
让学生在练习中举出其它加偏僻构成新汉字的例子(例如:“红”,“好”)
语文教案 篇4
内容预览:
30、寓言四则
一、教学目标
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三、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二、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3、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4、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2、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象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3、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4、信息反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 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学习重点句段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1)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
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1)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四、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五、教师指导重点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填空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 ),走这条路可以( ),意味着他们可以 ( ),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 );另一条是通向( )。走下这条路就意味着( )。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 )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板书设计:
舍生忘死的壮心
壮烈豪迈的壮言
英勇顽强的壮行 热爱祖国、人民,
宁死不屈的壮举 仇恨敌人,英勇顽强
受任于危难的壮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要对自己有信心,并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重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了解同学态度的变化,体会同学对“我选我”的认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解题、质疑。
1.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 识字、写字,扫清阅读障碍。
1. 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汉字的`读音。
2. 小组接力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准字音。
3. 小组合作学习:记住生字。
4. 全班汇报。
5. 教师指导书写。
三.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我”指的是谁?
2. 王宁选自己干什么?
3. 小组按自然段读课文。
4. 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和想了解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 指名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不懂?
二. 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读了语气。
1. 带着问题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2. 全班交流,教师导读。
3. 关于王宁“我选我”一事,说说你的想法?
三. 自由读、小组读、全班展示,读出语气。
四.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语气。
五. “我会读”。
1. 读一读,说说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 自己试着说两句话。
六. 实践活动。假如你竞选班干部,你想说什么?
语文教案 篇7
一、周学习内容:《大海》、《外面的世界》
二、周学习重难点:
生字:
1.生字:
(1)、重视在语境中识字。认识“住、亮、湾”等19个汉字。
(2)、认识笔画“提”和偏旁“提手旁” “横撇”、“ 竖弯钩”。会写“住”、“打”等12个字。
积累: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作文:
三:周学科融合:学唱一首和大海有关的歌〈〈小螺号〉〉.
四:周学情分析:
1、《大海》这个单元以“大海”为主题,编排了《我家住在大海边》《海水》两篇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本单元的“金钥匙”标志着学习听读识字方法的收尾,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并在以后自觉运用这种识字方法。
2、《外面的世界》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注重了从课本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的延伸,围绕主题“外面的.世界”,开展开 放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并对“外面的世界”发生兴趣与乐与观察。
课题课题〈〈我家住在大海边〉〉 授课时间:周﹍﹍
分析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海之美、海之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海之美、海之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积累目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生字目标:认识“住、亮、湾”等10个汉字,认识笔画“提”和偏旁“替手旁”。会写“住”、“打”等5个字。
学习重点1.初读感知点:听歌曲,齐朗读。
2.细读感悟点: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2)、同桌合作,检查课文。
(3)、指导观察课文中插图
(4)、学习生字。
(5)、抽读字卡。
3.能力训练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4.拓展延伸点:把大海的美景画下来
板书设计 我家住在大海边
月亮湾 ———— 住
打鱼船—————打
老爷爷————位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出四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双立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体会平平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初步建立一种心中有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懂得从小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从小关心他人,并能学着做一做。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词语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平”字;学会运用数量词:一间。
2.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平平关爱的美好心灵
3.能读好问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出示积木)瞧,这是什么?
1)你们搭过积木吗?你都搭过什么呢?(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我会搭……会搭……还会搭……)
2)过渡:真棒,小朋友都是搭积木的高手。
2.出示课件:
看,有一个叫平平的小朋友,也是个搭积木的高手。看图,说说平平搭了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平平搭积木,搭了四间房子。
3.学习生字平、搭、间:
出示“平平”:大家叫叫他,跟他打声招呼。
1)学习生字“平”,读准后鼻音,轻声。指多名学生读,给平组词
2)看老师写平,(师写第一个“平”字,并说出笔画名称)同学们会写了吗?
3)出示“间”:指名读,记住生字。
4)学习数量词:一间、一座:
**看字:门字框就像一座楼房,楼房里有一间一间的房间,比如:我们招待客人的.地方叫——客厅(课件),说:一( )客厅;睡觉的地方叫——卧室(课件),叫:一( )卧室;那么洗手的地方叫——,说一( )洗手间,;放书的房间,可以说:一( )书房
**再看图:出示楼房,一( )小楼
**完成作业本题3:读一读,圈一圈
**交流,并订正,齐读
4.齐读句子,质疑:读了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平平吗?
5.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齐读,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平平去搭积木,看看这些房子都给谁住?
二、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圈一圈,拼一拼,记一记。
2.学习生字:这、些、都、住
1)出示生字。指名读(正音)、开小火车读。
2)指名读。识记:住、这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三段:
1.赶快读一读课文的1、2、3段话,想想这些房子给谁住了。交流,结合感悟:
出示:“平平,平平,这些房子都给谁住?”课文里是谁问平平的啊?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并交流:
1) 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
为什么要给爷爷和他的书住啊?(爷爷很爱看书。平平真是一个很细心的孩子。知道爷爷的书也需要一间房子)读一读这句话
2) 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
为什么要给奶奶住呢?(看得出,奶奶很爱平平,平平也爱奶奶)
3) 一间给爸爸妈妈住。
这又是为什么呢?(爸爸妈妈多恩爱啊!)
4)指导朗读:
***指名读。你是奶奶,你来问一问。一起问一问(亲切、和蔼)
***谁来当平平,告诉奶奶:
2.连起来读,老师来当奶奶,你们就是平平了。男女生对读
3.拓展说话:假如是你,用积木搭了房子,你想给谁住?
四、复习生字:
1.卡片读生字
2.课中操:儿歌《搭积木》
红的黄的积木,方的平的积木。搭间房子,住进去。
搭座高楼,连着天。搭些飞机天上飞。搭辆汽车开起来。
你搭我搭,大家都来搭积木。
3.游戏,兔子登山
五、指导写字:
1.你喜欢平平吗?为什么呢?来,亲亲热热地叫他一声吧!。
2.小朋友们这么喜欢平平,我们就来写一写他的名字吧!出示平
3.范写,说说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书写,并展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03-12
语文教案(经典)08-10
语文指导教案11-08
【经典】语文教案10-14
[精选]语文教案10-15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8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