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5 08:58:0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优秀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明确习作要求,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2.能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受最

  深的地方,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3.从自己难忘的经历中获得启发。

  重点难点:

  1.重点:说真话、心里话;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2.难点: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具体。

  清楚。

  教具学生回忆与流泪有关的经历,在家中与家人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

  1.营造氛围,巧设情境。

  策略一:回顾课文,调动情感。以《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中律师的身份诉说自己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到律师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以此打开学生思路。

  策略二:小游戏激趣。教师出示图片——一位哭泣的小姑娘,引导学生猜一猜她为什么会哭,借此引出本次习作话题。

  2.回忆选材,拓展思路。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以“泪水”为话题,交流自己流泪的经历。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回忆:

  (1)因为什么事别人误解了你,你委屈地流下了眼泪?

  (2)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倍受感动的你流下了激动的泪?

  (3)是什么事使你如此高兴,以至于你眼中闪烁着幸福的泪花?

  (4)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当你含着悔悟的泪水时,你是否已从错事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根据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打开思路。

  3.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习作提示,了解这次习作的要求: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最深的事情写;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具体;题目自拟。

  第二课时

  (1)点拨指导。

  回顾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怎样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听一听其他同学的建议。

  学生交流后,教师应加以,让学生明白:时,要注意将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清楚,重点是将经过部分写具体,对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自己的感受要进行细致地刻画,这样写出来的故事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独立习作。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附板书设计:

  泪水

  喜悦、感动、幸福、伤心、委屈、失望、同情、…

  写清楚,写具体。

语文教案 篇2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三下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二_实录_案例_教学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景物,增强热爱自己家乡的美好感情,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习作:能写出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清楚,有丰富的想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我的发现:让学生发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汉语言的丰富并积累语言。

  4.日积月累:学习准确运用量词,积累词语。

  5.宽带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景物,扩展观察范围,学习作家敏锐细致地观察和描写方法,积累语句。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教学“口语交际。”

  第二、三课时:“习作”教学。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师引入:本单元,我们一起去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荷花、珍珠泉、燕子都融入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我们的家乡同样有迷人的风景,你能介绍给大家听听吗?

  2.小组介绍:每个人轮流说,互相启发感染,听听同学可补充或提问,发言同学回答。

  3.小组评议,互相评价:说说谁观察得细致,讲得清楚;谁讲得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谁说得有特点。

  评出大家认为好的推荐到班上发言。

  4.全班交流、评比:评出进步大的同学。

  5.师总结:师根据学生表现情况,从说、听、纪律以及表达等方面进行总结。

  二、教学“习作”

  1.师引入:上节课,我们都相互介绍了家乡的景物,你一定受到了一些启发,有的同学观察仔细,能说出景物特点,有的能按一定顺序,说得很清楚,还有的说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节课,我们说要把你喜欢的景物写下来。

  2.明确习作要求:

  (1)指名生说说写景物文应注意什么。

  (2)师补充,归纳:

  A、能写出景物的特点。

  B、按一定顺序写清楚。

  C、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感情。

  D、有丰富的想象。

  3.写作方法指导:师以《珍珠泉》为例,讲写作时应注意的地方。

  A、写出了珍珠泉的特点:泉水中冒水泡,有大有小,在阳光照射下,像彩色的珍珠。

  B、条理清楚:先写清了珍珠泉的位置;再写泉周围的景色,泉水的特点;接着写水泡似珍珠;最后表达了自己对珍珠泉的.喜爱赞美。

  C、文章感情真挚。

  D、想象丰富:如,泉周围开着花,像编的花环;泉水美丽多姿,像珍珠;想象是许多孩子在吹泡泡玩。

  4.生写作,师巡视指导。

  5.交流: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出好在哪里?全班交流。

  6.师选出有特点的习作讲评。

  7.生根据自己习作进行修改,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8.办“我爱家乡”为主题的习作展。

  三、教学“我的发现”

  1.生自读词语。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弄明白词语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明确,每个词中两个字意思相反,合成一个词时表达出另外一个意思。

  5.指生举例说明自己的发现。

  如:呼吸、

  6.扩展:说说其它这类词语,积累词语。

  四、“日积月累”“我会填”教学

  1.生读题,试着填空。

  2.交流,用这些短语填句子,讨论填得不同之处。

  3.试着用其它量词填是否正确。如:一道(束)金光。

  4.填后读一读。

  “读读背背”

  1.师请生根据拼音读词。

  2.指名读,正音,再自读。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意。

  4.明确:这些词,分别为描写花草,日月、山峦的成语。

  5.扩展:说说自己积累的描写大自然景物的。

  6.读背词语。

  五、“宽带网”教学

  1.师引入:你注意过清晨荷叶上滚动的露珠吗?你看见过夏日野外的草地吗?还有山间流淌的溪水吗?

  2.生读“宽带网”内容。

  3.交流自己喜欢的描写。

  4.师引导学生积累,明确“宽带网”要求:课外阅读中有关大自然的描写就把它们记下来,做成卡片,放入“成长记录袋”中。

  5.作业:“读读背背”抄写、听写。积累精彩片段。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三下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二,三下语文园地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

  2.学习老舍先生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中国北方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被称为“宝地”的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是其代表作。他的作品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相关知识】

  本文是1931年春天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躬耕于此,又名舜山或舜耕山。隋朝年间因沿壁镌佛,石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很有名,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新课讲授】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济南(jǐ)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

  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晴朗无云。

  设若:假如。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水、天空)清亮。

  2.讨论,感知全文。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济南为何“真得算个宝地”?

  明确: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先生将之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的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净的。

  (3)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

  (4)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舒适”的?请讲述理由。

  明确:①济南三面环山。②像是“在一个小摇篮里”。③山是阳光朗照,薄雪覆盖。④水是不结冰的,清澈透明。⑤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及心情说明济南的“温晴”。

  (二)课文分析

  1.分析第1段。

  (1)本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的哪些特点?

  明确: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2)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这段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3)本段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不可以。“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2.分析第2段。

  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老城”?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用“睡”“醒”将老城人格化,使之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3.分析第3段。

  (1)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们的感受及遐想,来表现济南的可爱。

  (2)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阳光朗照下的山。

  (3)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两方面。①小山:用“围”“小摇篮”“暖和”写出济南的可爱、充满温情。②人们:用“含笑”“不着急”写出济南冬天的慈善。

  4.分析第4段。

  (1)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明确:薄雪覆盖下的山。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

  明确:空间顺序。①山上:矮松青黑——顶白花(像日本看护妇)。②山尖:全白(镶银边)。③山坡:白雪黄草(穿花衣)。④山腰:露粉色(害羞)。

  (3)“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明确: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青黑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4)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分别举一例)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树尖上顶着雪的青黑矮松。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②拟人:“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突出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思考探究”。

  2.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它的妙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对课文的前4段进行了细读赏析,既感受了本文文字的美妙,也从整体上对这篇课文的结构进行了把握。这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并且从写作特色等角度继续对课文进行学习。

  【新课讲授】

  (一)课文分析

  1.分析第5段。

  (1)本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雪后济南的城外的景象。

  (2)本段为什么用两个“卧”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唯有“卧”字才能把错落有致的小村庄及矮屋房顶上的薄雪的形状、情态写得活灵活现,烘托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两个“卧”字表现出的安闲、舒适与前文“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这样使全文一致,有一种和谐之美。

  (3)城外远山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素淡雅致。

  2.分析最后一段:

  济南的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通过描写三组植物:绿萍、绿水藻、绿柳,衬托水的“绿”,体现了冬水的温暖,充满生机。从颜色上来看:澄清、清亮、蓝汪汪,用“蓝水晶”做比喻,突出冬水清澈通透的特点。

  (二)品析赏鉴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②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比较阅读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两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图画,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课堂小结】

  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绘山景、描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等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

语文教案 篇4

  一、设疑导入

  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那咱们济南的冬天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特点呢?下面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2~4自然段。

  二、师生诵读,感知冬天

  1、聆听2~4段录音,感受冬季之美。

  2、解决字词,交流背景。

  在预习基础上排除生字词,学生竞读。再次感受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

  3、理清思路,总观冬天。带着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2-4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山)

  三、合作探究,品析山景

  1、齐读2-4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三段具体写了什么景色?分别有什么特点?

  总结:阳光下——温静;雪后——秀气;城外——淡雅

  (2)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可不可以替换?为什么?

  (3)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

  总结:重点体会“晒”、“睡”、“小摇篮”等词句,体悟运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

  (4)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体会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并仿写一段。

  四、拓展活动,总结升华

  1、有感情地朗读,回忆济南的山的景象,在这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景色,为什么?

  2、对比阅读朱自清的《春》,讨论二者的在写景上的异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乘兴练笔,来描绘喜爱中的夏天。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阳光下——温静

  山雪后——秀气

  城外——淡雅

语文教案 篇5

  十四秋天何其芳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1、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能体会作者练字的精妙之处。

  3、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剖析,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4、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品位诗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5、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秋天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可由前两课自然导入,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2、默读课文

  3、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读。

  5、逐节研讨。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可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

  6、齐声朗读,尽量达到背诵。

  7、再创造实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8、强调读诗的重要性,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写诗,培养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表达。

  9、作业:

  ——完成《课课练》。

  ——熟练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1.忆读书

  冰心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这篇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教学难点:《忆 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方法,手段: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 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 读懂意,指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导入新课:

  诗人徐志摩曾表达过读书后的不可言说的愉悦:'我觉得读到好的诗的时候,真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都受了感动,精神上好像复新了一般。在诗里,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他指出了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 诵读活动

  1、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 正音释义

  笸箩 天罡 地煞 无聊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不能自已

  (四) 思考活动

  1、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五) 交流活动

  1、 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 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六) 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更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七) 课外小结

  1、 请同学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 关于对作家冰心的介绍。(可附图、文)

  3、 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第二课时

  (一) 活动导引

  1、 请同学介绍作者冰心及其创作。

  2、 导入课文:正如同学们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讴歌和颂赞的是壮美的自然、纯晶的童心、真挚的母爱。

  巴金在谈到少年时代和哥哥共读冰心作品时的感受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兄弟从书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创作之源是什么呢?

  (二) 诵读活动

  1、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速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2、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三) 交流活动

  1、 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2、 请同学将本文结合自己上一节课后小结,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

  ①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②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 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 作者关于'读好书'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四) 提高升华

  1、 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指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同学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怎样的启示。

  教师辅助策略

  除关键词语外,教师可提示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同学的关注。

  (五) 迁移活动

  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一篇。

  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以至创造真我。

  板书设计

  忆读书

  中心内容 记叙顺序

  多读书

  读书好 时间顺序

  读好书

  《忆读书》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能抓住思想内容的要点,对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课型:讲读

  课时2课时

  二、 教学过程

  (一) 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 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 读懂意,指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二) 正音释义

  笸箩 ( )

  天罡 ( )

  地煞 ( )

  无聊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 )

  不能自已 ( )

  悬念()

  消遣()

  风花雪月()

  索然无味()

  (三)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由俗语或谜语来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请打一物)谜底为 书。

  2. 学生回忆小组讨论:自己阅读过的一本好书,印象深刻的书,向同学们介绍。

  总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言如玉。我们还能从书中得到很多启发,尤其是从一些名言警句中。

  (四) 诵读活动

  1、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交流活动

  1、阅读后提问: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梳理结构

  理解了的顺序,我们看一看分为几个部分?

  4. 让每位同学制定学年读书计划:

  规定:一个月一期《读者》,并要有读过的痕迹,如圈画、短评、摘记。

  一年一本名著,在老师开的推荐书目中选择。

  (五) 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更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课题:《忆读书》课型:讲读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品味平实、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联系自己读书实际,引导自己对读书要做一次总结。

  3、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

  一、导入:1介绍作家冰心及其作品

  2 回忆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新课:(本环节由学生讨论整理)

  1、 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2、读书有哪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读书好”这是全文的重点。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三、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来让同学们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于《水浒传》中的人物名称及其绰号。

  有关《红楼梦》中人物命运。

  有关《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分类。等等。

  四、(1)课后二题,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2)讨论课后第三题

  1、 小结全文。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同学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怎样的启示。

  (五) 迁移活动

  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一篇。

  1、 请同学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3、 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板书设计

  忆读书

  中心内容 记叙顺序

  多读书

  读书好 时间顺序

  读好书

  作业:

  片段作文训练: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一本好书如同与高尚的人交谈,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仔细品读,你或许会有独特的读书体验,或许会产生一些感想,把你的感想或体验写下来,与人共享。

  要求1、题材不限,题目自拟。2、字数2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上海广播电视塔雄伟壮丽的形象,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也和生字宝宝们见了面,过了一夜,你们再见到生字宝宝时还认识吗?

  1、出示词语,检查认读。

  一座广播电视塔、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个巨人、黄浦江、脚踩大地、塔上、五光十色。

  2、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明、浦、塔、踩、地、颗、方、了。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生字宝宝送回家,好吗?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二)精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自读课文第一段,说一说知道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式练习:

  ①(什么地方)有(什么)。

  ②(什么)在(什么地方)。

  (2)学生根据句式,结合第一句内容进行填空。

  2、创设情境,理解内容。

  小朋友们,有一位老奶奶想到上海广播电视塔去看一看,可是,她找来找去却没有找到,小朋友愿意帮助她吗?(师扮演老奶奶,师生交流。)交流过程中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交流问题如下:

  (1)奶奶想到上海广播电视塔去看看,你能告诉我它在什么地方吗?(通过交流了解到东方明珠在上海的黄埔江边。)

  (2)奶奶去过黄浦江边,可是那儿的建筑物大家都称它是东方明珠。(使学生明确东方明珠是上海广播电视塔的名字。)

  (3)读第二句,既然它的名字是这样美丽,我们可得好好地夸一夸它。指导朗读,注意学生朗读时情感是否充分。

  3、把第一自然段的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教师小结:通过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们了解了东方明珠在什么地方,并且知道了它的美丽的名字。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数数一共有几句?

  2、学习第一句。

  (1)指读句子。出示“巨人”一词,看看老师,说一说,老师像不像一个巨人?说明理由。(明确巨人应该是非常高大的人)。

  (2)东方明珠像一个巨人吗?怎么体会到的?(找到词语: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并谈出自己的体会,感受到东方明珠的雄伟。)

  (3)出示课件,感受东方明珠脚踩大地,头顶蓝天的雄伟风姿。简介东方明珠:它是亚洲第一高塔,高度居世界第三,高达468米,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设计者将十一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通过三根直径九米的擎天立柱串联起来,充满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情画意。东方明珠塔集观光、餐饮、购物、娱乐、住宿、广播电视发射为一体,已成为上海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和旅游热点之一。

  (4)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让别人感受到东方明珠的确像一个巨人?示范读。

  3、学习第二句。

  (1)读第二句。说一说,读了这一句话,你觉得夜晚的东方明珠怎么样?(非常美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找句子中的词语来说一说。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我们的同学都是出色的小画家,对色彩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说一说,可能有哪些颜色?

  (2)(出示课件,展示夜晚东方明珠的景象。)让我们一起走近夜晚的`东方明珠,感受它的五光十色的美丽。)

  (3)朗读这一句,读出你对它的夸赞。

  4、再读课文,深化感受。

  (1)看了文章的介绍,老师也很想到上海去看一看东方明珠,可是由于时间紧张,我只打算在那呆半天,你们说我是白天去,还是夜晚去?说说理由。

  (2)这样吧,你们读读对白天及夜晚景象的介绍,谁读得美,我就听谁的意见。

  (3)听了你们的朗读,我觉的东方明珠白天有白天的姿态,夜晚有夜晚的风采,你们的意见我都采纳,干脆,我在那多呆一段时间,把白天和夜晚的美景都细细欣赏。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景吧。看课件,共同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东方明珠是如此的迷人,难怪到过那儿的人都情不自禁的赞叹它。齐读最后一段。(注意对“真是”的指导)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如:对东方明珠的向往;对东方明珠的赞美;对祖国拥有这样雄伟而美丽的东方明珠的自豪。)

语文教案 篇8

  一、背景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渔父》、《卜居》和《远游》三篇作品,王逸《楚辞章句》把它们都归人屈原的作品,后世学者持不同看法。《渔父》同样采用屈原与渔父的问答,与《屈原列传》中的记述大同小异,刻画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风亮节,“宁可葬身鱼腹,也不蒙受世俗的尘埃”的高贵品质。这几篇作品虽然并非出干屈原之手,司马迁把《渔父》录入《屈原列传》,刘向把三篇都辑人《楚辞》,王逸给这三篇作品都作了注释,使这几篇作品成为研究屈原的宝贵历史资料。

  二赏析

  1-屈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这部作品的?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自沉于汨罗。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2、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当时的人——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人——只要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有知识的、有头脑的一个读书人,或者说一个世人,或者哪怕是一个一般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两难的选择。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的人,其实何尝不是如此?面临着一种选择,最后自己作出一个和自己的人格有着一种提升意义的最后的决定,我想《渔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塑造了一个文化范形。那么这种文化范形的影响是长远的。另外还有一点,这篇文章很短小,但是写得很生动,特别是它这种自设问答。这种方式在词赋的发展史上是一种滥觞之作。

  3-《渔父》对后世留下怎样的影响吗?

  它对后世的影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说,它这里面是两个人物:一个屈原很执着,一个渔父很旷达。可是到后来,对后代的文人发生了影响,这两个形象往往是揉合到一起的。后来人们很多都愿意来谈渔父,实际谈的那个渔父和屈原里的渔父稍有不同:这个《渔父》篇里的渔父,它是作为屈原的一个对面,不是对立面。屈原是要坚持自己的操守,渔父说,不妨随和一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说我们可以随环境,自己可以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适应它。我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还是濯了。所以它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行为方式,但是又有一种变动。屈原是执着,他是一种超脱。某种程度上他有一种和光同尘,但是到了后来,很多文人都写渔父词,或者是塑造渔父的形象,往往是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面对着一种或者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的、丑恶的社会,那么我要洁身自好。这是一面,这一面和屈原有相似的地方。另一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它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独钓寒江雪”的画面和里面的这种意味,我们可以体会。它有一个品格高洁,然后是一种自信。再比如他的另一篇《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也是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可是逝去,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逝去,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逝去。它是一种结合。那么这样一种结合在文学史上、文化史上形成了一种传统。我查了一下《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里点击一下“渔父”这个词,出现了2676条。这里面当然不全和屈原的

  《渔父》有关系,有些和《庄子》的《渔父》有关,有些可能就和一般的渔父有关。但是我大致分析一下,至少不下于千条和屈原《渔父》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作为一种文化范形,或者是这里面衍生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已经成了一种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甚至于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前几年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开始的主题曲“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为什么要说“渔樵”,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有隐逸的味道,而隐逸又和渔父这个意象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个作品虽然很短小,但它却成为文学史上,甚至于某种程度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的一个经典。

  在《楚辞》里,《渔父》是很特殊的一篇。有两个问题一直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是《渔父》的作者,一个是《渔父》写于什么样的背景,或者说具体的时间。关于作者,古人大多数都相信《渔父》是屈原自己写的,而今人大多数都认为它不是屈原写的。但是,尽管不是屈原写的,也是和屈原关系很密切的人,比如说他的学生写的。也就是说,不管对于它的作者最后的认定是不是屈原,总之,和屈原是有关系的,和屈原的思想和经历都很密切,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他在什么时候写的,或者在哪个地方写的。这大致也是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在怀王的后期,屈原被流放到汉水流域的时候,在汉水下游的某个地方写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到了顷襄王的时候,也就是说到了屈原的晚年,在汨罗江附近。“行吟泽畔”写的是洞庭湖湖畔,在这个地方写的。这个作为学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要找出真相,但对于我们理解这篇作品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它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写的,有一个背景是相同的,就都是屈原被流放,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写出来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指导教案11-08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24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10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