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30 15:36:59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1.看拼音,写词语。

  xū à(需要) hàn zāi(旱灾) shuǐ dī(水滴) tū rán(突然) qīng liáng(清凉) zuǐ biān(嘴边)

  2.连一连。

  3.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小)(心)翼翼 脸色(苍)(白) (焦)(渴)而死

  (有)(气)无力 清凉(新)(鲜) 闪闪(发)(光)

  4.填空。

  (1)《七颗钻石》是19世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的童话。

  (2)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5.如果没有水,人只能活几天而已。那么,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水的?学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提示:要珍惜水源,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一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二 托尔斯泰名言

  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三 大熊星座及其传说

  中国古代把大熊星座中的'七颗亮星看作一个勺子的形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观看大熊星座时,勺子的形状比熊的形象更容易被看出来。这个大勺子一年四季都在天上,随着季节的变化,勺把儿的指向随之变化,而且恰好是一季指一个方向。

  相传北斗本有九星,其中两颗星深藏于斗中,是玉皇大帝元神所在,不易被人看见,若有人看见即能延年增寿。传说汉朝相国霍光家里有一个仆人,有一天看到北斗七星的斗中有两颗亮星,他虔诚地跪拜,因此增加了六百岁的寿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 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 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 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

  A.“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

  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G.“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H.“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⑵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解说: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但在这种层次的划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种,比如传统的分法和我们课本的分法就不一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大力支持。)

  (3)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1笔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薄笆竦乐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① 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 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 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⑵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⑶全诗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语文教案 篇3

  目标锁定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沙场点兵

  1、搜集叶圣陶及本文背景资料;

  2、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段落,改编为课本剧,并自行排练。

  课堂在线

  一、导入新课

  屏幕上投影左幅图片,以介绍万圣米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导入新课。

  二、角色朗读,整体感知

  [情景] 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最好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活动] 1、分角色朗读,思考变化过程;2、评价朗读;3、交流变化过程。

  [引导] 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希望变成了失望,话语中表现出了愤激的心理。接着“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又表现出了农民的哀求心理,彻底失望后只能贱卖。热闹的街道上,旧毡帽朋友的愤懑之情随着他们的话语奔涌而出;最后的船头议论体现出了自发的反抗意识。

  三、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情景] 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我们同学向来以表演见长,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活动] 小组表演、评比,师生共同点评。

  四、语段精读,主题提炼

  [情景]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

  [活动] 1、学生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

  [引导] 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五、历史感悟,思绪奔涌

  [情景] 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你会想什么呢?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活动] 思考、交流、评价。

  [引导] 结合学生具体发言,联系现实意义,结束总结。

  智能储备

  1、小说有三处描写阳光,仔细研读课文,比较分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仔细体味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时数:1课时。

  4、教具:多媒体计算机、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早就听说我们 班的同学很了不起,博学强记,能背不少的古诗词,上课前老师组织同学们做个小游戏,一分钟古诗词句子背诵,看谁记得多,背的多。

  请每组老师右手边的同学背,左手边的同学数。请准备好,开始!(计时)

  统计背诵的数量。请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我们班上的背诵小明星。(老师送你一个小礼物,热烈的掌声)

  2、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我们今天在一起欣赏《诗词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理解,背诵这首诗,同学们有信心吗?声音大一点,自信心强一些!

  (板书)岑参

  3、解题。

  (1) 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 读过边塞诗的同学们介绍一下唐代边塞诗。

  (投影作者简介及边塞诗)

  二、课文研读

  (1) 诗中的“歌”表明此诗体裁为在诗中的“歌”、“行”、“体”

  (2) 此诗为诗人在新轮台幕府的`送友人所写。

  (一)一读:掌握节奏,领略音乐美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1) 学生自由朗读。

  (2) 正字音,抽学生(投影)。

  (3) 明节奏(投影)。

  (4) 学生试读(左手边同学读给右手边同学听)。

  (5) 教师范读(配乐)。

  (6) 处理内容疑难。

  (二)二读再现形象,把握感情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抒情发展线索,理解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想象和联想,使脑海中出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1) 学生读,抽学生谈画面。

  (2) 学生读投影展示画面。

  (3) 学生默读,理思路,找线索。

  2、提示:全诗写什么景,叙什么时,可分几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A、送别前:八月飞雪送寒图,情奇激奋。

  B、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哀怨低沉。

  C、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孤寂凄凉。

  D、送别后:别后雪池思乡图,惆怅。

  (4)思考全诗表达的感情

  诗人以夸张的笔法,气势磅礴地写出边塞的景色,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紧扣词语,体味意境,探索特色

  (1) 学生谈自己喜欢的句子,说理由。

  (2) 教师出示赏析“忽……”投影。

  (3) 学生举例赏析。

  三、背诵

  举送别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四、教师小结: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多多采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词丽名,能够出口成诵。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准备

  1.学生自渎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学生说说课前自渎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重点检查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便。

  2.在学习小组内份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探研文章的思想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大的特点是对话很多。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1)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2)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

  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1)从那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用 画出有关句子

  (2)从那些地方知道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用~~~~~~~~~~~画出有关句子。

  3.学习小组交流情况。

  4.全班反馈交流。

  5.老师小结板书。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及孩子们对他的崇敬、热爱。

  四、开展讨论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读、背、写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男女生、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在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课堂实践活动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法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瞄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扩展训练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宣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地配合他的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9-20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经典)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经典)08-10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秋天教案08-06

语文教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