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品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⑵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能力目标:
⑴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⑵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⑶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德育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
1、复述法:
本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完成的。通过认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意蕴。
2、研讨探究法:
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质疑研讨,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感悟文章的.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讲义资料、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抓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父亲形象,领悟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注音:
凹凼(dàng)揩(kāi)黏(nián)尴尬(gāngà)硌(gè)烦躁(zào)
2、释义: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⑶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⑴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⑵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⑶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⑷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⑸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父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⒈认识到地球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⒉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剧增、资源匮乏是当前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⒊了解并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初步学会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去年冬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你还记得宇航员在太空遨游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吗?(学生思考回答)
是啊,我们生存的地球实在是太可爱了,它无私地为我们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为我们这些儿女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那么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应当如何来报答地球母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感悟地球的奉献
⒈播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⒉以教材上的水、森林、矿产资源为范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来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活动二:论证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⒈活动准备:收集一些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概况(温度、水分、氧气)的资料,分发给学生,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⒉引导学生围绕我们能否找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⑴月球和火星的温度、大气含氧量和水分善能否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⑵如果学生还提到其他星球,老师可以简单介绍其他星球的基本概况。也可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后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到目前为止,除了地球之外,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其他星球。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人为地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的第二个空间呢?
⑴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大胆假设和想象,其他学生对此提出质疑。
⑵老师介绍“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的相关情况。
⒋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感想,老师加以总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蜜、蜂、千、万。
2能不加字、不漏字地朗读儿歌,能熟读成诵。
3能拼读带有后鼻韵母angengingong的相关音节。
4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描摹“千”、“万”。
重点和难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蜜、蜂、千、万。
2能拼读带有后鼻韵母angengingong的'相关音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你们听到过打雷的声音吗?
2.出示课题:轰隆隆(教学拼音:hong,long个别读)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儿歌,讲的是打雷时的事,请小朋友边看书,边听录音:打雷时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听录音后,自由回答问题。
3.出示生字:谁
(1)师领读,注意翘舌音。
(2)生跟读,教师正音。
(3)两两对读,开火车读。
4.出示:雷公
(1)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公”字?
(2)小小组互读,跟组长读。
(3)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后鼻音。
(4)连词开火车读。
5.出示;醒
(1)请小朋友做“睡醒”时的动作。(1)出示音节读准后鼻音
(2)一字开花,开火车读,齐读。
6.出示图片,请小朋友认认这是什么昆虫?出示:蜜蜂
(1)师范读,生跟读。
(2)出示:“蜂”的读音(feng)。
(3)自由读。
(4)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词?
(5)自由读,边读边记。
7.师:表示数量很多的词是什么词?。
(1)出示数量词:千万
(2)生领读,其他同学跟读。
(3)同桌对读。
(4)开火车读,齐读。
三、朗读儿歌。
1.出示全文。
2.找找你学会了哪些生字?和你的同桌对读。
3.跟录音读。
4.师生对读。
5.抢读。
6.试背。
四、拼读音节,并复习已学过的音节。
1.出示:chong、dang。
2.谁来读?生做小老师教读。
3.全班自由拼读
4.出示已学过的拼音,自由读。
5.抢读比赛。
6.开火车读。
五、巩固生字。
做找朋友的游戏。
(请把生字卡片贴在拼音的下面,学生领读,跟读。)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例
《蒲公英》是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倾听 接纳 唤醒。讲了两颗蒲公英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嘱咐,各自去了金光闪闪的沙漠和波光粼粼的湖泊,结果一颗枯干,一颗淹死。而其他种子听从太阳公公的话,投向黑黝黝的泥土茁壮成长起来。课文蕴涵了要听从正确教导,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样一个道理: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大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
生1:我想落进黑黝黝的泥土里,也茁壮成长起来。
师:好的,你能为自己选择最适合生长的环境。
生2:我想去沙漠,到那儿去探险,锻炼一下自己。
师:(略作思考)可以,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冒险精神。
生3:我想去湖泊,在闪闪点点的湖面上漂流多么舒服呀。
师:(满意地点点头)你敢于尝试。不错!
生4:老师,你说得不对。
师:(愣了一下,微笑着)是吗?为什么?
生4:因为蒲公英种子不是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风把它吹到哪儿它只能落在哪儿,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倾听 接纳 唤醒》。
师:说得太好了。你的想法令老师耳目一新。
(老师带头为学生鼓掌)
……
二、评析
这一教例的成功之处在于老师在课堂上能耐心倾听,民主接纳,巧妙唤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课上,当学生说想去沙漠,对于这个背离了标准答案的`发言,老师没有立即打断,而是耐心倾听。这无疑给了学生求异的勇气,批判的锐气。于是,又有了想去湖泊亲自尝试,这时老师没有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民主地接纳了,肯定学生独到的见解。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唤醒了更多学生潜在的心智,产生了“老师.你错了”的独创的灵气。生生、师生相互启发:凡事并非随心所欲!有时不能选择,无法改变,那就要学会适应。这里面蕴涵了一个多么深刻的生活哲理。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使教学内容得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增值。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时机,在学生做出了有悖于“标准”的回答之后,老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友善的尊重,学生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会得到迥然各异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感悟了更多的东西:不被假象迷惑,不盲从,敢于尝试,追求快乐,向往美好……
的确,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另一种声音,民主地接纳学生的标新立异,从中发现创新的苗头,点燃创新的火花,唤醒创新的潜能。这一教学设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求异,角度可以是多向的,理解可以是多维的,答案可以是多样的,价值取向更是多元的。
倾听 接纳 唤醒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简介新闻评论。
2、本文的主副标题分别给我们告诉了怎样的信息?
二、自渎文本:
1、自学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理解文本。
围绕文本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中的“差异”指什么?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与其他问题有时无明显参差的回答相比,这里出现了陡然而生的数据。
3、从文本中的哪些地方可以反映出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很高?
4、文章最后提到的“最震撼人心的`信息”指什么?
5、文章中传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析本文的结构脉落。
提示:
(1)、公布结果。
(2)、调查过程。
(3)、展开评论。
7、归纳文章的主旨。
8、本文是如何体现新闻评论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的特点的。
四、拓展阅读。
1、试还原作者写作本评论教师所参考的调查统计表。
2、完成配套练习册67页第7小题。
五、情感交流。
1、自己的父母是否在打工?对子女的上学问题持什么态度?
2、对那些在外打工的父亲你最想说什么?
六、作业:
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文章,划分出层次。
2.能够准确理解一些言词和句子的意思,能翻成白话文。
3.体会的中心意思,背诵全文。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注音:汝(nù)、诳(huáng)、遂(suì)、数里(shù)、唾(tu)、了然(liǎo)、漕漼(cáo cuǐ)、著(zhuó)、咋咋(zézé)、忌(jì)
解词句:⑴汝:你。⑵诳:欺骗。⑶迟:缓慢。⑷大善:很好。⑸卿:对人的敬称,您。⑹略无重:一点重量都没有。⑺再三:两次三次。⑻了然:完全。了:完。⑼漕漼:趟水的声音。⑽习:熟悉。⑾咋咋:惊叫的声音。⑿去:离开。
2.内容主旨:
作者介绍
干宝,字令升,东晋蔡人。蔡为现在河南省新蔡县。
划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⑴:宋定伯夜行遇见鬼,装作鬼,并且与鬼同行。
第二层次⑵:宋定伯途中用机智骗过鬼。
第三层次⑶:宋定伯勇敢地捉鬼而且卖掉了鬼。
中心:
文章通过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住鬼卖掉鬼的故事,表现了宋定伯机智勇敢的,文中也寄寓着人终将胜邪的。
3.特点
这简短的.文章在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⑴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作者通采用虚构的情节,在这虚构中作者巧设宋定伯遇鬼并与之结伴而行的怪异的情节,将人、鬼放到一处,故事开始就有摄人的悬念。在途中鬼几次盘问,都是对人的怀疑,可见人所处的环境有多么危险。但人都化险为夷。文中鬼盘问一次激起一个悬念,使文章掀起一个小高潮,最后捉鬼便形成文章的高潮。一面宋定伯“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一面鬼“大呼,声咋咋然”,通过对人动作的描写,鬼声音的描写,将紧张的气氛推至高潮。最后卖鬼一段又显得轻松而又风趣,充满了对所谓“鬼”的嘲讽意味。⑵宋定伯的形象刻画得鲜明突出。文章中作者着力刻画了宋定伯这个人物。宋定伯的智慧机智和勇敢主要通过对他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而展现的。例如:当宋定伯夜行遇见鬼时机智地骗鬼:“我亦鬼。”在同往宛市的过程中,又机警地询问:“不知有何所畏忌。”为后来捉鬼做好了充份的准备。在同往宛市途中就这样机智地回答鬼的问话。摸清敌情。从而显现出智慧与机智。后面捉鬼则用了几个动词:“担、执、至”,写出了宋定伯干净利落果敢的特点来。
测试题
一、看拼音在( )里填写上汉字。
1.rǔ( )复谁?
2.定伯kuáng( )之。
3.qīng( )太重,jiāng( )非鬼?
4.鬼大呼,声zé( )zé( )然。
5.便卖之,恐其变化,tu( )之。
二、用白话文准确翻译下列各句。并解释带点的字。
1.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
欲: 至:
译:
2.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习: 勿:
译:
3.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
之: 唾:
译:
三、填空
1.《宋定伯捉鬼》的作者是 的 。
2.鬼言:“ ?”定伯曰:“ ,故身重耳。”
3.定伯便 鬼 肩上,急 之。鬼 ,声 。
测试答案
一、1.汝 2.诳 3.卿 4.咋、咋 5.唾
二、1.欲:想。至:到。译:鬼问他:“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定伯)回答说:“想去宛市。”
2.习:熟悉。勿:不。译:我刚死,不熟悉渡水所以有声,不要怪罪我。
3.之:它,指鬼。唾:吐唾沫。译:就卖掉它,怕它有所变化,用唾沫吐他。
三、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4-07
语文教案03-09
语文教案03-13
语文教案04-17
语文教案04-19
【精选】语文教案09-21
(经典)语文教案09-30
语文教案04-25
语文教案05-11
语文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