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单元
1山中访友
第1课时
内容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知识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教育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五、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六、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简笔画)
课后反思记载
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继续阅读理解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情感教育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
师生活动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古桥——老朋友山泉——姐姐
清晨访友
悬崖——爷爷
夜色归家
(好心情)
老柏树——慈祥
(好记忆)??
课后反思记载
本课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在教授本课以朗读为主,体会句子的含义后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感悟,体会。尤其是学第五自然段,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的想象里非常丰富,而且能读出美感。大多数学生都能背诵课文里的段落。
第2课山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的山林雨景图;积累好词佳句。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教育
体会作者对山林雨景的那份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和想像课文所描绘的山林雨景。
难点
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解决字词问题
四、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山雨的
2、小组内展开讨论
3、自由发言
4、分段学习课文
⑴读第一部分,想想山雨来时有什么特点,在书上画出
①来得突然②下雨的范围大③雨声由小变大
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⑵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①自己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美的,最喜欢的句子
②学习写雨中的景物时抓住了什么特点
③全班讨论
④这变化给我的感觉是怎样的?⑤这雨中的绿色到底是什么样的?
⑥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⑶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内容
①这部分内容你感受到什么?
②全班讨论。
③闭上眼睛感受
5、带着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读课文
6、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山雨
声音美
颜色鲜
课后反思记载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浓浓的喜爱之情。课文层次清晰,语句优美,所以学生学起来不是很难,所以还是以感情朗读为主。效果不错。但一些学生对一些想象句和比喻句还是易混淆,看到“仿佛”就以为是比喻句。
第3课
草虫的村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情感教育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师生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②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课件出示)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3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
——
游侠
小圆虫
——
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动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语文教案 篇2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十分注意古诗教学,她教得活,教得巧,例如《望庐山瀑布》,她只花了十分钟就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我们来看实录作评析,从中获取教益。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
(板书:望庐山瀑布)
点评: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当然不同。另外学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许多诗,证明霍老师平时多有补充,教得扎实。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写?
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pù。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点评:教者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共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议论。)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点评:出示幻灯,打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
(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是不是可以说成是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讲?
(学生逐句讲)
点评: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峰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都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缭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一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
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
点评:一首古诗,温旧出新,扣诗解题,突破难点,启发想像,巧妙结旨,点明特色,还要读和背,仅仅花了十分钟,无疑成为古诗教学的典范了,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学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语文教案-我的母亲...。
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2、导语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的母亲...》。”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探究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四个片段: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小结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四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一只小鸟和一只一直住在井底的青蛙争论天究竟是大还是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要眼界开阔,不要受自己已有经验的局限,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和反映问题。否则就会像青蛙那样目光狭小,却自以为是。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一至三段讲小鸟落在井沿上,青蛙问他从哪儿来,小鸟说他从一百多里外的天上来。四至七段讲青蛙和小鸟因天的大小发生争论,青蛙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小鸟请他跳出井口看一看。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知道故事说明的道理,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以读为本,读中讨论交流、读中帮忙找原因、读中实验,从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读中悟,悟中读,用他们自己的独特方式去体验感悟文章寓意所在,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个道理。
预设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3、能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初步理解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坐井观天》板书:13、坐井观天
2、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你们读了这个题目,读懂了什么?(观—看)
3、那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在文中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并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记住它的样子;看到喜欢的词语、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看谁把课文读得最正确、通顺。
2、再读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想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
A指名带音节读生字。
B指名不带音节读生字。
C说说记忆的好办法。
D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找朋友。
(2)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小鸟和青蛙争论天到底有多大。)
板书小鸟青蛙天有多大?(田字格中范写,记住“蛙”,学生练写。)
过渡: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怎么会和小鸟发生争论呢?请小朋友找一找,是怎么回事。
三、学习第1小节
1、指名读:明白了什么?请你边说边在图上指一指给同桌看。(结合插图理解“井沿”,并拓展“沿”,比如桌沿、边沿等)
2、请你边读边找青蛙和小鸟的动作。看谁圈得最快!(板书:坐落)引导体会“落”。
3、引导:是啊,你看,第一段就是要告诉你青蛙和小鸟的位置不同,看谁能把这个消息准确地告诉同桌。互相读一读,对对话。
过渡:我们来看看坐在井底的青蛙和停在井沿上的小鸟是怎么对话的?
四、学习第一次对话
1、自由读,找找他们对了几次话,用不同的标记划出他们的话。
2、学习第一次对话。
(1)请两个小朋友读读2、3小节。
(2)你知道了什么?(“一百多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说明天无边无际,大得很;“渴”方法同上)谁试试读读这句话,读出天很大很大的感觉。
(3)当时青蛙觉得怎么样,表情怎么样?谁来当青蛙也奇怪地问问小鸟呢?
(4)同桌对话
过渡语:小朋友们都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写字指导
1、出示:信、沿、抬、际、错、蛙(已写过)
2、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左右结构)该注意什么呢?
3、写字。每个字写1个或2个。
4、评议,指导
板书:
13、坐井观天
小鸟落
天有多大?
青蛙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引读1-3节
2、语境复习生字词:青蛙坐在(),小鸟在()的天上飞,它落在()上,青蛙()看见了小鸟,它们争论了起来。
3、过渡:他们为了什么争论起来呢?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4、5小节
1、青蛙和小鸟各有各的看法。说说,有哪两个不同的看法?(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板书)
2、是啊,可是,青蛙却认为小鸟说的这些话都是大话。(出示课件)你知道什么是大话吗?
3、是啊,他们看法不同,争论起来肯定很激烈是吧?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读青蛙说的话,一个读小鸟说的话,你们也试着争论一下!(出示课件)
4、请两位小朋友读,一个当小鸟,一个当青蛙,大家听听他俩的争论。
5、学生评议,谁读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6、全班小朋友来学习青蛙和小鸟争论一下天有多大。注意,男生读青蛙的话,女生读小鸟的话。这次看哪边读得好。
三、感悟找原因(学习6、7小节)
(一)给小鸟找原因
1、这回,我们更清楚了它们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那你认为谁的看法是对的?(小鸟)
2、小鸟对了,那青蛙的看法肯定是——错的。青蛙为什么会说错呢?小鸟为什么会说对呢?我们一起来帮小鸟和青蛙找找原因。先请小朋友读读小鸟说的话,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小鸟为什么会说对!
3、谁来帮小鸟找找说对的原因?根据小朋友的看法,老师总结一下,小鸟说的对是因为它飞的地方多,见多识广。诶,它都见过什么呢?请你看看(出示课件)
4、小鸟都飞过哪些地方,见到了什么?
5、学生反馈
6、小结:是啊,小鸟飞过了这么多地方,都不知道天的边在哪里,这就是——无边无际。(拓展说话,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的'?)
(二)给青蛙找找毛病
1、那青蛙为什么错了呢?请小朋友看看图,也可以做做实验,再读读青蛙说的话,想想它的话错在哪?做实验,把书卷成筒看看天……(出示课件)
2、老师从你们的话里知道了,坐在井底的青蛙被井壁挡住了视线。你还能从青蛙说话的表情和他的话里,再帮青蛙找一找它还有什么错吗?
3、小朋友们真聪明。从你们这儿,小青蛙就知道了,它因为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有多大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弄错了。
(三)帮青蛙治病
1、青蛙这么孤陋寡闻,什么都不知道,你能当当医生,帮青蛙治治病吗?你可以给它开个药方,或者给它提提增长见识的建议好吗?
2、你瞧,小鸟带着小青蛙去环游世界了,哇,小青蛙都看到了什么?它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呀!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四、感悟再读
1、同桌小朋友再读读,一个当见多识广的小鸟,一个当见识少又自以为是的小青蛙。这回你一定能读得更好!
2、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对读)。
3、上节课,老师讲过,这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除了告诉我们青蛙作在井里看天之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小朋友再动动脑筋,想想坐井观天这个成语要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呢?
4、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多用耳朵去听,多用心去感受,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会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呀!
五、写字
1、出示:(还、答)注意什么?练写、同桌互评
2、出示:小鸟青蛙朋友坐井观天
看见井沿抬头无边无际
4、学生抄写,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板书:13、坐井观天
√小鸟无边无际见多识广
×青蛙只有井口大自以为是
语文教案 篇5
一、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同学们看书看的真仔细!老师要再考考大家,知道的举手发言,好不好?
生:好!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生:儿子在有困难的时候。
生:儿子在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说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象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
(生小声议。)
师: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让它更具体,好不好?
生: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
师:他说的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二、重点解读
师:同学们,“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们找出来。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里是写我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脱险的全过程。
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听我说“很好“,以为这就是标准答案了,于是不再举手了。)
师:我说“很好”,并没有说他说的就是标准答案啊!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就行!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我想。”
师:你为什么将后面的那段没有要呢?
生:因为我觉得最后一段是写“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的事,不能要。
师:有道理!老师问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我想。”
师:你为什么没有要前面的呢?
生:我觉得前面的那段是父亲来与我的谈话,还没有涉及到“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很好!大家都说的很有道理,就要这样!请继续!
生:从“‘听我说吧。’……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请说理由。
生:我觉得“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到脱险才对!
师:刚才同学们给了四个答案。请大家认真朗读这些内容,同桌的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答案。
(生讨论异常激烈。)
生:如果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段落,那就应该是从“‘听我说吧。’……我想。”这里是父亲指导我走,以及我如何走的。如果说是脱险的话,那就应该是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同学们就要这样读书,就要这样去分析,很好!下面我们看这几段中,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我顿时有了信心。”是父亲指导我走一步,我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后面的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师:哪一部分用的笔墨多呢?为什么?
生:“走一步”用的笔墨多,因为万事开头难!
师:很好!当我迈出了第一步后,我开始有信心,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认真地读出那种心态与语气。
(生读。)
师: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间的故事?
生:发生在57年前的故事。
师:事隔57年了,我还记得,那么这件事一定在当时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在后来也对我的生活有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这最后一段也就是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哪句话体现出来了?
生: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是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就是这句。那么我们题目的含义如何去理解呢?
生:也是这句。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身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同学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同学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同学发现交流,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黄昏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身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身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复习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参加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参加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
2、打开书,按照田字格规范书写汉字,教师检查,及时进行板演。
3、填空,再读一读。
( )的小花( )的蚜虫
( )的葫芦藤( )的小葫芦
让学生先自己练习填写,然后再订正,最后读一读。
( )的小花雪白美丽可爱红艳艳
( )的蚜虫害人讨厌可气
( )的葫芦藤细长美丽绿色
( )的小葫芦可爱绿色
二、朗读练习。
1、读句子: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怕。
2、比较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与同桌讨论,而后进行交流。这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意思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每组中的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第一句所表达的意思比第二句更强烈些。
3、练习读一读。
4、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5、想一想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三、发散思维练习。
请学生给这篇寓言故事续加结尾。
1、自己先练习。
2、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各小组选出优胜者参与班级展示。
3、进行展示。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读书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8
我的发现
1、指名学生说说书上画的事物,最好能用怎么样的'什么进行说话。
如:一把打开的手扇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进行说话练习:如:燕子的尾巴就像一把打开的剪刀。把比喻句说具体。
4、拓展训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自由读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读
并及时纠音。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用熟字教学法进行识记生字。
5、选择词语进行说话练习。
(二)读读背背
描写春天、赞美春天的名言警句很多很多,因为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出示:指名读,作到有声有色、琅琅上口。
读着读着,你都读懂了哪一句,说给大伙儿听听。
背诵
(三)我会说
这样的题目应该会做吧,不过知道一个答案没什么了不起的,知道的越多越好。
学生自由练习
交流各种各样的答案。
拓展练习。
语文教案 篇9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王愿坚的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2、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及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走进课本
1、作者简介: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3、字词积累:(找出重点字词与易读错的字)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养成查资料的好习惯)
朗读小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流畅,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语气、停顿、节奏、重音,并通过这些方面的变化表现人物和情节。当然,读出情感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借助于表情、动作和声音的设计。
1、请同学们用你的理解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1) 读对话,准确把握不同人物的心理、语气。(如“人群和担架都停下来……僵住了”。)
(2) 读语言,表现人物的神态、语气。(如“吃草。嗯,说得好……吃得胜利了”。)
(3) 读描写,读出情感,读出节奏。(如“杨光不安地走过去……敬礼也忘了”。)
2、 默读全文,说一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活动二:(学法指导:品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字与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让我感动的句子是
让我感动的理由是
活动三:(学法指导:扩大阅读,追求个人感悟,创作并大胆地把它说出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小组竞赛,读书后第一题
2、学完这篇文章,你对草有怎样的理解,写一写。
三、小组合作总结
学法指导: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遗憾)
四、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蔫巴( ) ②蒜苗( ) ③背阴( )
④绽开( ) ⑤瘦弱 ( ) ⑥火燎( )
2.句中有错别字的是( )
A.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
B.他费了好大劲,才把身躯往担驾边上移开了些。
C.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D.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3.解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一位藏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说:“就在这里,在奶粉厂旁边,我们要建一
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五、巩固、拓展延伸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的线索。
2、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表达作用。
3、学习周总理的高尚人格。 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教学难点: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表达作用。
知识链接:
1、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3、小说的特点: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
4、 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原形的一些特征加以综合而成。因此,比现实中原形更为典型。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5、小说的情节:(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6、小说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7、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8、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特殊类型-微型小说)
9、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读情节——析人物——揭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一:(自学书后2、3题,小组合作讨论)
活动二:(学法指导:品读课文,找出找出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
二、学会赏析重点或精彩语句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两个“就会”强调了什么?
2、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
3、我认为其他精彩的语句有
三、小组合作总结
四、当堂训练
1、你一定有课外读书笔记本吧!请你为它写一副对联式的自勉语。现已拟出上联:“天天阅读乐趣多多”,请续写下联。
2、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两点
(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3、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赞美草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完整的两句。
五、巩固、拓展延伸
见《练习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4-07
语文教案03-09
语文教案03-13
语文教案04-17
语文教案04-19
【精选】语文教案09-21
(经典)语文教案09-30
语文教案04-25
语文教案05-11
语文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