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6 09:03: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精]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

  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

  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

  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⑴ 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⑵ “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

  (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继续探究,下节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们还要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

  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

  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第二课时

  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则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2、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

  教学过程:

  一、 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

  风雨飘摇,苍茫……

  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 ←仪封人:崇敬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 ←长沮:嘲讽

  桀溺: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 ←接舆:婉劝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 ←丈人:不满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 ←晨门:不解

  (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

  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则)

  1、 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3、 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 将适陈,过匡,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

  7、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史记孔子世家》

  四、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的不同侧重点:

  文天祥、史可法、布鲁诺、西西弗斯

  五、思考:

  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补充:xxxx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

  六、课堂小结:

  两千多年前,孔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

  今天,xxxx长江大学学生……

  七、课后探究:

  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并结合课文 谈谈你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3

  语文教案-两个名字两个名字(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句式"( )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 ),长大了叫( )。"

  2、知道青蛙小时侯叫蝌蚪,竹子小时侯叫竹笋。能用句式介绍竹子和青蛙的名字。

  3、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很多东西有两个名字。只要细心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更有趣的现象。

  教学重点:

  学会用句式介绍竹子和青蛙的名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www.3edu.net):

  做口腔操

  一、说话引入,出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我们都介绍一下自己,说说自己的名字。

  2出示:名字

  师:每个人、每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的名字。(出示媒体)

  指名说说动物的名字,说说家用电器的名字。

  3师:有两个朋友,也想来介绍一下自己。这两个朋友是谁呢?

  (出示图及课文录音)

  他们的`名字与我们刚才介绍的有什么不一样?

  4板题,读题。

  二、媒体演示,学习句式

  1师:竹子和青蛙怎么会有两个名字呢?我们先来听一听竹子是怎么说的。

  (1)问:竹子说了什么?指名说

  (2)出示:( )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 ),长大了叫( )。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句式。谁能用这个句式介绍一下竹子。

  (3)师:想不想了解竹笋是怎么长成竹子的?(媒体演示)

  (4)师:刚才我们看了、听了竹笋是怎么长成竹子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它的成长过程,好吗?(模仿操)

  (5)小结:我们小朋友通过看、听、做,知道了竹子有……,小时候叫……,长大了叫……。

  2师:青蛙等不及了,他也想来介绍自己。(听录音)

  (1)问:青蛙是怎么介绍自己的?

  用句式说话

  (2)媒体演示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3)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青蛙也有……,小时候叫……,长大了叫……。

  (4)小青蛙说小朋友学得真不错,他想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在他家的小池塘里游一游。("游")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 )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 ),长大了叫( )。"这个句子说话。知道了竹子有……,小时候叫……,长大了叫……。青蛙也有……,小时候叫……,长大了叫……。

  青蛙和竹子回家了,我们跟他们再见。

  接下来,我们听课老师想听一听你们会不会清楚地介绍青蛙和竹子,说得就像他们一样好。

  小组说一说,说给听课老师听

  三、拓展练习,巩固句式

  1师:其实我们小朋友当中也有很多人是有两个名字的。谁能用今天学的句式来介绍一下。

  找好朋友介绍一下。

  问:你分享到了多少小朋友的名字?

  2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有两个名字?老师为大家找了几个,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1)师生共同学习禾苗长成稻子。(看媒体-练句式)

  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师说句子

  指名用句式说话

  (2)学生学习毛毛虫长成蝴蝶,蚕长成蛾

  问:这是什么?谁能用今天学的句式介绍一下。

  四、小结谈话,提出希望

  师;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个句式,知道大自然中很多东西有两个名字。我们的世界真奇妙,我们的世界真可爱。只要大家细心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更有趣的现象。接下来,小青蛙和竹子还要说话了,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语文教案 篇4

  重点: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难点: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通过自学解决字词,教师提示个别难句。

  一、简介作者情况

  二、正字音

  三、通过自学掌握字词。

  四、学生表演二僧至南海一段,加深理解记忆。

  第二课时

  一、提问字词,复习旧课。

  二、分析

  1、明确这是一篇议论文,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找出本文论点。

  2、第二段如何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非常有说服力。

  3、第三段如何论证?

  4、分析二僧之南海之事。找出去之困难的体现,僧贫者能至和僧富者不能至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样?

  5、最后一段怎么样扣住论题再论证?

  三、谈启示并结合自己实际谈谈感想。

  1、难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细。再难的事情,只要去做,总会完成,而再易的事情 ,如果水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2、是天资聪明与愚钝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惟在勤奋努力与否。如果努力了,必将有所收获,否则一事无成。

  设计思想

  对于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强调学生自学为主,教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要加强诵读的落实。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用讨论法进行落实。

  板书设计

  为学

  清 彭端淑

  一、提出论点

  天下事:为之:难→→易 人之为学 学之,难→→易

  不为:易→→难 不学,易→→难

  (普遍真理) (本文论点)

  二、道理、举例论证

  1、道理:资,材 学而不怠→→不知昏庸

  屏弃不用→→无异昏庸

  2、举例:鲁传圣人之道

  三、比喻论证

  二僧:贫者:为之→→至

  富者:不为→→不至

  四、总结结论:

  人之立志:恃材自败

  恃勤自力 需“为”需“学”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提供的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结构复杂的字能正确书写,能区别形近字并组词,理解词义。

  2、能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会用“称赞、能手”各写一句话。

  3、能看连续图说几句正确、通顺、连贯的话。

  4、能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提供的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结构复杂的字能正确书写,能区别形近字并组词,理解词义。

  2、能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会用“称赞、能手”各写一句话。

  一、教学第一题。

  1、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拼音。

  2、指名读共同评议纠正。

  3、独立看拼音写词语。

  二、教学第二题。

  1、让学生对七个不同结构的字逐个书空说笔顺。

  2、把七个字分别写到田字格中,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三、教学第三题。

  1、对四组形近字近形口头组词。

  2、说说各组上下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书面组词。

  四、教学第四题。

  1、先让学生轻声读一、二两个句子,明确括号中提示的要求。

  2、按提示的要求,分别给句子加上表示事件和地点的词语。

  3、反馈、订正。

  4、指名说说加与不加表示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五、教学第五题。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看清句式。

  谁称赞谁是什么。什么是干什么的能手。独立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看连续图说几句正确、通顺、连贯的话。

  2、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六题

  1、按顺序看连续图,说说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一幅一幅地练说:

  (1)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玲玲为什么抢座位?老爷爷是怎么想的?

  (3)玲玲把椅子擦干净后又是怎么做的?

  3、把三幅图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二、教学第七题。

  1、指名读题,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的一件事。

  2、自由练说,要求说清楚:你帮助了谁?是一件什么事?你是怎样帮助的?

  3、指名说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4、小结:表扬和肯定孩子们的言行。要求孩子们能自觉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语文教案 篇6

  一、导入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是一段视频,想知道内容吗?认真观看,看后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眼中的大海。(美丽、蔚蓝、宽阔)从古到今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都曾用自己的笔来描摹过大海,但有一个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她叫周深,她用一首极其富有想象力的诗歌表达了她对大海的独特感受,你们想读吗?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脚步去读海。板书课题,请大家读读这两个字,读出自己的滋味,自己的感受。

  二、读文

  1、好,这首小诗不长,生字也不多,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把它读正确、读流利,哪个字读不准把它标上拼音;哪里读不通顺,请多读几遍。

  2、指名读

  谁来读读,大家来听,倾听是良好的习惯。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老师要给你竖起大拇指,才读过一遍就读正确,我们就像这个同学那样读准确。他读得怎么样,看着他的眼睛说,因为你读得好,给别人留下了好的印象,才得到好的评价。

  3、分节读

  这首诗歌一共有4个小节,我们分节再来读一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读完你发现前三个小节有什么特点?用了相同的句式,都分别写出了大海的什么特点?板书(蓝、宽、清)不仅写出了特点,最有趣的就是小诗人独特的想象力,她都想到了什么?贴(海浪海风礁石等)选节读

  这三个小节,你喜欢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读出大海的特点。自由练读。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谁想读读。

  第一节“神秘”

  1.先问学生生活中什么让你感觉神秘?2.教师:向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这样,.....这就是神秘,让人捉摸不透。3.那么,蓝的让我感到神秘,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4.大家评一评,他刚才有没有读出神秘的感觉?5.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指导朗读:读神秘,应该读的轻一点。你看他眉头一皱,用他的`表情读出了这种神秘感。看来,我们在读诗歌时,不仅通过声音,还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传达你的情感。6.教师可以范读。7.让我们一起把第一节诗读一遍。(给出蓝的那段)蔚蓝的海浪拍打着沙滩,洁白的海鸥在海面上翱翔,勾画出一副多美丽的海景图啊,想象着这幅画面再来读读。

  神秘的秘还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生字呢,指导写“秘”强调笔顺,从左往右写。

  第二节“宽阔”

  你读得他读出海的宽阔了吗?究竟有多宽?用一个成语形容“无边无际、一望无垠”除了天空称得上无边无际的就是海,老师希望你们的胸怀也像海一样宽,男生读,女生读。如果沙滩身上带着字,就让海风读写。在沙滩上你们最爱玩什么?捡贝壳、堆沙煲、踩脚印)沙滩是孩子们的乐园,这就是美丽的沙滩(图片)带这你们对沙滩的美好向往读这小节。滩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生字,因为和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右面是难,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结构,写得紧凑些。

  第三节“清”

  老师特别喜欢第三节,我想读一读行吗?请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在清澈的海水下面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想向老师这样读一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水的清读出来。这小节中也有一个生字“礁”你怎么记住它?焦:1物体经火烧变成黑黄色并发硬2焦急,表示着急的成语,和石头有关,加石字旁,礁石是离水面很近的石头。在第二板块我们学习了瞧,蕉,他们都是形声字。

  第四小节

  小诗人不仅抓住了大海的特点,还把与海有关的事物想象成能像人一样读写,真是充满童趣,那怪诗人说大海是一本书,板画书。在你们的眼里,大海是什么呢?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你的语言真美。都说诗歌是最美的语言,我们看着前面这本书就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了,试试。

  多美的语言啊,如果配上音乐就给动听了,谁想读?(配乐读)

  三、拓展:老师这里还有几首美丽的诗歌,你们想读吗?

  海水

  海水海水我问你:

  你为什么这么蓝?

  海水笑着来回答:

  我的怀里抱着天。

  海水海水我问你:

  你为什么这么咸?

  海水笑着来回答:

  因为渔人流了汗。

  海上的风

  海上的风是花神,

  她一来,

  就绽开万朵浪花……

  海上的风是琴师,

  她一来,就奏出万种歌声……

  海上的风是大力士,

  他一来,就送走万片渔帆……

  海上的风是狮子,

  它一吼,就掀起波浪滔天……

  老师这里还有一篇我班的同学写的一首小诗,你们想读读吗?《读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指导教案11-08

语文教案03-12

语文教案04-07

语文教案03-08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4-08

语文教案04-08

语文教案04-08

语文教案03-27

语文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