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28 14:55:07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 (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4 4 1 l

  8 4 2 1

  24 4 3 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 b h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

  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统计图?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图1。

  (1)仔细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说说: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提问: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mm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3)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青岛市20xx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2、出示例图2。

  (1)观察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昆明市20xx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通过对刚才2幅统计图的观察,我们发现: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4、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不能,如果能则通过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

  5、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比较出来吗?(生: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揭题--合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6、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能或不能)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有)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相机出示:

  ①标题;

  ②实线和虚线;

  ③统计图右上角的“青岛和昆明区别图例”。

  (3)班内交流,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

  ①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生答)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4)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除了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某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等等。它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有用!

  四、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学生看图理解。

  (2)★组织全班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问:

  ①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②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

  ③教育低于平均身高的学生:不挑食,使营养均衡,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4)强调: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一起来看看北京市20xx年4月份一周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1)指明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

  第一,可以怎样确定表示每个数据的点的位置?

  第二,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画成“实线”还是“虚线”?(表中横线)

  (3)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描点;②标数;③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④统计时间,相机板书:描点、标数、画线、统计时间)

  (5)提醒学生: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6)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7)看图回答三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③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五、总结质疑,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折线表示,与普通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它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能方便两组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

  质疑:复式折线统计图只能用两条折线吗?(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2、课后实践:

  ①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会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

  ②做一做:请同学们去搜集3月中一周(3月25日~31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信息,并把它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分析这一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

  教学后记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和除法,从今天开始,我们复习这部分内容。这节课先复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二、复习小数乘法计算

  1.整理计算法则。

  做复习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一组一组地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每组题计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小数乘法计算时与整数乘法有什么联系?小数乘法怎样确定积里小数点的位置?

  指出: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追问:想一想,小数乘法的关键是什么?

  2.做复习第2题。

  指名学生说出各个积里有几位小数。选择前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的。

  强调:计算小数乘法时,两个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这是小数乘法计算的关键。

  3.做复习第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验算的,这样验算的根据是什么。注意学生中不同的验算方法。

  说明:我们在小数计算里,如果题里要求验算的,用竖式验算

  在练习本上。如果题里没有要求验算,自己要在草稿纸上验算。

  三、复习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小数乘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小数乘法计算时怎样处理小数点?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4、5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111页“练习与应用”第8~10题,“探索与实践”第11~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感受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感受圆的独特性。

  3.通过“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自己在探索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练习与应用

  1.谈话引入。师:今天我们继续对本单元学习的圆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8题。师问:最大的圆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的周长与面积呢?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师问:谁来指一指这个运动场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哪个部分?求它的周长可以怎样想呢?求它的面积可以怎样想呢?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0题。师问:要求半圆形的面积,首先要知道什么?

  要求出整圆的`面积,必须求出什么?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探索与实践第11题。教师问:是什么标志,知道标志表示的意义吗?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以圆为基本图形的标志。

  2.完成第11题。

  师:在操场上画的圆一般都比较大,用圆规肯定是不行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到操场上试着画一画。

  师追问:这个绳子的长就是圆的什么?

  3.完成第13题。

  在操场上进行测量并记录,回去后进行计算。

  4.完成第14题。

  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再以小组为单位用一根绳子围一围、量一量。

  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师追问:你有什么发现?

  三、评价与反思

  1.指导学生理解每项指标的含义。

  2.自我评价、打☆。

  3.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四、课堂总结

五年级数学教案5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过程: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练一练108页,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五、布置作业

  2、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出示109页习题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

  (1)先让学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2)根据大家对题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共多少元该我们可以怎样运算?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步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列式计算;

  (2)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5、总结运算顺序: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1)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2)加以归纳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巩固提高1、完成书本练一练

  让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四、适当总结,完成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剩余习题和第6题(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要完成)

  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2。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引入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到百润发大卖场买了一件80元的T恤,我一共带了100元,你们帮老师算算剩下的钱我还可以买5元一双的袜子几双?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进行灵活的引入,并板书课题。

  例:【如果学生情况全部是:100-80=20(元)20÷5=4(双)分步骤做那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是用分步骤的方法进行计算的,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课题』】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确定计算方法可能一: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还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受。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例题中问应该先算什么?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对?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

  可能二: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让学生说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组括号,用意是什么?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样的学生,并让学生开始自学课本第34页。

  2、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组织讨论:在自学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感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可以指名2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书上,最后校对结果并再一次明确运算顺序。

  三、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应该先算什么?

  (2)、任意选择2题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集体校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3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3组题;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生进行计算【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

  (2)就板演结果进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误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P35“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4、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240÷40+20×2=890-30÷3×5=400

  90-30÷3×5=100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变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边长×边长=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练习十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检查口算本练习情况、布置今天的口算作业。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1题:(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3)补充75×12、280÷35的简便算法:75×12=(25×4)×(3×3)=100×9=900280÷35=280÷7÷5=40÷5=8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2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

  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3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各算式的特点(如左边两题是连加,右边的是连乘),可以如何简便?各是运用了学过的哪些运算规律?

  指出: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运算规律。交流后,把这4题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4、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先说说这题要用的基本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

  再读第一个问题,说说在估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单价看成某个接近的整百数)说说最后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学生在本子上完成这题的计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结果和列式算得的结果比较,说说估算和笔算价值分别在哪里。

  二、布置回家思考p。42的思考题要求用脱式计算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做几题算几题)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评昨天的回家作业(p。42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填写符号后,用脱式计算):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1、(3+3)÷(3-3)=6÷0=6指出:除数不能为0,“6÷0”这个算式没有意义;2、(3×3+3)÷3=9+3÷3=12÷3=4

  指出:括号里有2步,先算乘,加没算,移的时候要把括号也移下来。3、(3+3)+3÷3=6+3÷3=9÷3=3

  指出:看计算的过程,先算加,再算加,最后算除;但开始的算式应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加。所以还应加上“[]”,变成“[(3+3)+3]÷3”4、[3×3-3]÷3=[9-3]÷3=6÷3=2

  指出:在小括号的基础上,才有中括号,不能直接写中括号。5、补充:3+3-3+3=6-6=0或3×3÷3×3=9÷9=1

  请学生说说上面两题对吗?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算式怎么改得数就对了?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学生练习:

  ,请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提醒:第1题除和乘可以同时算。

  三、布置作业:第6、7、8题

  其中第7、8题要求学生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表面积的意义。

  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长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这个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148(平方厘米)

  教学过程

  备注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8页的“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P8练一练

  课后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计算六个面的面积,如计算粉刷墙壁的面积,做不带盖的长方体铁箱需要多少铁皮等,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选择了不同类型的题目来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生活中有许多图形,老师今天准备了4幅,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如果求它们的面积可以怎样求?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课件逐一出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让学生发表意见。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队旗的面是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4:七巧板是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图一:是由三角形、长方形、加上长方形中间的正方形组成的,面积=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图二: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方法一: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是由两个梯形组成的。

  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梯形?怎样分成两个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将它转化成以学过的简单图形以及在图中作辅助线。

  师:是的,可以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算。

  (板书:转化)

  大家想想,用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不同的作法吗?

  方法二: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作辅助线补成一个长方形,使它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图三:是由四个三角形组成的。

  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2新知探究

  (一)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角形+正方形)

  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成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3巩固提升

  (一)这是学校教学楼占地的面积平面图,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二)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这张硬纸板还剩下多大的面积?

  (三)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四)学校要油漆60扇教室的门的正面。(单位:米)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五)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六)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七)如图,有两个边长是200px的正方形放在桌面上,求被盖住的桌面的面积。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组合图形,并能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

  板书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教材P42及练习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理和复习小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循环小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整理回顾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4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计算,然后教师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再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些都是小数乘除法的有关计算,你们知道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吗?

  生1:小数乘法可以先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最后加上小数点。

  生2: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进行计算。

  师:对!那么整数的运算顺序是否适用于小数运算呢?

  生:整数的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运算。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下面我们继续看教材第4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该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你们能利用题中的信息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图中提供了20xx年8月28日的中国银行外汇牌价,1美元可以兑换6.34元人民币,1港元可以兑换0.82元人民币,1日元可以兑换0.08元人民币,1欧元可以兑换7.96元人民币。

  师:10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多少美元呢?保留两位小数。

  生:100÷6.34≈15.77(美元),所以100元可以兑换15.77美元。

  师:同一块手表在香港标价500港元,在日本标价5500日元。它在哪儿的标价低呢?

  生:500港元兑换成人民币是500×0.82=410(元),5500日元兑换成人

  民币是5500×O.08=440(元),440>410,所以这块手表在香港的标价低。

  师:一个玩具2.8美元,用100美元可以买几个这样的玩具呢?

  生:2.8×6.34=17.752(元),100÷17.752≈5.63(个),所以用100元可以买5个这样的玩具。

  师: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我们在用小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考虑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结合实际选取合适的结果。下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进行合作,根据题中的信息,看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1题。

  教师分别找两组学生板演,每组三个学生,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2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汇报自己的结果,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然后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4题。9.7÷1.5≈6.5(分钟/千米),所以李大伯跑lkm平均需要6.5分钟。

  5.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7题。学生独立思考,根据题中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给予解决。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40.32÷24=1.68 111÷ 0.3=370 6.92×0.84=5.8128

  2.8×6.25=17.5 2.07÷0.023=90 1.23÷0.03=41

五年级数学教案9

  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数的整除特征,质数与合数,公约数,公倍数,互质数等重要的概念,进一步弄清整除与除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熟练地掌握求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及训练

  重点

  仪器

  教具

  复习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复习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填空。

  在2、3、1、0、91、97、0.25、85和60中()是自然数;()是整数;()是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

  师生共同小结: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按含有约数的个数分为1,质数和合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上图表示。

  二.复习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互质数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ד。并说出理由。

  l.一个数的倍数都比它的约数大。()

  2.24÷6=4,我们说24是倍数,6是约数。()

  3.A=2×3×5B=3×5×11

  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5。()

  A和B最小公倍数是330。()

  4.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师生共同小结:

  整除

  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整除是约数和倍数的前提,约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一组自然数。

  如:24是6的倍数,6是24的约数;一个数的约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最大的没有。

  练一练:课本第130页第1和4题。

  三.复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1.口答:课本第130页的第2题:

  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能被5整除?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567987195204630

  2.讨论:4.5÷9=0.5我们说4.5能被9除尽,能否说4.5能被9整除?为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略)

  整除与除尽的关系如图。(略)

  四.复习分解质因数

  1.把下列各数分解质因数。

  401021001

  2.举例说明质因数与因数有什么区别?

  师生共同小结:

  质因数是用质数作因数,因数可以是任何数。

  练一练:

  1、课本第130页的第3题。

  2、课本第130页”期末复习“第5题前两题

  五、课内作业:课本第130页”期末复习“第5题后两题和第6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91页《三角形的面积》,92页例2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体会转化的思想。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各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复习铺垫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环节,对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猜谜语:一块布料三角样,颜色鲜红真漂亮。少先队员才能有,每天佩戴不要忘。学生猜谜。

  3、创设情境:要想做这样的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呢?也就是计算什么?

  4、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猜谜,以及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活动一: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要求:请你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图形,快来试一试吧!小组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活动二:观察讨论,完成下面的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1、三角形的底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3、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X(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小组活动,然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推理、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顺利实现原有数学知识结构的扩充和新知结构的建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例2:学校计划做的红领巾的底是100㎝,高是33㎝,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做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既解决了课前的问题,还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习能够方便生活,有效的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巩固应用,举一反三。

  第一关:辨一辨。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关: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说出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单位:厘米)

  第三关:制作两个这样的交通警示标志,需要多少铁皮?第四关:求出下图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智慧闯关的形式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课件出示: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4)我还想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我评价,接着让学生互相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第3题和练习十六的第3~6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使学生理解一、二、三步应用题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练习十六第6题

  2、说说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二、基本练习

  1、解答检验下面各题,说说3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67页第3题

  比较,摘录条件比较

  (1)1200只15天完成每天生产多少只?

  (2)1200只

  已生产400只剩下的10天完成每天生产多少只?

  (3)1200只

  已生产5天,每天80只,剩下的10天完成每天生产多少只?

  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发现:总量相同,问题是否相同?看上去文字一个样,但(1)与(2)、(3)表示的含义不一样。

  作线段图比较(略)

  抓住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寻找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

  2、学生列式计算并检验

  三、分析解答

  练习十六第5题

  1、要求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保护多少粮食,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吃掉多少只田鼠?

  3、一只田鼠糟蹋多少千克粮食?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四、系列解答,提高型

  一个工人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小时加工20个,12小时可以完成?

  1、现在要提前2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要加工多少零件?

  2、如果每小时多加工4个,可以提高几小时完成?

  3、前4小时平均每小时加工24个,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还要加工多少小时?

  集体订正

  五、小结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3、4题

  商店运来16筐苹果,每筐42.5千克。运来的梨比苹果重量的2倍少120千克。运来的梨有多少千克?

  曙光农具厂要生产2500件小农具,前5天每天生产180件。为了赶农时,余下的要在8天内完成,每天应生产多少件农具?

  七、教后感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教材P113第1题及练习二十五第2、3、13、14、2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构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小数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积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关的小数乘法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及速度,更深刻了解积与因数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题组练习,使学生自我意识中建立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各个知识点,在思维中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难点:深刻理清积与因数的联系及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复习归纳,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做一做

  师生交流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3页第1题(1)。

  二、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元旦节,老师家搞了一次小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购物清单吧!

  出示购物清单:苹果每千克2.5元,买了4.8千克;

  买了3件同样的玩具,共用73.5元;糖果每千克1.2元,共用22.32元;

  师:从清单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算苹果的总价和玩具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

  师:谁来说说苹果的总价你是怎么解决的?

  (先让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让他说说2.5×4.8是怎样算的,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是先,再,最后。板书:计算方法

  师:玩具的单价你又怎么解决的?(再让一个学生说73.5÷3是怎么算的,一起回忆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算算糖果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汇报方法。22.32÷1.2

  师:也就是说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必须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像这里的22.32÷1.2就要转化为223.2÷12,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出示:5.98÷0.23 19.76÷5.2 8.84÷1.7 21÷1.4

  师:这几道题在计算时该怎么转化呢?

  除法法则:一看: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数位(把除数转换成整数)。三对齐: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同学们刚才算的三道题到底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说验算的方法)

  师:小数乘除法的验算与整数乘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

  即时练习:指名板演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三、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简算

  师:刚才我们用竖式算出了苹果的总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的特征,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试试吧!

  (巡视,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指名说简算依据。)

  师:看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板书:运算定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3、13题。

  四、复习取近似数

  师:既然是元旦节就要有节日的气氛,老师准备用彩带布置家。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40米彩带做花环,彩带每卷长7.5米。

  (1)需要买几卷彩带?40÷7.5=5.333…(卷)≈6(卷)

  师:5.333…是循环小数,而且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板: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师:这里要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板书:取近似数:进一法)

  (2)一卷彩带3.1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18×6=19.08(元)≈19.1(元)(板书:四舍五入法)

  (3)每1.5米做一个花环,40米彩带可以做多少个花环?

  40÷1.5=26.666…(个)≈26(个)(板书:去尾法)

  师:取近似数就有三种方法,同学们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哟!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

  五、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把清单中的一些问题解决了。老师这也有两道题目想请你们帮忙算一下,好吗?比比看谁算的快。

  4.6+5.4÷0.27 3.2×25 ÷8

  (学生汇报时要说运算顺序。)

  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再算

  师:看来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板书: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六、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1*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分析:领先的运动员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时,两人跑完了2个3km即6km,所以两人的相遇时间可以用两人跑的总路程6km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时离返回点的距离可以3km减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领运动员跑的路程减去3km求得。(10分钟,100m)

  七、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乘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谁来说说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八、作业:教材第113页第1题(2),练习二十五第3、5、6、16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因数→整数计算方法先,再,最后

  除数→整数一看、二移、三对齐

  运算定律

  小数乘除法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数进一法

  去尾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图形旋转的牲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4人或6人小组,一个风车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变换,其实,图形的变换还有许多种,比如:平移,旋转等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旋转变换。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牲与性质。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谁能说一说是怎样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绕○顺时针旋转到30度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顺时针旋转30度到“1”。

  师:想一想,为什么指针从12指向1就旋转了30度?指针走1个字旋转了多少度?2个字呢?你觉得怎样的旋转是顺时针?怎样的旋转是逆时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是如何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绕○顺时针旋转60度到“3”。

  ③如果指针从“3”继续绕○顺时针旋转9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示钟表,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④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顺时针旋转18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出示钟晴,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2)小结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牲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①师:这是什么图形?风车的旋转你见过吗?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风车旋转起来了)

  ②师: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

  师:从图1到图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③师: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针旋转多少度到图2呢?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旋转90度到图2。(板书)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2)继续观察风车的`旋转。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逆时针旋转到图3,风车旋转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呢?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位置变了,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点○的位置,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图,与学生一起明确画图要求;

  2、学生在方格纸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4、小结画法。

  根据旋转的性质,旋转图形对应线段的长度不变,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可以首先确定对应线段,然后连线。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1、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请欣赏第5页第1题,这些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

  2、利用旋转画一条小花。

  学生自主画,然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布置作业:第9页第4、5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7~118页第20~2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板书:图形王国

 二、复习圆的知识

  1.完成第21题。

  2.完成第22题。师问:要求钢丝长多少米,实际是求车轮滚动多少圈的行驶的距离。

  首先要求什么?怎样列式解答呢?注意什么?

  3.完成第23题。引发讨论:要想知道哪些铁皮剩下的废料多?关键是看什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完成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师追问:知道圆的面积或面积和为什么都是相等的吗?正方形中还可以怎样剪,能使剪下的面积和不变?

  三、复习数对

  师: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的?

  完成第20题。师问:(4,3)表示什么?(7,y)(x,0)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四、复习折线统计图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完成第24题。

  师:想一想,自己运动后的心率大概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及统计图的填写。

  展示学生作业,说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的: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概念回顾。

  1、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二、在判断中辨析概念。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三、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3.25×4.83.6÷0.25

  四、简便计算。

  0.25×32×1.252.85×5.2+2.85×5.8-2.85

  3.6÷0.25÷0.43.69-(1.69-5.8)

  五、在运用中掌握方法。

  1、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8.5元,可以买几本?

  2、工地上有160吨货物,用载重8.5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六、作业。

  1、总复习第1、2题。

  2、练习二十五第1---5题。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目标:

  1、能从观察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平面图。

  2、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复习过程:

  一、基础再现:

  s=abs=ahs=ah÷2

  s=(a+b)h÷2

  二、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不变,()变小。

  2.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5.想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6.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作业

  1.总复习第6、7、8题。

  2.p 124第7、8、9、10、11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3×1.5+6x =335.6x-3.8=1.8

  3(x+5)=24600÷(15-x)=200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三、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可能性和编码

  复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基本练习。

  1、盒子中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10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8个,蓝色球10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4、说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5896

  (2)25141318201

  (3)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米6.84.75.84.74.64.13.2

  5、介绍你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6、游戏:妈妈的卡片写有2、3、4、5、6,妹妹的卡片写有1、8、9、10、7,

  (1)每人任意出一张,有多少种可能?

  (2)每人出一张,和为单数妈妈胜,和为双数妹妹胜,这公平吗?为什么?

  (3)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

  二、作业

  1.p122

  2.p125第12——17题。

  板书设计:

  略。

  课后反思:

  略。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01-1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8

(精选)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29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25

五年级数学教案《通分》04-0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6

五年级数学教案约分04-08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