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的鸭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的鸭蛋》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3、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研讨、探究。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2.搜集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老师:准备磁带、幻灯片、生字词卡或者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2.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书设计)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5.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
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6.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明确: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第二课时三、品位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另外,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是如何体现的?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三、反思探究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明确: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读了,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让我们都来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吧。
四、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
《端午的鸭蛋》同步练习
1、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腌( ) 门楣( ) 苋菜( )
lào( )子 车yìn( ) 练náng( )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①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短语中没有多音字的一项是( )
A、酒和的雄黄 B、鸭蛋络子
C、装在蛋壳里 D、淡淡的咸味
4、为句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⑴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____________(A、轻轻 B、淡淡 C、少少)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⑵ 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____________是不行的。(A、大概 B、也许 C、肯定)
⑶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____________(A、也许 B、大概 C、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5、“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吱”能去掉吗?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文章,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袁枚的文章,仅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
B、引用袁枚的文章,只是为了说明“腌蛋”这个菜怎么做,让大家可以照学。
C、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
D、无作用,纯属多余。
7、你的家乡在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或者家乡的某些特产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写一段话(一百字左右)介绍给大家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ān méi xiàn 络 胤 囊
2、①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造句略 ②十分恭敬。造句略。
3、D
4、⑴ B ⑵ A ⑶ C
5、不能去掉。“吱”是个拟声词,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去掉后,效果就显得平淡了。
6、C
7、略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开端。刚开始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端午图片,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就这样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有的介绍端午的起源,有的谈论各地端午的习俗,还有的漫话自己的生活感受……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师生共同开启了愉悦的学习之旅。
随着对文本的深入了解,学生不仅了解了江苏高邮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深切眷恋,还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气氛,深深的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将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生活中,布置了读写结合的作业,阅读有关屈原的文献或以“端午”为话题,介绍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习的内容真正变成学生的自主需求时,学习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学生饶有兴趣的阅读了有关屈原的传记,朗诵屈原的诗歌,当面对困惑时,还会不经意的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外,学生还阅读了许多有关民俗的课外书籍,极大的开阔了阅读视野,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端午的鸭蛋》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端午的鸭蛋》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端午的鸭蛋》教案4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单元是民俗单元,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在欣赏民俗风情画中感受日常生活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一文,作者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行文闲适自由,语言雅俗共赏,趣味盎然。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但对于作者汪曾祺及其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缺乏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恰当适时的进行民俗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注意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进行品读活动,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朗读训练和品味语言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欣赏范读让学生整体的感知文本,设计合作探究及体验感悟的环节,通过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拓展迁移环节中引导学生深刻反思,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理念:
1、重视朗读和默读,使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2、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二、《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以合作探究和体验感悟的方式,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2、通过搜集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培养生活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强朗读和品味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引导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搜集整理有关作者及其散文特点的资料、端午节的资料,制作课件。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划出疑难之处,提问题。(课前汇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幕显示)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请同学们说出下列古诗中表示的民间传统节令是什么?我们这里在过节时有哪些习惯?
乙卯重五诗
(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学生互相补充回答端午的有关习俗)
(此环节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情境,由古诗引出民俗,引出端午吃粽子的话题,再从食文化的角度,自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今天学习的这篇回忆性文章是关于端午节的。请同学介绍有关作者的情况。你们知道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学习这篇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你就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些许的滋味。
(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屏幕出图片、简介。进入对文本的学习)
二、自渎感知、整体把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或默读或小声朗读,思考:(屏幕显示)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本文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是为何要从端午的风俗写起?思考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2、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个环节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屏幕显示)
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端午的风俗(铺垫背景)
结构闲适自由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前两个部分的统一)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提出质疑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整理探究题。(屏幕展示)
1、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风俗活动给孩子带来的乐趣?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充满了怎样的感情?作者对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本文结构上闲适自由,学生预习时会有疑惑,教师课前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内容的先后确定问题的序列,制定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可控性讨论探究,随时调节教学行为。当然课堂上学生自然生成的问题和思维的亮点,更应随机点拨和鼓励,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作者行文如流水,自然而然中流露独特的感受。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合理的'背景,写“端午的鸭蛋”自然水到渠成。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汪曾祺的文章在结构上的闲适自由,语言也别有特色,下面我们重点探究他的语言艺术,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名声久远
问起籍贯 会肃然起敬
上海店里 会特别标明
双黄鸭蛋 会成批输出
感情“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
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
以北京鸭蛋相比
系百索子、挑鸭蛋、挂鸭蛋络子
蛋壳装萤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关注生活细节,对儿时生活怀想。小事情,大态度。
引袁枚文作证
四、品味语言、体验感悟(屏幕展示)
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精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研读,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从文章中找例子,揣摩语气、感情,读给同学听.
(屏幕展示)
口语化:短句平淡有味亲切自然
方言(口语)脱口而出直率朴素雅俗共赏
文学性:文言(引古籍)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运用语言造型动感传神
(这个环节设计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重在体会作者平淡有味、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感知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小结:
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作者融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生动传神、风趣幽默,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屏幕展示
1、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感觉到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我们能否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请你结合收集的资料料,以导游的身份来讲解。
(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同学边讲边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分享信息。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由对民俗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对文史地哲等知识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表现欲。)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屏幕展示)
我县春节期间各地舞龙灯、跳五猖的一些图片;郎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姚村乡《云舞》在市里参加演出的图片。学生谈一谈我们家乡在保护民俗文化方面做了那些工作?还有那些民间文化正在淡化和消失?
(屏幕展示)
2006感动中国候选人:冯骥才
冯骥才,中国著名作家、画家。近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从1994年开始,冯骥才拿出自己几十万元的稿费,用了三年时间,请100名摄影师,把天津老城“地毯式”地拍摄下来,并浓缩在一本图集之内。此外,冯骥才的视野还“锁定”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化遗产,跑遍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边指导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冯骥才目前和将要积极奔走的工作包括:将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2000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
(屏幕展示)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但是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有人在默默的做着“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有人已经将传统节日逐渐淡忘。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抱怎样的态度呢?
(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民俗是国民和国家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民俗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同时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包容性的对待外来的事物,从而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小结:
本文让我们领略到江苏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也欣赏了作者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和平淡而有味语言。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的保护与传承,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反而知道不多,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深入的了解、保护自己的文化,让它发扬光大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成为全世界的财富。
板书:
端午的风俗口语化
端午的鸭蛋家乡的鸭蛋文学性
端午的鸭蛋运用语言
《端午的鸭蛋》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2. 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3.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4.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动人的文化底蕴的能力,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方法
1.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2.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氛围。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粽子,吃粽子,吃五香蛋)
4、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戏剧剧本《沙家浜》。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1)、阅读课文,初识课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éi)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3)、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2、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3、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三、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解决导学案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课文
1、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特点?
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用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2、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教师点拨: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质细而油多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3.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
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了端午的鸭蛋?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幻灯片) 教师点拨: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三、小结全文:
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学生说)你会包粽子吗?活动:发纸包粽子。
8、写一段话,以“如何包粽子”或“关于刚才活动你的心情、想法”等(在纸上写一写,叫几名学生交流)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揣摩语言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汪曾祺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
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三、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延伸拓展
1.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传统节日?国家在哪些节日上安排了法定假期,为什么这么做?
2.你还知道哪些西方的节日?
3.韩国为什么要抢着对端午申遗?
链接:早在一千多年前,从中国起源的端午节就传到了韩国。从1967年开始,“江陵端午祭”就被韩国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与扶植。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准备,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及无形遗产”。
近年来现很多年轻人对传统节日不太感兴趣而热衷于西方节日,应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不论过洋节还是过传统节日都要重视文化内涵(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
现代人过端午北京市除传统意义外还提倡:出嫁的女儿回家看父母,提倡孝道;商家回访客户(商业礼仪)。
国家从08年开始传统节日放假,就是为了让亲人团聚,互相交流感情建议大家无论身在何方《常回家看看》(齐唱)
五:小结和作业: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受戒》《沙家浜》
家乡的端午:风俗
家乡的鸭蛋:名声、特点 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端午的鸭蛋:挑——装——吃——玩鸭蛋
行文结构:闲适自由
语言:平淡有味,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香
作业:《家乡的端午》或倡议保护传统节日
和家人一起过端午,在传统节日中回归传统。
《端午的鸭蛋》教案6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门楣(méi) 苋菜(j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入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
① 系百索子 ② 做香角子 ③ 贴五毒
④ 贴符 ⑤ 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2、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案7
一、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3、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二、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讨论,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关注生活细节,善于发现生活情趣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预习,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端午风俗;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品读课文,在讨论中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养成有条理、有目的的语言表达习惯。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呢?(学生答)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有哪些说法吗?(出示课件)我国各地端午的风俗是不尽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品一品《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了解作家作品,检查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简介作者(名、时、地、评、著)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用酒和(hu?)苋菜(xiàn)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似的(shì)
3、初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说说作者在文章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道端午的习俗——说家乡的鸭蛋——品端午的鸭蛋;对家乡的热爱
三、细读品味
1、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朗读时注意读出情感)
A、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为什么先写端午的习俗?(出示课件) 明确:列举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浓墨重彩渲染端午气氛是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合理背景。
师: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才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吧。
b、朗读二、三自然段,说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 (语言表达训练一:回答问题句式要完整)
明确: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质细而油多)
完整句式:高邮出双黄蛋,具有蛋白柔嫩、油多 ,蛋黄通红的特点。
高邮鸭蛋如此与众不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在我们为它拟写一则广告词来做宣传吧! 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
2、品味风格独特的语言(出示课件)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在文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小组讨论2,举例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语言表达训练二:说话要有目的)
小组讨论3,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那些情感和生活态度。(语言表达训练三: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四、教师小结:
鸭蛋谁没吃过?可我们有谁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呢?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感谢汪曾祺老先生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很美。让我们向他致敬。其实,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烙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都没有感情,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不要等到像韩国那样把我们的端午节申请成了他们的文化遗产时,再去叹惋自己传统的流逝。热爱中国,就应该传承中华文化,不要让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手中失传。
五、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家乡的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家乡的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六、作业设计:
通过实物表达情感:喜怒哀乐是人最基本的情感,汪曾祺借着鸭蛋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们在其它文章中也经常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或快乐,或思念,或批判请你选择一种实物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情感。
七、拓展延伸
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 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 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 “茨 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 “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1.请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作用吗?
2.为什么作者会对家乡的咸菜茨菇汤难以忘怀?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3.本文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哪些特点 ?试举例说明。
八、课后小结:
此次备课、授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但整堂课没有能够营造出节日的气氛,课前准备的检查和自主学习指导过细,以致课上时间不够用;缺少拟写广告词的方法指导;问题提问的方式方法沉闷;欠缺触类旁通。
《端午的鸭蛋》教案8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端午的鸭蛋》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艺术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怀想和热爱故乡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三、教学方法
语言训练、品读、讨论
四、教学手段
传统 黑板
现代 PPT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善于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第二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
高邮的鸭蛋装载了作者对故乡的太多感情。汪曾祺曾在自己的诗中说:“文中半是家乡水”,他把故乡的风物、故乡的故事、故乡的人情都写进了他的文字,成为一篇篇恬淡幽静的佳作。今天,在端午节前夕,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1分30秒)
2、首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请认真听读,圈点勾画。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环节“忆端午 说鸭蛋”。请用这样的句子开头说课文的内容:“端午的鸭蛋, 。 ”
教师示例:端午的鸭蛋,是作者故乡端午吃“十二红”风俗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一红”。(9分钟30秒)
下面请大家自己写一写:你可以借用文中的字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你可以就课文的一段内容来说,也可以就全文的内容来说。(不能超过10分钟)
(1)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2)端午的鸭蛋,是作者行遍大江南北后,永不忘记的对家乡的怀念。
(3)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他乡鸭蛋再也瞧不上眼的骄傲。
(4)端午的鸭蛋,是与别人谈及时,令异乡人肃然起敬的食之佳品。
(5)端午的鸭蛋,是质细而油多,令作者回味无穷的美味。
(6)端午的鸭蛋,是吃完后,依然有趣的作者的童年玩具。
(7)端午的鸭蛋,是端午节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8)端午的鸭蛋,清朝即有记载,令作者“与有荣焉”。
(9)端午的鸭蛋,色彩鲜艳,让人食欲大增。
(10)端午的鸭蛋,装在络子里,挂在对襟的纽扣上,它就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11)端午的鸭蛋,使成年的作者不禁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
3、过渡:读《端午的鸭蛋》,我们读出了汪曾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淡淡的,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汪老说他所追求的是和谐,不是深刻,是除净火气、感伤后,达到恬静、淡泊的韵味。所以也有人说:“汪曾祺的语言平淡而有味”。你能从课文描写鸭蛋的句子中找出这样“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尝试着读一读并做一点赏析吗?请大家自由的朗读。(2分钟)(过渡到第二板块“品鸭蛋 悟生活”)
提示:所谓“平淡”是指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不花哨,不曲折。那么“有味”又是指什么呢?它是指语言文字有韵味,有嚼头。还可以有什么味道呢?风味、韵味、情味、趣味、回味、余味、醇味、隽味、嚼味、妙味、玩味、滋味······(1分钟)
第2、3小节——故乡情
(1)“我的家乡是水乡······”:语句长短不一,平淡直白却味道十足,让人心头痒痒,仿佛就是一个熟识乡人在与自己拉家常一般。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男生读)(作者为何能如此纯熟的介绍家乡?对家乡的热爱,一边说一边想,就是要把家乡的物产介绍给异乡人。)
(2)“肃然起敬”:( “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十分恭敬的意思,用外乡人的语言侧面体现出故乡咸鸭蛋的名气之大。有点调侃,却也很自豪,读来也有淡淡的幽默味。“特别注明”“惊奇不已”等词也有这样的强调作用。读时需要加重语气。(我和学生一起读)
(3)“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这叫什么鸭蛋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文中时时穿插的朴素的“大白话”,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信口而出,仍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这就是生活味。(全班齐读)
(4)“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穷地方”有作者自嘲的口吻,传达出复杂的情绪,说的异乡人对故乡其他事情的忽略,对故乡的误解。(“我”为什么会不大高兴呢?这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故乡的无比热爱,似乎有着孩子般的天真,不允许别人说他不好,或者说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已经达到了痴爱的程度。)(全班齐读)
(5)“确实是好”“所食鸭蛋多矣”“完全不能相比”:完全是见过大场面的阵势,对平常鸭蛋丝毫不放在眼中,对故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语言是诙谐有趣味的。(这里的感叹号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油然而生的家乡自豪感。)(全班读)
(6)“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要读出一种自得之情。另外引用《腌蛋》一条,既写出高邮咸蛋的特点和吃法,又表达出自豪之情,使文章显得妙趣横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7)“质细而油多······”: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故乡鸭蛋的色泽之鲜艳和口感之醇厚,令人向往,回味无穷。
(8)“吱——”:拟声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那种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的表现出了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要读出传神的功效。这其实是一种夸张,是一种惊喜的表现。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可以说是“余味”绕梁,三日不绝。
(9)多处的修辞:“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这几处文字,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鸭蛋的颜色,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有比喻,有对比,除了绘色,还绘形绘声。连京城的鸭蛋都不好,正是表达了作者浓郁深厚的故乡情感,看出他对故乡鸭蛋的由衷喜爱,并因它而自豪。
(第三小节整个小节可以做全班的齐读。)
(10分钟)
(作者不仅仅介绍了高邮的鸭蛋吧,他还写到了鸭蛋在小朋友手中的各种用途。我们再来看看4、5两小节文字。反之亦然)
第4、5、6小节——生活味
(10)“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鸭蛋,把无生命的鸭蛋赋予他们生命和生活的情趣,这似乎就是孩子们的朋友,生活的趣味趣味无处不在。
(11)“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萤火虫在蛋壳里一闪一闪的亮······”:白描的手法、口语化的语言,写出作者不忘儿时吃鸭蛋、玩鸭蛋的风俗,充满童心童趣,正表明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也正是这种感情,使作者对儿时的风俗记忆愈深。(女生读)(汪曾祺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民俗中保留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体现着这个“民族”独有的“感情”。)(这里还要有一个提问:作者对哪些场景记忆犹新?你看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等生活场景是作者记忆犹新,作者正是对童年的生活印象深刻、念念不忘,所以多年后仍然能够信笔写出这样的文字来,他品味到了平淡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儿童们悠闲的生活滋味让他印象深刻。这或者也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丰子恺笔下的《竹影》一样,让孩子们终生难忘吧!)(“挑”字的妙处:有选择性的,不是随便的选,表现了孩子选择鸭蛋的慎重态度,写出了作者对这段生活的美好怀念。)
(8分钟)
4、小结: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总结,汪曾祺语言的平淡而有味,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善用古诗文、活用地方话、多用修辞格、妙用感叹号。这样便写出了“故乡情、生活味”。
5、结束语:汪曾祺19岁就离开了高邮。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漫长的岁月里,辗转大江南北,对于这些地方的山水人情他都是过客,惟有故里深植心底,故乡的风物人情始终在他的作品里挥之不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提示语: “倘若······”。明天就是端午节了,感受了作者对平淡生活的诗意追求,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同学们在吃鸭蛋、吃粽子的同时,一定也能咂摸出些许滋味吧。(2分钟)
推荐读书: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沈从文《端午日》。
《端午的鸭蛋》教案10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第17课.《端午的鸭蛋 》教案。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入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教案《第17课.《端午的鸭蛋 》教案》。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端午的鸭蛋》教案11
一、看古诗、猜人物
和端午[宋]张耒(lěi)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jǜ)能还。
国亡身殒(yǔn)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古诗和我国历史上哪一位著名的人物有关?谁能来介绍一下这个人物。(知道他是怎样死的吗?)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二、说习俗
我们的那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说一说(看图片)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读文本
今天呢,我们就随着汪曾祺,这位有着浓浓乡情,带着芬芳乡土气息的作家去了解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风俗,去看一看他们小时候在端午节吃什么,玩什么。(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看题目、猜内容。猜一猜,作者在文章中写了什么内容?
(然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一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四、析内容
端午的鸭蛋:共写了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分小组讨论: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图鸭蛋
介绍这些习俗与后文的鸭蛋有关系吗?
为介绍鸭蛋预设背景(引出)
名声久远(问起籍贯会肃然起敬上海店里会特别标明双黄鸭蛋会成批输出)
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引袁枚文作证以北京鸭蛋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
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谈谈你的理解。
认为是赘笔者,是为了文章结构严谨,这对中学生大有必要。
认为“自然、随意”者,是赞赏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也有道理
文章的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再写到“十二红”。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吃“十二红”,鸭蛋就是其中的一种,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点、最后涉及正题,写端午的鸭蛋,挂鸭蛋络子、打络子、挑鸭蛋、装鸭蛋、挂络子、吃鸭蛋、玩蛋壳、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合理的背景,写“端午的鸭蛋”自然水到渠成。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善于在平淡生活中发现情趣,找寻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也是他散文的魅力所在。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并成为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出生活的真趣和成长的快乐。因为快乐无小事。
汪曾祺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了整体的严谨与和谐。
汪曾祺的文章在结构上的闲适自由,语言也别有特色,下面我们重点探究他的语言艺术,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五、品语言
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一)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可见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语言虽平淡,而细品之下确实有味。
口语色彩浓厚平淡有味
请再找出几个有口语色彩的句子
1、“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2、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3、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4、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5、“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6、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朴素的大白话信口而出,朴实自然,让人倍感亲切。
(二)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使文章显得典雅,同时作者写出了了高邮咸鸭蛋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人一读,就忍不住想飞到高邮去品尝这人间美味
古汉语的点缀朴素典雅
请再找出几个有文言色彩的句子
1、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过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3、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文(言)白(话)夹杂”,增添了“淡淡的幽默”。
(三)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作者写了鸭蛋的吃法,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尤其是一个“吱”字,形象地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
运用语言造型动感传神
(四)
1、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2、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这两句,融入方言,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色彩。
运用适当方言有地方特色
朗读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六、话佳节
除了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七、读古诗猜传统节日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中秋节)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清明(清明节)(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寒食节)(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夕(七夕节)(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元日(春节)(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令门端阳(端午节)——(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看图片,猜佳节
一切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集成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因此,我们要保护中国节,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端午的鸭蛋》教案12
《端午的鸭蛋》教案定稿
一。由“端午”导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已过,端午也在向我们招手了。我们马剑是一个风俗浓郁的地方。谁来谈谈马剑的端午?(如吃粽子、吃鸡蛋、过节)(3分钟)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文章,文中端午的风俗有哪些?有关鸭蛋的内容有哪些?过渡:人人熟悉的端午鸭蛋有什么值得写的呢!?
三。主题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如: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板书:乡情)作者的乡情就像一条清澈的溪水流淌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板书:文字)
四。品读
你觉得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的乡情?从哪些字词、短语上表达出来的?或通过什么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如:写鸭蛋的,开头写端午风俗的、写孩子的)
写鸭蛋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确实是美味!不过我们别光顾着吃了!
写端午风俗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似乎用土话来讲,可能味道很特别吧。谁来尝试一下?要不老师来尝试?
写孩子的:“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这简直是童话世界嘛!太美了!我在家乡失落的童年一去不复返!
这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乡情是不是不太看得出来啊?!这正是这篇文章文字上的一个特点。但我们一品味之后也能品出作者的乡情。好!我们来补充一下黑板上的板书,用一种对偶句的形式。
板书:
文字淡淡,乡情浓浓
五。拓展
其实这种乡情我们也有,只是隐藏在这里。我们借一个高邮人的文字来表达我们马剑人的乡情!仿说:“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出……我实在瞧不上。”把这里的“双黄鸭蛋”用马剑的一种特产来代替。我也想说“……”(读自己的《马剑的馒头》)
《端午的鸭蛋》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 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粽子,吃粽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 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 整体感知课文
(1) 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端午的鸭蛋》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认真品读。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延伸拓展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善于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第二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作者——汪曾祺。(多媒体显示“了解作者”,请学生读)
三、走近课文
(一)读课文,正字音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大屏幕上的生字大本营,让生字们都回家(多媒体显示生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的浏览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各风俗)
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才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吧。
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鸭蛋的特点)
a.名声久远,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问起籍贯,上海店里,双黄鸭蛋
b.文中找找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
现在大家想不想知道高邮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多媒体显示:高邮鸭蛋)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哪句看的出来?(“曾经沧海难为水”)
家乡的鸭蛋,在端午佳节的时候就更是喜爱的不得了,除了吃以外,孩子们自有玩法。
请同学们在第三部分找出孩子们的趣事,字里行间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挂鸭蛋络子,由蛋壳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明确:怀念童年
课文小结:作者对小小的鸭蛋及像挑鸭蛋这样的小事如此津津乐道,是因为在这些东西的背后本身就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明确: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小结: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四、品味语言
小小的鸭蛋充满了诗意情趣和作者的满怀深情。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请大家再次品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谈谈你的理由,我们期待你的精彩见解。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纷纷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大家品析的非常好。这样的语言创作风格正是汪老先生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多媒体显示)
有淡淡的幽默
师:咸鸭蛋谁没吃过?可我们有谁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呢?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感谢汪曾祺老先生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很美。让我们向他致敬。
五、拓展延伸
(一)为家乡的鸭蛋做宣传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不仅希望高邮鸭蛋走向中国,更希望它走向世界。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拟一句广告语,宣传一下高邮鸭蛋。
(学生交流,然后即兴回答)
生1:高邮鸭蛋,蛋白柔嫩,质细油多
生2:高邮鸭蛋,鸭蛋中的战斗(双黄)蛋。
生3: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高邮蛋。
师: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人为它作了宣传,他就是袁枚。我们读读他是怎样宣传鸭蛋的。(请一位学生读引文。)作者引用袁枚的《腌蛋》、有什么好处?(生: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古朴之气。)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这样一个细节,请看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读一下?(一个女生先读,声音过于优美。又有一个男生自荐读,赢得大家的掌声。)
小结:其实,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烙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都没有感情,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热爱祖国,就应该传承中华文化,不要让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手中失传。
(二)畅谈佳节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传统佳节的过节风俗,回忆当时的情景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佳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节的习俗,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传统佳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作业设计
1、生字词语抄写
2、研讨与练习二完成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风俗特点
感情:热爱家乡,怀念童年趣事
《端午的鸭蛋》教案1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五、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端午的鸭蛋》教案】相关文章: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通用02-07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09-13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03-05
【热门】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01-16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15篇08-27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03-24
读《端午的鸭蛋》有感11-10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01-25
(精选)端午节教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