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8篇[经典]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3.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重点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小黑板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导入 揭题质疑
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3.师: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
(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
(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
(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有触动 ?为什么?
7.指名回答。
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
9.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三、 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四、依照规律、指导书写
1.有共性规律的字: 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 、
3.学生提问书写,教师指导。
4.听写词语。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预习《月光曲》。
板书设计:
创作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国内外的影响 热爱祖国
《义勇军进行曲》 确定为国歌 报效祖国
现实意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1942·3
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
要求:
(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
讨论明示:
(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本文线索是灯光。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
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
导析:
(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
明确:
(1)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灯是指路的灯,第二个故事中的灯是精神的灯,灯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二灯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灯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灯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灯光照亮,灯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灯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联想灯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灯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灯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灯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的意义更明了了。
四、小结
1.思想内容的小结:
归纳灯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2.艺术手法的小结:
象征手法的运用。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
五、作业:
以“灯”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揭示“灯”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
灯(练习测试)
一、给带黑的字注汉语拼音。
①袭击()②泥泞()③陷入()
④捕鱼()⑤回溯()⑥泅过()
⑦溺死()⑧绝望()⑨归路()
二、依拼音写汉字。
(1)è()梦(2)zhì()闷(3)分biàn()
(4)孤jì()(5)模hú()(6)piāo()浮
(7)xùn()情(8)海xiá()(9)bì()竟
(10)诚kěn()(11)摇huàng()(12)mò()生
三、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意的转换
C、表示语意的总括D、表示声音的延长
E、表示声音的中断
1、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2、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
3、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4、你是──丁连长!()
5、人家在聊天,他却在读书;人家去跳舞,他却去图书馆了;人家看电视,他却写文章──他学习抓得很紧。()
6、她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
四、选择对标点符号(问号)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①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②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③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④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⑤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⑥
A、②与⑥用法相同①与⑤用法相同
B、②与⑥用法不相同①与③用法相同
C、②与⑥用法相同④与⑤用法相同
D、②与⑥用法不相同③与④用法不相同
答()
五、下面标点的打法,哪种是正确的?
A、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B、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C、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D、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答()
六、选择恰当的量词填入括号。
①一()急促的脚步声②一()豆大的灯光
③一()长长的路④一()叫喊
⑤一()油灯⑥一()确定的回答
⑦一()不眠的人⑧一()友人的故事
段盏个阵点些声位
七、为每个句子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入括号。
1、生疏陌生
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人的家中。
2、飘浮飘流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3、照彻照亮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4、赶走驱散
光()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八、注明下列各句中红色文字所充当的句子成份。
1、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2、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3、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4、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
九、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灯》的第二段写放眼望去的视觉变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在黑暗中视觉逐渐清楚的过程。
B、《灯》运用象征手法,细腻描述各色灯光,赞扬它给人光和热,给人指路,给人以希望、温暖、力量和胜利,表达了作者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C、《灯》的第六自然段有一句“我看不出一点分别”,这句话是对前面一句话内容的重复强调。
D、《灯》的结尾有一句“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文中的“山”是一种象征,“山那边”指光明的抗日根据地延安。
答()
十、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入春以来,接连下了(1)大雪。每次看到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心头总涌出无限的欣喜,是的,这是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雪啊!
我生在北国,从小爱雪。少年熟诵“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的诗句,至今记忆犹新。鲁迅对北方和江南的雪,作了精细入微的描写:“江南的雪,可以滋润美艳之至了”,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不过我觉得这里写的北方的雪是冬雪。至于北方的春雪,我倒觉得颇有江南雪意呢!旧历正月初三那头(2)春雪不就是这样吗?我住在高楼上,从窗上望出去,阳台栏栅上堆积着厚绒绒一层雪,是那样湿润滋融,带来清新的春的消息。天晴气朗,从我这窗口,可一眼望到苍翠的西山。而这一天,北京城一片洁白,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积雪的屋脊,黑白相间,构成一幅十分bié()zhì()的画,好看极了。
这春雪,引起我喜悦,引起我深思。我静静伫立窗前久久凝望,我想起我一生中难忘的(3)春雪。
在延安搞大生产的那个早春,那是如何艰苦而雄伟的时代呀!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进行下去,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恰恰在这时候,(4)大雪忽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喜得我奔出窑洞,用zhì()热的两jiá(),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落雪的晚上,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滴深深渗入土地,滋润着种籽,让它早日发芽。我现在还记得那年的春雪,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wān()yán()蠕动的人影。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
1、依拼音在文中的括号处填写汉字。
2、给下列带黑字注拼音。
①屋脊()②渗入()③蠕动()
④凝望()⑤伫立()⑥窑洞()
⑦幽燕()⑧朔方()⑨鳞次栉比()
3、空格(1)(2)(3)(4)中恰当的词语是()。
A、几场一场几场一场
B、几场一场一场几场
C、一场几场几场一场
D、一场几场一场几场
答()
4、给这篇散文选一个恰当的名字。
A、雪中的回忆B、春雪
C、我爱雪D、雪中情
答()
5、作者把眼前的这八十年代的春雪“想象”成,又“联想”起。把两者联系起来描写,就使眼前的雪景的描写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有了历史的层次和深度,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象征的手法,借写灯光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寄托自己的情感?
(解题思路: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从主观上说,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强烈,也显得更加含蓄,同时又可增加作品的内涵。从客观来说,作者当时在国统区,因而采用曲笔的手法,是一种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也显示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艺术。)
(鲍志伸)
这篇课文用细腻的文笔,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课文说一说下边几个句子的深刻含义:
1、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2、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3、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
4、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5、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参考答案:
一、①xí②nìng③xiàn④bǔ⑤sù⑥qiú⑦nì⑧jué⑨guī
二、(1)噩(2)窒(3)辨(4)寂(5)糊(6)飘(7)殉(8)峡(9)毕(10)恳(11)晃(12)陌
三、1、A2、A3、B4、E5、C6、D
四、B
五、A
六、①阵②点③段④声⑤盏⑥个⑦些⑧位
七、1、陌生2、飘浮3、照彻4、驱散
八、1、主语2、定语3、补语4、状语
九、D
十、
1、别致炽颊蜿蜒
2、①jǐ②shèn③rú④níng
⑤zhù⑥yáo⑦yān⑧shuò⑨zhì
3、A
4、B
5、一幅十分别致的画/延安时期的春雪
1、这光明、这希望虽然还暂时不能战胜黑暗,可是只要有一线光明,有一点希望,它就可以给黑暗中的人们以鼓舞和温暖,给渴望胜利的人们以勇气和力量。
2、光明和希望使我心中的苦闷消失了,使心灵由空虚而充实,由消沉而振奋。
3、一个人不仅仅依赖粮食活着,还要依赖希望。正是有了希望,人们才能奋发坚强、积极向上。
4、指的是,在黑暗日子里充满了苦闷和彷徨,如果没有光明在前头的鼓舞,我也会消沉下去的。
5、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信灯光不会熄灭,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定最后胜利。“对着山那边微笑”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语文教案 篇3
李亚周
学材解读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设计意图
以“美”为主线,朗读感悟文本,以“寻找美”统领全文,以“发现美”、“感悟美”贯穿课堂,以“寻找美”延伸课文。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准“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起眼的事物中所蕴涵的美,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课前准备
拍摄搭石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看大屏幕: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故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非常美丽。可时隔多年作者记忆最深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家乡的搭石。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2、板书课题:21 搭石。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搭石。
1、自由阅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文中写搭石的句子。
2、组织交流。
(1)、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什么是搭石?谁用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3)、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样过小溪呢?谁也能用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大屏幕出示:“绾”。“绾wǎn”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生:卷起来的意思。)那脱鞋绾裤呢?(生:脱掉鞋子卷起裤子。)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
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绾裤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还会很麻烦。
……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天,可能还是一种享受,可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二、风景切入,发现美、欣赏美
出示搭石的图片,师:大家请看,这就是搭石。其实搭石就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作者却给予搭石很高的评价,谁能从文中找出作者的这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风景。这么不起眼的石头,也会是一道风景吗?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发现、欣赏搭石的美吧!
默读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感受走搭石的协调美。
1、大屏幕出示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走搭石要快)俗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话,文中有没有介绍紧走搭石的道理呢?谁来读一读?体会走搭石的快。
2、大屏幕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感受到了什么?(动作美、声音、图画美)
动作:协调有序,什么叫协调有序?文中是怎样写协调有序的?怎样走才叫协调有序?指导学生读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音乐:踏踏的歌声,像轻快的音乐。这美妙的音乐中,仅仅只有踏踏的声音吗?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人们的欢声笑语、哗哗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
这是一曲多么美妙的音乐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美美地来读一读。
图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绰”在字典中有三个义项(大屏幕出示),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这给人以美感的画中,除了漾漾的清波和绰绰的人影外还有什么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带着我们的想象,再来美美地来读一读。
过渡:是呀,听着美妙的音乐,身处如此美丽的画卷中,怪不得作者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可搭石构成的这道美景,我们却只欣赏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美的需要我们细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
第二自然段,感受故乡的人美。
大屏暮幕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人的负责),作者怎样写出老人的负责的?(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
2、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怎么想的?(应该做的)
3、如果给你一个采访老人的机会,你会问?你会说?来,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老人的负责,读!
读到这里不由得让我们觉得刘章爷爷的故乡不仅景美,故乡的人----更美!
过渡:家乡的老人这样让人敬佩,家乡的年轻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第四自然段:感受乡亲们“谦让”、“尊老”的美好情感。
1大屏幕出示: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A这样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让)
B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可就是这么一件看似平常的事对我们来说做起来是多么得不容易呀!你们会怎么去读呢?指名读。
大屏幕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伏下”是什么意思?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尊老)
B“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说就是“应该”。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一个细节,老人在接受年轻人的帮助后却没有说上一句谢谢。这是为什么?读最后一句,说说你的体会,分组讨论。
生:老人铺搭石不需要感谢,也没人感谢;
年轻人背老人也不需要感谢,也没人感谢;
C、假如遇上的是孩子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
假如遇上的是盲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
人们把这都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叫什么?这叫民风,纯朴的民风,这是代代相传的民情呀!读!板书:一处民风。
四、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一份乡情。
(1)、齐读。
(2)、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搭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故乡的搭石吗?(作者同时还赞扬了乡亲们的美好心灵,表达了作者的一份乡情。)板书:一份乡情。
小结:同学们,有谁走过搭石?(没有或很少)可能一个人一生都不曾走过搭石,但是在我们的人生的道路上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搭石,他们是,他们为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我也很想成为你们学习之路上的一块搭石,欢迎吗?(欢迎)谢谢!好,下课。
板书设计:
21 搭 石
一道风景美丽
一处民风纯朴
一份乡情难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正确读写“白桦、毛茸茸”等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作者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现代诗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正确读写“白桦、毛茸茸”等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1
教学过程
一、初识白桦
1、导入音频。
(1)音频播放加拿大儿童歌曲《白桦林好地方》,并出示歌词。
①师:侧耳倾听这首歌,你听出了什么?再看看歌词,你又明白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
示例1:听到了一群孩子的欢声笑语,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的欢腾和喜悦。
示例2:听到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的欢声笑语。
(2)师小结:听着这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儿童歌曲,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水、山、森林、湖泊,仿佛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中。欢快活泼的旋律似乎是一队郊游的孩子们踏着鼓声走向白桦林,走进美妙的自然……
(3)课件出示白桦图片。
①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树吗?看看图片,这种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②生交流。
示例1:这是一种高大笔直的树,很美丽。
示例2:无论是一棵白桦,还是成片的白桦林,都很美。它有着洁白的树干,碧绿的叶子,给人明朗的感觉。
(4)师小结:白桦很美,有一个国家,就以它为国树。这个国家就是俄罗斯。白桦生性耐寒,树干银白,气质高雅。俄罗斯人民喜欢白桦的美丽、高洁。
2、引入课题。
(1)师引导:苏联诗人叶赛宁,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他的诗歌语言朴实动人,多赞美家乡的风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叶赛宁一起仰望他家乡的那棵高洁的白桦。
(2)板书课题:白桦。(生齐读课题)
(3)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继续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出示课件)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4)全班齐读。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简介。
(2)生自由读。
2、听课文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3、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桦”读第四声;“穗”读“suì”,不要读成了“shuì”或“huì”。
(3)指导识记。
①师引导:你是怎样记住这些标注拼音的字的?
②生交流。
示例1:利用形声字特点记住“桦、穗、绣、霞、潇、朦、胧”。
示例2:说文解字记“茸”,理解字义。
课件出示:
茸,现多形容动植物细毛丛生的样子。(艹,指嫩芽)+(耳,聪的简写,表示机灵),茸字上下两部分合起来的意思是机灵的嫩芽,机灵的鹿头上的芽状柔嫩器官。
示例3:
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一组字:
绣(绣花)霞(霞光)
锈(铁锈)假(假日)
透(透过)暇(目不暇接)
遐(遐想)
③书写“潇”字。
a、视频出示“潇”字的书写笔顺。
b、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练习书写。
三、初触白桦
1、释题。
(1)师指名读诗题,引导:读了诗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2)预设:一棵茂盛的白桦;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桦;一片白桦林,碧绿的叶,洁白的干……
(3)生齐读诗题,师引导生读出对白桦的感受。
2、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全诗共有几节?(预设:4节)
(3)同桌互读;小组分节比赛读,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4)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整首诗描绘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示例:《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美。
3、练习朗读。生分成四人小组用喜欢的方式读。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联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解读明义
1、导入新课。
(1)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白桦》。(板书课题:白桦)
(2)师指名分节读诗。
(3)师引导:诗歌以“白桦”为题,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白桦的?请大家试着从每个小节中找到答案,并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
2、生自由默读全诗,试着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3、学习全诗。
(1)学习第1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1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指导:诗的开篇,就让我们的目光停留在窗前的白桦上,我们仿佛看见诗人每日与白桦对视,与白桦低语。窗前的白桦,是诗人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朋友!
③师指名读。
④师引导: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的是怎样的白桦?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⑤生交流。
示例1:枝条挂满白霜的白桦树,是那么圣洁!
示例2:我仿佛看见一个沉思的诗人,伫立窗前,深情地看向白桦,眼里满是怜爱。
⑥师指导朗读。
a、师:娓娓道来的诗句——“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这句诗藏着作者对白桦的深情;如见其貌的诗句——“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字里行间藏着对高洁的白桦的爱。
b、师指名朗读。
⑦概括本小节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节诗主要写了什么?
b、生交流。(预设:窗前的白桦;涂银霜;披雪花……)
c、师小结:“披雪花”更具体地概括了本小节白桦的特点。(板书:披雪花)
⑧师引导想象画面,生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2)学习第2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2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范读后引导:在听的过程中,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预设:白桦在雪中傲然挺立;白桦树的枝头沾满了雪,似乎是给树枝绣上了白色花边;一串串的树枝交错着,像花穗绽放,像是流苏舞动……
④生自由读:师指名读,并评价。
⑤概括主要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呢?
b、生交流。(预设:雪中的白桦、白桦枝头、绽流苏……)
c、师小结:“绽流苏”与上一节的“披雪花”对称,显得更和谐。(板书:绽流苏)
⑥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3)学习第3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3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指名读,并评价。
③预设:这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准确;读的时候注意了“灿灿”“晶亮”这样的形容词。
④想象画面。
a、师引导: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看到诗人眼中的白桦。
b、生自由练习朗读;师指名朗读。
⑤引导理解。
a、师引导: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白桦?(生交流)
b、师讲解:白桦静中有动。作者用感官相通的手法,用“朦胧”来修饰“寂静”,写出了白桦的含蓄和高洁,“玉立”写出了它的挺拔,写出了它的高贵气质,写出了它的非同凡响;“灿灿的金晖”,衬托出它的绚丽辉煌。“玉立”和“闪着”两个动词使之前静静挺立的白桦展现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⑥概括主要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根据上两节的小标题,我们可以拟定结构对称的小标题,谁来说一说?
b、生交流。(相机板书:立金晖)
⑦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4)学习第4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4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你又读出怎样的白桦?(预设:朝霞中的白桦,身上披着彩霞,煞是好看!)
③指导朗读。
a、师指名读,引导评价:他读出白桦的美了吗?你会怎样读?
b、师指导:读的'时候注意“白、银色”这样表示色彩的字词。(生自由读)
④引导理解。
师述:最后一节诗中,诗人把白桦置于朝霞的映照之下。“徜徉”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朝霞生成的过程,“姗姗来迟”突出了朝霞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朝霞渲染下的白桦大有“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之意。
⑤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小节诗写了朝霞中的白桦。谁能从下列短语中选择合适的小标题?(生自由交流)
课件出示:
朝霞中的白桦;白雪皑皑的树枝;沐朝霞;抹光华
b、相机板书:沐朝霞。
⑥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二、品读悟情
1、师述:叶赛宁的这首诗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风姿绰约,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
2、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r自由读一读整首诗。
r找出能表达作者对白桦不一样的情感的地方。
3、生自由朗读全诗。
4、生交流,师相机出示全诗。
(1)师指名交流。(相机将课件中的重点词设置成不同的颜色)
示例1:“银霜”和“雪花”写出了白桦的洁白;“涂”准确描绘出白桦树干上的一层洁白的表皮;“披”字把白桦拟人化了,字里行间藏着对一身洁白的、高洁的白桦的爱。
示例2:白桦披着一身雪花,那未全脱落的叶子上落满了松软的雪,“毛茸茸”的。白色的树梢尖儿,映衬着紫色的树枝,仿佛给白桦镶了一道“雪绣的花边儿”。那毛茸茸的雪枝像串串绽放的花穗,如流苏一样好看。
(2)师小结:这些美丽的诗句中藏着诗人对白桦的爱!
5、体会意象,悟出真谛。
(1)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对白桦有着这样深厚的情感?
(2)生交流,师相机指导: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诗人对白桦的礼赞中,包含着对自然的爱,更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炽烈情感!
(3)师范读后指名读。
(4)小组读;全班齐读。师指导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中所传达的炽烈的爱国情感。
三、研读赏韵
1、拓展阅读《悬崖边的树》。
(1)师:《白桦》,是诗人叶赛宁的情感流露;白桦,是诗人叶赛宁情感流露的寄托。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此,它需要解读,需要遐想,需要与诗人来个心灵之约。仔细读读下面的小诗,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有没有读懂诗人的心?
(2)课件出示《悬崖边的树》。
(3)生自由朗读后,师指名读。
(4)生交流读后感受。
示例1:作者抓住了悬崖边这个特别的地方的树作为自己的写作内容,让人眼前一亮。
示例2:诗中写了悬崖边的树虽然经历了风雨,但依然坚强。
师小结:诗人选取生活中独特的自然意象,以表现人间的种种精神品质,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悬崖边的树的赞美,对不屈的精神、高远的理想的赞美。
(5)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①课件出示《白桦》和《悬崖边的树》。
②师引导:这两首诗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③示例:两首诗都借助事物表达情感,这样的情感不虚假。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如果说,诗歌是一盏灯,那么诗中美好的情感就是这盏灯的光。生活就是一首诗,只要我们有有趣的心灵,有友善的眼神,有倾听的耳朵,有真挚的情感,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四、布置作业
以自己喜欢的植物为题,写一首小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这种极其珍贵的父爱。
3.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这种极其珍贵的父爱。
教学重、难点: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深沉的爱,感受父女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
B.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人世间的亲情莫过于父爱、母爱,他们都是伟大的爱。但是,这些爱也许体现在谆谆的教导中,也许体现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然而,今天我们要来感受这样一对父女,感受父亲那无言的爱。板书:无言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自愿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孩子们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在概括方法上予以指导。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文章中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父亲“无言的爱”,边读边在文中作出标注,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1)引导学生从第一部分内容体会父亲“勤劳实干”的优秀品质。通过自由读课文,从作者叙述的一个个事例中了解父亲的品质,感受父亲的形象,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为有一个“勤劳实干”的父亲感到自豪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中写父亲帮“我”早玩具房子的内容,体会“无言的父爱”,引导孩子自己去读,去讨论,去领悟。通过理解父亲引导、启发“我”自己动手做木头房子的话,让学生领悟到真正的父爱就是引导“我”“创造自己的天地”。父亲用双手、用行动来表达对“我”无言的爱,要让学生通过度、议,抓住有关语句,深刻理解父亲这种最深沉的爱。
(3)最后一自然段,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讨论、理解:“我”身上最要紧的部分是什么?父亲给“我”的最珍贵的财富是什么?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一读为本,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重点语句,一定要让学生读中悟情,以读表情。
五、课堂延伸。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是怎样的,从哪些事例中可以体现出来。
六、作业:
回家替父亲捶一捶背,沏一杯茶,与父亲交谈一次。
板书设计
19、无言的父爱
小时候生活无定
很早就养成了勤劳实干的习惯
父亲 亲手为我制作圣诞礼物
用双手传达给我“无言的爱”
把最珍贵的财富给了我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影子”指的是太阳光下的子和水中的倒影。在灯光下也会产生影子。生活中有静止不动的影子,有会动的影子;有单色的影子,有彩色的影子;有的影子会随着物体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影子你不动它动。“影子”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
2、能力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捕捉和表现生活中美好的景象。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进而能运用几种比较简单的方法表现出生动、活泼、有趣的画面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绘画活动的愉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好的热爱生活,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记忆影子的变化,感受影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感。 难点: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表现影子。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是什么呀?
生:影子。
嗯,影子是生活中一种有趣的现象,老师给大家看的是单色的影子,小朋友们,你们在什么地方还见过什么不同的影子吗?
生:水中倒影。
好,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画影子》,重点来学习画彩色的水中倒影。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小鹿的倒影图片
唉!这张美丽的倒影又是什么动物呢?(小鹿)你们猜对了,水中倒影的轮廓帮我们猜出了谜底。为什么hi猜到小鹿呢?而不是其他的动物呢?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总结:小鹿和水中的倒影上下对称
(2)出示水中小鸭子的图片,
我们再来看看这只小鸭子的和水中的倒影有什么不同?
生:小鸭子清楚,倒影模糊,还有水波纹。
(3)第一幅:看看这张图片中的内容,说说你的感受。(没有影子的风景图片)第二幅:这张图片有了倒影,你的感受还一样吗?很多时候在画面上有了影子之后会显得更生动、更充实,画面会显得更好看。板书影子的特点:上下对称(出示错误的倒影让小朋友认识的更加清楚)水中的倒影比较朦胧、还有水波纹。
4)同学们,请你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彩色的倒影,让你觉得特别好看、特别有趣。
生:桥、房子、树……
(5)欣赏大师和小朋友的画
老师对影子也非常感兴趣,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老师找的影子吧。(出示图片)梵高《星月夜》
a、你们看大师笔下的影子多生动有趣
b、点点星光和山烁的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多漂亮
在动)
小朋友的画,你最喜欢哪一张呀?为什么?
三、教师示范:
好,今天老师就来教大家画一张美丽的水中倒影。
1、先画水面和岸上的分界线,可以弯曲,生动些。
2、画好岸上的`风景后,水中的倒影注意要与岸上的风景上下对称。借画“月亮”让学生发现画倒影的方向。
3、涂色注意两种方法,用水彩笔和油画棒。
示范过程中,邀请小朋友上讲台作画尝试。
四、作业要求
影子非常的有趣,有的时候它会使我们的大自然变得更加的美丽。我相信同学们都想亲自画一画有趣的影子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业的要求:请你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水中的倒影,来创作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五、展示作业、讲评
组织学生展评,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六、拓展
老师还给小朋友一种画影子的方法,用颜料画对印版画,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尝试这个方法来画画美丽的水中倒影。
语文教案 篇7
《乡下人家》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一、教学目标:
1、掌握14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理解“时令、屋檐”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3、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描绘引入
同学们,当我们远离喧嚣的都市,步入乡村,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同学们,我们今天共同走进乡下人家,一起感受田园的诗情画意吧!(揭题)
二、初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号,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交流。
4、指7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1—6自然段,想想描写了哪几处乡村的风景。
第一自然段:屋前的瓜棚;
第二自然段:门前的花、屋后的'竹;
第三自然段:房前屋后的鸡群;
第四自然段:屋后的小河;
第五自然段:傍晚吃饭的情景;
第六自然段:瓜架上的纺织娘。
二、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生字的情况。
音:指名读、齐读。(重点正音:棚“péng”不读“póng”;率“shuài”翘舌;眠“mián”不读“mín”)
形:采用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重点指导“谐”的右下部分是“白”不是“日”;“冠”是上下结构,“寸”应写在“冖”里面;
意:组词。
2、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读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吗?
2、想想文中描写了哪几处乡村风景?
3、你对哪一处风景最感兴趣,找出来并读读。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4、喜欢同一处风景的同学在一起品读,交换自己的看法。
5、有感情齐读全文,并想像画面。
6、你觉得这篇乡村课文写得怎么样?(形象、生动)
二、积累好词、佳句。
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读一读。
三、画。
把你喜欢的一处风景的段落多读读,并展开想象把它画出来。
语文教案 篇8
课型语文园地。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要求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3、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点 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准确抓住自己的特点,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学生带自己的作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 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准确抓住自己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安排意图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学生回忆同学对自己的认识,和自己对自己的了解作比较,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为自我介绍做准备。
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学生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以小组合作学习及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样,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1、代表将自己的“自画像”清楚地介绍给同学。
2、认真听取老师和同学的评议。 训练学生认真听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作业设计:(两分钟)
整理本节课口语交际的资料。学生回家搜集资料。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讲:清楚明白
口语交际
听:听后提问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读背背”和填空,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读读背背”和填空,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安排意图
一、完成我的发现:(十分钟)
1、比较导入
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2、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一样)
3、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1、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转换。
二、完成日积月累。
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开火车背诵。
4、齐背。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记忆、背诵,也可以说说读后感受到的画面。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能力。
三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
(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3)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
(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
(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1、学生轻声读成语故事,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比一比。
3、结合故事内容,理解故事。
加强学生朗读和理解能力。
五、作业设计:
预习《13、和时间赛跑》 学生回家搜集资料。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4-13
语文教案(经典)01-21
语文教案03-12
语文教案04-21
语文教案04-30
语文教案05-01
语文教案04-08
语文教案04-18
语文教案04-17
语文教案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