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

时间:2024-12-21 07:21:50 教案 我要投稿

《我与地坛》教案(通用)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与地坛》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我与地坛》教案(通用)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投影仪、电脑、或录音机(地坛图片、史铁生头像、满文军《读你》、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二、预读课文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明确教学目标)

  2、地坛:北京的一处古迹,明清时皇帝祭祀的场所。(展示图片)

  3、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

  颓废、迷惘

  指导: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指导:

  三、重点解析

  (一)内容解析

  1、“我”是不是经常去地坛?(是)

  “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宁静)

  [在人口密聚的、喧嚣的大都市,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不仅衬托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2、地坛给了我什么启迪?(找出关键句)

  一个人,出生了,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我 双腿残疾 顺应自然 不应消极

  3、来地坛以前,由于双腿残废而极端痛苦,有死的念头,而来地坛,使我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为什么地坛使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呢?地坛仅仅是荒芜吗?(“荒芜 不衰败”) 为什么说地坛荒芜而不衰败?(找出有关的描写,抓住一些关键词)

  小昆虫 卑微

  草木 竞相生长

  (二)领会语言的魅力

  读第5段。提问见课本。鉴赏:

  1、“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

  3、“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

  读第7段,鉴赏六个“譬如”,写出作者摆脱痛苦后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只要这些美好的东西仍然存在,我们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

  [弱小的生命,甚至连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顽强的活着,给了我生命的感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园中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可是它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它们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到使这里不再衰败,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晚自习下课前上交。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我与地坛》教案(通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与地坛》教案】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教案11-22

《我与地坛》教案06-22

我与地坛教案07-11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02-29

(荐)《我与地坛》教案07-06

《我与地坛》教案(热门)07-06

《我与地坛》教案15篇08-21

《我与地坛》教案4篇07-03

《我与地坛》教案[精品15篇]08-06

《我与地坛》教案(通用)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与地坛》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我与地坛》教案(通用)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投影仪、电脑、或录音机(地坛图片、史铁生头像、满文军《读你》、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二、预读课文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明确教学目标)

  2、地坛:北京的一处古迹,明清时皇帝祭祀的场所。(展示图片)

  3、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

  颓废、迷惘

  指导: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指导:

  三、重点解析

  (一)内容解析

  1、“我”是不是经常去地坛?(是)

  “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宁静)

  [在人口密聚的、喧嚣的大都市,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不仅衬托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2、地坛给了我什么启迪?(找出关键句)

  一个人,出生了,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我 双腿残疾 顺应自然 不应消极

  3、来地坛以前,由于双腿残废而极端痛苦,有死的念头,而来地坛,使我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为什么地坛使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呢?地坛仅仅是荒芜吗?(“荒芜 不衰败”) 为什么说地坛荒芜而不衰败?(找出有关的描写,抓住一些关键词)

  小昆虫 卑微

  草木 竞相生长

  (二)领会语言的魅力

  读第5段。提问见课本。鉴赏:

  1、“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

  3、“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

  读第7段,鉴赏六个“譬如”,写出作者摆脱痛苦后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只要这些美好的东西仍然存在,我们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

  [弱小的生命,甚至连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顽强的活着,给了我生命的感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园中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可是它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它们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到使这里不再衰败,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晚自习下课前上交。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