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2-03-18 08:14:3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

  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

  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二、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⑴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

  (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四、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

  ⑴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交流中读有关语句。)

  ⑵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五、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

  ⑴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

  ⑵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3、延伸课外:

  课后,请同学自己参加一次磨炼自己意志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2

  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请读课题《草原》。感觉怎么样?

  (生大声读课题,进入情境。)

  2、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

  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

  热闹的草原

  热情的草原

  ……

  (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草原视频,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这个环节,出示多媒体草原视频,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原的广阔与草原各种景物,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也学生对草原景色美丽的认同与倾心。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人文性。而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

  (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

  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

  (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三、练习延伸;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写诗,可以写一段话来赞美草原……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又通过动笔实践,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总结全文。

  自我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朗诵课题导入——阅读文章——图片视频展示——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位置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在教材的p9D11,其中p9D10为课文内容,p10D11为思考、练习及阅读链接。

  2.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本组课文是以“我爱读书”为专题的,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使学生感受到书能让生活变得轻轻而舒适,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智慧。

  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而孤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3.编者意图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年级的教学要求是“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有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他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4.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认识“侣、娱”等四个生字,会写“侣、娱”等九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喜爱的语句,背诵第七自然段;

  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将书作为伴侣的原因,感悟读书方法。

  5.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难点:

  ①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发;

  ②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正快速发展,加强对学生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会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读书

  名言

  和读书方法,培养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从搜集到的信息中提取有益于自身学习的知识的能力。

  2.读书指导法

  通过让学生读书,在读中学习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同时,我也会适时地对学生读书加以指导,引导他们对自己在读书中的方法产生思考。

  四、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课标点明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的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联系实际,从自身经验出发,感受课文内容。我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论应该怎样读书,认识到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会有所收益。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因此,课中应组织讨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使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4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一个幽默机智的九岁小男孩用巧妙的语言应答客人的故事。本文篇幅虽小,但是精炼,出色地展示了小男孩语言的精妙,有利于学生初步接收文言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在生活中发现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2、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

  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后来一位法国著名诗人也经过这里。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诗人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你们说诗人的语言是不是很精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语言也是同样精妙的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注音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

  2、抽读,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准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理解课文,加深认知

  1、小组讨论,根据注释,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理解生字词

  3、重点讲解文中与今义相差较远难理解的词语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4、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欢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孔夫子“此是君家果”;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充分体味语言的风趣幽默)

  四、有感情品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带感情美美地读全文。

  2.小组互相背诵全文。

  五、课堂表演

  小组内用白话文表演课文的剧情,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演出人物语言的风趣。

  六、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像课文这样精妙的语言运用,如:一些提示语、广告词、幽默故事、谚语等等。你还知道哪些,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七、作业:

  1、默写课文。

  2、 收集整理一些生活中关于语言精妙的例子。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梅

  语言风趣幽默

  孔君平孔雀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5

  教学过程:

  一、由语言训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指导学生用“子”组词:子孙、子女、子弹;孩子、果子、燕子;晏子、孔子、孟子、老子等(经教师归类整理为三类)。

  师:观察这些词的读音,你发现了什么?回家查字典,了解“子”的意思。重点观察第三类,为什么有“孔子、晏子”这样的称呼?

  生:男性、对有学问、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启发)对有贡献的袁隆平能称“袁子”吗?

  生:(有所感悟)是古时候对有知识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们知道孔子、孟子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为什么也称“晏子”呢?他肯定也有其特殊的地方,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大家愿意读课文吗?

  二、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读书的收获

  师: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而晏子出使楚国是怎样的呢?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概述晏子出使楚国经历的三件事情,并以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作结。

  师:从这以后,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

  生:是晏子的聪明机智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师:(启发)是晏子与楚王两人之间的争斗吗?

  再读课文,看看晏子使楚发生了哪些事情。

  假如你是晏子,不让走城门让你钻狗洞,你会怎么想?

  (经过老师多次启发,学生仍然不能感悟课文的深层含义,于是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分角色表演晏子与楚王的对话,创设情境体验当时晏子是怎样想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的表演体验,逐渐使学生感悟到晏子出使楚国,是代表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与楚王个人之间的争斗,既要让他们打开城门,又不能失掉齐国的国威,做到了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三、四段仍采用以上方法,通过读书、表演、讨论,感悟课文的深刻含义。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查资料,写有关晏子的小故事。

  板书:晏子使楚————维护国家尊严

  钻洞只好

  无人只好

  囚犯只好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给快乐天使——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6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首先让学生以旧促新,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

  二、学习两次赛马的段落

  1、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学习方式采用填表格、摆学具、画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分角色朗读。(各小组分工合作)

  2、请小组长汇报学习结果。

  (1)填表格的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并解说;

  (2)请摆学具的小组派两名同学汇报并解说;

  (3)请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的小组来汇报;

  (4)请分角色朗读的小组来汇报;

  汇报学习结果我采取从易到难,首先是画表格,接着是摆学具,然后是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最后是分角色朗读。因为赛马情节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教师没有必要讲解,没有提问,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读书的基础上讨论,动手操作,最后以学生解说的方式把前后赛马的过程读懂,我在这几个环节中,真正起到的是组织者的作用,也真正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在朗读评价时,引导学生抓住神态的词,调整自己的音调、神态,领悟孙膑的冷静、胸有成竹,田忌的不解、疑惑到坚定信心,齐威王从得意到目瞪口呆。以读促讲,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议取胜的'原因,并讨论取胜的条件

  1、过渡: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却是一败一胜,原因何在?

  2、出示句子:“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提问:“出场顺序”是怎样调换的?如果用其它方式还可以转败为胜吗?六匹马一起跑,结果会怎样呢?

  3、孙膑他会怎样想?

  到此,学生对课文已很熟悉,这时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取胜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四、谈对三个人物的情感评判

  在这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过:“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同时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自由释放各自的情感,然后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撞击中达成理解。

  五、师生互动

  课文学习到了这里,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一次分角色朗读,要注意抓住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在这个环节中,我想跟同学一起来读课文,这不仅体现了师生互动和平等,我也想用我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我们真正达到共鸣。

  六、总结课文

  1、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文提到了善于观察、足智多谋、认真分析的孙膑,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认真观察,灵活运用。做事情,勤动脑筋,打破常规,换个角度想,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在这个环节中,我对这篇课文作了总结,让学生学习孙膑的好品质。

  七、课后延伸

  1、课后收集有关从智取胜的小故事,举办故事会或办一个“智慧之花”专栏;

  2、以臣子、朋友的身份《给齐威王写信》帮他分析一下第二次失败的原因,再帮他设计一下第三场该如何比?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也不忘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无论是第1题还是第2题,都是课文的延伸,能够帖附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上。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7

  教学目标:

  1.从田忌两次赛马转败为胜的事情中,使学生懂得遇事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取胜,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2.体会孙膑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段意。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二)理清课文条理,分段并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二)理清课文条理,分段并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喜欢赛马。赛马前,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马奔跑的速度,把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时,这三等马各赛一场,谁的马赢的次数多,谁就获胜。《田忌赛马》一课讲的就是田忌参加赛马的事。这场赛事如何呢?请同学们借助字典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起一个指导作用,学生借助字典自己完成字词的学习和课文结构的分析。之后教师要对这一学习内容进行检查和讲评。

  (二)检查预习,扫除课文中的文字障碍。

  1.读熟生字,填写生字表。

  2.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生字讽是后鼻音,可以多读几遍反复体会,一定要读准。

  忌字是上下结构,心字底。上面是己,不是已。

  蔑字的下面不要少写一点。

  序字是半包围结构,广字作偏旁,里面的予不能加上一撇,写成矛。

  3.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讥讽:用含蓄尖刻的语言嘲笑刺激别人。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情之前已经计划好该怎么办。

  扫兴:(因遭到阻碍或挫折)败坏了兴致。

  垂头丧气:形容失意或挫折时情绪低沉的样子。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意气颓丧。

  挖苦:用尖酸刻薄的话讥笑人。

  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得意洋洋: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神态,也叫洋洋得意。

  夸耀: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本领、功劳、地位、势力等。

  目瞪口呆:目瞪,睁大眼睛直盯着不动。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轻蔑:看不起,不放在眼里。

  约定:经过商量而确定。

  孙膑: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4.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请同学自由读一遍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讨论理解词语的意思。

  垂头丧气一词是形容失望的神情。在课文中是写田忌缺乏再赛的信心。

  挖苦这个词是讲有的人用尖酸刻薄的话讥笑别人。这个词在这篇课文中出现是表现了田忌在赛事不利的情况下连好朋友的诚挚帮助都不能正确地理解了。

  胸有成竹是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主意了。在课文中说明孙膑经过对主客观的分析,已有了转败为胜的策略和把握。

  讥讽的意思是用尖刻的话嘲讽对方的错误、缺点和某种作法。本课中讲到田忌的马输了,齐威王嘲笑田忌。从这里可以看出齐威王骄傲自满,这是他的弱点。

  轻蔑就是轻视、不放在眼里的意思。课文中讲到齐威王的马赢了以后盲目乐观,实际上暴露了他只凭马力不善于智取。

  目瞪口呆说的是眼睛直盯着一处不动,嘴说不出活来的样子。课文中表现了齐威王看到意料之外的结果之后吃惊而又发愣的样子,可是他现在觉醒已为时太晚。

  这样分析理解词语能够使较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对理解课文有好处。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全文。

  学生一边听教师朗读一边要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在同学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田忌赛马》讲的是战国初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转败为胜的事。

  6.理清课文条理,分析课文结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根据故事发展的几个部分可以把课文分成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田忌和齐威王赛马,三场全输了。

  第二段(第3~12自然段)讲孙膑看了这次赛马,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田忌决定再和齐威王赛一次。

  第三段(第13~17自然段)讲田忌照孙膑的话去做,第二次赛马果然赢了齐威王。

  第四段(第18自然段)总结了第二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

  从课文的结构可以看出来,《田忌赛马》一文是以赛马为线索,具体记叙了比赛的过程。在结尾处又画龙点睛地点出了第二次赛马取胜的原因。

  (三)朗读全文,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

  3.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田忌两次赛马转败为胜的事情中,使学生懂得遇事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取胜,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从田忌第二次赛马转败为胜的事情中,使学生懂得遇事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取胜,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讲的是谁和谁赛马?进行了几次比赛?

  学生读书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课文中讲的是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前后进行了两次比赛。)

  (板书:田忌齐威王第一次第二次)

  课文怎样写赛马的经过的呢?比赛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认真地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教师抓住时机进行提问。

  田忌为什么会失败?垂头丧气说明什么?

  (课文中讲到比赛时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齐威王的马每个等级都比田忌的马强,谁强谁弱已经很明显了。在比赛中又恰好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所以田忌失败了。垂头丧气是低着头,很失望的样子。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田忌失败后情绪颓丧,缺乏信心再战的心态。)

  (板书:齐威王上中下田忌上中下败胜)

  各自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在文中说明什么?

  (各自是各人自己的意思。这个词说明比赛前各人自己给马分等级,决定出场顺序。)

  理解了这一点很重要,这说明马的出场顺序是由自己决定的。如果田忌很好地观察对方,做一番周密的计划,可能也不会失败。你认为田忌有没有胜利的可能呢?他怎样做才能赛过齐威王呢?

  组织学生讨论,充分地发表意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抛开课文设身处地地给田忌出主意想办法。同时也进行了素质教育,教育学生遇事要多观察,多思考。

  同学们的想法都有道理,今后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动脑筋,经过认真观察思考后再做决定,不要再做第二个田忌了。其实,后来田忌也胜了一次,他是怎样转败为胜的呢?我们学习第二段。

  (三)学习第二段

  请学生小声读第二段,画出三个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体会每个人物的精神状态。

  找同学说一说文中三个人的表现。

  (孙膑胸有成竹;田忌垂头丧气,没有信心;齐威王得意洋洋,很有把握再取胜。)

  孙膑凭什么说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这一问题主要是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孙膑是在观察赛马的同时,认真分析,从中找出取胜的可能性。由此突出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分析的好习惯和好品质。

  (因为孙膑对第一次比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得出的这样一个结论。)

  请同学再读一读这一段再看一看齐威王的表现。

  (齐威王正洋洋得意地夸耀自己的马,还讥讽田忌还不服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齐威王根本就没有把田忌放在眼里,表现出非常的骄傲自满。

  还有一处是这样写的: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齐威王有胜利的自信,没有失败的思想准备。

  让同学们讨论分析以上内容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孙膑正是抓住了齐威王骄傲自满的弱点才决定安排田忌与齐威王再赛一次,使仍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的齐威王毫无失败的思想准备。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一段,要读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二次战况如何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孙膑是用什么办法帮田忌取胜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前后桌讨论一下孙膑采取的战术。

  (孙膑重新安排了马的出场顺序。)

  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一画孙膑安排的马的出场顺序,或在投影机上用不同颜色的棋子代表双方的马,摆出孙膑安排的马的出场顺序,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请几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演示。教师可选取与课文中讲的内容相同的方法进行板书。

  (板书:下上中上中下)

  这样的出场顺序就一定能取胜吗?经过和结果如何呢?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

  (孙膑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说明他非常聪明,有智慧。第一场比赛用的是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结果输了。第二场用的是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结果赢了。第三场比赛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又赢了。三场比赛两胜一负,田忌赢了齐威王。)

  (板书:胜败)

  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孙膑针对彼胜我败的原因采用了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的方法,除此之外什么办法都对田忌没用。从而让学生明白孙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有着惊人的智慧。为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奠定了基础。

  (五)学习第四段

  齐读最后一句话,然后启发学生思考。

  马还是原来的马,第二次比赛田忌为什么能二比一取胜呢?

  指导学生统观全文讨论分析,田忌第一次赛马失败的原因是齐威王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而田忌又不懂得调配自己的马,比赛中采取的方法不当,只注重马的力量,必然要失败。孙膑观察到了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所以采取了重新排列马的出场顺序并以此帮助田忌以二比一战胜了齐威王,这次突出了人的智力。经过这样的讨论之后,学生会很自然地明白马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子一下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这句话中的只就说明什么?

  (说明很简单,没有费太多的力气,结果却大不一样。)

  教师要补充说明智慧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不是谁都能想的出来的。

  通过田忌第二次与齐威王的马比赛,你认为孙膑是怎样的一个人?从田忌赛马的这件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发散思维。)

  (六)总结板书,归纳中心思想。

  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第一次失败是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所以三场比赛田忌都失败了。孙膑经过观察和思考认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所以采取了新的方法,田忌转败为胜。前后两次比赛的区别就在于斗力和斗智。因此可以说,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不是力量的比赛,而是智力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

  (板书:斗力0 3斗智2 1)

  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请同学体会并归纳中心思想。

  (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细致观察,认真思考,把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方法取得胜利。)

  (七)齐读全文,进一步理解两次比赛的不同结果。

  (八)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8

  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因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从课文中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语言材料,并进行有价值的语言文字训练。

  从课题入手,直奔点明中心思想且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感悟理解过程中感受绮丽景象,积累优美语句。在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实例,加深对这句话以及课题的理解。最后小结归纳学习方法,完成相关课堂练习。

  课后思考与练习中要求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不能就句论句,要采用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要引导自己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括号中提出的问题重在引发思考与提示思路。不要空洞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在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情操的陶冶。

  教学本文要注意朗读,默读,浏览相结合。通过默读,浏览,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有利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要以正确,流利朗读为前提,以感悟理解为基础,语调平缓之中有起伏,语气平淡之中有激昂。第一自然段中要适当突出“花”“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而第二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的语气;第三自然段要图文结合,读想结合,读议结合,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绮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的目的;第四自然段要读出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9

  口语交际

  一、提出本课要求。

  同学们喜爱听广播、看电视。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少年儿童节目。大家回忆一下,在你听过看过的节目中,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的口语交际深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节目介绍给大家。发言时可以先说节目名称,再说节目的主要内容,最后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也可以调整顺序,但要说得有条理,能让人听明白。

  二、分组交流。

  每个同学分别介绍自己喜欢的节目,也可以就某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节目,展开讨论,发表见解。

  三、全班交流、评价。

  1.学生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

  2.教师对勇于发表见解、表达意思清楚的学生进行表扬。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人。

  1.同学们一定读过有关科技发明和科学幻想的'文章,并收听或收看过有关这方面的节目,你有没有产生过自己也发明点什么的想法?如果有,能和同学、老师交流交流吗?

  2.指名读习作提示,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二、拓展思路。

  1.说说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2.师生评议,哪些发明既想象大胆神奇,又能联系实际。

  3.听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后,再说说自己有哪些新的想法,鼓励学生不重复说别人要写的内容。

  三、小组交流。

  说一说自己要写的内容和表达的顺序。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习作评讲)

  一、自读自改。

  二、《小组评认。》

  1.组内轮读习作,大家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2.评出本组最佳作文,准备到班上交流。

  三、全在交流、评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评价:

  1.是否写清楚了想发明的东西是什么,外形及用途;顺序是否清楚,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

  2.个人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誊写。

  积累·运用六(第十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10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体验感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把体验到的特点展现出来;以了解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这个关键人物,正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中悟,悟后读,“读”“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 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权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权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权,不畏牺牲。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①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②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权、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不攻自破。]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11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课前准备:学生可从不同途径,网上、书籍、向家长了解等方式了解孔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

  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孔子)

  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交流预习成果

  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

  读音:如仲(zhng)儒(rú)祀(sì)

  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

  2、需了解的词意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隐晦: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

  一、(1、2)孔子的生平。

  二(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2、默读1、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下关键的词句)

  要点:(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

  (2)流传于世的一部《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

  点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这句话的意思,举举生活中的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师总结:人要学会关爱别人,这就是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忠、恕”,——宽容。

  第二课时:

  一、整体入手,回顾全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

  (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喝盗泉水

  (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4)、晚年读《周易》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第2-5个故事,抓住重点的语句去品味,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

  2、小组间交流(2-4人左右)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第二个故事

  1)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2)第三个故事

  1)你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君子由于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

  引导学生感悟: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实在不容易啊?

  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

  ※引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指名读,带着理解。

  3)第四个小故事

  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试用一些成语或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

  [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

  三、整体回顾,总结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二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能否结合你学习生活中,谈几点感受。

  总结: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孔子的思想博大深厚,让我们试着沉下来潜心读读关于孔子的书,试着读读《论语》。

  作业:1、推荐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孔子的故事》、《庄子传奇》,

  2、如有兴趣,可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并写读后感。

  板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孔子不喝盗泉水安守节操

  君子与小人识人不易

  晚年读《周易》学而不厌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得因材施教才可以。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1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学生读一读。

  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1)正音:呻吟吐痰

  (2)写法:肆(左半部);肺(最后一笔是竖);吟(不要多一点)

  3、解词。

  二、谈话导入课文

  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与奥妙,探索和了解大自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作者从自然界一些事物的.联系中发现了一些道理。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说说课课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下雨与地面,太阳与地面上的东西,火与水,吐痰与肺结核)

  边说边板书: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3、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

  (1)把找出的重点段指名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读后试着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质疑(简单问题随机解决,重点问题进行梳理,下节课解决)

  三、听写本课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27蛇与庄稼

  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27蛇与庄稼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溜、货、奏、衡、诵、杖、过、肉、束、耽、误、哲”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⑴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⑵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⑶读生字组词。

  ⑷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⑸组词:

  溜()货()奏()衡()诵()

  留()贸()泰()横()颂()

  杖()肌()耽()误()哲()

  仗()机()枕()娱()折()

  5、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⑵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⑶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⑷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⑴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

  ⑵ “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⑴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⑵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⑶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⑴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相遇?

  ⑵ “攀谈”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谈一谈。

  3、全班交流:

  ⑴ “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⑵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迷。

  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挑山工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讨论:

  ⑴挑山工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⑵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⑶为什么“挑山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⑴略

  ⑵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⑶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目标专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⑴ “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⑵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3、交流:

  ⑴ “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⑵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挑山工慢。

  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破句的读法)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⑴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什么?

  ⑵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指什么?实际指什么?

  3、交流:

  ⑴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

  ⑵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⑶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

  2、采用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

  3、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利用视频资料──情景剧的播放,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14

  第一课:海上日出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品读词句,感知海上日出的壮观。

  学习难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

  授课时数: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前提测评:

  一、导入课题:《海上日出》

  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海上的日出就更美了,咱们今天一块去看看。

  二、启发谈话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昂热号”四船去法国留学时,把旅途中的见闻随时记下,本文写的是船至红海中作者看到日出时的实际情况。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录。海上日出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你们读读课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明白了。

  认定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导学达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2)画。画出生字词,拼拼读读,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口头完成下列练习。

  ①范。扩词:范围、模范、范例、示范、典范等。

  ②一刹那。近义词有:转眼间、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

  ③镶。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a.给句子中带点的词换上一个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b.用带点的词说一句话。

  例:小红的裙边上镶了一条粉红的花边,显得更漂亮了。

  (3)交流思考情况。

  ①课文中哪几个小节描绘了海上日出的景象?(2~5节)

  ②可分为几种不同情况的日出?(一般情况下的天气——晴朗和特殊情况下的天气——多云)

  四、再读课文质疑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1.为什么作者看到“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就“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为什么“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3.太阳向上升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15

  读读背背、阅读

  一、完成“读读背背”。

  1.出示词《长相思人学生认读。不认识的宇查字典。

  聒,guō,声音嘈杂。

  2.介绍作者。

  纳兰性德,原名成稳,清代著名词人,康熙年间进士,曾任侍卫,随康熙皇帝到过许多地方,江南塞北都有他的足迹。他主张作诗须有才学,填词须有比兴。反对模仿。此词作子康熙二十年(l6xx年),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作者用质朴无华的语言,精练的手笔,描绘钱北方塞外的雪夜风光,抒发了思乡的离情别绪。

  (以下解释,供参考。)

  走过了千山万水的路程,~直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东巡的队伍歇息下来,一片灯火。(写出了皇家巡行的气魄和阵势,展示出空间的辽阔。)

  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嘈杂的风雪声扰得人不能成眠,家乡可不是这样。

  3.练习背诵。

  二、阅读短文《贝壳》。

  1.指名读短文,纠正读音,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一丝不苟:苟,马虎。形容办事认真,丝毫不马虎。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卑微:地位低下,没有权势。

  脆弱:不坚强,经受不了挫折。

  2.默读短文,思考第2题。

  3.讨论交流。

  (1)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了什么?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2)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去做,让后人从中体会出“我”的坚韧不拔,执着的追求,体会出“我”的一颗纯朴、真诚的心。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院子》教案10-18

小学五年级语文《迟到》教案10-19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6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1-23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3-28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17

景阳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8-25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8-06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01-23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