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5-13 16:00:3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教案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科学教案汇总七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次级研究主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在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剥一剥、尝一尝的过程中认识蚕豆颜色、外形、触感和味道;

  2. 在剥蚕豆的过程中发现多种剥蚕豆的方法;

  3. 体验剥蚕豆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托盘;人手一只小碗;

  2.煮好的蚕豆;

  3.小毛巾一筐;

  4. 餐盘每组一只;笑脸盘每组一个;

  5.白色小桌子,其上放置宝宝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 出示蚕豆,引发兴趣;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师:什么颜色?你看,像什么?(观察颜色,形状)师:请一位宝贝上来摸一摸,感觉怎么样?(鼓鼓的,表皮毛毛的)

  2. 引导猜测,想象里面藏着什么;

  师:摸起来鼓鼓的,里面藏着什么呢?(神秘状,激发猜测想象)

  3.认识操作材料;

  师:究竟里面藏着什么呢?等会儿,韩老师请你们来剥一剥。剥开来,就知道了。

  师:现在看看,桌上放了些什么?(一托盘蚕豆、小碗人手一个)师:猜猜空空的小碗用来干什么?(放什么?)(放剥出来的蚕豆)师:现在请宝宝搬小椅子到桌子边坐下。(按组先后)小脚藏在桌子下面,就开始剥。

  4. 指导宝宝剥蚕豆;

  师:剥出来,是什么?什么颜色?

  分组指导剥蚕豆的方法。(鼓励宝宝自己剥)

  5. 引导宝宝观察蚕豆宝宝,并与豆荚的表皮进行比较

  师:摸一摸蚕豆宝宝,感觉怎么样?(滑滑的)师:蚕豆宝宝摸起来滑滑的,豆荚摸起来毛毛的。

  6. 引导宝宝尝一尝煮好的蚕豆;

  师:这滑滑的',绿绿的蚕豆,你们吃过吗?吃起来是什么味道呢?

  师:我带来了煮好的蚕豆,请你们尝一尝。

  (拿出煮熟的蚕豆)师:小毛巾擦擦手,小勺子手中握,轻轻放进小嘴巴,啊呜啊呜真好吃!

  师:蚕豆的皮皮放到笑脸盘中。(不然笑脸盘要哭咯)教师分发蚕豆到每组的餐盘中。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2。 知道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初步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活动重点: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活动难点: 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大电池若干节 、 电线3若干根(大约1尺5) 、 小灯泡若干个 、 各种型号的电池 、 手电筒一把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小朋友,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需要用电呢?”(电视机、录音机、灯棍、消毒柜、空调等)。

  2。“这么多东西都需要用电,你知道电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国家在很多地方建有发电站,有用火力发电的火力发电站,用水力发电的水力发电站。还有用风力发电的风力发电站。这些发电站发好电后,电工叔叔通过长长的电线把电传到工厂、医院、商店、幼儿园和小朋友的家里等所有地方,照亮城市,照亮千家万户。

  师:“电工叔叔的本领大吗?”(大)“你们长大了想不想也当一名电工?”(想)

  二、基本部分:

  小实验:灯泡亮了

  1。 教师出示手电筒:

  提问:(1)这是什么?(手电筒)

  (2)它有什么用?(照亮路)

  (3)在没有电的地方我们可以用手电照亮路,你们知道手电是靠什么发光的吗?(电池)

  2。 教师出示电池:

  提问:

  (1)这是什么?为什么叫它电池?(因为它里面储存着电)

  (2)它里面储存的电量比较少,可供一些小电器使用,(如:手电筒、电动玩具)

  (3)还有什么东西用电池?(电动剃须刀录音机手机遥控板电子表等不同型号的电池可给不同的电器供电。)

  (4)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电线、小灯泡,小朋友想想并动手操作,看怎样可以用电线把电池里的电传输给小灯泡,使小灯泡亮起来。

  3。 幼儿探索操作,教师指导。

  小朋友,通过这个小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小朋友都明白了电池有“+”、“—”标记,“+”叫正极,“—”叫负极,电流从正极通过小灯泡和电线流入负极,负极通过电池再流入正极,电流不断循环流动,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4。 幼儿两两合作探索操作:用两节电池怎样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小灯泡又有什么变化?

  小结:电量越大,小灯泡越亮。有的小朋友说:“我想让小灯泡更亮,,就用5节6节电池连接,这样可以吗?这样是不可以的,每个用电器,它的用电量是有限的,如果超出了他的用电范围,就会损坏电器。

  5。 教师提问:“小朋友学会了电工叔叔的本领,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你们真棒!那你们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安全用电吗?”

  三、结束部分:

  讨论:日常生活中怎样安全用电?

  1。 不用湿手、湿抹布触摸灯头、开关、插座和电器。

  2。 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插销。

  3。 不要在高压线附近玩耍,不要爬电杆。

  4。 不要在电线附近放风筝。

  延伸活动:

  提供手电筒、电动玩具,供幼儿操作,探索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反思:

  在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电》中,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电的来之不易,要知道节约用电,并知道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培养幼儿安全用电的意识。

  活动过程中,第一环节,我通过提问,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出生活中的电视机、空调、微波炉、洗衣机等等都需要用到电,让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电,并了解了电是从发电厂传输过来的。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在第二环节,通过小实验“小灯泡亮了”,充分调动起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在亲身感受、体验和发现中提高能力,达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了电流是不断循环流动的。第三个环节,通过讨论,得出了几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并适时的对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兴致很高,探索欲望很强,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动手去探索,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效果很好。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活动,使学生能正确地区分悦耳的声音,知道刺耳的声音就是噪声。

  2、了解噪声污染源及噪声污染的危害。

  教学过程:

  1、引入师: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能听到哪些声音?

  2、教师讲解:

  噪声泛指人们不需要的、有害的声音。噪声污染、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是世界的三大公害。噪声大体可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音波,然后传到我们的耳朵里!音在音乐里,可分为“乐音”与“噪音”!

  在生活里,我国重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平均水平1993年为57.8dB(A),1996年为56.8dB(A),超过国家一类区标准55dB(A),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超过60dB(A)的城市占10%.有70%左右的城市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处于轻度污染的城市不超过20%.有2/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高噪声的环境中.据统计,在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噪声来源中,工业噪声占8%-10%,建

  筑施工噪声占5%,交通噪声占30%,社会生活噪声占47%.社会生活噪声影响面最广,是干扰生活环境的主要噪声污染源.

  3、讨论噪声的危害。

  噪声对人类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研究表明,50分贝左右的噪声会影响休息和睡眠,进而影响到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噪声能引发多种疾病,因此人们把噪声称为无形杀手。它的损害以神经系统症状最明显,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易疲劳、爱激动、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并伴有耳鸣、听力减退。许多证据表明,噪声还是造成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4、讨论:怎样控制噪声污染源?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科学教案 篇6

  科学活动是指人们从事探索事物存在及变化的状态、原因和规律的实践活动,整理了活动设计的科学领域教案,欢迎欣赏!

  一、 活动目标:

  1、 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 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 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重点:了解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活动难点: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 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小圆球、纸杯、羽毛球、椎体塑料玩具、茶叶筒、水笔、白纸2张。

  三、 活动设计:

  (一) 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认识操作的物品,感受物品的形状特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东西,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老师和孩子一起说一遍。(积木、茶叶罐、小球、羽毛球、纸杯)

  师:这些物品会滚动吗?(幼儿:会;不会。。。)

  师:我不知道你们谁说的对,怎么办?(幼儿:试一试就知道了)师:好,每人拿2-3个物品放在桌上,用手轻轻一推,看它是否会滚。听到老师拍手就停止玩,将你认为会滚的物品放进绿筐里,不会滚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 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 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滚动吗?

  〈2〉为什么绿筐的物品会滚,红筐的物品不会滚动?

  〈3〉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会滚动?它们为什么会滚动?

  教师小结:圆圆的物品会滚动,有角的物品不会滚动。

  请孩子检验筐里的物品,将放错的`物品纠正回来。

  (二) 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1、 这些物品都会滚动,它们滚得一样吗?它们是怎么滚的?每人拿一样物品滚一滚,仔细看看它是怎么滚的,等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我。(幼儿探索,听老师拍手后将手中物品放回筐里)

  2、 幼儿讲述自己组的实验结果。

  师:你玩的是什么?它是怎么滚动的?你能画出它滚动的路线吗?教师提供一张大纸,请个别幼儿画出物品滚动的轨迹。 (请3-5个孩子)

  (三) 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师:有的物品滚得直直的,有的物品滚得弯弯的。

  (1)为什么有的滚得直直的,有的却弯弯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拿一个物品,跟你的同桌小朋友一起轮流滚一滚,比一比,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听到老师拍手后,将滚得直直的物品放在绿筐里,将滚得弯弯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师幼交流。

  师:什么东西滚得直直的?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东西滚得弯弯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形状,对比形状的不同。

  (3)以贴图形检验成果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觉得它滚动的路线是怎么样的,请你贴到上面的表格上。(幼儿互相检查)

  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茶叶筒的两头是一样粗的,它可以滚得直直的;一次性纸杯两头粗细不一样,滚得弯弯的,原来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

  (四) 延伸:小球球和茶叶罐形状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是滚得直直的呢?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回家问问爸爸,或者上网查查。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是幼儿很喜欢的探索活动,中班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但在汽水中的沉浮现象却没有相关的知识,而葡萄干在汽水中不断沉浮“跳舞”的有趣现象,也引起幼儿无限的`探索欲望。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开展了本节科学活动“会跳舞的葡萄干”。让幼儿获得知识与经验,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运动状态。

  2.对探索活动感兴趣,通过个体的观察、操作,找出问题的答案。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初步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材料准备:1.雪碧。2.葡萄干。3.探索材料(瓜子、石头、花生)。4.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1.我这里有一杯水,你猜这是什么水?

  2.你是怎么猜到的?

  3.我请来了一位舞蹈家,你们看它是谁?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二、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

  1.幼儿观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运动状态,方向。

  2.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告诉我。(幼儿探索,教师记录)

  3.你们看了葡萄干跳舞后有什么发现呢?(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5.你觉得它为什么会在水中上下运动?

  6.为什么到了水面后又沉下去了呢?

  7.要是没有气泡会怎么样呢?

  8.这里还有一些东西,请你们猜猜哪些会跳舞,哪些不会跳舞?

  9.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并进行记录。

  10.集体讨论哪些物体会在汽水中跳舞,哪些不会。

  三、教师小结

  原来汽水中的小泡泡就像大力士一样,他们一起合作用就把汽水中的物体拖起来,让它跳舞了。

  活动反思:

  活动材料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活动注重自然过渡,即探索交流——思考讨论——体验感受——经验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为每个幼儿都能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去积极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知识,从而发现汽水中气泡与沉浮之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不足之处:

  1.记录表的使用方式幼儿不太理解,不明白如何如进行记录,应在之前进行示范、讲解,或重新按照幼儿的特点优化设计。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3.教学形式再开放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昆虫科学教案12-15

冬天科学教案02-14

关于科学教案03-24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有关科学教案02-06

科学教案模板05-09

科学教案:有趣的声音09-17

托班科学教案08-26

中班科学教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