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并迅速地计算连减应用题、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
3、看图口编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法、
教学难点
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书:(2)还剩多少张?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张)
答:还剩10张、
(6)回顾、解答例3的过程、
教师以叙述及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例3的、解答过程、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
指名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看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解答所求问题、
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条件能否一步解答“还剩多少张”,为什么?
③画出线段图,看图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的前两个条件,回答用前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步该算什么、
再由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和第三个条件能木能解答所提问题,确定第二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第二步算什么、
④经过,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例3第一步、第二步的解答方法、
⑤写出答案,检查解答有没有错误、
教师总结:解答应用题关键是题中的数量关系,在今后的练习中,同学们可以根据题中的条件、问题自己画出线段图,根据直观图示进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再解答、
3、完成“做一做”、
幼儿园买来30个梨,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完整的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画出:
①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
②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
一名学生画在黑板上,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3)学生、解答、
(4)指名叙述解题思路、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中,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从总数中减去第一部分,再减去第二部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种应用题的第二种解法、
随堂练习
1、(1)河边有24只鸭,游走了7只,还剩多少只?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题进行比较:两题的第一个条件相同,即河边有24只鸭,问题相同,都是求还剩多少只、但第1小题的已知条件告诉我们,从24只鸭中游走了一次即7只,求剩下的,可一步解答、第2小题是从24只中游走两次,第一次游走7只,第二次游走9只,求剩下的不能一步解答,必须先求出游走7只后还有多少只、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2、缝纫组买来35米花布,30米蓝布、做衣服用去59米,还剩多少米?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解答、
指名叙述解题思路及答案,集体订正、
布置作业
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10筐,下午卖11筐,还剩多少筐?
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利用2-6乘法的推导方法,学习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类推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7的口诀含义,知道每句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地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说图意,列乘法式。
○○○○○○○○○○
○○○○○○○○○○
()个()相加列式:
2、提问: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
二、新课。
1、谈话引入新课。
2、学生动手用七巧板拼图,学习例1。
(1)引出连加的结果。
学生汇报摆一个图形几块,摆几个图形用几块,在学习回答的基础上填好表格。
提问:你知道1个7是多少?2个7是多少?3个7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这些都是几个几个地加?
(2)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
提问:你能依据刚才做的练习自己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学生试着推导,在书上填写。
口诀分别是什么?口诀的含义是什么?
(3)观察7的乘法口诀排列规律。
提问: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口诀排列有什么规律?
提问:为什么因数一个比一个多1,积就一个比一个多7呢?
提问:如果74=?你忘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想出吗?
3、多种形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完成P73练习十六的内容。
N1和N2是巩固7的乘法口诀。
N3、N6、N11是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式最基本的计算形式,通过练习,达到准确、流畅、迅速和正确。
N5、N7、N8、N12以多种形式巩固乘法口诀,增强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并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N4、N9、N10、N13、N14、N15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目的是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显示)
二、教授新知
1、情景
一、玩翘翘板
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想想:2×1= 你用哪一句口诀?
2、情景二、玩荡秋千
1只秋千上坐3人。两只秋千坐6人,1个3是3,2个3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小组互相说一说)板书:三三得九
想一想:3×1= 3×2= 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3、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个数 1 2 3 4
人 数 4
1个4 2个4相加 3个4相加 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1×4=4,2×4=8,3×4=12,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想一想:
4×1= 4×2= 4×3=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教学试一试
1×1= 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二、形成应用
1、读读2、3、4的乘法口诀。
2、课本第27页“想想做做”。
第1题,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
第2题,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辅导差生。
3、游戏:找朋友。
小朋友手中拿有1-4的乘法算式,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的同学站起来,就是它的好朋友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教具与学具:
1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体、一个大三角板、一个活动角等。
2 学具:白纸2张、剪刀、尺子、小圆片、小纸条、三角板、一个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T: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秘密。
现在我们先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
(师生一起观看录象)
小朋友,刚才的录象你们发现了上面都有什么了呢?(角)
[出示综合图]
T: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了那么多角,那么从这幅图中,你能找到角吗?
A:找角,与同桌说说。
B:汇报。
T:小朋友,你们太厉害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那么在我们周围是否有角的影子呢?你能找到吗?
A:在小组内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角?
B:派小组代表汇报,均可补充。
二 导入探究,学习新知。
(一) 认识角
T:小朋友,你们刚才找到了好多的角,有一些老师都还没发现到,你们平
时的观察很仔细,很细心,给每一个小组往上爬一格。
现在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出一个角来。
A:找角
B:指出你找到的角再哪?汇报。
T:小朋友,老师终于知道角是怎样的,(教师画一点)原来是这样的。
A:学生判断
B:汇报
(学生判断错了,应该还要两条线)
哦,原来还要两条线。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负面的'解题,让学生再次进行判断,逐步形成角的意识。)
A:再次判断。
B:汇报:两条线要和那个点相连在一起。
[出示课件]
边
顶点
边
T:小朋友,我们把这两条线取个名字,叫——边,这个点叫——顶点。通常为了方便说出这个角,我们就记作: 1。读作:角1。
(教师演示如何画小弧号:从上一条边往小一条边画一个小弧号,然后在旁边标上1。)
(二) 第一次尝试练习。
A: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哪些是角哪些不是?WHY?
B:汇报。
(三) 角大小的认识
T:小朋友,现在拿出你们桌上的圆片,有的同学是大圆片,有的同学是小圆片,然后想办法折出一个角。
A:动手折。
B:同桌(大、小)两人相互比一比,谁折的角大?谁小?
T:小朋友,通过刚才折角比角,我们发现了角有大小,对吧,那么,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折角,好,我们把圆片对折,然后再对折,最后对折。
A:思考:同样折三次,同桌两人折的角,谁大谁小?
B:再次比一比。
C:汇报。
T:一样大,可是好象怎么看都是那个大圆片折出来的角大呀,你们能告诉陈老师角的大小与边有没有关系呢?
(生汇报)
哦,与边没关系,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才有关系?拿出桌上的两根小棒。
A:利用这两根小棒,制做一个角,再小组内讨论,动手实践,角大小跟什么有关系?
B:汇报,小结。
角的大小与边没关系,而是与角的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C:教师利用活动角及课件加以演示。
三 实践活动。
T:小朋友,我们发现了角这么多的秘密后,不知道你们现在能作出一个角来吗?
A:小组为单位,交流:有几种方法?
B:小组汇报。
C:全班参与评价。
四 第二次尝试练习。
T:小朋友,这堂课我们发现了角什么秘密呢?
A:汇报
哇,挖掘了这么多的秘密,智慧爷爷说想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Q1:数角。
Q2:思考。
对这个图形剪一刀,那么还剩几个角?
A:猜
B:动手剪——证实。
二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1时=60分
2、结合熟悉的事情,经历看图说话,观察钟面,拨动表针等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3、结合具体事例,体验1分有多长,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
理解时与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时=60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新课开始,我为学生出示了猜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谜底(闹钟)你们早上几点起床?几点上学?中午几点吃饭?晚上几点睡觉?我们的小伙伴亮亮一天中做的六件事情按时间的顺序排上序号,然后讲给学生听。老师我来说:亮亮早上六点半起床,吃完饭去上学。八点钟时正在上课,中午12时刚过的时候吃午饭。下午快5点的时候在操场打羽毛球,回家后六时刚过开始看电视,九时刚过上床睡觉。同学们说的真好,像六时刚过这样的时间,到底六时过了多长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时分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观察钟面。首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在小组内一起说一说。
1、数一数:钟面上有()个大格
2、每个大格里面有()个小格。
3.钟面上共有()个小格。
2、拨针抢答。首先我会展示课件4时整,让学生说一说4时整,时针走了几个大格?4大格就是4时,从而得出走1大格就是1时;接着我出示4时5分,得出5分,就是分针走了5个小格得到的,从而得出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
3、深入理解。同学们看课件拨动钟表的时针从12时走到1时,你能发现什么?老师我发现了: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也就是走了60个小格。接着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可以从3时拨到4时,你能发现什么?老师我发现了: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1时=60分。
板书:1时=60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把1时叫做1小时,你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老师我知道:一节课加一个大课间是1小时,夏天中午大概要睡1小时。
三、尝试应用,体验1分钟。
我们知道了1小时有多长,那1分钟又有多长呢?1分钟你又能做哪些事情呢?首先我让学生静静感受一分钟有多长。在让学生体验1分钟你能做几道口算题;又能从1数到多少……同学们1分钟虽然很短,却能做很多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四、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1时=()分。
五.作业。
1、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2、与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二年级《认识时分》教学反思“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并会看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所以,我用看图说话唤醒学生的记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师生谈话中引入新知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学习了知识就要学会运用。毕竟,课堂只有短短的35分钟,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生活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回到家里以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学生对钟面有更为深刻地认识。我还让学生和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相信,这样的生活作业,不仅学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二、智能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正确把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互助的精神。
2、教育学生思考问题应该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学生唱《数字拍手歌》,配动作。
内容如下:一二拍拍手,三四点点头,五六挪挪腰,七八不说话,九十快坐好!
2、练习九第1题的挂图。
3、制作多媒体电脑课件。
4、制作卡片(内容为练习九第2题和补充的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交谈导入,提高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那么这节课学习认真,积极动
脑筋的同学,老师就带他到游乐园玩,好吗?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请看图,这五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
3、那么请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在堂上练习本上列式算一算,看哪个小组算得快,算得准。
4、请学生汇报,师分类板书:
14+6=20xx+10+10=30
4+4+4+1+1=145+5+5+5=20
3+3+3+3+3+3=18
5、我们一起看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左右两边的相同点都是加法算式,不同点是左边的算式中加数不都相同,右边的算式中加数都相同。
6、我们再次看这边的算式,你能照样子再编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请在本子上写一写。注意要求算式中的每个加数都要相同的。
7、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学的算式,师质疑:如果再添加上5个、10个......这样的数,那说起来很容易漏说或多说几个,这怎么办?
学生引导说出:几个几相加。
8、那么你们能说说右边这3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呢?你们所写的算式是几个几相加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
9、看来这些算式用几个几相加说真简便,那么写有没有方法能写得简单一点呢?稍让学生思考。
10、我们可以用另一种运算方式-乘法来表示。(板书乘法)齐读课题。
11、现在以这一题(3+3+3+3+3+3=18)为例,相同加数是几?
有几个3?得多少?板书(63=18)
12、在6和3中间写上这样一个符号,(63=18)读作6乘3等于18。)
13、那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乘号与我们认识的加号、减号一样,是一种运算符号,那像什么?(提醒学生书写要端正,不要与+混淆。
14、那么在这个乘法算式中,6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5、6个3连加除3这样(63)写外,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3,再写6,写作36=18,那这个算式又怎样读?
16、质疑:请打开书45-46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17、小结:同学们,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可以应乘法计算。要注意弄清楚相同加数是几和有几个相同加数。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现在老师准备了一些算式卡片,你们会读吗?我们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结束后,全班同学再齐读一次。
2、读会读了,那同学们还能把另外这两个算式(10+10+10=30、5+5+5+5=20)和你们所写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请在本子上做一做。学生汇报。
3、打开课本48页,做第3题。学生汇报。
4、继续做第4题。学生汇报。
5、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很好,老师真想马上带大家到游乐园。请再打开46页,看做一做的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请在书上做。学生汇报。
6、好,现在我们一起唱着《数字拍手歌》到游乐园玩吧!
7、(课件显示44页游乐园情景图)。我们来到了游乐园,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图意)
8、你能根据这些情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请四人小组的同学分工:①提问题;②列算式;③判断对错。
学生汇报。
9、同学游乐园的另一个角落还有这些小朋友。(出示48页第1题的挂图)。你们看,谁能帮助这只小鸟解答这个问题(共有几个小朋友)?请在本子上分别用上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来解答,学生汇报时,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想①每个跷跷板上坐4个小朋友,有2个跷跷板。②两个跷跷板的每一端坐2个小朋友,有4端)师鼓励学生:同学们思考问题应该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拓展练习,扩阔思维
1、同学们真是一个聪明的乐于助人的小朋友,那能不能把4+4+4+4+1+1=14这个算式部分改成用乘法表示呢?(可小组讨论)再汇报。
2、玩了这么多,有点口渴了。这里有几瓶水(在讲台上摆成000000)列成加法算式是什么?(1+2+3=6)
那这个算式能不能改成乘法算式?那谁能移动一瓶、两瓶或三瓶水,使它们能够用乘法算式表示?指名出来移,并说出乘法算式。
(引导学生抓住相同加数去想。从这些方面去移,变成000000或000000或000000)
五、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1、游乐园真好玩,是时间回去了,我们又唱着《数字拍手歌》回去吧!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3、师总结:当出现相同加数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法算式。这只是对乘法的一个初步认识,以后我们会学习更多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设计:
乘法
14+6=20xx+10+10=30(103=30)
4+4+4+1+1=145+5+5+5=20(54=20)43+21=143+3+3+3+3+3=18
或34+21=1463=18读作:6乘3等于1836=18读作:3乘6等于18
二年级数学教案7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
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帮小熊分了苹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分的吗?今天小熊又要请客了,它家里只有14个橘子,它想每盘放4个,可不知道放几盘,你能帮助它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 21÷5 14÷3 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
1、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14÷4=3(盘)……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
二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轻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2.中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基本上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3.重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学习内容。
4.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养成摆放物体有序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分辨上下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玩具若干、小架子(上、下两层)、苹果树挂图一幅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听故事,然后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并提问。
故事:小狗和小熊玩了一天后回屋休息,小狗抢先躺在了下铺。并说:“我累了,不想往上爬,你上去吧。”小熊便说:“这是我的铺,你上去。再说,我这么胖,怎么爬上去?”小狗还是不听,最后小熊只好艰难地爬上了上铺。
看图片提问:
A、小狗抢先睡在哪里啦?(下铺)
B、小熊最后睡在了哪里?(上铺)
三、新授:
1.认读上下。教师领读上下,并会做手势(往上指、往下指)。
2.认识上下。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上下,如;宿舍的上下床、家里的鞋柜和冰箱、教室里的黑板和红旗、自己的头和脚、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小花小草等。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培养学生辩证、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大胆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 思维碰撞,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第一个人摸到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
(生交流)其实把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恐龙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恐龙的正面、侧面、背面。
(二)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恐龙。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
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恐龙的( )面,我看到了恐龙的( )”。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 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恐龙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
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恐龙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三个面的恐龙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 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三)观察数学课本的上下 认识上面、下面 感知物体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三、拓展提问,完善探究
师:通过观察恐龙、数学课本,我们都能得出一个结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一定是这样吗?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生: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样的。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巩固练习
1、 摄影展览,连一连:
小猴子照出来的是:
小兔子照出来的是:
2、下面个图分别是在车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3、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连一连。
4、连一连,并说一说分别是从电视机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5、 说一说分别是从电视机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四、 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吗?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板书设计: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活动准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到底是谁去呀,意见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拍手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
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
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淘气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机灵狗和笑笑也来参加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不通过实验也能判断正确吗?淘气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开心吗?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老师今天要考你们一年级的知识,有没有信心?
1.口算。8+5+16+7+39+8+26+5+39+7+37+8+6
2.找出最快最好的办法,口算出每个三角形上数的总和。
439
557581
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的研究怎样笔算三个数的连加。(板书:连加)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你打算怎样列式?(指名说)教师板书:85+143+126
2)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算?(同桌说,再独立计算)指名说如何计算。
3)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小组讨论。
4)指名说:还可以只列一个竖式:85
143
+126
354
5)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学生体会到“只列一个竖式”比较简便。
2.教学试一试: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怎样列式?(指名说)
178+194+236
178
194
+236
□□□
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十位上呢?同桌讨论。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学生自己完成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独立计算。提示:想做全对吗?那要特别认真、细心地计算哦!
53279586
316402117
+125+311+208
做完了想知道对不对怎么办?(要验算)一般用再算一次的方法验算。
2)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说图意。2)三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计算。4)汇报核对。
5.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连加
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126=354(本)
85
143
+126
354
教学后记: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6—37页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思考: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帮助小朋友分糖果为情境,让学生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师:现在通过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老师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是不是看上去更方便,更清楚呢?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上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怎么解决,引发学生思考,使下面的活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同时,用统一的学具代替实物分一分,为脱离一切物质属性,抽象出除法算式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都很快地利用学具分一分,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分法并不一样,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给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分法会不相同,正好可以从中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及结果的一致性。对于记录这样复杂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有困难的。所以,先让学生感受到做记录在活动和交流中的优势。让所有学生试着记录自己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为后续的小组活动打下重要基础。]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察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师:那好,你能根据你所喜欢的分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吗?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倾听,体验分法的多样化与结果的一致性。及时表扬利用口诀一次平均分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和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提升数学认知,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四、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一会儿大家要在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组商定方法。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动手分一分,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有了分糖果活动的基础,学生会想到用口诀来平均分,但40根小棒相对于20块糖果,是一个大数目。让学生先商量一下分法,能够避免盲目、无效的活动。另外,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历不是很多,缺乏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分工和组织示范。]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4.汇报交流。
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
[设计意图:展示一些小组的记录,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交流,意在让学生评价一下哪些分法更简便、更合理,给学生反思、调整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
五、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明确游戏规则。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设计意图:此游戏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的活动。也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经历不定的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为以后除法中有效试商打下坚实基础。]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小结: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动中,都是平均分的;可以有多种方法,结果却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快捷地完成任务;有时会正好分完,也可能会有剩余……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糖果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课的活动,说一说收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梳理,再次提升。实践性作业是与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联系起来,是对大数目的平均分活动的延伸。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亲身操作,完全能够获得最终结果,并记录下来,积累平均分的经验,为下节课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较简便呢?
4、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
5、引入乘法。
85=40或58=40
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和读法。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另一个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从加号到乘号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练习1:根据魔术师的表演把写出的加法算式改写出乘法算式。
练习2:寻找生活中的乘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已经学完,也为学生作了相应的检测,总体来说还可以,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有许多同学对乘法的意义理解还不透彻,如7个6相加,有些同学列式为6+7.而求8+8+8+8+8+8+8+8的和是多少,有些同学列式为88。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题目解决不够好,(1)一星期有7天,3个星期有( )天。(2)我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6小时,一周(过双休)在校学习时间大约是( )小时。这两个题目可以说是拔高的题目,仍有大部分的同学做对了,但也有老师讲解完还是不明白的同学,还需多进行生活实践类题目的指导。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教案07-27
二年级数学教案09-28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3-2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1-14
二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教案01-1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