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时间:2022-08-06 10:02:21 教案 我要投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3、了解光谱、红外线、紫外线、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难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光的色散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5页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太阳光被分解成为单色光从而形成光谱的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2、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小组讨论】

  1、在暗室里,让一束白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并用白屏接住从三棱镜中射出的光,发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和紫,这说明白光由七种色光组成、

  2、再把另一个相同的三棱镜按相反方向放在前一个三棱镜旁边,这时,就会发现彩色光带重新会聚成白光、

  【教师点拨】

  光的色散本质上是利用了各种色光在玻璃或在水等介质中折射程度不同的原理来分散各种色光的、因此小水珠使光形成彩虹、教材上水与平面镜使光色散都属同一道理、

  【跟踪训练】

  1、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A)

  A、雨后天空,弧状光带B、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水中铅笔,水面折断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2、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照射到光屏上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学习指导二:光的三原色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6页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

  【小组讨论】

  1、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好三色盘的比例,旋转时就可看到三色盘呈现灰白色;调整三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先使红色占绝大部分,以后逐渐增大绿色面积,旋转,发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等几种颜色;调整三色盘,使其只露出绿色和蓝色部分,开始让绿色占大部分,逐渐增加蓝色,旋转,发现:混合光由绿变成蓝(出现靛、孔雀蓝、蓝等颜色)、调整三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蓝色光,开始让红色占大部分,逐渐增加蓝色,旋转,发现:混合光会出现紫红、深紫等颜色、

  2、使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发现:电视屏幕上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色光条合成的、

  【教师点拨】

  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

  【跟踪训练】

  在各种色光中,被称为三原色光的是(A)

  A、红、绿、蓝B、红、黄、蓝

  C、红、黄、绿D、黄、绿、蓝

  学习指导三:光谱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6、87页内容及图2、6-1,完成下列填空:

  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小组讨论】

  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光谱;了解常见的光谱有哪些、

  解:将不同颜色的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即为光谱、常见的光谱有:太阳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

  【教师点拨】

  太阳光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然后将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列起来形成的光谱就是太阳光谱、

  【跟踪训练】

  如图甲所示,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一束红光沿AO从空气斜射向玻璃,OB和OC分别是红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乙所示、如果一束紫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请你在图乙中画出该紫光的折射光线(大致位置)和反射光线,并标出传播方向、

  学习指导四:红外线、紫外线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6、87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红外线是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紫外线是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

  2、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填“多”或“少”)、

  3、红外线还可以用来进行遥控电视、

  4、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进而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

  5、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

  6、紫外线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7、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填“有害”或“有益”)、

  【小组讨论】

  1、在太阳光下用一个三棱镜把阳光分解成不同的色光,然后把一支温度计放在色光中,可以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太阳光向外辐射能量、

  2、将一铁块放在炉火上加热一会儿,在铁块没有烧红之前,用镊子夹紧取出(注意安全),靠近温度计,可以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铁块发出了一种不可见的光,向温度计辐射了能量、

  3、把一支温度计放在色光中的红光之外,可以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了红光之外有一种不可见光,它叫红外线、

  4、我们用遥控器可以自如的遥控电视机,现在用手指堵住遥控器的前端一个发光体,发现不能(填“能”或“不能”)对电视机进行遥控了、这是因为遥控器靠发出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对电视机进行遥控、

  5、将验钞器的紫光灯打开,把伍拾元或佰元的钞票放在紫光灯下,可以发现钞票中有一些醒目的发出荧光的防伪标志,这是因为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6、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用紫外线灯进行杀菌,这是因为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教师点拨】

  1、红外线是不可见光,但它也是一种光,和其他的光线一样,在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也会发生折射和散射、

  2、所有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而且物体的温度越高,红外线的辐射越大;其次,物体在红外线的照射下,温度也会迅速升高、这就是红外线的热作用强、红外线的很多用途都是依据此原理进行的、

  3、医院里的紫外线灯看起来呈现淡蓝色不是无色,是因为紫外线灯除了发出紫外线外,还发出少量的蓝光和紫光、因此,不能根据紫外线灯就认为紫外线是有颜色的、

  4、一切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发出的光都含有紫外线,低温物体发出的光几乎没有紫外线、而一切物体都可以辐射红外线、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强、

  【跟踪训练】

  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开启、关闭及频道转换,可以通过遥控器实现,遥控电视机的光是(B)

  A、红光B、红外线C、紫光D、紫外线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材分析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进行新课

  1.光反射的规律

  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生看课本P21并读出图2-15及图2-17的长度)。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P22的表格中)。

  (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4、特殊长度的测量

  问题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①曲线;②规则(圆)。测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测量;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硬币一周再拉直测量或将硬币在直线上转圈;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块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硬币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问题2.漳泉肖铁路通过惠安的唯一一条铁路线,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①上网查找(现场上网查找,搜索关键字:漳泉肖铁路全长<128km>);②借助福建省地图间接测量。

  问题3.如何测出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

  思路:被测时间特点:时间太长。测量方法:①直接用手表测量(要有耐心,可边做事情);②利用比例测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时间即可。(现场实验,小段蚊香长度约为1.5cm,蚊香的燃烧速度约12cm/h)

  说明:上述三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3:(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4:(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活动5:(2人一组):跑圈测时。(请三位自认为速度较快的同学分别从教室前门绕到教室后门再回到前门跑一圈,各组同学分别测出每位同学所用的时间,然后请其中一组同学用他们的测量结果判断谁的速度更快。)

  三、测量误差

  介绍测量误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3信息窗内容)

  [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显现本节知识结构进行小结。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你的思路打开,如此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时间的单位

  2、长度的估测 2、时间的估测

  3、长度的测量 3、时间的测量

  4、特殊长度的测量

  三、测量误差

  布置作业

  1.20分钟能力试卷;

  2.完成练习册题目;

  3.自制一个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测量课桌的高度和长度。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品,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能知道影响常见乐器发音特性的因素。

  【重点难点】

  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品。

  【课时】

  1课时。

  【教具】

  收录机、磁带(几种乐器的独奏曲)、吉他、橡皮筋。

  【教法】

  以观察、实验为主,辅以讲解、讨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锣发声时,有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为什么?

  2、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甲同学听到了两下响声。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

  3、为什么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也无法听见对方的声音,只能靠无线电交谈?学生回答

  二、新课引入

  用吉他奏出几个音,让学生分析有何不同。原来是这几个音的音调不同。

  三、新课讲授

  乐音和噪声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声音,有规律、好听悦耳(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

  演示,先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后用铁片刮,让学生感觉。

  讲述:同样是乐音,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听得见,有的听不见。为什么呢?乐音有一些特性。

  乐音的特性

  1、响度(loudness)

  (1)声音不但有高有低,还有大小(强弱),在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响度与什么有关系

  演示:先轻敲音叉,再稍重敲音叉,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强弱,叉股把塑料球弹起的幅度怎样?学生回答

  学生实验:将一根橡皮筋张紧,先轻轻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再稍用力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注意两次听到声音的强弱有什么不同?橡皮筋振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得出

  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演示:打开录音机保持其音量不变,教师拿着录音机走近学生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变大,远离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变小。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响度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系,离声源越远,声音声音越小,响度也越小。

  (3)响度的量度

  在声学上,人们学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阅读课本上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耳的.感觉情况

  2、音调

  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通常我们把音调高的声音叫高音,音调低的声音叫低音。

  再欣赏音乐,由学生区别高音、低音,反复二三次。

  弹吉他两个音,让学生区分高、低音。

  音调由什么决定的?

  演示:转动齿轮(如课本图3—20所示),注意听两次发声有何不同?同时注意观察齿轮的齿数。

  问:音调跟声源振动的快慢有何关系?学生回答。后再次验证

  小结:振动快的音调高,振动慢的音调低。

  振动的快慢取决于每秒振动的次数,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振动得越快。物理学中把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其符号是Hz。如果声源每秒振动50次,它的频率就是50Hz。

  频率高,振动快,频率低,振动慢。现在我们可以总结音调高低的原因了,请大家填好课本方框中的填空。

  声源振动的频率高,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低,声音的音调低。

  简单说就是“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人发音的音调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小孩的音调比成人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高。同样是成年的男人(或女人),音调也有不同,故在音乐界有男(女)高音、男(女)中音之分。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85Hz到1100Hz左右。

  音乐上的调,就是根据物理上的音调得出的。如中音“C调”中的“1”的频率是262Hz,“1”的频率是524Hz;;“D调”中的“1”的频率是294Hz,“1”的频率是589Hz。

  除弦乐器外,其他乐器通过别的办法也奏出不同的音调,如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我国古代编钟,奏出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奏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看“信息窗”图3—21编钟

  编钟属打击乐器,你也可以发明一个“编钟”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回家自己计划试试,如成功还可做为你的保留节目在文娱活动中演出。

  3、音色

  放录音:放两、三曲独奏曲

  请学生说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除了音调和响度外还有第三个特征,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每个人的声音都具有与别人不同的音色,所以我们能从电话、广播的声音中分辨出是不是熟人?是哪位熟人在讲话;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健康状况等因素,也在发生变化。

  通过锻炼可以改善和保持音色。

  “迷你实验室”

  问:为什么弦乐器上要安装几根粗细不同的弦。学生回答(在弦的松紧、长短相同的情况下,可改变粗细来改变音调,使音域更为丰富。

  问:二胡、吉他等是怎样调节弦的长短和松紧的?学生回答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跟声源振动幅度有关,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系;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四、小结(学生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P4;3、作业。

  【板书设计】

  §3—2乐音与噪声

  一、乐音和噪声

  二、乐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

  3、音色:xx。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二、典型例题

  【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应该怎样计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

  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例题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

  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师注意检查指导

  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学生练习:

  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学生:阅读《想想议议》,师生共同。

  3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课本P18

  (2)特点: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并交流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v=s/t.

  (三)、整体感知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四)、达标反馈

  课本P192、5。

  估计学生解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点拨:时间求法、小标题加法及公式的应用。

  (五)、知识拓展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m.

  2、一列车长m,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600m的大桥,求列车完全过桥所用的时间?

  (六)、归纳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2.学习方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难点

  (1)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若{:个钩码。

  演示实验:重垂线、汤匙、木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大小用什么测量?

  2.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以下三种不同情况木球运动:

  1.把一只木球举到一定高度放手让其自由下落。

  2.把一只木球斜面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滚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

  师:以上三种木球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落向地面。

  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生:这是由于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师:你讲得很好,说明你很善于观察、思考。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种来自地球的力。

  板书: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三、新课内容

  1.重力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6重力,图5—20的配文。

  生:阅读。

  师:通过以上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生乙: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水往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生丙: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成熟的苹果会竖直下落。

  师:大家阅读很认真,而且抓住了要点,讲得很好。据说正是下落的苹果打在牛顿的头上,激发了他的灵感,打开了揭示引力迷宫的大门。希望以后下落的桔子、梨子打在你们的头上,你们也能产生灵感,再打开一个个科学迷宫。

  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重力的认识也一样,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信息窗”。

  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生: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师:对,地球是否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根据是什么?

  生:根据物体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地球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

  师:有疑问吗?

  生:地球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怎么不会向地面上的物体方向运动?

  师:因为墙球的质量很大,受到的力很小,所以感觉不到地球向地面上的物体方向运动。

  板书: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重力大小。

  师:重力是一种力,则重力也应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的大小如何测定?重力的方向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如何确定?

  下面,我们先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如何测定?

  生: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定。

  师:正确。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重力的大小?

  生:把物体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师:基本正确,请大家注意: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要当弹簧测力计和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时,指针示数稳定,才能读出示数。否则,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指针示数不稳定,无法读出示数的。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

  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7“加油站”

  请同学们猜想:钩码的质量越大,那么钩码所受的重力是否也越大?

  生:钩码的质量越大,所受的重力也越大。

  师:怎么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生:实验。

  师:现在大家基本上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知道任何猜想是要用实验验证。你们准备如何设计实验?

  生:桌面上有6只质量为50g的钩码,第1次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只钩码,测出它的'重力大小,然后逐个增加,分别出2只钩码,3只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并填在课本P87表格中,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师:你设计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下面大家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下面请各小组交流实验数据,看看哪些数据是相似的,哪些数据表现出异常,为什么会这样?

  生:讨论、交流。

  师: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o

  师:正确,你归纳得很好,在物理学中用符号G表示物重,m表示质量,g表示一个物体的物重跟这个物体的质量之比,则物重与质量的关系为=g或G=mg。

  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g=10N/kg,而lkg质量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约为10N。如果题目没有交代,一般g取9。8N/kg。

  板书:G/m—g,或G=mg。

  m单位是kg,G单位是N,g单位是N/kg。

  例题1:课题P87。

  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指出:一道题目中有两个质量,两个重力,应用角标以示区别,如m1、m2,G1、G2。

  例题2:一块钢锭质量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m=4t=4103kgg=9。8N/kg

  求:G=?

  解:G=mg=4103kg9。8N/kg=3。92104N

  答:钢锭所受的重力是3。92104N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人们常说“这一袋米的重量是10kg"或“买10kg的大米”都指的是质量,质量习惯称为重量。然而,人们在生活中也常把重量理解为所受重力的大小,特别是还有不少的物理书、科普书也把重力称为重量。为了回避这些模糊不清甚至彼此矛盾的提法,我们教材中将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称为物重,质量就是质量,不提“重量”这个词。

  3.重力方向。

  请同学们观察:(1)小木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

  引导学生分析:小球受重力作用自由下落,下落时运动方向即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竖直向下;悬挂的物体受重力的作用拉悬线自由下垂,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方向,这一方向竖直向下。

  师: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板书: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出示重垂线,让学生观察。

  演示重垂线检查教室墙面否竖直。

  师:重垂线的原理是什么?

  生:根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师:你还知道重垂线有哪些应用?

  生甲:用重垂线检查工作台面是否水平。

  生乙: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

  演示实验如下图,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平桌面、倾斜桌面是否垂直?

  生:两条重垂线方向相同,都在竖直方向,重垂线

  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倾斜桌面不垂直。

  师:课后每位同学自制一重垂线,校准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窗台是否水平。

  师:地球是圆的,站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所受重力都是竖直向下的?(出示在和我们相对应的地球的另一面阿根廷人的幻灯片)

  生:讨论、交流。

  师:重力方向实质是指向地心的。(地球半径方向和地球表面—一水平面垂直),对于人和阿根廷人上下判断与我们是一样的。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师: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88下半部分内容。

  学生阅读

  帅: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是叫做重心。

  生乙: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质量分布均匀的球的重心在球心。

  师:有问题吗?

  生:质量分布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哪里?如何确定?

  师:这样的物体的重心也是可以计算出来,只是很复杂,还必须使用高等数学。但其中一些小物体的重心也可以通过实验把它的大致位置找出来,如课本P88图5—24,汤匙的重心。

  下面请大家找一找自己的钢笔、铅笔、文具盒的重心。

  学生随堂实验探究。

  师:人体的重心会随姿态的改变而改变,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人下蹲时,重心如何改变;人站起来时,重心又如何改变。

  生:人下蹲时,重心降低;人站起来时,重心升高。

  师:由于重力的作用线过重心,方形薄板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测定。

  演示实验:先后用绳系住方形薄板同一条边上的两个端点,并悬挂起来,板静止时,重心在过端点的竖直线上,将两次悬挂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竖直线画下来,可以确定重心就在这两条线的交点O处。实验结果表明:方形薄板的重心就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师:悬挂法可以确立各种物体的重心,一般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9“信息窗”提高物体稳度的决窍。

  学生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提高稳度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大支面,二是降低重心。

  四、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对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重力与质量关系为G=mg,g=9。8N/k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希望今后保持这种习惯,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P901、2、3。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1.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重力的大小:=g,G=mg

  m单位是kg,G单位是N,g取9。8N/kg(或10N/kg)

  表示质量为lkg的物体,受到重力为9。8N。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七、课后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会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五、教学用具:

  1.演示用:激光手电,平面镜、水雾、光的反射仪、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

  2.学生用:光的反射仪等

  六、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来给大家玩个魔术。正当学生欣赏米老鼠时,忽然放上平面镜,一下子动画不见了?为什么白布可以呈现出米老鼠而平面镜不可以呢?

  设计意图:

  通过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同时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

  小游戏:借用镜子,把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向屏幕上的目标字(不能直接射向目标字)。

  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的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

  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功》是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从内容来看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新授课,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功和功率。物理概念的教学几乎遍及每一节初中物理课。功是在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描述力的另一种效果的物理量,本节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介绍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和功率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教材的编排符合,物理概念的教学的程序:包括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它有什么作用;在引入和形成概念后,进而加以巩固和深化。教材中对两个物理量的引入都源自生活实例,建立的过程又是通过学生观察或是新旧知识的类比,最终又回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以巩固。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大致在15岁左右,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借助演示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物理学中功与能量紧密结合,功是过程量,能量是状态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在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三维目标:

  1.通过分组观察、比较、讨论,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会判断力是否做功。理

  解功大小的计算公式、单位,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自读、思考、讨论、实践,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

  的计算。尝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

  走向社会”

  3.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结

  协作,善于观察和探索的习惯;树立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功的含义及计算,是学习功率和以后学习机械效率的基础,功率概念及计算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实际生活中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利用W=FS、P=W/t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机械功的概念非常抽象,在生活中也很少涉及,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利用生活实例和图片,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要描述这个过程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通过汶川地震、新疆雪灾、青海玉树地震的实例,加入到课程过渡或练习中。让学生感到时时处处留意,都会发现有物理,更感觉到大灾面前有大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母爱的伟大,让学生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努力实现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设计理念上,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体现了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实录)】

  (教学中应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不丢弃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提问相关知识

  师:(1)什么是力?单位是什么?(用激励的目光环视四周,找中下游水平的学生回答)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师:(2)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效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3)重力的方向?

  生:向下。(别的同学提醒)不,竖直向下。

  2、新课的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一些搬运东西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

  师: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怎样描述这个过程?(学生们边观察边议论)

  生:都在用力移动物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效果一样使物体改变了位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物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探究)

  板书:一、力做功

  3、功的概念:

  力学中的功与力联系紧密,功吸取了“成效”的意思。(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8,教师巡视,

  询问对成效的理解情况)

  师:小聪拉箱子发生了什么效果或者成效?

  生:移动了一段距离,有了成效。(个别学生小声议论)

  师:小明呢?生:虽然费了力,但箱子没有动,没有成效。

  师:重力也作用在物体上,有没有成效呢?

  生: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没有成效。

  师:物理学中规定,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教师板书:F)(彩笔混合书写用彩笔混合书写是为了醒目)(s)

  4、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

  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此时学生对功理解并不透彻。这时让学生多媒体中的生活劳动场景。(学生兴趣很高,不时传出讨论声)

  师:对物体施力有什么不同的成效?

  生:(1)小孩推石头、搬石头。都有力没有移动距离,无成效不做功。

  (2)汽车刹车因惯性,有距离无力,成效不时来自力,不做功。

  (3)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互相垂直,有成效与该力无关系,该力

  不做功。(教师欣喜,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做简单的演示)

  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演示并分析。(如粉笔盒,学生文具、水桶等,可以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同时进行图片展示。学生们释然)得出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⑴不动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静止不动

  ⑵不劳无功:物体靠惯性运动,虽然有距离,但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⑶劳而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移动了距离,但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互相垂直(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了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边观察边分析,轻轻松松突破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1、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和。

  2、下述情况哪些力做功:

  A.用水桶从井中打上水来

  B.手提水桶原地不动

  C.手提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前进

  D.汶川地震后一男孩推水泥板救同学但未推动

  E.新疆雪灾发生后,我工程兵利用大型工程车推雪开辟生命之路

  F.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G.苹果从树上落下砸在巨人头上(各小组的代表主动站出来回答,积极性非常高。这样做能趁热打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5、功的计算:

  师:同学们已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现请你们猜猜:做功的大小可

  能与什么有关?

  生:(发言)大小、方向、作用点、距离??

  师:你们的猜想应怎样得到证实?(引导复习探究的步骤)

  生:(讨论后)

  师:能证实猜想是否正确,除了用实验外,也可以采用别的方法。下面请

  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猜猜,结合我们的课本,也可以参阅课外的书籍、

  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讨论后)师: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与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乘积。

  [板书]:二、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说明:计算式、决定式,但不是定义式)

  2、单位:牛·米N·m焦J

  (每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都要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大小的概念。)

  师:1N是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1J应该是多少呢?

  生:1J就是把一个鸡蛋举高2m所做的功。(或把两个鸡蛋举高1m)

  自读例题后练习。

  [实战演练]:灰太狼用20N的水平拉力,把重100N的喜羊羊拖回了1000m外的家;红

  太狼把喜羊羊背上了10m高的狼堡;喜羊羊趁两狼烧水的功夫,逃脱了

  并从3m高的窗户跳了出去。

  试求:灰太狼、红太狼、喜羊羊各做了多少功?

  (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写在练习本上。练习题中编入热播动画片的主角,能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多媒体中展示三位主角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视觉,

  课堂气氛活跃。)

  6、功率:

  展示玉树灾区画面。(学生们的表情顿时变了)

  师:20xx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里氏7.1级特大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6.结合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探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2.晶体熔点的物理意义。

  3.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操作。

  4.利用图象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哪些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最常见的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所表现的物态变化,例如,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还有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海波、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会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行实验。

  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

  会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纸卷成的管、白炽灯;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小纸盒、半透明的白纸、胶水、蜡烛、火柴、剪刀、针;图片、动画、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假如我们生活中没有光,会是怎么样一个世界?

  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的传播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谈话:请你想一想,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会说出很多物体,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自己会发光的物体)

  2、演示图片、课件或播放录像——各种光源。

  3、讲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x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火把、火柴、煤等;有的是x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x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

  4、光源定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5、问:你还知道有哪些光源?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二)、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1、播放动画或视频(阳光透过门窗或森林,手电筒、汽车灯射出的光)下载

  2、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提出假设: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实验:

  ①讲解: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器材:纸卷的直筒、发光的白炽灯)

  ②讨论:通过直管能看见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4、教师小结: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三)、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谈话: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教师边讲述边演示: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用针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的白纸作屏幕;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讲解实验过程: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或拉小纸盒,调整屏幕和小孔的距离,在屏幕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的?

  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加强巡视指导)

  6、汇报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

  7、问: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与光的直线传播有什么样关系?

  8、教师边播放录像边讲解。

  9、教师小结: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蜡烛光会通过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就出现与蜡烛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三、巩固应用

  1、讲述: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扩展:无影灯应用)

  2、提问:

  ①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②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板书: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学生观察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学生做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转动这个圆盘,观察盘上颜色的变化。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一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

  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

  [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

  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

  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 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________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xx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 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 min)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图片展示]空中加油机;高空观缆车。

  [播放视频4]航天器的起飞和降落。

  [播放视频5]联合收割机。

  [播放视频6]生活中运动现象举例。

  [播放视频7]同步卫星,火箭起飞和降落。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5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2、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③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g/cm3,g/cm3单位大,1g/cm3=1.0×103kg/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m/v。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1l=1dm3 1ml=1cm3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的物理教学反思02-14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反思04-12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05-01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03-30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09-0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09-26

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12-19

八年级物理教案02-13

精选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3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