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9-24 16:00:2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语文教案集锦7篇

语文教案 篇1

  培养目标

  1、正确认读11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团结友爱,共同合作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懂得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平时你有没有和别人合作完成一件事呢?在合作中,你有什么感受?

  2、新年快到了,李东和京京合做了一个灯笼。他们是怎样做的.?他们合作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课文。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解决。不太好读的地方,反复练习朗读,直至读通、读顺。

  2、同桌互相朗读,并互相纠正读音。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了解大意。

  4、共同交流,你知道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三、分段朗读课文,小组讨论,认识生字朋友:

  1、交流:你认识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认识的?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3、分段朗读课文,并互相。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你知道京京和滨滨有什么特长吗?

  (2)京京和滨滨为什么要选择合作做灯笼?

  (3)京京为什么在灯笼上写下“合作真快乐”这句话?

  (4)同学们为什么使劲鼓掌?

  2、分小组讨论,交流问题。

  3、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说说,自己和别人合作完成过哪些事情?谈谈合作时有什么感受?学习这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开火车认读识字卡片,并组词。

  2、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有什么要问的?

  2、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一边读一边想,看你能解决几个问题。

  3、小组交流,互相学习。

  4、教师点拨,解答问题。

  三、指导朗读:

  1、同桌合作练习朗读课文,并互相,指导。

  2、开展朗读比赛,同桌合作朗读课文,比一比、评一评、赛一赛,看哪个同桌合作读得最好!

  3、指导朗读。

  四、识记生字: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读,讨论,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其中。

  2、学当小老师,交流识字结果。

  五、指导书写。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这些字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写得端正、好看?

  2、重点指导:使、咱、贴、巧、劲、桌。

  3、学生书写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爱迪生爱科学,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引导学生向爱迪生学习,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世界闻名、省吃俭用、顽强、合适、不懈”等词语;会用“节省、顽强、合适”造句;了解句与句的关系。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爱迪生进行实验的故事。

  教学重点:

  1.通过重点词、句、段,体会爱迪生热爱科学、不懈努力的'。

  2.了解段落中句与句的关系,弄清叙述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爱迪生。

  《春蚕》那一课告诉我们,母亲半夜起来添桑叶,点的是蜡烛,现在电灯已经普及,一按开关,灯就亮了,又方便又明亮。这电灯是谁最先发明的?他的名字叫爱迪生。(板书课题)

  爱迪生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多少学,但是他从小热爱科学,自己刻苦钻研,11岁时就研究牛顿定律,还动手做各种实验。例如他发明电灯时,光收集资料,就用了本笔记本;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先后用过铜丝、白金丝等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还用过头发和各种不同的竹丝,最后选中了日本的一种竹丝,经过燃烧炭化后,成为最初的灯丝。

  爱迪生不停地钻研,16岁就制成发报机,一生一共有1368种发明,平均半个月就有一个发明。在高峰时期,每隔5天,就有两项发明,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

  今天我们学习《爱迪生》这课文,就要向爱迪生学习,要爱科学,学科学。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第一句讲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世界上很有名,叫世界闻名,你知道我们哪些科学家、文学家是世界闻名的?)

  2.这一段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3.爱迪生怎么热爱科学,怎么做实验,有没有具体地写?

  这一段就是总的介绍爱迪生。

  4.齐读。

  (三)自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词。

  省吃俭用就是吃的用的都很节省。

  垃圾(词义学生从生活中已理解,侧重教学字音、字形。)

  再写一个“山”。右半边分上中下三部分,右上是“艹”,

  燃烧即点起来烧,可组成“点燃、燃起、易燃品”等词。

  聋(让学生想办法记字形)

  弄瞎眼“瞎”是指眼睛看不见了,所以是“目”。注意右上部的笔画。

  顽强就是不怕困难,坚持下去不屈服。爱迪生为了做实验,耳朵被车长打聋了,眼睛差点儿弄瞎,但他不动摇,坚持做实验,不断地搞创造发明,这就是“顽强”。

  合适就是适合,符合要求的。

  价钱便宜“价”组词:物价、价格、价目、价值。便宜,“便”,是多音字,读第二声,“便宜”即价格低。“宜”组词:适宜、风光宜人。“宜”本音为二声,在词句中读轻声。

  (五)范读课文。

  (六)写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师展开一幅放大的课文中的第三幅插图)

  师:请小朋友看这一幅图画着什么?它在做什么?

  〔充分发挥课文有插图的特点,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生:图上画着一只乌鸦。乌鸦在喝瓶子里的水。

  师:谁能用一句最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画的意思。

  生:这幅图画着一只乌鸦,它口渴了,把嘴伸进瓶子里喝水。

  师:再简短一点。

  生:画着一只乌鸦在喝水。

  师:再简短。

  生:乌鸦喝水。

  〔看图说见解,训练概括能力,发展语言〕

  师:对!乌鸦喝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

  生:(集体)想!

  〔让学生看图归纳图意,点出课题,导入 新课,很有新意。把观察、思维、说话训练有机结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师:说说喝的字形。

  生:喝字是左右结构,左边口字,右边上面是日,下面是撇,横折钩,小人在里边,竖折来关门。(曷)

  师:为什么喝字是口字旁?

  生:因为喝水用口喝,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讲完整〕

  生:渴字和喝字,字形相近。

  师:口字与渴字都读第三声,连在一起怎么读?

  生:前边的口字读得像第二声,口渴。

  师:请这一行小朋友朗读第一段。

  (学生按顺序朗读)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到处是什么意思?

  生:到处就是每个地方。

  生:到处的意思就是处处。

  生:到处就是四面八方。

  师:几个小朋友回答得不仅对而且好!乌鸦找到水了吗?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kě hěn zháo bàn

  (教师在田字格中写可 很 着 办指导学生学习很字,注意书写笔顺。着字与看字比较字形。可字和办字要求学生自己想法记住。要求每个学生在生字本上写这四个字)

  师:请小朋友用很字开火车组词。要求后一个同学组的词和前一个同学组的词的意思要相反。

  生:很大。

  生:很小。

  生:很高。

  生:很低。

  生:很香。

  生:很臭。

  〔让学生边朗读边说话,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字的音形义教学和词句训练,为学生的说留有充分的余地。〕

  师:请小朋友顺序朗读第二段课文。(学生按要求一个个读课文)

  师:请大家看书上的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乌鸦的表情。想一想它喝不着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看书中插图)

  生:天气很热

  师:你怎么知道天气很热呢?

  生:从图上看出来的。天上只有一朵白云,太阳红红的,说明天晴、很热。

  师:好!往下说。

  生:乌鸦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两只翅膀紧紧地抱住瓶子,两条腿伸得直直的,乌鸦喝不着水时心里是很着急的。

  (教师范读第二段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乌鸦找到水了,又没喝着,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达这个意思?

  生:课文里用了一个可是。

  师:为什么要用可是呢?

  生:乌鸦找到了水,又没喝着,就用可是。

  师:好!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páng biān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旁 边 后指名朗读第三段课文,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乌鸦不是人,为什么会想办法?

  〔听课教师议论:问得好!〕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回答?

  生: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就像老师给我们讲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一样,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听课教师啧啧称赞〕

  〔教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思维动向,因势利导,精心设问。教师引,学生发,广开学生言路。〕

  师:乌鸦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才喝着水的?请小朋友们看第二幅插图。

  〔学生看第二幅插图〕

  师:大家读第四段的第一句。

  (学生读)

  师:再看第三幅插图。

  (学生看图)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乌鸦把石子放到瓶子里,为什么就喝着水了?

  (学生各抒己见。有一学生举手)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会升高吗?

  〔只引不逼,让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教具棗盛有水的瓶子和一些小石子)

  师:××小朋友爱动脑筋,问题提得好!老师要给你们做个小小的实验。好,就请××来

  做。

  (老师当众滴了几滴红墨水在瓶子里,让大家看清水位的高度。学生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水慢慢地升起来了。)

  师:谁知道水为什么会升起来呢?

  生:因为石子比水重,石子放到瓶子里就把水的地方占了,水就被挤得升起来了。

  师:××回答得很好!请大家读一遍课文,要用心记住今天学习的生字和新词,要读出乌鸦先焦急后高兴的心情来。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生:(集体):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乌鸦会动脑筋,想办法喝着了水,我喜欢这个故事。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开动感觉器官(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和思维器官(心到),亲自实践,提高认识,理解了课文的中心。〕

  生:《狐狸和乌鸦》里的那只乌鸦只会听好听话,不动脑筋,上了狐狸的当,我不喜欢它。

  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论文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认识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宗旨,就是要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挣脱先识字,后读书的束缚,重视发展儿童语言,充分调动儿童阅读的积极性,满足他们对阅读、写作的渴求。这一变革,是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的。那么,作为实验教师,怎样改革阅读教学,顺应这一变革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有益的尝试。

  一 课堂留有余地,加强说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写轻说的倾向。有人认为口说为虚,动笔是实,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的练,总是要落在动笔写上。这一认识,随着近年阅读教学改革的进展,正逐步转变。因为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传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口头语言运用越来越广泛。过去许多靠文字传递的信息现在都用声音代替了。一个人说话的技能技巧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率。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先进国家的语文教学都把说的训练当成一项重要的任务。一位教育学家曾指出:说话训练旨在培养青少年用母语说话的能力和熟练技巧。并使其有助于青少年个人的发展,大大促进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在政治生活中的活动能力。还说(青少年)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方面的交往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外,不仅以语言知识而且特别是以说话能力和本领为前提的。因此,说是小学生语文诸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说与写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就把正确处理说与写,作为改革的重点。六七岁的儿童正处于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他们受外界影响快,记忆力强,语言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把加强说的训练,作为上好阅读课的重要内容。在讲读课、说话课的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创设儿童口头语言训练的情境,最大限度地给儿童提供说话的机会和场所,让他们扎扎实实地把说话基础打好。

  (一)课堂上学生说话和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注意让他们把话说清楚,讲完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说的话,我尽量耐心地让他们说,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一句一句地教他们把话讲完整。

  (二)充分发挥课文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材中有大量可供多角色朗读的课文,角色间的对话丰富多彩。抓住这一特点,我除了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外,更着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对话练习。例如教学《狼和小羊》、《小马过河》、《小公鸡和小鸭子》等课文时,我概括了以提示语位置划分的对话四种基本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时不强求一字不漏,鼓励用自己的话说,克服背诵课文语句,从小训练学生边想边说的习惯。

  教材中有相当篇幅的看图学文和加插图的课文。这是课文的另一特点。看图说话是一种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说话训练。我十分珍惜这类课文为学生提供的说话机会。教学过程 中,我总要让学生先观看图画,有时让学生照图讲述,有时我提出具体说话要求,或请一个学生讲全过程,或按故事时间、空间和发展顺序让每个学生讲述一部分,然后再串连起来。学生按图画内容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提高了说话的能力。

  (三)充分运用课文提供的条件,进行必要的讲述训练。教材中绝大部份都是记叙人和事的课文,语言凝炼、生动形象,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重复课文中的原句,用自己的语言,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来讲述。这样的训练,可以用课文中的书面语言促进学生口头语言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说好一段话,清楚、完整地讲述一件事。

  二 师生穿针引线,广开学生言路

  阅读教学,教什么、学生学会什么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课文。而每一篇课文,尽管表达形式各异,但总有一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课文的纲。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这条线索上去,紧紧把住它,把课文学活。备每一课时,我都认真钻研教材,抓住课文的线索,把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引到点子上,然后再发散开来。努力做到捕捉中心,把握整体,沟通思路,明了部分。立足于教师引线,让学生自己穿针,即教引,而学发。要达到上述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言路的广与窄影响很大。于是我就注意在广字上下功夫,就是必须照顾到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真正做到各抒已见。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使之有利于对儿童进行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儿童初步的学习能力。

  我组织学生应用汉语拼音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般经过三个环节。

  1.应用汉语拼音疏通文字,扫清障碍。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时一定要注意音节和汉字对照,发现错的声、韵、调立即订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又能正音学好普通话。

  2.读文解题。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最后一致同意这篇课文是讲怎样才能找到骆驼。因此课题中的关键词是找。接着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找学懂课文。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迅速捕捉中心。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老师不要定框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老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发言,并及时加以指导,仍以《找骆驼》为例,我问学生《找骆驼》这课书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甲回答说:

  这课书是讲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去找骆驼的事。我接着又问:老人没有见过商人的骆驼,为什么能指点商人呢?请同学们说得完整些。这时同学乙抢着回答说:通过记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去找骆驼这件事,说明了老人随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且动脑思考问题,所以能指点商人去找骆驼。同学丙补充说:老人就像《密蜂引路》里的列宁,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阅读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只引不逼,让儿童质疑问难

  儿童在阅读课文时,在教师引导下,如果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难,说明他思维活跃起来了,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懂。教师不要一味的逼学生答问。如:教学《被饿死的猫》一课时,我首先引了一下:从课文的题目你想到什么?罗雷小朋友经过思考提出:这篇课文不好,猫的本性就是捉老鼠,不会被饿死的。我没有马上表态,只引大家对罗雷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经过讨论,弄清楚了课文是一篇童话,用假设的方式说道理。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对童话的表现手法也领悟了。

  (三)精心设问,引起争论,发展求异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要注意启发性,善于调动和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牧羊人和狼》一课时,我只向学生发了一问:如果你是牧羊人会怎么办?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得十分热烈。绝大多数小朋友说如果自己是牧羊人,一定不轻信狼的话,要仔细,调查弄清羊死的原因。有的小朋友甚至说要像电影上的大侦探波洛一样,把狼的诡计戳穿。儿童思维各异,而殊途同归,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教师在课堂上,要十分注意学生的思维活动状况,抓住学生思路能否畅通的关键,即主要矛盾。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各抒己见,解决矛盾,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比如教学《飞行员的背心》一课时,学生对橙黄色的背心疑意重重。提出在海水中白色、鲜红等也很显眼,为什么专用橙黄?我是可以立即解释的,白色易和海鸟,如海鸥混淆;鲜红易和水上浮标混淆等等。我没有轻易回答,我认为学生不甚理解的主要矛盾在于保护色。

  保护色有两个作用,其一是显,其二是隐;有自然状态和人为规定两类。对六七岁的儿童不能光用讲道理来解决。我就提出保护色来让学生发表见闻,他们争先恐后发言:交通警蓝上衣上的'袖套,红白相间的标杆、各色指示灯、草绿色军装,鸟的羽毛颜色等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样既让儿童进行了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的思维训练,又使道理化难为易,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中,要逐步克服重写轻说的倾向,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广开言路,让思维之路畅通,课堂里的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在书声琅琅,各抒已见,议论纷纷的环境中养成多语善言,熟读精思的习惯,使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点评

  识字、听说、阅读头绪纷繁的低段语文教学,如何有机结合进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王汝珉老师在一课的教学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让儿童主动学习,勤思、多想、乐说,是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王老师抓住儿童思维直观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及胆大爱说的特点,利用色彩和形象十分鲜明的自制挂图,开篇就引导儿童看图观察、训练用最简炼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点出课题乌鸦喝水。接着用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问题,激发儿童,让其在好奇和欲说的心态中学习课文。王老师抓住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通过表情范读代替乏味的讲解,以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乌鸦喝不到水时焦急不安和喝到水时轻松愉快的不同心情,读出感情色彩。同时不断变换朗读形式。整个教学过程 棗识字、看图、说话、学文,教得轻松,学得主动,智力发展,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二、激励儿童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对真理的追求比真理的占有更重要。一个人智力的后天发展,体现在能否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王老师抓住低年级儿童爱提问题这个思维发展的特点,重视儿童的质疑问难,广开言路,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由于老师的激励,儿童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其中乌鸦不是人为什么会想办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会升高吗?这两个问题很关键。王老师抓住不放,引导儿童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讨论解决这一个问题。后一问质疑的儿童自己动手,为大家作水位升高的实验,来巧妙地解答。这时,儿童的求知欲似乎得到了满足,其实不然。王老师为进一步激励儿童质疑问难作示范,又主动提出了石子放到瓶里,瓶里的水为什么会升高呢?你遇到这种现象吗的问题,孩子们讨论开了,很快得出了结论。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在质疑问难与运用知识、动手实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三、综合训练培养能力。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重文轻语,重写轻说的弊端。王老师克服了这种倾向,重视对儿童说话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把说话训练与语文的各项基本功训练综合起来进行。既训练学生认真地听,边听边想;又训练学生大胆地说,说的内容来自观察,观察了要思考。观察生活说话,就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综合训练。说的训练又和读写训练紧密结合。为通过语言环境对形近字渴和喝进行辨析,用字义作为分化音、形相混的手段。学生在说话训练中运用了平时阅读中积累的词汇。王老师在教学中及早地把说和写联系起来,以利于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互相促进,统一发展。

  阅读教学以能力为主线,进行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王老师既重视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教学,又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训练、把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紧密地综合起来,在培养认识事物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丰富的经验。

语文教案 篇4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和三个偏旁,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通过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能留心观察生活。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

  【教学难点】

  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方法】

  交流法、阅读法、资料补充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唱。播放视频《小雨沙沙》。

  2、同学们,云妈妈有许多孩子,它们特别爱唱歌,你听这会儿它又唱起来了“嘀答滴答”,“沙沙沙……”,它们是谁呀?板书课题:雨点儿

  3、指导朗读课文题目,强调儿化音的读法,同时读出雨点儿的可爱。先跟老师读,再齐读。

  今天老师就领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这可爱的《雨点儿》。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出示带音生字:彩、半、空、问、到、方、没、更、绿、出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注意学习指导:“数、长”为多音字。)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数不清、彩虹、半空、空中、问题、到了、没有、更好、绿色、出现、长大

  4、小朋友,小雨点儿的本领可真不小,它能够让花开得更红,开得更艳。我们小朋友的本领也不小,只要你读对它,小雨点儿就会自动落到花朵上,小花就会开得更大、更红了。

  5、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一起走近雨点儿,感受雨点儿带来的神奇。

  三、精读领悟

  (一)品读第1自然段

  1、看,天空中来了许多雨点,它们正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哪位同学能数得清?

  2、出示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比比谁读得让人感觉雨点儿多。

  (2)引导学生带动作读。

  3、除了课文里面的雨点儿数不清,开动脑筋想想:你还见过什么东西数不清呢?

  4、引导生观察图片,用“数不清”看图说话。

  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

  满天的繁星数不清。

  5、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你能仿照句子说句话吗?(此处大量练习句子仿说)

  进行句子训练:小松鼠从( )跳下来。

  ( )从( )回来。

  (二)品读第2~4自然段

  1、这满天的雨点在飘落的路上相遇了,一个大雨点儿遇到一个可爱的.小雨点儿。它们两个在热烈地交流着。它们在问什么,答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2、学生自由朗读,寻找答案。

  3、汇报交流。

  (三)品读第5自然段

  1、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真开心呀!它们已经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咱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各自到的地方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品读: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3、课件演示:干旱无水的大地经过雨水的滋润,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4、课件展示图片,雨后的红花绿草。引导孩子品读这句话。

  师:从“更红、更绿”这个词中感受到花和草在小雨点儿浇灌下快乐地成长。

  5、美美地齐读课文的这一个自然段吧!读出小花小草的快乐。

  6、品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课件展示图片,干旱土地在雨后开出了红花,长出了绿草。引导孩子品读这句话。

  7、这一切都是谁的功劳?你喜欢它们吗?带着这种感情来美美地读课文吧!(出示课件,在美图中朗读课文)

  8、如果你如果你是这些小花小草,你会对雨点说什么呢?

  预设:谢谢你,雨点儿,你让我喝够了水。

  谢谢你,雨点儿,你帮助我长高了。

  ……

  9、如果你是这些雨点,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预设:我最想到庄稼地去,帮助庄稼生长。

  我最想到沙漠去,让那里不再干旱。

  ……

  (四)生字书写

  1、观察字形结构。

  2、师生讨论交流,老师范写。

  3、学生练写。

  (五)课堂小结:小朋友们,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我们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有了雨点儿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并知道了雨点给大自然带来的美丽变化。

  (2)喜欢雨点儿,有了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

  课堂练习

  1、在正确的读音后打对钩。

  cǎi( ) shǔ( ) fān( )

  彩 数 方

  chǎi( ) sǔ( ) fāng( )

  2、选择正确的读音。(cháng、zhǎng)

  又过了一年,孩子们长( )高了不少。

  他们家有一根长长( )的竹竿。

  3、想一想,猜一猜。

  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跟同学们分角色朗读。

  2、想一想雨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画一画自己眼中雨点儿的世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同学们,俺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夜莺的歌声》(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谁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一个化名夜莺的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苏联的卫国战争就是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捍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检查预习

  1、指读全文,考虑: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叫夜莺的男孩把

  一群德寇引向游击队的埋伏圈,协商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考虑:“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协助游击队报送有关敌人情报的?你从中体会出夜莺是个怎样的小朋友?抓住重点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夜莺是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仇恨敌人、冷静冷静的小朋友。

  ⑴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寂静。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从“停了一会儿”“新的劲头唱起来”说明机警的小夜莺已经发现了敌人,经过考虑,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⑵ 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小朋友坐在河岸边……(说明小夜莺是主动和敌人接近的。)

  ⑶ 小朋友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说明小朋友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十分镇静、坦然。)

  ⑷ 当德国军官问他“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了吗?”“怎么会就剩下俺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俺一个!”(小朋友故意打岔,防止正面回答。这是夜莺在人不易发觉的时候戏弄敌人。反映了小朋友的冷静、机智、冷静。)

  ⑸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从容不迫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一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其实指的是德国强盗。说明小朋友泾渭分明,前一句维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小朋友,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德国军官轻蔑地认为它是蠢东西,其实德国军官自身才是真正的蠢东西。因为夜莺骂他们的话他都没有听出来。)

  ⑹ 夜莺在带路时,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后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这句话讲他好像沉溺在大自然当中,天真自然,这样做实际是在迷惑敌人,使他们觉得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的小朋友以取得的敌人的信任。他学夜莺和杜鹃叫,是在麻痹敌人,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⑺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俺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敌人问树林里有没有游击队,小朋友用话岔开,用蘑菇来回答,答非所问,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机智。)

  ⑻ 夜莺用夜莺和杜鹃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从这里可以想见用这种方法已经不是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商游击队消灭敌人。)

  ⑼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⑽ “小朋友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夜莺刚刚听到信号动作极快,钻进树林里。也说明夜莺对这里的环境极为熟悉。也正是由于夜莺准确的传送情报,才使游击队员充沛地做好了战斗准备,最后彻底地消灭了敌人。)

  3、指导朗读对话。

  4、大家想一想,小朋友面对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捍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与敌人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干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5、“小夜莺”在凶恶的敌人面前应变自如、毫无惧色,是因为他热爱自身的'祖国,憎恨那些杀害他的同胞,侵占他的祖国的德国法西斯。可是,苏联小英雄“小夜莺”还是在一次战斗中意外牺牲了。队长斯切潘叔叔和队员们心情沉痛,他们有多少话想对小夜莺说啊!同学们,你们又想对这个同龄人说些什么呢?

  四、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想想,这几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是互相照应的的关系。 )

  你从哪看出来的?(都是说小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十分完整,同时也强调了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俺们今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认真运用这种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安排作业

  1、把《夜莺的歌声》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23个字,会写28个字

  2.通过多元的识字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重

  1.会认、会写生字,理解新词意思。

  2.通过多元的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乐学善思办法

  通过卡片识字,看拼音识字,达到让学生识字认字的目的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倔犟的贝多芬》和《女主人与乞丐》这两课文,再次感受科技的神奇。这节课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这一课字词的掌握情况。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自己圈画读不准音节的字及不理解的新词。

  二、检测预习情况

  1.同桌互考生字。

  2.在具体语境中,教师检测要求认的生字:圣族性权势弹旋律越货训斥

  (1)指名读(2)领读(3)齐读

  3.教师检测要求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出记字方法。

  (3)选字组词并练习造句。

  (4)联系上下文理解“怒不可遏,倔犟,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5)教师指导易写错的`字。

  (6)学生组内练写。

  (7)反馈指导

  三、完成检测试卷

  1.比一比,组词语:

  沐()权()奏()斥()

  淋()杈()凑()斤()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乐弹

  ---()---()

  3.造句:倔犟沐浴怒不可遏

  4.巧手来选词感激异样鄙夷邀请

  (1)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地走开了,不知是不不屑那20元钱,还是别的什么。

  (2)独臂男人()妇人连同她的家人迁到城里去住,他已经为她准备了楼房。

  (3)乞丐接过钱,很()地说:“谢谢你。”

  (4)乞丐怔住了,他用()的目光看着女主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以“春意”为核心,引导学生读懂文中陶醉于春意和感受不到春意的两类人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及以点带面的方式揭示出的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群的形象特征;以学定教,以问带疑,还原情境,引导学生读懂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作者选定这些人物和场景来表现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学生预习时对萧红的了解情况引入,消除学生对教师、文本的陌生感,创设情境。再以霍建起导演的电影《萧红》公映,这位远离人们七十年的作家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引起热议这一话题,拉近学生与作家的距离。

  2.教师范读全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进文章的情境。让学生在听朗读时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结合预习和听读感受提炼概括文意。

  问:文章围绕“春意挂上了树梢”,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的不同活动?

  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提示和鼓励。(描写了三月哈尔滨不同人物的生活场景,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日伪时期东北地区中下层人民悲苦凄凉的生活现状。)

  二、问题梳理

  概述预习时学生所提问题,投影展示学生问题较为集中的几类:

  1.题为“春意”,为什么文中却多次描写命运悲苦的人?如何理解“春意”?温暖的题目,为什么读来却有苦涩凄凉的情感?

  2.为何写不同类型的人的活动?为什么反复写到中国人与外国人?如何理解汪林这一人物形象及写她的作用?

  3.作者萧红写这篇散文的背景、心情和态度;

  4.第8段的理解;“三月”句两次出现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文题及开头给人暖意,写了怎样的“暖”?

  学生关于文题的问题:文题为“春意”,但文章读来苦涩,入眼却又感觉暖意。如何表现的?

  (1)三月的哈尔滨有怎样的暖意?

  ①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②蹿着芽;③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学生品读,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轻纱”,比喻,通感,化抽象为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春风吹拂的轻柔惬意;“蹿”,用词精妙,富于动感,形象地写出了新绿的生长速度和蓬勃的生命力;“陷”,写出了春风吹拂时人身心沉醉惬意之感。

  (2)人们感觉到暖意了没有?

  有所体现:脱去冬装;逛街;晒太阳;

  “陷进去”:令人沉醉,如梦如谜,有生命力——春在歌唱……

  2.题为“春意”,为什么却写了不少人的活动?又为什么多次描写命运悲苦的人?

  (1)怎么写人的活动的?(从白天到黑夜切换场景写哈尔滨人的活动。)

  (2)具体写了什么活动?(两类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描绘处于“冬”“春”季节、两重世界的人们——哀哭的弱势群体、欢快的外国人,这样概括是否恰当?

  幸福者(汪林们、外国人),沉醉在春意里,四季快乐;不幸者,被遗忘遗弃在寒冬里,四季哀哭。

  (3)题为“春意”,为何写人的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看写法:通过人的活动和感受,从侧面来具体表现春意,突出对比,鲜明表现了底层人民的辛酸痛苦,揭示世道不公,突出主旨。

  A.写人对春意的感受。一半人感受并享受春意,另一半人被遗忘在寒冬里。

  B.自然春意悄然而至,人间却冰火两重天。

  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春意为什么只是“挂上树梢”?(对比:春意飘浮在树梢,底层的人们无法感受到;春意只是自然的春意,人间没有真正的春意。)

  3.对汪林这一形象,学生较感兴趣,恰可作为一个拓展课堂深度的契机,促进课堂智慧的生成。

  (1)三遇汪林:

  ①也戴小沿帽;转过“商市街”;②吸着烟卷;又换了淡绿色的衣服;腋下夹着一封信,大概又是情书(烟卷,细节描写);③混在鬈发的人之间,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在快乐的人群里。

  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汪林是个衣食无忧、生活闲逸无聊、享受快乐的小姐;平时与洋人相融,生活方式受洋人影响。

  (2)为什么要写汪林这个人物?注意上面几个句子中的“也”“又”“也”等词语。

  汪林代表了这样一类人:虽没有做什么坏事,但是对于亡国之痛,他们麻木不仁;对于身边的哀哭疾苦,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淡漠和冷酷,加重了冰城的寒意,作者在客观描述中隐含批判讽刺(或否定)。

  4.中国人与外国人。

  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混在这些鬈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讨论,把握时代背景。

  上世纪三十年代伪满时期的哈尔滨是一个畸形繁荣的城市,是一个病态的满目疮痍的社会。

  它快乐,疯狂,充满异邦的音乐,满街都是鬈发的外国人;

  它寂寞,哀哭,完全在风雪里,墙根转角都发现着不幸者。

  繁华的商市街、中央大街,是少数富人们和外国人的天堂,却是底层不幸者的地狱。(同样运用对比)

  5.为什么题目温暖而诗意,读来却颇多苦涩凄凉?朗读,比较异同:

  (1)“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同中之异。自然界有冬春变化,春意已至,人间有冷暖不公,春意何在!第二句多一个停顿,也就多了一份苦涩与沉重,作家笔端流露出一种悲悯与反思。

  (2)抓住最能体现出春意的“树芽”“小题大做”,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深入研读文本,品味作家“以暖写冷”的手法。

  6.关注散文背后的那个“我”。

  讨论:“我”可视为线索人物,全文通过“我”的见闻感受串起白天黑夜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活动。注意“我”的见闻感受发生的变化——由“醉人的春意”到人间的残忍、苦涩、沉重、悲凉。

  由第8段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师生讨论,明确:愤激之辞,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隐含对造成这种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不平。

  温故知新:鲁迅《祝福》中类似的内容。

  知人论世:关于“我”——萧红背叛家庭抛弃富贵,怀着理想之梦来到哈尔滨;历经苦难与萧军结合,租住在商市街25号半地下的偏棚;其文集《商市街》就写当时贫穷、饥饿、动荡的时局和他们的生活。

  哈尔滨以满目疮痍的冷酷现实粉碎了春之梦,萧红在《商市街》里曾说,“只要满洲国存在一天,我们是不能来这块土地的”……

  7.结尾的艺术

  变化结尾内容,朗读,比较表达异同:(1)去掉“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2)去掉“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3)变化“快乐”和“哀哭”的顺序。

  师生讨论,总结:题目以“春意”起,结尾以“哀哭”终。题暖文冷,当春意挂满了树梢,那些沉沦在寒冬里挣扎哀哭的不幸者更让作者深受触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现实社会的苦涩和沉重、冷酷和悲凉。

  作者用以暖写冷、以乐写悲的手法来表达对这个畸形繁荣的城市的悲愤不平,表达对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不幸者的同情和悲悯。先扬后抑,反向立意,题目与主旨矛盾,匠心独运地收到一种反讽效果。

  四、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关外那片黑土地——《商市街》《呼兰河传》;

  (2)鉴赏写作:请另择一段突出运用对比手法的文学作品内容作赏析。(例:唐诗《燕歌行》“战士”与“汉将”;《红楼梦》“焚稿”与“良缘”;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屋里”与“屋外”……)

  【教后反思】

  一堂语文课不能解答所有问题,课后我就这节课进行了反思。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起到什么作用?

  一、促进提升学生的发问能力。学生在接触一个陌生文本时所产生的阅读体悟可能是令教师惊异的。指导预习的时候教师既要发现他们的阅读潜能,又要能够挖掘他们的这种潜能。激发学生的发问能力,提升学生的发问水平,应该是教师重要的“教”的能力。

  二、“以学定教”,不等同于“以学代教”。带着思考去阅读,学生所提的问题深广度各不相同,解决问题则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而不能未经思考和整理原样呈现,散乱无章。教师要注意对价值含量高的问题积极引导,枝节的问题、含金量较低的问题,可以简化、淡化处理,也可存疑作课后讨论,延伸思考。

  三、对课堂“意外”的点化能力。课堂生成的问题,总有不在预设之中的,出现意外的情形,无论好坏,教师要有“点化”之功,要及时捕捉、点评,促使它释放最大的光亮,也许就光照课堂;有的问题貌似没有什么价值,却可能会成为一个契机,教师的转化能力就很重要;如出现不和谐音符,也须体现教学机智,巧妙化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9-0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4-03

《语文园地八》语文教案07-27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9-28

《语文园地四》教案08-28

识字语文教案03-16

小学语文教案08-26

语文园地八教案09-26

马语文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