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8 14:16:37 秀雯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例文(通用9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例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例文(通用9篇)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难点是结合统计图正确进行数据分析,为决策服务。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1、调查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项目?

  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很

  好地表示出这些情况?

  2、收集和整理数据,统计全班最喜欢的各项运动项目的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

  (二)探索新知

  1、复习条形统计图

  (1)阅读课本P106,说说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想一想: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

  友情小提示: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呈现各种数量的多少。

  但是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自学课本P107,认识扇形统计图。

  (1)用整个圆表示什么?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什么?

  (2)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可以了解到什么信息?

  (3)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并认真解答。

  3、思考: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友情小提示: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呈现各部分数量同总量之间的关系,即百分比或分数比。

  4、阅读p109“你知道吗?”,理解内容。

  5、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种统计图?举例说明它有什么特点?

  ☆友情小提示:折线统计图表示数量变化情况。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09第4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

  1、巩固训练:

  ①完成P107“做一做” 。

  ②完成P108练习二十五第1、2题。

  2、拓展提高:P109第3题。

  (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过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反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二、课前准备:

  找一本《安徒生童话》,把四个人看书表格画在小黑板上(图用文字),找一张10元人民币。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读书,许多同学特别喜欢读童话故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们看是什么?

  出示《安徒生童话》,可了解一下谁读过这本书。

  师:猜一猜,这本书有多少页?

  学生猜测,然后实际看一看,说出页数。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书中的四个同伴都读过这本书,而且记录下了他们每人读书的情况。请同学们看小黑板。

  小黑板出示:亮亮红红聪聪丫丫

  每天看的页数12 15 18 20

  看的天数15 12 10 9

  2、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师:观察这个统计表,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如:

  亮亮每天看12页,看了15天。

  红红每天看15页,看了12天。

  聪聪每天看18页,看了10天。

  丫丫每天看20页,看了9天。

  丫丫看得最快,只用了9天,亮亮看得最慢,用了15天。

  (二)认识反比例

  读书问题

  1、师: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每天看的页数越多,看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看的天数就越多。

  每天看的页数乘看书的天数,积是一定,都是180。

  第三种意见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启发:

  师:把他们每天看书的页数和看的天数分别乘一下,看发现了什么。(每天看书的页数与看书天数的乘积就是这本书的页数),你们能总结出一个数量关系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书的总页数一定时,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四个同伴看同一本书这件事情中,看书需要的天数是随着每天看书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天看的页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反之,每天看的页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就扩大。而且,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3、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而且他们的乘积相等的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一个换零钱的问题。教师出示表格,并拿出一张10元的人民币。

  师:老师这有一张10张的人民币,如果要把它换成5元的,能换几张?如果换成1元的呢?那要换成5角的,2角的,1角的呢?

  学生说,教师填在表格中。

  面值5元1元5角2角1角

  张数2 10 20 50 100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换的钱的面值越大,需要的张数就越少;换的面值越小,需要的张数就越多。

  表中面值与张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们能总结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钱的面值×张数=10(元)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并得出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学生可能会说:

  10元钱是一定的,钱的面值和换的张数是变化的,钱的面值变大,钱的张数就变小;钱的面值变小,张数就变大。

  钱的总数是一定的,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是是变化的,钱的面值越大,换的张数就越小。反之,钱的面值越小,钱的张数就越多。

  师:通过看书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反比例,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多请几人发言。

  5、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上面的两个例子和数量关系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它们都是乘积一定,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变小。

  师:像上面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相对应的积也一定,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这段话在课本第13页,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书。

  6、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成反比例关系的量,谁来说一说,成反比例的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可能会说:

  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这个量的乘积一定。

  一个量变大,另一个就变小;一个量变小,另一个就变大。

  (三)尝试应用

  1、让学生自己判断“试一试”中的三组数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试一试”,自己判断一下,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给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的时间。

  2、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重点让学生一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如果有其它说法,只要是对的就给予肯定。

  3、师:我们认识了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的量,你能举一个生活中反比例的例子吗?先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然后指名举例并说明理由。

  4、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下面请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判断一下,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说明理由。

  给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时间,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乒乓球的总个数一定,就是说每盒装的个数和需要的盒子乘积一定,每盒装的越多,需要的盒子就越少,反之,每盒装的越少,需要的盒子就越多。所以乒乓球总个数一定,每盒装的个数和需要的盒数成反比例。

  全班的总人数一定,男生和女生人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但他们不是相乘的关系。

  学生如果有其他说法,只要意思对,就给予肯定。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并判断,然后指名汇报。

  2、练一练第3题,完成表格再判断,交流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3、练一练第4题,先帮助学生理解题,让学生明白大齿轮与小齿轮转数的关系,因为30:10=3,所以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3圈,然后,说明在工业生产中,齿轮转的周数叫转机,让学生填表,并回答问题。

  (五)知识拓展

  介绍成反比例的量可以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

  师:在学习正比例的时候,我们知道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表示出来,其实成反比例的量也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来表示。请同学们课下自己看一看知识窗里的内容,了解成反比例的量怎样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本堂课的内容是教科书P23-26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之后,对圆锥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目标:

  本节课主要目标有三个方面: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能够正确看出圆锥的平面图,能够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出圆锥。

  2、实践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对圆锥组成的正确理解。

  教具准备:

  本次课的教具准备需要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圆锥,老师需要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通过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让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随后指定几名学生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圆锥的底面为一个圆,有一个顶点,以及一个侧面,该侧面被称为圆锥的特征之一,同时,圆锥的高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2、小结

  通过总结圆锥的特征,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锥的构成。强调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进行分组实验)

  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无法直接测量其长度,因此需要借助平板来进行测量。

  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圆锥高的测量:

  将圆锥底面平放。将平板水平放在圆锥顶点上。竖直地测量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在展开圆锥的侧面时,首先让学生猜想它将成为什么形状。然后进行实验,可以发现圆锥展开后会呈现一个扇形形状。

  课堂练习

  进行以下练习: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制成圆锥,然后让他们尝试量出底面直径。教师应巡视课堂,及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辅导。让学生自由观察,只要是类似于圆柱或圆锥的形状都可以指出。然后让学生说出周围还由什么形状组成的物体。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些是圆锥。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出示一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指出由哪些形状组成的。

  总结

  通过观察感知和测量圆锥高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圆锥的特点。通过比较圆柱与圆锥的差异和侧面展开图的实验,学生对圆锥更加深入理解。此外,通过练习和解决问题,学生提高了对圆锥的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感知和探究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圆锥的特点。在旋转和比较圆柱与圆锥的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通过练习和解决问题,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锥的认识。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道扇形统计图,能说出其特点;

  2.会画出简单的扇形统计图;

  3.能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得到信息。

  教学准备:

  两幅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两幅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说明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说明:从上面的`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它是用一个圆表示各个部分的总数量,在圆里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这种统计图清楚地反映出各个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根据扇形统计图的表示形式,讨论制成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2)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第一步,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同时指名一1

  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用加法检验各部分百分比的和是不是100%。

  (3)先说明一个圆的度数是360度,再让学生按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求出表示各部分数量扇形的圆

  心角度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检验几部分圆心角的和是不是360度。

  (4)分割成扇形。

  老师说明画法,同时板书:先画一个圆,说明表示总数量;再分割成3个扇形,说明各表示哪个数量。

  (5)标明各部分数量名称和百分数。

  指名学生说说每个扇形各表示哪个数量,占百分之几,老师在图中板书。让学生自己画圆、分扇形并标明各个部分数量的名称和百分数。

  (6)区分各部分并写出统计图名称。

  说明要用阴影或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的扇形,写出统计图名称,并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自己的统计图上。集体订正。

  (7)小结过程。

  提问:谁来看图说说刚才制作这幅统计图的过程?你能说一说这幅统计图的意思吗?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三、课堂练习

  1.做课后习题第1题。

  提问: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计算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出示表格,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每一个数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2.做课后习题第2题。

  提问:这个圆等分成多少份?每份所对扇形的圆心角多少度?请大家先计算每项收入相应的扇形圆心角度数,再画出扇形统计图。老师巡视辅导。提问学生每一部分所占扇形是图的20等份里的几份。

  四、课堂小结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怎样根据统计数据来制作扇形统计图?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明白对称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渗透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会找对称轴。

  教学难点

  准确找全对称轴。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人体、昆虫、房屋、衣服……)

  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指出中间的那条线。)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看出来的……)

  还有别的办法吗?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也可以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讲授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1)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3)巩固概念。(投影)

  ①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生:天安门、奖杯、汽车图是对称图形,金鱼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也就没有对称轴。

  ②拿出从方格纸上剪下来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个人完成后,按顺序摆放在桌子上,同桌互查,再指名按顺序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在xx里写明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并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回答:

  1°任意三角形不是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3°任意梯形不是对称图形。

  4°正方形是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学生再折一折,老师示范。)

  5°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图形。(再折一折,沿任何一条直线折都不重合。)

  6°长方形是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四条对不对,折一折。)

  7°圆是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在你那个圆上至少画出三条对称轴。)

  8°等腰梯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③小结。

  问:决定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具备什么条件?有几条对称轴由谁来决定?

  ④练一练

  打开书第125页“做一做”,读题后做在书上,一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投影订正。

  第2个图和第4个图较难,要引导学生用对折的思想思考,关键找准第一条对称轴,其它就好找了。

  2、对称图形的.性质。

  (1)结合实例思考:对称图形在沿着对称轴折叠时,为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投影对称图形,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

  (2)测量并归纳性质。

  打开书第125页,看下半部分的对称图形,用尺子量一量图中的A,B,C,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厘米?(保留一位小数)

  认真度量,结果填在书上,你发现什么?

  投影订正。填后的结果:

  A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B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C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问:根据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什么?

  (A,D两点及B,C两点都分别在对称轴两侧。A,D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都是0。6厘米;B,C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也相等,都是1。2厘米。)

  问:根据度量结果,你们能总结出对称图形的性质吗?

  板书:在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验证性质。

  量一量五角星对称轴两侧到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看126页上面三幅图,同桌指着图形说出谁和谁是相对的点,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多少。反过来,如果图形两侧相对应的两点到图形中线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中线就是对称轴。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对称图形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有很多建筑、生活用品都是对称图形?

  (四)巩固练习

  1、第127页1题,画出对称轴。

  2、在你周围的物体上找出三个对称图形。

  3、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用笔画出图形一半,然后剪出来,打开看一看是什么图形。也可按第127页第3题先画、再剪。

  4、你能否应用对称图特点,剪出美丽的窗花或五角星。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05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练习,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计算,然后交流。

  四、拓展提高

  1.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05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2000元的 10%

  超过2000元~5000元的 1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将三段不同的收税看作三个档次,先用总收入减去1600,看超过的部分是属于哪个档次,如果超过的部分少于500,属第一档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00就属第二档次,第一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2000小于5000就属第三档次,第一、二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00)乘15%,再相加。

  关键是这里第一、二档次的,要全额交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纳税问题

  营业额×5%=营业税

  60×5%=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分两段来纳税: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00)×10%=40元

  25+40=65元

  答:爸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5元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米,直径是多少米?

  =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 )=2(米)=(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1)圆的半径都相等。(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倍。( )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0-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

  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3/5);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1)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问:50朵的1/10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 “,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

  指名列式。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学第(2)小题。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画一画,再完成填空。

  三、巩固训练

  1、做练习五第10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

  2、做练习五第11、12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3-15题。

  教学反思: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9

  教学内容:

  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1、复习: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 = 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 = 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二、教学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

  1/3∶1/4和12∶9;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

  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追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通过交_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_相乘,结果相等。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得出: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读书P44页,勾画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出示“3.6:1.8和0.5:0.25”。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3.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12:()=():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补充一组灵活训练题:

  A、如果让你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B、你能用“3、4、5、8”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能,请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C、你能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吗?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行!不仅探索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能自觉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能告诉我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你觉得学了它有什么用处?

  五、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第1、3题

  2、独立完成2、4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3:5 = 18:30

  内项

  外项

  6:4=3:2 4:6=2:3 4:2=6:3 3:6=2:4

  3×4=6×2

  a:b=c:d ad=bc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数学学好的方法是什么

  1、数学要求具备熟练的计算能力,所以课后还有做足一定量的练习题,只有通过做题练习才能拥有计算能力。

  2、课前要做好预习,这样上数学课时才能把不会的知识点更好的消化吸收掉。

  3、数学公式一定要记熟,并且还要会推导,能举一反三。

  4、数学重在理解,在开始学习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弄懂。所以上课要认真听讲,看看老师是怎样讲解的。

  5、数学80%的分数来源于基础知识,20%的分数属于难点,所以考120分并不难。

  6、数学需要沉下心去做,浮躁的人很难学好数学,踏踏实实做题才是硬道理。

  7、数学要想学好,不琢磨是行不通的,遇到难题不能躲,研究明白了才能罢休。

  8、数学最主要的就是解题过程,懂得数学思维很关键,思路通了,数学自然就会了。

  提高数学成绩的窍门

  找漏洞、补漏洞。复习的核心功能就是补漏,多做题不等于提高分数,只有多补漏洞,才能提高分数。纠一个错、补一个漏胜过上十节课。做题是为了掌握、巩固知识点,如果已经掌握了,就没有必要再做了。同学们应该把时间放在补漏洞上。

  错题是个宝。要深刻认识错题的真正价值,用好错题。对于错题,如果教师讲评一遍,学生更正一遍就了事,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是一错三练,避免再错。同学们,“错题是个宝,天天少不了,每天都在找,积累为大考。”

  落实的关键是检测和重复。落实就是硬道理,自己补漏洞的效果如何,最好的方式就是检测,经过多次检测没有问题了,这个漏洞就补上了。补漏洞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需要一定的重复。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冀教版六年级英语下册的教学计划12-12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12-30

冀教版英语教学反思03-20

四年级冀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六年级上册冀教版圆的周长教案03-20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11-23

三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02-17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统计-求平均数06-05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