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科学教案合集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科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姿势、情况、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4.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点评:第四条是知识积累方面的,应该写在第一条的后面。还少一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最好再单独写出来,这样更明确。可以是:进一步感受爱心,努力奉献爱心)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及两次掌声的含义。(点评:把“把握课文内容”改为“了解课文内容”更符合年段要求,不然要求就高了,学生不容易达到,再说“把握课文内容”也不是本课的'重点。如果把它当成重点,就会影响更主要的任务)
2.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启动情感
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老师们表示了欢迎,生活中你接受过别人给你的掌声吗(结合生活体验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掌声》,齐读课题。文中的“掌声”是送给谁的?(点评: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课题,唤起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相关体验。方法一般,但比较实用。最后过渡到下一环节,直指本文主要人物)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2.学习生字词:
(1)指读生词,小老师领读。
(2)理解“犹豫”和“忧郁”的意思。总结解词的方法。
(3)多音字组词“落”、“调”。
3.说说英子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三、品赏朗读.领悟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忧郁”
(出示第一自然段)请结合第一自然段中的词句谈谈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当学生说到“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时,
(1)理解“默默地”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2)想象一下当时同学们在干什么,引读“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点评:想象体验英子此时的心情,为进一步理解英子性格的后来的变化做铺垫。请注意:想象体验是阅读的一种方法,也是走进文本的一条途径)
(3)英子的内心会是怎样的?体会着她的内心感受读这个句子。
2.当同学们说到“上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时,她为什么这样做?加重“早早地”和“最后一个”。
3.当学生说到“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时,理解“小儿麻痹症”。
4.两个“总是”说明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5.英子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着,课文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英子是一个什么样小姑娘。到文中去找一找。(点评:应点出到第四自然段中去找,不然太费时)
生齐说:忧郁(教师板书)。(点评:理解英子忧郁的心情,采用了两种走进文本的方式:一是抓住重点词语,即品评;二是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不过重点词语抓得稍多一些,可以再有所取舍)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开朗”
过渡:通过朗读大家知道了这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大家继续读课文,看看她还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出示第四自然段)“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教她跳舞。”
她还是一个忧郁的孩子吗?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开朗(教师板书)
师指黑板:一对反义词出现在同一个孩子身上,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吗?
科学教案 篇3
主题名称:多彩的秋天
次主题名称:秋趣
活动名称:动物法庭
主要教学领域:科学领域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讲解,让幼儿简单了解“兔子吃草,狼吃兔子”是大自然中的食物链,像这样的.食物链大自然中还存在很多,都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各种动物和各种植物。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动物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2、尝试运用合适的语言辩论,初步学习辩证地看问题。 重难点分析:罗列丰富多条食物链
活动准备:
1、白兔和灰狼的绒毛玩具或头饰,小锤。
2、坏境创设:模拟法庭——活动室中间为庭长室,两边分别是原告席和被告席。
3、幼儿用书第2册第22—23页。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听故事,引发其兴趣。
2、请幼儿自动推选小律师,进行法庭辩论。
(1)角色分配:幼儿自主选择当谁的律师,选好后坐到委托人(原告或被告)一边。教师扮演大熊庭长。 辩论一:大灰狼该不该吃小白兔?双方陈述理由。
(2)第一阶段结束后,幼儿可自由调整座位,重新选择委托人继续辩论。
辩论二:该不该判大灰狼罪?
庭长宣判:
兔子和狼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对平衡和保护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哪一种动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地球环境。所以不能为了保护兔子就把狼杀光,而狼也不能把兔子全吃光。审判到此为止,本案结束。
活动延伸
将头饰投放表演区供幼儿表演,搜集、观看有关生物链的书、图片或录像等。
活动反思:
在孩子们最原始的对狼和兔子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法庭辩论,开展对狼和兔子对立关系的讨论,孩子们肯定支持兔子,通过学习让孩子们逐渐了解自然界食物链的现象,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罗列丰富多条食物链,巩固孩子们对自然界食物链的了解。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2、3,理解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2.能根据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3.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和整理材料。
活动准备:
动物卡片:小猫1只、兔子2只、小鸡3只;1—3数卡。
活动过程:
1.感知3以内的数量并按相应数量排列卡片。
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卡片上有什么?每种动物有几只?
引导幼儿按序排卡片。
教师:请小朋友按动物数量的多少给给它们排队,最少的排最前,最多的排最后。
师幼集体验证是否按数字排列卡片,并引导幼儿说一说卡片是怎样排列的`。
2.认识数字1、2、3。
教师: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一只猫呢?(出示相应的数字)这是数字几?它像什么?
教师逐一引导幼儿为2只兔子、3只鸡匹配数字,并引导幼儿观察数字1、2、3的字形。
3.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教师:数字1除了可以表示1只猫,还可以表示什么?数字2除了可以表2只兔子,还可以表示什么?数字3呢?
4.幼儿分组操作。
5.交流与评价
科学教案 篇5
目标
1.感知柔软、坚硬、光滑、粗糙的感觉。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觉。
准备
1.一个纸盒,上面挖一个小洞(大小能保证幼儿把手伸进里面并能从里面拿出东西)。
2.纸盒内放入海绵玩具、玻璃球、布娃娃、板刷等物,数量与幼儿人数基本相等。
过程
1.猜猜宝贝。
——教师出示神奇的百宝箱。这是一个神奇百宝箱,里面有许多宝贝,请你们猜一猜里面有什么?
——怎么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呢?
2.摸摸百宝箱。
——鼓励幼儿上来摸一摸,并告诉大家自己摸到的宝贝可能是什么,摸上去的感觉怎么样。
——把这个宝贝拿出来让别的幼儿摸一摸,看一看。
——这是一件什么宝贝?有什么用?
——请幼儿玩一玩自己摸到的.宝贝,想出多种玩的方法。
——鼓励幼儿互相交换观察各自摸到的物品,感知它们的特点。
建议
1.百宝箱内的物品尽可能是多种质地的,且数量要多。
2.幼儿摸宝贝时不能看,待说出自己的感觉并猜想是什么后,方能拿出来验证。
科学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曾安排的观察动物的任务,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个观察情况吧
2、汇报交流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3、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4、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5、教师提示:我们已经研究了鸟、昆虫、一些哺乳动物,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其他类型的动物,你还了解哪一类动物呢?
6、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
学生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纷纷发言
课前提前安排学生观察动物,对学生学习这节课作了重要铺垫。
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
适时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二:认识动物的特征
1、布置探究任务:观察昆虫、鸟、哺乳动物之外的其它动物
2、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动物进行观察,观察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观察后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3、布置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鱼一个小组,两栖动物一个小组,爬行动物一个小组,共三个小组)
4、根据观察讨论的结果,分组填写观察记录(各个小组填写各自的记录表,动物类别不同表不同)
5、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填写的记录
6、教师提问:你能按照特征给他们分类吗?
7、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交流
活动三: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这类动物的特征相似?你还了解这类动物的哪些知识?
2、组织学生交流
3、你还了解哪些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它们为什么属于这类动物呢?
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小组填写观察记录(适当引导)
学生汇报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分类
学生交流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让学生重视观察的注意事项,也让学生学好科学养成良好得习惯。
在让学生记录汇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意图:
风车是幼儿极为喜爱的、制作简单的一种玩具。无论何时,都能玩。在玩风车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纸做的风车很容易就破损坏掉,“用什么纸制作风车更好”成了孩子们争论的话题,他们都要自己制作风车,并且还提议要进行风车比赛。为此开展了此次活动《有趣的风车》,让幼儿在制作风车、玩风车的过程中探索什么纸适合做风车。
教学目标:
1、制作简易风车,体验制作乐趣。
2、通过玩风车探索什么样的纸更适宜做风车。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纸张(报纸、宣纸、瓦楞纸、手工纸、挂历纸、皱纹纸、锡纸)、吸管、安全钉若干、幼儿个人猜想记录、集体记录表。
2、经验准备:
有玩风车的经验,知道制作风车的方法,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提问,对什么纸适合做风车有了疑问并做了猜想。
教学重点:
记录根据风车转动情况,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教学难点:
探究不同纸张风车转动的实验过程。
活动过程:
1、说一说。
(1)引导幼儿回忆猜想制作风车的纸张。
教师:猜想了哪些纸适合做风车?
幼儿:报纸、手揉纸、瓦楞纸、宣纸、图画纸。
(2)分享自己的猜想。
教师:你是怎样猜想的?为什么?
幼儿:瓦楞纸结实,不会破。
幼儿:手揉纸柔软,会转得快。
幼儿:图画纸硬,会转得快。
教师: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成功呢?
2、做一做(制作风车)。
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纸张制作风车。
3、玩一玩(感知风车的转动)。
让幼儿到户外动手玩一玩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风车,让幼儿感觉、发现谁的风车转得更好。
4、想一想(由分享个人验证结果引出集体验证表进行经验梳理)。
教师:你的验证结果是什么?是哪里出了问题?(引导幼儿分析“为什么用瓦楞纸、皱纹纸制作的风车转不起来”。)
教师:你的风车转得很快啊,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样的纸制作的?(引导幼儿总结什么纸适合做风车)
5、评一评(集体验证结果,选出最适合做风车的纸)。
教师:能转动的风车是哪些纸做的?哪些纸最适合做风车?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玩滑梯的启示,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情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知道学生平时只是爱玩滑滑梯,对其中得道理没有探究过。
学生的基础较差,通过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比较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对摩擦力理解不够深。
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
3、知识技能
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难点: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经常在什么时候玩?为什么平时不玩?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为什么?
2、教师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提问: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
摩擦力无处不在,但里面的知识也不少。这节课你想研究与它有关的哪些问题?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处理,归结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设计实验: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五)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步。
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为什么?
三、拓展活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站在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着急。
教师介绍: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学,当她走到这个大山坡的时候,怎么也爬不上去。
科学教案 篇9
一、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处于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与沉》中的第五课。前四课对初步认识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为本科对浮力的认识与测量打下基础。
(二)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浮与沉》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对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铺垫,并能促使学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课将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浮力学习的兴趣。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组织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经多次多种实验,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得出的结果。
(四) 技术准备
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测力计、小木块、泡沫块、小滑轮、细线
演示材料:课件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与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难点:理解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过物体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体下沉过程中浮力的变化。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曹冲利用水中的浮力称象。提问:什么是浮力?
(二) 学习新知
1. 感受浮力
把泡沫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泡沫块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地慢慢地往下压,感受水通过泡沫块传来的阻碍。(小组学生轮流试验)
学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2. 测量浮力的大小
1)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每个实验小组提供滑轮、水槽、测力计、量筒、细线等实验器材)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浮力。
2)总结学生给出的方法,与原设计的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验。
a) 先用测力计测量泡沫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记录。
b) 然后,将滑轮固定在烧杯底,细线通过滑轮连接泡沫块和测力计(如图1)。
c) 接着,轻轻拉动测力计,让泡沫块分别处于小部分没入水中、大部分没入水中、全
部没入水中三个状态。当泡沫块处于任一状态时,分别记录测力计的度数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块入水排开的水量。
图1
3)根据课本给出的图示(图2),列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学生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对泡沫块处于不同状态所受的浮力的大小进行计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图2
4)实验小组测量小木块各个沉没状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各小组报告测量和计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问:物体沉没过程中,排水量的变化是怎样的?(物体逐渐下沉,排水量越来越多,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下沉,排水量没有继续增加。)
6)总结:物体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变。
(三)巩固新知
学生课下测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三、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科学教案 篇10
病 毒
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精选)10-07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科学教案10-19
(经典)科学教案10-24
【经典】科学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