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2 21:33: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理课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

  心得体会:

  1.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解读课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认真落实教材系统中的阅读、读图思考、活动、案例分析、问题研究,是达成课标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重视“过程和方法”的价值取向,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角色,大胆创新和不断探索,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学习的环境,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学习过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验、调查、考察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困惑与反思:

  1.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

  2.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教材与课程标准、教材与辅导资料之间不配套、诸多实践活动设备缺乏、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等等。

  3.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对于这些内容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教学的标高,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此外,部分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或学生的实际,活动时间长,效果也不明显,很难在课堂上实施,有些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太大。

  4.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有,学生学习的功利价值取向、学科惯性等非智力因素,严重影响学生缺乏时间、精力,对地理进行必要和最低限度的学习,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两类要素之间应当做到相辅相成。高中地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较高,是建立在掌握和运用地理规律性知识基础上的。随着地理方法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地理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和机会,无知绝对谈不上有能力。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能力培养及智力开发的要求,又是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在知识仍是高中地理教学重点的同时,应强调和重视知识掌握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要求应当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贯彻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上打基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好奇心强、善于联想、富于想象、敢于怀疑是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前提。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无论正文、阅读或选学材料都要自始自终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例如,可通过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质疑,或介绍思维独特、别具一格的地理观点、有待解决或有争议的地理问题,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求的精神;还可专门开辟“小栏目”、“小天地”等,让学生以知情者、参与者身份对现实地理问题作出分析评价、预测和决策,为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新天地,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志趣及研究社会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和进行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高中地理课程一向注意这一点。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高中阶段应有的教学要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深化他们的地理认识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地理视野,扩展地理思路,培养地理应用意识,提高应用知识于实际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编写教材中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一是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天气预报、旅游、商品流通等。二是可以联系生产发展、经济建设的实际,突出地理科学促进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功用。例如,资源评价、对外交易、经济发展规划等。三是可以联系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深化学生对联系实际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例如,调查市场经济状况、研究乡土发展规划、开展乡土建设咨询等。四是可以联系地理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和古今中外地理学家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取得重大发现及贡献的事例,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热爱地理科学、树立远大志向。五是可以联系与地理科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能源、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加强地理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六是可以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文化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作用,扩展联系实际的内涵。

  课文、图象与练习的关系

  课文、图象和练习三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系统主要以文字形式传递知识内容,新教材除应保留以往教材科学性强,语言简洁等优点外,应提高可读性、生动性,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抽象化,力求突出重点、要点,设置难点、疑点,探求关键、特征,从多方面强化这一系统的功能作用。例如,课文系统可以设正文、提示注释、阅读材料、选学内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预习提示、自学预习和课后提示等,注重启发,培养学习能力。图象系统侧重以图示形成传递知识信息,新教材要注意借鉴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和国外优秀地理教材的可取之处,在图象比重、图象内容选择、图象类型、图象组合、图文配合、图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发挥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析文,以图代文的作用。例如,增设组合图,增强其表现力,插图内容的难度也应逐步加大。练习系统是供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部分,设计上一要容量适当,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二要题型多样化,增加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题目,给实验以应有的地位;三要主次分明,具有层次差异;四要注意学生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五要编排位置灵活,各种练习可穿插于教材结构的各个环节中。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2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自己是否已经转变了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改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某某问题。”而课改前我们经常说:“这节课讲授或今天上第几章第几节……”,让人总感到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道,所以学生上课就是听讲,老师就是一个劲的满堂灌。课改后上课期间,我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碰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也多说些:“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 “很有新意!” “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次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刚刚讲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二、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比如:班级有个女同学,平时性格内向,胆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生怕我提名,常锁着眉头。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降水柱状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降水柱状图画的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并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一种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头。原来她不仅性格内向,还缺乏自信。及时赏识她的各种变化,从此以后她有了明显改变,每次课后遇见我,总是一张灿烂的笑脸。还甜甜地叫一声“老师好!”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使我感悟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长江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我的地理科代表同学,“老师”当的有模有样,他把长江水系图画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大水电站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最初学生看我举手要求发言都笑了起来,但很快就接纳了我这位“老同学”。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这节课,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黄河”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他们还需要什么?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四、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使用无铅汽油,并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尽量少用汽车和摩托车来减少空气的污染;有的同学建议最好骑电动自行车,速度快,又没有污染;有的同学说国外对汽车尾气的排放都实行欧1、欧11标准,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欧1标准,现在我国大城市北京、上海已实行欧11标准,假如超过这个标准就不准使用汽车,我们长春也应该执行这个标准;有的同学建议应该在汽车尾气排放管上面安装个过滤器,把有害物质都过滤掉……,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这一课还有一个课堂活动题,内容是这样的:有人想买新房子,有两处地方可以选择:一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是房价稍贵些;另一处虽然房价便宜些,但是离工厂区比较近,空气质量差一些。选择哪一处呢?不用说,教材的本意,是选价格稍贵但环境好的房子买。经过这课内容的学习、讨论,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经提问,许多学生大声嚷嚷,应该选价格贵但环境好的房子,并纷纷说出理由:如果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虽然一时省了钱,可环境不好、有污染,人的心情也受到影响,以后生病,不知要花多少钱!说的很有道理。我相信就是成人一般也都会这样考虑。这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班上立刻有同学笑起来。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选择,而是说:“谈谈你的想法,好吗?”他说:“我选便宜点的房子,是因为这样可以把省下来的钱买一些树苗,种在周围,这样树木可以净化空气,就能够改造这个地区的环境。“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多有新意多有创意!”我当即竖起大拇指说:“太棒了!这位同学的想法真高尚!”究竟哪一个答案最好?我真为自己唯书为上的思维定势汗颜。我再次感悟: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以上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曾试着和他课后交谈以示关爱,于是曾经,他听课认真,不再干扰课堂,而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思索,我在反思……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3

  一学期又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地理教学,我觉得对学生地理学科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下头重点来说说个人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的反思心得。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与成功的教学过程互为因果。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一个分数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兴趣的构成和发展只决定于学习的成功,并且是反复的成功,所以,进行教学评价,兴趣状态比分数更为可靠。教师应当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我改善教学的基本依据。

  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构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教学资料及其载体,教学手段)、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构成、发展息息相关。

  1.教学资料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

  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很多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构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难,使地理事物总是显得那样新奇、生动。

  地理感性知识是兴趣源泉的源头,它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应对学生缺乏表象的头脑,不可能唤起探究的热情。满足了学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养兴趣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产生探究理性认识的需要。所以,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地理理性知识以综合性为其特点,蕴藏着地理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奥秘。对其趣味性的体验在于进行成功的思考。

  地理概念是概括而来的,区域特征是比较而来的,规律和成因是分析综合而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在思考失败的情景下去死记硬背结论,势必抑制兴趣的构成。

  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仅有经过运用,才能进一步获得对知识需要的体验,"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推动求知的兴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动(智力的、动作的)进行的又快又好,令人钦羡。例如,当学生看到军人、探险者或考察队仅凭地形图即可在陌生的地区活动自如时,自然要激发出掌握读图技能的需要。

  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学生学好新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获得顺利完成操作的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成功。渗透在知识教学中的本事培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经常获得本事增强的体验,不断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丰富和满足,从而推动着学习兴趣的发展。

  2.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资料的载体,是地理教学资料——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

  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供给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忙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忙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⑴学生对处于自我"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用力跳够得着的果子不仅仅能使他体验到需要,并且能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获得果然成功的欢乐。

  学生的知识、本事基础是我们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的依据。如果不了解、不顾及学生的基础,盲目地照本宣讲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学失败的同时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一样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个别差异。基础不一样,构成兴趣的兴奋点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兴奋点在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上,有的学生则会在努力获得了及格分数后高兴得跳起来。承认并照顾到这种差别,才能使不一样水平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学习。

  ⑵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我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的学习不仅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阅读检索、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向教师质疑、发表见解等主动方式的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感到自我本事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并提高学习成功率。

  ⑶学生对地理野外观察、地理观测、参观访问等室外教学活动感兴趣。室外教学活动为学生供给了丰富多采的最直观的感性知识,激发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许多在教室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⑷学生对具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感兴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⑸过重的负担抑制学习兴趣,它使学生把地理课与疲劳、烦燥联系在一齐。

  ⑹地理学习的反复失败能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厌恶,会使学生把地理课与枯燥的死记硬背和糟糕的成绩联系在一齐。

  ⑺对成功的学习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表扬,能使学习兴趣得到强化。

  4.教师是地理兴趣培养的主导因素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又是知识信息的供给者。

  教学资料靠教师去发掘、驾驭,学生的学情靠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靠教师去激发,学生的提高、发展靠教师去启发、诱导,教师掌握着激发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所以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学习兴趣构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⑴教师本人的思想、情感、学识、本事素质包括进行兴趣培养的意识是教师进行兴趣培养的内在根据。

  ⑵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的本事。不一样的方法解决不一样的矛盾,引起多角度的心理兴奋。

  ⑶教师进行指导的生动性。生动、幽默的讲课使学习的紧张寓于活泼之中,使学生易于学懂、学会、记牢。

  ⑷教师的教学活力。兴趣靠兴趣来培养,活力靠活力来感染。教师带着对学科、对事业、对祖国、对人类、对自然的热爱融汇而成的活力,神采奕奕地进行教学,不仅仅能即时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并且长期的感染对学生个性的构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⑸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怀、帮忙、鼓励反映着对学生真挚的感情,对学生兴趣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这有助于学习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学生把学习与对教师的感情联系在一齐,产生相应的兴奋状态。

  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进行地理兴趣培养的根据。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统一的整体,发挥着教学系统进行兴趣培养的功能。

  综合四个方面因素,地理兴趣培养的途径应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充分发掘教学资料本身的趣味性,完善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进行成功的学习。

  今后更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加强备课,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方法应当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确定。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本事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2.创新训练方式,促进主动应用。

  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识迁移本事差,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所以,地理知识要尽可能围绕问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提问,并经过变换条件,甚至变换题型或设计新题型来训练学生的应变本事,知识整和本事,改变思维方式。

  3.创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材资料能否被学生理解和理解,必须经过必须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我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当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大纲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本事是教学的目标。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是老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 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每节课的开始,可以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改变过去“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这种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状态。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

  二、 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

  我觉得: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 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他们还需要什么?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我校属三级达标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本身不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加上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慢慢教授学生如何自己来分析教材,如何从教材中寻找重点,如何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授有些课时,我会尝试让学生自己来谈谈对本课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述更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学的能力。

  四、 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我会注意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有些问题在我平时备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其中不乏一些思想的闪光点。在这个时候我会适当给予学生表扬,这一方面对该生有鼓励作用,另一方面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

  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曾试着和他课后交谈以示关爱,于是曾经,他听课认真,不再干扰课堂,而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思索……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5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面对这些全新的教学要求,作为地理教师你该如何使用新教材?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这些都需要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材和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学习观的基础上的,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课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培养学生各种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我特别注重活动课的教学,每一项活动内容我都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我对活动的总结,重点并不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引导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

  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五、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绵阳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观点新颖,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座金矿,急待老师去发现、挖掘。

  六、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师,请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你心中有数吗?你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

  总之,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学科研的智慧。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急学生所想,为学生所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6

  初二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由于初中地理并非中考科目,也就是常说的副科,学生甚至很多地理老师并不重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觉得老师需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上中国工业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

  1、课后反思:

  其实学生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关键在于老师能正确引导!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反思分析一下,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 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3、对不足之处的反思:

  以上教学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思绪游离在课堂之外……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今后还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7

  通过培训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导致了一场教育教学和课堂教学新的革命。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将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和课堂带来的影响变化是毋庸置疑的。我从以下几点对培训培训中及自己实践课堂的一点感受: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一)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过去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的讲授,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知识时代要求。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注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拓宽了时空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形象化、丰富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教育信息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能从书本获取知识,从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中汲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

  (三)、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1)教师的“讲”变为“导”。“教”师应该变为“导”师。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2)学生的“听”变为“学”。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

  (四)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时清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传递者,变成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还有一部分教师将由直接教学转为间接教学,由幕前转为幕后,成为教育软件的编制者、管理者、服务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二、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给学生带来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加强:

  (一)课堂上学生可以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

  在教师作为教学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发现问题,制定研究问题的方向。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从自身内部产生动机(即内部动机),不同于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存在而产生的外部动机。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去学习,在自我的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不像过去只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参与问题产生的过程,只是机械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更为有效。

  (二)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自我评估。

  在一般的教学课件中会给出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所给出的教学目标与自己的反馈结果(即自身的学习结果)相比较,找出差距、并且由自己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通过自己主动查找差距,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生作为当事人对自己问题产生的原因会更为清楚。

  (三)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充分的交流。

  在缺少教师的指导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共同进步。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一位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是有限的,但若综合多数学生的观点与看法,每位学生都会从中学到几倍的知识。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勉励;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不能少,在网络知识庞杂的时代,有些学生的自制力较差,需要教师的经常予以指导和帮助,引领学习的方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的确确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改进了传统教育中不合适宜的方面,将更新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教学形式带到了世人面前。今天,全球互联网上用户人数已达4亿之多,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限制,为教师摆脱了繁忙的教学任务,为学习者摆脱了机械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效率、主动性和能动性。为了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四)在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乐学”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体现,是掌握知识的最初开始,“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上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等和靠,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大量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电影、录像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的意义。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掌握知识会很快,记忆效率也会很高。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新颖的手段和高超的技术,解决很多难题,它不仅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图形、文字,还能使课堂变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用对媒体教学软件,并在屏幕上显示我国外交成就和外交行动,视频文字资料让学生感受领悟我国的外交,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创新教育的氛围。

  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使教学变得容易、愉快、省时、牢固、富有成效。它可以创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图形、影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进行合成、链接,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体现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以景激趣,创境激情,引动激动,导训激活,启思激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中学、动中练、动中习得语言技能,把学习当成一种愉悦的体验和感受,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让我们努力去研究这门技术真正的用途、内涵,用好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使我们能利用好这门技术培养出走在社会发展前列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8

  摘要: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应包括: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反思课堂成功之处,积累课堂“亮点”

  关键词:教学反思;新课程

  “反思”它是指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知的检验过程。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古人说:教学相长。教与学怎么样才能做到“相长”呢?这就要提到教学反思。只有教者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发现问题、知道不足,进而弥补不足、解决问题,然后又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教师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就“教学相长”了。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我们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1、地理课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是要仅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我们是要培养应试型人才还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还是“以教材为纲”,唯教材是从,这类教师是在“教”教材;或者还停留在原有的经验阶段,认为地理课应该教给学生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把新课程标准中已经删除的繁、难、偏、旧的知识仍然补充到地理课堂中,极大的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当上《城市的交通运输》一课时,我用株洲市区的交通图代替课本中的香港交通图来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布局原理。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又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节时,我鼓励学生“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开展“我为节能减排献计献策”的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每个班级产生的垃圾都能分类回收,换来的钱还能用于班级建设;以前每逢生日学生都互送卡片,教师节老师也能收到不少,现在都改成短信问候了;有许多孩子还动员自己的家长提篮子、提布袋去买菜;教室里随手关灯关水已成为了大多数学生的习惯。

  2、谁是课堂的主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是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的又有几何呢?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害怕学生不懂,于是乎讲了一遍讲两遍,于是乎有了满堂灌,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变成了听众,变成了“要我学”。

  反思二: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思

  首先,目标的设计要明确,细化和具体化,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例如在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节,我提出的目标之一是: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目标就包含了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其次,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可人为的降低或拔高。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一节时,教学目标应定位在“通过读地形图知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这一特征”,并不是要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其特征。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地貌特征总结、板书出来,并要求学生掌握,这就是人为的拔高了教学目标,增加了教学难度。

  2、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经常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与自己的预期设计有比较大的差异,课后分析,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理想化,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针对学生的认识现状和接受能力以及当时的教学情景,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提高课堂效益。总之,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学”而非设计成教师怎样去教。

  比如学生对理解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有一定的难度,对“夏季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升温慢,冬季相反”这一句话也只能识记不能理解。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让学生去体会。“夏天的中午赤脚走在河边的沙滩上,你的脚有什么感受?当你走到河水中又有什么感受呢?”“寒冷的冬天赤脚踩在水里与赤脚踩在地上哪个更冷呢?”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从生活经验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了。

  3、对问题设计的反思

  课堂思维训练也是学生通过自学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练习什么?怎样练习?关键是教师能否设计出导向正确、难度适宜的训练题。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气温日变化图”,这样设问:

  ①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出现在何时?

  ②什么时候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

  ③气温最高值为什么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时和地面辐射最强时?

  从这三个问题中让学生分析思考,引导认识地面储存热量对地面温度的影响,以及大气吸热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真正理解一日之中的最高气温为何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时,且还要落后于地面温度最高时而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这样环环紧扣,逐层深入的设计把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温度、大气辐射、大气温度四者的关系及热量的盈亏讲得十分透彻,学生极易掌握。实践证明:导向正确、设计合理的训练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讨论,各抒己见,能够深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给思维最丰富的启迪。

  同时,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问题一要有价值。提问时要主意,问题设置要有目的,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心中有数;二是问题的本身要有启发性。不要提一些不要求学生以任何方式去处理(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问题,或者说不加思维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问那些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有效思维性的问题,它能敦促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在课堂上提出“长江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自然环境会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提得有价值,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二要有梯度。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如提问“为什么说西亚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学生受各方面能力的限制一时作答困难,我提的问题是:

  ⑴西亚位于哪两洋五海三洲之地?

  ⑵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海联系了哪两大洋?

  ⑶土耳其海峡连接了哪两海?

  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4、对练习设计的反思

  地理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反馈最主要来源于练习,练习也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通过练习,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反思教师给学生的地理作业是否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是否对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有帮助。因此作业反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

  例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时,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学生对农业没有什么概念,对因地制宜也是一知半解。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有一个公司要在株洲投资一些农业项目,拟开发的项目有:黑山羊养殖基地、优质水稻基地、鲜花栽培基地。现有醴陵泗汾镇、天元区马家河乡、荷塘区明照乡欲引进上述项目,请查阅资料,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分析,该公司的项目应该如何布局?这道题结合株洲地区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分析株洲各地的地形、气候特点以及传统产业的优势的基础上来确定农业产业的布局。由于与生活联系较紧密,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三、反思课堂成功之处,积累课堂“亮点”

  有教育家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撼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我们总能发现不足,找到改进的地方,但是每一堂课也许都有它的精彩之处,这就是课堂的“亮点”。好的方法,好的问题,好的习题,精彩的教学片段等等,这些都是教师的财富,我们应该把它们收集起来,“积腋成裘”。久而久之,我们将收获到一个沉甸甸的硕果。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将十分有利。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勇于剖析自己的人,做一个精益求精的人。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余培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9

  从总体上看,课堂上改变了多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形成了“以师生互动为主”的课堂活动形式,在课堂上我们均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教师蹲下来了,学生站起来了;

  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

  教师批评的话语少了,表扬的话语多了;

  教师冷漠的表情少了,学生开心的笑容多了;

  学生听讲的时间少了,交流讨论的时间多了;

  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多了。

  走进六中开放周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课堂已经涌动着勃勃的生命活力,展现了师生的生命风采,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下面,就教师的活动、学生活动状态、教学过程发展状态等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一堂地理开放课的粗浅看法。

  一、教师的活动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各有所长。这堂课能够体现出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师能充分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心中有学生、一切为学生”的教学设计。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始终对学生充满热情与爱心,充分信任、关注每一位学生。能结合学生的旧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尽力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能创设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来感召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且表现出较好的专业技能基本功,能合理和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

  二、学生活动状态

  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本位”思想。因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表达的自我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便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品偿到成功的乐趣。

  这节课的课题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授课教师课前认真准备,精心组织设计了交流、讨论、活动等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动手、动脑、动口,让全班学生围绕本节重点内容展开,培养学生的获取图上信息的能力与分析技能,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较高,部分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需求,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大多数学生能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模块,积极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开放了学生心态,张扬了学生个性,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会倾听、协作、反思、分享和理解。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0

  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在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师的主体能力,今年在学校倡导高效课堂的契机下,我积极的探索高效课堂的环节,教学设计等等方面的东西,也从众多老师的优质课堂上学习了不少好的经验,并且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尝试,以期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大力改进之处,希望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

  对策: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人无完人,随着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1

  从总体上看,课堂上改变了多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形成了“以师生互动为主”的课堂活动形式,在课堂上我们均可以看到的现象是:教师蹲下来了,学生站起来了;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教师批评的话语少了,表扬的话语多了;教师冷漠的表情少了,学生开心的笑容多了;学生听讲的时间少了,交流讨论的时间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多了。

  走进六中开放周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课堂已经涌动着勃勃的生命活力,展现了师生的生命风采,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下面,就教师的活动、学生活动状态、教学过程发展状态等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一堂地理开放课的粗浅看法。

  一、教师的活动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各有所长。这堂课能够体现出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师能充分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心中有学生、一切为学生”的教学设计。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始终对学生充满热情与爱心,充分信任、关注每一位学生。能结合学生的旧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尽力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能创设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来感召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且表现出较好的专业技能基本功,能合理和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

  二、学生活动状态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本位思想。因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表达的自我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便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品偿到成功的乐趣。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2

  1、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应关注案例的分析过程和结论获取

  新课程非常重视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的教学策略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但是,我觉得案例教学无论是采取归纳法还是演绎法,一条原则必须要把握,就是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应关注案例的分析过程和结论获取。因为案例只是结论提取的材料,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获取和提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掌握结论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学生能力的很重要的体现。

  2、注重案例的'验证

  近年来,我们的教学很注重反思,这其中包括对媒体、对学生、对老师本身的反思,而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更为重要。如何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的案例教学来讲,我觉得教师在提取了结论和学生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之后,要选取相类似的案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推导。

  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尽量能让大多数的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和结论。而验证案例的选取可以参考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资源。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进行验证,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案例进行分析。

  3、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教学贵在思考。在一年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我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我在教学过程中希望能尽量去解决,也希望能够再实践中能够拨开云雾。我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致有以下:

  (1)如何才能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2)课标与教材的矛盾如何解决?

  (3)知识点的难度该如何把握?

  (4)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差异该如何解决?

  (5)课标要求和教材真的能代表广泛的适用性吗?

  (6)怎样面对初高中地理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生事物的产生有一个成长和成熟完善的过程。我想,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我们就是要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让新课程走向成熟。只要这样,我们中国的教育才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进步。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3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期望借助教材,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知识告诉给学生,这种教学是一种授受式的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理解,主体性不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经过创造实际的或模拟的情境,以此来呈现或再现问题、矛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应用知识。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应用体验式教学情境是催化剂。在地理课堂中,仅有经过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在情境中探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体验。从学生角度来看,体验的生成也有赖于情境,若课堂中没有情境,充斥的只是干瘪的知识讲解、练习,学生也就难以生成体验。如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对自我家乡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其他地方不了解,如果没有对全球性地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对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较难理解的。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一是在导入过程中,需要以情境来引入新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活动、话题等多种方式进行,且要注重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可从身边的小孩出生话题说起,并由此而引出某个地区人口增长的案例,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图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过渡到“人口增长”的概念和特征探究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更容易让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在探究活动中要注重以情境来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针对问题也要注重以情境来帮忙学生理解,获得体验。如在《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引导问题如

  “世界闻名古国发祥地为什么和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为什么会比较密集?”然后借助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引导学生找出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都在河流交汇处的原因,并对广州、上海、天津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共性进行分析。这样可让学生在图片分析的.过程中理解事物空间布置的特点,理解河流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合作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了情境,带给学生的是直观感知,但学生的归纳和理解本事有限,此时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不仅仅只能转变讲授式的教学,还要注重在课堂中经过问题、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和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经历地理知识的构建过程。首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对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探究为例,先呈现杭州龙井茶在日本种植的案例,问:“为什么龙井在日本始终没有种好?”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而交流。教师总结出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同时举出例子并追问:“农业生产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此时学生会有很多看法,教师问学生古代和现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举出例子(如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引导学生确定,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其次,在课堂活动中也要注重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辩论、质疑、互问互答活动,如《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区位”概念的辨析就可在探究后小组间相互提问。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

  要在地理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应用也是较为重要的方法。传统地理教学的应用是以课后书面练习为主,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应试技巧,以此来应付考试。提倡体验是教学强调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学生,关怀生命,拓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宽度,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后去应用,在应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更好地感受地理和生活的联系性。同时也要以应用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本事,真正能学以致用。在地理课堂中,要及时结合所学资料,引导学生围绕生活展开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应用本事。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对于交通运输方式(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等)学生不难理解,但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进行合理区位选择就是难点。教学探究该资料后就可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城市的情景展开讨论。同时,在课后也要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如在《区域差异》学习后对英国和日本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后得出自我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提议。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多看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经历地理知识的构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必须的学习方法,构成必须的学习习惯。这样,让学生去经历、去感知、去体验,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才会变得牢固,技能才会得到提升,发展也才能落到实处。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4

  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了师生改变学习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1.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

  造纸术让知识有了方便携带的良好载体,人类突破口语的束缚,用文字将信息加以广泛传播;印刷术极大提高了书面信息的复制效率并降低成本,扩大了信息交流传递的容量和范围,让人类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同时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人类知识的传播突破了时空和容量限制,还突破了语言文字种类的限制,知识的传播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教育信息化改变了知识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创新频率不断加快,传统的图书传播载体和阅读记忆获取模式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知识激增的状况,必须采用信息技术革新知识生成、传播、呈现和利用的方式。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知识就在手头成为现实,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外部海量存储的知识随需可得,关键是要掌握获取与利用的方式。

  3.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个人知识的自组织模式,引发了团体知识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变革。

  随着知识载体从以往的单一书本形式转化为多媒体知识包,知识的组织形式从以往的线性排列转向超文本结构,个人知识的存储也由单一的内存(大脑)扩展到外存(在线知识库),传统的知识构建模式和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如此巨大的变革。充分发挥人类的联想机制,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构建方式,建立面向知识分享的社交网络,通过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建构、交流与共享,推动社会化的知识组织与共享模式,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智慧的增长。

  4.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信息时代需要“数字公民”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必要的信息技能,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目标。信息素养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建构、协作交流能力等。面对数字化浪潮,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学习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切实掌握信息素养,才能够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的能力是21世纪数字公民安身立命之本。

  5.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与教育形态。

  教育信息化让人人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已经不必拘泥于教室、实验室等场所,也不必师生拘泥于师生面对面的形式,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逐步消融,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使得人人可以享有优质资源和学习机会,使教师和学生拥有了平等的信息地位,迫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大推进了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进程。

  6.教育信息化创新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改变传统的教与学行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7.教育信息化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模式与教育关系。

  信息社会的知识与知识、知识和知识人、知识人与知识人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必将引起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当前的考试制度也将因为不符合知识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扬弃,注重团队合作、重视探索探究的教育模式将因其符合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模式的变革将引起教育关系的变化,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同伴之间的教育关系都将因信息化的到来而创新发展。另外,信息化对于学校的管理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改善学校治理结构,也将促使新型教育关系的产生。

  20xx年10月10日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5

  本学期以来,通过听课、教学,对于教学活动,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教育观念,它已为人们广泛的接受了。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他们学习的内在潜能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本应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了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纯粹成了一种机械的毫无趣味性的过程。因此,为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研究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在这里,我仅针对所任教的地理学科,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技能学习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发挥地理学科趣味性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到学得有趣,即产生了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相关。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其中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是直接兴趣,如学生对某学科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与学习活动结果相联系的则是间接兴趣,如学生对外语本身并不感兴趣,但觉得它对考学太重要了,于是产生了的学习兴趣。从地理知识本身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学科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间接兴趣不足的欠缺。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嵌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这一节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二战期间,英军巧妙利用西欧地区天气变化由西向东发展的规律,不仅成功躲避了德国法西斯的空袭,还用大雾作掩护对德军进行反击,使德军损失惨重的小故事。这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间的非学习状态转移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讲梅雨天气的形成时,让学生先将“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几句词理解一下,然后再讲解梅雨形成的原理和分布,这样使课堂更生动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海陆风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地里问题。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材在每节课后还设计了“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文字材料分析和数据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广泛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完成后,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两幅天气变化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读图、分析、判断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固有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学习地理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手势法:如用左右手手势来表示南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规律、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气流和中心垂直气流的运动规律等;

  (2)口诀法:如用“高高低低”四字口诀来判断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凹凸形状与高低气压的分布,同时也可用此来判断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形状与气温高低的关系,直至延伸到各种等值线的一般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东”来描述月相的规律,简洁而明确。

  (3)谐音、诗句法:此方法在地理记忆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地壳中的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用“洋闺女贴给哪家美”的句子记住等;

  (4)图象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学生对地图有畏惧感,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教师要多指导学生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象化,做到化文为图、图文结合,尤其地球的公转,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以及洋流的分布内容繁琐又不易进行机械记忆。

  (5)数理结合法: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定性或定量地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比如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时用到几何学的'知识,分析月球和太阳表面重力加速度时用到物理上的万有引力知识等;

  (6)实地考察法:到野外实地观察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比如在《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这一节,给学生提供各类岩石的标本,使学生有直观的感觉。海蚀地貌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日在海边多走走看看,利用蓬莱的地理优势。凡此种种,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活读书”,并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乐学。

  四、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总之,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大势发展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学习地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们都从思想上重视了地理这门学科。

  通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地理教学启迪了学生的智能,也促进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本地区实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地理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志向。

  以上是这一学期来,我在地理教学方面的侧重点及目的,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10-15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4篇09-09

课程教学反思05-23

课程教学反思01-03

地理的教学反思09-06

地理教学反思05-25

地理教学反思02-07

新课程教学反思06-30

地理教学反思【热】06-21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理课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

  心得体会:

  1.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解读课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认真落实教材系统中的阅读、读图思考、活动、案例分析、问题研究,是达成课标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重视“过程和方法”的价值取向,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角色,大胆创新和不断探索,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学习的环境,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学习过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验、调查、考察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困惑与反思:

  1.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

  2.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教材与课程标准、教材与辅导资料之间不配套、诸多实践活动设备缺乏、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等等。

  3.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对于这些内容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教学的标高,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此外,部分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或学生的实际,活动时间长,效果也不明显,很难在课堂上实施,有些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太大。

  4.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有,学生学习的功利价值取向、学科惯性等非智力因素,严重影响学生缺乏时间、精力,对地理进行必要和最低限度的学习,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两类要素之间应当做到相辅相成。高中地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较高,是建立在掌握和运用地理规律性知识基础上的。随着地理方法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地理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和机会,无知绝对谈不上有能力。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能力培养及智力开发的要求,又是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在知识仍是高中地理教学重点的同时,应强调和重视知识掌握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要求应当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贯彻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上打基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好奇心强、善于联想、富于想象、敢于怀疑是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前提。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无论正文、阅读或选学材料都要自始自终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例如,可通过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质疑,或介绍思维独特、别具一格的地理观点、有待解决或有争议的地理问题,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求的精神;还可专门开辟“小栏目”、“小天地”等,让学生以知情者、参与者身份对现实地理问题作出分析评价、预测和决策,为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新天地,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志趣及研究社会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和进行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高中地理课程一向注意这一点。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高中阶段应有的教学要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深化他们的地理认识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地理视野,扩展地理思路,培养地理应用意识,提高应用知识于实际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编写教材中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一是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天气预报、旅游、商品流通等。二是可以联系生产发展、经济建设的实际,突出地理科学促进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功用。例如,资源评价、对外交易、经济发展规划等。三是可以联系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深化学生对联系实际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例如,调查市场经济状况、研究乡土发展规划、开展乡土建设咨询等。四是可以联系地理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和古今中外地理学家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取得重大发现及贡献的事例,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热爱地理科学、树立远大志向。五是可以联系与地理科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能源、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加强地理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六是可以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文化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作用,扩展联系实际的内涵。

  课文、图象与练习的关系

  课文、图象和练习三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系统主要以文字形式传递知识内容,新教材除应保留以往教材科学性强,语言简洁等优点外,应提高可读性、生动性,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抽象化,力求突出重点、要点,设置难点、疑点,探求关键、特征,从多方面强化这一系统的功能作用。例如,课文系统可以设正文、提示注释、阅读材料、选学内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预习提示、自学预习和课后提示等,注重启发,培养学习能力。图象系统侧重以图示形成传递知识信息,新教材要注意借鉴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和国外优秀地理教材的可取之处,在图象比重、图象内容选择、图象类型、图象组合、图文配合、图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发挥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析文,以图代文的作用。例如,增设组合图,增强其表现力,插图内容的难度也应逐步加大。练习系统是供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部分,设计上一要容量适当,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二要题型多样化,增加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题目,给实验以应有的地位;三要主次分明,具有层次差异;四要注意学生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五要编排位置灵活,各种练习可穿插于教材结构的各个环节中。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2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自己是否已经转变了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改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某某问题。”而课改前我们经常说:“这节课讲授或今天上第几章第几节……”,让人总感到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道,所以学生上课就是听讲,老师就是一个劲的满堂灌。课改后上课期间,我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碰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也多说些:“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 “很有新意!” “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次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刚刚讲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二、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比如:班级有个女同学,平时性格内向,胆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生怕我提名,常锁着眉头。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降水柱状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降水柱状图画的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并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一种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头。原来她不仅性格内向,还缺乏自信。及时赏识她的各种变化,从此以后她有了明显改变,每次课后遇见我,总是一张灿烂的笑脸。还甜甜地叫一声“老师好!”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使我感悟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长江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我的地理科代表同学,“老师”当的有模有样,他把长江水系图画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大水电站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最初学生看我举手要求发言都笑了起来,但很快就接纳了我这位“老同学”。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这节课,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黄河”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他们还需要什么?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四、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使用无铅汽油,并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尽量少用汽车和摩托车来减少空气的污染;有的同学建议最好骑电动自行车,速度快,又没有污染;有的同学说国外对汽车尾气的排放都实行欧1、欧11标准,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欧1标准,现在我国大城市北京、上海已实行欧11标准,假如超过这个标准就不准使用汽车,我们长春也应该执行这个标准;有的同学建议应该在汽车尾气排放管上面安装个过滤器,把有害物质都过滤掉……,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这一课还有一个课堂活动题,内容是这样的:有人想买新房子,有两处地方可以选择:一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是房价稍贵些;另一处虽然房价便宜些,但是离工厂区比较近,空气质量差一些。选择哪一处呢?不用说,教材的本意,是选价格稍贵但环境好的房子买。经过这课内容的学习、讨论,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经提问,许多学生大声嚷嚷,应该选价格贵但环境好的房子,并纷纷说出理由:如果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虽然一时省了钱,可环境不好、有污染,人的心情也受到影响,以后生病,不知要花多少钱!说的很有道理。我相信就是成人一般也都会这样考虑。这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班上立刻有同学笑起来。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选择,而是说:“谈谈你的想法,好吗?”他说:“我选便宜点的房子,是因为这样可以把省下来的钱买一些树苗,种在周围,这样树木可以净化空气,就能够改造这个地区的环境。“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多有新意多有创意!”我当即竖起大拇指说:“太棒了!这位同学的想法真高尚!”究竟哪一个答案最好?我真为自己唯书为上的思维定势汗颜。我再次感悟: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以上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曾试着和他课后交谈以示关爱,于是曾经,他听课认真,不再干扰课堂,而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思索,我在反思……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3

  一学期又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地理教学,我觉得对学生地理学科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下头重点来说说个人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的反思心得。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与成功的教学过程互为因果。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一个分数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兴趣的构成和发展只决定于学习的成功,并且是反复的成功,所以,进行教学评价,兴趣状态比分数更为可靠。教师应当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我改善教学的基本依据。

  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构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教学资料及其载体,教学手段)、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构成、发展息息相关。

  1.教学资料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

  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很多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构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难,使地理事物总是显得那样新奇、生动。

  地理感性知识是兴趣源泉的源头,它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应对学生缺乏表象的头脑,不可能唤起探究的热情。满足了学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养兴趣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产生探究理性认识的需要。所以,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地理理性知识以综合性为其特点,蕴藏着地理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奥秘。对其趣味性的体验在于进行成功的思考。

  地理概念是概括而来的,区域特征是比较而来的,规律和成因是分析综合而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在思考失败的情景下去死记硬背结论,势必抑制兴趣的构成。

  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仅有经过运用,才能进一步获得对知识需要的体验,"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推动求知的兴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动(智力的、动作的)进行的又快又好,令人钦羡。例如,当学生看到军人、探险者或考察队仅凭地形图即可在陌生的地区活动自如时,自然要激发出掌握读图技能的需要。

  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学生学好新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获得顺利完成操作的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成功。渗透在知识教学中的本事培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经常获得本事增强的体验,不断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丰富和满足,从而推动着学习兴趣的发展。

  2.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资料的载体,是地理教学资料——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

  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供给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忙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忙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⑴学生对处于自我"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用力跳够得着的果子不仅仅能使他体验到需要,并且能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获得果然成功的欢乐。

  学生的知识、本事基础是我们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的依据。如果不了解、不顾及学生的基础,盲目地照本宣讲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学失败的同时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一样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个别差异。基础不一样,构成兴趣的兴奋点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兴奋点在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上,有的学生则会在努力获得了及格分数后高兴得跳起来。承认并照顾到这种差别,才能使不一样水平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学习。

  ⑵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我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的学习不仅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阅读检索、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向教师质疑、发表见解等主动方式的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感到自我本事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并提高学习成功率。

  ⑶学生对地理野外观察、地理观测、参观访问等室外教学活动感兴趣。室外教学活动为学生供给了丰富多采的最直观的感性知识,激发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许多在教室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⑷学生对具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感兴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⑸过重的负担抑制学习兴趣,它使学生把地理课与疲劳、烦燥联系在一齐。

  ⑹地理学习的反复失败能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厌恶,会使学生把地理课与枯燥的死记硬背和糟糕的成绩联系在一齐。

  ⑺对成功的学习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表扬,能使学习兴趣得到强化。

  4.教师是地理兴趣培养的主导因素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又是知识信息的供给者。

  教学资料靠教师去发掘、驾驭,学生的学情靠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靠教师去激发,学生的提高、发展靠教师去启发、诱导,教师掌握着激发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所以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学习兴趣构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⑴教师本人的思想、情感、学识、本事素质包括进行兴趣培养的意识是教师进行兴趣培养的内在根据。

  ⑵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的本事。不一样的方法解决不一样的矛盾,引起多角度的心理兴奋。

  ⑶教师进行指导的生动性。生动、幽默的讲课使学习的紧张寓于活泼之中,使学生易于学懂、学会、记牢。

  ⑷教师的教学活力。兴趣靠兴趣来培养,活力靠活力来感染。教师带着对学科、对事业、对祖国、对人类、对自然的热爱融汇而成的活力,神采奕奕地进行教学,不仅仅能即时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并且长期的感染对学生个性的构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⑸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怀、帮忙、鼓励反映着对学生真挚的感情,对学生兴趣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这有助于学习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学生把学习与对教师的感情联系在一齐,产生相应的兴奋状态。

  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进行地理兴趣培养的根据。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统一的整体,发挥着教学系统进行兴趣培养的功能。

  综合四个方面因素,地理兴趣培养的途径应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充分发掘教学资料本身的趣味性,完善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进行成功的学习。

  今后更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加强备课,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方法应当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确定。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本事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2.创新训练方式,促进主动应用。

  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识迁移本事差,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所以,地理知识要尽可能围绕问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提问,并经过变换条件,甚至变换题型或设计新题型来训练学生的应变本事,知识整和本事,改变思维方式。

  3.创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材资料能否被学生理解和理解,必须经过必须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我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当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大纲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本事是教学的目标。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是老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 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每节课的开始,可以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改变过去“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这种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状态。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

  二、 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

  我觉得: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 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他们还需要什么?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我校属三级达标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本身不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加上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慢慢教授学生如何自己来分析教材,如何从教材中寻找重点,如何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授有些课时,我会尝试让学生自己来谈谈对本课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述更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学的能力。

  四、 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我会注意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有些问题在我平时备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其中不乏一些思想的闪光点。在这个时候我会适当给予学生表扬,这一方面对该生有鼓励作用,另一方面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

  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曾试着和他课后交谈以示关爱,于是曾经,他听课认真,不再干扰课堂,而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思索……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5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面对这些全新的教学要求,作为地理教师你该如何使用新教材?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这些都需要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材和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学习观的基础上的,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课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培养学生各种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我特别注重活动课的教学,每一项活动内容我都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我对活动的总结,重点并不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引导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

  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五、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绵阳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观点新颖,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座金矿,急待老师去发现、挖掘。

  六、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师,请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你心中有数吗?你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

  总之,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学科研的智慧。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急学生所想,为学生所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6

  初二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由于初中地理并非中考科目,也就是常说的副科,学生甚至很多地理老师并不重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觉得老师需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上中国工业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

  1、课后反思:

  其实学生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关键在于老师能正确引导!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反思分析一下,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 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3、对不足之处的反思:

  以上教学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思绪游离在课堂之外……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今后还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7

  通过培训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导致了一场教育教学和课堂教学新的革命。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将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和课堂带来的影响变化是毋庸置疑的。我从以下几点对培训培训中及自己实践课堂的一点感受: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一)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过去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的讲授,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知识时代要求。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注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拓宽了时空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形象化、丰富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教育信息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能从书本获取知识,从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中汲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

  (三)、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1)教师的“讲”变为“导”。“教”师应该变为“导”师。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2)学生的“听”变为“学”。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

  (四)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时清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传递者,变成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还有一部分教师将由直接教学转为间接教学,由幕前转为幕后,成为教育软件的编制者、管理者、服务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二、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给学生带来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加强:

  (一)课堂上学生可以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

  在教师作为教学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发现问题,制定研究问题的方向。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从自身内部产生动机(即内部动机),不同于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存在而产生的外部动机。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去学习,在自我的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不像过去只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参与问题产生的过程,只是机械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更为有效。

  (二)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自我评估。

  在一般的教学课件中会给出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所给出的教学目标与自己的反馈结果(即自身的学习结果)相比较,找出差距、并且由自己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通过自己主动查找差距,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生作为当事人对自己问题产生的原因会更为清楚。

  (三)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充分的交流。

  在缺少教师的指导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共同进步。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一位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是有限的,但若综合多数学生的观点与看法,每位学生都会从中学到几倍的知识。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勉励;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不能少,在网络知识庞杂的时代,有些学生的自制力较差,需要教师的经常予以指导和帮助,引领学习的方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的确确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改进了传统教育中不合适宜的方面,将更新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教学形式带到了世人面前。今天,全球互联网上用户人数已达4亿之多,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限制,为教师摆脱了繁忙的教学任务,为学习者摆脱了机械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效率、主动性和能动性。为了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四)在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乐学”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体现,是掌握知识的最初开始,“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上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等和靠,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大量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电影、录像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的意义。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掌握知识会很快,记忆效率也会很高。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新颖的手段和高超的技术,解决很多难题,它不仅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图形、文字,还能使课堂变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用对媒体教学软件,并在屏幕上显示我国外交成就和外交行动,视频文字资料让学生感受领悟我国的外交,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创新教育的氛围。

  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使教学变得容易、愉快、省时、牢固、富有成效。它可以创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图形、影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进行合成、链接,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体现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以景激趣,创境激情,引动激动,导训激活,启思激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中学、动中练、动中习得语言技能,把学习当成一种愉悦的体验和感受,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让我们努力去研究这门技术真正的用途、内涵,用好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使我们能利用好这门技术培养出走在社会发展前列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8

  摘要: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应包括: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反思课堂成功之处,积累课堂“亮点”

  关键词:教学反思;新课程

  “反思”它是指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知的检验过程。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古人说:教学相长。教与学怎么样才能做到“相长”呢?这就要提到教学反思。只有教者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发现问题、知道不足,进而弥补不足、解决问题,然后又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教师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就“教学相长”了。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我们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1、地理课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是要仅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我们是要培养应试型人才还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还是“以教材为纲”,唯教材是从,这类教师是在“教”教材;或者还停留在原有的经验阶段,认为地理课应该教给学生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把新课程标准中已经删除的繁、难、偏、旧的知识仍然补充到地理课堂中,极大的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当上《城市的交通运输》一课时,我用株洲市区的交通图代替课本中的香港交通图来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布局原理。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又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节时,我鼓励学生“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开展“我为节能减排献计献策”的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每个班级产生的垃圾都能分类回收,换来的钱还能用于班级建设;以前每逢生日学生都互送卡片,教师节老师也能收到不少,现在都改成短信问候了;有许多孩子还动员自己的家长提篮子、提布袋去买菜;教室里随手关灯关水已成为了大多数学生的习惯。

  2、谁是课堂的主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是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的又有几何呢?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害怕学生不懂,于是乎讲了一遍讲两遍,于是乎有了满堂灌,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变成了听众,变成了“要我学”。

  反思二: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思

  首先,目标的设计要明确,细化和具体化,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例如在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节,我提出的目标之一是: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目标就包含了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其次,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可人为的降低或拔高。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一节时,教学目标应定位在“通过读地形图知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这一特征”,并不是要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其特征。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地貌特征总结、板书出来,并要求学生掌握,这就是人为的拔高了教学目标,增加了教学难度。

  2、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经常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与自己的预期设计有比较大的差异,课后分析,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理想化,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针对学生的认识现状和接受能力以及当时的教学情景,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提高课堂效益。总之,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学”而非设计成教师怎样去教。

  比如学生对理解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有一定的难度,对“夏季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升温慢,冬季相反”这一句话也只能识记不能理解。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让学生去体会。“夏天的中午赤脚走在河边的沙滩上,你的脚有什么感受?当你走到河水中又有什么感受呢?”“寒冷的冬天赤脚踩在水里与赤脚踩在地上哪个更冷呢?”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从生活经验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了。

  3、对问题设计的反思

  课堂思维训练也是学生通过自学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练习什么?怎样练习?关键是教师能否设计出导向正确、难度适宜的训练题。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气温日变化图”,这样设问:

  ①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出现在何时?

  ②什么时候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

  ③气温最高值为什么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时和地面辐射最强时?

  从这三个问题中让学生分析思考,引导认识地面储存热量对地面温度的影响,以及大气吸热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真正理解一日之中的最高气温为何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时,且还要落后于地面温度最高时而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这样环环紧扣,逐层深入的设计把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温度、大气辐射、大气温度四者的关系及热量的盈亏讲得十分透彻,学生极易掌握。实践证明:导向正确、设计合理的训练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讨论,各抒己见,能够深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给思维最丰富的启迪。

  同时,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问题一要有价值。提问时要主意,问题设置要有目的,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心中有数;二是问题的本身要有启发性。不要提一些不要求学生以任何方式去处理(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问题,或者说不加思维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问那些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有效思维性的问题,它能敦促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在课堂上提出“长江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自然环境会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提得有价值,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二要有梯度。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如提问“为什么说西亚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学生受各方面能力的限制一时作答困难,我提的问题是:

  ⑴西亚位于哪两洋五海三洲之地?

  ⑵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海联系了哪两大洋?

  ⑶土耳其海峡连接了哪两海?

  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4、对练习设计的反思

  地理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反馈最主要来源于练习,练习也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通过练习,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反思教师给学生的地理作业是否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是否对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有帮助。因此作业反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

  例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时,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学生对农业没有什么概念,对因地制宜也是一知半解。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有一个公司要在株洲投资一些农业项目,拟开发的项目有:黑山羊养殖基地、优质水稻基地、鲜花栽培基地。现有醴陵泗汾镇、天元区马家河乡、荷塘区明照乡欲引进上述项目,请查阅资料,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分析,该公司的项目应该如何布局?这道题结合株洲地区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分析株洲各地的地形、气候特点以及传统产业的优势的基础上来确定农业产业的布局。由于与生活联系较紧密,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三、反思课堂成功之处,积累课堂“亮点”

  有教育家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撼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我们总能发现不足,找到改进的地方,但是每一堂课也许都有它的精彩之处,这就是课堂的“亮点”。好的方法,好的问题,好的习题,精彩的教学片段等等,这些都是教师的财富,我们应该把它们收集起来,“积腋成裘”。久而久之,我们将收获到一个沉甸甸的硕果。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将十分有利。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勇于剖析自己的人,做一个精益求精的人。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余培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9

  从总体上看,课堂上改变了多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形成了“以师生互动为主”的课堂活动形式,在课堂上我们均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教师蹲下来了,学生站起来了;

  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

  教师批评的话语少了,表扬的话语多了;

  教师冷漠的表情少了,学生开心的笑容多了;

  学生听讲的时间少了,交流讨论的时间多了;

  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多了。

  走进六中开放周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课堂已经涌动着勃勃的生命活力,展现了师生的生命风采,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下面,就教师的活动、学生活动状态、教学过程发展状态等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一堂地理开放课的粗浅看法。

  一、教师的活动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各有所长。这堂课能够体现出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师能充分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心中有学生、一切为学生”的教学设计。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始终对学生充满热情与爱心,充分信任、关注每一位学生。能结合学生的旧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尽力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能创设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来感召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且表现出较好的专业技能基本功,能合理和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

  二、学生活动状态

  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本位”思想。因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表达的自我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便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品偿到成功的乐趣。

  这节课的课题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授课教师课前认真准备,精心组织设计了交流、讨论、活动等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动手、动脑、动口,让全班学生围绕本节重点内容展开,培养学生的获取图上信息的能力与分析技能,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较高,部分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需求,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大多数学生能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模块,积极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开放了学生心态,张扬了学生个性,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会倾听、协作、反思、分享和理解。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0

  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在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师的主体能力,今年在学校倡导高效课堂的契机下,我积极的探索高效课堂的环节,教学设计等等方面的东西,也从众多老师的优质课堂上学习了不少好的经验,并且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尝试,以期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大力改进之处,希望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

  对策: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人无完人,随着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1

  从总体上看,课堂上改变了多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形成了“以师生互动为主”的课堂活动形式,在课堂上我们均可以看到的现象是:教师蹲下来了,学生站起来了;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教师批评的话语少了,表扬的话语多了;教师冷漠的表情少了,学生开心的笑容多了;学生听讲的时间少了,交流讨论的时间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多了。

  走进六中开放周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课堂已经涌动着勃勃的生命活力,展现了师生的生命风采,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下面,就教师的活动、学生活动状态、教学过程发展状态等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一堂地理开放课的粗浅看法。

  一、教师的活动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各有所长。这堂课能够体现出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师能充分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心中有学生、一切为学生”的教学设计。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始终对学生充满热情与爱心,充分信任、关注每一位学生。能结合学生的旧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尽力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能创设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来感召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且表现出较好的专业技能基本功,能合理和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

  二、学生活动状态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本位思想。因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表达的自我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便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品偿到成功的乐趣。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2

  1、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应关注案例的分析过程和结论获取

  新课程非常重视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的教学策略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但是,我觉得案例教学无论是采取归纳法还是演绎法,一条原则必须要把握,就是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应关注案例的分析过程和结论获取。因为案例只是结论提取的材料,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获取和提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掌握结论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学生能力的很重要的体现。

  2、注重案例的'验证

  近年来,我们的教学很注重反思,这其中包括对媒体、对学生、对老师本身的反思,而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更为重要。如何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的案例教学来讲,我觉得教师在提取了结论和学生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之后,要选取相类似的案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推导。

  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尽量能让大多数的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和结论。而验证案例的选取可以参考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资源。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进行验证,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案例进行分析。

  3、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教学贵在思考。在一年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我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我在教学过程中希望能尽量去解决,也希望能够再实践中能够拨开云雾。我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致有以下:

  (1)如何才能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2)课标与教材的矛盾如何解决?

  (3)知识点的难度该如何把握?

  (4)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差异该如何解决?

  (5)课标要求和教材真的能代表广泛的适用性吗?

  (6)怎样面对初高中地理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生事物的产生有一个成长和成熟完善的过程。我想,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我们就是要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让新课程走向成熟。只要这样,我们中国的教育才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进步。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3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期望借助教材,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知识告诉给学生,这种教学是一种授受式的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理解,主体性不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经过创造实际的或模拟的情境,以此来呈现或再现问题、矛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应用知识。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应用体验式教学情境是催化剂。在地理课堂中,仅有经过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在情境中探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体验。从学生角度来看,体验的生成也有赖于情境,若课堂中没有情境,充斥的只是干瘪的知识讲解、练习,学生也就难以生成体验。如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对自我家乡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其他地方不了解,如果没有对全球性地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对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较难理解的。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一是在导入过程中,需要以情境来引入新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活动、话题等多种方式进行,且要注重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可从身边的小孩出生话题说起,并由此而引出某个地区人口增长的案例,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图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过渡到“人口增长”的概念和特征探究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更容易让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在探究活动中要注重以情境来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针对问题也要注重以情境来帮忙学生理解,获得体验。如在《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引导问题如

  “世界闻名古国发祥地为什么和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为什么会比较密集?”然后借助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引导学生找出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都在河流交汇处的原因,并对广州、上海、天津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共性进行分析。这样可让学生在图片分析的.过程中理解事物空间布置的特点,理解河流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合作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了情境,带给学生的是直观感知,但学生的归纳和理解本事有限,此时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不仅仅只能转变讲授式的教学,还要注重在课堂中经过问题、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和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经历地理知识的构建过程。首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对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探究为例,先呈现杭州龙井茶在日本种植的案例,问:“为什么龙井在日本始终没有种好?”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而交流。教师总结出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同时举出例子并追问:“农业生产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此时学生会有很多看法,教师问学生古代和现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举出例子(如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引导学生确定,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其次,在课堂活动中也要注重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辩论、质疑、互问互答活动,如《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区位”概念的辨析就可在探究后小组间相互提问。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

  要在地理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应用也是较为重要的方法。传统地理教学的应用是以课后书面练习为主,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应试技巧,以此来应付考试。提倡体验是教学强调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学生,关怀生命,拓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宽度,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后去应用,在应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更好地感受地理和生活的联系性。同时也要以应用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本事,真正能学以致用。在地理课堂中,要及时结合所学资料,引导学生围绕生活展开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应用本事。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对于交通运输方式(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等)学生不难理解,但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进行合理区位选择就是难点。教学探究该资料后就可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城市的情景展开讨论。同时,在课后也要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如在《区域差异》学习后对英国和日本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后得出自我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提议。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多看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经历地理知识的构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必须的学习方法,构成必须的学习习惯。这样,让学生去经历、去感知、去体验,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才会变得牢固,技能才会得到提升,发展也才能落到实处。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4

  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了师生改变学习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1.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

  造纸术让知识有了方便携带的良好载体,人类突破口语的束缚,用文字将信息加以广泛传播;印刷术极大提高了书面信息的复制效率并降低成本,扩大了信息交流传递的容量和范围,让人类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同时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人类知识的传播突破了时空和容量限制,还突破了语言文字种类的限制,知识的传播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教育信息化改变了知识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创新频率不断加快,传统的图书传播载体和阅读记忆获取模式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知识激增的状况,必须采用信息技术革新知识生成、传播、呈现和利用的方式。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知识就在手头成为现实,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外部海量存储的知识随需可得,关键是要掌握获取与利用的方式。

  3.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个人知识的自组织模式,引发了团体知识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变革。

  随着知识载体从以往的单一书本形式转化为多媒体知识包,知识的组织形式从以往的线性排列转向超文本结构,个人知识的存储也由单一的内存(大脑)扩展到外存(在线知识库),传统的知识构建模式和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如此巨大的变革。充分发挥人类的联想机制,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构建方式,建立面向知识分享的社交网络,通过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建构、交流与共享,推动社会化的知识组织与共享模式,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智慧的增长。

  4.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信息时代需要“数字公民”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必要的信息技能,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目标。信息素养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建构、协作交流能力等。面对数字化浪潮,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学习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切实掌握信息素养,才能够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的能力是21世纪数字公民安身立命之本。

  5.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与教育形态。

  教育信息化让人人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已经不必拘泥于教室、实验室等场所,也不必师生拘泥于师生面对面的形式,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逐步消融,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使得人人可以享有优质资源和学习机会,使教师和学生拥有了平等的信息地位,迫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大推进了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进程。

  6.教育信息化创新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改变传统的教与学行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7.教育信息化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模式与教育关系。

  信息社会的知识与知识、知识和知识人、知识人与知识人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必将引起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当前的考试制度也将因为不符合知识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扬弃,注重团队合作、重视探索探究的教育模式将因其符合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模式的变革将引起教育关系的变化,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同伴之间的教育关系都将因信息化的到来而创新发展。另外,信息化对于学校的管理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改善学校治理结构,也将促使新型教育关系的产生。

  20xx年10月10日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5

  本学期以来,通过听课、教学,对于教学活动,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教育观念,它已为人们广泛的接受了。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他们学习的内在潜能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本应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了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纯粹成了一种机械的毫无趣味性的过程。因此,为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研究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在这里,我仅针对所任教的地理学科,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技能学习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发挥地理学科趣味性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到学得有趣,即产生了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相关。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其中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是直接兴趣,如学生对某学科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与学习活动结果相联系的则是间接兴趣,如学生对外语本身并不感兴趣,但觉得它对考学太重要了,于是产生了的学习兴趣。从地理知识本身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学科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间接兴趣不足的欠缺。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嵌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这一节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二战期间,英军巧妙利用西欧地区天气变化由西向东发展的规律,不仅成功躲避了德国法西斯的空袭,还用大雾作掩护对德军进行反击,使德军损失惨重的小故事。这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间的非学习状态转移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讲梅雨天气的形成时,让学生先将“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几句词理解一下,然后再讲解梅雨形成的原理和分布,这样使课堂更生动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海陆风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地里问题。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材在每节课后还设计了“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文字材料分析和数据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广泛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完成后,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两幅天气变化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读图、分析、判断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固有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学习地理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手势法:如用左右手手势来表示南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规律、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气流和中心垂直气流的运动规律等;

  (2)口诀法:如用“高高低低”四字口诀来判断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凹凸形状与高低气压的分布,同时也可用此来判断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形状与气温高低的关系,直至延伸到各种等值线的一般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东”来描述月相的规律,简洁而明确。

  (3)谐音、诗句法:此方法在地理记忆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地壳中的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用“洋闺女贴给哪家美”的句子记住等;

  (4)图象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学生对地图有畏惧感,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教师要多指导学生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象化,做到化文为图、图文结合,尤其地球的公转,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以及洋流的分布内容繁琐又不易进行机械记忆。

  (5)数理结合法: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定性或定量地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比如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时用到几何学的'知识,分析月球和太阳表面重力加速度时用到物理上的万有引力知识等;

  (6)实地考察法:到野外实地观察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比如在《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这一节,给学生提供各类岩石的标本,使学生有直观的感觉。海蚀地貌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日在海边多走走看看,利用蓬莱的地理优势。凡此种种,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活读书”,并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乐学。

  四、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总之,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大势发展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学习地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们都从思想上重视了地理这门学科。

  通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地理教学启迪了学生的智能,也促进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本地区实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地理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志向。

  以上是这一学期来,我在地理教学方面的侧重点及目的,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