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周长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08 11:21: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周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2

  这节课在教学一开始为了使学生能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概念,在探究新知前,我设计了复习题,利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概念,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你手中圆的周长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思考的情况下总结出圆的两种方法(绳测法和滚动法),接着引出圆形跑道,如何测量它的周长,从而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引出并介绍圆周率,及祖冲之。最后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师生有很好的互动,突出教学重难点,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时间太少,动手操作的时间不够,对圆周率π的介绍只停留在书本表面,没有更深入的挖掘。今后应该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3

  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创设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氛围,精心搭建求知的舞台,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学校新操场的一周的边线等活动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三年级的学生要建立周长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意义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名片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硬币周长等的测量活动。整个活动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周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4

  本周五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体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重、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这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

  本节课我尽量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其中,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尽量授之于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变的会写、会做、会思考;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调动学生于一个较高的学习状态中;采用猜测、合作探究、观察发现,总结公式,巩固应用等基本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课堂目标;进行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

  课后我感觉不够理想:

  1、动手操作,学生准备的.学具不够实物化,对探究的兴趣不够高。

  2、语速过快,听课者很难听明白。

  3、不能很好的设计最细化的问题,问题较为粗略,不够清晰明白,学生答题有理解上的困难。

  4、提出猜想不够全面,设计的内容有点过多

  5、没有更多的流畅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我会尽可能的克服这些缺点,不断充实自己,精心设计每一个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5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较好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在教学中,利用设问把新旧知识的联结起来。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当原有知识经验和新理解的信息不相适应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所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这节课上,当学生说,圆形的周长能够用尺子测量出来后,我们先进行了演示,后立刻抛出问题:我们有的小区里有圆形的花坛,我要明白它的周长,我怎样去滚呢?并用一根拴有小球的绳子不停的甩动,构成一个虚圆,继续问:这是一个圆吗?要明白它的周长,我怎样滚怎样包呢?如此一来,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

  精彩的课堂来自精彩的预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因为仅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新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是生成的数学学习,它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进取性,随着数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用自我的独特方法去认识体验所学知识,同时还伴随着许多意外的发现。我们备课的重点就这样放在了精彩的预设。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6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 周是周围的意思。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最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在时间的安排上还可以安排多一点的内容,把时间把握得更加紧凑一点。

  但是在学生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叶子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7

  一、 练习教学体现“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练习课教学同样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一上课,先练习口算,然后就小明爸爸在院子里围圆形花池的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充分利用和学生生活有关的例子,如操场的周长与面积,我们学校的花坛,让他们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理解。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练习设计有“坡度”、有“智慧挑战”。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精心设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先让学生画两个圆,找出两个圆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然后设计了两个圆之间的不断移动、变化、组合的变式练习题,发挥了同一学习素材尽可能多的功能,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课堂上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环的面积,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努力可以完成最后一题的练习,从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

  三、课堂检测,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一节课都是练习,学生容易疲劳,把练习题设计成测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份测试题。测试题有填空、判断、计算,用卷子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在课堂上进行对改,对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学生通过达标性的独立练习,进一步强化 “双基”,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全对的同学体验了学习。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8

  教了十几年数学,我觉得自己对教材和学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的举起来了。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厘米)!”

  “9+7+9+7=32(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9+9+7+7(厘米)!” 一个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到学生自己归纳不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导:我说:“长方形两条长,那 么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7×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也可以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三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学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还有一半学生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完后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 。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摘取数学皇冠的明珠呢!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9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内容中“面积”与“周长”一直以来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学生在学习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它与周长的计算混淆了。对此,特意安排了“面积与周长的比较”一节练习课,旨在对已学知识加以区分和归纳,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扫清障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学生了解面积与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求面积的问题理解为求周长,求周长的问题理解为求面积。本课中,以求黑板四周的长度(周长)和贺卡的大小(面积)作为契基引入,关注引导学生从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上进行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更牢固掌握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意在深化概念本质,从而达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安排一节练习课,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正确使用它们的计量单位。并能灵活地运用面积与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首先,我以激趣导入,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亲切感,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本课中,以“六一”儿童节的话题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自主探索。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本节课以始终“比较”为主线的思维方法,通过直观性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和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更切实地掌握各个知识要点的联系和区别整理成表,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接着,联系实际,体现生活数学,营选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本节课以“六一”儿童节为话题引入,接着求“六一”儿童节黑板报的面积与周长,练习又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学校花坛、操场等等,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练习设计难易适中,在递进的层次中进行,营造一个“扎实”的数学课堂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练习,而且创设的练习难易适中,层层深入,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学过的综合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安排使学生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基本的数学思考能力。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10

  “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基础。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中我是这样展开的。

  首先,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随处可见的。结合学校最近重新给各班更换“班级小家务”展板的事情创设情境:美术老师要给小家务展板的四周制作边框,你知道他是怎么确定边框的长度的呢?生答:绕长方形一周,量出它的长度。教师指出:像这块展板一周边线的长度,你知道叫什么吗?你能给它起个名儿吗?然后揭示课题“周长”,并说明“这块展板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展板的周长”。

  其次,结合对游泳池实物图的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这里结合多媒体进行动态呈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游泳池周长的清晰表象。

  接着,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先让学生动手指一指,明确树叶周长的`含义,再讨论测量这片树叶周长的方法。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围一围,量一量。并强调先用准备的细棉线围一围再把绳子拉直了量长度的过程,使学生丰富对周长含义的认识,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最后,通过完成“试一试”,拓宽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并初步体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多边形的周长。由于前两个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所以这个环节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围成多边形的几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这个多边形的周长。所以,先让学生分别指一指三角形和四边形一周的边线,想一想如何才能求出它们的周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总之,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结合实例初步认识“周长”,然后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动手操作,结合直观经验来进一步丰富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奠定基础。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11

  在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阅读学习目标产生疑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自学解决自己的疑惑。

  自学后,从课本中学生了解到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但遇到大圆时,该怎么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观察、计算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再让学生在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从以下两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1、愉快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圆周长这课时,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先让学生阅读学习目标产生疑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自学解决自己的疑惑,一种能力的体现。

  在测量大的圆形花坛时,使有些学生明白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2、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这节课在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的时候,让学生通过绳绕法测量出不同圆的周长和直径及比值来验证猜想。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得到周长与直径比值的规律,再尝试写出公式。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活动时没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小组合作前,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圆的周长记录单上,让组长分工。

  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小组间的互帮互助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练习的设计上考虑的还是有些不到位,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12

  《圆的周长》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习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的`实际问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始首先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进而呈现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

  (问题呈现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列方程解答。选择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思路比较顺畅。由于已经圆的周长,所以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圆的周长公式,列方程的思路顺理成章。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到有的学生还会想到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我询问学生“你还能怎样求出花坛的直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很多学生能够不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而是直接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用除法求出直径,学生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堂中的习题,我采用“试一试”,这一题是类似于例题的一个题目,是根据圆的周长求半径的实际问题,通过尝试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于相关计算方法的理解。

  巩固练习部分,采用课本“练一练”,这一题型全部是根据周长求各圆的直径。在计算时首先要求学生先估计圆的直径是多少,再根据圆的周长求出它的直径或半径,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估计把我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13

  《长方形的周长》这是我刚进学校时,第一次上的公开课的内容,第一次上这内容时的情景在脑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课后明叔点评了一句话:“你这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课应该让人感觉十分青涩吧,虽然每个环节师父都细心地指导我,但在自己实践时,仍然有很多地方没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开课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边老师的指导和时间的磨砺下,如今再来上这个内容时,对于每个环节,该如何设问,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逻辑性还不是很强,要想正确引导学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思路,而应该多去揣摩学生的思想,然后在他们的思维基础上进行牵引,往往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仍然采用了一个童话故事进行情境引入,但发现学生的情绪并不如我原来的学生那么高涨,当时便想:难道是我的童话故事学生之前听过?课后我问了问学生,他们说这个故事之前并没有听过。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应呢?课后我进行了一番思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会上网,他们能从网上获取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促使了学生的心理开始早熟。曾经喜爱看《喜羊羊》的孩子们到了三年级,心里开始出现矛盾,一方面平时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开始排斥《喜羊羊》,他们觉得这个动画片很幼稚,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看的动画片了。同样,所谓的童话故事对他们来说也就显得很幼稚了,听到后兴趣自然不会很高。在今后的课中,不管用什么进行引入,都应该先对当时的学生的喜好、心理进行一番了解,而不应该还停留在对原来学生的了解中。时代在变,孩子们也在变,只有顺应了他们身心的发展规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来。

  随后在新授时,学生能利用周长的概念以及长方形的特点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三个公式。在运用时,我发现学生普遍都能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采用连加的居多,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学生们却很少用到,这本来是三个公式中最简单的一种,学生却不去选择。难道它现在变得很复杂了?其实不然,这种方法仍然是最简单的一种,只不过现阶段的学生还未学习过多位数乘一位数,如果题中给出很大的数字,用这个公式他们就无法计算出结果。这使我不禁想到,这一册的教材其实是安排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只不过在《周长》之后,倘若在教学时,先把《多位数乘一位数》提前上完,再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他们便能用三种方法完整地解决,这时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的简便之处便体现了出来。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时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去上呢?这个值得我们去探讨。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14

  教学反思

  本案例中我个人认为设计比较精彩之处在于,先后借助同一个学习材料(卡片)来两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剪卡片上的图形,通过剪来感知周长。这样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第二个活动是测量所剪下的图形的周长。这个活动开放度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方法的空间。这两个活动恰恰都是通过卡片为载体,利用同一卡片为主线,把整节课有机地串联起来,在尊重教材、利用教材的同时又整和了教材,使课的结构上前后呼应,体现合理性、整体性。

  课中还是留下遗憾:由于在时间上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控,导致学生在后面的操作活动不够充分,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时也没有在展台上演示自己的具体测量方法,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不规则图形(如树叶)的测量方法在操作上不够科学、规范、严谨。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资料包

  (一) 教学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比赛吗?见过昆虫比赛吗?昆虫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运动会图片演示、昆虫比赛图片演示)

  师解说:现在,两个小选手点点和圆圆马上就要比赛了,这个瘦的是点点,这是圆圆。它们的比赛规则是:谁能最先沿树叶(两片形状不同的树叶)的边线爬完一周,谁就获胜。大家可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加油,比赛马上开始。请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师:同学们,谁是冠军?

  生齐答:点点!

  师:是点点吗?再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请举手。

  生:这样不公平,两片树叶不一样大。

  师:奥。还有发现别的的吗?两片树叶不一样大,两个选手跑的路程不一样长。

  师:比赛的路程不一样长,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参赛选手把他们跑的路线画出来,我们共同看一下。(演示两只小瓢虫用红线描出各自跑的路线,即树叶的一周。)

  师:有的同学感觉不一样长。但这只是我们的观察,到底是不是一样长呢,你们有没有办法知道?

  生:量。

  师:下面大家就动手量一量。

  教学资源

  数学小故事-计算出地球的周长的人

  20xx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以下就是这个数学家的小故事。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

  资料链接

  欧拉放羊的故事

  欧拉一面放羊,一面读书。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15

  教材结合求“地砖的周长”这一情境引入,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因为有了学习长方形周长计算的经验,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这节课我感觉上得很轻松,我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周长,对周长的计算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学得也容易。从而学会学习。

  《地砖的周长》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一下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入新课。我们教室的地砖就是正方形的,而且尺寸与书上的例题也一致,正是现成的教学资源。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测量地砖的实际活动。

  我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首先提出了活动要求:要先商量怎么量,在测量的时候直尺的长度不够怎么办;还要明确分工,然后再开始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同学们的`兴致非常高,热烈而有序。有的同学拿直尺量,有的做记号,有的记录…最后测量出地砖的边长是60厘米。

  当我让同学们思考,应该怎样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时候,也出现了一点小意外。有同学提出了60+60+60+60来计算,接着马上又有人提出:4个60相加就是4乘60,得240。这两种都属于常规方法,在课本上都有呈现。但是接着,又有同学提出,可以用60乘2再乘2。我还没有给予评价,就有孩子举手说,乘2再乘2不就是乘4嘛!本来这个问题也就这样带过去了,可是又有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想法:60加60的和再乘2。这时我索性把这几种方法都板书在黑板上,依次让同学们说说它们表示的含义,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得出简便的方法并用公式总结出来。再这里我还顺势给同学们渗透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知识,同学们也较容易就接受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一次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效果还是不错的。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5-24

《圆的周长》数学教学反思07-14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通用21篇)12-04

周长教学反思02-02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6-16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05-18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09-03

圆周长教学反思10-03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