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6 17:10: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刚刚从教科学学科,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科学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学科,但我一直不这么认为,因为科学就相当于我们小时候学的自然,我认为我能让我的学生把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于我们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如雨是怎么形成的,在夏天吃冰棍的时候冒出的白气是什么等等,当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时,能想到这和我们所学到的科学知识相关,我想我们这一学科的学习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次期末的考试成绩我自认为不是很理想,下面对此次考试的分析如下。

  一、试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的试题主要有以下题型:我会填空、我会选择、我会判断、我会填空。基本上都是每空2分,分值分布合理,所出题型涵盖了本学期所学内容,但是试题仅注重了第三四单元的考查,一二单元的题目基本上没有,试题结构合理、题量适中,范围广泛,重视基础知识和科学常识的考查。

  二、基本情况

  本年级四个班,现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具体情况分析:

  (1)填空题

  本题学生得分率不算太高,第一题我觉得出题的目的肯定是考察学生都是用哪种材料做的,但校服我们这里的学生大都答成了是用布做的,答用纤维做的比较少,文具盒我想正确的答案应当是金属,大多数同学都答成了“铁”,其实这也是正确的,但我认为文具盒是用什么做的存在争议的,因为学生的试卷上有的写是用“布”做的,还有写塑料的,确实学生的文具盒也有用布或者塑料做的。第二小题每个班将近有少一半的学生失分,这本属于历史知识,虽没有在课本中出现,其实在课上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扩充,所以有很多学生都答成了“蔡伦”。教师的拓展面不足,通过“我会填空”以后应当重视基础,并做适当的扩充。

  (2)选择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不错,该题出现错误较少,问题大多数出现在第5小题和12小题。第5小题“饮料罐的成型,充分利用了金属铝的()”,正确答案为C,有许多同学都答错了,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金属的五种特性掌握不牢,特别是延展性的理解不到位,延展性是金属五种特性中最难理解、最抽象的性质,不光要给学生做演示实验,还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多做讲解。第12小题是考查实验器材量筒的认识,关于量筒的题填空第4小题和判断第6题都有出现,学生大都选了视线要与(B)水平,此题在于没有让学生亲自实验、观察,由于我校的实验器材有限,仅是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看看,自然导致学生出现错误。看来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自身经历很重要。个别学生在第四小题出现错误,属基础知识不扎实。

  (3)判断题

  此题出现问题最多的是第10小题,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错误率大约在50%,此题考察的是资料库中的内容,资料库里的内容并没有引起我的'足够重视,只是让学生看了看,资料库里的内容确实应当得到重视,增进学生的科学视野。

  (4)我会举例

  第二题和第三题非常简单,错误很少,第一题我认为有一些超出学生的思维空间,虽说是对材料的考察,但学生往往不能完整答出五种,有些同学写“墙、纸、稻草等等”,这些到底算不算建筑材料呢?建筑材料的范围很大,所以我们在看这题是对于学生的答案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四、对今后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1.从学生答题中出现的有些错误,可以窥见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素养,加强直观教学。

  科学课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的特点,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力求知识点科学准确,并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及多媒体教学加强课堂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优化教材,用教材教,加强方法指导。加强“科学与生活联系”指导,给学生提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与方法策略。

  经过这次考试,通过试题分析和答题分析,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欠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扬长避短,严格要求学生,争取在下学期教学工作中通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在《浮与沉》一课上,我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首先,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一个《阿凡提帮助穷人的故事》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浮与沉还能帮助人们做事。

  2、在活动1的教学环节,我首先是让学生在认识了实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不同物体可能会产生的沉浮现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验证自己的猜想,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在这个环节后,我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怎样让浮着底瓶子沉下去,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其中的一个也可以是两个问题,这样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探究时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团结、合作、互助的科学精神。在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汇报,把自己的智慧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同时分享同学的智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又可以促进小组的相互学习,共同分享成就。

  4、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自由谈本课的收获,自我评价在本课中的表现或小组表现,使学生敢于正视自我。发现自我和小组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以利取长补短。教师的随机评价,给予学生克服困难自主探索的勇气,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倾听声音》这节课我上完了,根据自己的教案设计与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对比,觉得学生几乎达到了自己设想的结果。我采取引导的方法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三年级的学生互动得很好,充分调动了他们对声音这部分的积极性。因为这部分内容很贴近生活,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都在不断地寻找声音并积极回答,感受体会到了生活中各种声音的美妙。同样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听录音回答问题这一环节我没有把握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反复听了三遍,浪费了课上的时间也没达到很好的效果。二、在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时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这方面需要我注意引导,如果课堂气氛太活跃的话就是混乱了,学生就会学不好知识。三、课上时间我没有把握很好,以致最后下课了过了一会才讲完,时间很紧张。我课上的'声音很洪亮,但不会以抑扬顿挫的声音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自己嗓子也很累,这方面我需要及时调整,充分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认真学好科学知识。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继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我,喜欢上科学这门课,学好科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认真研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比照了初中一年级的《温度计》一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比较水的冷与热;二是观察温度计,认识其结构及原理;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四是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教学中,我先做了一个魔术:老师双手戴着白色线手套,右手捏着青霉素瓶这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换左手捏着青霉素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然后设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知道是为什么吗?当学生讲不清楚时教师就此打住并告知学生到上完课以后再来解决。这样的开头方式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情绪高昂,兴趣很浓。

  我用一张冰天雪地图片和一张炼钢车间图片让学生们说出感受并引出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然后,再通过这种感觉来比较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其中1号杯是热水,2号杯是冷水,3号杯是温水,要求是让浸在热水杯中的手指和浸在冷水杯中的手指同时浸入3号杯,叫学生说出感受),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都想上去试试。接着引出温度计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总结出温度计的结构,对刻度的由来、刻度线的几种类型都进行了分析,学生学得较为轻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热胀冷缩”的知识,所以我是有意回避了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利用课件形式教学摄氏温度的读写时,我先教学0摄氏度、6摄氏度、零下1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并提醒:零下的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但温度越低。同时结合FALSH模型来认读,比较形象和直观,学生掌握得较好。

  在怎样正确的读出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手中的温度计,然后汇报读数。教师在学生汇报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告知学生是因为读的方法上有问题,然后出示了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的ppt,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记住只有在平视时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还强调了手和口的要求,最后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互相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以加深印象。

  最后结束时又回到魔术揭秘上来,教师首先说明这个装置:青霉素瓶内滴上几点红墨水,橡皮盖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红墨水中。同时让一学生捏一捏手套,让学生来道破真相:原来一只手套是干的,一只手套是湿的。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老师右手戴着干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红墨水压入塑料管,并逐渐上升;老师左手戴着湿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冷收缩,红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们看到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计就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我觉得此时来得出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比较合理且整节课在结构上也表现得紧凑、连贯。

  反思本课的教学,还是有许多不足。一是在教学结构方面。在引出温度概念的时候,用手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只有一个学生到台上演示,其他同学学生体会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二是在教学理念上方面。在刻度的认识和0摄氏度以下的读写时,教学难点解决的过于生硬,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矛盾推进教学过程,尤其是在零度一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教学时机,最后是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教师重预设,轻生成。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按照要求,这一课应该带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树木,这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认真仔细科学地进行一项观察活动。看看这些小不点那兴奋的劲,就知道他们心里多么渴望走出教室感受科学的魅力。然而,对于教师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首先,对于毫无观察经验的学生,怎样教会他们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完成最基础的观察记录;其次,在观察活动中如何体现小组合作的观念;再次,怎样维持观察活动中学生的纪律。这都是我担心的问题。

  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两个问题。

  一、室外观察的组织

  三班上课时,为了给大家更多的时间进行观察,我进行讲解的时间很短。简单的介绍了观察记录表的做法和强调了室外观察的纪律,然后让学生按分组开始活动。结果,课堂秩序很差,学生由于分组产生很大矛盾,再加上想出教室的欲望强烈,老师的要求都没有听清楚。记录结果可想而知。自我反省后,我总结了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水平,改进了上课的方法。在四班上课前,我做了一份关于观察记录的PPT。课上,我利用了半节课的时间,仔仔细细地介绍了观察记录每一项内容的观察方法。关于纪律方面,我指定各个小组的安排和小组长的安排,并将各组的纪律交给每一个小组长。整节课下来,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还是免不了有学生会大声喧哗,但是进步还是可喜的'。

  二、记录的疑惑

  刚开始,我是做好了记录表发给学生进行填写,结果在让孩子记录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看不懂表格。让他们在表格师完成记录那就更困难了。因此,我上完一个班级后在其他班级上的时候,就让学生对照书上的观察记录和PPT上空白的记录表,听我的讲解。学生在写观察记录时确实提高了效率,而且很多记录表已经相当漂亮了。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在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对常见动物的基本构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主要从学科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运用科学课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亲历了一次“观察——发现——提问——推测——研究”的科学自主探究过程,达到了提高三年级孩子科学素养的目的。上课时,我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启发性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环节中,先让学生回顾蜗牛和蝴蝶的生长过程,进而通过有趣的语音了解它们的寿命,同时也隐约地揭示了动物的生命周期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在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埋下了伏笔。

  二、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

  (一)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分小组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例如:他们能用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向下微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强烈的参与欲望,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从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我通过一段视频--“蚕的孵化”的播出,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探究的新世界,两分钟的真实录像,让孩子们领略了蚕的生命:刚孵出的蚕宝宝,长得黑黑的像小蚂蚁,在显微镜下,身上的细毛都隐约可见,幼小的蚁蚕艰难的坚持不懈的伸缩着身子从卵壳里往外蠕动,很久,很久……孩子们静静地观看,而实际观察在深入,思考在深入,蚕宝宝如此费力,孩子们的心也随之为他担心牵挂……

  (三)怎样饲养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给了同学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小组进行讨论,(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这里我引导同学考虑: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同学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再通过讲解,让同学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问题(2)蚁蚕诞生了,怎样才能做一个称职的蚕爸爸蚕妈妈?

  这里让同学根据书上的养蚕窍门来交流,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同学明确了蚕的健康生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四)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

  提出两个问题:(1)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2)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来?从而引导同学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够认真试验,并对养蚕产生了很浓的兴趣,课后有好多小朋友拿着自己养的蚕来向我请教。看到孩子们充满好奇与爱心的面容,我的心里感触良多!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飘呀飘,飘下来》第二课《降落伞》。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降落伞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降落伞下落速度与降落伞的哪些因素有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合理地选择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2、开展学生独立的探究活动,并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降落伞的下落速度与伞面大小、伞绳长短、重物的`轻重等诸多因素有关系。

  教学准备:

  伞面,绳子,重量不同的重物,透明胶、剪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如果一个鸡蛋直接从三楼掉下来,鸡蛋会怎样?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鸡蛋从三楼掉下去不坏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

  3、观察降落伞看看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二、初步感知、动手实践。

  1、学生自读“做个降落伞”,了解降落伞的制作方法及过程。

  2、小组合作制作降落伞,教师巡视指导。

  3、制作好降落伞的同学可以试着玩一玩降落伞,比一比,从同样的高度下降,谁的降落伞下降得最慢?

  三、观察与实验

  1、猜想:根据自转旋翼的知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降落伞的下降的速度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2:谈话:同学们的每一个猜想都值得去研究,那么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实验)在实验之前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3、引导学生对以上猜想进行验证,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四、表达与交流。

  1、学生交流:请学生交流研究的问题,过程和自己的发现。

  2、师生小结:影响降落伞的下降速度快慢的因素有那些?

  3、想一想:除了降落伞以外,还有什么物体也在空中飘?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拓展延伸。

  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关于降落伞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降落伞

  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伞面的大小

  伞绳的长短

  重物的轻重

  反思: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制作参差不齐,极大影响了实验探究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教师演示的环节以帮助学生制作和分析。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核心提示: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准备了学生做实验所需的各种材料,并在互联网上找了一些做实验要用的材料的照片,刚开始我想用铁钉让学生做实验,但考虑到铁钉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我把它改成了订书针。在做磁铁隔...

  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准备了学生做实验所需的各种材料,并在互联网上找了一些做实验要用的材料的照片,刚开始我想用铁钉让学生做实验,但考虑到铁钉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我把它改成了订书针。在做磁铁隔着物体吸铁的实验时书上是用塑料片,但考虑到为了区别与其他的薄物体,我又把它改成了塑料块。开始,我用如何取出瓶中的铁钥匙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的使用也使教学更加直观。

  看到实验材料,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但由于平时的教育,学生在课上没有出现乱动实验材料的现象。在分组合作实验这一环节,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做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结果,认真进行汇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位同学不但自己参与实验,而且能与其他的同学分享实验过程与结果,从中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但是在做磁铁吸引硬币的实验时,投影效果不是太好,由于这节课没有试讲,上课时有些紧张,所以有些环节显得不太紧凑。在学生做实验前,没有把实验要求讲清楚,导致了有些小组不知如何正确地实验,好在我在巡视的时候及时发现了问题,并及时进行了个别指导。

  我认为,要上出一堂好课,充分的准备是必需的,但即使如此,也常常有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发生,我们应不断吸取他人与自己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进步。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我将不懈努力,孜孜以求……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三年级的小学生因其年龄尚小,较高年级就更显得的活泼。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发育还不健全,他们端端正正坐一节课会感到很疲劳,上课很没意思。如果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加入游戏,竞赛,表演等,让他们边玩边学,扮演各种角色,他们就会感到乐趣无穷,精神振奋,因为他们的身心都得到了活动。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的课型应是以玩中学为主。

  这学期我开始尝试科学教学,三年级小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已经适应了语数英科四大学科的学习,从开学3周来的整体情况看,学生学习气息浓厚,明显长大了。开学初我依据他们上学期表现、成绩的综合评定,为他们编排了4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并为起了好听的名字,如蓝猫淘气队,小鲤鱼队,神兽金刚队,绿精队,这些都是他们喜欢的动画团队,每一个动画小队成员只有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我想试一试三年级小学生用杜郎口的教学实施课程改革,如小组长批作业,副组长检查知识点的记忆,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反思得失等。但对于学科助理的培养还有一定的困难,也就是我要树立的小老师,我正在试图让他们发挥作用和潜力,比如锻炼他们的组织才能,语言表达能力,仪表自然大方等综合素质。对此我设计了三年级科学学习小组评价表和小干部评价表,每天每周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我一直认为,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后,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是最关键的过程,因为丰富、愉快的教学过程直接会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追求高效课堂就是要用方法与智慧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以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杜郎口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教学模式,但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自己结合我们的学校、班级以至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从来相信我的学生,他们就是最好。尽管会有许有不足,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体验着快乐,丰富着内心。一个团结的小组,一个朝气的班级;几名出色的小干部,优秀的教师队伍……总之,我们的校园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和谐!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想不想一起玩一下?

  (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师:咦,怎么跳出来了呢?谁能解释一下?

  师:(翻转盒子)果真有个弹簧!课前布置大家收集各种各样的弹簧玩具,大家带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弹簧里的学问,板书课题:弹簧里的学问

  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学生解释原因。)

  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要研究的内容上,同时为后面学生自己设计弹力玩具提供一个范本。

  利用弹簧做游戏,有什么发现?

  师:各小组把收集到的各种弹簧玩具放在一起,玩一玩,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弹簧有力量吗?弹簧在什么情况下有力量呢?

  师:当我们把弹簧压缩或拉长时,它就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

  我们周围的物体,除了弹簧能产生弹力外,还有那些物体也能产生弹力?试着找一找。

  师:很多物体都能产生弹力,弹力有没有大小呢?弹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你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动手试一试吧!

  师:弹力的大小与用力的大小有关,那弹力有没有方向呢?他的方向朝哪呢?请大家体会一下。

  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

  引导学生交流时着重分析这些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产生了弹力。

  二、自由活动

  1、我们来设计利用弹力原理的玩具。

  师:弹力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的事情,大家想利用弹力,设计一个小玩具吗?

  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玩具?

  2、自我评价

  组织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探究从“我的实验,我的发现,我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小组内的评价。学生玩弹簧,老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游戏方式,让学生尽情体验游戏与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并从中有所发现。

  学生分组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根据试验现象及生活经验交流

  学生自由研究、讨论,发现产生了弹力的物体。

  学生猜测。

  学生利用试验桌上的`材料进行分组试验。实验结束汇报结论。

  学生自由研究,体会弹力的方向与用力的方向相反。

  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弹力应用。

  学生小组交流设计计划、并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兴趣指向,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有所发现,并对所提出的和弹性、弹力有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假设;然后再让学生去有目的地玩游戏,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使学生对弹性、弹力有所感悟,再通过在表达交流中阐述自己的发现、体会与收获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弹力”。在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表达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意识到玩中有科学。

  根据学生的爱好及手中准备的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弹力工作的玩具,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及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三年级科学下册《比较液体的轻重》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本册书的准备单元。科学知识目标是:知道液体是有轻重的。科学探究目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能够用多种方式记录探究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画图画,用文字表述等。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与他们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本课遵循猜想假设——制定计划——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课本还安排了一个拓展活动,即分层饮料的制作。这是将本节课的`知识得到应用的一个很好的安排。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我事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分层饮料,以此来检查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我发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很丰富。可以看出学生尝试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懂其中的科学知识。在课上,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科学的来进行试验,其实也是上学期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即在实验时要保证液体的体积一样,使用是工具一样等。当然也有学生说,即使体积不一样也可以比较出油比水轻。其实在课下我也思考的这个问题,既然不用控制条件也可以知道油比水轻,那为什么还要比较时条件的控制呢?后来我想这就是科学和经验的不同,当然轻重通过实验比较是比较直观的,学生是易理解的,我想这也是为他们理解密度这个概念奠定基础的。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本课以学生所熟悉的、随处可见的土壤为话题,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土壤是亿万个生命的母亲,从而引出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发现学习: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告诉我们:“儿童通过与环境的自发的相互作用来发现自我。”本课首先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黄河录像。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猜测:黄河水为什么这么黄?①可能是因为没有树。②可能是因为许多树都被砍了。③可能是没有种草。④可能是没有花草树木的保护。┄┄学生联想已有经验分析问题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激活学生的思维,捕足学生的闪光点。老师不是口头上教给孩子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画面,让他们自由选择,促进发现和探索的能力。

  (2)重视儿童的学习意愿

  皮亚杰主义者不试图加快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学习经验是建立在儿童现有的思维水平之上的。”本课在探究黄河水为什么变黄?老师有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究,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找出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出在哪里?老师只是听学生介绍他们实践新计划的经历,这些新计划对那些错误地看待世界的想法提出挑战。新技能的学习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由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决定的。虽然这导致他们对黄河水为什么变黄?只做出肤浅的而非深刻的理解。

  (3) 承认个别差异

  皮亚杰理论认为:“所有儿童都要经过相同的发展阶段,只是存在速度上的差异,所以老师必须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在进行实验时,教师有意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通过相互之间的平等交流,使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逐步成熟起来,不完善的想法逐步完善起来。从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每位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在上本节前一天就准备了许多的水葫芦、金鱼藻、浮萍等。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些水生植物,在观察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我观察,而且在观察的同时写好观察记录。由于见得少,所以学生非常好奇,格外仔细,认真。观察的顺序也不尽相同有的小组从叶子开始,从上到下观察;有的从根开始从下往上观察。

  学生在观察时也非常的认真,一边观察一边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水葫芦会浮在水面上,此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剖开水葫芦看看里面有什么秘密,有个学生说:里面像面包的切面,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很形象的映像,然后教师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诉学生,学生一对比水葫芦的.结构马上就明白了水葫芦浮起的原因。这是一次很好的抛砖引玉加联系实际的教学。在这一次观察活动中学生都很好的通过实物观察获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征然后逐渐深入知道一些主物的生长特征。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挖掘。但,今天我却打破了这种正常的认知顺序,巧妙地调整后,却调出了一份好心情。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看见它那笨拙的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那其丑无比的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

  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大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住地说:“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我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

  于是,我马上想到调整教学顺序。先从后面的内容入手,我向学生生动地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在一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那么我们就带着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特点。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不是书本的简单复制者,而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书本的升华再造者,活人教活书本堂课整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体验了科学的探究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还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学生实验时,交代要求不是非常清楚。这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有些步骤不清,应该在实验前通过展示或者教师口头表述,跟学生一个明确的要求和规范。

  其次,板书跟教学进度有些脱节。为板书而板书,没有起到“引”和“归纳”的作用。

  第三,观察指导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因为多种原因,给学生小组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指导学生的力度还要加大。

  第四,对于整个课堂的调控,还稍显弱化,应该力度大一些。

  总体而言,通过这一次上课,自己收获颇丰,相信通过类似的活动,以及自己不懈的努力,自己一定会在以后的上课活动中干得更好,应该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一篇文本,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阅历的人们解读的角度、深度和广度都是不一样的。一个教师首先要站在纯文本的角度看待文本,沉入文字中去,在文字中走几个来回,读出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努力寻找与作者有关的信息,深入作者所生活的年代,所处的内心世界,以我这心猜彼之意。教师是教书的,所以也应该从编者的角度来读一读文本的,应该给文本赋予一定的社会意义。教师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揣摩,把自己当成一个涉世未深的儿童,以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文本。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关于《水》的主题,应该有两层意义。一是关于节水,二是关于坚强乐观地生活。而这样的思想,是通过作者的语言描述来实现的,因此我们的语言课堂教学还是要从文字入手。

  一、走进文本:紧扣词语

  对学生而言,由于阅读水平的限制,不大可能从一大篇文章中抓住重点,感受文本的意义所在了。有道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因此,选择词语体会是走进文本的捷径。在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骄阳 炎热 风干 被晒干的狗尾巴草”等一组词语,要求学生读一读,并且说一说,读着这样的词语,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学生说:“大地干裂了。”有学生说:“一棵大树已经干枯,歪在河边。”有学生说:“河水都已经干枯了,露出了河床。”有学生说:“人们挥汗如雨。”这时,我进行了引导:“在这样的地方,人们连汗也流不出来了,这才是——”引出孩子理解“风干”的意思。正是通过想象,将词语还原成句子,用自己的语言真切地感受到干燥的日子及我们对于水的渴望。更多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二、深入文本:品味细节

  五年级的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学会品味细节。《水》一课的细节描写是很多的。我在这节课上抓住母亲的“笑”来期待学生能从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动作中感受缺水的无奈、母亲的乐观,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式。

  文章中最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在第五自然段。我要求孩子们细细地品读这个片段,把心沉入,在课文中多走几个来回,圈出触动自己的词语,并且在书的边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只要一个词语,再根据这个词语读读最能展现自己朗读水平的一个句子。通过读与写,让作者的细腻的感触、精准的描写更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同时,对作者的表达方式产生共鸣。

  值得一说的是,这样的处理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孩子们似乎对于这段还不能好好地体会,也不能通过朗读来表现。特别对于作者那么细腻的描写,体会得也不够深刻。怎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也许要给孩子们更长的时间,也许我的引导还要再到位些。

  三、思考文本:质疑矛盾

  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得更深刻些,在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产生争辩:母亲用多少水给我们洗澡?兄弟四个平均分的话应该有多少?这四分之一勺的水真的那么快乐吗?真的那么值得“啊啊”大叫吗?本来的设计在课堂上应该有这么一个辩论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一个辩论的过程,孩子们认识到这是一种真正的快乐,体会到缺水的痛苦和有水的快乐。但课堂一边倒的现象比较严重。不知道是孩子太过聪明还是他们已经真的.理解了水的苦乐了。

  说到质疑,我的这个教学过程没有姜文泉老师和朱晓丽老师那么高明。他们完全把质疑的话语权交给了学生。一个问:“把独特的词语找出来。”一个启发:“有没有什么让你产生疑惑的地方打上问号。”再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达到恍然大悟的境界。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会了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质疑能力,非常好!

  四、表现文本:朗读提高

  孩子怎样才算真正理解了一篇课文?我想:读出自己的意味就是了。回想孩子们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应该来讲没有达到我所要求的程度。那些本来朗读水平高的孩子还是这样,不会读的也还是这样。“啊啊”大叫应该怎么读?我是直接要求他们可以读得快一些,可以读得慢一些,可以声音响亮一些,可以声音小一些,沉稳一些。但这只是技巧上的提高,或者说是我对于生活体验之后的理解,孩子们则不会。我应该创设情境,让他们进行相应的比对,或者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也许这样读来才更有意味呢!本来设计的环节中还有学完第五自然段后再回读“啊啊”大叫了起来,可是因为前面指导过多,来不及,就跳过去了。现在想来,当初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就应该回读一下。因为这第五个自然段不就是一次生命的体验吗?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才能读得好啊!再回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才深有感触吧。

  教师怎样在课堂上通过自己一两句的指导,马上让学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我要好好修炼的。

  当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应该是一种阅读在场的状态。我也是。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04-14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2-06

科学《纸》教学反思03-25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4-13

科学杠杆教学反思11-30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2-04

《纸》科学教学反思03-08

科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6

中班科学教学反思03-28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