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25 18:49:10 志升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20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找规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20篇)

  找规律教学反思 1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规律能够找出重复排列的;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

  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情境导入

  2、发现规律

  3、体验规律

  4、展示作品。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设计时,我首先通过“幸福拍手歌”的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孩子大脑中“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原有经验,然后直接揭题:像这样拍两下手,跺两下脚,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叫做“规律”,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规律。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之后的巩固练习我采用的是“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孩子独立完成。接着,我在“体验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涂一涂、画一画”的教学情境。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然后,在“展示作品”环节我设计了“找涂色比较优秀的小组上讲台展示给其他同学,目的在于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并能给学生增加信心,为孩子们树立学习的榜样。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及时评价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下载了找规律主题图和例题,再添加上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幸福拍手歌”的歌曲元素,制成了动画,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正所谓:学中乐,乐中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快乐时刻荡漾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通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涂一涂、做一做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涂一涂这两环节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了学生思维,学生设计出了与众不同、有创意的规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在我讲课的过程中语速有些快,一年级小组讨论的习惯还不是太好。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找规律教学反思 2

  【教材内容分析】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七单元,本节学习的是例一,书本88页。本课时的内容是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我们教起来比较费力。在本课时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找到规律。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多了。

  【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的年级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到规律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之前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内容,可是只要在我们的教师指导、提醒下,他们会学得很快,因为我们的学生平时就有喜欢观察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得到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涂色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要他们学会发现看着一个图片知道下一个图片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置学习内容】

  1.通过对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的引入,让学生发现这规律是如何得来,其实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2.了解规律对本节课重要性,学生能自己发现规律,体会规律的美。

  3.同学们明白规律的得来,那么对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得多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时间:2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

  1.根据白板对喜洋洋、美样样、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说出排列的规律。

  2.根据老师的提示进入到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老师指导:

  1.出示照片排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排列规律。

  2.说说规律的存在性。

  3.看清例题,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最后发现规律。

  师小结:其实,课题就是本节课的眼睛,同学们在预习应从课题入手。

  设计意图:

  1.能自己发现规律的存在性。

  2.教师的小结渗透学法的指导。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时间:8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自己观察图片的排列,试着自己去发现规律。

  2.与老师合作看图,学生注意老师的提醒去发现规律。

  3.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老师指导:

  1.引导学生看图,让他们把观察图片的结果说出来。

  2.根据学生说出图片排列的结果,然后教师进行排一排。

  3.最后一起观察排列的结果是否正确。

  4.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看着前一个图片,能说出下一个图片是什么,反过来也可以。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有自主的学习能力;

  2.明白规律是怎样得来的。

  三、观察例题,发现规律(时间:15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

  1.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规律;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怎样才能更容易发现规律;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自主学习。

  4.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画下来。

  老师指导:

  1.老师检查学生画下的结果,在画得不对的学生之间让他们改正。

  2.教师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交流情况。

  3.引导全班交流汇报,最后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看到一个图片就能说出下一个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把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好,学会看到一个图片就能说出下一个图片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时间:13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练习,发现规律,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老师指导:教师进行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课堂小结(时间:2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得到的。

  六、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是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和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观察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郎图片规律的排列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不仅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大胆猜想激趣乐学

  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以及学习方法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兴经验。如猜下一面小旗是什么顔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顔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别人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

  找规律教学反思 3

  课上完,我的第一感觉是学生规律认识得不错。但认真回顾一下,有令人满意的环节,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包场集体备课时主讲老师提到如果直观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学生的回答肯定不会完全围绕所讲内容,而会发散很远。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一开始就设计“晾手帕”的游戏环节,在游戏中通过数据的显示,学生很快找到了规律,然后在观察图,学生能立刻找到类似的两种事物,并能说出他们之间的规律,较好地体现本课所要学的目标。备课中我还发现“想想做做”第4题与本课例题有所不同,学生在理解分析可能会有困难。针对此我设计了男女上台排列这一环节,先后提出两个问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可提示如何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在于:

  1、有些问题切入口太小,限制学生思维。暗示学生另一个夹子可以利用第一块手帕的'一个夹子,限制学生思维,如果能改成“还有一块手帕,你能用最少的夹子把它也晾上去吗?”学生思考空间就更大一些。

  2、学生举例回答没有认真分析。我让学生例举生活中有此规律的现象时,有些学生例举手指上是一截一条横线,我没能指出手指与手掌连接的这条横线要不看才是此规律;衣服上的条纹也是分不清开头的条纹在哪,也就无法说明是次规律。这也提醒我看事物不能看大概,要仔细去研究分析。

  3、要注重从形象到抽象的引入。本课我设计一系列环节让学生在形象、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掌握规律,但还缺乏抽象思维的培养。如果在最后把“两端事物”概括为“点”,“中间事物”概括为“段”,并用抽象的点段图演示点段关系,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找规律教学反思 4

  这一课的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共有两课时。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物体的排列规律。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例1,引导学生根据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例2,引导学生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的总个数。练习十第1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2~4题配合例2的教学。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例一,引导学生根据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学生学习这课是有一定的基础的,首先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找规律,对于找规律的方法不陌生。其次周期性的规律学生在以前的拓展性练习中也已接触过,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这课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

  我为这课设定的目标是: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是根据物体的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什么图形。难点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从我这节课的效果看,学生都能达到第一个目标,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第二目标多数学生是达到的,基本上能将方法逐步优化。对于第三个目标,不是显性的,不能准确判断那些学生达到了,那些学生没达到。学生成功的体验一定是有的,至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能我的设计上的不足,学生体验不够。

  我上这节课的目的不是展示,只是一节平常课,所以没有在备课上花太多的心思,下面说我对本节课的每个环节的设计和课的思考:

  一、课的引入。

  课的引入我以庆祝国庆学校插了彩旗挂了灯笼和摆了盆花为例,真接引出例1的图。我当时主要是以教材为主直接引入例1,这样节省时间。其实这课我也听过很多次,引入的方法也各不一样。有的是给一组电话号码让学生比赛记,一个有周期性规律一个没有,如13813813813和13845628965。让学生发现第一个是有规律的,从而引入课题。也有的是用一组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形象有规律的排列,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来引入课题。我认为这样的一些引入的方法学生是感兴趣的,也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例题的教学。

  在例题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规律的发现过程的教学,我先是让学生观察盆花的排列的规律,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想法以后再在小组中交流,统一了想法再全班汇报,这样的效果比较好。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简要的板书出:盆花每组2盆,按蓝红的顺序排列的。这样彩旗和灯笼学生就模仿着找规律,效果还是不差的。对于“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我也是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用笔记下思考的过程,再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充分的思考过后,想出了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是能充分自主的探究规律的,我认为教学目的达到了。在试一试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没有余数怎么确定是哪个物体,另一个是一个周期中出现多个相同的物体,哪些余数表示的是相同的物体。这两题我主要还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想法。

  在这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认为主要不足是算式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理解得不够充分,使部分学生只会模仿练习,换个情境就不会了,不能达到去掉情境真正掌握方法。还有就是学生的表达不够充分,相应要让学生在主要问题上充分表达,教师适时引导。

  三、练习的设计。

  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我是把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放在最后,主要考虑到学生摆棋子操作花时较多,只解决一个问题效率不高,我就充分利用棋子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用棋子设计一个周期性规律,让同桌通过计算找到第23个棋子是黑还是白。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可惜时间不够,没能处理。在练习设计上,本节课还可以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上去思考。周期性的规律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如潮涨潮落、一年四季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做成课件给学生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这节课中也暴露出我上课的两大不足,一是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表现的时间少,教师重复啰嗦的语言多。第二个是我上课相对严谨,不够活泼,使课堂的气氛不轻松,学生的学习兴趣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

  找规律教学反思 5

  案例: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稍复杂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数列排列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并且数列中,相邻两数的差也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本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数字乐园的游戏场景,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乐学,并终于努力使学生善学。本节课上,本班学生也表现的较认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邻两数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并能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出缺少的数字。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虽然在课后通过提醒能找到数字规律并填出缺少的数字。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上课习惯上,我的革命道路还是很漫长,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包办的太多,还是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几个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特别是要多关注上课爱开小差,爱影响他人学习或爱做小动作的孩子身上,让这些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反思,自己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困生只要老师在课后给他们开开小灶补补就好了,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能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何必累了自己多讲一遍也累了孩子多听一次,既费时又费力,吃力又不讨好。或许自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来当小先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吸取几位老师的建议,在出示主题图的时候,可以将增加的方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这样能使学生更简单明了的发现不同组的方块数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寻找数列里相邻两数的差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

  找规律教学反思 6

  [教学说明

  “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设计理念及目标

  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到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涂色卡,雪花片,空白场景图。

  [教学过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导入新课

  师:请你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1. 动画演示:颜色红青排列的苹果(8个)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个两个地排列的汉堡包(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杯三个地排列的可乐和冰激凌(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在出现每组物体后,请学生回答,教师用动画验证,最后全屏显示上述物体,最后一个物体闪动)

  师:真厉害!全让你们给猜中了,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把下一个是什么给猜中的?

  2. 揭题:像苹果青红青红有顺序地重复出现,汉堡包一个两个一个两个地重复出来,可乐、冰激凌一个三个一个三个地重复出现的就是一种规律。我们今天就要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以圣诞节为载体,深层次地感知规律,找规律

  师:昨天晚上是圣诞节,张老师参加了一个圣诞晚会,那里的会场布置得可漂亮了。

  1. 多媒体出示图画:请你说说会场里有什么?这些东西摆放有什么规律?把你发现的秘密在四人小组里悄悄交流一下。

  2. 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3. 深入地问,如灯笼有什么规律。在学生回答一红一紫排列后,电脑依次在每一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每两个为一组,并且电脑动画演示灯笼一红一紫逐个闪动。

  4. 同桌说说其他组排列有什么规律。

  5. 看到这么漂亮的会场,小客人们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舞。(《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音乐起,画面上出现10个男生女生,有规律地排成一个圆圈,在音乐声中尽情跳舞,音乐停,10个人也停。)这10个人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

  生:跳舞的小朋友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

  生:跳舞的小朋友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

  生: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对,如果跳舞的10个小朋友其中两个放开手,男同学带头就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女同学带头就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

  6. 动画演示:10个小朋友放开手后排成一排的两种情况。

  三、涂一涂,巩固升华

  小朋友真了不起,一个圣诞晚会,竟让你们找到这么多的规律,青蛙小博士也忍不住想考考你们,它想请你们给图形涂颜色。

  1. 请学生拿出涂色卡,四人小组涂色,边涂边思考:你为什么这样涂?有什么规律?

  2.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涂色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四、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师: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找规律,那么你们能不能自己来创造规律呢?老师为你们每组小朋友准备了一些雪花片,请你们选择喜欢的颜色有规律地拼一拼,看哪组创造出来的东西最有规律且最美。(四人小组合作,每组分给颜色相同的雪花片若干片)

  1. 集体汇报。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问:你们发现的图案有什么规律?相互评价。

  2. 师:你们的表演真精彩,表扬自己好不好?(学生拍出xx xxx的节奏)再来一次好不好?(连续拍三次)从刚才的拍手中发现什么规律?原来用声音、动作可以创造规律,你也能用声音、动作创造规律吗?(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跟做。)

  3. 师:原来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规律,找一找你们身边有什么规律?

  (畅谈规律)

  五、在总结中提高,应用规律

  师:再过几天就是一月一日元旦节了,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每个班要搞一个灯谜活动,老师请你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有规律地涂涂画画,把教室布置得漂亮些,迎接这个活动,好吗?(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张空白的场景图)

  1. 学生创作。

  2. 当场交流评价。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内容是比较独立的,虽然编排在第二册,但我尝试着在圣诞节过后进行教学,学生不但学起来没有障碍,而且学得非常轻松、有趣。

  1. 以“猜一猜”导入。

  在这一阶段,我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苹果、肯德基汉堡包、麦当劳可乐、冰激凌,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能让他们很快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找规律。

  2. 找规律。

  在这一阶段,我以自己参加圣诞晚会为载体,分几个层次进行教学,先随着学生的思路随机找出灯笼的规律,其他组的规律由同桌互相讨论找出来。教材中对于圆圈的规律没有深入地研究下去,我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在非常形象的电脑演示过程中体会到规律不但可以从左往右找,也可以从右往左找,还可以从不同的起点找,等等。用不同的方法找出来,防止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认识趋向全面。这样就提高了难度,挖深了教材,既提高了知识的难度,也避免了学生觉得例题枯燥无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 动手让学生在涂一涂、动一动中深层次地感知规律。

  先让学生按规律做涂色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好铺垫。再让学生在拍手、动作中创造规律,学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听得仔细,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地调动了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4. 联系生活,找身边的规律。

  学生通过按规律涂色,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进一步加强,已经可以判断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所以这个环节出现得很贴切,接近自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不但为下一个环节“用数学”做了铺垫,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5. 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尝到了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的自主性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找规律教学反思 7

  【教学背景】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冬冬家买了新房子,可漂亮了,我们随着他一起去看看吧!

  师:冬冬的新家到了,看,好漂亮的墙面。墙面是用图形图案装饰的。

  师:请你们自己先观察思考,然后拿出学具摆一摆。

  小组交流讨论:从不同方向去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的图形都是一样的。(老师竖起了左手的大拇指)

  生2:我是横着来观察,把第一组的第一个圆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二组的图形,把第二组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三组的.图形,把第三组的第一个三角形移到后面,就能成为第四组的图形。(老师示意大家鼓掌,同学们使劲鼓起掌来)

  师:他的方法,谁听明白了?谁还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3:我觉得刚才的图形好象在接力跑一样,第一个跑完了就到最后,其它几个就往前进一格,又第一个跑,一直这样。

  师:说得好极了!数学上给这样移动的规律取名为“循环”。(板书 循环)

  师:思考:竖着观察是不是循环排列规律呢?

  教学片段二

  师:接着我们到冬冬家厨房看看。

  生:真漂亮!

  师:只是冬冬家厨房还没铺地砖,他设计了一种方案,我们帮忙看看,这样铺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然后同桌用学具摆一摆并交流自己找到的规律)

  生1:每一排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只是它们的颜色不同。

  生2:横着看,每排四个图形相同,只是同一种颜色的正方形所在的位置不同。

  生3:上一行和下一行比,上一行第一种颜色的正方形移到了最后,其它的每个正方形都向前移动了一格,就成了下一行。

  生4:竖着看,后面一排和前面一排比,前面一排的最上面那种颜色的正方形移到了最下面,其它每个正方形都向上移动了一个位置,变成了后面一排。

  ……

  师:在这幅图中,我们从横向、竖向、斜向都能发现规律。看来,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能发现不同的规律。

  教学片段三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些新的规律呢?

  生:(异口同声)能!

  师:正好,冬冬家的窗帘是空白的,请大家用老师发给你们的学具在白纸上摆一摆,也可以动手画一画,发挥你们的想象创造出漂亮的花边和图案,先想好规律,再动手。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以上片段教学体现了两个特点:

  一、走进数学生活,体验生活数学。以上学习体现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教师以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掌握图形的排列规律。

  二、关注过程体验,激活课堂活力。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或许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寻找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去发现循环排列规律。教师多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移一移,甚至动手画一画,让学生感知这个规律,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数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来。

  找规律教学反思 8

  新课开始前我与学生开展了个互动游戏,创设了一种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节课的学习。接着出示教材的主题图─—联欢会的情景图,为学生创设了熟悉而又喜爱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并对规律产生了好奇,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情境中。联欢会场的布置,让学生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一、 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这一阶段,分四个层次教学,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先出示“彩旗”图,教师引导学生找规律;然后出示“花朵”图,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再出示“灯笼”图,最后出示“小朋友队伍”图,通过自己找出联欢会场布置的规律,使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 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先让学生做按规律涂色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好铺垫。接着动手摆学具,把“找”规律发展为“创造”规律,开放性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再让学生在声音、动作中创造规律,富有儿童情趣且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不仅拓展了新知,巩固了新知,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三、 联系生活,应用规律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一环节我是作为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的,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东西,并把它画出来。

  不足之处:

  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对于学困生的辅导可放在课后。课堂上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另外,除在课件上显示”找规律”外,黑板上的课题板书也应保持一致,而老师只板书了“规律”两字,这是两种不同的慨念,老师应引以为戒。

  找规律教学反思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教学目标设计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本课的教学内容贯穿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要让思维敏锐的.孩子独霸课堂,要避免思维不敏锐的孩子被遗忘,“关注灰色儿童”,要给他们足够时间和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伊始,以生活中常见的方格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对于学生发现的规律,教师予以肯定,对循环排列的规律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方式动态展示。模仿拼摆方格布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内心中初步建立规律的表象,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1的规律与主题图一致,区别是不再按方阵的形式排列,而是排成了一行,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做一做”的基本规律与例1一致,只是每组图形循环变化的方向相反。我采取先扶后放、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正确表述出来。

  通过参与前两项数学活动,学生已经具备创编规律的能力。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成为水到渠成的事。展示作品是本节课的高潮,各小组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说自己设计的是彩色的花手绢,有的说自己设计的是水果图案的瓷砖,还有的说自己设计的是彩带,是花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找规律的方法,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

  孩子们笑了,他们为图案的颜色而争执,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觉得自己成为了设计师,充满了自信,体验了成功,这正是教学成功之处。

  找规律教学反思 10

  1.寓数学学习活动于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

  在课中充分发挥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开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

  探索事物中的隐含的数量规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利用数学标出方块不断增多的数量变化,帮助学生找出方片递增变化中的规律,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找规律方法。

  《标准》指出:动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所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找规律,不如让学生动于摆一摆体会得深刻,前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想,而后者却主动的`探索!

  所以在呈现例题时,让整个找规律的过程开放而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都在悄然地成长。

  3.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教学中对学生出现和各种合理化推测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树立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找规律教学反思 11

  [案例]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抓老虎”的游戏,好吗?(出示儿歌):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不在家,

  我们就捉他。

  先选5个人玩(包括老师),从老师开始,同学们一起一人对应一个字地读,最后一个是谁,谁就被淘汰。

  师和生一起一边读,一边依次指着5个人,当读到最后一个字“他”时,师和生手正好一起指向站着的第5个人。该同学被淘汰出局。同学们哈哈大笑。

  这时,老师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然后说:“我们继续玩,从我开始……”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叫起来:“不行,不行!”师故作惊讶:“为什么不行?”一同学迫不急待地说:“因为20÷5=4,这样淘汰的总是第5个人。”刚才被淘汰的同学也有点“愤愤不平”地说:“这不公平!老师你总是第一个,占着有利的位置,不会被淘汰。”另一同学也“帮腔”说:“我看这次应该从第2个人开始数读。”许多同学附和道:“对!从xx开始读。”师追问:“为什么这次要从这个同学开始读?”同学们异口同声:“把老师给淘汰!”师:“哟!你们胆子真大呀!敢把老师淘汰。”师生开心地笑起来。师高兴地说:“虽然我将被淘汰,但我很开心。因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老师。”

  师继续说:“看来5个人玩的秘密已被你们识破,那我们6个人来玩。”师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师平静地说:“从我开始……”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又叫起来:“不可以!”师:“又怎么了?”那个排在第2个位置的同学有点“急”了:“我不同意!因为20÷6=3……2这样淘汰的就是我。”

  师继续追问:“如果15个人玩呢?”生争先恐后地说:“第5个人不同意!”

  师:“真不简单!玩出智慧来了。其实,在游戏中,谁在一开始掌握了规律,谁就能占得先机。谁在玩的过程中,边玩边思考规律,谁就会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赢得胜利。谁在玩的过程中不去找规律,你总是糊里糊涂地被淘汰。”

  [反思]

  “抓老虎”游戏是学生课后经常玩的游戏,教师充分挖掘游戏的教育教学价值,十分巧妙和自然地将静态的文本活化为课堂上极具吸引力的数学活动资源,为学生在自主创造的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周期”和“余数”的现实意义,建构了牢固的活动经验,为基础的认知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找规律”的拓展练习演变为朗朗上口的.儿歌和极富游戏精神、集操作性、参与性与一体的数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和老师一起沉浸在童年的快乐情境中,达到了知识、情感、意境的完美结合。教师作为一个游戏的真实参与者表现出的尊重游戏规则、体现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给学生营造了民主的心理氛围。事实上,学生在游戏中早就“忘乎所以”,专注投入的学生也已忘了“教师”的存在,而只是一个游戏的伙伴。所以出现了“把老师给淘汰!”的呼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抗议”表现出的尊重更扫除了师生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师生达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境界,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民主意识的萌发。

  找规律教学反思 12

  《找规律》是苏教版数学第九册教学内容。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以“观察——发现——总结——运用”的方式为教学主线,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习兴趣,以趣促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挑战性极强的游戏---男生女生快速记忆PK赛。课件快速闪现数字,女生记女生题,男生记男生题,看谁先记住方框里的数字。记住的人多,就能获胜。(男生189625364079 女生556655665566)因为“规律”帮女生赢得了比赛,以此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规律,体味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最后的学习过程,我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体会规律,运用规律。游戏中用到了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虎,老虎不在家,打到小松鼠。”用这首儿歌来玩游戏:从左起一人对应一字地读,读到儿歌的最后一个字是谁,谁就被淘汰。第一轮五人游戏看谁会被淘汰,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第二轮四人游戏:要想把老师淘汰掉,老师站哪里?从游戏中让学生思考并结合今天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以致融会贯通。

  二、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课从节日的校园图入手,让学生从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中初步感受规律。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类似的周期现象,进一步体会规律。然后让学生从生肖的系列问题中感受到周期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1、注重方法的多样化。

  “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摆放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认识周期现象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

  2、总结计算方法时,注重提炼规律。

  课堂上,我让学生观察例子的三个算式,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以后再遇到这一类的的问题,你如何解决?谁来归纳一下。”我抓住“怎么确定除数”和“如何根据余数来判断”两点,让学生找对规律,掌握方法,从而找到破解周期现象的密码。

  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中,学生们体验到了“无限”的学习乐趣。一节简简单单的数学课也可以变得精彩起来!

  找规律教学反思 13

  “探索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本课时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其实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表示“模式”的特点。

  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规律”一词其实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上,只要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但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在设计时注重了三点:

  1、注重生活性

  本节课课前用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又选取了源于生活的数学题材:彩旗,彩灯,彩花等联欢会场景,以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注重趣味性

  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些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课前的小游戏、动手涂颜色、通过动作和音乐节奏渗透规律等活动,让学生很快融入。

  3、注重人文性

  小小设计师这个数学活动的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自己的规律。这样,既检测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得以流淌,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分享。

  各位领导、老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找规律教学反思 14

  一、用心地找

  个人以为,从教材的编排角度入手,找规律所强调的是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水平的体现,也就是说找规律的侧重点在于找,而所找规律的难度根据学习材料的不同也随之不同,分析教材之后认为本学期的找规律是在四年级“一一间隔”的基础之上学习的。

  (一)找物体的排列规律

  本段的学习内容是通过学生的找反馈出教师的教,由于学习者对事物感知的程度是从部分到整体,所以在呈现情境图的是不是分屏出现而是整体出现,运用了“有意注意”的心理学原理,分为两个步骤完成。

  一是让学生观察小鹿的设计方案和大象的设计方案,找到了“整齐”的一组,通过学生陈述理由的方式引出今天所学习的课题,二是要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得到“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二)说物体的排列规律

  1、杂乱的规律——体现自我建构

  物体排列的规律找到了,怎样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出来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盆花的排列规律,学生用“一组蓝花一组红花”的语言来描述,这样的语言显然是不准确的,于是老师的用“然后呢”来引导,最终的得到一个很长的句子:“一盆蓝花一盆红花,就像这样排列下去”。

  在这里,老师满以为学生会套用这样的句式去模仿,杯具的是学生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进行,仍旧按照自己的语言去说,但是意思表达的是清楚的,而作为执教者,我并没有刻意去纠正学生的数学语言,就这样盆花、彩灯、彩旗的规律找到了。

  2、有序的规律——体现教学相长

  这样的流程在当时看来还算比较流畅,但是在问题“这些物体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的规律?”提出来之后,整个班级陷入了无尽的冷场,学生的思维陷入了混乱,反思我的教学行为,如果在前半场将“几个为一组”这样的语言通过其他的方式出来课堂会流畅很多。但是我觉得,学生要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

  但是作为青年教师,火候不到位的是没有利用好学生讨论的机会,将必要的提醒给学生提示,导致整个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使得整个课堂没深度,一言蔽之,造成问题有深度课堂没有深度的原因是在预设和生成衔接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疏漏。

  教学相长没有体现,反而适得其反,这是没有临场经验造成的。

  二、合适地用

  (一)算法的`优化

  规律找到了,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很自然的问题,通过解决盆花、彩旗、彩灯的规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建立两个知识模块:一是在解决一次重复规律的时候有画、算的规律;二是在算法的优化上用算的方法是比较简单的

  这里其实渗透了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也就是说在解决依次重复规律的时候需要用到算,算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形式,但是对于不同的题型,如文字类型的就需要用“画”来做铺垫,在课后同事交流的时候提到了这点,我表示接受。

  但是我想保留的是,对书本中出现的规律,用画的方法确实比用算的方法要繁杂,至于完全用文字出现的题目,“画”则是一种策略,而并非方法,这两个概念是需要理清的。个人以为,画是为算做准备的,这两者在问题解决的时候是属于“上下位关系”而并非“平行关系”,再者在解决如“△○△△○△△△○……,第28个图形是什么?”的时候,用画的方法比较合理。

  总之,在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是一个算法优化并且找到最方便算办法的问题,这是本段教学设计的本质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教案的组成部分,个人以为也是比较完整的,一家之言。

  (二)去经验主义

  回到找规律的本质问题上去,每几个为一组,后面都是这样排列,但是在刚刚开始接受本段内容的时候,很容易犯的错误是见到第一组数据排列的,直接用算法解决,不考虑后面的排列怎样。

  因此采用额方式是将“组”分段呈现,有连续变为间断,如在出示棋子一题的时候,先出示三个棋子,后直接呈现问题,学生很容易直接按照三个一组去解决,实际上具体是什么规律单独看第一组是不行的,需要看是不是有两个重复的排列,这其实是“依次重复”规律的深度解读。

  给一个反面典型,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经验主义”是多么不合理,去经验主义的目的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是比较陌生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再多次出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找规律教学反思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第一课时,图形的规律,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做游戏——观察教室设计——布置教室”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概况、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思索。

  1、游戏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两组图形形成“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直接体验,体现出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习的愿望。

  2、对于规律的`概况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例题、练习题设计有梯度。在例题教学中,第二组图形的变化较第一组图形的变化还多了颜色的规律变化。在练习中,增加了三个图形为一组有规律变化的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

  4、由于本节课上的是25分钟的片段教学课,所以没有更多的拓展,在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中还可继续拓展声音、动作等的变化规律,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后边的自己设计规律的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但是课后孩子们设计的非常好,已经有学生独立设计了四个、五个图形为一组重复变化的规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这也启发我以后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想敢问敢质疑的好习惯。

  找规律教学反思 16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资料,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资料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贴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资料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资料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找规律教学反思 17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目标一是: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目标一基本达成,大部分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但还有一少部分学生不能用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目标二是:能找出生活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图形。这一目标达成效果不好,由于时间问题,只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没有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有规律的的图形。

  首先,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排图形,发现第一排图形比较容易记住,因为第一排图形有规律,让学生复习旧知,发现规律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讲解新授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先观察聪聪家的墙面设计,先让学生找到墙面上都有什么颜色,什么图形,刚开始学生只说出了图形的形状,而没有说出颜色,后来,我就提醒同学们说。要说出生么颜色的图形,这时同学们能够说完整。然后让学生观察墙面上的图形排列有什么规律时,我直接让学生四个人一个小组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深入到学生的小组,问学生找到了那些规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斜着看的规律,这是我及时提醒了他们,让他们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样的规律。在老师的提醒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但是在小组进行汇报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用语言描述起来不较困难,让学生说的较少,针对循环规律应让学生多说。讲完墙面的规律之后,只是我应该总结出循环规律的概念,但由于课堂上比较紧张,这一点教师应该总结出循环规律的概念,结果放到了学生说出地面颜色的规律后面一块总结了。

  在设计练习时,第一题和第三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到第二个练习时,大部分学不能找到第四组图形该画什么,因为这一题是把最后面一个图形放在了移到了最前面,而前面在讲解墙面和地面的规律时,让学生倒着看,会发现也是把最后面一个移到了前面,如果在讲墙面和地面时给学生指出来,对于第二个练习就没有难度了。然后让学生生活中有规律欣赏图片,本来欣赏完,准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但由于时间,直接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形了。到最后也没有时间进行展示。

  找规律教学反思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一、课初,以游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我以“变魔术”的游戏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猜测老师变出的花的颜色,随着变出的花的'数量地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准确地说出下一朵花的颜色,他们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并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我根据学生的发现很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授内容时,我没有马上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因为信息窗中给出的信息比较多,对于刚接触规律的孩子来说有点难,我自己设计了了两组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内容。利用这两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规律的感性认识,我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在有规律的每组之间划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规律之后,我利用课件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此信息窗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随后,我又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仔细想想,在课的最后如能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所学,利用学具袋中的图片自己独立摆一个有规律的图形,效果会更好。

  找规律教学反思 19

  本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以及数形结合下的简单的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通过物品的有规律的排列,使学生初步感知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品。体验数形结合的规律特征,能用数字表示图形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学生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规律。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导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一年级的孩子还是非常喜欢做游戏,喜欢活泼生动的课堂,以拍手游戏导入,让孩子们轻松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通过拍手规律,认识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找规律”。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下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2.情境导入,多角度观察,发现规律

  在教学例题1时,引导学生发现联欢会场有什么?他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中的人和事物都是按一定的顺序重复出现的,以直观图的形式感受规律。

  知道规律是按顺序重复出现的。之后用贴彩旗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重复的“一组”,加强学生对直观图形规律的理解。也为例题2的教学做铺垫。

  在例题2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直观图,在渗入数字规律,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图形规律到数字规律的`过渡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知道图形有规律排列的背后是数字的有规律排列,也为后面学习数字等差排列做铺垫

  3.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规律的认识

  学习了找规律,也要会用找到的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由于课本上习题较少,就设计的答题纸。练习题涵盖了两个例题的练习,同时又比例题的难度稍微增加。意在让学生对“找规律”巩固提升。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

  多媒体展示欣赏一张张图片的出现,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本课的最后,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找找生活中的规律美,进一步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5.说一说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这个环节更体现的数学的生活化。也培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座位的排列是按照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头顶上的灯是一个长方形的灯,两个圆形的灯为一组有规律排列,连老师的衣服上也有规律。

  找规律教学反思 20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了一个找小婧房间的规律情景。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婧房间的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创设探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仍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找规律”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A、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思考问题。

  B、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C、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验证。

  D、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图中排列规律。这样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合作、验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课上下来,有成绩之处,也留下不少遗憾。

  1、课上,正如课前预设,我创设了一个个美丽生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虽然重视规律的表述,但没有引导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不利于记忆,更影响运用的熟练度。

  2、导入时间太长,环节太多,影响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

  3、教学环节要整合。第一种规律——“排头到排尾、排头到排尾”的教学展开用是太长,“墙面、地面装修”与例题中的规律类似,限于课件制作技术没有修改,在找、说规律的基础上作了一点深化——渗透周期问题,揭示“循环”概念。安排4人小组排队演规律的环节,可以安排在例题前面,在探索完所在的循环运动规律之后,既能加深体验又可帮助梳理知识,加深理解,整合以上几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自由设计不至于“纸上谈兵”。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呈现更多的精彩。

【找规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学反思09-04

找规律教学反思09-27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03-06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03-10

《找规律》教学反思08-30

关于找规律教学反思03-01

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03-24

《找规律》教学反思15篇11-03

《找规律》教学反思(15篇)05-28

《找规律》教学反思15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