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9 16:21: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桂花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桂花雨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1

  一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学”的特点,设计“教”的方式,让“教”为“学”来服务。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如生字表中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都是生字,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些字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来调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使教与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其它生字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作业,把记法巧妙的字说一说,把认为难记的字动手写一写,把难读的字重点读一读,把难查的字在字典里亲自找一找……此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将难点抛出,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的指导能对症下药,教学有的放矢。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教学识字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独立识字。为了实现学生独立、主动识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找规律“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在完成识字教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真正体现了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引导学生“学”,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

  “扫除‘拦路虎’”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能让每个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古人陆九渊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边读边想,用“发现疑问”的'眼光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读音不准、长句子不知如何断句的,要问个“怎么样”。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疑”或“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目标集中,方向明确,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师自己占用了课堂全部时间分析讲解,一点也不给学生留下自我活动的时间,学生怎么会享受成功?“理解词语”这一环节,教师把课堂“让”给了学生,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兴味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只以“主持人”的身份“设引”一下,让学生直奔重点。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

  “说自然段的意思和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加入是根据大纲对中年级的要求设计的。这也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教师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能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教真正为学服务,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桂花雨教学反思2

  小学语文《桂花雨》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执教的一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在教学中,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使阅读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更加生动、感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小学语文《桂花雨》一课是阅读课文,课堂时间应主要在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上。课文的重点就是从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作者写家乡桂花的香与中桂花的乐。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读了课文后,你感到了什么?学生寻着问题找到:“香”、“乐”两个字,于是我用课件出示这两个字,然后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你感到“香”、“乐”的句子或段落。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文中找句子,找到一个句子或段落就用课件出示一个,引导学生读句子、段落,体会句子含义,学生在找、读中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体会作者对家乡以及家乡的人与物的'思念,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要学生自己抓住难点并突破难点是见不容易的事。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桂花树、我摇树时等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感受,然后思考妈妈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两处的桂花一样不,不一样在哪,按作者写的应该是哪处的香?为什么妈妈又会这样说,于是在比较中学生自然就讲到了家乡的原因,于是我再出示课件:这里的再,也比不过家乡。通过句子练习,学生一下就懂得了课文中作者句子后面的潜台词,突破了难点。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达到人文化境界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创设情景,将语文外的多种因素调动,配合语言文字达到美育作用。

  首先,我使用了浅兰色的底版,在这个底版上采用的是黑色、黄色和橘红色的字体,给人舒适的感受。比如说“桂花”我就用的是黄色的字体,使人联想到桂花是黄色的,而“香”用橘红色,给人以温馨之感。

  此外,我还插入了高清晰度、具有美感的图片,有桂花树、桂花和我和妈妈摇桂花树的图片,还有透析心灵感受的小雨图,这些图片能帮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课文中的人与物。

  另外,我还从音乐库中找到了一段很舒缓的音乐,在学生自己感悟课文后,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仿佛都进入了那个美丽的故乡,看到了桂花、感受了摇花的乐趣!

  我认为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课件在语文内阅读课文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桂花雨教学反思3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章紧扣“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这句,以童年时代的眼光展开叙述,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在读通读顺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的原因,学生带着问题读懂了作者最喜欢桂花的原因是因为桂花香味迷人,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有感情朗读,学生从朗读中如真地闻到桂花香。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一句话。我引导学生经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学生经过品读感悟,能经过“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香飘十里”重点词句体会桂花香得远;经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让学生经过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学生懂得相同的意思不一样的表达,感情深厚可不一样,指导并帮忙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境,“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欢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我试图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之后用同桌分主角读和师生分主角读的方式来引导。最终能够摇桂花了,这可把“我”乐坏了,我怎样乐坏了,学生入情境朗读,读好词语“使劲”,让孩子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学生从使尽地摇到动情地读,真的感受到摇桂花的乐趣。当桂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经过个人读、小组读、团体读等方式体会如雨般的'桂花飘落的美丽情景。

  课文最终我试图经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以及课外补充填空训练来加深学生对母亲话语的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这篇文章的教学主要经过多种形式地有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段,读中悟语、读中悟情,基本上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摘抄课文精美的词句,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桂花雨教学反思4

  备讲一节公开课,犹如蚕宝宝成长要经历几次蜕变一样,尽管痛苦,却也收获着智慧的结晶。高万祥老师说过:“教育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就是反思。有反思就有进步。现在回头反思《桂花雨》一课,有优点,有不足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扬长避短,才能在语文教学上游刃有余。

  抛却教师身份,作为一名读者,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桂花雨》是一篇构思大气,意蕴丰富,语言质朴的回忆性借物抒情散文。台湾作家琦君描写了在家乡摇桂花时的情景,字里行间桂花香气弥漫,故乡如影随形。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文章四溢浓浓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对于早早离开家乡的我来说,最能产生共鸣。因此,讲《桂花雨》,便从共鸣开始。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也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伙伴同构学习法》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有的还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于是我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回顾与反思。

  一、 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

  二、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得不够深。我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这时有个女孩子提到了自己缠母亲带自己去市区玩的经历,我顺着那位女孩子的思路来深入引导体会,效果不错。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让学生想象情境,显得不够深入。我想,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接着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心情,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

  三、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的过程过于粗糙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孩子,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我想或许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的原因,越学到最后,就越担心课堂时间把握不住。所以这个环节显得过于急促而粗糙,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过少。应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体会,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可是,学生预读、思考习惯不够好,课堂时间有限,这确实是一个矛盾。我想,今后在课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须狠抓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修改了好几遍。每当我再仔细解读文本后,便有不同的生成,这就是一种教学的磨砺。

桂花雨教学反思5

  《桂花雨》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因此,我认为,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一、谈话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第一课时,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谦虚,不骄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沉醉。但更令作者喜爱的还是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所以上课伊始,我就请同学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最喜欢桂花,然后板书关键词“香”和“乐”。接着,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找出描写“桂花香”与“摇花乐”的句子,再品一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感悟能力,因此我还请他们在适当的地方写写批注。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能使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后面的“以学定教”作准备。

  二、感受“桂花香”

  接着,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先找到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我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在这个环节里,我坚持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再适当点拨。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从抓关键词理解入手,再来感悟整句话,比如第一句“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里的“浸”字,和第二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里的“沉浸”,先谈体会,二者又做了一番比较,前者侧重于“香”的程度,后者侧重于村庄人们的心情。学生也能很容易感悟出来。

  三、品味“摇花乐”

  “摇花乐” 这部分内容叙述了“我”的乐、“母亲”的乐、“父亲”的乐,这三种乐是逐渐提升的,对于“我”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童年的.游戏之乐。这也是全文的重点,需要花大力气挖掘,只有把这种欢乐充分理解之后,“思乡情”这个难点才可以水到渠成,不讲自悟。如何“品味”?我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悟词句,想象意境,使文本的语言有色彩、有声音、有形象,有生命的活力。我先抓住重点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在两个连续的“帮着”和一个动作“使劲地摇”中来体会作者的这种乐,这种急。接着,因势利导,“那么在桂花还未摇落时,作者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很快找到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里,我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的表情达意,如“大事”,与“乐事”进行比较感悟;再如“缠”,通过看字形,想象画面,各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品出了“我”的那种期盼之情;其次,在情境中放飞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灵动的思维,如对那一场令人魂牵梦绕的“桂花雨”的学习。每次读到这句时,给我的感觉除了快乐,还有就是非常的浪漫。所以我特意找了一段浪漫的音乐配以整段的学习,在悠悠的音乐衬托下,学生想象了这样一种意境,并逐步融入了其中,特别是后面的深情呼喊,使自己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之上,我又将文本变换为小诗的形式让学生去朗读,目的是希望能将情境创设得更完美些,让在座的学生同作者一起陶醉在那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之中,但不知是否淡化了这个“乐”字。学完“我”乐的句子后,再读“父母“的乐。这里父亲的诗其实对“香”和“乐”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当学生读出桂花丰收的意思时,我又将一开始的那句“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提了上来,因为我觉得那句话表面是写“香”,细读之下,还包含着全村人丰收的快乐。特别是前面的描写,更能衬托出摇落桂花以后的乐趣。然后再读诗歌,我想学生的体味也应当更深刻些了。

  四、走近作者,感受乡愁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这里母亲说的话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一开始的交流只能说是浅层次的理解,接着,我创设出一些假设的情境让学生逐步走进母亲的心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采访班上的外地学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托物寄情,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学生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最后的小练笔既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总结,也是为了配合这次的主题“读写结合”,但总觉得可写性不是很强。

桂花雨教学反思6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大气,意蕴丰富的散文,台湾作家琦君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自己小时候在家乡摇花乐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儿时的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捧着美文品读,读者仿佛能感觉到字里行间弥漫着桂花的香气,故乡似乎也如影随形。

  这么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但要让五年级的孩子也能像老师一样入情入境地去感悟,也着实要设计一些情景教学,为此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从课题入手,激发阅读兴致。结合上学期一篇描写秋天的习作。当时为了写好这篇作文,我把写作范围缩小到校园,带着同学们到校园去寻找秋天,尤其在那桂花飘香的季节,很多同学争先巩后地观察桂花树,享受着迷人的桂花香,加上老师的点拨,很多同学爱上了桂花树,写出了一篇弥漫着桂花浓香和朗朗书香的秋天的校园。在我的'夸赞下,这时,学生仿佛又闻到了校园的桂花香了,也陶醉在桂花香中,接着请学生来解题,“桂花雨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在这种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会说“感受到桂花香气扑鼻,心情舒畅,特别快乐,喜欢桂花。”那作者在这场雨中又有什么感触呢?请读文,找一找,写写体会。

  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后反馈,引导体会,首先抓住两处带“浸”字的语句:1.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似浓雾似微风弥漫着整个村庄;2.结合第5自然段的讲解、朗读,感受摇花的乐趣来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这桂花香不仅香甜了人们的嗅觉,还香进了乡亲们的心田,更香甜了作者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接着结合上次理解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理解母亲说的那句话,从中体会母亲那种浓浓的思念与牵挂,然后让学生听听一些思乡的歌曲、读读一些思乡的诗句,这时学生的情感油然而生。

  最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想想有没有让自己忘怀的人和事,说一说,与大家交流。这样设计,对学生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另外我还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一是让学生体会散文的文字美,鼓励他们积累一些好句好段,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升华感情。

桂花雨教学反思7

  《桂花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接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整个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优点之一。

  但也有不足之处。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今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的现象,力求做得更好。

桂花雨教学反思8

  《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完美的回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在写教学设计时,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我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经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我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我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本事。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资料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欢乐心境。我先让学生分主角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境和“摇桂花”的欢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主角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欢乐之情。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我借助课件提问,从课文当中找出什么是”桂花雨“,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们找到后,我又借助课件上的图片,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其中的感情。

  课文的最终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异常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资料时,经过读来感悟。在回忆童年的时候,孩子们都进取的发言。在交流过程当中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最终,引导学生回忆自我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本事的迁移。

  之后小组以采访的形式让组员们分享,最终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和大家分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孩子们分享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在说自我的家乡时,脸上的喜悦之情是我们课堂上很少见到的。这时的我也被他们感染了,和孩子们分享了我小时候的趣事。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说去我的家乡呢!嘿嘿,一个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还有最亲、最爱的人。也许是对家乡的怀念吧,感觉以前的事物都是那么的完美!

  每次一写到自我的家乡,总是受不住笔。嘿嘿……言归正传,我觉得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孩子“学”的引导。我们一向在提倡生本课堂,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忙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给孩子们多一些的理解与表达的空间,让孩子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尝试,我相信孩子们必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桂花雨教学反思9

  今天我上了《桂花雨》这篇课文,基本上用的就是前几天在解放路小学听的一位耿志艳老师的教学设计。一节课下来,虽然感觉没有那天耿老师上得精彩,但总体感觉还行。课上我抓住了母亲所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在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和欣赏的基础上,三次出示母亲的话,学生的理解也在逐步地加深。虽然与我开始上课前所设想的还有点距离,不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刚读到琦君的《桂花雨》时,说实话我对琦君了解得很少,只是看过根据她的作品改编的连续剧《橘子红了》。于是我上网找来琦君的作品,细细地品读。特别是对她所说的一段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说: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绕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她写的《桂花雨》这篇文章中就透着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全篇语言的确非常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不过,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的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读出桂花的'香: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谦虚,不爱张扬。我让学生画出课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抓住

  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摇花时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虽说这节是重点段落,因为有了上次耿老师上课的经验,所以我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学生拽着我的手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我由摇花乐过渡到思乡情,桂花的香,摇花的乐,思乡的情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母亲说的仅仅是桂花吗?假如作者对母亲说:外地的水真甜,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橘子真红,母亲又会怎么说?十多年后,作者来到国外定居,她再次打电话给母亲说:外国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老师问,学生根据内容填空。)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学着耿老师的样子,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总之,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样的课就成功了。不过还是有遗憾的,就是课文学完后,我推荐了几本琦君的书,学生会去看吗?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去自觉地找的,过几天,热情已退去一大半。我想应该由老师选取一些适合他们的篇幅给孩子们读。

桂花雨教学反思10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我教学时设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一、课前准备两问。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电教法。由于孩子们对挂花很熟悉,我通过图片和描写桂花的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达成第一个目标,我在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示后,引导其自读课文,之后再检查自读情况。检查中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二、课堂教学两问。

  在检查读字词和课文时发现少数同学都连朗读的最基本要求“正确”都做不到,掉字、加字、把字读错了。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情绪,“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但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而我用自我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如果能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用词准确。

  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只有齐读、小组读和自由读的三种方式。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观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来挑战他人或小组的冲动,可我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过这种挑战式的朗读,效果甚好。

  三、课后反思两问:

  我的课堂教学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时,出示杭州的桂花图片,十分美十分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

  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我的思乡之情。

  四、作业布置两问。

  作业布置如下:

  1、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这两项作业学生都能完成,能兼顾到班级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3、完成练笔:介绍家乡。

  五、学生辅导两问。

  针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可能会读不准字音和书写倒笔顺。课下请小老师检查其朗读情况。教师重点检查听写、背诵课文。

桂花雨教学反思11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配乐朗读课文,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浓郁的氛围,为学好本课确定感情基调。

  在《风中的旋律》这首优美的曲子的伴奏下,我泛读课文,把学生引入一个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怀念的氛围之中。

  二、谈话交流,引入新课。

  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有了迫切的期待就一定会做得很好。鉴于此,我在配乐朗读结束之后和学生谈话,提出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感受桂花的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何完成这一期待?我给学生指出了阅读的方法——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边读边品味。

  三、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课文边享受作者的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地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之后,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整改措施:

  1.对于新课标的.学习还是不够,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标的核心内容。虽然本节课看似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有些时候学生就像一个牵线木偶一样,知识形式上看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还是在老师的幕后操纵下进行被动的学习。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要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被动的“要我学”转换成主动的“我要学”。

  2.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思路还不是很清晰。如果我再教学这一课的话,我会这样来设计: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什么是桂花雨?”然后抓住文中的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魅力,感悟摇花的乐趣。接下来抓住一个“浸”字感受桂花雨的迷人香气。最后通过对比母亲的话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

桂花雨教学反思12

  《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你认为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并在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批注。接着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

  部编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反思2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前半堂课课堂很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写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自读4、8小节,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情况就不同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知道,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通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

桂花雨教学反思13

  《泉城》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课改最高年级的一篇课文。自课改以来,就尝试着用新理念来讲授课文,就是这样,我每备一节课,就先在组内进行教研、备课,课授完后大家还要在一起研讨,就是这样,上完每一节课,我从中受益匪浅。

  本节课从选课到两次授课,在组内经历了无数次的研讨,对于在课堂上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大家在一起,共同研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掌握写作方法而选了本课,在学生一边欣赏祖国美景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寓教于乐。

  起初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此主任张老师、本组组长王轶群老师、屈鑫丽老师、王红梅老师等,我们经常在一起进行教研、说课,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通过在读中去感悟课文内容、品味生字词,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景色的感情。

桂花雨教学反思14

  在设计《桂花雨》这节课的教学教案时,根据教学大纲,“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桂花雨教学反思15

  今天, 我完成了正式上岗以来在张和祥小学的第一节公开课, 作为新教师, 有很多的 不足之处,需要以后在语文教学的摸索过程中逐渐完善。

  首先, 在公开课基本常规方面, 手持教案上课, 这是不允许的。 教案上的基本流程应 该烂熟于心,避免对着教案上课,影响教学效果。

  再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其实,我在备课时, 就已经用自己预设的“师”和“生”的对话将自己框死。那么在上课过程中,规规整整地按 照预设好的一切进行, 将学生的思维也禁锢起来, 导致, 原本很优美的一篇文章, 甚至课堂 结尾时学生都没有真正感受到花雨美、 摇花乐和童年的快乐, 更没有产生学生与读者之间的 共鸣, 师生互动效果受到影响。 选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去学习。我可以事 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自读自悟, 可以在平时的`常规教学 中,着手将学生做批注写体会的学习习惯培养起来,好习惯终身收益。

  紧接着,在教材的处理方面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桂花雨》这是一片选读课 文, 选读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 那么就要从课文特点出发设计教学, 利用好课文前的导读直 奔重点, 不能泛泛而谈, 什么都涉及一点, 什么都不舍得抛弃, 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繁复而引 起的重点不明确、 时间过于紧张, 另外重点句子学生体会理解不够, 不透彻, 放佛将浮在表 层的东西捡起来,沉在底下的实质性的东西并未涉及。

  最后, 在学生方面, 我考虑不周全。 我并没有按照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将教学 的高度定的有偏颇,要因“生”施教,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实现教 学目标,让学生有所收获,收获收益终身的东西。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愿意在语文教学道路上把每一步都扎稳, 及时 反思, 认真思考, 特别在备课方面多下点功夫, 向前辈学习, 尽力把每一堂语文课上得有效, 让学生获得受益终身的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启迪。

【桂花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桂花雨教学反思01-13

《桂花雨》教学反思01-29

《桂花雨》教学反思08-30

《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11-25

《桂花雨》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6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4-02

《桂花雨》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8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2-09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