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19 09:46:57 志彬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到达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这堂课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

  而语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下,针对性地多读是很重要的。多读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够变被动理解为主动参与,能够丰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潜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处是:

  1、提问多了些,散了些,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有些话老师带学生回答了,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2、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练习说话时,学生只注重说:我自言自语的说,老师并没有及时训练学生“他自言自语的说”,这样的话,就对课文中种葫芦的人的语气体会的不是个性的到位。

  3、对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句子指导的不够到位,以至于在老师说出的几个句子时,学生没能理解其意思,说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虚心向他人请教,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取长补短。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2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从整个教学流程看,自己的设计是比较完整的,但是从孩子们的课堂表现看,我的教学还是不够扎实,还充在许多问题,俗话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方可使自己有所进步,下面是自己的教后反思:

  1、首先抓题眼,质疑问难是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选择解决方案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体现课堂的民主。在导入环节,孩子们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为我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在识字环节,孩子们能运用自己已有的识字方法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识字记忆字形,教师省了很多的字形分析和讲解,只是在扩词训练上没有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进行说话训练。

  3、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他们会读书的目的。在《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分组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如能将课文内容排成课本剧让孩子们来演一演,孩子们的个性会得到张扬,学习氛围会更浓,对文本所蕴涵的道里理解会更深刻。

  总之,在学校组织的这次平行研讨课活动中,我们又得到了一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我深感上好一堂课是多么得不易,不仅要深专教材,紧扣目标,还要根据学情因材施教。从这几天的讲课情况看,我校的教学水平在稳步提升,我发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应迎头赶上,努力专研教材,认真备课,关注每一个孩子,虚心向别人请教,多看有意的书籍,多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3

  《我要的是葫芦》这则寓言故事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描述了一个爱葫芦的人种葫芦时,只知道要葫芦果实,不知道要杀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其中不仅蕴涵了“果实与叶子密切联系”的自然常识,而且更渗透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光看点,要看面”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本节课我设定要讲的是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有以下两点:

  1.认识9个生字。学会写2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做如下自评。

  一、注重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本节课在三处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1、写字方面:“横多别着急,重点在距离,远近都一样,‘哇’字才美丽。”——这是我自编的一首小儿歌,在学生写“哇”字前出示给学生,这样对学生的书写起到了帮扶的作用。以此还延伸到了“挂”字的写法。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我还提示他们,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更比一个好,这样,我把我们学校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真正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2、识字方面:改变以往的先识字再读文的一程不变的教学方式,而是力争做到让学生边读文边识字。“葫芦”两个字是在出示课题之前,以实物演示的方式识记的;“哇”是通过字的应用规律识记的,我告诉学生,“哇”本字是一声,一般它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读轻声;“盯”是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字理知识识记的。

  3、积累方面:在对第一自然段进行教学时,我向学生渗透了“熟读成诵”、“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文学习方法。

  二、课堂上做到了“三个关注”。

  开学初,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中提出:围绕“三个关注”,分别思考并努力探索三个问题:

  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关注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智发展为主要目标)——如何使全体学生积极并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如何让课堂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快乐场所?

  本节课,我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课堂上的教学细节,都在极力做到以上三点。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终身发展的学生。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4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一读再读,使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因我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灵感不断迸现,教学活动是相互的,教师与学生的活跃思维相互感染,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的解决水到渠成。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5

  本次公共课我讲的是第一课时,这是我讲课中的一次尝试。虽然,平常每一课的第一课时都有识字教学,但看过教学参考书后,总感觉讲的不够细致。这次尝试过后有如下感受:

  一、识字教学采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集中识字有利于学生归类识记。再教学中学生能找出带有草字头的字:“葫、芦、藤”竖心旁的字“怪、慢”,并且还知道了这些字分别与植物有关,和内心的感受有关;还能找出“盯、啊、葫、芦、蚜”等形声字,这种教学方法太高了教学效率。

  随文识字降低难度。随文识字,这种在语境中识字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在认读生字,识记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在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如“藤”字形复杂,学习“细长的葫芦藤”时,让学生借助图片识记并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进一步了解葫芦藤的特点。再如生字“谢”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示谢谢,感谢的意思,而在这里指葫芦花开过了花谢了的意思。采用查字典选择义项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谢的意思。又如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进一步理解,“盯”是指注意力集中的看,比看更进一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白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抓住词句,注重积累。

  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细长,长满绿叶,几朵雪白的小花”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这些词语把葫芦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和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三、找突破口,变序阅读。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乱呢?涉及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的是有密切联系的。

  四、写字。

  在写字这一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归类书写的办法提高了效率。“棵、盯、怪、治”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学生从结构、占格、关键笔画三方面进行观察,书写,这样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识记方法、提高了书写效率。

  教学设计环节完整,也注重了细节,但是还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读书有了感情,但是声音过小。

  2.学生的书写还需要有歪的现象,在平常的教学中还要纠正学生的书写习惯。

  3.自己在教学中缺少对识记方法系统的总结,课上只做了口头上的说明,要是打出来学生读一读,该多好哇!

  4.缺少鼓励性的评价语,学生不敢发言。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6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运用插图——动情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我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比如:在给种葫芦的人如此爱葫芦,请你给他起个“雅称”时,有一个孩子起名“葫芦迷”,可以说起的恰到好处,这时我激励性的语言就显得比较苍白。还有在学习“盯”时,我也应让学生在说一说为什么用“盯”不用“看”?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比如在比较陈述句和反问句时,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是反问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7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有了以下几点反思。

  在基础知识教学方面,我着重于字词的讲解。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如认读生字卡片、小组竞赛读词等,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字词学习中。这有助于他们准确认读和书写生字,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字形相近的字容易混淆,比如“挂”和“哇”,这提醒我在后续教学中需要加强形近字的对比练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播放了与课文相关的动画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故事内容。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他们对葫芦的生长过程以及主人公的行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但在引导学生讨论动画内容与课文联系时,我发现有些学生过于关注动画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道理,这使我意识到在利用多媒体资源时,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将兴趣与知识学习相结合。

  在朗读环节,我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理。但有少数学生在朗读时只是机械地读,没有真正融入角色。我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指导,让他们体会到朗读的情感内涵。总的来说,这堂课在基础知识和兴趣激发上有一定成果,但仍需在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和个体关注上加以改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8

  在教授《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我对教学过程有了新的思考,尤其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品德教育的融合方面。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讲述葫芦叶子上生虫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说要喷药,有的说要捉虫。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课文内容,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故事发展的思考中。不过,我也意识到在问题的设置上可以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比如进一步询问学生如果不采取措施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品德教育是这篇课文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通过故事中主人公只关注葫芦而忽视叶子上虫子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道理。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讨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如只想要好成绩却不认真学习等,来加深他们对这一品德教育点的理解。但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能是因为生活经验不足。我应该在今后教学中多举一些贴近他们生活的例子,让品德教育更加深入浅出。

  在教学方法上,小组合作学习是这堂课的一个重要形式。学生们在小组中讨论问题,分享想法,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然而,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组讨论效率不高,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这提示我需要进一步明确小组分工和讨论规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9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的教学结束后,我对教学方法和课堂互动情况进行了深入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了情境教学法。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简单的“葫芦园”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当中。这种情境营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代入感,他们更能理解主人公对葫芦的期待。但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如果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情境创设中来,效果会更好。比如可以让他们一起制作葫芦的道具,这样能加深他们对葫芦这一关键元素的印象。

  在课堂互动方面,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通过奖励机制,如小贴纸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使得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们都踊跃发言。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为了得到奖励而抢答,没有认真思考问题。这表明我在奖励机制的设计上需要更加完善,不仅仅关注回答的积极性,更要重视回答的质量。

  此外,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我发现学生们存在一些困难。虽然我在讲解课文时使用了图片、板书等辅助手段,但在帮助学生构建复述逻辑方面做得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脉络,让他们更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时,我主要以口头表扬为主。但这种评价方式相对单一,我应该增加更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比如书面评价、学生互评等,让评价更加全面客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明确了改进的方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0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有了以下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程开始时,我通过展示葫芦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葫芦的形状、颜色等特点,让学生对葫芦有了直观的认识。这种情境导入的方式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学生们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为后续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 字词教学扎实有效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字词是学习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认读和理解生字词。如利用生字卡片进行认读练习,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生字的含义,例如“藤”字,我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找到葫芦藤,让学生明白这个字与植物的`关系。在写字教学方面,我注重笔画顺序和字形结构的指导,在黑板上进行示范书写,让学生跟着书空,再进行练习,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生字的书写。

  3. 注重朗读指导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从初读时的读准字音,到再读时的读通顺句子,最后到有感情地朗读。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如种葫芦的人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通过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语气,感受种葫芦的人那种无知和固执,学生们在朗读中很好地表现出了这种情感,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不足之处

  1. 问题引导缺乏深度

  在课堂提问环节,我发现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例如,在询问学生种葫芦的人最后有没有得到葫芦时,学生可以轻易回答,但对于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一问题的追问不够深入。我应该引导学生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更深入地思考,如叶子和葫芦之间的生长关系,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道理,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答案上。

  2. 对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但在某些环节还是主导过多。比如在分析课文寓意时,我急于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思考和讨论。这样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拓展延伸不够丰富

  在完成课文教学后,拓展环节略显单薄。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说一说如果自己是种葫芦的人会怎么做,学生的回答比较局限。我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到其他类似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例子,或者让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方式进一步理解课文寓意,这样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1

  《我要的是葫芦》这堂语文课结束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下是我此次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教学亮点

  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理解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除了展示葫芦的图片外,还播放了葫芦生长过程的动画视频。通过动画,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葫芦从发芽、长叶到结果的整个过程,以及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比单纯的文字讲解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形象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在讲解叶子上的蚜虫对葫芦的危害时,动画生动地呈现了蚜虫吸食叶子汁液,导致叶子枯黄,葫芦掉落的情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为理解课文寓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角色扮演,增强体验

  在课堂中,我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模仿课文中的对话进行表演。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在表演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扮演种葫芦的学生通过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和表情,更好地展现出了其固执的性格特点。而扮演邻居的学生也能体会到关心他人的情感表达。这种角色扮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3. 培养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时,我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我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如“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葫芦有什么变化?”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观察越来越细致,表达也越来越清晰。他们能够准确地说出叶子上有蚜虫,葫芦的颜色和大小等细节,为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生字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存在问题

  1. 小组合作效果不理想

  在组织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个问题时,我发现小组合作效果不太理想。有些小组讨论不够热烈,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只是在听其他同学发言。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小组分工方面不够明确,没有给每个学生设定具体的任务,导致部分学生缺乏积极性。在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小组的组织和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讨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 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

  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个别学生在朗读和理解课文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要顾及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没有能够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可能会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掉队,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这些个别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3. 教学时间把控有待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字词教学和课文讲解环节花费了较多时间,导致最后的拓展环节有些仓促。拓展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非常重要,但由于时间紧张,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展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展,同时也要注意教学节奏的把握,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

  通过对这堂课的反思,我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2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的教学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以下是我对此次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1. 紧扣教材,引导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猜测“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只要葫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对比种葫芦的人前后的表现,如他一开始看到叶子上有蚜虫时的想法和后来葫芦掉落时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通过这种紧扣教材的引导方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课文内容上,并且逐渐培养起逻辑思维能力,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寓意。

  2. 语言训练与积累

  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和积累是本次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说话练习。例如,文中有“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我让学生仿照这个句子描述其他植物,如“嫩绿的葡萄藤上挂满了紫莹莹的葡萄,像一颗颗宝石。”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还丰富了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讲解生字词时,我引导学生用生字组词、造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启发式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断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当讲到种葫芦的人没有治蚜虫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种葫芦的人,你会怎么做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如用农药治虫、用手捉虫等。这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我主要以口头表扬为主,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星级评价等。例如,在小组表演后,可以让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这样可以让评价更加客观、全面,也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

  2. 忽视文化背景渗透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没有充分挖掘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故事蕴含着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对自然规律的尊重等,但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这些文化内涵很好地传递给学生。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 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虽然在教学中有一些环节联系了生活实际,但整体上联系还不够紧密。语文学习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更多类似“只看结果,忽视过程”的现象,如在学习中只追求分数,而不注重学习过程等,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更好地反思自己的生活,提高语文素养和生活智慧。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我将不断学习和探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3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上完这堂课,我有以下几点深刻的反思。

  在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我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一深刻道理。在朗读指导上,我通过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大部分学生能够将课文读得通顺。然而,对于一些语气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在朗读种葫芦人的话语时,学生未能很好地表现出他的无知和固执,这说明我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心理从而更好地朗读这一方面做得不够细致。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学生基本能说出故事的大致情节,但对于“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较浅层次。我虽然在课堂上通过图片展示了葫芦叶和葫芦的关系,但可以采用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加深他们的理解,比如花朵和果实、树根和树干的关系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这一重要知识点。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和问题引导法。在创设情境方面,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葫芦生长的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在问题引导上,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充分挑战学生的思维。例如,“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葫芦了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轻易回答,不能有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我应该设计一些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种葫芦的人,你会怎么做?”“叶子上的蚜虫为什么会影响葫芦的生长呢?”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管理和学生参与度方面,整体课堂秩序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出现了讨论偏离主题或者个别学生主导讨论的情况。这反映出我在小组讨论前没有明确提出要求和规范,在讨论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小组讨论的组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对于那些不太积极的学生,我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让他们融入课堂。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4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的教学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以下是我此次教学后的反思。

  从教学设计来看,我原本的教学流程是先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兴趣,然后讲解生字词,再逐步分析课文内容。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葫芦的图片和实物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但在生字词教学中,虽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认读、组词、书写指导等,但没有很好地将生字词的学习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例如,在教“盯”字时,可以联系文中种葫芦的人盯着小葫芦的情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和用法,同时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展的顺序,但对于文本细节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如文中描写葫芦藤、叶子和小葫芦样子的语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细致的分析,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还有待提高。我在课堂上讲解较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时间相对不足。在分析种葫芦的人想法的错误之处时,应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讨论,然后再进行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没有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更有建设性的反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在与课程标准的结合上,这堂课还有改进空间。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思维能力等。在这堂课中,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够。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角色扮演、故事复述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续写或者改写,让他们发挥想象力,思考如果改变种葫芦人的做法,故事的结局会怎样,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

  此外,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虽然我使用了多媒体,但只是简单地展示了图片和动画。可以进一步利用网络资源,找一些关于葫芦生长过程以及蚜虫危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明确了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完善教学设计,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5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已经完成,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有了不少收获,也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上。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描述葫芦藤上蚜虫的画面时,让学生观察蚜虫的数量和样子,以及葫芦叶子的变化,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蚜虫对葫芦生长的危害。但在处理课文的语言特色方面有所欠缺。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有很多值得品味的词句,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如颜色词的运用和对事物生长状态的描写。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取了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进度和知识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围绕“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内成员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通过合作得出更全面的答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只看结果,不顾过程”的现象,使他们更好地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在课堂互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故事本身很感兴趣,但在回答问题时,部分学生不够自信,回答声音较小。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充分营造一个宽松、鼓励的氛围。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无论是正确的回答还是积极的思考,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在互动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而有些学生则相对较弱。针对这一情况,我应该设计分层教学活动,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教学评价来看,我在这堂课中的评价不够全面和及时。除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还应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朗读的进步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口头评价,还可以采用奖励小贴纸、加分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我要的是葫芦》这堂课的教学反思,我将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5-2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2-02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2-08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4-01

(优秀)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7-09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优】07-10

(热)《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7-10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09-01

【优】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7-09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优选]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