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08 00:32:2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5篇)

教学反思范文1

  电子技术由于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计算繁,学生普遍觉得难学,甚至称之为“魔鬼电子”。随着当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采用了老师讲授,同时采用电子仿真软件如(Multisim10.0)进行仿真教学,特别是在讲述运算的'放大倍数的时候,采用仿真技术,既能有理论公式推导,又能让学生看到实际的效果,而且不用做成实际的电路,既节约了时间又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向活动。本课程虽然非常注重实践,但并不否定理论的重要性,而是结合项目任务来讲解理论,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打破单一讲授理论的模式。因此,应该选择在学生迫切需要理解实践过程所产生的问题时再插入理论知识讲解。采用项目教学法后,教师的讲授和指导、学生练习和咨询相继进行,教学场所也应相应地发生改变,使教室和实训场所合二为一。

  课程的项目练习都有直接成果可以评定,但仅此就得出结果是不科学的,应做到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相结合。

教学反思范文2

  《倒数》这一课看起来挺简单,学生从“倒”这个字其实就能知道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今天上课的时候,当我说起求哪一个分数的倒数,学生也觉得特别简单,马上就能够回答出来。有人说,这么简单的课需要学生去探索。教过之后,我才发现,这真是一节比较简单的课,不过,不需要学生探索,这是不对的。

  教材主要是从整数,分数,小数这三个方面来求它们的倒数。但是整数里面还包括一个特殊的“1”和“0”,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从0不能作除数来引导学生理解0没有倒数并不难。难的主要还是在求小数的倒数。比如,求3.6的倒数,有的学生会错做“3/6”,学生没能理解应该先把这个数化成带分数,再化成假分数,然后求出这个数的'倒数.另外,在一个数乘它的倒数都是1,这句话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太能够理解,我想,主要还是对于倒数没有能理解透彻。

  有一句话说得好“听过的忘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因此,看似简单的课,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还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范文3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再难的事做起来也充满了乐趣。剪纸是本学期第二个活动主题,一共安排了四节课的时间来开展活动。作为中华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深受人们的喜爱。

  剪纸是一门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技艺。简易的剪纸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能够达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的程度,但要真正想学精学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研究琢磨才能够做得到。

  在和学生们共同开展剪纸活动时,第一节欣赏课上,当我把上届同学制作的精美的剪纸图片张贴到黑板上时,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美伦美奂的作品,互相评价着自己最喜爱的是哪些,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极大地调动起孩子们对剪纸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制作环节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开启作用。从最简单的对称剪纸喜字和窗花开始,我们一起走进了剪纸的'世界,一刀一剪,一点点地,孩子们那一幅幅略显稚嫩的作品完成了,看着自己的巧手也能创作出剪纸作品,他们兴奋极了,从那挂满笑容的小脸上我知道他们收获到了成功的体验和创作的快乐。到了第二次剪纸活动课时,我把选好的图案印刷出来发给学生们,这较之前的对称式剪纸有了一定的难度,要把剪刀和刻刀结合起来使用,学生们心中向往着自己的手中能够创作出这么精美的作品,所以做起来不怕难,小心细致地操作着,慢慢地,掌握了制作的方法,有些动作比较快的同学在当堂活动课上做完了,马上兴奋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没有完成的同学则小心翼翼地收好工具和材料,准备回家以后继续完成。我又请做得成功和比较好的同学向大家来介绍操作的注意事项,做得不理想的同学也来说一说不足和问题发生在哪些地方。第三、四次主题活动课仍然是发剪纸图案来进行练习,只不过难度和内容都变化了,整个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的手里已经有了4—5幅剪纸作品了,我把同学们完成的作品进行了最后的裱贴,然后把所有的作品张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他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心里笑开了花,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剪纸这一主题活动已经结束了,可他们仍然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下课后围着我,笑着诉说着自己的体会和快乐,小脸上挂满了快乐和幸福,还在不停的问,老师你还有其它的图案吗……

  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明确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主题活动能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既要选好题,又要做好活动的准备和动员,还要在活动实施环节中做好指导和点拨,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活动的成功和不足,做好活动评价,并且让活动能够得到拓展和延伸。在剪纸这一主题活动结束后,有一部分同学仍然想剪纸,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图案和内容来练习,还有的同学大胆尝试进行染色剪纸的创作,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制作出了第一张染色的剪纸作品,看着精美的作品,学生们笑了,他们感受到了研究的收获和创作的快乐。学生们不仅在模仿和尝试创作,还有的同学大胆的进行改革创新,八年十班的金廷勋同学不仅剪得好,还在裱贴上独辟蹊径,用压膜用的塑料膜来装剪纸作品,用这种方法来裱贴,整幅剪纸的效果是玲珑剔透、充满了动感。较之传统的贴到纸上的效果要好很多。八年二班的步天玉同学虽然文化课的成绩不太理想,但她在综合课上充满了自信,剪刻的作品深得同学们的欣赏和称赞,在整个八年级她的剪纸水平也是屈指可数的。

  从孩子们自信和幸福的小脸上,我知道他们接受和喜爱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了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这一学科获得知识,获得体验,获得实践的快乐,为了孩子们,我要努力地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好,我知道没有最好,但我会努力做到更好。

教学反思范文4

  上课之初,先让学生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大部分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知识,并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学习和长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开的,通过研读词句明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这此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条件,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能产生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只有在读中才能领会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也是能与作者进行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齐读、默读、选择喜欢的重点读、引读。

  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给他们创造创造精彩的空间,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又是什么?(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问题具有拓展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的活跃,效果也比较好。

  但是由于本身素养问题,课堂教学中仍有遗憾:如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自己的语言表述也不够精彩,我会再接再厉!

教学反思范文5

  新课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创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因而教学过程关键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学生对未知领域比较感兴趣,对宇宙空间充满了好奇心,我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沿着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自主探究月球的特点。教师多方搜集筛选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探索宇宙的意识和兴趣。

  这节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上的形成成因。本课是六年级科学上册《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能解释环形山的形成。这节课我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有效教学。

  1、让学生有了思维碰撞的平台。怎样让学生在科学课中的探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撞击出科学的真谛、震撼着学生的灵魂?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展示、交流、碰撞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通过必要的现代化的交流媒体、手段,出示足够的信息、图片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本节课出示了大量的月球的图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月球,产生探究月球的欲望。

  2、让学生真正“做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了解月球的环形山,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这节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上的形成成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3、以学生真正成为主人。一开始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既而由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作出猜想,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想清楚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进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选择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他们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证明了他们是有能力的。正如一为哲人说过的:“对我们而言,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并不要求人人都达到某种目标,关键在于他“经历一次典型意义的探究经历,并能在经历中有所得。

  4、改变了“用教材教”。本节课在不违背科学课的基本理念的条件下,本着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教材进行了重构:我在教学中将把教材的第一部分“古往今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和第三部分“近现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这两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5、发挥了课前准备的作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月球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布置时,应该有明确的目的,也要围绕某些重点来收集。否则,交流时要么不知所云、不着边际,要么内容重复、长篇累牍,没有一个重点。如果让学生围绕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分组进行收集,效果会更好。

教学反思范文6

  《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美文,因学校组织“上好课”活动,我有缘再次执教本课。本课是一篇描写民俗的文章,在单元导读中提到“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课中展现的不仅是作者对民族文化,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更是一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浓郁的乡情,独特的语言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而情感又需语言来传达,所以品味语言应该成为本节课的重头戏。

  这堂课,我想构筑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情感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堂,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和文章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最成功的一点就是设计了“风俗乐”“孩子气”“游子情”这三个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感。“感受风俗乐”这一环节,我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说说琦君故乡新年的风俗,从概括中感受当地的风俗:“喝春酒”“喝会酒”以及过年的一些其它风俗,“感受孩子气”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赏析句子,通过指名汇报,感受语言来感受童真童趣;“感受游子情”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思亲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我补充了一些资料并深情朗读,让作者思乡难回的感伤情绪弥漫在学生的心间,让故乡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此时情感的渲染达到了一个高潮,最后学生的齐读非常成功,个个饱含深情。回顾整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让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些反思。

  一、教学中,朗读的处理不够恰当。语文课堂少不了读书声,有了朗朗读书声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本节课的朗读处理欠妥,“感受孩子气”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汇报为主,缺少多层次的'朗读指导,最后一个环节齐读最后两段,据评课老师说读了五遍。

  二、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尤其第一二两个板块间的衔接不够自然,这反映了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语言的组织,课堂的调控能力都值得深思。

  三、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背景。八年级的学生还小,对“童年生活的怀念”难以理解,因为人们总是在失去了之后才懂得珍惜。“背井离乡”的感受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也是难以理解的,即使理解也较空洞。教学时,忽略了情景的创设,一味地强调品味语言,可能解决不了问题。

  四、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不够深入。课前一味地找资料看教参已是习惯,真正自己理解的东西少。如本课的切入点选择的不是很好,脱离文本,缺乏针对性。

教学反思范文7

  《鲸》是一篇精读课文,与其它三篇课文是全册中唯一的一组说明文。《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针对课文的特征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这一课设计成了在网络环境下完成的阅读课。上完这堂课后的感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网络成为一个向学生输入知识的重要载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持,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网络确实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网络是为学生输送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 促进学生多向协作交流,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鲸》一课的教学中,我除了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做了一些网页以外,还链节了一些相关网站,如:鲸类家族的成员、海洋生物、濒临物种等。这个环节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时空的开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在平时上课是根本做不到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可以接受到如此大量的信息,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十分高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计算机充分自读、自悟,带着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疑难问题走向同伴,走近老师,相互合作,相互探讨。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广播、发送等多种功能,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习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

  (三) 开放性的交流,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这堂课中,网络的运用,能引起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起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打开学生滔滔不绝的话匣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可见,网络的合理运用,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听话、说话能力,辅助作文教学。小学生的时间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网络的运用便于系列化教学

  环保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当中,是目前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要,培养环保意识必须从小开始。《鲸》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极好教材。在制作网页时,我通过互联网,搜集了濒临物种,制成网页,让学生了解哪些动物正濒临灭绝,就像鲸一样,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正是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和环境的恶劣才造成它们数量骤减。一堂课下来,学生通过上网看鲸类的有关资料,已经喜欢上它们了,自然从心里排斥那些让鲸不能生存的行为。基于学生的这种情绪,我马上向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环保的网址,让学生阅读(课堂中来不及可以回家上网看),还把近年来已经学过的关于环保的文章和学生一起串起来。这样,网络的运用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能把学科教学更系列化。

  实践证明,运用网络辅助教学,省时、快捷、高效,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扩大了信息量,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它可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和生活化,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教学《鲸》这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填表画水柱,展示鲸的睡觉过程这一系列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基本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及特点;然后让学生找找本文的说明方法,最后在班上组织一个“巨鲸演讲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以鲸的口吻向大家介绍。这就是我在上《鲸》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自学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我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便下面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同时,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上做了大胆而有效的尝试,将课文3~~7自然段都交给学生依照自学提纲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学,做到有的放矢。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课堂学习之中。最后的小组汇报时,让学生做小小的解说员,借助教师给出课件的辅助,顺利地完成讲解的任务。

教学反思范文8

  今天,我带孩子们品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后,我问孩子们:“匆匆是什么意思?”一个孩子说:“就是时间过得快。”另一个孩子说:“就是很快。”我很失望,昨天我可是布置了预习的任务啊。我又叫一个学习较好的孩子说,他也大声告诉我:“时间过得飞快就是匆匆。”

  看着这近乎一致的回答,我问孩子们:“时间过得快就是匆匆吗?”孩子们都在点头,看来他们并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早晨我骑着自行车匆匆来上班。也是说早晨时间过得快吗?”孩子们愣住了,半晌,一个孩子说:“应该是急急忙忙来上班才对。”“哦?匆匆是什么意思?问问字典老师吧。”一会儿,有孩子叫到:“急急忙忙,急急忙忙。”“是的,匆匆是急急忙忙的意思。那么,朱自清先生是说什么东西的脚步急急忙忙呢?”“时间。”孩子们异口同声。“对,朱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形象地告诉我们了时间是怎样匆匆流逝的。这是一篇散文。

  散文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知道吗?”“就是很散的文章。”快嘴的田兰冰林同学就笑着说。“对,文章的结构看起来很散,但它的中心却很明确。形散神聚就是它的特点。从这篇散文中,你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说写了一个什么人,一处什么景物吗?”我满以为提前预习了的孩子会像支玉恒老师的学生一样响亮而又干脆地回答:“没有。”我的孩子们被这一闷棍打蒙了,他们不知所措。陈佳琦坐在位置上小声地说:“写的就是朱自清自己浪费时间的事。”天啊,这可是我们班的作文大王啊!“你们预习了课文么?”我有些生气地问。“预习了。”声音响亮而整齐。“读出了一个完整有趣的故事?”有孩子摇头了;“读出文章介绍的景物了?”摇头者增多;“明白谁是文章的主人公了?”摇头者更多了。“奇怪,我们学过的文章多是写人、记事、写景或状物的,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却不写这些,而写散文,他要干吗呐?”孩子们又瞠目结舌了。我只好自问自答:“作者用这种形式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好容易才引入正题呀,我不禁感叹道。同时,我也想对我的孩子们说:请你们多读书,请你们学会思考。我们的孩子都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不要说课下,就是在课上也极少有孩子向老师发问,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孩子就更少了。好容易才引入正题呀,我不禁感叹道。同时,我也想对我的孩子们说:请你们多读书,请你们学会思考。我们的孩子都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不要说课下,就是在课上也极少有孩子向老师发问,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孩子就更少了。就如,对课题《匆匆》的理解,一个孩子说“匆匆指时间过得快”,其余孩子就附和,显然,孩子们没动脑,课前也没想着要查查课题的含义,老师一问,就随口说说,也不考虑对不对,反正老师总要讲的,反正同学总要说的。这是多么可怕的心理,这是多么可怕的惰性!再如,老师设置了一个陷阱,想让孩子们更清楚地了解散文的特性的时候,故意问: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物的.时候,孩子们也不思考,丝毫没发觉老师提问的错误,连语文功底交好的同学也不例外,多么可悲啊,我的语文教育,我的孩子们!

  反思我的语文教育,自认为思想是先进的,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我的孩子为什么还出现这种令人沮丧的表现呢?我想,这和应试教育分不开,这和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分不开。很多时候,为了分数,我们扼杀了孩子的灵性;很多时候,由于我们过多的不放心、过多的“帮助”,孩子养成了惰性。想想这日新月异的社会,想想这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不寒而栗。所以,孩子,请学会思考!这是你们更好的生存的根本,这是你们能否造福社会、造福民众、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

  “学而不思则罔”,孩子,请学会思考!

教学反思范文9

  教学0.1元= 1/10元=1角

  (1)师:看来我们真的会读小数了,也知道了商标上的这些价格了,那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板书:1/10元) 师:我把1元平均分成10张一角,其中的一张就是一角。这一张是这十张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啊?好,说明1/10元就是多少?板书=1角(课件出示)

  (2)0.1元表示什么意思知道吗?(板书)生:一角。 师:好,1/10元和0.1元都表示是1角,,所以他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让我们一起来说一下,0.1元就是(1角)

  (3)教学0.1的写法

  (4) 0.3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 师:所以0.3元就是3/10元,0.3元是几个0.1元?也就是几个1/10元(板书)

  2 教学0.01元=1/100元=1分

  (1) 师:我们知道了0.3元就是3/10元,也就是3角,那么0.01元表示什么意思呢?生答:1分 师:为什么是1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把1元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分,也就是1/100元。

  (2)师:0.03元表示什么意思呢?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3)师:0.18元表示多少? 0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8表示什么? 18可以表示什么?

  (4)比较0.1 0.3和0.01 0.03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怎样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怎样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 巩固练习

  (1)商标上的这些价格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你们知道吗?老师这里有四种商品,他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请拿出桌上的这张表格并填写,要求是:先轻轻的读出这些商品的价格,然后再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2)学生报填写的结果。(先读这些价格用小数表示是几元,再说说是几元几角几分)

  (3)师:我们知道了商品的价格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用小数表示的这些价格,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数呢?

  反思:

  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价格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于是我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元角分的数字让学生来读写,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在此基础上,直接把本课时的重点也放在了从元、角、分中来得出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了小数的模型。

教学反思范文10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以自己的事业和专业发展为基础,以全面培养合格学生为出发点,及时深刻地总结、研究教学活动。涉及到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反馈等。

  一、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绝对的权威,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新课程实施,用“目标引领内容”要求我们树立明确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发展。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首席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首席引导者”,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终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和团队意识开放的胸怀\坚定的意志,实现现代文明的展示与交流。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都在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使其与课改理念高度统一,紧密结合。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教学反思范文11

  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振奋,让尴尬的母语教学走出了固有的蘩篱,走进了一片新天地,也让我们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让尘封的头脑引来了甘泉活水,经受了思想的洗礼。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茫与困惑,禁不住要问“路在何方”,回答当然是“路在脚下”。改革未必带来进步,但进步必然需要改革。语文教学曾被“千夫所指”,曾让“举国关注”。那么语文教学的出路既要体现改革的普遍意义,又要显现出自身的特色。这便是回归主体——还权于学生,让位于学生;凸显本体——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张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炮手》一课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全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贯穿全文,所以主人公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被表现出来。

  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缘于对文章思想主旨的解析,缘于对文章中体现的`主要写作特点的把握。一方面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体现了炮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作为一篇充溢着人文气息的文章,留给读者印象最深地就莫过于炮手那句普通中满带着人性精彩的话语:“那是我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另一方面文章讲究语言的艺术美。将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准确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炮手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又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当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时,“炮手的前额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些细腻的刻画使一个普通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立体化、人性化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综合以上两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感情朗读中,体会炮手在神态、言语变化中流露出的爱国之情。

  2、结合课外辅助材料,深入体悟神态变化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教学重点定位于由炮手神态变化的表层现象深入感受其精神实质。

  原因在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以人文性统驾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出路所在。一篇文章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恰恰是字里行间洋溢的无形之美——情感体验。人文性是人类灵魂指向的体现,抓住了这一点,即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振。与此同时将对形式美的体悟隐喻其中,则证明了这一点:形式为内容服务。

教学反思范文12

  传统的教学法统治着课堂,学生参与意识差,课堂教学效率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如此困境,出路在哪里?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尝试教学法,其“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的教学观念与策略,目标明确,容易操作。上学期我市正式开展“尝试教学“实验研究,我校也被密山市教育局确定为实验试点学校,开始了尝试教学法的推广与实验。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指导思想明确

  1、成立“尝试教学”领导小组

  组长:杨光辉

  副组长:程炳辉

  组员:杨晓露高春菊刘学成张冬梅张祖梅林立王莹莹

  2、领导小组召开了有关实验研究的组织筹备会,对研究的各项工作作了统一的安排布置,协调各部门,一切为课改服务,学校文化班级布置增添“尝试教育”内容,为课改营造氛围。使实验活动开展有序、顺利。

  二、全面动员,认真组织,扎实实施。

  学校根据活动方案,认真组织、扎实实施、开展了各项动员学习活动。为了方便教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校提前准备好了学习材料,人手一份,学习时采用讲座互动、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保证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反思体会。学习结束后要求每位教师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别写一篇学习反思心得体会,相互听课、按尝试教学法标准评课。把学习尝试教学法的收获切实落到实处。

  三、试点尝试,课堂不再枯爆。

  我校首先倡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学习相关理论,《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新论》等著作成为教师的案头必读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成为教师改变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施策略。学校每周安排一天作为尝试教学法专题教研活动时间,采取先集体备课再上课、课后集中评课的程序,开展人人上课、人人说课、人人评课的教研活动。这样扎扎实实抓了一段时间后,我校教学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均能较熟练地掌握尝试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上起课来得心应手,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增强,课堂不再沉闷,学生被推到了学习的前台,他们能自学,而且效果良好。

  实践让教师们受益匪浅,纷纷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尝试教学法,并且加以研究改进。我校举办了两次“尝试教学法讲课赛”,产生了更加积极的效应。大家对“六段式课堂结构、五步尝试教学法”领会很深,认为尝试教学法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综合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

  如今,我们学校尝试教学法已经成为了学校一项教学常规工作。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尝试教学法公开课,做到上公开课前,先由本人写好教案,然后集体备课,上课后集体评课。通过这种“备课——上课——集中评课”的课堂教学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

  四、推广运用,教学质量明显挺高

  尝试教学法在我校各学科的成功运用,证明了它的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因为学生已掌握了相当的基础知识,且具有一定的自

  学能力,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角度开展尝试教学,让学生自主尝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是,从本学期开始,尝试教学法在我校进入了推广阶段。在推广应用尝试教

  学法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几个过程。推广初期,由于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更重,对这一教学法的内涵和魅力了解不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学校领导层面重视也不够,只是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对教师提些要求,并未认真抓落实,因此课堂教学变化不明显。

  面对这一情况,我校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尝试教学理论,探讨尝试教学法的现实意义,了解尝试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反思我们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实践中没有掌握其精髓。

  开学初我校将骨干教师集中起来成立了“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小组”,采取“试点研究-+形成模式_+推广运用_深化拓展”的工作流程,逐步推广尝试教学法。要求全体教师用尝试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接着召开现场研讨会,组织学校教师先观摩课堂教学,然后采用自评,再由尝试教学法成员点评,最后集中教师智慧,提炼出各学科尝试教学的一般模式在我校推广。语文学科总结出了“自主预习一+尝试练习_+自学课文_+小组讨论一教师讲解_+课堂练习一评价拓展”七步阅读教学模式,后英语、数学、思品等科也分别总结出了各具特色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又以改进,产生了许多变式。

  五、创新发展,助推新课程。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除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外,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思维的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在学习中,探究知识产生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育质疑、好问的习惯与创新的精神。

  尝试教学理论注重在尝试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强调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具体到学科教学中,教师

  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维的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他们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获取知识、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实现学习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比较,我们认为尝试教学理论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把尝试教学的研究同新课程结合起来,对深入推动新课程的实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我们高度重视尝试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与发展,始终把推广尝试教学法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积极开展“新课程背景下尝试教学研究”课题实验,组织全体教师反复学习尝试教学基本理论包括尝试教学法的理念、思想、特点和结构。要求教师在构建运用学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超越模式,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兼容并收多种教学理念和模式,使之更加丰富,不断创新和发展。

  我们还逐步感悟到,“尝试”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学科教学,也适用于学校各项工作,并能很好地服务于当今的课程改革。实践之路让我们更加认清了尝试教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它凸显了人本理念,教师群体掌握了它,不仅改变了自身的教学方式,而且走上了终身学习的道路,推进了县域内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教学反思范文13

  今年春天,我有幸参加了全市优质课评选。我选择的是琦君的《春酒》一文,从准备参评到展评课题,过程是紧张和忙碌的,收获又是颇丰。现将自己的教学点滴收获如下: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始终关注学生,用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我打破平常讲课常规一上课就讲作者生平时,而是放在学生已体验了蕴涵在春酒中这些美好丰富的情感后,已品尝了这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后,希望作者思乡难回的感伤情绪能弥漫在他们的心间,让故乡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在学校试讲时,讲到琦君逝世,好几个女生都流泪了,整个课堂气氛也是异常安静的。这种静默,是在用心与文本对话,是用频繁的问答所难以达到的一种最佳的感悟境界。这种以学生“入情——动情——抒情”这条情感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是到位的。

  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亦发现 问题,整堂课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多时候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或如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尚有距离,这也体现了一个教师自身的底蕴不足和课堂的“顿悟”不强。如在品析文章的细节描写时,我希望学生能结合具体的词语来感受其间美好丰富的情感,可当有些学生的回答并没有讲到实质时,我心里开始发慌,担心盘在这个环节中走不出来造成拖堂,而不是想着怎样有效地去启发学生走出笼统的回答圈子。所以这一部分的分析显得琐碎而冗长,使整堂课时间分布也不够合理。而且我的提问方式是非常单一的,“还有吗?”“还有不同的回答吗”,缺乏或恰当灵活、或浅近易懂、或幽默含蓄的教学语言来启发引导,现在回想这一环节实在是不出彩的。更为糟糕的是, 在为母亲拍特写镜头时,我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未交流前已有好几个学生举手了,而我却还是按预定的程序先让他们讨论,这做法的确非常不成熟,是教学机智缺失的表现。其实我当时一闪念的想法是如果让他们马上回答,听课的老师会不会认为这是事先已抛给学生的问题,结果我这程式化的40秒讨论是比预设还要预设。这堂课的设计看似精致其实缺少的是涌动的灵气。事实上,语文课堂有围绕着语言而展开的师生活动,而经常成为充满变易性的心灵之场,各种意想不到的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需要教师随意、随机的应变。这种应变是智慧的,是在倾听、思考、交流之中的有效沟通。

  另外,关于本文主题的开掘,我定为“思乡”。我以为这种情感基调对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是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体悟那份故乡情结是蕴涵在春酒中的另一种滋味,它让春酒的味道变得更醇厚,而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让这些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为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活水。但我考虑到语文是文化之树结出的语言之果,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重文化含量和思想内蕴,让课堂散发出文化意味,从而使语言形式因根基深厚而光彩照人。于是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我把“思乡情结”升华到文化和精神层面。但很遗憾,课堂中我并没有感觉到学生内心的震动和共鸣,教师以成人的阅历和思想把对文本的解读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语文课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所以我在反思,初中语文教学需不需从文化层面纵深处挖掘文本?从语言到文化是不是我们语文课的必经之路?语文课的有效性是否应基于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真实水平?其实语文教学真正要做的是,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去启发、诱导,打开学生的心灵通道,让学生在学习的始终都有自我个性的情感体验加入其中,使其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当文化只是成为我们语文的美丽装饰时,我想语文课也就失去了它最真实的味道。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味!

  语文是美丽的,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我将执着前行!

教学反思范文14

  20xx年9月29日这一天对我来说是不同寻常的,这一天,我迎来了工作后的第一堂公开课。

  为了这一天,我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写教案,做课件,在平行班试讲,回家后自己再反复揣摩、修改。这样做,就是想让自己的第一次亮相能出彩些。虽然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还是对这堂课有不少担心,既兴奋、又紧张。

  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声,我的第一堂公开课就这样开始了。我尽量放慢语速,让自己显得从容淡定。课上,我利用《数蛤蟆》一课,给学生讲解了2/4拍,讲了附点节奏,讲了唱歌的基本状态、跳音的处理、高音的唱法,讲了指挥的基本动作,并植入了二部合唱的概念。

  虽然课上出现了电钢琴没电、笔记本电脑没电等意外,但我整体上感觉还不错,最得意的地方就是在于给学生传授了很多知识。唯一的不足就是和学生的配合不够好,课上调动积极性较差,这是我当时的看法。

  随后的几天,我还是在按照老套路教学,课上滔滔不绝地讲知识,可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了。孩子们似乎学的并不快乐。作为教师,我只顾自己讲,完全没有顾及学生们的感受。每节课讲这么多知识,就是给中学生讲,恐怕他们也很难做到整节课都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吧?更别说这些才六、七岁的孩子了。

  从小就怀揣着当老师的梦想,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作为一名新老师,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无可厚非,可是方式方法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收获知识,这才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是我终生努力的方向,不但要保持着对学生的爱,更要有灵活的头脑,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之路走得更远。

教学反思范文15

  这节课,酝酿的时间有点长。一方面这篇课文有点长,是三年级学生接触到的文章中篇幅较长的了,对于长文的阅读,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这篇文章是安徒生童话中揭露现实表达对贫苦人民深切同情的一篇,特别震撼心灵的童话。其次,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把握,学生远离贫穷不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她的悲惨遭遇,如何代入她的那种感受,是一种挑战。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将重点放在小女孩的鞋子上,“一双很大的拖鞋”“妈妈穿的”“被车撞倒”“小男孩想给自己的孩子当摇篮”外貌描写写的小女孩很漂亮,但她却没有注意过这些“冻得青一块紫一块”“哆哆嗦嗦的往前走”……这一系列的描写其实都是对小女孩生活环境的揭露,贫穷,饥饿,痛苦,没有家人的关爱,甚至亲生父亲都会因为卖不出去火柴而打骂她。这些词语的选择,让学生找到的这些句子,并且带着感受与动作进行朗读,可以让学生透过文字体会到小女孩生活的现状。从而让学生对她产生同情,怜悯。

  其次就是那五次划着火柴,特别是第一次划着火柴时用了一个词“终于”,体会这个词,就能看出来小女孩的纠结、犹豫,与下文第五次擦燃火柴她毫不犹豫的抽出一大把,形成了对比。小女孩一共擦着了五次,分别看到了什么?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幻觉?寻找幻觉背后小女孩缺失的东西,然后知道这些幻觉都是她渴望的。对于,第一次的火炉,第二次的烤鹅,第三次的圣诞树,作者写作的格式相差不多,唯独第四次她看到了唯一疼她爱她的奶奶。这里感情需要升华,我主要带领学生读小女孩说给奶奶的话,以及那一声“奶奶”,应该是饱含着对奶奶的深爱,对奶奶的思念,对奶奶的深厚感情,也有见到她的惊喜,可谓是一声呼唤“悲喜交加”“请把我带走吧!”以及后面三个感叹句的运用,无不体现出小女孩对离开这个世界的迫切心理,世界很美,生命很珍贵,可是对于她来说,却是毫不眷恋,甚至要恳求奶奶把她带走。

  其实,这个世界能逼死一个人的'最主要因素大概不是单纯的饥饿,或者寒冷,贫穷,最大程度应该是世界上人的冷漠与无情。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如果有人同情她,买她一根火柴,给她一件御寒的棉衣,她大概不会离开这个世界。恰恰是无情的马车,冷漠的世人,将她推向了深渊。当我这么告诉学生的时候,他们很快找到了文章中那些对小女孩遭遇无人问津,遭遇漠视甚至戏弄的句子,这一点也是我始料不及的。

  文章最后,“她曾经多么幸福”“幸福的走进明天”两个幸福,是作者的无奈,他无能为力改变什么,所以姑且认为她的离开是幸福的,至少不会再继续在这个世间忍饥挨饿,饱受折磨。也许孩子们没有懂,也许他们懂了,但他们知道,如今他们生活的中国就是小女孩向往的光明,温暖幸福的世界。所以,有孩子甚至说“我们就在天堂”。

  这节课,突出的地方就是对第五次擦燃火柴之后的文段朗读,情感挖掘。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将相关视频引入课堂,朗读方面没有单个学生的朗读体会,在朗读方面形式过于单一,以后要多加练习。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03-16

教学的反思01-07

《让》教学反思12-12

教学反思05-22

《》教学反思05-16

教学反思03-02

(经典)教学反思06-30

精选教学反思05-14

《莫高窟》教学反思 敦煌莫高窟教学反思02-29

拼音jqx教学反思jqx教学反思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