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与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与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加与减教学反思1
上周学习《乘加乘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课的开始,我出示书上82页情境图,出示情境图后,我并没有直接出示书上例例题中的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而是让孩子们看图,看着大猴的条件,说说知道什么,能求出什么;然后再完整地看情境图,让他们又说说,现在能提出什么问题了。
宇说,大猴采了多少个?
冉说,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桐说,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小猴比大猴少采多少个?
璐说,大猴采的个数是小猴的多少倍?
宇的第一个问题孩子们都能正确列式解答,第二个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多数学生说应该先求出大猴采的个数。我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的?
学生先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时候,我把他们的方法归为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并注重了表达,一节课下来,估计有小部分孩子,能清晰大胆表达;一半的孩子,有自信表达自己的思路,另一半孩子模糊的懂,但不是很会表达,需要同学帮着一起说,小部分孩子可能会做,但是思路不清晰。
一节课下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解答,我想,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理解并做出来。但又想想,如果不让学生表达,到了高年级解决问题时又不能具体分析,只注重解题结果肯定不行。
课本83页“想想做做”第2题“有4行树苗,每行14棵,已经浇了38棵,还有多少棵没有浇?”,生读完题后,我没有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时发现,好多学生在学完例题乘加的基础上,想都没想直接列了一道乘加算式。
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乘加做起来比较顺手,因为乘加算式在图中能直接看到两个部份,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可乘减算式中减法那部份则是一种虚拟存在的,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凭空让他们列出算式容易出错,因此对有困难的学生,我教给他们: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这样,学生对于乘减就比之前容易些了。
加与减教学反思2
在备课时我借鉴了别人的想法,上课时没有直接出示书56页的图,而是在黑板上画了4棵树,然后贴磁铁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树上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大部分学生都会用加法计算4+4+4+3=15,我肯定学生的想法,继续提问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这时有学生观察到前面有3个4相加,所以提出3×4+3=15,4×3+3=15,这得到了我所要讲的乘加算式,但乘减有点困难,我于是说看看老师变魔法,在第四棵树上添1个磁铁,变成了4。观察后又把这个拿下。很快有学生反应说4×4—1=15。我把3×4+3=15, 4×4—1=15板书在黑板中间,让学生观察跟以往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
引出乘加乘减,但在说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讲得不是很详细,还有我先在每棵树摘掉一个,让学生列式时,效果不太好,式子没写对,答案也不对。我又讲了一遍。然后做书上练习,比刚才好了很多,但也有出错的。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乘法口诀不熟练,根据图提取信息的.应用能力不强。所以乘法口诀一定的抓实,保证每一个学生熟练。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率,同时应让学生树立用乘加乘减解答应用题。可以先试着加法,然后再改写,但以后要强化。
加与减教学反思3
小数乘法、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沟通两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道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中同样运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先把例题改成整数连乘的.应用题,唤起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在此基础上百例题中的整数改成小数,让学生感觉到这两个题的情境和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运算顺序也应一样,从而得出“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学生掌较好。由于前面知识的掌握有点欠缺,对题率并不高。
又一次证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加与减教学反思4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十以内的加减法,在第一单元学生认识了零到十各数之后,这一单元主要是教会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本质与内涵,这些知识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
首先学习的是加法,要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数的相加不是增加的意思,而是指群集、并合或把一对数重新命名为一个数。不管表示为3+2还是5,数的概念是一样的。加法是一种把部分归成整体或对用部分来表示的整体重新命名的运算。
教会学生理解自然数的加法运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对应的方法,一种是基于定义的方法。而对应的方法更适合一年级的小学生接受,对应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比较哪边的数量多,然后再思考,再添上几个,两边就一样多,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符号“=”的本质含义,是符号两边的量相等,同时让学生感悟“+”,加是在原有数量基础上的增加,表示的是两个数量的和。
在具体的加法计算中,学生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掰手指数、继续往下数,从较大的数字开始继续往下数,减法的计算策略主要有掰手指数出剩余的手指、从较大的数字开始往后数,利用加法想减法等。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很长时间不能摆脱对手指的依赖,对于这些孩子。教师要多联系生活情境,比如:今天是19号,明天是几号?也可以用游戏、歌曲以及故事等来描述问题,这样可以弱化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分界,同时也能增加数字学习的'多样化情境和学生学习的乐趣。
此外,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两倍的数字”计算能最早的掌握,比如2加2,3加3,4加4……,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认知特点,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把5+6等同于比10多1,8加7等同于比14多1。另外,需要重点掌握的是10的分成,以后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要频繁用到这一点。
关于“等号”的理解,教师不要轻易把它说成“得出……”,早期的笔算需要用各种不同的计算格式来表明如何用多种方式应用和解释这些符号。可以用“三重数组”探讨不同的记录计算结果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符号创作的过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利用“数轴跳格子”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视觉形象。
加与减教学反思5
《乘加、乘减》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学生要会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能根据图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难点是能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中发现规律,并能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下面我谈几点对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利用金鱼一共有多少条来导入,先出示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条?”。这里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接着出示一个鱼缸,可是这个鱼缸只有1条金鱼,现在提出疑问现在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学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经验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图的'理解,学生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减则是个难点,学生比较难想到,这时候需要引导,假设:最后一个鱼缸也有4条金鱼,就是4个4,可是其实鱼缸里并没有4条金鱼,所以要把多补的3条去掉。利用这样的情境来理解乘减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对学生思维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这节课中处理的不够妥当。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其他题目中。
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果园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主要的设计意图就是学生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1、学生动手计算偏少,大部分由学生口答。
2、在新授课讲解从情境图中引出乘减算式这一步骤时,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时间太少,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对于例题中学生想到的可以补上3条金鱼,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上3条金鱼,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补上的3条金鱼,这样学生可能更好理解乘减的这种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中,最后一盘只有2个桔子,也可以引导学生补上3个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补上去的3个桔子,最后列出乘减算式5×5—3=22。我想这样是不是能更好的达到本节课“图式结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练习环节中的摘苹果游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练习的设计有待思考。例如:在练习中课设置贴红星:每次贴3颗,1次,2次、3次,最后再贴一颗,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4、乘减部分是本课难点,在这部分处理的太仓促。要是能进行乘加算式与乘减算式进行对比,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5、在果园情境图中,在处理时要是分块汇报更好,西瓜组,燕子组,梨子组,长颈鹿组。那么这里可设置超链接,譬如:学生提出西瓜有多少个?就可点击西瓜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再点击出示算式。
6、教师说的偏多,应该将课堂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说说依据情境图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7、教师课堂语言有待提高,教师亲和力不够,课堂组织管理、教师板书设计有待加强。
加与减教学反思6
成功之处:
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性”。数学一开始以“春游”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在探索“30+40”、“70-30”的方法时,给学生充分的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集体交流,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
1、在例题算法优化上做得不够,没有明确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没有将最简单的方法凸显出来。
2、同桌交流不够激烈,跟平时训练不够有关,以后要多让学生讨论交流,并且要做到收放自如!
3、在一个问题出来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仍有点少,也没有多让学生充分说,对学困生的提问过少。
4、对学生的语言评价不够丰富,学生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好。今后努力完善自己的课堂!
加与减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 的意义和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 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也就是当若干分 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 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小熊掰了一个玉米棒高兴的走了,小鸟提出“还剩几 个玉米棒”的问题,几只小青蛙帮小鸟解决问题。以用引算。 通过展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学生能看出每株有 3 个玉米棒,共有 4 株,并列出算式 3×4=12 个,接着用小熊掰玉米,展示玉米数 量的变化过程,问还剩多少个玉米?学生第一反应是 12-1=11 个,那么 12 是怎 么来的呢?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有学生可以说出 3×4,列综合算式:3×4-1, 接着找几名学生说说这种方法:原来每株有 3 个,有 4 株,所以是 3×4,小熊 掰走一个,所以 3×4-1。
2、让学生观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能说出:以前 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减,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 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 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继而问学生,3×4-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2 先 算什么?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再算加减。
3、在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算式里先算什么,巩固计算顺序;主要通过桃子图、沙滩上的人数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 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 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在独立 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 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 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 不明白,说不出。
3. 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 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习没有出完。
我的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 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 言让学生明白。
加与减教学反思8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在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教学上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一、在这一课的教学里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用游戏的方式贯穿这个教学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仔细观察图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的内容,并根据画面的.内容编应用题,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
2、板书设计简洁明朗整,有条理,有对比。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上不足之处:
1、“做一做”主题图,学生没有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会提出一般简单的一步计算的问题,两步计算的问题只是个别学生会提。应该多给予学生引导和思考的时间。
2、一部分学生看图不够认真细心,对于跷跷板乐园图文的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到,不能清楚的说画面的内容。导致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诸多错误,以后要多练习这些隐含条件的题目。
3、部分学生不会写综合算式,还是习惯用两个算式解决问题。
4、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经历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5、整理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应该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能用语言完整地表述题意。让学生通过有条理讲题,帮助理解题意。
6、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
7、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尽量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加与减教学反思9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因此在课一开始先复习乘法口诀和改写算式,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充分运用主体图,在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先让学生提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解决“还剩下几个玉米?”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这样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从而找到最优的方法。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先借助桃子图让学生从形象上去认识乘加乘减的方法计算,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选择方法。在这个主动学习、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评价策略这样课堂才会更有效。
加与减教学反思10
案例描述:
1、操作小棒,初步感知:比几个几多几,比几个几少几。
(1)先摆3个5,算式:3×5。
(2)先摆3个5,再摆2根,算式:3×5+2。
(3)先摆4个5,在拿走3根,算式:4×5—3。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科学小组的同学正在做实验,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3人一组的有3组,2人一组的有1组。
生:求“共有多少人?”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比3个3多2 3X3+2
(2)比4个3少1 4X3—1
4、基础练习。
5、开放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感觉学生学习有点困难。它要求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通过创设情景,是顺向思维,学生掌握得还可以,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对中差生来说,理解有点困难。我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多创设情景、多摆小棒、多说摆的过程。出示主题图:如:在科学活动课上,老师把小朋友按3人一组,分成了3组,还有2人。学生很快想到3个3,再加上多的2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2=11,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组每组都是3人,第4组为什么只有2个人呢?生:我想原来每组都有3个人,小红可能有事先走了。所以原来有4×3个人,再减去小红走了的1人: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整节课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与减教学反思11
1、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深化加法的含义,落实认知和技能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延续,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发展应用知识。
2、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学生探索与交流。学生看、听、说、写等多种感官都能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
3、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体现数学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
1、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老师时时强调才能认真听讲。
2、学生没有全部参与学习,有个别学生根本不听老师讲课,做自己的事情。
3、由于前面的教学教注重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所后面练习的时间教仓促。
没有深入去指导学生,只是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
1、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全部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2、均衡运用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是个环节的教学内容都能有效的完成。
3、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等。
加与减教学反思12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学生注意力下降、身体疲劳时,我设计富有童趣的练习题,又一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把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在练习1中“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在解决“乘车”问题时,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懂礼貌的品德教育。
加与减教学反思13
课内比教学,教学大比舞活动,在我校有计划进行着。我在教学《乘加乘减应用题》这节课中,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1、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加与减教学反思14
今天做了一节乘加乘减的公开课,现结合课堂教学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如下: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 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 注重学生的理解 , 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 , 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力。
新课程提出要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 ,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 “ 乘加、乘减 ” 一课安排在乘法学习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 “ 正确计算 ” 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圈、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和思考空间。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小熊走进课堂,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小熊掰玉米棒的情境图,并伴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且,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动的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条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题图,设计玉米棒的秘密问题,以及创设了“丰收联欢会”、“参观森林果园”、“小小设计家”等活动,同时采用赠予小礼物的方式,为枯燥的练习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不足之处:课堂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其实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这种理念是知道的,但在平时教学中怕麻烦总是不愿意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我想今后教学中应该加以改进。毕竟孩子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加与减教学反思15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这部分知识很重要,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由于学生长时间习惯了从左往右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导致运算顺序的错误,因此在教学时从分步列式出发,让学生弄清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为什么先算乘法,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接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有学习价值的'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
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习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当然我在执教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有待提高。
这次的教学虽然存在种种的不足,但同时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数学教学上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加与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加与减》教学反思02-23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02-25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3-25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2-02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15篇03-05
数学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3-16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9篇03-04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6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5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