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该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同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该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阅读结果以及可以运用的阅读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这样进行解读:
(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该用略读的方法,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因此,从阅读方法考虑,通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教学活动展开
教例删繁就简,通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同,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能力,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能力。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后老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内容,目的是为帮助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
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钟左右)
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
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记(16分钟左右)
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
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③(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④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先由学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较四个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静态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动态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自然段练习摘抄,指导学生梳理画面:
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第三自然段:重点感受修饰语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透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盼。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到达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透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透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能够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能够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能够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透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忙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潜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超多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能够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必须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边读边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教学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我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了课文,接着,我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课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哪出了差错导致课上的这么不顺利?我思考可能是因为我首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他们在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时候产生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如何让获得不同感受的学生都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就是教师需要动脑筋的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所描绘的景色非常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应该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那样,学生们都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而最初,我只是为了解决导读中的问题,进行发问,学生对此毫无兴趣可言,因此造成了尴尬局面。我想,我的问题可以改为:读了课文,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哪些描写使天山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读出来。结合着读课文,学生也轻松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同时训练了朗读。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
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较多,课外书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和摘记,并进行背诵交流。
《4、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今天第三节课是语文课,教学《七月的天山》。课前自己也作了一定的准备,浏览了名教师的教学流程,觉着她的教学生做摘记这一点是非常可取的。我也打算来教学生,我的理解是,老师重要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反思自己这个单元的教学,在这方面,我做的还非常的不足啊。心里常感到不安那。
先记录下,我上这课的思路。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7月的天山》。板书
请看导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
你读懂了什么?
生1:要注意抓景物的特点。
还有呢?
生2:这文章写了哪些景物?
是的,首先写了哪些景物,还有抓住景物的特点。还有呢?
生3:告诉我们要做摘记。
恩,要学会作摘记,记录好词好句。
初读:
下面,我们走进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学生小声读)感觉读的不是很认真。这是我在小黑板上写词语,下次写的.词语在上课文前把她先写好,节省时间。可以在这段时间里,走进学生,督促他们的朗读情况。
走进文本,概括课文:
好,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一生回答:雪峰、雪水、原始森林、野花。并读了相关的句子。)
真美,把他们用波浪线划出来。(在这里我没有请学生品句子,悟句子,只是单纯的老师分析,这是我这课最失误的地方。要改进。)
二段还写了什么?(生没反映)还写了,溪流。(板书)
通过同样的方法,概括了3、4段的景物。感觉学生还没有读透课文,反应不好,回答不出来。
分段,括大意:
是我在牵着大家的鼻子走,生的概括能力很差,以后要多多的训练。
做摘记(此时,铃声响起,我才刚刚开始。进度太慢了。)拖课了,这事尽量少发生吧。
自己要多读书,课前多准备。多让生去读,去说,自己尽量少说,让课上的生动点。以后的进度是每课3个课时,2课时教课文,1课时做课堂作业本,改正。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
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此方面理解的信息比较多,课外书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
3、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和摘记,并进行背诵交流。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字里行间尽显天山之美。
初读课文后,孩子们几乎不用我提醒,就找到了关键词“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在作者碧野的引领下,根据移步换景的顺序,我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及无边的繁花,在品读感悟中逐一欣赏北国天山别具一格的美。
虽然是略读课文,根据教学提议一般只上一课时,可是,如此优美的散文,如果只让孩子们停留在初读赏析的阶段,似乎太遗憾了。总期望能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深入文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课时的精读。回顾第二课时,有三个教学片断令自我欣慰:
片断一:赞赏独特感悟
当抛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自我喜欢的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能够是一句话,能够是一段话,也能够是整篇课文,读出你对天山美景的欣赏,等一会儿全班交流”时,孩子们摇头晃脑,纷纷投入了对天山美景的再次品读赏析之中。
大约三分钟后,琅琅书声逐渐小了,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孩子们用自我的朗读与感悟,对天山美景作了精彩的回放(省略,不一一例举)。
除却文中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几个孩子竟然对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做了精彩到位的品读赏析,其独特的领悟本事,令我叹为观止。
生1:(活力满怀地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可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华呢?
教师: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你为什么选中了这句?
生1:虽然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可是作者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春天的花园是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美丽非凡的,可是七月天山那无边的繁花,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比春天的花园还要美。我欣赏的就是这种不一般的美!
教师:你真会欣赏!教师佩服你的眼光!作者间接写出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用上反问的语气,更显天山之美!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班孩子再次动情地朗读课文最终一句。
片断二:及时引导纠错
孩子出错是正常的,因为经验总是在不断出错、纠错中构成的,孩子总是在不断地出错、纠错中成长的。课堂,应当是允许孩子出错的地方。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应对孩子出现的错误,一些教师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些教师急着赶进度,常常忽略对孩子的引导。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错误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一个敏感的教师,一个机智的教师,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尤其是对错误资源的利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异常关注孩子,只要发现存在问题,就紧抓不放,或直截了当,或旁敲侧击,引导孩子,帮忙他们纠错。
生1:我喜欢这句——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静之美。
生2:教师,我有补充。这句话还美在作者以“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反衬原始森林的幽静,写出了七月天山幽静得可怕。
这孩子,前面说的挺好的,可是,说“幽静得可怕”,明显错了。
“不能说幽静得可怕!”
耳尖机灵的孩子立刻就提出了意见。
“为什么呢?”我趁势追问。
“这……”孩子们一时语塞,支吾着说不出所以然来。
“孩子们,什么时候,去森林的感觉是可怕的?”我提醒道。
“独自一人,赶去某个地方时,必须经过那片森林,能够说静得可怕。”有人若有所思地说。
孩子的发言,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小时候,我最怕经过一片小树林去,因为静得可怕。跟孩子们说了我这段经历,突然间,几个孩子恍然大悟,小手高高举起。
“哦!我明白了,作者去天山是为了欣赏美景的,他是怀着高兴的心境去天山的。”学生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一脸激动地说。
“作者一路上看见这么多的美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进入原始森林,听到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肯定是满心喜悦,不能够说幽静得可怕!”又一生做了补充。
再看看提出疑问的同学,听了大家的发言,写在脸上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片断三:欣赏写作方法
教学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品读赏析优美的句子,还要引领孩子们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教师:同学们,《七月的天山》除了美景令我们欣赏之外,这篇课文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欣赏学习?
生1:按游览的顺序写作,先写“进入天山”,之后写“再往里走”,然后写“进入天山深处”。以后我们写游记时,也能够学习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作。
生2:学习课文的结构方式,先总起,再分述,最终总结,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
生3:学习课文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对偶、反问、反衬等。
于是,又领着孩子们逐一回顾文中的句子,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经过这第二课时的学习,高兴自我与孩子们一样,拥有了新收获。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1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2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一提起天山,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在那片古老的雪峰上,盛开着千年不遇的天山雪莲。 “天山”二字,已经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自然之花就绽放得越为浓烈。
文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字词比比皆是,可谓字字珠玑,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对于这样的一篇美文,如何按照自读课文的要求只在一课时的时间内既解决大量的生字词,又让孩子们赏读品位文字,对于孩子们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能完成,还是要试试看。
首先,我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将孩子们带入既定的教学情境: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既有高耸入云的山峰,也有波澜壮阔的大海,既有一马平川的草原,也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上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老人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了一遭,这节课,我们将来到西部,新疆的天山。
接下来,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对照拼音,将生字读准,将句子读通,较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读后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这篇课文的生字词颇多,如:矫健、断壁悬崖、饮马、绚烂、白皑皑,自由读,提读,教师带读,分组读。总算将生字词障碍扫清了。
这篇课文的插图很小,而且不能充分地展现天山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会,我进行了范读,要求学生心到、眼到、手到,边听边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把它们划下来。
四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不太强,读完后我问学生作者在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举手的人竟然寥寥可数,无奈,我还是带领学生逐段找了一下。可能是我没有充分将学生带领到课文的意境中,大部分学生无精打采,个别学生孩子做小动作。现场气氛实在糟糕,令我十分沮丧。或许,还因为是下午的原因,孩子们都累了。
想像教参上的教学预计那样带领孩子们赏析诸如“抛起水花”“银白的水链”之类的佳词妙句是不可能的了,教室里一时间成了我的独言堂。我自己也感到十分棘手,十分困惑,是不是好词好句一定要赏析一番才能内化到学生的脑子中去呢?我们的散文教学中有好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难道一定要把它表达出来吗?这样生硬地解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硬着头皮终于把课文从头到尾过了一遍,让孩子们再读,边读边划下自己喜爱的语句。好了,读完了,全班进行交流,这时班级里的气氛突然活了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唯恐老师忽视了自己。趁热打铁,我问孩子们天山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有的说野花,它五彩斑斓,满山遍野;有的说塔松,密密麻麻的枝叶之间只能漏下斑斑点点的日光;有的说小溪,它清澈见底,藏有活泼可爱的`小鱼……
我再浓缩了一下,要求大家用一个字来形容七月的天山,孩子们异口同声:“美!”我说:“是啊,这单元里我们跟随作者们来到了风景旧曾谙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白银一般的————洞庭湖,有着奇异的石钟乳和石笋—————双龙洞,我们发现,我们的祖国可真是 ————美!”
此时,下课的铃声响了。为了进一步学习文章中的佳词妙句,我要求学生们在课后摘抄《七月的天山》的好词好句,做一篇读书笔记。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3
《七月的天山》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按照预设,我用课前导读来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读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生就按照导读的.要求来自读,批注。学生经过十几分钟的读书、思考、讨论,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我想,这么美的文章,要让学生好好读一读多好,一旦让思考景色的特点,就属于理性思考的范畴了,学生不喜欢这样,看来,不能一味地依赖阅读导读引导学生的学习。
我们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应该是在朗读中感受天山的美,想象美景,产生向往之情。
如何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呢?我想,《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所描绘的景色非常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应该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那样,学生们都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我想,我的问题可以改为:读了课文,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哪些描写使天山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读出来。结合着读课文,学生也轻松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同时训练了朗读。
到最后结课的时候,再总结课文都写了哪些景,都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就能轻松地说出来写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4
新课标指出:“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我在本学期的语文课堂中,尝试让学生自己标画文章中自己认为优美、重要的词句,并在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和大家交流谈体会,从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学生的不言语,不思考,不倾听,都给我们的课堂造成一时的尴尬,造成进度的艰难和教学任务的完不成,也可以说直接造成教学效果的底下。为此,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并初见成效。
如:《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要求学生,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文中语言优美,写作方法很值得仿写,所以在教学时,我先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让学生读熟练,读流利,然后再理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接着,我让学生理解体会,默读课文2——4段,圈出表示作者描写景物的词语,在思考它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并把自己的感受在相关的词句旁做简单批注。然后小组交流汇报。学生边自学,我边巡视。结果我返现,全班只有几个学生能正确思考,更别说在旁边学批注了。我灵机一动,何不现场手拿手的教呢?于是,我让学生停下来,看第二段,让学生标出这段一共几句话,第一句写的是什么?这句好理解,直接写出了进入天上后感觉很凉爽。我说:“接着读第二句话。”这句写什么?学生说:“写的是雪峰。”我说:“是呀,这句话我读完后感觉作者写的很美。作者用双重比喻句,生动的写出了雪峰的白,因为云的影子映在雪山上就成了银灰色。再看第二句话,我读后知道这句话写的是溶化后的雪水,从两个“从”字和“飞泻”可以看出天上水势磅礴的气势,比喻句的运用又让我感觉到水飞流直下的美观,不由地想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现在你明白了怎么阅读了吗?就是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看作者的描写方法,从中你能读懂什么就写出你的心里话。这就是你的收货。“学生恍然大悟,马上进入阅读状态,边读边画边批注,一会儿就开始交流,脸上还充盈着喜悦。从学生的书上,从学生表情中,从学生的言谈中我看出来了学生学会了。所以,就让全班交流。学生谈出了从“鱼儿欢快地跳跃,清澈的水底”,可以看出天上水的清澈见底,充满生机。从“蜿蜒无尽”可以看出原始森林面积之大;从“密密、重重叠叠、漏等字词,可以看出树木生长茂盛,充满生机。从”满是、高过马头、花海“可以看出花的多,生长茂盛”等等。特别是郭晓迪从一个“浮”字,可以看出花儿多,长势好,人在花丛中,就是在海上漂浮。平时她很少发言,今天能谈的这么精彩,真出乎我的意料,我马上对她进行表演。就这样,学生的小手像雨后春笋般的举起,畅所欲言。学生的思维被打开,思想的灵动在课堂上展示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学生不是不会学,而是我平时缺少指导,没有真正授之以渔。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开启自己的智慧,是自己的课堂充满灵性。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何愁不提高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字里行间尽显天山之美。
初读课文后,孩子们几乎不用我提醒,就找到了关键词“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在作者碧野的引领下,根据移步换景的顺序,我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及无边的繁花,在品读感悟中逐一欣赏北国天山别具一格的美。
虽然是略读课文,根据教学建议一般只上一课时,但是,如此优美的散文,如果只让孩子们停留在初读赏析的阶段,似乎太遗憾了。总希望能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深入文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课时的精读。回顾第二课时,有三个教学片断令自己欣慰:
片断一:赞赏独特感悟
当抛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描写天山美景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整篇课文,读出你对天山美景的欣赏,等一会儿全班交流”时,孩子们摇头晃脑,纷纷投入了对天山美景的再次品读赏析之中。
大约三分钟后,琅琅书声逐渐小了,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孩子们用自己的朗读与感悟,对天山美景作了精彩的回放(省略,不一一例举)。
除却文中直接描写天山美景的句子,有几个孩子竟然对间接描写天山美景的句子,做了精彩到位的品读赏析,其独特的领悟能力,令我叹为观止。
生1:(激情满怀地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华呢?
老师:这句没有直接描写天山的美景,你为什么选中了这句?
生1:虽然这句没有直接描写天山的美景,但是作者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春天的花园是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美丽非凡的,但是七月天山那无边的繁花,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比春天的花园还要美。我欣赏的就是这种不一般的美!
老师:你真会欣赏!老师佩服你的眼光!作者间接写出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用上反问的语气,更显天山之美!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班孩子再次动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句。
片断二:及时引导纠错
孩子出错是正常的,因为经验总是在不断出错、纠错中形成的,孩子总是在不断地出错、纠错中成长的。课堂,应该是允许孩子出错的地方。然而,在语文课堂上,面对孩子出现的错误,一些老师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些老师急着赶进度,常常忽略对孩子的引导。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错误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一个敏感的老师,一个机智的老师,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尤其是对错误资源的`利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孩子,只要发现存在问题,就紧抓不放,或直截了当,或旁敲侧击,引导孩子,帮助他们纠错。
生1:我喜欢这句——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静之美。
生2:老师,我有补充。这句话还美在作者以“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反衬原始森林的幽静,写出了七月天山幽静得可怕。
这孩子,前面说的挺好的,可是,说“幽静得可怕”,明显错了。
“不能说幽静得可怕!”
耳尖机灵的孩子马上就提出了意见。
“为什么呢?”我趁势追问。
“这……”孩子们一时语塞,支吾着说不出所以然来。
“孩子们,什么时候,去森林的感觉是可怕的?”我提醒道。
“独自一人,赶去某个地方时,必须经过那片森林,可以说静得可怕。”有人若有所思地说。
孩子的发言,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小时候,我最怕经过一片小树林去学校,因为静得可怕。跟孩子们说了我这段经历,突然间,几个孩子恍然大悟,小手高高举起。
“哦!我知道了,作者去天山是为了欣赏美景的,他是怀着高兴的心情去天山的。”学生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一脸激动地说。
“作者一路上看见这么多的美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进入原始森林,听到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肯定是满心喜悦,不可以说幽静得可怕!”又一生做了补充。
再看看提出疑问的同学,听了大家的发言,写在脸上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片断三:欣赏写作方法
教学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品读赏析优美的句子,还要引领孩子们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老师:同学们,《七月的天山》除了美景令我们欣赏之外,这篇课文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欣赏学习?
生1:按游览的顺序写作,先写“进入天山”,接着写“再往里走”,然后写“进入天山深处”。以后我们写游记时,也可以学习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作。
生2:学习课文的结构方式,先总起,再分述,最后总结,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
生3:学习课文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对偶、反问、反衬等。
于是,又领着孩子们逐一回顾文中的句子,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经过这第二课时的学习,高兴自己与孩子们一样,拥有了新收获。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反思03-25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07-28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07-28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9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02-08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02-08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02-09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14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02-16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