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9 19:24: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读这篇课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苏教版教材编写的独具匠心。课文被安排在《梅兰芳学艺》一文之后,我想编者有他的良苦用心。这两篇课文在结构上很相似:先写两位主人公面对困难都没有退缩,而是有很大的决心;然后再写他们是如何吃尽千辛万苦,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仍然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给学生讲了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禹的精神,我先把禹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讨论:禹这位治水英雄,真的一点人性也没有吗?他的儿子看到别人能和自己的父亲在一起,恨自己的父亲吗?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几个学生感动的哭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最后,揭示主题,禹的名字代代相传,传下来的仅仅是禹的名字吗?引导学生更深层地领悟禹的精神、传承禹的精神。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力方面,这节课上取得收获很大。

  首先,通过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无家可归”一词。“为什么无家?家呢?”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浊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冲倒”“淹没”的场面。“归不了家生活会怎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百姓的苦难。不能让洪水再这样肆虐了,必须治理他。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临危受命。此时全班学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其次,从数量词中,由学生质疑生发,结合角色表演想象体会治水之难,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我决定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文白指导学生想象的,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让大家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人情怀。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通过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应该来说,关于他的教学设计也很多。不同的教材中都有这篇课文。我在建构我的教学设计之前,阅读了其他教材中的《大禹治水》的课文。在教学设计中,我贯穿的是两条主线:

  一、使大禹这个人物鲜明而且立体、多维。

  二、把对于二年级学生至关重要的说话训练抓住,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有效真正为学生发展使用汉语服务。同时第二条主线更可以推动第一条主线的明确。同时,文中的字词教学又不能放弃,它是年段目标中的重点。

  因此,开篇的关于水的成语的引导,洪水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千辛万苦”的拓展想象,数字的深究讨论,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无所畏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回扣课题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治、制”的.区分运用,考验着学生对汉字的字义理解。

  虽然整堂课紧凑而且环环相扣,但上下来仍有超时,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过渡语的精炼程度不够,思考以课堂流程和大问题的把握为主。同时在某些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呼之欲出时,还是不能急于给出简明的答案,应由学生品悟。最大的收获是,在有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做好两手准备还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课堂的精彩。教学机智也来源于充分的预设。当你面对是未知数的学生时,还是解读学生的思维入手,打好有准备的“仗”!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远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感人事迹代代相传。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__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_______。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_______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__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习“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 ),走遍了( ),仔细地察看( ),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 ),劈开了( ),引导洪水( )。”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学完这一段,我又朗读了《上下五千年》中大禹治水的一个片段,这时学生对大禹不怕艰难、智勇双全的品格领悟得更深刻了。

  对这样的远古神话,我利用课外阅读课又读了一些,学生对远古神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当天就买来阅读了。我想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6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就是为了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成功制服洪水的故事。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讲授很完整,整个流程的衔接合理自然,教学目标基本上也都达成了,既让学生们了解了治水的过程,理解了文章的重难点句子,也让他们理解体会到了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为民的精神。

  在讲授课文之前,我先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则关于洪水爆发的短视频,看过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后边理解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奠定了基础,也帮助了学生从侧面进一步体会禹治理洪水的.决心,朗读起来更加的动情。尤其是讲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时,许多孩子们眼睛里都含满了泪水,让我十分惊讶与欣慰,惊讶的是我的孩子们竟如此的感性,欣慰的是我的朗读能够吸引孩子们,使他们认真投入倾听。

  但是在课堂伊始,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却出现了齐读的状况让我始料未及,针对这个情况,我及时着重进行了评价强调,引导孩子们区分齐读和自由读的区别,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另外就是,课堂上对孩子们回答的评价语还是不够具体,我更多使用的是“理解的真到位”、“感悟的真深刻”这类话语,而没有具体结合学生的回答去评价,在关注学生具体到个人的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聆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多请教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吸取精华转化为适用于自己课堂的东西,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7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要细细体会,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切感觉器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学生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开凿、挖河、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人们在挖河引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由于时间的关系,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较少。如果能挖掘得更有梯度一点,效果将更明显。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30岁、四天、十年、三次”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锻炼他们“说”的能力,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平,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领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还需要更大地提高,教学设计及思路需要挖掘得更有梯度,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8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只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9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资料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情绪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透过读来释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资料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情绪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之后,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用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透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透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透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我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样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我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样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透过自我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但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我让自我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我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部编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但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必须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资料,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我的情绪”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透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同时,这一教学资料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资料。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样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我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我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善: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我的东西。

  第二,就应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必须不能代为回答,必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就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要改善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就应尽量简炼,评价语就应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带给了很好的帮忙和历练,期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部编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课上,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大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我的儿子都不想见呢?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我心中暗喜,决定以这个问题以切入点,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飘过家门没有回去。学生有的说,他不敢回家是因为他担心回家后家里人不让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说大禹没治好水,没脸回家见家里人。更多的同学说,他要治水,没有时光回来。有一位同学说:大禹不光要治水,他还要帮老百姓修房子,让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没有时光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光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光回来?”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光回来了。”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光回家。”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课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三次想象。

  第二节写“大禹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么,禹是怎样下决心的,他肯定有许多思考,或者还有过思想斗争,然后才作出最后的决定。那里我启发学生想象。为了使学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话可说,在教第一节时,我让孩子结合挂图,引起学生的怜悯心、同情心。

  第三节写“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学生自我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教到那里时,我引导孩子们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大禹又会怎回答呢?

  三次想象不仅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0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特别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学生对大禹治水13年,他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多数学生不认为大禹伟大。我就提了一个问题:“你现在几岁了,如果你这么大都没见到过你的父亲,你有什么感想”,“大禹的儿子为什么十多岁还没见到自己的父亲呢?”,“大禹为什么能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能没有进去?”,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1

  4月24日,我在区一校上了《大禹治水》这一课,现在课已经结束,但关于这一课的思考却还没有停止,这一课给了我很多的体会,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后心得。

  一、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庄稼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这一课文内容,我就用洪水泛滥的视频引入新课,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为本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

  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篇课文,都要在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地情况下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思想才是最有效的。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以“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你们愿意吗?”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自告奋勇读,接着让学生去挑战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都非常积极,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再让学生推荐平时读书少的孩子读,接下来小组读,齐读,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想不想读课文,他们声音响亮地回答我“还想”,我话锋一转,说“那就继续读,不过这次是默读”,然后提出默读要求,学生都很投入地去读书了。

  三、用心关注学生,而不是关注教案

  如果老师上课总是想着自己的教学环节该如何完成,而不去关注学生,倾听学生,那这堂课一定不是成功的一节课。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教案可以为学生的学情适当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走自己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本来还设计让学生背会第四自然段,但我发现学生读得还不够时,我在读上又多用了时间,而事实证明,读得时间多了,学生“读”进了文本,读出了感悟,“我体会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突破了。

  四、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特别是胆小不敢发言的孩子也能锻炼自己。在课文读到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推荐一位平时很少发言胆子小的同学来读这一段,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了一个孩子的名字,我走近他,一个小小的男孩子面前,“你来读这一段,好吗?”我问他,“我不敢,老师”他小声说,“没事的,老师帮你一起读,好吗?”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接着开始读课文,由于紧张,刚读了不到一句,就把一个字读错了,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鼓励鼓励他”,在大家的掌声中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读的也越来越流利。等他读完,我趁机表扬“你读的挺好呀!怎么不争取读呢,今天你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课文,读的还这么好,你超越了你自己,真不简单,老师为你感到高兴……”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到这个孩子早已热泪盈眶,我相信今天我的一番话他一定会记住的,以后他也会更有自信。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设计教学目标时,宝莉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视频情境的'渲染下,让学生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大禹治水的过程,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开凿了龙门,挖通九条河,垒起堤坝”,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宝莉老师出示了一处补白,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中,宝莉老师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在这里,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补白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以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摆脱教案的束缚,遵照教案流程走,课堂显得有些生硬、被动;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3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一内容,我采用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在多次的读中逐渐入境,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洪水泛滥的场,加深情感体验。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最后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让孩子复述第一自然的内容。

  这篇文中的另一个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词语。本文中“泛滥”“筑坝挡水”“疏导”都是难理解的词语并且在理解全文特别是理解鲧禹两种不同治水方法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本课中联系下文理解词语及猜一猜再查字典验证这两种方法展开教学。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孩子们逐渐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且学会了运用。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因为课时容量的问题,这个只作为一个简单的环节出现了一下,并没有深入探讨。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练,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4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全组成员召开了讨论、研讨会,制定出磨课计划。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授课教师在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们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经过本次的磨课、上课,我们在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

  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

  教学理念:

  课文是一个传说,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操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些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以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力求再现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在读中设境,在境中激情,在情中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作品内涵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人民造福的英雄。

  4、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1、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禹(板书),今天我们继续将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个别读、齐读课题。

  2、“治”是本课中一个新学的生字,伸出你的小手认真地写写这个字。组词游戏:治,我是治水,你是?板书:治理

  3、课文里还有一个字,也读“制”,跟老师书写,这是什么制?从文中找个词:制服

  4、大禹治理、制服的是什么?板书:洪水(左边三点水,右边一个共,合起来就是洪)。指导读出水的气势。

  5、齐读黑板上三个词,用上这三个词语说说课文里的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禹治理洪水,最后将它制服的事情

  过渡: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最终制服了洪水。他是怎样治水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再一次去感受那一场特大的水灾!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一小节,看谁读得最认真。

  2、孩子们,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洪水凶猛,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

  3、都是洪水惹得祸呀!看出来了,大家的心情都很不好,你们看——(洪水泛滥视频)

  4、在动画情境的渲染师配乐范读:洪水泛滥,滔滔不绝,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所到之处一片汪洋大海。

  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听到——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又好像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5、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看,你听,老百姓就这样四处漂泊、四处流浪。正如课文所写的:无家可归指导理解读

  6、多凶猛的洪水,多痛苦的生活呀!谁来带着这样的感觉把第一段读好?(个别读、配乐读)。多感人的情景啊!让我们再次低低地、慢慢地来读这一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你看,你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日子。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能让这样的日子继续下去吗?这洪水该不该治?这时谁挺身而出?是的,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个别读、指导读,齐表决心。

  2、治理两个字说起来容易,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那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在治理洪水中,他做了哪几件事呢?孩子们,去课文第二小节里读一读,找一找。

  3、在治理洪水中,他做了哪些事呢?

  出示(引读:)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他吃尽了_____,走遍了_____,____察看______。____________挖通_______,劈开________,引导_______。

  4、理解“走遍、吃尽”(蓝线显现)、“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红色显现)

  “千””万”指得是?每一种苦都吃过、尝过,这就叫“吃尽”。

  要察看水流和地形,就要爬过每一座山,淌过每一条河,这就叫“走遍”。

  大禹爬了很多山,过了很多河,这很多山,很多河就叫?(千山万水)

  想一想:你看,他查看水流和地形中,你看他,正脚穿草鞋,带着干粮,艰难地跋山涉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困难?

  说一说:在爬高山的过程中,大禹会有_______的危险;

  在森林里查看地形,大禹会被_________咬伤;

  在______________,大禹会______________。

  大禹吃得苦太多太多,这就叫?(千辛万苦)

  是啊,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是那么多的苦,那么多的累啊,能把大禹的辛苦读出来吗?(自读、指读)

  5、多不容易啊,引读,大禹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查看-----,齐读。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他还做了什么?

  6、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指读,找找这句话中有哪两个数字相同?(体会数词的作用)

  出示:九条大河九座大山

  这里的“九”说明山、河很多,你能读出多的意思来吗?(指读)

  (回忆大山、大河)要劈开大山,挖通大河,容易吗?要劈这么多的大山,要挖这么多的大河,又是怎么样的一种苦呢,你能读出来吗?(自读、指读)

  7、介绍大禹的父亲鲧,当年用的是堵上河道的方法,却没见成效。为什么大禹不用这个老方法呢?大禹用的是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

  你觉得大禹不光能吃苦,还很?(聪明)

  教师小结: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他的治水方法真棒。洪水一泻千里,因为海能够容纳百川呢!谁来读一读这个好办法!再次朗读第二节。让我们一边想象一边读。一起读。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导读):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同学们快读读看!(出示文字)

  1、完成填空: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体会数字表达的精妙: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

  重点指导第二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伤心、责怪、觉得父亲了不起……)能读出儿子的感受吗?

  3、指导朗读: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出示大禹劳作画面。(师讲诉:相传,禹刚结婚四天,但是为了治水,他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到处奔波。在治水的13年中,他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每次他望着熟悉的院子和门窗,分外想念自己的妻子。但是一想到工地上还有那么多人等待自己回去部署任务,他便狠狠心,头也不回地走了。禹第一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听见哭声,他非常想进去看看自己的儿子,但想到一天不制服洪水,百姓们就一天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就咬咬牙,没有进去。他怕延误治水,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此时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禹只是远远地和妻子招手,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路过家门,儿子已长经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禹只是深情地摸了一下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就匆忙地离开了。)

  4、老百姓听了这个故事,很感动,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

  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好好读读这段话。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大禹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让洪水发生了变化(示图)

  看,现在的水怎么样了?(平静、可爱)

  水平静可爱了,不危急老百姓的生活了,我们可以说它被——“制服”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有房可住,有田可种,这样的生活叫什么?——“安定”

  说话训练:如果你是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禹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2、这安定的日子谁带来的?带来了什么呢?

  3、是的,大伙非常感激这位伟大英雄---禹。禹名字很早以前大家就知道,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

  4、学到这里,课文里都叫禹,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且聪慧、无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

  5、出示:孔子曾说过:“如果没有大禹,我们现在可能都变成鱼虾了。”

  6、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治、制、形

  2、指导书写

  3、生写《习字册》

  六、跃出情境,课外升华。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课后好好读一读,相信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七、作业

  读一读:课后阅读《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背一背:背诵《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9-25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6-18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11-07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2-13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篇02-13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篇02-06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篇)02-16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篇)02-15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17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合集15篇03-18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读这篇课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苏教版教材编写的独具匠心。课文被安排在《梅兰芳学艺》一文之后,我想编者有他的良苦用心。这两篇课文在结构上很相似:先写两位主人公面对困难都没有退缩,而是有很大的决心;然后再写他们是如何吃尽千辛万苦,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仍然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给学生讲了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禹的精神,我先把禹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讨论:禹这位治水英雄,真的一点人性也没有吗?他的儿子看到别人能和自己的父亲在一起,恨自己的父亲吗?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几个学生感动的哭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最后,揭示主题,禹的名字代代相传,传下来的仅仅是禹的名字吗?引导学生更深层地领悟禹的精神、传承禹的精神。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力方面,这节课上取得收获很大。

  首先,通过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无家可归”一词。“为什么无家?家呢?”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浊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冲倒”“淹没”的场面。“归不了家生活会怎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百姓的苦难。不能让洪水再这样肆虐了,必须治理他。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临危受命。此时全班学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其次,从数量词中,由学生质疑生发,结合角色表演想象体会治水之难,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我决定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文白指导学生想象的,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让大家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人情怀。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通过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应该来说,关于他的教学设计也很多。不同的教材中都有这篇课文。我在建构我的教学设计之前,阅读了其他教材中的《大禹治水》的课文。在教学设计中,我贯穿的是两条主线:

  一、使大禹这个人物鲜明而且立体、多维。

  二、把对于二年级学生至关重要的说话训练抓住,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有效真正为学生发展使用汉语服务。同时第二条主线更可以推动第一条主线的明确。同时,文中的字词教学又不能放弃,它是年段目标中的重点。

  因此,开篇的关于水的成语的引导,洪水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千辛万苦”的拓展想象,数字的深究讨论,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无所畏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回扣课题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治、制”的.区分运用,考验着学生对汉字的字义理解。

  虽然整堂课紧凑而且环环相扣,但上下来仍有超时,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过渡语的精炼程度不够,思考以课堂流程和大问题的把握为主。同时在某些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呼之欲出时,还是不能急于给出简明的答案,应由学生品悟。最大的收获是,在有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做好两手准备还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课堂的精彩。教学机智也来源于充分的预设。当你面对是未知数的学生时,还是解读学生的思维入手,打好有准备的“仗”!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远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感人事迹代代相传。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__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_______。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_______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__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习“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 ),走遍了( ),仔细地察看( ),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 ),劈开了( ),引导洪水( )。”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学完这一段,我又朗读了《上下五千年》中大禹治水的一个片段,这时学生对大禹不怕艰难、智勇双全的品格领悟得更深刻了。

  对这样的远古神话,我利用课外阅读课又读了一些,学生对远古神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当天就买来阅读了。我想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6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就是为了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成功制服洪水的故事。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讲授很完整,整个流程的衔接合理自然,教学目标基本上也都达成了,既让学生们了解了治水的过程,理解了文章的重难点句子,也让他们理解体会到了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为民的精神。

  在讲授课文之前,我先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则关于洪水爆发的短视频,看过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后边理解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奠定了基础,也帮助了学生从侧面进一步体会禹治理洪水的.决心,朗读起来更加的动情。尤其是讲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时,许多孩子们眼睛里都含满了泪水,让我十分惊讶与欣慰,惊讶的是我的孩子们竟如此的感性,欣慰的是我的朗读能够吸引孩子们,使他们认真投入倾听。

  但是在课堂伊始,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却出现了齐读的状况让我始料未及,针对这个情况,我及时着重进行了评价强调,引导孩子们区分齐读和自由读的区别,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另外就是,课堂上对孩子们回答的评价语还是不够具体,我更多使用的是“理解的真到位”、“感悟的真深刻”这类话语,而没有具体结合学生的回答去评价,在关注学生具体到个人的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聆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多请教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吸取精华转化为适用于自己课堂的东西,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7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要细细体会,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切感觉器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学生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开凿、挖河、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人们在挖河引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由于时间的关系,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较少。如果能挖掘得更有梯度一点,效果将更明显。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30岁、四天、十年、三次”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锻炼他们“说”的能力,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平,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领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还需要更大地提高,教学设计及思路需要挖掘得更有梯度,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8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只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9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资料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情绪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透过读来释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资料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情绪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之后,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用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透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透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透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我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样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我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样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透过自我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但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我让自我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我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部编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但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必须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资料,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我的情绪”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透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同时,这一教学资料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资料。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样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我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我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善: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我的东西。

  第二,就应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必须不能代为回答,必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就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要改善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就应尽量简炼,评价语就应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带给了很好的帮忙和历练,期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部编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课上,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大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我的儿子都不想见呢?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我心中暗喜,决定以这个问题以切入点,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飘过家门没有回去。学生有的说,他不敢回家是因为他担心回家后家里人不让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说大禹没治好水,没脸回家见家里人。更多的同学说,他要治水,没有时光回来。有一位同学说:大禹不光要治水,他还要帮老百姓修房子,让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没有时光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光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光回来?”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光回来了。”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光回家。”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课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三次想象。

  第二节写“大禹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么,禹是怎样下决心的,他肯定有许多思考,或者还有过思想斗争,然后才作出最后的决定。那里我启发学生想象。为了使学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话可说,在教第一节时,我让孩子结合挂图,引起学生的怜悯心、同情心。

  第三节写“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学生自我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教到那里时,我引导孩子们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大禹又会怎回答呢?

  三次想象不仅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0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特别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学生对大禹治水13年,他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多数学生不认为大禹伟大。我就提了一个问题:“你现在几岁了,如果你这么大都没见到过你的父亲,你有什么感想”,“大禹的儿子为什么十多岁还没见到自己的父亲呢?”,“大禹为什么能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能没有进去?”,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1

  4月24日,我在区一校上了《大禹治水》这一课,现在课已经结束,但关于这一课的思考却还没有停止,这一课给了我很多的体会,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后心得。

  一、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庄稼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这一课文内容,我就用洪水泛滥的视频引入新课,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为本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

  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篇课文,都要在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地情况下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思想才是最有效的。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以“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你们愿意吗?”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自告奋勇读,接着让学生去挑战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都非常积极,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再让学生推荐平时读书少的孩子读,接下来小组读,齐读,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想不想读课文,他们声音响亮地回答我“还想”,我话锋一转,说“那就继续读,不过这次是默读”,然后提出默读要求,学生都很投入地去读书了。

  三、用心关注学生,而不是关注教案

  如果老师上课总是想着自己的教学环节该如何完成,而不去关注学生,倾听学生,那这堂课一定不是成功的一节课。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教案可以为学生的学情适当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走自己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本来还设计让学生背会第四自然段,但我发现学生读得还不够时,我在读上又多用了时间,而事实证明,读得时间多了,学生“读”进了文本,读出了感悟,“我体会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突破了。

  四、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特别是胆小不敢发言的孩子也能锻炼自己。在课文读到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推荐一位平时很少发言胆子小的同学来读这一段,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了一个孩子的名字,我走近他,一个小小的男孩子面前,“你来读这一段,好吗?”我问他,“我不敢,老师”他小声说,“没事的,老师帮你一起读,好吗?”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接着开始读课文,由于紧张,刚读了不到一句,就把一个字读错了,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鼓励鼓励他”,在大家的掌声中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读的也越来越流利。等他读完,我趁机表扬“你读的挺好呀!怎么不争取读呢,今天你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课文,读的还这么好,你超越了你自己,真不简单,老师为你感到高兴……”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到这个孩子早已热泪盈眶,我相信今天我的一番话他一定会记住的,以后他也会更有自信。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设计教学目标时,宝莉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视频情境的'渲染下,让学生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大禹治水的过程,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开凿了龙门,挖通九条河,垒起堤坝”,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宝莉老师出示了一处补白,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中,宝莉老师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在这里,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补白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以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摆脱教案的束缚,遵照教案流程走,课堂显得有些生硬、被动;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3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一内容,我采用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在多次的读中逐渐入境,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洪水泛滥的场,加深情感体验。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最后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让孩子复述第一自然的内容。

  这篇文中的另一个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词语。本文中“泛滥”“筑坝挡水”“疏导”都是难理解的词语并且在理解全文特别是理解鲧禹两种不同治水方法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本课中联系下文理解词语及猜一猜再查字典验证这两种方法展开教学。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孩子们逐渐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且学会了运用。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因为课时容量的问题,这个只作为一个简单的环节出现了一下,并没有深入探讨。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练,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4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全组成员召开了讨论、研讨会,制定出磨课计划。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授课教师在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们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经过本次的磨课、上课,我们在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

  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

  教学理念:

  课文是一个传说,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操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些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以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力求再现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在读中设境,在境中激情,在情中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作品内涵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人民造福的英雄。

  4、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1、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禹(板书),今天我们继续将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个别读、齐读课题。

  2、“治”是本课中一个新学的生字,伸出你的小手认真地写写这个字。组词游戏:治,我是治水,你是?板书:治理

  3、课文里还有一个字,也读“制”,跟老师书写,这是什么制?从文中找个词:制服

  4、大禹治理、制服的是什么?板书:洪水(左边三点水,右边一个共,合起来就是洪)。指导读出水的气势。

  5、齐读黑板上三个词,用上这三个词语说说课文里的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禹治理洪水,最后将它制服的事情

  过渡: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最终制服了洪水。他是怎样治水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再一次去感受那一场特大的水灾!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一小节,看谁读得最认真。

  2、孩子们,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洪水凶猛,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

  3、都是洪水惹得祸呀!看出来了,大家的心情都很不好,你们看——(洪水泛滥视频)

  4、在动画情境的渲染师配乐范读:洪水泛滥,滔滔不绝,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所到之处一片汪洋大海。

  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听到——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又好像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5、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看,你听,老百姓就这样四处漂泊、四处流浪。正如课文所写的:无家可归指导理解读

  6、多凶猛的洪水,多痛苦的生活呀!谁来带着这样的感觉把第一段读好?(个别读、配乐读)。多感人的情景啊!让我们再次低低地、慢慢地来读这一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你看,你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日子。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能让这样的日子继续下去吗?这洪水该不该治?这时谁挺身而出?是的,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个别读、指导读,齐表决心。

  2、治理两个字说起来容易,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那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在治理洪水中,他做了哪几件事呢?孩子们,去课文第二小节里读一读,找一找。

  3、在治理洪水中,他做了哪些事呢?

  出示(引读:)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他吃尽了_____,走遍了_____,____察看______。____________挖通_______,劈开________,引导_______。

  4、理解“走遍、吃尽”(蓝线显现)、“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红色显现)

  “千””万”指得是?每一种苦都吃过、尝过,这就叫“吃尽”。

  要察看水流和地形,就要爬过每一座山,淌过每一条河,这就叫“走遍”。

  大禹爬了很多山,过了很多河,这很多山,很多河就叫?(千山万水)

  想一想:你看,他查看水流和地形中,你看他,正脚穿草鞋,带着干粮,艰难地跋山涉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困难?

  说一说:在爬高山的过程中,大禹会有_______的危险;

  在森林里查看地形,大禹会被_________咬伤;

  在______________,大禹会______________。

  大禹吃得苦太多太多,这就叫?(千辛万苦)

  是啊,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是那么多的苦,那么多的累啊,能把大禹的辛苦读出来吗?(自读、指读)

  5、多不容易啊,引读,大禹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查看-----,齐读。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他还做了什么?

  6、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指读,找找这句话中有哪两个数字相同?(体会数词的作用)

  出示:九条大河九座大山

  这里的“九”说明山、河很多,你能读出多的意思来吗?(指读)

  (回忆大山、大河)要劈开大山,挖通大河,容易吗?要劈这么多的大山,要挖这么多的大河,又是怎么样的一种苦呢,你能读出来吗?(自读、指读)

  7、介绍大禹的父亲鲧,当年用的是堵上河道的方法,却没见成效。为什么大禹不用这个老方法呢?大禹用的是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

  你觉得大禹不光能吃苦,还很?(聪明)

  教师小结: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他的治水方法真棒。洪水一泻千里,因为海能够容纳百川呢!谁来读一读这个好办法!再次朗读第二节。让我们一边想象一边读。一起读。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导读):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同学们快读读看!(出示文字)

  1、完成填空: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体会数字表达的精妙: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

  重点指导第二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伤心、责怪、觉得父亲了不起……)能读出儿子的感受吗?

  3、指导朗读: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出示大禹劳作画面。(师讲诉:相传,禹刚结婚四天,但是为了治水,他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到处奔波。在治水的13年中,他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每次他望着熟悉的院子和门窗,分外想念自己的妻子。但是一想到工地上还有那么多人等待自己回去部署任务,他便狠狠心,头也不回地走了。禹第一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听见哭声,他非常想进去看看自己的儿子,但想到一天不制服洪水,百姓们就一天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就咬咬牙,没有进去。他怕延误治水,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此时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禹只是远远地和妻子招手,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路过家门,儿子已长经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禹只是深情地摸了一下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就匆忙地离开了。)

  4、老百姓听了这个故事,很感动,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

  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好好读读这段话。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大禹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让洪水发生了变化(示图)

  看,现在的水怎么样了?(平静、可爱)

  水平静可爱了,不危急老百姓的生活了,我们可以说它被——“制服”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有房可住,有田可种,这样的生活叫什么?——“安定”

  说话训练:如果你是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禹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2、这安定的日子谁带来的?带来了什么呢?

  3、是的,大伙非常感激这位伟大英雄---禹。禹名字很早以前大家就知道,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

  4、学到这里,课文里都叫禹,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且聪慧、无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

  5、出示:孔子曾说过:“如果没有大禹,我们现在可能都变成鱼虾了。”

  6、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治、制、形

  2、指导书写

  3、生写《习字册》

  六、跃出情境,课外升华。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课后好好读一读,相信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七、作业

  读一读:课后阅读《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背一背:背诵《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