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1 16:32: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落花生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落花生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落花生教学反思(15篇)

落花生教学反思1

  五年级语文落花生教学反思范文1本学期开学初就接受了要为课题上一节公开课的任务,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上完之后,收获颇多。这次教研课题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分层教学”。我选取了《落花生》一课进行教学,这是一篇老课文,也曾听过不少老师上过。课文虽简单,但并不好上,让学生了解的内容太多,所以我上的这节课容量较大,既有基础知识的讲解,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有深刻道理的渗透。《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教学中我以花生谜语导入,简介作者,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再紧紧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层层深入引导。让学生了解详略分明、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重点对父亲两次对花生的评价和“我”对父亲话的认识这三个段落进行分析指导。整个教学过程自我感觉比较流畅,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有种润物无声的感觉,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我的牵引下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朗读,以读促悟

  教学中我运用了齐读、个人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理解父亲第一次评价花生的段落,课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花生品质,我也让学生通过对比读,读桃子、石榴、苹果时,语调高扬,读花生时语调沉稳,学生也因此理解了花生品格,所以说出了很多赞扬花生的四字成语。读“我”对花生理解部分,我让学生抓重点词读,使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我”的那句话的内涵。

  二、观察比较,学法指引

  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个“播种”一词,学生读的时候字音有误,我指引他们观察比较,通过词语结构和词义明白读音。分析父亲第一次评价时,我先撇开课文,通过图片观察比较,总结出花生和三种水果的特征。本文最突出的两个写作方法是详略分明和借物喻人。我也分别通过横向比较,观察本文段与段的区别,得出详略分明的特点,在通过纵向比较,结合前面学的《梅花魂》一文,总结出借物喻人的特点。

  三、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对于“有用的人”的理解,学生结合实际谈了不少的个人理解,最精彩的还是对于原因的解释让我有些意外,因为后面坐着一、二十位老师听课,我担心学生紧张,说不出太多所以然来,举出几种身份的人物就不错了,没想到学生说的正是我想拓展的,所以我觉得联系实际这个部分使主题得到深化,情感也得到升华。

  四、巧用多媒体,分层教学

  课堂伊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谜语,设置悬念,学生踊跃猜谜语,调动了课堂气氛。讲授过程中,通过幻灯片出示重点段落,又通过小组讨论,互助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质疑,提出自己想要弄明白的问题,也有自问自答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利用图片比照的方式分析课文,让学生自己总结,避免了教师一言堂。

  当然,教学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时间有限,还有些地方读得不充分,父亲的第二次评价没能很好地指导读。结尾布置的小练笔如果在课堂上能展示一下,整节课会更完整。另外,课堂气氛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活跃,由于是公开课,课堂上A类学生展示得稍多一些,C类相对少了些。分层次教学很难得到较好的开展。

  五年级语文落花生教学反思范文2捧着《落花生》这种老课文,我实在没有什么教学的兴致。草草地读了两遍课文,感觉索然无味。尽管教者不喜欢,但不能不教,因为还得应付考试呀。于是目标锁定在第十段,觉得可挖掘的也只有这点内容了。那就以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为切入口聊聊人生的价值观吧。

  文中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很显然,父亲的话,就两层意思。一是提出对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的印象。二是写花生果实的.特点。通过对其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突出花生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父亲只是从外表方面将两者作了比较,并没有对其作出任何评价。

  引领学生读出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后,我开始发问拓展了。

  孩子们,在我们生活中哪一类人像苹果、石榴、桃子?哪一类人像落花生?

  生1:我觉得那些明星大腕是苹果类的,那么闪亮,那么光鲜,看了令人生发爱慕之心。而那些导演、美编、声编等幕后工作者就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

  生2:我认为社区的保安和清洁工就像落花生一样,不起眼,却对别人有好处。

  生3:我倒觉得我们班的项雨欣和韦宗乐同学在学校有名气,经常露脸,像苹果一样令人羡慕,而我们很多同学就像是花生,衬托了他们的耀眼。

  ……

  孩子们思维的闸门打开了,纷纷拿自己熟悉的人群来作比较。

  我又接着问:如果让你来选择,你愿意当苹果类还是花生类的人物?问题一抛出,教室里顿时像开锅的水一般,沸腾起来了。

  生1(腼腆而内秀的曹琪铭):我愿意当花生,我胆小,不爱张扬,我喜欢默默无闻地干着自己喜欢的事。

  生2(一向爱出风头的周开来):我要做苹果类的人物,又体面,又对人类也有好处,还能得到那么多的赞赏,人生多风光!

  生3(素日积极自信的何塬龙):老师,我还是想当落花生。

  他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这种选择很多方面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如此爱表现的何源龙怎么甘愿当默默无闻的落花生呢?我疑惑不已,不禁追问:“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生3不紧不慢地说:我觉得苹果类的果实成天高高挂在枝头,总是生活在别人的监视下,不敢丝毫马虎。如果那个果实长得皱皱巴巴,就会受人指指点点,很辛苦。花生就不同,长在泥土里,谁也不曾知道它的果实如何。

  我不得不惊叹孩子如此深刻的生活感悟。是呀,往往表面风光的人物,也要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外在压力,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的确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累。

  生4:(一贯疲沓,缺乏激情的毛梓旭)我愿意当苹果,也愿意当花生。听天由命,命运安排我当啥,我就当啥。

  话语一出,哄堂大笑。甚至有学生反问:“上天在哪里?命运在哪里?命运不是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吗?”

  看似这个中庸的选择的确让我大吃一惊,其实,现实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能由你自己选择在台前或幕后工作能有多少呢?有时我们只能听从“上苍”安排。人这一生,要善于互换角色,有时我们要争当苹果,有时我们也要学当花生。

  铃声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争论苹果与花生的价值观。

  这堂阅读课的教学,我大喜过望。看来教材只是一个引子,就看我们老师怎么艺术地去引导。

落花生教学反思2

  〈落花生〉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篇幅简短,但内含深刻的哲理。

  我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只要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把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上让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主要是写哪件事,看看父亲是怎么议论花生的.,由此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

  在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我安排学生个体进行阅读,思考和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联系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但是不足之处是:

  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后,我要求学生抓出相应的部分,让学生进行分段,浪费了很多时间,使得后面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够充分。

  2、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的品格,没有说哪三种水果外表好看而没有用处。我在教学中没有引导好,所以后面问学生喜欢当什么的时候,学生都说当花生,有了局限性,后来及时补充了,还是觉得学生理解不好。

  3、时间不够,没有很好的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有感情的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

落花生教学反思3

  一、小组合作学习贯穿整个课堂。

  《落花生》导学二重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交流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做人要做有用的人”这个道理。课堂上,我运用本组导学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课堂展示中学习课文。每个版块都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

  二、重视学生小组合作的指导。

  在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环节时,我先对学生进行合作指导,告诉学生合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何合作。学生小组合作秩序良好,效果很好。比如:在学习第二题落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有什么不同时,我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我告诉孩子们:第一步先自读,然后小组交流说说哪些方面不同,从哪里看出来的,再全班交流。这样孩子们组内合作操作效果很好。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在提问“落花生”与“苹果,石榴”有什么不同时,大多数学生从两方面谈起:一是颜色不同,二是果实生长的地方不同。这是,我班邢一泽这个小男孩举手了,他说:“老师,我觉得还有一个地方不同,那就是辨别果实成熟的方式不同。苹果呢,看颜色、形状就知道有没有成熟,而花生呢挖出来才知道有没有成熟。”我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说:“你是个特别有想法的孩子,会读书,会思考。”他又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就好比落花生。”我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他不仅说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还想到了“落花生”的可贵品质,着实难得。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本节课上完,我认为自己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下次教学时改进。

  1.时间安排不合理,本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2.小组合作学习过多,没有抓住重点。下次上课我要有效进行小组合作,简单的`内容可以不进行小组合作,这样也能节省时间。

  3.朗读较少。因为时间不够,所以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朗读的时间过少。

  总之,在“六步三查”的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课堂中展示自我,提升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落花生教学反思4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顺利理解花生的特点,做人的道理不一定理解到位,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课文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话题,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第2——14自然段)写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所谈内容可分两层:一是讲花生的好片面性特点;二是以花生喻做人。第三段(第15自然段),写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心上。课文通过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发人深思。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语言质朴简洁、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落花生教学反思5

  《落花生》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为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既要求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又要求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课前,我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知道落花生名字的来历。由于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我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处),特别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理解到位,然后再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此外,我还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说那段话的本意,在深入学习时,重点应放在理解爸爸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我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等等,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课文在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色。全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课文中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几个词一笔带过,而过花生节,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那天晚上一家人边吃花生、便议论花生,可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我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次,详略有具体的感受,懂得文章主次,详略,是从中心思想的表达需要出发,进行裁减的。

  体会恰当安排详略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落花生教学反思6

  儿童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都带有情绪化色彩。布卢姆在提出其学校学习的模式时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情感因素陪伴着认知因素而出现,并且在教学中,情感不只是作为手段促进认知教学,而且还作为目标来促进整个教学活动。

  我们的小语界同仁也日益意识到:传递知识不再是教学的目的,真正的教学应是以情感为依托和手段,充分地、最完善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已把人文性定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语文教学的人文化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学生、教师与文本真真切切的对话获得将是无穷无尽的感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如教完《落花生》一课,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三次辩论。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说对方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递发出来,他们纷纷说出许多精彩的辩词。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辩论达到了高潮,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辩论的气氛。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这样的三次辩论,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在辩论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惑”为己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服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人身份主动投入到辩论中去。

  教师在新型的课堂上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既“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阅读策略,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总之,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落花生教学反思7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许地山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由平凡事物花生谈到人生道理。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我决定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孩子们在盎然的兴趣引导下把课文读熟,从而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要说明的道理。

  在教学“议花生”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父亲”在议花生的.时候说了哪些话?“我们”分别说了什么?你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一说是喜欢花生,还是喜欢桃子、石榴或苹果?理由是什么?在你身边的人群中,有哪些人和花生一样。

  比如:小区里的清洁工。让学生先说一说他们具有什么特点?再对照文中“父亲”介绍的花生的特点说一说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然后再通过交警、老师等学生熟悉的职业帮助学生感悟文中“父亲”的话中的道理,并懂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做,做怎样的人。

  三、小组合作,用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种花生、收花生”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分配角色,让他们表演一番。在表演的时候,我提出问题:“‘父亲’为什么要请?如果让你请,你准备说什么父亲才会在百忙中来?”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在读课文、说理由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

  条件1:种植花生不容易,居然收获了,来体会大家的高兴,让父亲来分享高兴。

  条件2:母亲把这个吃花生居然说成过花生“收获节”,母亲还做了好几样食品,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体会母亲对此的重视。

  条件3:在后园茅亭里过节。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扮演“父亲”,说不全条件就推脱自己很忙。这样逼着学生在书中找答案,学生们把条件说清楚了,书也就读明白了。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够细致。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落花生教学反思8

  高年级的字词教学与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有所不同,低年级以字词教学为重点,而高年级则侧重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达方法的运用。但是,我觉得高年级字词教学同样不可忽视,毕竟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是一大重点,是基础。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外学习。

  对于生字的学习,我认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应该多元化,采取众家之长。本来一切事物都是多元的,那么学习汉字当然也不例外。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高年级学生更应如此,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自己识字的能力,而且大量的阅读已经让他们的识字量远远超出了课本,所以对于课文中的生字一定要灵活处理。切莫教条,打击了他们识字的兴趣。

  书写也应作为课堂的`一个小环节,尽管时间可以短,但却不能没有。另外,老师的板书也要时刻注意,每一笔,每一画都是示范,不要认为到高年级了,没有必要再一板一眼了,别忘了,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善于模仿的天性还在,我们应该成为他们最好的典范。

落花生教学反思9

  今天讲《落花生》这一课,昨晚十二点之前把这一课教学简案梳理了一下,今天在讲课时,虽然遭遇电脑刚开始的不给力,但因为提前的备课充分,从拼音生字书写、词语理解、到看似很随意的质疑,课上的还算顺利。

  用谜语切入时,还没出谜面,孩子们就说一定是花生,于是,我说既然是花生,那你猜猜我这谜语里为什么是花生?“青藤藤,黄花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一个孩子说:“因为花生是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是啊,花生就是这么低调。

  课刚开始,睿同学就趴在桌子上,书也没打开,问他怎么了?回答:“头不舒服”经过沟通经他同意没有给他家长电话联系。谁知,我让孩子们猜谜语时,他竟然一下子坐了起来,并举手回答说出了谜底,随后,就又趴在桌子上,讲课空隙随手摸了一下他的头部,也不烧,看来不是感冒了,可他的行为,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因为是两节课,当第二节上课时,他依然是趴在课桌上,睡着了。课间给他家长微信联系,也没联系上。这孩子,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是昨晚没休息好,可不是什么不舒服,刚开学,第一节这个孩子对老师的那种态度,到今天他的这种表现,让我感到如果家长不介入、不配合老师的话,他将很难有好的未来,因为,他在堕落。

  在品读感悟课文环节,我重点指导第一段和第九段的朗读,使学生感悟到在荒地里经过买种、翻土、播种、浇水后,居然收获了的那种惊喜。第三段到十一段是对话描写,用分角色朗读更合适一些,分组后,小组展示时,三个同学配合还算默契,只是声音比较小,还没有一点点感情,致使大多数孩子都在交头接耳,这时候,我一方面告诉孩子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一方面用范读的形式读出不同身份的人。果然,接下来的朗读就好多了。

  课堂上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我抛出“茅亭”是啥意思时,子浩同学说应该是厕所,我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追问了他一句,吃花生会在厕所吃吗?不料,他说:“老师,是不是在茅厕的旁边?”这时候,全班同学都笑了,宸浩同学给了他一个很正确的解释,这个小插曲才结束。哈哈,我喜欢这种课堂上有疑问,有交流,思想的'碰撞,这说明孩子们在思考,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样的精彩还有一处,是关于“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明明是一家人,为什么要说父亲也来了?记得我小时候学习这篇课文时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遗憾的是我没有问老师,老师也没给我解释,今天我讲这一课,不但自己要把它搞清楚,也一定让我的学生弄明白。当我抛出问题时,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父亲在外打工的,不常回来,所以很难得。”我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我又补充了许地山的一些资料,他们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几十年过去了,积压在我心里的疑问终于消散了,这样的方式真好!

  回到家后给老公交流课堂上的插曲,老公问落花生是啥意思?我说一方面是作者许地山的笔名,另一方面,因为花生开花后,不是在树上结果,它的花落到了地面,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结成了果实,所以叫落花生。老公说,其实你应该告诉孩子们,落花生就是咱们这里的方言“laoguashen”这样子解释,相信孩子们会更喜欢的。唉,错失了一个方言和普通话的结合教学,如果当时考虑周全,相信今天的课堂会更和谐。

  今天的课堂,缺憾美,也是美。

落花生教学反思10

  《落花生》是我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叙事散文名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问题导入。以作者的笔名为出发点,让学生提出疑惑,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分析“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在文中着墨的多少明确“议花生”这一部分写得详,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议花生的段落。

  三、读中品味。在学习“议花生”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花生的品质,知道父亲拿花生跟桃子、石榴、苹果比是一种对比的手法。但是没有过多的引导学生去理解。

  四、联系实际,情感升华。课文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和中心句,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设想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是有用的人,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默默奉献的人,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习花生的品质,情感得到升华。

  五、课外延伸。在本堂课的结尾,我布置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来写写对自己有启发的事物,由此深化对借物喻人写法的理解。

  在上完第一次课后,我感觉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重点部分“议花生”用的时间太少了,学生言之无物。我们五年级教研组的王延芳老师、张玉莲老师、王海玲老师和孙在荣主任在听了我的.课后,及时给予我指导,她们从如何突破重难点的角度帮我分析,给了我四条宝贵意见:

  一、我的这堂课在一开始总结主要内容时,分角色朗读耽误了较多时间,可以把分角色朗读放在“议花生”这一环节,这样就可以把时间放在重点部分的处理上。

  二、在处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比较时,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呈现,这样学生能更直观地进行比较,理解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不同。

  三、作者的主次分明的写作手法可以和借物喻人的手法一起放在最后,作为文章的一个总结,这样学生印象更深刻。

  四、讲课语速过快,学生可能反应不过来。

  听了几位老师的点评,我茅塞顿开,认真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在第二次全校语文听课展示中,我信心倍增,感觉处理重点内容的时间充足了,但是不知道是因为我引导的不够好,还是学生太紧张,在谈对花生品质的感受时,学生还是说的太少。讲完后的语文教研活动中,各个年级的语文老师针对我的这堂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肯定了我的努力和进步,也指出了我需要进一步修改的地方。董梅老师指出我的一个错误:“对比”不能说成“作比较”,“作比较”是说明文中的说法。张玉莲老师建议,为了让学生在“议花生”部分有更多的想法可说,应该适当调整这部分的讲课顺序:先用表格出示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不同,进行对比,再让学生谈感受,最后总结花生的品质,这样的设计才能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之后言之有物。刘芳主任说,为了让这节课更完整,字词部分可以适当缩短时间,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了,轻声字的读音可以在“三习学案”中有所体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轻声词语的特点,将节省出来的时间利用到花生的作用上,因为花生不光有默默无闻的品质,它确实还有很多作用。刘芳主任还说,为了让授课更精彩,还需要注意过渡语的运用,怎样让课堂更生动,也是我以后要关注的问题。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经过老师们的细心指点,我对怎样设计教学和如何授课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收获。要想设计好一堂课,除了要吃透教材,还应该重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重难点上。在授课时,不光要注意教态和语速,还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具调动课堂气氛。当然,想上好一堂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多向有经验的老师们学习,以教研促教学,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落花生教学反思11

  教学完《落花生》一课,我的感触颇多,我觉得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值得关注。

  一、教师应从始至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资料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资料的补充,应充分思考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资料,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到达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师应当营造平等、愉悦的交流环境,还要适时引导。

  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但被激发,就会问题多,答案多,话题多,有时甚至会与课文资料毫不相干,这时教师就要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但要避免学生谈的漫无边际,教师就要全面调控课堂,对于学生说得离谱时要采用适时适度的评价性语言及时把他们引导到课文的相关资料中来,还应注意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三、学生搜集信息与理解课文是相辅相成的

  透过本课教学,我觉得学生搜集信息的潜力和途径都很差,因此时理解文章资料造成了必须的障碍,只能从教师搜集的资料外获得信息,相对来说,信息比较少。

落花生教学反思12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1、父亲笔下的苹果、桃子、石榴是怎样的?花生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2、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细品读,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很深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把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来抓。让他们把课文背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肯定有帮助。3、抓好课后小练笔的落实。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表达方法,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写作,一举两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运用。在课前预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从而让学生知道花生名字的来历。这样更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篇文章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富有教强的教育意义。课上孩子们都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听讲,同时也能积极发言。只有个别孩子仍然思想“开小差”,不能控制自己,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之更值得反思,比如不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桃子石榴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苹果等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果实的。对人类的作用价值可一点不逊于花生,悬在枝上颜色好看只是上天赋予它的生长方式,这并非它们自己的错误观念,难道这世上不需要内外兼优秀的人吗?尽管自己甚至看过课文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可我课堂上却丝毫不敢去大胆让学生讲到这一点,怕的就是违背了课堂的真正目标和打乱提前的设计。再想如果课堂上有孩子提到这样的问题我又该怎样去引导,又该怎样去把他们拉回我想要的预设好的环节中呢?总之,语文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们学习的道路也同样很长…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

落花生教学反思13

  崔峦老师指出,此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也即从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转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潜力;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资料分析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透过抓关键词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2、感受文章主次分明、比较、借物喻人等写作特点。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潜力。教学设计一开始由许地山的笔名切入,教学中紧紧围绕谈花生展开阅读,引导学生由花生的可贵之处体会出做人的道理,最后拓展环节介绍成年后的许地山的相关经历,补充许地山要做落花生一样的人的话,再次回顾许地山的笔名,首尾呼应,整个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单清晰。文本的三个特点,“主次分明”,引导学生透过感受资料的`详略安排初步感知,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说教;“比较”,透过引导学生感受花生与桃子它们的不一样感受比较的写法,并进一步感受比较写法的作用;“借物喻人”,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写法特点,并适度拓展进一步理解这一写作手法。质疑问难的潜力的培养主要体此刻教学第十自然段上,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段提问题,梳理

  后由这些问题展开教学,本节课结束时再次回顾,问一下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自信满满的走进课堂,一节课上下来发现问题真的很多,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声音过大,缺乏美感。

  本以为自我的声音很清脆,看录像时发现自我的声音很大,缺乏张力,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缺乏层次感,连带着课堂就不是太能吸引人。想起盛新凤老师说的话,课堂上说话必须要轻轻柔柔的说,不要太用力,这样课才有美感。这句话早就记在心里,但是当局者迷,自我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太在意。这次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看这节课,才明白自我的声音原先是这样的,以后必须努力改正。

  二、关于质疑潜力方面的教学

  教学结束后评课时,别的老师评课时提出:学生围绕第十自然段提了不少问题,交流后老师梳理总结主要有三个问题,这个环节有为了质疑而质疑的嫌疑,梳理出的问题像是老师出示的。针对这样的说法我很是不理解,上课时,这三个问题我之前确实预设到,但上课时,确实是学生自我想到的啊,学生们说的多,但有的意思相似,就是这是三个问题啊!仔细反思后发现,这个教学环节确实有问题。学生在默读课文质疑时,我巡视了解学情时发现,有些孩子提的问题关注的是花生、石榴它们各自不一样的生长特点,如:“花生为什么长在地下?”等等,我私底下同他们说这样的问题好处不大,找到大的问题才会有大的收获。虽是轻声地说,前后桌的孩子们必须听到了,并且这样的话我说了两遍,听到的孩子自然不少。当交流时,孩子们的问题基本上都指向了我预设的那三个问题了。表面上学生说的就是老师接下来的要教学的,课上的很顺,细想却没有百发齐放的美丽,当然也就没了生成的精彩,难免给人走过场之嫌,虽然这三个问题确实是学生自我提出来的。这个环节教学时有画蛇添足之嫌。

  三、关于总结花生的可贵品质的教学

  教学总结花生的可贵品质时,我估计孩子们可能会结合课文资料来说,准备在学生们自由发言后总结给出“不图虚名、默默奉献”这些词的。没想到上课时学生们直接就把这两个词说了出来,我当时把这两个词板书后,这一环节的教学就结束了。课上完后,我很后悔,当时就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说他们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因为课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前看课课通都把这两个词写到了书上,其实大部分同学似懂非懂。因为缺乏教育机智,这个环节没处理好。

落花生教学反思14

  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难点在于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

  学生在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后,为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张扬个性,我组织了一场辩论会,以“你觉得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更需要怎样的人?” 为辩论题。根据学生的意愿分为正反两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对人生和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学生兴致勃勃,辩论的气氛非常热烈,最后两组辩得难分难解。我热情予与鼓励和赞扬,但并未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思考人生的价值。

落花生教学反思15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极富哲理。它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议花生”这个部分,在学花生的品质时,质疑:课文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了比较,是不是说它们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价值呢?我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其中有一个同学就讲得非常好:“我觉得在这里只是把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的生长位置作了比较,目的不是有意贬低这几样水果,而是要突出花生的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

  在深入学习时,我还将重点放在理解爸爸说的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我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把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自己身边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医生、教师、军人、教师等。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我们自己也要像落花生那样,甘愿做普普通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切地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落花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落花生教学反思02-06

《落花生》教学反思04-12

落花生教学反思07-22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03-06

(必备)《落花生》教学反思07-11

[荐]《落花生》教学反思07-09

《落花生》教学反思【精品】07-07

落花生教学设计与反思09-16

(精)《落花生》教学反思06-11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范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