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时间:2023-02-25 08:01:2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14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14篇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篇1

  在本课的学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刀课堂上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同学生一起观察,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

  数学学  :

  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口诀。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经过暑假的学整理5的乘法口诀时,应该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编?巧妙地加以引导,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思考,比如“一只手有5个手指”所以一五得五。“2张5元是10元”所以二五一十。让学生从具体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记忆口诀,而且对学生理解乘法问题。解决乘法问题很有帮助。

  记忆口诀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不能只让学生单纯的背,更多的体现在练  学生自己练篇课,教给学法,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是我自己从这节课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篇2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除法与生活”的联系及认识除法和乘法的互逆关系,初步理解与解决倍比的数学问题,强化倍的概念,并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从教材编写来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动物王国欢聚图的情景,图中蕴涵着各种动物的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 “倍”的含义,体会除法与等分之间的关系。求倍数的关系,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实际上是等分活动的扩展。

  教学本课时,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学习“体验——理解——解决——应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及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玩耍的情景创设,激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学生开始自由摆小棒,摆后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含义;接着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 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够了;然后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淘气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做准备;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篇3

  《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 1-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做好复习铺垫。

  学数学就是用数学,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此,我认为在教学新知时,先做好复习铺垫还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复习时,我结合前面初步认识了乘法的知识上,让学生看图乘法列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口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用哪个口诀来计算得数的。而这两部分内容正是接下来的学习中要用到的知识。

  2、解决问题,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运算顺序,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学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而是让学生求生物组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要求先把同样多鱼缸里的金鱼先求出来,即34,再加上不同条数鱼缸里的1条金鱼是13条,得出乘加的.运算顺序,先算乘再算加。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3、课件演示,解决难点。

  看例题图列出乘减算式并计算,学生理解上是有较大难度的。教材没有特别要求这里要列乘减,而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难点正在这里,可以拓展开来,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于是通过课件演示情景来简化这一难点,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这之前,第四个鱼缸里也有4条金鱼,这时一共有几条,学生很容易得出有4个4条,即 44,接着说:后来从第四个鱼缸里送走了3条金鱼,(课件演示第四个鱼缸里少了3条)现在有多少条。这时学生很快就知道从44里去掉3条,得出 44-3这个乘减算式了。

  不足之处:

  1、难点知识还应多强调、多巩固。如学会了看图列乘减算式后,应多练习一题加以巩固。

  2、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缺少童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篇4

  针对第一次的有序和有效问题,在这节课都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交流能按一定的顺序,在交换位置时也不争抢,同时因为每个活动之前都有明确的示范,因此小组活动也是有样可依,能顺利进行,特别是活动结束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耐心地等待其他小组完成任务。其次,在练习时也暴露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因此练习题的错误较高,因此巩固练习时添加了课本中原有的“例1”,并且用这样三个问题(你认为最容易找到谁拍的照片?你有什么困难吗?怎么来区分“左右”呢?)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这样在观察熊猫时解决了 “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不同的物体”,在例1解决“根据不同物体的面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样的学习活动非常有效。

  不足之处:

  1、在处理熊猫的左右照片时还是简单了些,当时是这样的处理:学生指出熊猫左边的照片时,我提问:是谁拍的?也是谁拍得?处理右边照片也是这样。再问:怎样来区分左右两张照片呢?周焱:可以把身体转一转。我就草草了事了,如果我让周焱站在屏幕前,让那些拍到左边和右边的`学生也跟着周焱转一转,指出相当于自己的哪一边,我相信全班小朋友的印象会更深刻些,以后在没有实物而想象力也缺乏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这样来试一试,相信效果会不错的。

  2、在那首诗的处理上,如果这样处理:苏轼看到的庐山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二(3)班的小朋友看到的熊猫是什么各不同呢?(前后左右各不同),这样的效果肯定比较震惊。《盲人摸象》可以这样处理:你想对那些盲人说些什么?(小结成:大象前后左右各不同,不识大象真面目,只缘摸到一个面,观察物体要全面。)这样应该不错,不过已经没有机会试试了,可惜了!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篇5

  今天上了《解决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这一课,这是苏教版二年级新教材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在上课之前我们二年级教研组对这课进行了集体备课,今天拿着我们讨论后的教案到班上上课,我运用层层递进的'方法,由实物到数字,让学生对方法进行感知概括。我出示红色圆形和蓝色圆形,引导孩子思考,用什么办法使它们变得一样多?在操作的帮助下孩子能够说出三种方法,我还暗暗窃喜:这节课内容简单啊,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了。接下来我让孩子脱离实物,直接出示情境数字,让他们思考: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同样多?

  孩子对于“添上”和“拿走”两种方法可以理解,但对于“将多的部分拿一半给少的”这种方法,孩子难于表达完整,我尽量让孩子多说,让他们注意表达的完整性。因此这节课没能完成教学任务。新教材我们在摸索在探讨,希望我们的努力能有一点点收获!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篇6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在以往的教材中,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关系,位置不能颠倒,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我认为降低了一定的难度。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

  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园游戏项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体会“几个几”。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例一的主题图为情境先解决问题,再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的`反馈和学生解决的加法算式再得出乘法算式以及读法,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

  1、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出示中,我只是感性地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地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应该在这个环节中很明确地解读“几个几”,那么学生在操作小棒时和说出乘法含义时就会困难小得多。

  2、在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没有非常好地剖析教材中“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这句话中的分类思想,只是把摆小棒作为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含义的一个促进活动。应该有递进地设计摆小棒活动,通过学生摆小棒的情况分类得到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才能得出乘法。

  3、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因此,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篇7

  《9的乘除法》这节课要提供一个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究、认识并通过多次的实践与操作,通过推理计算,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编撰出9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我先使用数射线的活动,9格一跳,跳一次,标一次数,以游戏的形式直观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探究、认知、整理的舞台。乘法口诀不再是以直接告知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学生们通过探究、认知、多次实践操作,通过推理计算,然后总结出来的。学生兴趣很浓,跟着小兔一起快乐蹦蹦跳,对学习新的口诀很感兴趣。接下来,编口诀便顺理成章。小组讨论口诀规律,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口诀。展示过程中,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上好后,我也有所反思,二年级孩子年纪小,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兴趣的引领,接受起来是很困难的,所以课上我很多的使用实物投影、ppt、再加上小组同学的互动合作、展示,来激发学生兴趣。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学习的收获很少,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学生没有学习冲动,那么就会学得很辛苦,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是我们在每节数学课上都要不断追求的。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页、第7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况呵呵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2.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情境图写出乘法算式。

  3.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4. 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还记得吗?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走进了《儿童乐园》,认识了乘法,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乘法,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复习旧知

  1.读一读。

  (1)2×3= 6 3×2= 6

  (2)5×4=20 4×5=20

  (3)3×7=21 7×3=21

  2.说出乘法算式。

  (1)6个8相加:6×8或8×6

  (2)9个2相加:9×2或2×9。

  (3)3个5相加:3×5或5×3。

  3.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加法:7+7+7+7+7=35(个)

  乘法:7×5=35(个)或5×7=35(个)

  三、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你玩过积木吗?玩积木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把你看到的说一说。

  生1:五颜六色的积木真漂亮!

  生2::一排排的积木真整齐!

  生3:我看到一共有5排积木,每一排都有7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么多的积木,到底有多少块呢?

  (老师听到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数了:1、2、3、4、5……,一直数到了35。原来,这些积木有35块。可是,这样一块一块地数太慢了。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我们又快又对地数出积木的块数吗?咱们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数的吧!有的小朋友在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积木并不是随意摆放的,它们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横着看,每排积木的块数都是7,就可以7块7块地数,有这样的.5排,数5次就可以了。7、14、21、28、35。嗯,这样数快多了!也有小朋友发现,竖着看,积木的摆放也有规律,每列积木不仅颜色相同,块数也一样——都是5,就可以5块5块地数,有这样的7列,数7次就可以了。5、10、15、20、25、30、35。嗯,这样数也很快!)

  <<<123>>>

  师:同学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积木,发现积木摆放的规律,一排排、一列列地数出了积木的块数,可真了不起!

  师:你怎样数出了积木的块数?我们用这两种好方法再数一数积木的块数吧!先横着一排排地数:7、14、21、28、35。再竖着一列列数:5、10、15、20、25、30、35。

  师:积木数完了,一共有35块。你能根据数法,列出算式吗?拿出纸和笔,试着列一列。写好了吗?老师把大家写的记录了下来:

  (1)横着看:每排7块,有5排。

  7+7+7+7+7=35(块)

  (2)横着看:每排7块,有5排。

  7×5=35(块)或 5×7=35(块)

  (3)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

  5+5+5+5+5+5+5=35(块)

  (4)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

  5×7=35(块)或 7×5=35(块)

  师:观察这四组算式,你想说些什么?

  (对,第一组算式和第二组算式都是横着观察积木的,都是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不同点是,第一组算式是用加法表示了5个7相加的和,第二组算式是用乘法表示了5个7相加的和。

  第三组算式和第四组算式都是竖着观察积木的,都是求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不同点是,第三组算式是用加法表示7个5相加的和,第四组算式是用乘法表示7个5相加的和。

  比较一下,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当然是乘法了。看来,大家已经知道了乘法的优点,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些同学还是不太习惯用乘法。希望这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尝试。

  看着第二组算式,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7表示什么意思?5又表示什么意思?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这样的5排,7就表示了每排积木的块数,5表示了7的个数。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用乘法7×5和5×7来表示。

  看着第四组算式,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5表示什么意思?7又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每列有5块积木,有这样的7列。5就表示了每列积木的块数,7表示了5的个数。求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用乘法5×7或7×5来表示。)

  四、练习巩固

  1.填一填

  10+10+10 =□×□7+7+7+7 =□×□

  1+1+1+1+1=□×□

  5+5+5+5+5+5=□×□

  2.找规律填空

  (1)2、4、6、(8)、(10)

  (2)5、(10)、(15)、20、25

  (3)3、6、(9)、12、(15)

  (4) 4、(8)、12、16、(20)

  3.在○里填上>、<或=。

  4+4 < 4×4

  2+2 = 2×2

  3×7 = 7×3

  3×4 = 4×3

  3×6 < 6+6+6+6

  5×5 > 5+5+5+5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几块积木

  7×5=35(块)

  5×7=35(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能够把握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并且能够根据学情设计教学的环节。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对乘法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并且能根据一幅图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这一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的目标,也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经过众位老师的悉心研讨一致认为:该设计中的第三环节设计的特别好,它能够从学生喜爱玩的积木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以“一共有多少块积木”这个数学问题一步步展开新知。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列一列(算式)、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排列物体,并列出乘法算式,进一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大大加强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篇9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孟丽娟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在教授角的初步认识过程中,对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讲得过于深入了,另外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时应利用活动角进行比较,而不是三角形其中的角,另外,给学生画角的时候,没有注意画角的方法。以上几点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引以为戒。希望在今后教学中,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20xx年9月28日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篇10

  成功之处:

  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时,教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例题呈现,理解倍的意义。

  2、在此基础上,类题呈现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3、归纳领悟,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表达让学生对倍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通过小兔子喜欢吃萝卜引导出胡萝卜和红萝卜两个数量之间有比多少的`关系,在学生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后,直入主题,抛出红萝卜有几个2根?让学生说出圈一圈的方法,并让学生上台,动手实践,通过圈一圈让学生一眼就看出了3个2根,那么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明确一份是多少,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几倍,用圈一圈,说一说的方法巩固倍的认识,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在类题呈现这一环节中,改变比较量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一直围绕几个几,是几倍,最后让学去发现这一规律。接着到改变标准量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强调我们都是与2根胡萝卜比较,请仔细观察,现在把胡萝卜变成了几根?让学生感知标准量已经开始变化,在老师质疑的时候,为什么一下是2倍,一下是3倍呢?学生很快就会领悟比较的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我觉得这是处理得比较好的环节,在这节课中,动手摆一摆。有部分环节处理得不是 很好,例如:学生上台展示都是增加小棒根数的,没有减少小棒根数的,如果在教师下去指导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发言,教师结合孩子的发言,顺势的让学生感知可以连线增加小棒根数或者连续减小棒根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标准不变,比较量在变化,倍数也会发生变化。这是学生思维不断爬坡的过程。

  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准确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日后补过也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篇11

  1、教学设计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这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感到达到了本课的预期教学目标:上课的时候,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并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好数学”的心理。课堂教学的开始,我设计用我们北国冬天最常见最美丽的雪花引入,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雪花有6个瓣,学生在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借助雪花图案,积极主动的编制6的乘法口诀。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生活经验与环境都有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了抑制,更谈不上乐于学习。我还安排了智慧屋,介绍奇妙的6,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知道自然界除了雪花有六个瓣以外,还有很多与6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因此,应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篇12

  “兴趣是第一老师”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最有效的方法.于是在新课引入时,我这样设计的,出示主题图,用猜想激活课堂.猜想,指猜测想象,有神秘感,最易激发学生奇思异想.小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猜"能开放思维空间,诱发学生自觉地未知世界的无穷探索,碰撞出创新火花,因而借助猜想,挖掘学生潜能,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一把金钥匙。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具有充分创造的通道.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尽量发挥创造潜能.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意义建构过程,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感受成就与成功。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穿插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得到提高。

  在全班同学交流“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能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来加强记忆,如,“三五十五”记得牢,它加个3是“三六十八”,减个3是“三四十二”;十个三是三十,减个3就是“三九二十七”等。可是班上的中等生刘妍君同学却持反对意见:“老师,不要这么麻烦,把它背下来就可以了。乘法口诀太简单了,暑假的时候我就会背了。”于是,他滔滔不绝地背了起来。同学们像着了迷似地静静地听着,还不知不觉地鼓起掌来。而我却在思考:他能背得这么熟、记得这么牢,但会用吗?于是我接着说:“你能背得这么熟,老师为你高兴!老师想与你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比如我说三七,你能很快地说出二十一吗?”我说 “三六”,他想了一会儿才说“十八”;我说“三九”,他又想了一会儿才说“二十七”……看着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插嘴了:“老师,他背得熟,但回答太慢了。”“为什么回答太慢呢?什么原因?”这个问题不仅引起学生的思索,也引起我的思考。后来刘妍君同学自己说出了答案,他每次都是从“一三得三”开始背的。这难道不就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吗?

  为什么学生会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呢?课后,我与刘妍君同学又进行了一次交流,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知识本身的原因。由于乘法口诀朗朗上口,便于孩子们朗读,因此,很容易造成孩子们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二是家庭教育的'原因。有的家长因为孩子考试成绩较差,就片面地增加课外练习,如让孩子抄加法表、减法表、乘法口诀表等等。三是教师教学的原因。有的老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受考试指挥棒的制约,为了让学生记熟记牢,对孩子的指导有重视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倾向。四是评价导向的原因。当学生记得牢、背得熟的时候,有的老师经常提倡孩子们给予表扬。这样的评价虽然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树立学习信心,但也无意识地强化了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

  面对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应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其次,应该让学生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防止简单、机械、单纯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发展与创新。最后,在评价中应该倡导与鼓励学生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记忆,让学生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记忆能力。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篇13

  我认为,“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开展了多种数学活动,体现了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灵活选择。

  在认识钟面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汇报出在钟面上发现了什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然后指导探究。观察钟面时,通过认一认、指一指、数一数、拨一拨等操作活动,总结归纳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在探究时分之间的进率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抽象概括出时分之间的.关系,较好的揭开了知识的奥秘,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时,我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长短。在体验1分有多长时,我设计了一些活动,在体验1分有多长时,我设计了一些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 篇14

  本课的学习是学生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课前让学生亲自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并进行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大数的意义。并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悟经验形成表象,并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建构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感受数学带给我们的魅力。

  还需加强的方面:

  1、生活中的大数普遍存在,学会认、读、写大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说认数的过程。

  2、在教学中,感受生活中的大数,若采用视频引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3、在学生评价的语言上,还需要平时多积累。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学反思02-25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1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27

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02-24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2-0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2-1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篇02-27

数学二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04-1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5篇03-02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