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大的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最大的书》一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为此,本课的`教学,以指导朗读为切入点,以读代讲,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1、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新课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川川和爸爸在爬山时巧遇地质勘探员,在地质勘探员的介绍下认识最大的“书”——岩石的故事。
根据以往的惯例,我是打算第一课时主要以领着学生学习生字新词,识字写字,整体地把握课文为主。可是当我说完导入语,板书完课题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小手。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自己板书的课题出了问题。等我叫起一个举手的孩子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孩子是主动要求提问的。
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我一板书完课题他们就发现了课题《最大的'“书”》和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不一样,多了一个“引号”而这个引号就引起了孩子们广泛的疑问。为什么课题里有个引号啊?引号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呢?最大的“书”是什么书啊?最大的“书”里写了些什么呢?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仿佛印在了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里。而我的心里,却开始了纠结。
关于课题的疑问,我本来是安排在明天上第二课时的时候解决的。于是我开始了筛选问题:“孩子们,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最大的“书”里写了什么呢?这两个问题让我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思考。看看谁能找到答案。而关于课题引号的问题,我们存到问题银行,下节课再解决好吗?孩子们嘴上虽然答“好”。可是眼睛里分明暗淡了一下。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应该调整教学思路,先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也许是出于对自己掌控课堂能力的不自信,也许是出于怕改了课堂预设会比较麻烦的“惰性”。教学还是按照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了下去。可是,当孩子们识记了生字,再一次自由读完课文,我正打算进入教学写字的教学环节的时候。又有几双小手举了起来。“老师,第二自然段里为什么引号只有一半呀?”“为什么第二自然段的‘书’用上了只有一半的引号,而第三自然段里的‘书’却没有引号呢?小小的引号,让这些孩子们燃起了高昂的好奇心。
孩子们的眼睛里,重新燃烧起了熊熊的求知欲。我想,如果我这个时候再提出“问题银行”孩子们一定会很失望的。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我深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如果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不满足孩子的求知欲的话,很有可能造成孩子们今后不再愿意提问了。
所以,我毅然决定停下教写生字的步骤,从课题的引号开始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尝试打破惯例把阅读教学放到写字教学的前面。
问题解决了,孩子们通过自己读课文,仔细和同伴研讨自己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下课的时间也随之到了。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看着孩子们眼底洋溢的幸福和满足,回想孩子们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我还是觉得这节课很棒!真心实意地尊重学生,当然也包括为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呀!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1、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一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习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问: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接着我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我再问: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针对川川最后说的话,我让学生猜想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叔叔是怎样获得那些知识的?以此引导学生动脑想和动口说,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
⑴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⑵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4、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在结尾的地方我设计了扩展性训练: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朗读训练的时间略长,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当我问出: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书?有的孩子还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叫学生回答,阻碍了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
本篇课文语言简洁,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一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习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我让学生思考: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孩子们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川川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教过之后反思如下:
一、以“刨根问底”展开有序教学。
在这一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让同学们通过对话体会其中情感。
二、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语文味。
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这样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 ),有( ),还有( )哩!整堂课气氛还是比较好的。
三、唯材”适“用,让课堂更加充实。
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动植物化石、岩石“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要是让学生阅读文本后自己找出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答,最后老师点明重点就更好了。我想这就是课堂的机智还不够,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7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
《最大的书》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竖撇这一笔画,也就是本课识字、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生字。只有提高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对枯燥的生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增强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没有用常用的在黑板上书写生字的方法,而是利用课件展示“质”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那不同于平时的白底红字,明显放大的笔画,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竖撇的'正确写法。
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习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刨根问底”,先问孩子们:文中的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在读了几遍课文后,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我的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朗读训练的时间明显不足,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这一点在拓展环节中体现尤为明显。当我问出: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书?孩子们正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抛出《绿色情报员》一文,阻碍了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8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的7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再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教研员听完我的课后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同时也指出,我在结尾的地方应该有扩展性训练。比如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一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相信我在不断的反思中更会不断的成长。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9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平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习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习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0
今天在教《最大的“书”》一文时,我问学生:这本岩石之“书”,“书”中真的有字吗?很多学生说没有,也有学生说有。我说其实这本岩石之“书”,“书”上是没字的,之不过地质学家叔叔能从中看出很多有关发生在这块岩石上的事,及它经历的年代或其他相关的事,对我们研究很早很早以前人类及自然的活动很有意义。
学生便开始发问,我给他们讲了化石以及很多很多我知道的这方面的知识,可学生的刨根问底,足足问了我一节课,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一一做答。但最后还是让我这个自认为知识不少的老师也黔驴技穷。当时真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装进自己的脑袋,只能让他们自己有空上网查资料了。
以后看来除了语文方面的知识要加强,其他方面的也要加强啊!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1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平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习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
“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习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课后,我在博客中给学生们写道: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小朋友们,为丰富你们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2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充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达到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平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习。特别是填空小练习,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3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
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4
这是我实习以来的第二节课,较之前那一次自我感觉是有一些进步的。对于教案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思路,在课堂上也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基本能够控制课堂,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对于教案的'把握还是不够熟练,落下了一个环节;第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太少,不够衔接;第三,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是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去自我评价,可以是师生评价,更多的是生生评价,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先去评价同学的优点再说缺点,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第四,板书不到位,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和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板书,导致有些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知识。总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及时改正。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平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习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孩子练习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整堂课没有完全落实了重难点,并且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使自己在紧张的情绪中上完课。课前的准备的也不够充分,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06-10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03-01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篇03-02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7-04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篇)08-09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篇)03-02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篇03-02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06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