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11 12:06:24 晓怡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20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20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

  之所以选择这节课,主要得益于前些天从光盘上听到张齐华版的《平均数》,并深深的被他所折服。设计巧妙、穿插自如,将这一内容延伸到了最大化而又不露痕迹,一切似乎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曾经也想把他的作品翻版,可多少有些不甘心,再加之现在是用导学案上课,而他所设计的课更注重于教师的步步引导。虽不能复制,但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如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等。

  接着,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些教学设计,但总感觉不太理想。每天都绞尽脑汁的在想,创设一个怎样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想到了可以用班里同学得到红星的数量导入,而且人数不同,在质疑中使学生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以此作为切入点,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只是我们不曾去发现它、思考它。思路一通百通,随后我又想到了在练习题中统计班里一部分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及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等。思路有了,怎样进行呢?导案、学案自已可以慢慢去完善。最困难的,也是我的短板课件的制作。因为都是本班学生真实的'名字,而不再是小明、小华、小丽。下载的课件根本不能用,尤其是还要绘制条形统计图,更是难上加难。求助于微机老师吧。赵媛老师试着从 excel中输入数据后转化成图表,但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没办法,从word中画吧。我也就跟着学会了从视图中先画出网格线后,再画横、纵坐标轴以及打格子,选中矩形画出长条,改变颜色,添加名字、组合,真的是收获多多。后来,又在李杰老师的帮助下把课件进行了整理完善。一切准备好后,已是周二了,抓紧时间印学案吧。

  周四第一节课,我对前面的自主学习部分进行了检查,孩子们太浮躁了,和我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自信心大打折扣,我精心准备的课,难道真的要这样收场。正式上课了,在多媒体教室里,有大屏幕,有投影仪。同学们的情绪已不再像第一节课那么躁了。个个精神抖擞,发言积极。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锦上添花。如最后一道拓展题,张嘉铭就想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我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除了我课前的精心准备,还和多媒体课件密不可分。鲜艳的颜色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神经,再加上学生熟悉的统计内容,让孩子们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的遗憾,比如我说的太多,不敢放手,以至于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还有由于整节课的内容较多,时间把握的不好,拖堂了几分钟等等。

  课后,我一直在想,我们总是在埋怨学生不注意听讲,其实是我们的心思花的还不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我们也就能与学生同快乐,并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付出终有回报,曾经的风雨也变得那样美丽,那样难忘。风雨兼程,一路成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2

  《乘火车》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它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能较好地做到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这就是我在《乘火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熟悉的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要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轻轻松松学数学。

  2、给予充分时空,描绘一片蓝天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索。

  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了计算,体会了算法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如何倾听、借鉴、思考,为今后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课堂中教师的及时、适当的评价不但能激励学生,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分成“检查,复习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主动探究,学习新知——拓宽延伸,发展新知”四个层次。在检查复习层次既了解学生对前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层次中根据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的特点,以学生熟悉的“乘火车”游戏为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在主动探究,学习新知层次的`教学中我通过小组练、独立练、分层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我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拓宽延伸,发展新知环节中我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4

  口算除法是一节计算课,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中的起始课,更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

  成功之处:

  1、坚持做到寓教于“趣”。

  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媒体。通过课件演示,生动形象的创设了46周年校庆的情境,课件中用气球、彩旗布置美化校园,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口算和估算,从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来学习,学玩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无论是在复习中还是在练习中,根据学生不同水平,结合问题的不同层次,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主动学习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收获。

  3、有效互动,增强反馈。

  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适当点拨,师生提问与回答,及时反馈学习进展情况,掌控教学进度。

  4、练习有针对性,精讲多练。

  教学中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口算、估算、判断等形式全面进行练习,夯实基础,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口算、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从而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也感觉在培养学生多思多练,多动口做的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在这部分加强思考,力求以后教学更上水平。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5

  从二年级的测量—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很好,因为这不同于简单的加减计算,那时候我就深刻的反思过如何教好“测量”这个内容。也跟同组其他成员讨论过,受益匪浅。明白这样的课一定要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操作,自己探究,自己总结。特别是认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平时接触得本来就少。于是,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很多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数学书、粉笔、水性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然后从教师直尺上让学生观察,以十厘米为一个单位观察,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十厘米的纸条,让学生感受。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让学生小组内寻找或者回忆,看谁能说说你发现的东西有哪些。没想到,孩子们的观察力那么强,孩子们津津乐道,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效果非常好!

  通过这几堂课,在教授“测量”知识方面,我又有更多的反思,一定要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概念,例如1毫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观察5分硬币的厚度,校园卡的厚度,爸爸妈妈身份证的厚度。充分感受1毫米的长度。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记住这些长度,如张开手臂的长度大概是1米,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分米,手指甲的宽是1厘米,两个手指微微张开一条缝是1毫米。这样学生在没有测量工具时,也能大概估计出身边物体的长度,而且学生也会觉得这种方法非常新颖独特。

  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老师,更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把教学工作做好。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6

  周长的认识与初步计算是学生日后计算各种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知识,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首先创设情境,从小动物绕树叶边线一周的赛跑比赛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指一指和判一判等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再次感悟对周长的理解。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与描,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是封闭的一周。再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过实践练习,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先给学生提供两个图形各边的长度已标出的材料,让学生在理解周长真正含义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这两个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再通过量一量充分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紧接着让学生体会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直观地积累周长的经验。这里的应用中我还让学生和之前所用概念面积进行辨析,让学生区分两者的.含义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最后拓展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推理解答。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认识周长这一环节拖得较长,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自主探究周长计算方法的时候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还有在巩固练习方面没有及时反馈好学生的作业,教学速度较快。 通过这节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

  通过这次讲评课结合的学习让我真正明白,在数学课中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实它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数学方法的渗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同时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因此,我觉得要能在文本间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蕴藏着的奥秘,还要将自己领悟到的东西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教师用来塑造一节好课最灵魂的东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7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也就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从而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几种情况。

  我的这一节课一开始,首先设计了一个“摸球”的游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极积性。第一步让学生从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这样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出一个问题:能摸出一个黄球吗?让学生试着摸一摸,结果学生发现是摸不到的。第二步让学生从装有白球和黄球的盒子里摸球,小组成员伦流摸,摸了以后又放回去,学生发现可能摸出两种颜色的球。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进行实验、比较、分析、猜想,使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尝到探索成功的乐趣。再让学生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说一说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全过程无处不是“可能性”的学习和判断,可以说活动贯穿全课,“可能性”也融贯全课。

  本课教学,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界,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而爱好数学。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这节课中,加强学生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从这节课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分析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基础。另外,学生在这节课中了解到操作、比较、猜想、实验、验证对认识事物、数学分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这些,说明这样教学会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并聪明起:来。不足的是:学生对“一定”的含议了解得不是很好。因为有的同学这样写到:我的实验一定能成功。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8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

  (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

  (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

  (3)竖式中的第二个4、6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应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6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3、.缺乏新旧知识点的对比

  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9

  我在课前进行了认真备课,并向代老教师虚心请教,精心编写了教案,认真进行二次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现总结如下:

  一、收获

  在上课过程中更加认识到小组学习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使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迅速学习同伴的长处,取长补短。

  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对知识传授过程中细节的处理,有可能成为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二、不足

  尽管在收获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迅速进行了教案的调整,但因此而延长了情境探索的时间,而在后面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中,没有及时调整所用的时间,因此到巩固应用时,时间略仓促,对练习题的处理没留出够的时间,使学生在通过练习题提高中,没有达到课前预没的目标,成为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正是由于对时间的把握不够,让我反思平时上课时同样出现这个毛病,平常上课没有对每一节课各环节的时间把握。有时在课中由于拖拉,一节课讲不完,由于又进行的过多,使部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扎实。这需要在以后教学中一定要精心备课,切实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三、感想

  通过本次讲课,我觉得受到最大教育的不是教室里的学生,恰恰是站在讲台上的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总结,认真学习,争取将每一节课都上成优质课,真正实践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0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有了两方面的知识基础:1.在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的内容中,教材呈现了分物还有剩余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在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全部分完,虽然没有给出余数的概念,但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2.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而本节课主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复习除法竖式的写书是很重要的,也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巩固,同时对除法意义的`加深印象,引出平均分也有剩余情况,也就是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搭一搭来说一说,初步体会余数,用13跟小棒搭正方形,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在这里重点让学生说说余数1表示什么?为什么会有剩下的?让学生明白剩下的1根不够摆一个正方形才剩下,同时让学生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竖式。

  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单位的填写不明确,我应该在这之前可集体填写有14根和15根小棒时的情况,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交流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这一块,花费时间较长,学生并没有马上发现规律,即使我提醒之后,这与我提问有关,指向性不明确,语言不够精炼,我想可以直接追问:余下的根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余下的根数比4根小?通过这样的追问,最终让学生感受余数比除数小,结论得出后,也可再次引发学生的再次思考,提出质疑:余数真的比除数小吗?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再次验证25根、31根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1

  从选好课题,到开始搜集资料着手备课,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相继出炉,然后三次试讲,多次修改,直至今天在香港圣母无玷圣心学校的领导老师们面前上这节课,刚好历时一个星期。非常感谢我们科组的老师们以和网络上给予我支持和指导的“天行健”、梁求玉以和张维国等老师,因为你们的支持与指导,让我在短短一周内有了飞跃的进步。当然,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的.科组长曾老师,曾老师参与了我准备这节课的全过程,从逐字逐句为我修改教学设计,到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听我试讲,然后一个个环节进行细评,最后一个个环节给我推敲,示范,让我从中不只仅知道该如何上好这节课,更我进一步了解如何做好一个老师,如何更好地进行备课,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同学进行学习……所以,上完这节课,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谢谢曾老师!”

  《分一分》这一课时是同学认识分数的开始,是同学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同学熟悉的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分苹果”动身,引导同学认识“一半可以用1/2表示”,并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同学通过一系列操作与描述活动,理解简单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的各局部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2

  《买文具》一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学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基础上学习的“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本课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买文具”的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题材中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不仅充分利用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而且表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然后将问题集中到用“竖式计算”,突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估商,再计算,将对估算意识的培养渗透在每个环节中;最后通过适当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一节课下来自认为很完美,认为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应该很好接受。结果在练习中发现错误百出:

  1、商的位置不对,尤其是商是两位数的。

  2、当商是两位数时,写上十位上商后不知道跟除数相乘,直接写一个跟被除数一样的数。比如:“100除以10” ,应该让学生学会从高位算起,前一位不够除,就看前两位,然后再进行计算。也就是十位上商1与除数相乘应得10,而有些同学直接写出商10,与除数相乘得100。

  3、做“140除以20”这样的题时,应是个位上7与20相乘得出140,而有的同学写商的位置不对,把商写在十位上,再把7与除数相乘得14,个位上的商又补上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3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有了两方面的知识基础:

  1.在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的内容中,教材呈现了分物还有剩余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在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全部分完,虽然没有给出余数的概念,但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2.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而本节课主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复习除法竖式的写书是很重要的,也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巩固,同时对除法意义的加深印象,引出平均分也有剩余情况,也就是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搭一搭来说一说,初步体会余数,用13跟小棒搭正方形,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在这里重点让学生说说余数1表示什么?为什么会有剩下的?让学生明白剩下的1根不够摆一个正方形才剩下,同时让学生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竖式。

  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单位的填写不明确,我应该在这之前可集体填写有14根和15根小棒时的.情况,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交流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这一块,花费时间较长,学生并没有马上发现规律,即使我提醒之后,这与我提问有关,指向性不明确,语言不够精炼,我想可以直接追问:“余下的根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余下的根数比4根小?”通过这样的追问,最终让学生感受余数比除数小,结论得出后,也可再次引发学生的再次思考,提出质疑:“余数真的比除数小吗?”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再次验证25根、31根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4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实物与视图的关系。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通过视图还原实物的`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根据经验,联想它能摆成什么物体,从而沟通视图和实物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本课教学开始,我创设了为学生所熟悉的鸟巢和水立方的实物情境,同时提出了实际操作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然后设置问题通过学生边操作边观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当中。学生不仅强烈地感受到实物与视图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的设计遵循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引入原则,精炼,效果好,导向明确,并将课堂一开始的问题到最后得以解决。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不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无尽的欢乐之中。

  本节课的不足处在同时观察6个物体时,学生出现了遗漏,以及观察不准确的现象。今后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引导和培养学生有条理、有顺序的观察和思维。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5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对于图形的知识学生已有初步的认识,所以当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新课时学生很快就能从熟悉的主题图中找出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丰富了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同时也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按照边的数量的不同把四边形与其他的图形区分开来,这为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生活中的四边形处处可见,因此在新课教学时,让学生描一描校园里的四边形,欣赏生活中四边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内容都是与学生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的。

  如何给四边形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善于捕捉信息,还不太会倾听,要他们马上做到会倾听,显然不可能。但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类的,并且试着让每个学生都说,同时对每个学生的发言我都很关注,眼睛看向学生,包含着激励的目光.有些问题学生在齐答时,老师不仅仅听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而且对其中少数学生发出的不同回答也非常关注。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6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加减法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更不用说自己想出验算方法了。

  因些,在新授前,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57+86=;157+( )=243;( )+86=243,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算出结果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并通过比较,从而搞清楚加减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为本节课加法用减法验算做铺垫,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点。在新授的'教学中,因为验算是学生第一次碰到,学生在讨论验算方法的时候还是出现了问题,学生感觉有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于是我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根据例题的135+48=183的竖式提问,如果我用183去减135,那么结果会是多少呢?(48)如果计算结果不是48,那说明是什么问题?(说明结果183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大家能不能用这一种方法来验算一下?

  通过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明白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可以用加减法的关系来验算的。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另一个减法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出来了,至于交换加数的位置这一种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7

  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在开始我采用设疑方式引入新课,这样对学生来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在复习旧知时,虽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但往往会流于形式,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导入。

  我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预设的过程,学生能体会到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步一步认识余数,但学生还是每一步都让老师牵着走,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因此,我要在这步中,让学生多讨论、多思考,起到小组活动的效果。从而让学生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得出新的学习的方法,使其学得轻松,愉快,从内心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让学生理解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马上得出其结论,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借助了别人的理解死记硬背结论,而没有让学生理解,所以我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体验,多动手进行计算,从而自己得出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倡导学生有效地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所要学到知识的过程。这样的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其多动脑,多动手,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8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时是从创设运动会的情景出发,让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效果也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节课,就会发现本节课“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孩子过多地关注生活情节,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较多,使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使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高效。

  是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呢?能不能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中追求实效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有余数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学,旨在凸显数学课的“数学味”,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上做一种新的尝试。

  总之,教学后,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上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其次,提供安静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孩子们进行数学的思考;最后要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这次教学尝试,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9

  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用加减法验算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集中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能正确验算。

  2、引导学生感受加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启发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如下的感受。

  ①、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根据《课标》中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课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真看主题图,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购买运动服和运动鞋的情境中学习。并在课后练习中也安排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不仅理解算理与掌握方法,而且巩固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益于他们的一生,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小抓起,循序渐进。完整的表述题意。现在的教材和一些练习的片子中,很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都是图与文字配合出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述题意,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而且坚持下来,能形成方法与习惯。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20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 周是周围的意思。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最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在时间的安排上还可以安排多一点的内容,把时间把握得更加紧凑一点。

  但是在学生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叶子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6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学反思02-0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3-2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1-25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2-0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3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学反思02-2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3-28

(优秀)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7-07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优选】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