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结》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结》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结》教学反思1
这学期我执教《中国结》一课,感触颇深,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教学水平尚浅,仍需不断探索和努力。
《中国结》这篇课文思路清晰,课文介绍了中国结的特征,象征意义及许多人喜欢它的原因,弄清了这三个方面也就能大致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生字词的教学,学生的预习情况良好,此项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本堂课的整体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很强。在“中国结的特征”及“许多人喜欢它的原因”这两个问题上,学生的回答情况较好。但是,我发现有一个环节忽视了,那就是从读中感悟。本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教师没有很好的.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深入的阅读文本,学生没有深刻体会到中国结的象征意义。“中华儿女同根生,这根绳子扯得再远,也离不开它的头”,对于这句话,学生一时半刻很难理解,而是要通过反复阅读与它相关的整段话,只有反复读才能体会。教师没有注重,而是忽略了,只是提了一个问题:这根绳子的头指哪两头?显而易见,问题提的太突然,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课文,回答有点不尽人意。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没有注意到。
通过这节课,我更加清楚的知道了语文教学过程中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只有读通,读懂,读透课文,学生才能更好的去理解课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
《中国结》教学反思2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这次我执教的课题是《学编中国结》。
“中国结”具有优美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产。千百年来,这种编结文化源远流长,深受人们喜爱。本课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编、抽、修等编结技能,学会基本结的编结方法,编制简单的中国结——吉祥结;并通过制作结艺的过程,感受中国民间文化的内涵,体验创造美的愉悦。
《中国结》是《生活中绳结技术》的演绎和完善,整合和延伸,是绳结技术的技巧化和艺术化。但真正要完成一幅中国结的艺术作品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相当的技术。
我从教材中选择了历史悠久,寓意吉祥如意的“吉祥结”。本节课集欣赏、制作于一体,内容丰富,工艺制作精致。
在课堂上,学生了解了有关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知道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因它的形、意而名扬天下,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我们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气息,爱国情结和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吉祥结是中国结基本结中的一种,制作起来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因此我把掌握“吉祥结”的编织方法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拉内耳”是个难点。
我把事先编好的中国结发给小组,让学生观察,可以拆拆看看,然后让学生按照出示的示意图,尝试做一做。把看不懂的地方和比较难做的步骤提出来。目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经过不断思考、实践,最终解决问题,并整理出自己的最佳制作,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由此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因为吉祥结中隐含着“卍”(读作“万”)的符号,它象征着幸福、圆满、长久、吉祥,因此常出现在中国僧人的服饰和庙堂的装饰上,是一个古老而被视为吉祥的结饰。实际上结的形式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结,它已扩展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课的后面,我设计了欣赏中国结在生活中的运用,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结的运用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通过欣赏中国结作品让学生知道中国结还有很多种编织方法,课余时间请同学们继续了解不同的中国结的制作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中国结。尝试由多个吉祥结组成的链状和环状的大型中国结作品是如何编的?让我们一起努力,编织一个美丽的中国结世界,把吉祥和祝福送给亲人和朋友,让中国结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之花越开越艳。最后让我们一起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轻松一下,走出课堂吧!
成功之处:
1、通过欣赏、学习、动手操作,同学们都掌握了吉祥结的'编织方法,并能够进行调整和简单的装饰。
2、制作时很多同学给我和大家提供了不少好的方法和制作技巧,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带来的教学乐趣。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有的小组还没有完成的很好。
2、给学生演示编结过程要更细致、清晰。
3、改变评价方式——让评价更加适时、适用、适度。
虽然展出了学生的作品,但是由于作品很小,很难呈现作品的细节,更不可能让每个孩子尽情展示。“作品展示”可以通过展台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全体学生都能欣赏得到,制作的优点和不足一览无遗,增强活动的时效性,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我市新课程改革和小学教育共同体教研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了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有利条件,让我们将现代技术引进课堂,在探索实践中,老师和学生都学会了合作,学会了选择,学会了创新。我也更好地插上了翱翔于新课程改革的翅膀。
中国结,结中情意浓,结中变化多;网络连技艺,你我互沟通;多少智慧,多少成就,都在这长长一根红绳中!
今后我还要多加学习和锻炼,争取在综合实践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中国结》教学反思3
课题:中国结
课时:一课时
课别:手工制作课
教具:图片多媒体中国结成品
学具:课本剪刀彩绳等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示范练习归纳总结
指导思想
1、本课着力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战胜自我,亲手完成编织中国结,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就感。
2、本课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学生的差距分层推进。对能力弱的学生,让他们三五人形成一个小团队,教师手把手的点拨,指导,使其完成最简单的双钱结的制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中国结编结技法图的识图;提高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实践能力。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并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的自觉探究能力创造力、体验在制作过程中的成功收获和喜悦,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知难而上,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耐心细致的认知态度。
教学重点
重点:中国结的编结与整理
教学难点:
1、编结技法图的识别
2、后续整理成型
3、学生如何战胜自我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突出教师的示范性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
教学流程:
中国结→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示范识图→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演示整理→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
一、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
二、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看今天的教室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感到好奇引发兴趣------中国结装饰了教室(创设情景、营造学习氛围)
2、师:导入新课:小小中国结,喜庆、祥和、寓意深刻,她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又能演绎现实生活中的.个性美与和谐美。同学们想不想亲手编一个具有张扬个性的中国结祝福亲友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编织中国结,同学们学会了基本的编织中国结的方法后,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更漂亮的中国结。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3、播放歌曲《中国结》,体会歌唱家陈思思是如何用歌声来演绎对中国结的情有独钟?
通过音乐使学生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认识
学生回答
三、学习新课
1、简介什么叫做中国结和中国结的演变过程
2、中国结的十种基本编法
3、师:利用准备好的投影仪,逐步演示:
①编结中的起步
②线绳的走向,
③固定绳子
④线绳是怎样穿压的。明确:线从别的线下面过是穿(插),从别的线上面走是压。
生:与教师的投影动作互动,体验最初的感觉
4、教师演示制作过程,学生学习并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在规定时间内谁先完成,将会等到老师的礼物,双钱结代表吉祥,富贵,金钱等等,那么将我满满的祝福送给你们。)
四、作业
1、作业:根据老师的演示步骤,自己完成或创作一组中国结。要求:分组完成。
2、完成制作后,同学们将手中做好的双钱结送给每一位老师,并送上自己的祝福。(实现互动增加课堂活力)我们中国有着许多优秀与灿烂的民族艺术,通过我们的学习,应该增加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五、课堂小结与延伸
归纳小结:本课重难点和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
延伸:我们中华民族有着许许多多优秀与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通过我们今天的学,同学们应该树立我们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激励:我向在座的所有同学祝贺,因为你们的实践和勇气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战胜自我的开始。我们允许反复和失败,成功就在明天。
最后,我们以一段中央舞蹈学校的刘岩带来的《中国结》结束这堂课,看看舞蹈艺术是如何诠释中国结的文化底蕴的。
课堂板书
中国结
一、理解什么是中国结。
二、中国结的演变过程。
三、中国结的十种基本变法。
四、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中国传统艺术-边织的相关知识,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思想与精神得到了培养,同时具备了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但老师在作业设计的时候感觉还应考虑充分和与生活结合起来。
《中国结》教学反思4
《中国结》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通过介绍近几年来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课文首先描写了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接着说明了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及人们寄托于它的浓浓的情谊,指出了中国结已经成为向世界传递祥和和喜庆的象征。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在设计教案时,我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于中国结这种饰物很喜欢,但对于它所包含的深刻寓意并不了解,学习时他们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于是,我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会其中饱含的中国情、中国心”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把对于“头”这个词的理解定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环节的构思中,我主要采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方法。先是激趣导入,通过游戏引出课题。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本内容谈中国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说明它受宠,抓住了“风韵”和“装点”这两个词,重点理解了“中国结以它那特有的风韵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装点着中华大地。”这句话。接着由小小的中国结引出它丰富的寓意。出示排比句式,从中领悟代表的寓意很多。而且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中国结在特定的地方所代表不同的寓意。最后进一不深入、过渡到中国结更深的一层寓意“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包含着中国结”,通过把实物说明与象征意义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中国结这个“头”包含有两层的意思:表面指的.是编结中国结的那根绳子的起点,实际上指的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我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进而小结课文,得出课文的主题“喜爱中国结,热爱祖国”。到了最后,结合国庆,让学生回家做一个中国结,以此表达自己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中国结》教学反思5
“8的乘法口诀”是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编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时,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我从外国小朋友学做中国结的话题引入,指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情景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另一方面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放手,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8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达到逐步巩固应用乘法口诀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还为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整节课,在情境设计中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活动注重丰富有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良好学习情感和应用意识
《中国结》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散文,全文围绕中国结,从中国结的外形写到它的寓意,由中国结的包含的中国情写到它渗透的世界意义,层层深入地说明了中国结特别受宠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也表现了作者对时尚的那份深刻理解。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两个关键词,即“特有的风韵”和中国结的`“头”。通过理解“特有的风韵”让学生明白中国结美丽、典雅的东方造型以及其蕴含的丰富、深刻的寓意,使学生明白中国结特别受宠的原因。通过理解中国结的“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透过这两个关键词我设计了本课的导学案,通过实践,效果还不错。
《中国结》教学反思7
我在执教《中国结》这一课时,充分确立学生阅读的立体地位,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充分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与教师的对话,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有个性、有创造力的解读,使语文课堂真正闪烁出“以自主读书感悟为本,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标”的教学思想。
一、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空,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供基础。
要想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必须交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充分地、直接地接触语言材料。这节课上,从初读感知的“四读”到品读精思第3自然段,学生始终是读书的主体。这样的课堂上,既有由读得不准到读准了的进步,又有充满激情、神采飞扬的诵读;既有潜心默读的勾画圈点,又有摇头晃脑的书声朗朗。这样的读书,帮助学生调动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这些都是他们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和敲击妙悟火花的工具。这样的读书,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让课文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坚实基础上,每一个学生才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思想。
二、透过词句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引导学生读进去。
香港散文大家董桥说:“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的确,文字是有呼吸,有脉搏,有生命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文本中那些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的字词,我引导学生细心体味,从语言的表层走向语言的深层,并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韵味。通过对“巧妙编结、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这些词语的'不断研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经历了几个来回,逐步深入地领略了作者文质兼美的语言背后蕴藏的丰富情感,促进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共振。
三、通过教师语言丰富课文情感,营造浓郁文化氛围。
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教师运用语言教学生学用语言。在这里,语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所以,语文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运用语言的成功。
在本教学设计中,老师的语言力求与课文情境协同起来,如诗一般优美,就像“液态的火焰”,娓娓道来的叙述表述着教师自身与文本对话后的思考。抑扬顿挫的语调、整齐的韵律、悦耳的语音和富于激情的话语,使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文学意韵,使学生置身其中品读感悟,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四、通过补充资料,填补课文空白,引起情感上的震撼。
选取适当的补充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上,我从大语文观出发,以宏观的、文化的视野对文本进行俯视、鸟瞰,引导学生从教材向课外延伸,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出示:一双巧手编结中国结的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中国结有关画面,中国结渊源久远的文字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对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情感得以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结》教学反思8
《中国结》是一篇散文,通过介绍近几年来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课文首先描写了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接着说明了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及人们寄托于它的浓浓的情谊,指出了中国结已经成为向世界传递祥和和喜庆的象征。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本文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尤其是第二、三、四自然段有些句子对仗工整。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适合朗读。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中心段落,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同根生、心连心的象征。
一、课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结。
中国结是学生熟悉的一种装饰物,学生们对此并不陌生,教学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了解中国结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中国结的了解。
二、准确把握文章的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会其中饱含的中国情、中国心无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头”这个词的理解,如何把实物说明与象征意义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这个“头”包含有两层的意思:表面指的是编结中国结的那根绳子的起点,实际上指的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我在设计教学时,十分注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以教师自身美好的形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自然融洽,是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前提。其次,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训练。教学中,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文本,自读、自悟、自得,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重点句、关键句合作研读、讨论、品读。如: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老师抓住“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编织中国结那根绳子的一部分”来理解下文中“头”的含义。通过自由读、范读、集体读、想像读、感情读等不同方式,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三、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这是一篇典型的总分结构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解表达顺序。
四、注重精彩词句的品味。
课文语句优美,特别是第2——4自然段描写出了中国结的美和人们对它的喜爱。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这些段落,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背诵,同时知道某些段落是围绕中心句来展开的,知道作者是怎样具体写的,体会文中几处排比句的精彩与作用,还有过渡段所起的作用等。
《中国结》教学反思9
教学18课中国结后,我一直在思考,学生对于“为什么华人喜欢中国结”这个问题有困难,而老师也因此而困惑,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不出来。
自己反思了一下学生回答课后问题的思路(表达的'思路),觉得他们的表述还是不行,这一题表述的思路应该是:中国结的寓意——海外华人也是中国人——看见了中国结他们就会看到什么?——所以他们喜欢中国结。
当老师把教学思路写出来以后又叫4名同学上讲台回答,结果朗杰同学回答得较好,老师额头的皱纹也舒展开了。
这样的作业虽然麻烦一些,但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今后还要坚持。
《中国结》教学反思10
今天教学《中国结》,在设计教案时,我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于中国结这种饰物很喜欢,但对于它所包含的深刻寓意并不了解,学习时他们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于是,我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会其中饱含的中国情、中国心”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把对于“头”这个词的理解定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环节的构思中,我主要采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方法。先是激趣导入,通过游戏引出课题。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本内容谈中国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说明它受宠,抓住了“风韵”和“装点”这两个词,重点理解了“中国结以它那特有的风韵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装点着中华大地。”这句话。接着由小小的中国结引出它丰富的寓意。出示排比句式,从中领悟代表的寓意很多。
两课时教学后反思如下:
一、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空,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供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以上思想的指导,我在执教《中国结》这一课时,充分确立学生阅读的立体地位,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充分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与教师的对话,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有个性、有创造力的解读,使语文课堂真正闪烁出“以自主读书感悟为本,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标”要想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必须交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充分地、直接地接触语言材料。从初读感知的“四读”到品读精思第3自然段,学生始终是读书的`主体。这样的课堂上,既有由读得不准到读准了的进步,又有充满激情、神采飞扬的诵读;既有潜心默读的勾画圈点,又有摇头晃脑的书声朗朗。这样的读书,帮助学生调动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这些都是他们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和敲击妙悟火花的工具。这样的读书,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让课文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坚实基础上,每一个学生才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思想。
二、透过词句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引导学生读进去。
散文大家董桥说:“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的确,文字是有呼吸,有脉搏,有生命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文本中那些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的字词,我引导学生细心体味,从语言的表层走向语言的深层,并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韵味。通过对“巧妙编结、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这些词语的不断研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经历了几个来回,逐步深入地领略了作者文质兼美的语言背后蕴藏的丰富情感,促进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共振。
《中国结》教学反思11
《中国结》是一篇散文,通过介绍近几年来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中国结》教学反思,《中国结》教学反思。课文首先描写了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接着说明了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及人们寄托于它的浓浓的情谊,指出了中国结已经成为向世界传递祥和和喜庆的象征。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教学反思《《中国结》教学反思》。
因此,教学时我准确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会其中饱含的`中国情、中国心无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头”这个词的理解,如何把实物说明与象征意义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这个“头”包含有两层的意思:表面指的是编结中国结的那根绳子的起点,实际上指的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如何把实物说明与事物的象征意义结合起来表达、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了关注词句自身,从内容入手查找中国结的特点和中国华人的特点,继而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相似处,那么华人喜欢中国结的渊源自然顺理成章了。在阅读中发现,在发现中比较,在比较中概括,在概括中领悟,在领悟后又去朗读,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就得以层层深化。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中国结》教学反思12
《中国结》一课是四年级七册三单元民族之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对于这篇课文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1、理清顺序是把握文章的关键。
文章共六自然段:点明课题——受到喜爱——形巧意深——饱含情感——民族象征——总结升华。把握住文章的顺序,不难发现,文章是由中国结形式上的浅层次含义逐步推进到形式上深层次含义的过程,是由一种中国人内心对生活的美好祝福、美好憧憬向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对祖国故土,不离不弃、心心相连的'爱国主义情感的高度发展。把握顺序、理清思路。
2、抓住要点是切入教学的关键。
文中有词“风韵”、“神韵”同一字在不同词语中出现,教师由此设疑——“特有风韵”指什么?“东方神韵”又指什么?两者是指一个意思吗?由写作顺序不难看出,“特有风韵”是指中国结形式上的浅层次含义(风韵的意思是风致、情趣),而东方神韵(意思是精神、韵致)不仅蕴含着这层含义,更多的是指中国结的深刻含义。由此入手,重点昭然。
3、板书设计是渗透两性的关键。
《新课标》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我认为板书可以设计如下:
点题—引出特点—浅写含义—深写感情—总结升华
中国结—特有风韵—巧夺天工—不离不弃—东方神韵
变化无穷 饱含情感
蕴含深意 民族象征
第一行为文章的写作结构是写法的指导;第二行为工具性的体现,学生发言依据文中词句,随时板书;第三部分为人文性体现,点明中国结特点以及蕴含深意。如此板书既渗透两性,又不失经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中国结》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中国结》教案12-16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9-11
教学的反思12-08
《让》教学反思12-12
教学的反思01-07
教学反思03-02
故事教学教学反思02-02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2-04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