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1
听唐老师执教的《端午的鸭蛋》一课,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一位智慧美女的教学魅力。这是一堂美文与美人完美搭配的课,这是一堂文学与艺术交融的课,这是一堂思想与智慧同放的课。听这堂课,如同赏一道秀丽风景,做一次享美的旅行。
古书有云“惟事以美人,以佚其志,以弱其体,以增其下之怨”。唐老师虽不用美人计,但其美人效应却不可忽视。唐老师优雅大方又不失干练和善,形象气质俱佳。课堂上她挥洒自如,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知性美,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学生的视线,她用她得天独厚的美丽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所以,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涨,思考深入,发言积极,课堂气氛热烈。其美丽的形象对于这堂成功的课来说可谓是锦上添花。
当然,唐老师这堂课的美更在于其教学艺术的美。
首先,教学环节之美——简而丰。回顾其教学过程:看视频,说端午风俗;读课文,理脉络;品语言,悟乡情;赏鸭蛋络子,说童心;荐鸭蛋,写特产广告语。环环紧扣,结构明晰。又以“鸭蛋”为线,以品读为手段,让学生了解他乡风物风俗,品味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人类普遍的乡土情结,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将语文学习方法、朗读指导、语言积累、文学创作、鉴赏美等等融入其中,真正将德育、智育、美育统一起来,并得以有效落实。使得整堂课简洁又丰富,无不闪耀着智慧之美。
其次,教学方法之美——巧妙。唐老师这堂课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语言学习的教法很巧。她避开生硬干瘪的理论说教,而是带学生走进文本,沉入文本,以读带品,以读带悟,指导学生读出重音,读出停顿,读出情感,在读中体悟作者情感;教学生从写作内容、词语运用、句式、修辞方法等多角度品析,体会汪老散文特点;细致示范,耐心指导,仅词语运用这一角度,唐老师就从动词、副词、拟声词等的使用效果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品读语文;唐老师不仅“授之以渔”,还让学生“结网捕鱼”,放手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品析文中精彩语段,真正内化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
第三,教学语言之美——精练。“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堂课上,唐老师惜字如金,语言不蔓不枝。无论是导入语、过渡语,还是点评语、总结语,都可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娴熟的'用语技巧。谚语俗语、文赋诗歌、名人典故,皆信手拈来。整堂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儿,让听者既能感受到诗词文赋的典雅之气,又能领略到现代散文的流畅之美,如同隽秀明丽的诗篇。这样的精美的语言何尝不是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呢!
于“无声”中“润物”,大概是一堂成功的课的最高境界了吧!这堂课真是美不胜收。虽也有小瑕疵,但,瑕不掩瑜。学习唐老师的课堂艺术是我目前的工作目标,以济我乏善可陈的语文课堂。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2
这节课设计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从文本语句的揣摩品味上来体味作者的思乡情感和欣赏作者那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处理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方面: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文章出发,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汪老先生家乡的这小小的鸭蛋到底有哪些美妙之处呢?”“那么作为高邮人的汪曾祺老先生一定会带着怎样的感情来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呢——”“想想作者仅仅是在赞扬高邮的鸭蛋吗?”
三个问题逐一提出,同学们结合课文,联系实际便能体会到作者那份浓浓的思乡情。但这一枚小小的鸭蛋为何难忘,其实不仅凝聚着故乡情,更是民俗文化的一个体现。这些感情都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去品味,去揣摩。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比较理解的。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都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在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情感之后,老师又自然而然地穿插一段过渡语:是啊,生活中有很多的文人也喜欢写家乡的食物。贾平凹忘不了陕西的那口羊肉泡馍,叶圣陶叫着薄片的雪藕就会想起远在太湖边的故乡,周作人甚至认为故乡的野菜——紫云英那诱人的香味无与伦比。还有鲁迅、冰心等。其实大家想一想,他们想念的仅仅是那罗汉豆,那腊八粥吗?我觉得这样的材料介入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语文教材就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就应该在关注文本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只有这样,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逐步积淀。同样在语言品味的环节,我在设计中也不仅仅停留在本课的语言,而是介入汪曾祺的其他文章中的语言,以一种“以文解文”的方法去解读文本语言,既解决本课的教学任务,又学会旁类触通,更全面仔细地解读汪曾祺,这样,对扩充学生的阅读面很有帮助。
总之,我认为这堂课我带领着同学们明白了一句话: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故乡,也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3
《端午的鸭蛋》是我先后修改了两次最后一次较为满意的一堂课。至少自己觉得,把握课堂,驾驭课堂方面开始有点得心应手,比较自如了。整个教学过程中,有预设环节的按部就班,也有课堂生成的自然引导,借机发挥。学生的气氛较为活跃,融入课堂,融入文本应该还有点效果,这是我由衷高兴并乐于见到的一种现象。整堂课下来,,自我感觉思路比较清晰,文本扣住和围绕的比较紧。片段赏析和语言鉴赏方面比较顺利。但还是出现了几处败笔:
①对于二、三段家乡鸭蛋的赏析中,有两处语句“不过高邮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其实,这两句话的风格是一样的,都表现了作者汪曾祺幽默的语言特点以及渗透着对家乡鸭蛋的热爱自豪之情。但我在课前备课和语言揣摩中多给它加上了一个词“夸张”,自己也在多次的朗读品味时,越读越觉得它有夸张的味道,就一相情愿的渗透在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其实后来想这两句话应该没有“夸张”,而更多的是“比较”。这样的语言表达明明有浓浓的比较意味,我竟然把这一点给忽略掉了。范了严重的教学知识上的纰漏。所以,有待改进。
但我又觉得,要说没有夸张也不尽然。因为作者在讲述这两句话的.时候明显口气是很大的,这种大的口气本身就是一种夸张和幽默的语言味道。这里的“夸张”仅仅是一种朗读味道,而不是作修辞手法来解释的。作此理解不知道行不行呢?
②第一段端午的风俗描写营造了一种“闲适自由”的气氛,而最后一段用“囊萤映雪”的联想作结也是营造“随意闲适”的感觉,我原本以用“首尾照应”来概括。实际上,这两处闲适的评价角度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段属于语言描述中渗透出来的气氛的闲适,而最后一段则是作者手法、笔法上的随意作结。按这个思路来推测,首尾就不可能照应了,所以,在细微的地方也应该注意。说“随意闲适”是对的,但“首尾照应”反而画蛇添足了。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4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一、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
1、了解各地端午风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风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传神的写法。力求在课堂上完成目标,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教学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安排。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
2、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别的地方的鸭蛋哪里有我们高邮的鸭蛋好,还是我们高邮的鸭蛋是真正的鸭蛋。”再如,说到文章为什么引用元稹的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用文言诗句的作用,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春》这篇课文,提问说: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的引用使用得较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简洁、凝练。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我适当地扩展教学范围。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情感、语言后,把作者对家乡高邮的感情与同学们对南京的感情联系起来,利用讲述南京的民风民俗、风味小吃,很自然地由作者对于家乡风味小吃鸭蛋的自豪感引入学生对南京的风味小吃的一种自豪之情,并趁势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种南京的风味小吃,以达到联系实际,情感升华的目的。而且学生的写作超出了预期效果,虽然篇幅较短,但却写出了南京小吃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得知,学生对着这环节感触较深。
四、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一、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还要加强朗读教学。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在知识点的归纳上、在板书的'设计上缺乏完整性。板书的得出比较急,不够自然,应该因势利导,而且板书过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体性不够。同时,在学生品析完语言后,未能做及时完整的归纳,知识点的体现也不够系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重视。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设妙问,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语文组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基本上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同时也有很多的收获,也更加深了对于新课标的理解,谢谢各位老师的指导。我想,自己平时还应多学习,多积累,争取在新课改中努力创新,进一步实现新课标的精神。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5
体会一:激发兴趣是关键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考虑到学生也未曾预习过课文,我在设计导入这一环节时,改变在原来一贯的做法,改为一猜谜的方式导入这样是为了更快的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从课堂效果来看,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踊跃答疑,这都跟教学第一个环节设计的息息相关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由于很多孩子对课文提到江苏端午挂蛋络子的风俗不了解,我特地制作了几个色彩各异的蛋络子,实物展示既直观又新鲜,学生们学习了半节课看到这么有意思的物件,情绪顿时为之一振蛋络子的展示使课堂气氛达到小小的高潮学生学习趣味的增加也令课文的理解更好的往深层递进再谈课文中文章中挂蛋络子的趣味时,老师不用多说,学生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
体会二:小组合作要落实
在短短的一节课要学习两节课时才能解决的课文,显然时间是少了点这对学生而言毕竟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放弃了面面俱到的课堂设计,而是采用了中心问题突破的教学思路紧紧抓住作者为什么不写端午节其他的习俗,而选择写了小小的鸭蛋?以小组讨论中心问题的`的形式学生实现从浅层理解到深层理解的转化我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一直在巡视并协助学生并对讨论活动开展好的小组及时表扬肯定,督促别的小组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分材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令他们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选择的突破点是很重要的切中肯綮方能化繁为简对于大多数学生讨论后不能解决的学习难点,老师一定要寻找到最佳的教学策略去突破它对于部分学生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它,充分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合作式学习,讨论切忌流于形式的为讨论而讨论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6
八年级语文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
1、了解各地端午风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风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传神的写法。
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端午的鸭蛋》的教学,通过教学,完成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线索,结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作者通过写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进行语言的特点分析时,由于按照教学设计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临时进行了改变,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语言的特点,同学们能从中感受语言的通俗美,语言的幽默感!
通过教学实践,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课堂环境设置中,在教学中,有许多规则是不能违背的,一旦违背,所造成的影响之大,不能估量。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许多让我感觉特别的地方,由于对同学们作了具体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具体,大家在思考问题时,还算灵活,回答也还如意,往往能让我感觉高兴。如在思考通过作者写的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时,大家的.回答非常准确,使我感觉特受用。这并不是因为大家回答正确的缘故,而是大家能回答问题了,敢于回答问题了,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同学在知识积累较少,学会去识记的地方不多的缘故罢。当我们思考文章的前后与标题的关系时,大家对于散文的特点忘记得一干二净,居然在回答问题时,一点也不知道,这让我又感觉到吃惊,因为这一知识点我在之前才讲过没有几天。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二要让同学注意到,在学习某种文学体裁时,分析与理解与体裁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将文章分析与文章体裁分开,虽然教科书要求淡化文体知识,然分析文章与体裁的关系却不能分开;三要让同学注意到分析文章必须与社会背景相联系。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7
20xx年4月27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在我校录播室出了一节公开课《端午的鸭蛋》,现在把教学反思整理如下:在讲公开课前一周的周五下午才接到教研组长的任务,需要出一节公开课。当时只有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备课,写教学设计,做课件。加之小孩小,需要哺乳和看护,所以时间少。可谓时间少,任务紧。在课前对课上要讲的问题的设计也犹豫过,觉得问题设计的有点多,但不好取舍,还是讲了。
课堂进行完毕后,深感本节课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改正,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亮点少,整体来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这主要是由我个人问题的`设置不够吸引人,以及学生预习不佳,参与度不强。课堂一开始,当我以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导入时,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当进行到文本解读时,比如作者家乡咸鸭蛋有什么特点?对家乡鸭蛋的情感?学生回答的不够全面,对语句的理解不够到位。此时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来从文本出发,运用提取,加工,概括出咸鸭蛋的特点。但归根结底,是平时阅读基本功训练没到位,动脑能力,阅读能力欠缺。
二.问题设置过多,学生思考时间过少,回答问题不够充分。
当课堂教学进行到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时,明显感觉到时间过紧,不够用,学生回答得很差强人意,教师点评的很仓促。课后反思,这个问题应该设计到第二学时,本节课不应该设计这么多问题。
三.学生对文章读得不到位。
这一节课语言是很有特点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尤其是那种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细流娓娓道出。但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读的情感和语气语调很少涉及,致使对文章的味道和意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四.教师本人的语文素养欠缺。
我自我感觉我不是天生的老师,我一直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而努力,但由于天资的问题,个人教师魅力不足,语言感染力不强。体现在本节课中,如教学环节的串词设计不好,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点评不到位,无法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课后教研组长孙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的宝贵建议,如孙老师说,总体设计还不错,个人气场还是不错,有序进行,不慌乱。但他也指出这堂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如这篇课文是讲民俗的,应该能讲的很吸引学生,学生的参与度应该很高,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平时点滴做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今后我要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培训学生的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8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教学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安排。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
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
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别的地方的鸭蛋哪里有我们高邮的鸭蛋好,还是我们高邮的鸭蛋是真正的鸭蛋。”再如,说到文章为什么引用元稹的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用文言诗句的作用,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春》这篇课文,提问说: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的引用使用得较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简洁、凝练。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我适当地扩展教学范围。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情感、语言后,把作者对家乡高邮的感情与同学们对赣南的感情联系起来,利用讲述赣南的民风民俗、风味小吃,很自然地由作者对于家乡风味小吃鸭蛋的自豪感引入学生对赣南的风味小吃的一种自豪之情,并趁势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种赣南的风味小吃,以达到联系实际,情感升华的目的。而且学生的写作超出了预期效果,虽然篇幅较短,但却写出了赣南小吃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得知,学生对着这环节感触较深。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9
【教学目的】
了解端午的风俗,准确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语言,理解鸭蛋带给作者的情与趣。
【教学手段】
手工制作蛋络子、端午的习俗的一段flash动画。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中国传统节日:
(分小组竞赛)
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 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习俗照片:
(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
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分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步骤四:播放端午节的相关flash动画,结合观察身边的社会,比较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与中国民族传统节日在如今社会迥异的处境。阅读老师发的另一篇辅助阅读材料“节日的联想”。
(汪曾祺的文章读来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一笔一笔写端午的种种乐趣,可是今天,有谁还把端午吃鸭蛋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端午节和许多别的传统佳节一样,节日意味渐淡,仿佛演绎为一种节日的符号了。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那样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传统的佳节还有几人有着幸福的期待?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对重视传统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三、品味语言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及时做适当的点评。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引导他们以最棒的语言讲出自己内心独特的个人体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练习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任选一题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阅读写读后感
△△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片段作文“家乡的小吃”
△△△阅读“节日联想”后,仿写一篇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
【板书设计】
童年岁月的美好回忆
家乡生活的温馨回味
情
寻常生活的闲适体味
端午的鸭蛋带来的
挂蛋络子
挑鸭蛋
趣 吃鸭蛋
玩蛋壳
【教学反思】
20xx年的4月30日,我在南山实验学校初二⑼班上了节语文自然分材教学实验研讨课。实施分材实验一年来,我在阅读教学中探索着如何更好地落实普读和补读,在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中,引导学生从浅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的转化。
体会一:激发兴趣是关键。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考虑到是异地教学,学生是我从未见过面的学生,学生也未曾预习过课文,我在设计导入这一环节时,改变在原来在本校自己班级的做法,改为一猜谜的方式导入。这样是为了更快的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从课堂效果来看,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踊跃答疑,这都跟教学第一个环节设计的息息相关。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由于很多孩子对课文提到江苏端午挂蛋络子的风俗不了解,我特地制作了几个色彩各异的'蛋络子,实物展示既直观又新鲜,学生们学习了半节课看到这么有意思的物件,情绪顿时为之一振。蛋络子的展示使课堂气氛达到小小的高潮。学生学习趣味的增加也令课文的理解更好的往深层递进。再谈课文中文章中挂蛋络子的趣味时,老师不用多说,学生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
体会二:小组合作要落实。
在短短的一节课要学习两节课时才能解决的课文,显然时间是少了点。这对学生而言毕竟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放弃了面面俱到的课堂设计,而是采用了中心问题突破的教学思路。紧紧抓住作者为什么不写端午节其他的习俗,而选择写了小小的鸭蛋?以小组讨论中心问题的。的形式学生实现从浅层理解到深层理解的转化。我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一直在巡视并协助学生。并对讨论活动开展好的小组及时表扬肯定,督促别的小组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分材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令他们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选择的突破点是很重要的。切中肯綮方能化繁为简。对于大多数学生讨论后不能解决的学习难点,老师一定要寻找到最佳的教学策略去突破它。对于部分学生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它,充分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合作式学习,讨论切忌流于形式的为讨论而讨论。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体会三:补读的方式要灵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步入到学生遇到困难“多事故地段”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有预见性的判断,并紧密观察学生的学情。等到学生功能出示三色牌示意,老师要在课堂上灵活处理。既不因小部分跟不上的同学耽误全班的学习进程,也不能忽略这些理解能力弱点的学生,赶火车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采用的办法是“抓大放小”。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我关注孩子们讨论的过程,及时观察学生的学情。自己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因为在学生与文本第一次的对话中,出现理解能力层次区别通常就是这个时候。遇到共性的问题我就在课堂上重点强调,讲细讲透;遇到个别枝节性的问题就交由小组长解决,若是更棘手的问题不便于课堂解决的就留在课后个别辅导。课堂上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难,并及时点拨,可以帮助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尽快扫除学习的消极因素,跟上课堂学习的进度。灵活地处理好补读,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优生吃得“好”,也让学习脚步慢点的孩子吃得“饱”。
课堂教学进行到学生理解的教学步骤四时,我听取接受了熊教授的建议,给学生一篇辅助阅读材料,来实现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
拓展阅读材料的介入,很好的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进入到了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原来写端午的鸭蛋不仅仅因为家乡的鸭蛋的出名,也不仅仅是为了追忆童年生活的快乐,《端午的鸭蛋》还写出了作者多传统文化的眷恋,带给我们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去向的思考。
从在实验学校上的这节汇报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我已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初步设想,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氛围活跃。在借助实物展示和辅助材料的阅读两个环节设计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补充的课外材料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作用,它就像个云梯,为学生打开思路,实现浅层到深层的转化。当然,也存在不少遗憾。课堂的第一环节还可以更简洁,节约时间。而课题最后一个环节,因为时间的限制,没真正展开。还有设计好的几个分梯度的练习也没来得及给学生。在整节课结束教学之前若能让学生谈自己对日益淡漠的传统节日走向的看法就更加完美了!
学习完这篇课文我班的学生这样写到:《端午的鸭蛋》课堂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运用了非常直观的教学方法来让我们更加了解高邮鸭蛋,它让我们在欢乐中学习,远离了以前的严肃课堂气氛,摇身跳跃进欢乐的笑声中。
参与语文自然分材实验,我觉得我是充实的。因为我在不停地思索着,不停地实践着。尽管也遭遇到种种的困惑,但我想没有曲折的摸索过程,没有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质疑和拷问,我们又如何能实现自我的超越。多个角度去思考,去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对教学毕竟是有益的。实验中,如果我们少点依赖心理,不要被动地等待高人的指点迷津,多点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索精神,或许我们的行进的脚步会迈地更坚定而豪迈!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10
《端午的鸭蛋》一篇是很好的生活习俗类的课文,但我却上了一节失败的课,《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我觉得我在课件上的设置是没问题的,安排了两节课的内容。第一节以读与思为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汪曾祺先生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第二节以议与写为主,体味民俗风情,培养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热爱民族的自豪感。
为了体现这节课的特色,我讲了第一课时的内容,品味语言。结果,内容没完不说,学生对品味语言毫无兴趣。课堂上,我的串词还是比较流畅的呀。课后,我问了语文课代表。她说,老师我们都觉得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说话一样,没什么特别呀。听课的年级校长和语文组组长也问我对这篇文章的'构想,他们也觉得在这篇文章里品味语言不是主要的,带着说说就行,如果以第二课时的内容为主,效果会好一些,最主要的是学生熟悉能接受,有话可说。哎,现在想想也是,本文的确是汪先生用闲聊的笔调来写的,说起品味语言,对孩子来说,真的是生搬硬套。看来语文课堂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一味的迷信教辅资料。最重要的是今后我要多钻研学习,一定努力达到课堂上的“共享式”。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11
5月14日早上第三节课,我带着一份匆匆的焦虑与紧张快步迈进了八年级(3)班教室,今天要上一节同堂异构的语文公开课,教室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同学们有点小紧张,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强制自己镇定下来,一定要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气场,我暗自给自己打气,我镇定的扫视了全班同学一眼,暗示他们。课堂在同学们诵读诗歌预备中开始了。45分钟后,一节瑕疵较多的公开课画上了句号。
静坐于桌前,我开始反思这节课:
1.准备不够充分是本节课做致命的弱点。在研读教材时,也翻阅了很多资料。最后确定了4点教学目标。在课堂的45分钟里,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未能涉及,仔细一想,这是个很大的漏洞,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竟然没设计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现在想想,补救措施有两种:
(1)将品析分散到每一个读文的环节中去,在完成问题解读时不漏痕迹的加以品析。
(2)如果第一种不能做到,那么这一教学目的完全可以舍弃。在备课之初,将其设置为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2.问题设置不明显,有些问题及早出现。难度拔高,学生很费解。比如:让学生了解到高邮的咸鸭蛋的特点后马上命学生为其写宣传标语,虽说是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问题出现过早,突如其来的训练让学生有点应接不暇。比如:“作者写端午写端午的鸭蛋重点写了什么,在此,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再比如:在合作探究中,“汪老先生不惜笔墨,侃侃而谈,如此津津有味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在这两个问题设置上缺少为学生做铺设环节,学生反馈亦见难色。因此,问题生成效果未能达到最佳。我在处理时也操之过急,总结归纳有越俎代庖之嫌。
3.教法略显单一。一问一答的形式充斥课堂。老师讲得多,学生回答少。
4.教育机智不足。在上课35分钟时,一同事在教室后面举手善意暗示我:还有5分钟下课,于是我迅速决定将C版块中谈及作者行文思路的问题决然舍弃。忽视了本属这节课的知识重点,匆匆进入下一环节。在学生做练笔之际悄悄问及学生时间,他告诉我还有6分钟下课,内心暗自叹道到不妙。仔细回想,这是对课堂偶发事件应变机智不足明显体现,自己对课堂时间掌握有失稳妥。
纵观以上四点来看:备课不够充分,只注重了备教材,忽视了备学生,做预设。虽有好的新理念,新方法但课堂收效甚微。
决定重新整改后,在八年级(1)班再上一次,争取达到预定目标。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12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一、不够深入
在指导学生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学生的发言未尽,挖得不够深时,自己未让学生畅所欲言,取而代之的是找另一个同学来回答或自己的'点评总结,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长此以往将挫伤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在这样时候应该沉着,应及时捕捉教学机智,调节课堂气氛,顺势深入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语言品味方式有待商榷
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是“平淡有味”、“文白结合”、“大词小用”等,这些语言风格在学生品味后在拎出来效果可能更好。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在文句的揣摩上还不够到位,像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如“鸭蛋的秀气”“蠢”还没品读出来。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13
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运用的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感知浓郁的民俗画面。我先是声情并茂的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再由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的精彩段落进行交流,最后分析完文章思路后全班齐读,逐步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触类似内容的文章,而且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不太容易调动的起来,因此我注重了课前的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历史典故和民俗故事会有比较浓的兴趣,而且自己搜集资料也会更有成就感。
导入到正文之后,我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但是其中也有些不足。我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时间也不够充分,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也不够充分,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解决的。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14
课堂进行完毕后,自己感觉没有完全领会和理解张老师的思想。在教学中出现很多不到位和不和谐的地方,总结如下:
1、学生参与面小,并且不够兴奋活跃,主动性不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本身的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课堂一开始,学生回答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尤其是我导入后和同学们谈节日和吃的关系的时候,由于有点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是很融洽的,我问同学们从文中读出什么以后,几个同学谈的都不错。我还趁机让几个同学勾勒梳理出文章的轮廓。但是到了我谈 “汪曾祺是一个嘴馋的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显然不感冒,一度出现冷场,几个同学分析也没有围绕这个点展开,教师比较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读出问题上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上完课后,我和淄博市教研室的崔老师交流才得知,桓台本地特产就是马踏湖的鸭蛋,感到非常的惋惜,自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和拓展的资源!所以说教学设计没有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对学情估计不够充分,是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另一个教训是教学中应变能力欠缺。如果当时冷场时,我组织同学们结合这一点讨论交流,并且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的时候,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2、学生对文章读得不够。这一课语言是很有特点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尤其是那种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细流娓娓道出。但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读的感情和语气语调很少涉及,致使对文章的味道和意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本节课上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下了功夫的,但其它地方,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引用文本语言的时候,自己丧失了很多指导他们朗读和体会作者感情的机会,一想到这一点,自己就不能原谅自己。 3、自己不够大气和从容。06年下学期在本县我去邹平一中初中部送课的时候,上这一节课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的,学生表现精彩,教师调控课堂从容,感觉很舒服、惬意。但在这一节课,自己感觉自己心态没有摆好,在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总想重复类似的课堂场景,当课堂情况变化时,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张伟忠老师谈的对,课堂教学中没有意外就没有惊喜,意外出现的时候就是看教师的素质和功夫的时候!自己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学中缺少一种循循善诱和自然从容的气质。
4、对文本的挖掘不够细致深入。上完课后,张老师也给自己指点了几个课堂中几个有缺憾的地方,让自己感触很深。原先自己认为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比较成功的,但张老师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学生两次读成了筷子一扎下去,如果此时比较辨析一下筷子和筷子头,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油多的.特点,并且在此处质细的特点也有所体现。我也想到,“ 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也非常值得品味。对这篇课文的总体把握上,也还有值得深究的东西。张老师谈到,作者写鸭蛋,不光是因为好吃,还有好玩。在这两者上面写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中自己只把重点放在前者上了,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总之,由于自己对文章的钻研不够深入和透彻,使课堂失去了很多生成的精彩。
把这些问题摆出以后,我认为最关键最紧要的问题还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感悟理解。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张老师提出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这是很难的,既要保证这种解读不是误读,又要把教参和其它资料中的解读了然于胸,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作为省级教学能手,我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必须在这上面下功夫,做文章。把从现在开始,作为新的起点,在个性化教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15
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开端。刚开始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端午图片,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就这样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有的介绍端午的起源,有的谈论各地端午的习俗,还有的漫话自己的生活感受……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师生共同开启了愉悦的学习之旅。
随着对文本的.深入了解,学生不仅了解了江苏高邮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深切眷恋,还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气氛,深深的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将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生活中,布置了读写结合的作业,阅读有关屈原的文献或以“端午”为话题,介绍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习的内容真正变成学生的自主需求时,学习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学生饶有兴趣的阅读了有关屈原的传记,朗诵屈原的诗歌,当面对困惑时,还会不经意的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外,学生还阅读了许多有关民俗的课外书籍,极大的开阔了阅读视野,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03-13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03-05
【热门】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01-16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通用02-07
《端午粽》教学反思02-14
端午粽教学反思06-07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06-24
《端午粽》教学反思06-23
语文《端午粽》教学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