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是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还是有的,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人民币都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认识的面值,并能从人民币中找出识别的`信息,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在另一个班试教时就发现,孩子们虽然都认识人民币,但对其各种面值之间的联系、大小关系都不甚了解,甚至有孩子说5张2角的人民币可以换一个1分钱的硬币。因此在后来修改时,我有意识的将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孩子们大多都有购买的经验,但是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欠灵活,因此采用了课本上做一做的习题,1元可以买什么东西?商品有1元的冰棒、5角的作业本、1角的扣子。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己寻求答案,想出多种购买的方案,可以只买一种商品,也可以两种或多种商品,在思考中进一步体验到人民币在生活中重要性。
一整课上下来,我自己感觉孩子们学得很开心,本来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经常接触的东西,学起来很有劲,认识人民币和换钱游戏的环节都积极踊跃的参与。但是从随堂的练习中来看,我对新版、旧版人民币的认识这一块还是把握不够。教材是20xx年编写的,那个时候市面上大多流行的是第四套人民币,而到如今第四套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了,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五套人民币大多都能从生活中认识,这堂课只是把知识系统化清晰化;而第四套人民币对他们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知识点。但是书上的习题大多已第四套人民币为主,孩子们纷纷说看不清楚。其实在认识人民币一环节,我就将同样面值的第五套人民币和第四套人民币就出示在一起,我的本意是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两种版本的人民币联系在一起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2
教学连加、连减前,我与邵丽、冯丽两位老师商量,学生计算第一步时,要不要在两个数之间画上一横线,在横线下写出第一步的得数(即以3+5+1= 的形式),再计算。商量的结果是按以上的格式书写、计算,这样做的优点是:
1、有助于学生理清计算顺序;
2、对后进生有所帮助;
3、书写工整。
带着这些优点我走进了课堂,并把这些优点极力介绍给小朋友。作业时,钱烨问:“老师,会算的也要画横线吗?”我说:“会算的也要画,等你们熟练了以后就可以不画了。”他低下头做起作业,过了一会儿,他又问:“老师,会算的可不可以不画横线?”一定是小家伙嫌画横线太麻烦了,我问:“你会算,算给老师看看。”“2+5+3=10”他脱口而出,“你是怎么算的?”“2+3=5再加5就是10。”他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使计算变得简便了,我能说他不会算吗?他不但会计算,而且方法巧妙,我还有必要让他画横线计算吗?让他画横线写得数不是禁锢了他的思维吗?于是,我对学生说:“如果你们有好的方法计算,可以不画横线,但要保证不错。”季亚男是我班最差的.一个学生,他连数手指都不会,计算连加、连减时是在我身边完成的,我看到他完成第一步写上得数后,又一个一个的数着手指,真着急,我说:“你也可以不画横线了,连着一起数手指。”速度明显的快了许多。画横线再写上得数,对于优等生来说没什么影响,可对于差生来说,影响就大了,写得数得用手,得打断他的思维,做第二步时又得重拾起先前的思维,速度明显打折扣。 基于以上两种情况,我对画横线写得数作了这样的规定:如果你一下子得不到最后的结果,你可以画横线慢慢算,这种方法可以巩固正确的计算顺序。依靠手指完成作业的可以不画横线。作为教师不能因为要学生书写工整而禁锢学生的思维,也不能用书写格式禁锢学生的思维。我觉得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只要计算正确就是好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3
《统计》这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然后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主动地构建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呈现的独创性。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我利用学具中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的个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二、探索的自主性。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用已有的经验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自己探究出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把各种形状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分类记录,有的用画“☆”表示卡片的个数,有的用画“正”表示卡片的个数,有的则用打“√”的方法记录卡片的个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动手将几何图形卡片的个数统计出来,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纳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三、数学的实用性。
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本课通过对几何图形卡片个数的统计和分析,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4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几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比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有趣的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时,采用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我觉得比较成功。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念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会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这在活动四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 《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汇报的结果是: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
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个别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如果能更加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5
《小兔请客》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对于加法学习,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创设具体情境。
本节课我通过创编有趣的故事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入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创设了具体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小兔请客”是个非常富有童趣的情境,老师有意地设置“陷阱”:想吃,就得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让学生置身于数学情境当中,学生急于想帮帮小动物,争先恐后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心理内需,这种内需就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
2、让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若是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则更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教学中我只是给了学生一点“催化剂”——“快快帮帮它们吧?”学生们就一下子提出了那么多问题,这些疑问都是由学生自己产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会更高、更主动。
3、让学生发现计算方法。
我们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大多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即使在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但最终还是归为这种“想”,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教学中我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发现了多种算法,意在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存在问题与教学困惑:
1、对于介绍加减法各部分名称时,我费时太长,把问题弄复杂了。一年级的学生只要知道在加减法算式中,哪些是加数,哪些是和,哪些是被减数,哪些减数,哪些是差就够了。在教学中,我将这些名称加上运算符号让学生去读甚至于去识记,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其实在本堂课上既使学生不能熟练掌握也不要紧,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强化。
2、正是由于课堂中,我注重了强调算法的多样性,而忽视了算理的强调,就效果来看,即使不想最终归为“这样想”也得让学生学会用“这样想”的方式来计算,不然学生的法离开这种具体的情境后,变得不太适用了。
这让我感到困惑:到底要不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还是在多样化的过程后提炼出一种更为简便,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6
本学期,我仍担任一年级八班的数学课。由于是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的第一个学年的下学期,因此,课堂上除了进行数学知识、方法、技能的教学任务以外,还有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通过一个学期的了解,有部分学生由于在幼儿教育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各种学习行为习惯上还有待于更进一步地培养,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就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
一、认真备课、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学。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一年级是小学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掌握得怎么样,对学生以后学习数学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本学期我注重让学生掌握好每一个基本概念,且注重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教学。如:在学习加法、减法概念之前,我已先让学生将5以内数的组成、分成记熟,为计算加法减法作准备;在进行加法、减法教学时,课件直观出示几位学生将千纸鹤合到一起来或拿走的情形,接着让学生摆小棒操作“合起来”或“拿走”的过程,再让学生说“1个和2个合起来是3”,“3个拿走1个,还有2个”,然后再说明加法或减法的含义;当学生理解表示“合起来”用加法,“去掉、拿走”用减法时,其实学生已为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打好基础。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三、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加对学习的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挖掘教材不够深,知识的渗透度不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
(二)、教学中设计的练习题和题的类型太少。
(三)、对学生的学习和作业习惯,要求不够严格。
(四)、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不够。
(五)、对学生每节课所学知识点巩固得不够及时。
五、改进措施:
(一)、在下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将更加充分地进行备课工作,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将知识进行全面性地渗透,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牢固地掌握。
(二)、每单元系统知识教学任务完成后,将多设计一些练习题,并不断地变化题目的类型,增强学生理解题目的灵活性。
(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书写规格、整洁度等进行严格要求。
(四)、利用课余时间多对后进生进行及时地、有效地个别辅导,帮助后进生进步。
(五)、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六)、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7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
低年级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我注重用游戏,活动、操作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了《位置》一单元的内容时,我考虑到学生在学前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通过学生的动一动、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加深对位置的理解,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生活魅力。而且在这一单元后,设计了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让学生上下楼梯、猜一猜我在哪里、看看他跑了第几名……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操作等等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情感体验积极,都像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和老师分享,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甚至个别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还需适时点拨、提醒、帮助他们,但在课堂上
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注意不到,因此在提倡个体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今天,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体验左与右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教学时,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教师不必强行要求左右手分开来体会,只要学生感知到即可。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2)数一数。
(3)说一说。
(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再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3、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
(2)想一想。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手法让学生们判断教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举起右手与教师对照,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8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时,首先以生动形象的情境吸引学生,激发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因此,通过问题情境“谁会赢”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出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在新知探索中,我又通过不同的形式营造一种研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鼓励算法多样化,并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同时也使其掌握100以内3个两位数连加的计算的方法。
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小组活动时,还是没有完全让每个学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与改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9
本课主要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进行直观的认识,但是学生的图形感都比较弱,主要从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图形。课前我作了一定的准备工作,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圆柱体的茶盒、乒乓球、皮球等。教学中,首先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本节课教学通过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我当家》是一节综合课,主要通过“我当家”这一教学情境,来综合复习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主要有:
1.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增大学生探索空间,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同追求。基于此认识,我把要讲解的例题变成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以《今天我当家》中的上街买菜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具有一定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情境给学生的'求异思维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2.着眼于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要实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素质教育目标,需要我们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中加以细化,加以落实。本节课力求把课堂知识引向广阔的社会,引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中获得信息,体验情感,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学会理财,学会当家做主,而且在活动中养成尊敬父母、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
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应该给学生更多更足的时间。前面的夺优惠券时间应该减少,后面买菜应该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使他们增强市场的经济意识,更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1
《套圈游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对100以内数进位加法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学习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教学重点是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
一、 利用游戏情境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奥运会很感兴趣,让学生亲自参与当裁判员,引发学生对数的注意,引导学生来估计。师与生总结出了几个估算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学习效果较好,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 积极引导,对比发现,探讨交流。
新课改的数学计算课堂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特别是竖式计算,学生列出了三种:分式列、整体列、接着列。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客观的选择,寻找到最准确、最合理的竖式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三、 在课堂上虽然时间很紧,面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我都会在黑板上帮他们计算,力求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教学重点力争全面突破。
不足之处:
1、情境的创设知识性不强,在介绍奥运会及相关人物时应该介绍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了解相关知识。例如对刘翔的介绍
2、对教材的发掘不够深,不够广。例如老师投了两次只得70分。可能投中哪两个?对本题的利用不够完整。
3、课件做的、用的不够熟练,学生当裁判的过程应让生亲自记录,但是由于无课件以及不太会用,不能实施。所以学生当裁判的过程不生动。
4、板书应简化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2
本课教学时,以对前一课进位加法进行系统复习和巩固。强调从个位算起。把进位加与不进位加之间进行对比练习,也把都是进位加法算式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来感受到算法上的异同点,体会到如何进行进位加的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在练习中,还加强学生易错题的训练,将学生作业中容易算错的题目进行针对练习,让学生交流口算的过程个,明确口算的方法,减少口算错误。第二题通过同桌互相报得数,提高学生的心算和口算能力。这部分少数学生能够迅速报出得数,还有不少学生需要较长的思考时间。说明提高进位加的口算能力还需要不断的练习。
计算不紧要保持正确率和速度,同时需要增加对学生估算的训练。通过看算式估计是几十多,感受得数十位上数的变化,明白需要进位还是不需要进位,并利用估算对最后计算出的`准确得数进行验证,检查计算得数是否正确。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审题,说清算理,规范书写的能力。在第10题找规律的练习中,学生要先观察已有的一些数之间的变化,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进行后面的数续写,交流其中的规律,并举例照样子说一说。这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巩固学生对找规律题型的理解。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刻,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即是所谓的“算减想加”。所以,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小孩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
在教学中,北大青鸟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过日子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过日子中的数学,感想数学与平日过日子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密感,经历用数学的乐趣。比如:直观的巡视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过日子阅历和解析本事的局限,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频频难以解析。所以,例题教学充分应用了当代教学传媒,阐扬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供应丰盛、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小孩供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办法,给小孩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小孩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对比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十几减九时,通过小孩自己的摸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小孩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办法(13—9,我先算13—10=3,因为多减了1,所以再加1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4
一、联系生活,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于“规律”一词很难理解,理论的解释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途劳无功的。但生活中却处处存在的规律,学生也在时时接触着规律,于是我把生活中简单的规律现象抽象出来,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学生来玩一玩规律,这样学生在玩规律的同时,就在认识着规律,理解着规律的特点。然后在初步感知规律的概念后,就出示了一副生动活泼的场景――六一儿童节联欢会,找一找其中的规律。学生对于这个场景太熟悉了,有的学生甚至还亲身经历过装扮会场的活动,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数学课本上飞到了实际生活中,体会着规律给生活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寓教于乐,增强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这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数学知识。低段儿童对枯燥无味的讲解很难理解,甚至不感兴趣,但一听到“游戏”、“活动”这类词时,马上打起精神,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所以课前我就以游戏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来认识“什么是规律”。本来复杂的理论解释,用游戏的形式来表现,一下子显得浅显易懂,学生也在喜欢地玩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规律”。接下来的学习,通过生动活泼的课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处感官,环节清楚,层次分明,有张有驰,学生一直处于“玩中有学,学中有乐”的状态中。当学生认识了规律,并积极探索规律的时候,让他们摆一摆的规律,玩一玩规律;当他们在学中感到累时,让他们舞一舞规律,感悟规律的多种形式。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愉快地学习状态中。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28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3-07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06-23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07-18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24
一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03-18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9-29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07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21
(热)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