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7 16:06: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1、 从生活中找数学:

  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在教授可能性大小这一课,教师始终从生活出发,举生活中的例子,将数学知识巧妙的引入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不陌生,并且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中明白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进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是以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有一些是我们过于习惯了,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里了,它是那样的自然,以至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去把它挖掘出来,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

  2、游戏——学生的至爱

  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一提到游戏,他们总有说不完的乐趣,并且说得头头是道,由此可见,玩游戏是每一个小学生的至爱。片段二中就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来进行,既满足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又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摸奖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参与过,并且感触颇深。通过此游戏使学生从玩中找到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玩得开心,同时学得自然。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教得轻松,又让学生通过游戏喜欢上了数学。

  3、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学习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因此在新知的`教学中,教师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本身是一门非常严格的科学。这根本不可能是假的。它是什么。我的问题是我不敢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一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讨论并得出结论。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因为我担心如果我让他们这么做,他们会太自由,不能谈论一些无关的事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事实上,正确的方法是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积极的。他们喜欢“玩”有时,他们不希望学生们这样做;玩”数学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正确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我教的班上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正确,课堂纪律得不到保证。这种学习态度包括他们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对家庭作业的态度。

  一些学生不关心自主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设计意图:把问题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寻觅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学生的语言不一定很规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2、(3分钟)教师板书:13。6÷812。5÷2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请两生到前面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算法。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相似题目的练习,对于接受快的学生有提高熟练程度的作用,对于接受慢的学生有逐步熟练的作用。)

  三、试一试(10分钟)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了,愿意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下,下面这几道题吗?

  1、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数,估算可以让我们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7。42÷71。2÷513。8÷15

  题目分析:第一题是商的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第二题和第三题是整数部分为0,除的时候还需要补0再除的小数除法,可以先放手给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再让学生讲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能迁移出类似的小数除法。如果学生对于练习不能全部接受,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估计每题的商,然后再进行计算。)

  2、根据5145÷15=343,口算下面各题

  514。5÷15=51。45÷15=5。145÷15=

  3、开放题:(根据时间灵活练习)

  小明在献爱心活动中,准备把72。72元零花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你认为小明会捐给()位小朋友,每个灾区小朋友()元钱。

  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我们的学生也能伸出友爱之手,将自己的零花钱节省下来,捐给哪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四、总结反馈(3分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或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本节课进行多方面的反思与回顾,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从中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沏茶问题”是常见的待客之礼,也是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教师灵活地调整了教材的设计顺序,精心地设计了先请客人喝茶,再请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浓郁的生活气氛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情境之中,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整节课以一个个具体的事例,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体会优化思想。从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沏茶问题到探索烙饼的最佳方法,再到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究、操作、试验、交流、比较,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运用紧抓主要矛盾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整节课,既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严谨求实、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的体验的过程,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我尝试着上了一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替换,本课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仔细思量不难发现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等量替换的思想学生应该有所接触,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当他看到“小杯的容量相当于大杯的1/3”这句话时他会想到一个大杯的容量就等于三个小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替换的思想一触即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就可解。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只需关注差生即可,本课的设计我关注的是以下几点:

  1、差数关系的替换何时出现?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编者编排本单元,不是为了增多题型、增加学习难度,而是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提供进行替换的载体,例题只是指点思路和方向。学完例1之后,是对倍数关系的替换进行巩固还是直接出现差数关系让学生再次冲浪?我选择了更换例题的条件,①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前者巩固了对倍数关系的替换,后者因为替换作为一种策略应该让学生经历“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的过程,有了前面替换的经验学生就能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相同之处是也知道了两种杯子的关系,但现在的条件是“一个大杯比一个小杯多20毫升。”一个大杯换几个小杯?——只能换一个,但换了以后会怎样呢?——总量发生变化。经过一番思考替换的具体方法找到了。

  2、通过对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第二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如何处理好学生思维差异的问题

  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在教学中我发现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我们只有本着承认差异,尊重学生的态度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4、课中利用媒体辅助教学,大量的习题利用课件出示,大大的缩短老师抄题时间,扩大课堂容量;教学大小杯替换时,利用电脑演示替换过程,生动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清楚的知晓方法,极好的突破了难点。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本份试卷以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为基准命题,命题符合课标要求,体现课改精神,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测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综合性。现根据本次考试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试卷命题分析

  1、试卷覆盖面广泛,内容较全面

  试卷内容涉及本册教材重、难点,既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包括口算、估算、笔算知识,也考查学生双基知识,多位数读、写法和省略方面的知识,同时加强测评学生的操作。根据已有规律找出规律等等,从不同侧面,考查学生掌握本册教材的情况。

  2、试卷注重“双基”评价,面向全体

  试卷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本着激励学生学习和教师改进的教学出发,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卷无偏题、怪题。计算方面,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数目不大,应用题方面从基本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考查运用知识的.能力,量角、画角、画高难度小,对中下生的学习,能提高自信心。

  3、试卷题型多样,题量适中,难易度适当

  试卷分为67部分,试卷分算一算、填一填、判断题、选择题、画一画、解决问题等题型,设置了31个题,其中基础题占80%,较难题占10%,难题占10%。试卷分数为基本计算占26%,运用知识填空、选择、判断合起来占34%,操作占10%,解决问题占30%,题量不多,分值权重合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测评中体现不同的水平。

  4、试题贴近生活,注重人文性

  试卷题目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孩子们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试题有的图文并茂,如“神舟”七号飞船图、文具盒、书包、钢笔图、家、少年宫、学校图,在图文中生动有趣地考查数学知识,让学生见之生趣,思之有味,做之生乐。同时试卷洋溢着人文味,每道题给学生温馨的提示、鼓励,激励学生认真作答,细心检查。

  5、注重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解决问题侧重考查学生分析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应用题第3题,李老师带的钱能买257个文具盒或15枝钢笔,条件中已知文具盒、书包、钢笔的单价,学生必须分析筛选有用信息,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再处理信息,再如第4题已知三个路程的信息,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学生要筛选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求出速度。这样的题型学生要分析信息、筛选信息、正确处理信息,从而考查他们解题的灵活性。

  二、探讨方面

  1、本份试卷解决问题的第1题,考查数学广角中合理安排时间问题,四件事要统筹起来看,从大人的角度看是不难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太难了,听广播15分钟,整理房间10分钟,洗脸、刷牙7分钟,吃早餐10分钟。学生能考虑到事情的先后顺序,同做两件事情,得出的答案是32分钟,离标准答案差了5分钟,是因为听广播的15分钟要分2个时间段,10分钟和5分钟,兼顾做其它事,学生答题正确率非常低,也就失去考查的意义,这个知识点考得有点偏高。

  2、试卷中缺乏渗透思品教育,单纯地考查数学知识,更应渗透数学知识的经历过程,适当增添些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关环保、爱国、爱乡等方面的教育。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在教学时,我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向学生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本活动的另一个要点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提供的有关信息,了解并预测蒜苗生长的趋势。所以,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后,接着应是分析与预测:

  如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蒜苗第20天约长到多少厘米?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梯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上年级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按教材进度第一次系统认识梯形,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直观判别,而且能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进行比较和沟通。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联系,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对梯形的特征研究,我努力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的引入,采用了把平行四边剪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所剩下的会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在建立梯形表象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比较,加深两种图形之间的区别,也为学生沟通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作好铺垫。

  二、精选习题,整合知识点,用足用好每道习题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包括梯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画梯形的高等,为此,该如何能够选好习题,整合知识,给学生留足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从判断是否是梯形开始,到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及高,再通过分类认识两种特殊梯形,进而认识到特殊梯形的'底、腰及高的特殊性。

  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让学生自学书本66页的上底、下底、腰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我感触颇深:在练习方面,学生练习量还不够,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练习。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第一单元 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一

  本节教学内容是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不仅分数除法一步解决问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解决问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关键句,理清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里的'数量关系,找数量关系要从关键句入手,因此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细读题目找出题中的关键句,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1.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二、强化等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起来并不是太难,关键是它是解决比较复杂的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强化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成为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解决问题,并从中理解新旧解决问题的不同结构。

  三、不足之处

  不敢放手,课堂语言较啰嗦,师讲得多,生讲得少。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四月份,我校为高三学生参加了省第一次质量检测,从质检的命题难度情况及我校学生参政的成绩情况,本人对20xx年的高考动向及第二轮的复习作如下的思考与反思。

  一、命题题型的相对稳定性。可以肯定的是20xx年的高考的题型结构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保持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总题数和分数比例不会变,在难度上,近年试题在总体难度上是一致的,在题量,各种题型个数上保持不变,因此平时的模拟试卷,我们要尽量使试卷的题型规范化,分数的比例接近高考大纲的分值比例,在基础题上要确保基础题占70%,命题的难度不可太大,在复习过程中始终注重从基础知识,基本的思想方法,基本能力出发,巩固学生的“三基”。

  二、注重对考试“考点”知识的复习,抽象函数的试题是近年高考的一个命题的热点,对不等式的考查重点是解不等式,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综合题型为考查目标,侧重于利用导数、单调性知识来求解,突出灵活转化和分类讨论的能力,在数列部分,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为主、以转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为重点,三角函数部分、关键是在复习中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公式正用、逆用和变形用,同时关注三角函数与向量,解析几何等交汇性的内容、主体几何、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空间角、空间距离问题的求法及平行、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的运用,特别应培养学生运用空间直角坐标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解析几何注重对定义和简单几何性质的`应用,突出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弦长、轨迹问题的解决。

  三、植根于课本、着眼提高和创新、高考试题中、课本例题、习题的影子比比皆是,多不胜数,因此,课本题及其改编题是高考考题的来源。从20xx年高考的解答题我们发现前三题的解答题集中体现了对课本上重点内容的考查,如数列知识、方程思想、三角函数的运算及变形、立体几何、概率、不等式、这些知识虽然可能有所变动,但又总不能脱离主题,题目的特点为:精巧简单、但又不乏创新,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难度适中等。

  基于考纲要求和20xx年高考命题的动向,我们在二轮复习中的策略应是:

  (一)循序渐进,逐步由第一大题往后做,把熟练解答题的前三大题作为我们二轮的复习目标之一。

  (二)专题复习训练为主,重视查漏补缺,其中包括知识专题、方法专题,目标是: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加强重点纵横结合,优化思维提升能力,回顾基本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回顾重点、疑点、难点、回顾基本题型、回顾经常出错的,容易搞混的知识,强调不同知识间的迁移和相互作用,优化思维提升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教学片断:

  1、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如果老师请你把这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拼吗?能不能用一条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2、指名学生列式,提问其他学生:“你知道他是怎么摆的吗?”要求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出各种不同摆法:

  12×1=12

  6×2=12

  4×3=12

  4、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以4×3=12为例,12是4的倍数,那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那3也是(12的'因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5、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2×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

  说明: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确实是12的倍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说一说

  (1)根据72÷8=9,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从下面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3、5、18、20、36

  反思:

  陶老师从摆小正方形入手,提出“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么摆的”,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接着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并让学生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再通过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最后让学生从五个数中任选两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样层层深入,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感受更加深刻。<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着重是对按角的分类的教学,边的分类只起了解和介绍。课前我先复习单个角的分类,再来引入对三角形的角的分类教学。

  通过利用引导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分类归纳,学生们很快就把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分类给挖掘出来了,我也及时给予了总结,让知识模型很快的建立起来。

  对边的分类上,我课后发现,给学生介绍时,出现了点小问题。按边分,我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所以学生们发现了三种情况:有两边相等的、三边相等的和三边都不相等的。我也就按学生的发现分了三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但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但课后的练习中就出现了问题,在对图形分类时,很多学生就没有把等边三角形归到等腰三角形一类,而是单独成类,虽然课上我有提到,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忘记了这个特例,这就有问题了。课上我是分了三类,但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殊形式,就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一样,等腰三角形是包含等边三角形的。

  针对这个教学失误,我在练习课中,结合图形实例,着重强调了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的关系,让学生对分类有了重新的划分。

  这次的.失误,让我明白了,教学还是要严谨,不能模拟两可,黑就黑,白就白,没有灰色地带。适当的教学放手很好,但知道的传授不能迁就学生,该更正的就要更正,因为知识是不容随意改变的。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统计》教学反思

  我讲授的《统计》一节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1的内容,本节教学我精心设计,并认真备课,虽然如此,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现总结一下,为以后积累经验。

  一、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24届─28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我校近年来学生总人数的变化,沙尘暴天数的变化,两厂的产品销售情况等,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三、练习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本节知识结构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精心设计了三道练习题,分别为:一是基本题,通过看我校近几年来学生人数变化统计图,发现数学信息。二是变式题,对比出示两个统计表,提问应选择条形统计图还是选择折线统计图。三是拔高题,通过观察两厂的生产情况统计图,提问应选择哪厂投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使能力得到发展。此外也照顾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满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一、前面导入的时间过长,导致练习时间有些仓促,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

  二、对于有争执的问题,如第2、3题,应让学生争辩起来,这样才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应该是仅有的几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收场。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作者实行“提出设想《验证设想》得出结论”的这种从开始导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来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本课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观点并提出几个改进建议。

  从开始的导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提出设想《验证设想》得出结论”来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有条理的进行研究。数学广角的教学本身就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这点在我的课上应该是体现了。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最优化方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2、烙饼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实践操作到探索结果,从直观的实验到抽象的思维,再到深入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3、立足于教材,但又发展了教材。

  需要改进的方面:

  1、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交流时,要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发言同学的观点产生的`原因。

  2、发现规律的过程还可以花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再多烙饼,更清楚的明白单数的饼和双数的饼的不同烙法。

  3、教师的语言还可以简练些。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当代儿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是:儿童是通过活动来学习的。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智慧在他手尖上。”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倍感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双手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呢?

  一、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广阔的驰骋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来陶冶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地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我曾是这样教学的: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罐头盒,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操作,把它侧面上的商标纸展开,看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学生的展开图各种各样,有的是把商标纸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的,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是沿着圆柱侧面的一条斜线剪开的,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是沿着侧面上的一条弧线剪开的,得到的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有的是沿着圆柱的侧面在地上滚动一周,就发现压过的痕迹是一个长方形,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教师对同学们的劳动成果一一地进行表扬(全体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并把学生的展开图一幅幅地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并且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得到启发,把其中的展开图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通过再剪拼成一个长方形。象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圆柱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了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同时,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了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二、鼓励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创新意识。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像、猜测、推理、验证,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曾尝试让学生亲自去操作。以三角形面积公式为例,学生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转化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有的同学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也有的同学用一个三角形进行割补,转换成了不同的图形。

  同学们不断地画着、剪着、拼着……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终于在他们的动手操作中产生了,即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在这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表现了小学生的旺盛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创造。

  现代教学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并且要充分相信学生,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创造。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是这样教学的.: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在数位表上摆出三位数,再计算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用3根、6根小棒摆出的数呢?学生经过摆数、计算、观察、比较,发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数字的位置、顺序无关,而与小棒的根数有关。3根、6根小棒摆的数均能被3整除,而4根摆出的却不行。学生们不断地摆着、想着、算着……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终于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产生了。在这样的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地讲解,只是做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工作,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只要充分相信学生,学生肯定会发挥出自己聪明的才智。

  总之,运用学具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小学生的操作,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学生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学生们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学生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因此,课堂上要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满怀信心地参与数学教学实验活动,使学生的双手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数学。和我一起教四年级的老师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心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当然,这不仅是锻炼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挑战。

  我努力使教学结构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注重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改革主要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潜能的培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业余时间,他们注意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班长在教学中也给了我很多帮助。他经常和我讨论教学,互相倾听,这也使我很快就走上了数学教学的正确轨道。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我将总结这学期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我很幸运本学期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但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普通的“普通课”,如何把握课堂,如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一直有一种感触。如何准确、严格地运用数学语言,还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与学生的融合等方面。

  课堂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的反思03-10

数学教学反思02-25

数学的教学反思02-26

数学的教学反思07-14

关于数学教学反思03-26

数学教材教学反思03-23

数学教育教学反思03-13

数学教学反思《租船》03-19

数学倍的教学反思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