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3 08:04: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的语气)

  第二,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品读、感悟,品出诸葛亮这一“笑”,不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这一笑值千金,是课文的“点睛之笔”。从而让人物的形象站起来、活起来,并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

  总之,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做到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的到位同一问题,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11课《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章节,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前,学生们对《三国演义》多少有些了解,知道里面的几个重要人物,只是不知道关系如何。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更加的'敬佩,佩服他的神机妙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他们更喜欢故事情节完整的课文,甚至有的同学已经开始讲起了《三国演义》中其他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课外知识很丰富,但也仅限于个别同学,这时,我就倡导同学们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世界。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通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从名著里节选的文章不好教,当我拿起《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一时竟也无从下手。后来,终于在网络上找到了一首描写草船借箭的小诗歌: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世世代代美名扬。读了这首小诗,我特别兴奋,就以这首小诗为突破口吧。读完这首诗歌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课文的情况,谈一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能找出是天文、地利、洞悉人心三个方面,我就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古人认为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分别板书在相应的词语后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当学生找出第一段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说,第一自然段这么多的对话,竟然都是周瑜说诸葛亮说,多单调呀,如果我们能加上相应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文章肯定会更精彩,也更利于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一听要让自己为名著作补充,兴奋得不得了,可是,问他们该加些什么内容时,他们却又答不上来了。我就把这项任务当做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了下来。第二天一上课就让大家说说自己改写的情况。没想到,他们说的`很精彩,有些词语用的还很出乎意料呢。

  这就是我们全班共同改写的结果。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明知故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爽快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将计就计)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试探着)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神情严肃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不动声色地)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加上这些词语之后,学生读起文章来,感情更充沛了。因为他们知道,这场谈话对周瑜来说,刚开始就是个阴谋,而对于诸葛亮来说,不过是在陪周瑜做一场游戏而已。诸葛亮的谈笑风生和胸有成竹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教学设计却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必备条件。功夫用在课前,我们就会在课后少一些遗憾和查漏补缺。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今日,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时,“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多数学生就围绕“谁向谁借”、“为什么要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郭威的小手举得异常高,一向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可为了不打消他的进取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教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立刻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A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样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B说:“从此刻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C立刻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适宜!”“‘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日的包容态度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并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我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适宜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去思考。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以读为本,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感情,熟读背诵。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思考;自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过程。本节课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对文中人物鲁肃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说:“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觉得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诸葛亮不就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吗?”有一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尽忠于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针对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我没有急于分析,此时我问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均说喜欢诸葛亮,并谈了原因。此时借机我说:“大敌当前,多么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然而,周瑜却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愿意,此时再分析鲁肃人物特点水到渠成。

  整节课缺陷在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太强,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以后力争在课内外多加强训练,多组织一些有关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在上完这课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发现有一些在教学中闪光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教学中的不足。

  一: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在这方面我做得较好,在本课的教学中,先从课文的`结果入手,让学生思考草船借箭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得出结论:诸葛亮神机妙算,获得草船借箭的成功。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从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这三个方面来理解神机妙算。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理解课文,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的这句话,抓住关键词笑,提问:笑的时候心情怎样?你觉得是什么样子的笑?让学生用不同的笑来读这句话。在教学中注意育人教育,教师不但是教会学生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学生做了两方面的比较后,提出疑问:做人应该做哪种人?这时候就做到了育人的工作,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神机妙算我们应该做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周瑜心胸狭窄、妒忌心重,我们不应该做周瑜那样的人。

  二、教学经验不够,在这方面我吃了很大的亏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怕孩子们不能对船头船尾的朝向这一知识难点进行突破。在课前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下,结果导致了他们对课文不感兴趣了,但孩子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课文,只是对课文面上的理解。就因为这样孩子们对本课本来充满的浓厚的兴趣,但因为没了教学的难点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似乎兴趣就不那么浓厚了。

  三、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作为年轻教师在这方面把握得

  不够好。特别是深入的理解课文这方面作得不好,怎样抓住一个关键点来来把文章学得更深一些,怎样读?怎样提问?使孩子们更有兴趣,我觉得自己还很困惑,比如:当讲到船头船尾的朝向等问题时,成绩好的孩子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了,我这时候就急了,不知道怎么办,我知道有一些孩子并没有理解,我就把自己画的船头船尾朝向那幅图拿来展示,自己进行讲解,我觉得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得不够妥当的地方。

  四、在书写板书上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的板书在设计上本来是不错的,但是在书写过程中,我自己没有排好版,字写得有点大,布局不太合理,主板书和次板书挨在了一起。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

  孩子们听说《草船借箭》在远程教育室上时,教室里一阵哗然。于是,我打开资源,同学们看着花花绿绿的课题,原本沸腾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显然,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了。这节课的导入,我通过多媒体画面再现历史故事,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课件就是不一样,当时,我就觉得这节课肯定能上得非常成功。想到此,我不禁感慨万分:素质教育倡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即使你是一个幽默大师,只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没办法把孩子们带到这种历史境界中的,而远程教育资源恰恰做到了。

  当教学进行到课件范读环节的时候,怎么有些人昏昏欲睡了?问打瞌睡的同学是怎么一回事,其中一个胆大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课件中的范读没您读得吸引人,你的语气抑扬顿挫,,有的地方加上动作,既夸张又幽默。”学生的话让我无言以对。我们又接着上课,我一边点着课件,一边带着学生学习课文,我们的学习步骤可以说按部就班,接下来,有一个Flash动画吸引了学生,那就是周瑜给诸葛亮派任务时的对话,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鲁肃和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的过程,学生看得不亦乐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这节课快结束了,课文小结时,我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室里鸦雀无声,连平时最爱回答问题的同学也睁大了茫然的眼睛,我又问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同学小声嘀咕着,可请起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很伤心,记得前几年前,我也是教这一课,同学们又笑又乐,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谈得头头是道,还提了不少建议,其中课本剧的表演,更是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潮,怎么,今天用了先进的现代化工具,结果会是这样的呢,我不禁迷惑起来。

  我情不自禁地对这节课进行深刻地反思:

  我没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过程,原因有两点:

  一、过分依赖远程教育资源,准备不充分。

  课堂上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师生的权利,是师生之为“人”的具体表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要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亲切可爱,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既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如果课件范读那个环节,我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不会出现课堂中那种沉闷的现象了。语文教学,虽可运用远程教育把语言符号及口头表述以鲜明的视听形象再现,但一定要先让学生进入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和理解,展开想象,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准备不充分表现在心理准备不充分,他们忘了自己是来学习的,带着好奇的心理,把学习的注意力全放在观课件上了。当然这里也有我引导不当的原因。其次学生准备不充分还体现在课文的预习没到位。我的反思结论是:运用远程教育,教师应该更认真地备课,不但备所上的远教课,还要充分备学生。这样才能成竹在胸,理清课文脉络,真正成为学习的'倡导者和引路人。

  二、没能创造性地选择教学资源。

  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育的优势相结合,方能驾驭课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可以用,但传统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不可废,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课件,把自己的优势教育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曾有人说过,新的不一定是先进的,新的不一定是更好的,手段先进并不意味着理念先进,传统的不一定就是落后的,不一定就该摈弃。例如课件中的朗读,正如学生所说,字音虽标准,但缺乏生气,缺乏动感,缺乏表情。因此,教师的传统范读不可缺少,须知教师的范读,学生不但能感受其音,还可观其动作和表情,从而更好的模仿语气和理解课文内容。在以往的教育中,我重视课本剧的表演,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就这一点,我反思的结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可以用,但传统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不可废,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课件,把自己的优势教育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并不能一味地照搬、照用,它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合理地选择和运用。于是,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而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地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课文篇幅较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想要突破的难关。经过缜密思考,我决定这样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

  一、布置预习作业,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不陌生,提前一周,我便让学生利用手机或电脑搜集有关的三国故事来读一读、看一看,通过读故事或看视频,对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有所了解,进而对书中塑造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也略知一二。有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做铺垫,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不会感到那么唐突、难以接受。

  二、读题质疑,以问题为导向进入文本

  都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读课题,从课题入手,提问学生:读完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说用草船借箭、草船能借箭……我又接着提问: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用草船怎样借箭?谁用草船借箭?向谁借箭?用草船借到箭了吗?……”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因题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也让学生有了徜徉文本、自主答疑解惑的源动力。

  三、理清文章脉络,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有了第一环节的“读题质疑”,接下来就是“顺藤摸瓜”,找到故事的主线,读懂课文内容。根据同学们在读题时生发的疑问,课件出示“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到箭了吗?”三个问题,只要学生通过读课文能回答出这些问题,那么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全部浮出水面,文章的脉络开始变得清晰,学生就不会迷失在长篇幅课文的'“文字森林”里,这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听障学生来说是令人振奋的改变。

  为什么借箭?通过研读课文1-2自然段,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轻松地拿下这个问题: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他用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

  怎样借箭?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课文的第3-9自然段里有详细的描述。如果逐段逐句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被大容量的又长又难的句段信息淹没、裹挟,一头雾水地在文本中穿梭而行,最终的收获不过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关于怎样借箭的较为凌乱的只言片语,而这些对于聋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就需要去粗取精,从聋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利用拟定小标题的方法尝试将长文“肢解”成学生易于理解与接受的句段,通过每个小标题的提示去找寻我们想要的文字信息。

  出示小标题1.借箭准备,课件弹出课文第4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文,读完分享自己已经读懂了的内容。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以上这段文字以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形式呈现,这段话对于七年级聋生来说读懂它并不困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与鲁肃,让聋生进行分角色表演读。学生兴致颇高,不但读得出色,也对本段课文内容理解得较为深刻。通过读文,学生了解到借箭需要准备:二十条船、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对周瑜保密。

  出示小标题2.借箭经过,课件引导学生聚焦“三天”: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上面这段话通过对诸葛亮三天“动静”的解读,学生不难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接下来的两段话是借箭的详细经过,课件出示第7、第8自然段,通过研读这两段课文,明确借箭经过:

  连船、靠近曹营、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调转船头、再受箭、谢箭回营

  教学至此,最后一个问题——借到箭了吗?不用老师再多说什么,学生心里都有了答案。

  透过《草船借箭》这一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了在聋生的语文课堂中实施“长文短教”的喜悦。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思考、乐于尝试,我们就能引领学生朝着我们向往的远方一步步走近,直至抵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通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一定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可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须“学到老”啊!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同学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同学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同学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一起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同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同学置疑、探究,使同学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同学在充沛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探究"雾中借箭"这局部内容,让同学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同学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同学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同学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时闪现,潜能得以充沛发展。

  3、让同学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同学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同学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缺乏。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掌握不准,没能给同学大量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同学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身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希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3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来引导学生体会他的神机妙算。而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还课外搜集了一段视频,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在初步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我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引出他“知天文、懂地理”,但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因而我稍作解释,他们很快就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怎样“深入浅出”“厚书读薄”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而且学生可以接受,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的区间(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你是从哪看出他知天文?”学生抓住“大雾漫天”这一关键词来体会的,而我也借此机会,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抓关键词”,紧接着,我通过同样的方法,简单分析了诸葛亮“懂地理”。本节课,我们的重点是诸葛亮的“识人心”,分析他把曹操、周瑜、鲁肃的性格辨识得很透彻,所以才能够顺利地把箭从曹操那借回来。同时我还通过“师生感情互读”、“一咏三叹”“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诸葛亮的“笑”和周瑜的“叹”里包含的多重含义。

  从整个流程来看,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这样以主问题为中心,小问题紧靠成为一条线的方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整体紧凑。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抓关键词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

  这天早上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是赴天津学习上的第一节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一节课下来,情绪比较复杂,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虽然整堂课都比较顺,都能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能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用心,也有几处亮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生成的东西比较少,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就应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和津南的学生的明显不同,通常我们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使能说也是简单的几句,这的孩子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老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潜力、口头表达潜力的培养,使每个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仅仅如此,这的老师对每个学年段的训练重点都十分熟悉,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忙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透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我觉得自己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善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潜力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同时巧妙地运用农远资源,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 “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因此这节课在课型设计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学生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 “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以创为本、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理解课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两处语言点引导学生读悟并进行创新,从而在品读活的语言中品悟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孩子头脑中,使孩子的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第二,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品读、感悟,品出诸葛亮这一“笑”,不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这一笑值千金,是课文的“点睛之笔”。从而让人物的形象站起来、活起来,并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另外,在农远资源的运用设计上,只是为了让它为教学服务,注重考虑适时、适度以及活用,让它真正为教学争光添彩。如:插入周瑜自叹不如与诸葛亮笑自己的样子,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人物形象。插入示范朗读更是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和更好地感悟人物内心世界,同时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与朗读能力。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觉得很遗憾,特别是没有很好地起到农远资源应用的示范作用。课前思想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充分。首先在选题时没有跳开所任年级,去选资源多一点的课文;其次备课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学生实际及怯场的状况,以致本该出彩的地方没达到高潮,甚至在指导读诸葛亮笑的时候有点头重脚轻的偏差等。总之还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3-24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6-22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3-10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2-04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6-07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优]12-10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推荐)07-09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实用)07-09

关于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6-22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