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2 05:08: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1

  《童年的发现》是略读课文,但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我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分组读议。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的遭遇。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问题所在。像这样的课堂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的长期坚持和用心领悟而来。它像语感一样,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真是学无止境呀。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2

  备课时,我认真阅读了课文三次,对教学思路还是一片迷茫。对课文内容也只不过是个大致的了解,对课后的四项练习题,有点不知所措,咋办?这可是篇精读课文呢?于是,我从课件及课堂作业本下手,寻找教学灵感。

  果然不出所料,我找到了一个挺切合本班实际的课件,稍微调整里面的教学思路:先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说说作者童年时的发现是什么?具体是怎样的?找有关句子理解并品味,再从老师的那句话得到验证,再找相关句子品悟;第二课时主要围绕“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划出相关的句子”展开教学,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课文,读读、找找、说说,老师适当的补充提示学生忽略的地方。

  学生能通过“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句子自主发现——“我”是个充满幻想、刨根问底、幽默风趣的人。

  整个教学环节下来,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课文以“我”曾经想当拳击手为线索,通过描写小熊可爱的外形和以往与“小熊”形影不离的点点滴滴,来表达我与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并且立誓“永远也不想当拳击家了”。全文语言极富儿童化,生活化,作者感情投入也尤为真切、自然而又感人。

  在《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的叙述中,通过大量的人物的对话叙述了“我”的往事,正是这些对话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父亲、母亲和“我”,在“我”的'爱好上所表现出的各自不同的态度,以及“我”的改变。课堂上,我通过阅读感悟写法,教学生写好人物的对话。

  1、要围绕中心写好对话。就是要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恰到好处的,有选择地写。

  2、要表现人物的性格。人们常说,语言从思想中来。通过人物间的语言描写,能够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人物的本质。

  3、要结合其他描写。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手势、动作,同时也会有一些表情、神态,因此,在写对话时,应该有选择地写出人物说话时的表情。这样写可以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4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孩童的目光展开回忆,因此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回味感情的主要素材,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赏咀嚼诵读,并展开想象,把自己的心与林海音的心紧紧交融在一起,达到和谐共鸣,付之动情吟读。本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我先播放从网上下载来的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在学生看了电影片段后,我介绍说:“同学们,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那么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究竟是怎样一部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在看了电影片段后,学生读资料袋的兴趣很高,不一会儿就说出了介绍的有关内容。

  二、引入课题,展开想象:

  这篇课文题目别具一格,新颖别致,由三个独立的词语构成。但这三个独立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却又富有诗情画意,可以带给你无限的遐想。因此,在揭示课题目后,我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一队骆驼从原出走来了。”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在太阳底下看骆驼。”还有同学说:“我仿佛看到在一个冰天雪地里,太阳出来了,一个小孩子正在迎接从远处走来的骆驼。”……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面学习课文中的.场景和画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作为一篇文美情深的课文,我在学生在找好四件事情后,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的方法。尤其是“学骆驼咀嚼”这一段,”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学生朱:我从“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看出作者看得很投入。

  学生王:我从“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都看到了。”体会到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师: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是怎样的呀?谁来模仿一下。

  学生张模仿得很象样,其他学生看了都笑了,当我问他模仿得那么像时,他告诉我那是刚才从电影中的片段之中看到的,看来视频在这里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又引导学生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当时学生都谈到曾经在跟自己喜欢的动物一起玩的时候才会这样,在此基础上,我又问:“此时你又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说体会到作者对骆驼非常喜欢。有的说:“尽管骆驼长得很丑,但作者还是很喜欢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学生的感情就和作者的感情激起了共鸣。学生就能读得入情入味,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反复诵读,感悟情感:

  在这几个场面的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一次次地读文章第15自然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冲击中,渐渐感受到林海音在写作时的淡淡的感伤。

  整篇课文上下来,自己感觉在后面几个场面中真正引导学生体会童年生活的有趣做得还不到位,特别是在谈驼铃作用和问骆驼踪迹时处理得还不够。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5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最后再讨论交流,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有几点做得较为成功。

  一、课前资料的查找充分,降低了学习难度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内容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前要求学生查找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这样,学生有了胚胎发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二、故事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了几个科学家的小故事,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讲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时,我补充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的故事,为学生理解这句话做好了铺垫。

  三、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对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内容,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开头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知道发现可以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6

  纠结了整整三周,只为这一节课。这节课讲完了,我还在继续琢磨……

  我比较小心眼,不够洒脱,一些小事,喜欢往心里去。就像飞到蛛网上的昆虫,不断挣扎,也许奄奄一息时,才知道多余的挣扎并不能让自己解脱。徒增的烦恼让我感觉工作的不幸福,也许,我该深度反思一下,首先,该让自己拿得起,放得下。

  这堂课的效果是预料之中的',并不是一堂有效地课。我想找些优点,让自己觉得并不算太遭,然而,再多的优点也不如那个致命的缺点犀利。我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对于学生的交流讨论,没有给与及时的肯定和指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是没有条理,说出的语言不够准确,我并没有给与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有所进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得注意,对学生有效指导。

  从工作开始,我遇到的学生都比较乖,我不常用激励、表扬,课堂上鼓励性的语言很少。慢慢的,形成了不及时评价学生答案的王老师,不善于用激励语言的王老师,声音没有高低起伏的王老师。本来应该有声有色的课堂,变得简单、平淡,不再吸引人。

  火焰烧尽了森林,大地失去了生命,四周一片寂静。然而,没有了生命的课堂是多么的可怕。是时候该来场大雨,浇灌深埋的树种,让森林从获新生。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7

  《童年乐趣》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节选。在用先学后教的方法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将我的教学目标设计三大点:认识生字词;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了解克利斯朵夫的童年乐趣到底是什么。

  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开始上课时,我采用让他们自己放出声音来自己读课文,在第一次读课文的时候,主要目的就是学习生字词。这一环节就学生的反应状况来说,还是比较不错的。文中比较容易读错,且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我也及时地进行了纠正。相信这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第二个环节中就是重点去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的乐趣到底是什么,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他们有体会的段落。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整体的反应不是很好。有的同学已经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个任务,而有的同学却仍停留在读课文的阶段。由此可见,学生对我布置的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还不是很理想。今后在这方面,我认为还是要下力度去培养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最后引导学生来说:你认为克利斯朵夫是个怎样的孩子?我设计这个问题的主旨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克利斯朵夫的快乐,是源自于他所热爱的音乐。让学生明白兴趣爱好对于学习,以及自己的将来都是很重要的,只有热爱某件事情才能把它做好做精。我希望能够借此来培养学生发现自己到底爱好的是什么。同时,作为一名老师,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像克利斯朵夫那样有个快乐美好的童年,让他们的花季永远沐浴在阳光之下。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认为在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方面还是不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8

  这几天,陆续地听了老师们的很多节课,使我受益匪浅!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老师们的每一节课都没有花架子,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重点,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这让我这个这几年一直受外面还在不停地翻着花样上语文课熏陶的语文教师,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一实验的孩子们太幸福了:他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候,他们的未来应该是充满希望的!不多说了,下面我来说说我上的这节语文课。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童年的发现》。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着重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近陆续地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心中就在想:哎呀,这个地方上得好,是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这个地方处理得好,这些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我们老师的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由老师领着学转变为学生自己想要学,我想这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个明显体现吧!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学习。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通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寻答案的环节。

  2、语文学习的快乐性。我做教师的一个最大愿望就是能让我的学生像我一样天天快乐,每一天都拥有一个好的心情。这不仅是在课间的班级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怎么能让我的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每篇课文中应该学会的内容。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我设计了复习导入的开心辞典闯关环节,设计了赵本山的小品环节,设计我作为一个小组组长的自我吹嘘环节等等,试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语文的环境,总之目的就是让我的学生能够开心快乐!

  3、阅读教学的研究性。我的这个想法来源于前几天在魁星博客上看到了张宏主任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草原一课之后的随想,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自我学习之后该如何进行汇报交流的详细阐述,看了以后给我的触动挺大,再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们班是本学期新组建的班级,学生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大家的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尤其是一到小组合作时更是无所适从,不是大家关于组内如何讨论意见不一,各不相让,就是不知该如何汇报。为此,我就想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那么我想坚持着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呢?这还只是一个思考,我自己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只是想试一试。

  最后,我想说说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时间不够了的原因就像严华主任所讲的那样,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嚼烂。其实这点在备课时,我也曾琢磨过,按理说这课挺好讲的,老师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发现规律”这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面两个内容,有放有收,以我对我学生的了解,学生学习一定会相当轻松,课堂气氛也一定会相当热闹,但我又总觉得小组学习这个部分是个心病,所以犹豫来犹豫去,最后,还是张宏主任的一段话给了我进行这节可以说是我自己的一堂实验课的勇气,那就是,还是他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课后写的那篇随想里的结尾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我想,学生的训练有素中的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它来自于我们平时的每节课堂的每个施教时机。作为“平实”的课堂,相对于“课堂气氛”“环环相扣”“走完教案”这些堂皇的标准先放一放,把我们执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让它最大限度地贴近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应该不管有没有人听课,不管还有什么重要的环节,要好好抓住一个个这样的训练机会,针对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最终收获教学的果实呀。我想这段话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啊!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9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儿童诗两首仿写;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被激发起来。然后让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本文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强。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10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六年级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此文转自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61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我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思考: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内容来于]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11

  本文主要内容是写贝利小时候家里很穷,居住在贫民窟里,他买不起足球,就踢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没有地方踢就在院子里、巷口、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当圣诞节时,没有钱买礼物送给教练的他为教练祈祷,还为教练的圣诞树挖了一个坑,他的真诚感动了教练,教练就收他为队员。三年后,终于夺得了金杯。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先通过对球王贝利的认识,初步了解人物,并激发探索贝利能成为球王的原因的`兴趣。通过自学、同桌合作解决字词的读和理解的困难,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再通过读课文,能把书读薄了,读成几个词,来说明贝利能成为球王的真正原因。直奔中心,抓出关键词:喜欢、勤奋、真诚。然后围绕这几个关键词来展开教学。通过找句子来说明,从哪些句子里看出贝利很喜欢踢足球,踢得很勤奋,很真诚?然后抓住学生找出来的重点句,逐一体会、理解、感悟,并指导好朗读。在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课外书中和自己身边像贝利一样的经历的事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依靠勤奋能获得成就的不仅仅是那些伟人,自己也可以做到。最后让学生写写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爱心书签上,希望这句话能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自己上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在指导感情朗读上。我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尽可能地给学生读的机会,并在朗读前做好铺垫,在朗读后给予鼓励,因此,学生朗读时一次比一次好,激情一次比一次高。但是因为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强,生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脱离重点,因此还不够放,不感让学生自由地说,限制太多,有牵着学生走的感觉。再者是对学生的回答没能进行很好的提升,因为学生的回答是很具体的,很口语化的,老师应该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能用精练的词加以概括,这样使学生在老师的教学语言中能积累词汇。教学是一门很精深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不断追求更好。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12

  我国中小学一直是以“读懂课文”为主要目标来组织阅读教学的。通行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学生主要的是获得文本的“意”,课文学完,学生脑中留下的也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了。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二三百篇课文,实际上只是知道了二三百个故事。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对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的任务认识不够全面。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课”,实质上是“阅读课”和“语言课”的综合,其确切名称应该是“语文课”。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语言学习的任务落到实处。《童年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尝试着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

  一、有效进行说话训练

  有效进行说话训练的关键是选准说话训练点,设计训练步骤。例如,第1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个“重大”发现,大胆猜想“母亲怀胎”反映了人的漫长的进化过程。这一段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点,我设计了以下训练步骤:⑴ 让学生阅读这段文字,并发现这段文字的语言规律,认识到只要抓住“从……变成……经过……,……折合……”这几个词,就能带出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并能顺利记住,也就能通顺连贯地说好这段话。⑵ 让学生反复阅读,理解内容,把握要点。⑶ 个体练说,强调要把文本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个体语言。⑷ 说话交流,相互评议。

  二、强化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

  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因为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就不能完成;但是,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出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很难提高。由此可见,学习课文语言必须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过程。这篇课文的语言词语丰富,情感丰满,学生非常喜欢。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语言的精妙并进行交流。例如,“梦中飞行”一段大家都很喜欢,在交流时,有的同学说道:“从‘双脚一点’‘轻轻跃起’这两个词看出他如此轻松地离开地面向空中飞去,只有在月球中才会这样,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帮助他。这里的‘点’和‘跃’用得特好,很传神。”有的同学说道:“从‘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这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他一会上天,一会下地,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给人自由自在的感觉。这些词语用得精妙绝伦,让人心旷神怡。”

  当学生有了独特的体验并输入了文本的优美语言时,我趁热打铁,再让学生在情境中对这段文字进行模仿运用,练笔写《我的梦》。在写作时,学生都能灵活运用文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做梦的真实感受。

  三、用多种方法学习课文语言

  这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

  1、学习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如:在学习写作者“发现”的段落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的只不过几厘米”这句话的表情达意的写法,通过讨论,大家领悟了这句话的前半句用两个“很”强调了“距离”的“远”,后半句用“只不过”强调了“距离”的“近”,前后对比鲜明,表达效果非常好。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进行迁移运用,要求也用“很……很……,……只不过……”说一句话,把作者的“发现”说清楚。有的学生这样说:“人类进化的过程很长很长,但是母腹中的婴儿只不过用九个月的时间就再现了这一过程。”

  2、从培养词感和句感的角度,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有个学生就抓住句中“翻来覆去”、“恨不得”等词语谈了自己的感受:“他对一条鱼都会这样仔细观察,‘翻来覆去’看个不停,从‘恨不得’这个词中,更可以感觉到他想有惊人发现的急切心情,可见他对探索是何等的痴迷!”

  3、抓住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拓展学生的课外视野,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例如:“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其二,作者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的遭遇的看法。在教学结束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学习本文的语言,在课后写一个片段,写出某个科学家的一次遭遇。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13

  一、教材介绍

  1、课文介绍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策略

  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着重有以下两方面的想法: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学习。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通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寻答案的'环节。

  2、阅读教学的研究性。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那么我想坚持着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呢?

  三、成功之处

  (一)、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读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接下来集体探讨交流重点词句,对于这些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结合语境去体会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理解,使学生从“我”大胆提问、不断追问、绞尽脑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

  在学习重点段落第11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我”的发现的句子,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转述“我”的推算,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我”惊人的想象力。

  如果说在学习“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还是支离破碎的,那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评价一下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学生应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富于幻想、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及执着探究的精神,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涉及有关人的起源的知识,如认得细胞是否只是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和文中的“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他们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样弄个明白。

  但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这些问题不宜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于是课前的功课可让学生做足,学生在预习时查找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初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就是由最初的单细胞逐步进化成多细胞,接着由两栖动物逐步进化到低级哺乳动物,再演变成高级的哺乳动物,那么在课堂上学习“我”的发现时,读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举的几种动物恰好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这样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就满足了学生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轻松了。

  四、不足之处

  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嚼烂,以后可要注意了。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14

  1、导入语

  开学以来,咱们学习的课文都和童年有关————那惦记着成仙牵连不断地拔何首乌根的,是鲁迅笔下的童年;那给雪人写贺卡给雪人送去恳挚关爱的,是鲍尔吉。原野笔下的童年;那为了能够吃灶糖甘愿嫁给卖灶糖老汉的小姑娘,是张洁笔下的童年。今天,咱们来欣赏当代著名诗人舒婷笔下的童年,细心品味她对童年的追忆。

  一点说明:从刚学过的知识入手,既温习了旧知识,又自然地引入课题,效果较好。

  2、对学习内容的.安排

  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将学习目标预设为两点:内容概括,把握主要内容;品味语言,了解词语运用的基本特点。

  关于第一点,对教参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

  文中记写的有趣的事情,在引导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调整为:

  1)我为布娃娃整容

  2)自由玩耍真自在

  3)初学识字就炫耀

  4)自扎小辫自陶醉

  5)洗衣洗碗洗地板

  6)破藤桌上拔嗓子

  7)感受四季有苦乐

  一点说明:学生逐段阅读,概括归纳,对他们的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是较为实际的训练机会;老师的适当调整与解说,可以让他们体会准确概括的重要性;同时,较为整齐的文字,也容易调动学生品味的兴趣。

  3、结束语

  童年是什么?

  童年是拔何首乌时的殷殷期盼,童年是李小屹对雪人的诗意关爱,童年是小姑娘率真单纯的畅想。它好比雪后的茫茫原野,纤尘不染,洁白无瑕;它宛如春天雨后的如茵绿地,诗意浮动,希望无限;它好似山间淙淙的溪流,澄澈明净,婉转清脆。

  呵护童真,珍惜童年;守护纯真,拥抱梦想!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15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在设计教案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设计教案时,自认为思路清晰,重点把握突出,课堂效果应该较好。

  但整堂课下来,总有一种“蜻蜓点水”之感:教学内容不深不透。虽然各个教学知识点都已讲到,但总没有深入、细致的去谈、去读、去体会。

  如在教学“寻求解答”一节中,只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我”的好奇,有刨根问底、善于思考的特点。此时,我向学生提出:“作者问了几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四个”,有的说“五个”。李步庚同学还把课文中未出现、隐藏在文中的问题(晚上我为什么会做飞行的梦啊?)问了出来,而此时,我并没有趁势表扬鼓励,说明我平时的教学机智还不够,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作出适时地反应。

  引导学生理解“几个问题”时,我虽然出现了“追问”一词,也作了讲解,但没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我强烈的求知欲。结果在讲完发现过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从整体角度看,一是教学内容重复,二是理解进教材意图的偏离,没有在特定情境中达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价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线,把握好文章的“题眼”,并围绕“题眼”去设计环节,精心提问,才会走向成功。就像本节课,我的“题眼”并不明确,错以“发现的过程”为“题眼”,其实应该围绕发现的过程体会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胆想象的特点,才是本文真正的“题眼”。一切教学应该为它服务,向它靠拢,而我却用过多的时间去泛泛理解发现过程,导致上完课有“蜻蜓点水”的感觉。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学机智的不足,今后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倾听,重视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及时捕捉,适时鼓励,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才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达到深刻理解、体会的效果。

  第三,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朗读,要做到说读结合。而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有时自己在课堂上讲得多,问题重复或过碎,过多占用了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而有时的朗读并没有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的去读,而是为了读而读,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与感悟又一次让我深深地触动,自己的教学水平将如何提高?只有不断反思、总结、钻研,在实践中才能进步。

【《童年》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童年的发现》语文教学反思03-19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2-04

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7-01

《童年》教学反思02-04

《童年的朋友》教学反思02-27

童年骆驼教学反思02-20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2-12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2-25

[精品]《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7-05